时间:2023-03-03 15:53:46
导语:在初三化学实验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力学实验复习;逻辑化处理;高三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101
高考中对力学实验考题的设计往往来源于课本实验又不拘泥于课本实验。在高考复习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逻辑化的处理,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复习效果。
所谓逻辑,就是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事物的因果规律。而物理知识之间都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的形成、学生的认知也是有规律的。复习的逻辑化就是要整合这些关系和规律,使实验复习流程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本文从力学实验复习的教学设计来探讨逻辑化处理策略。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中的一节典型的探究性实验课。它在高中力学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实验思路、数据处理方式、器材等是力学实验的基础和核心。本节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进一步认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和创新。以下是根据逻辑化处理策略,对本节复习课设计的逻辑顺序。
一、弄清实验目的
弄清实验目的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二是该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白本实验包含两个方面的实验,一是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是否成正比;二是保持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否成反比。从认识规律的次序上讲,只有明确了“想达到什么目的”,才能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操作实验。
二、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原理
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一是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运动,如何设计?二是要测量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如何测量,如何记录,怎样处理数据。
该环节不仅是要让学生明确要测量哪些数据,而且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因为设计表格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数据处理中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过不断改变纵、横轴的意义,最终拟合成一条直线。
三、理解教材上案例,并且能对比已知的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材上的案例一(如图1所示)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和静止,测量出它们在相同时间里的位移之比,从而得出其加速度之比。
教材上的案例二(如图2所示)让一个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运用逐差法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两个案例的比较:1. 两个验方案是否都要平衡摩擦力?为什么?2. 绳对小车的拉力是否等于所挂的砝码与砝码盘的总重力?如何减小实验的误差?3. 两种实验案例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该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中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使学生能对不同的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为实验的改进、拓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四、对实验的改进、拓展和创新
在学生对教学实验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对该实验的改进。
1. 采用气垫导轨来减小摩擦阻力的影响,并且用光电门来测量速度,进而计算出加速度
如图3所示为气垫导轨装置其中G1、G2为两个光电门,它们与数字计时器相连,当滑块通过G1、G2光电门时,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1、Δt2都可以被测量并记录.滑块连同上面固定的一条形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挡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间距离为s,牵引砝码的质量为m。
该实验中,由于滑块与导轨之间有一个空气薄膜,所以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极小,导轨只需水平放置即可,为了检查导轨是否水平,可以在不挂砝码时,推动滑块后,看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表明导轨已经调节水平。加速度a=■(■-■)。
2. 巧妙设定实验步骤,解决绳子的拉力小于所挂砝码和砝码盘总重力这一问题引起的误差
(上接第101页)
如图4所示: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如下:
A. 按图中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B. 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
D. 将小车置于打点计时器旁,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E. 重新挂上细绳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B―D步骤,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外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
该实验中,当挂上砝码时,由于小车是匀速下滑,所以无论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是否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绳子对小车的拉力都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当拿下砝码和砝码盘后,小车所受到的外力的合力就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
当然,该实验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每次改变所挂的砝码质量,或者是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都需要重新调节长木板的倾斜角,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实验的繁琐度,同时也会增加实验的误差。
3.转变实验数据处理的方式克服因绳子拉力小于所挂砝码和砝码盘总重力而引起的误差
在教材案例二的实验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知,绳的拉力F=■,结合F=Mg可知:(1)若图像■-■能拟合成一条一次函数图像,则表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2)若图像图像■-M能拟合成一条一次函数图像,则表明加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五、小结
本文展示了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逻辑化处理策略。复习时以教材案例和学生已有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识过程整体规划复习教学的逻辑层次。在以上案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实验方案,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深刻理解并能举一反三的高度,这样即使高考中对本实验如何创新改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逻辑化的处理策略在高三实验力学实验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科核心素养一~频频出现在教学工作者视野之内,初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如何培养化学实验素养成为普遍受关注的课题。分析了初三化学实验课堂的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话题,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人教版;初三化学;实验;核心素养
化学实验素养指的是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当中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我们将那些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称之为核心素养。作为实验素养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初中化学最终教学的成败。初三阶段是学生压力最大的时期,实验题在中考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的核心素养培养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一、化学实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素养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它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比如男生和女生在思维方式上明显存在差异,但是更多时候,素养是通过后天训练和培养出来的。正所谓“笨鸟先飞”,即便是一个操作能力非常差的学生,经过一百次训练,他的动作操作能力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只不过因为先天认识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每个学生这种提高的程度存在一些差异。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上,实验核心素养的培养大致可以通过三个基本步骤形成: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这三个部分侧重点各有不同,接下来,就以九年级上册“燃烧的条件”实验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核心素养。
二、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实验计划: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往往学生遭遇的问题在于“万事开头难”。计划是实验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在这一阶段,教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是化学实验核心素养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新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入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主学习经验,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理所应当尝试自主探究活动。这至少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实验题目是什么,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原理和方法是什么,实验需要哪些化学仪器。例如“燃烧的条件”一节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验计划阶段应当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准备酒精灯、蜡烛、火柴、小水桶、镊子、铁架台、小石块、纸条、木条、玻璃杯等实验仪器。
虽然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加上化学又是一门刚刚接触的学科,因此,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他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出现问题,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帮助学生解决,谈何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合作者,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掌握多种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例如,上网查询资料、图书馆查询资料、翻阅教材等,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进行点拨提示,否则培养核心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自主探究能力也不会提高。
(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操作是实验教学的精华所在,动手实践能力是初中化学课堂实验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关键词。在开展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五官,按照实验流程一步步进行操作。有时,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最终实验的失败。学生动手安装仪器、取用化学药品、推进实验进程,会发现很多化学现象。例如,溶液颜色的变化、沉淀物的产生、气泡的产生、温度计水银柱的变化等。如果实验操作不规范,比如操作失误、气密性不严、线路接错、数据偏差等,都不会产生相应实验现象。为了保证成功完成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必然会仔细参与每一过程,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细心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去动手。而不是一味地演示实验,让学生“隔岸观火”。“燃烧的条件”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用酒精灯加热空纸盒环节没有控制好水量,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流程,再试一次,第二次果然成功。这一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加深对“燃烧”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操作
能力。
(三)实验报告: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实验报告是实验计划、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用化学术语进行表达的文本形式,这一阶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非常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基本情况有条不紊地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同时做到字迹工整、条理清晰、逻辑顺畅,让人一目了然。
有关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属于一个新课题,各位化学教学工作者都积极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但是教师应当注意,鉴于这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在达成共识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争议。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将理论行之有效地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课堂,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抉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比较 归纳 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取得“抓差扶优”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上创设一个让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彼此相学,师生交流及教学相长的环境。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1)、试管为什么要向下倾斜?(2)、导管为什么要伸到试管底?(3)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快就得出结论。当问到“在实验中发现试管破裂,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差生和优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想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经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切在阐述破裂的原因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开拓了我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中考重要的科目之一,是从初三开始学起的,由于到中考时化学学习时间较短,所以学习任务重。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堂中,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学生从容地应对中考。本文就从初三化学备考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的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
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是学生巩固复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中考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每一个初三教师重要的研究对象。基于此,研究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问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研究中考说明,做好知识点的总结,从化学考试热点、难点、重点出发,提升备考复习课效率,提高学生化学应考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初三教学以及备考复习的关键,也是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的有效途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使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教材、课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工具,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备考复习的效率。教师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技巧性的语言、情景等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设计预测性问题,模拟情景以便诱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合理把握化学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中考命题方向,是初三化学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也是初三最权威的复习信息。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过程中,将考试说明作为主要依据,并进行合理的取舍,对于提升化学复习课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考试说明的研究,能够使教师把握化学备考复习的重点以及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该与往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存在差异的原因,并进行大胆取舍。另外,考试说明中往往有考试例题,这些例题既可以当做学生的强化练习题,也能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考试说明可以发现,中考化学往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科技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留意身边化学现象的好习惯。
3.做好化学知识点的有效总结
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工作,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化学构架,进行系统化的备考复习。
在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如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区分,避免知识点的混淆。如通过“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对比,可以清楚的对两者的概念进行掌握。对于两者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其宏观组成、微观构成、性质、组成成分进行的。在宏观组成方面,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在微观构成方面,化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但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在其性质方面,化合物具有固定的性质,但是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成分都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在组成成分方面,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组成,但混合物组成却不确定。常见的化合物有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等,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碘酒、海水等。其中多种化合物可以组成混合物。
在进行对比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1)进行概念对比,要从其
关键词 出发,并适当的从两者之间的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2)同时还应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其联系也是辨别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4.从化学重点、热点、难点出发,提高课堂效率
重点、难点、热点是化学复习课堂重要的“三点”,在平时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讲究“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考知识点漏讲,但这种复习方式缺乏重点,所以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初三化学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三点”意识,明确复习教学的重点、中考化学的热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但是突出重点并不代表非重点知识不重要,在初三化学复习备考阶段,也需要兼顾基础知识点,只有这样,复习课效率才会提升,学生才能在更加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并掌握化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应考能力。
除上述方法外,课前预习、课后反思也是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的重点。课前预习主要指的是课前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并归纳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课后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反思,反思本节课重点知识,并总结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反思,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本节课效率等,也可以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一个小测试,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了解。
5.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初三是学生应对中考的关键时期,在初三下学期,大部分课程会进入备考复习阶段,对于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学习周期短、任务重,所以必须重视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的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几点做法[J].教育教学.2012,25(7):104-105
[2]钟晓.浅谈怎样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J].初中化学.2012,27(4):241-242
[3]狄荣敏.强化学生主体 提高英语复习效率[J].思路方法.2013,23(3):158-159
【关键词】 脑出血; CT; 第三脑室宽度; 脑积水
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急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由于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脑室积血等导致脑室系统粘连或蛛网膜颗粒阻塞而引起的脑积水,常导致患者在颅内血肿吸收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增高[2-4]。脑出血后脑积水表现为各脑室均匀扩张,其中第三脑室呈球形扩张最早出现且受其他因素影响小[5]。能否通过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成为本文研究的问题。笔者选取本院脑外科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例,动态观察患者CT下第三脑室宽度变化与最终脑积水发生概率的关联性,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院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经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并排除已有第三脑室呈椭圆形扩张者,按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年龄段,分性别各选取20例,共200例,于伤后当天、2、4、7 d、2周动态观察测量CT下第三脑室宽度变化。对2周内出现第三脑室扩大的患者,按是否进行早期手术干预(脑室穿刺引流术、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男女各20例,试验组各年龄段例数分别为:21~30岁7例,31~40岁10例,41~50岁12例,51~60岁8例,61~70岁3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11例、10例、9例、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螺旋CT按标准OM线行头颅CT平扫检查,层距0.5 cm,选取显示第三脑室最大的层面测量第三脑室宽度。200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即进行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1)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符合条件的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或颅内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2)试验组除常规综合治疗外加行早期手术干预(脑室穿刺引流术、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1.3 评价标准 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田恒力等的方法,头颅CT示脑室扩大,侧脑室额角角间距与最大颅内横径之比≥45%,侧脑室周围出现脑白质水肿带。于伤后3周、1、2、3个月动态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第三脑室宽度变化程度与最终发生脑积水的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软件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年龄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年龄段脑出血患者首次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的比较 200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首次CT测量的第三脑室宽度,范围1.8~9.7 mm,平均(4.27±1.64)mm,其中男性为(4.82±1.87)mm,女性为(4.01±1.15)mm,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6,P
2.2 两组第三脑室宽度变化程度及脑积水发生率比较 2周内出现第三脑室扩大的患者共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两组早期手术干预前(伤后2周)第三脑室扩张程度(与首次CT测量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及脑出血后3个月时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急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而脑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常导致患者在颅内血肿吸收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增高[6-10]。脑出血后脑积水表现为各脑室均匀扩张,其中第三脑室呈球形扩张最早出现且受其他因素影响小。有学者采用MRI立体定向研究表明健康中国人脑第三脑室宽度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增大趋势,男、女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同年龄段第三脑室宽度男性均大于女性(P
综上所述,通过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作为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病情预后判断,可以对脑积水发生概率大的病例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同时避免对脑积水发生概率小的或者过度治疗,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霍建宏,程强.腰大池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后脑积水的影响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5):589-590.
[2]陈晓光,林志国,朱敏伟.中国人脑第三脑室MRI立体定向宽度的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7,20(2):65-66.
[3]张亚东,高玉松,张松颇,等.腰大池引流并鞘内纤溶治疗对脑室出血后脑积水发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8):493-494.
[4]何伟坚,刘海新,周建安,等.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113-114
[5]吴立平,张代龙,邓景阳.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7):304-305.
[6]周志国,朱青峰,陈静.早期颅骨修补并脑室-腹腔分流术与分期单项手术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51-52.
[7]侯国盛.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4):183-184.
[8] Zacharia B E,Vaughan K A,Hickman Z L,et al.Predictors of long-term 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quiring emergency cerebrospinal fluid diversion[J].Neurosurgical Focus,2012,32(4):E5.
[9]孙道法,张帆,谢均灿,等.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3):54-55.
[10]朱英杰.侧脑室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14):23-24.
[11]邓继成.重度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144-145.
[12] Maas M B,Rosenberg N F,Kosteva A R,et al.Surveillance neuroimaging and neurologic examinations affect care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ogy,2013,81(2):107-112.
[13] Kim B J,Lee S H,Ryu W S,et al.Extents of 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increased intraventricular extens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3,41(5):1325-1331.
1.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技能较差.如,在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侧重“装置气密性检查、药品的取用、试管的固定、加热、验满、气体的收集、实验完成桌面的清理”等考查,在做“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时,“天平是使用、药品的取用、称量、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搅拌”等考查,而大部分学生在这些基本的操作和技能上的表现很难让人满意,难得满分.部分学生甚至连火柴都不敢擦燃.
2.实验五章法,思路混乱.多数学生在进行实验步骤时,对仪器、药品的合理使用,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填写均存在明显不足.如,在制取氧气时忘了检查气密性;加热一段时间才想起塞棉花等,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一个做实验的思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修改完成.
3.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药品用完没有归位、仪器乱放、火柴梗乱扔而没有放入垃圾桶中、反应完的药品倒入下水池中、实验完毕后没有用抹布把桌面擦干净等.通常是实验草草了事,桌面上一片狼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归根结低,还是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没有真正的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没有使实验教学成为化学教学的主旋律.那么,让实验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化学教学的主旋律呢?
一、常规教学模式要到位
1.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有趣”,属于看热闹.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让他们学会看门道.如,选择仪器、检验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这些实验.
2.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每学期初或每学年初,教师和实验员要根据教材要求、学校条件和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教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促使其他部门的领导能协助化学教师,适时地准备好有关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保证化学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开设.
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程序时,应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质量守恒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的“好玩”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试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另外,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冲破传统的实验模式
1.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手做实验.针对课时不足等限制,城区一些学校有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利用午休等时间开放化学实验室,将学生实验事先准备好,放在实验桌上,由实验管理员管理,学生自行实验,效果比较理想.当然,如果教师能稍加引导,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实验,教会学生学会观察,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就更好了.
我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
2.在化学实验课中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会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还能解决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如,分子的扩散作用、电子的得失过程、中和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连贯起来,建构知识网络.如,在“碳的可燃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煤块燃烧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新的煤块加到炉膛中,炉膛温度会下降;发生的反应有: C+ CO2 点燃2CO;过一会煤块表层有蓝色火焰;发生的反应有:2CO+O2点燃 2CO2;随后炉膛温度迅速上升,碳开始燃烧,发红、发光,并且煤块表层同样有有蓝色火焰;发生的反应有:
2C+ O2点燃 2COC+O2点燃 CO2
C+ CO2 点燃2CO 2CO+O2点燃 2CO2
S+O2点燃 SO2
一段时间后,火焰慢慢消失,碳的发红、发光减弱,炉膛温度慢慢下降直至熄灭.
一、权衡理论与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中初中化学教学明确指出要求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在课本设计上,理论教学内容中穿插实验课程,相比于旧课本,实验课程安排更多。因此从教学计划上来看,初中化学要求权衡化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并正确地将实验教学与理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实验操作,能够很好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进每一步实验环节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化学反应并对相关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完善,化学教学实验课程的可操作性有明显提升。实践结果显示,学生接受实验教学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分析试题中的表现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在化学教学工作中必须权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重,恰当地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化学教学成果。
二、实例说明
化学式及基本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化学学习的第一环节,对于具备一定逻辑思考及记忆能力的初三学生而言,灵活地掌握化学式的难度相对较小,而对于化学性质而言,其掌握的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方式,将重要的化学物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通过眼睛及设备观察各种基本化学物质的物理特性,进而初步对化学物质的外观、味道等形成基础认识(有毒物质要采取特殊保护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基本的认识后,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化学性质的物质的不同特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对学生教授主要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后,完成理论上对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之后再启动化学实验,逐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容器选择、物品摆放、实验操作、过程观察等,并在实验中适当地采取独立操作与分组操作等多种模式,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对化学反应进行全面贯彻,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反应相关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引入团队合作与竞赛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三化学酸碱部分的教学中,借助于一个典型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整个课程进行串联,并引导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复习,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分组实验的模式,以实验操作得到如下结果为考核标准。
1.正确标注酸碱物质的化学式。
2.由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酸碱稀释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安全正确地进行酸液稀释,引导学生进一步复习和巩固这些特殊物质在稀释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3.由教师对酸碱中和实验进行重点知识和环节的理顺,学生分组正确选择酸碱物质并根据步骤,从选择容器、装入、点火等实验步骤逐一操作并进行实验,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由学生主导得到酸碱中和物。
4.对整个实验进行记录和化学式书写,并对实验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及发生的错误进行记录。
上述实验是在明确化学物质的情况下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在上述实验后,应该安排逆向实验,抽出一个实验结果,对实验的主要环节、物质特殊性及反应进行描述,由学生根据反应过程的重要信息分析参与反应的主要物质,并进行独立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等,以达到对化学反应形成全面认识的目的。在完成上述两个实验后,应该引导学生对容器及物质进行合理的清洁和保管,巩固物质特殊性的相关知识。此外,对于化学反应后得出的酸碱中和物质,其中一般包含酸碱中和物和其他杂质,也可以在这一实验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除杂操作,对酸碱中和的后续知识进行补充学习等。
综合上述因素考核各组结果,进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盲点,及时加以辅导和完善,并且再次强调重点知识,贯穿整个酸碱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注意事项,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帮助。
一、错误的实验操作是学得多还是干扰多?
案例一:潘同学是班级最认真的学生,学习化学非常努力,是班级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对“氧气制备”的步骤自然了如指掌,可是刚进实验室时翻船了,在做第三、四步的时候,酒精灯点燃并且开始加热,此时她才发现集气瓶还未加满水倒置在水槽中,移去酒精灯,水已进入导管,又匆忙移出导管,狼狈不堪。但经过这次实验后,她对高锰酸钾制氧气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当班级其他的一些优等生还在纠缠于步骤中的细节时,潘同学已经摆脱了这方面的纠缠,开始应付其他方面问题了。
思考:有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并非一下子就能解释清楚的。如化学实验中有一套既可作为洗气又可作为收集的小装置,很多学生就是会在这套装置上跌跟斗。教师课堂上即使再反复强调,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有一些认真的学生搞不懂时,教师耐心回答,学生未必能够当场理解,有时画图解释还能懂,但有时看似简单,学生没有直面实验还是不懂,让人头疼不已。教师不应该拒绝回答学生的疑问。此时不如放手让他们到实验室中,拿了装置细细体会,甚至里面装了水试着两边吹气,效果会优于纯理论的轰击。事实上,学生的智慧往往被教师低估了,一旦进入实验室,学生解决疑问后,还能举一反三,这样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估学生成了教师不敢多带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二、错位的实验安排是产生分歧还是有效探究?
案例二: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安排学生分组做两个实验,一个是“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另一个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相邻的两组装置不一样,一组采用密封装置,一组采用开放装置,这样的错位安排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别组。等到学生实验结果出来,他们相互对比后有些呆了,同样是认真完成实验,结果差距怎么那么大呢?这时我做简单的分析,并用实验解决了拉瓦锡和波义耳两位化学家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产生的分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化学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这样的情景如果没有实验为依托显然就有很大困难。
思考:过去,笔者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的,课堂上难免严肃有余,活力不足。课堂上,笔者讲了质量守恒定律,就等于学生学了质量守恒定律。依托学生在作业和反馈中出现的问题,经过笔者批改、讲评,学生慢慢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看上去效果不错,沿用多年。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探究,教学效率低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软磨硬泡是很难操作的,与今天提倡的有效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采用分组实验,并且使实验的结果变得未知,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至于不同实验出现不同的结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通过不同的对比显然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有效性,这当然需要以实验室为依托,以教师对实验的精心安排为保障。
三、错序的药品添加是否定书本结果还是加深理解?
案例三:在做“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做到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小实验,由于学生添加药品的顺序不同,结果也出现了不同。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学生并未如预期迅速产生大量气泡,要等到稀盐酸达到一定量时才产生气泡;而向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如预期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学生诧异了,甚至有学生怀疑药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在疑惑和期待中,我讲解了原因,顺势还根据两个不同现象画了两幅平面坐标图,并说明高中还会继续探究。结果惊喜了,那年中考化学题撞到那个情景了。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局面,靠多做几个题和学生规规矩矩完成教师制订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至今还有学生在贴吧留言回顾这个实验的神奇。
思考:初中化学中大多数实验对药品的添加程序没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液体药品与固体药品反应时,添加方式为先固后液。液体药品与液体药品混合反应时,有些学生不注意先后顺序,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抓住这个机会往往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有些老师为避免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无序”,往往在进实验室前先打“预防针”,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变得谨小慎微。事实上有许多创新的题目源自实验室。自然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与学生进入实验室是分不开的。
四、错量的药品取用是注定实验失败还是能验证结果的准确?
案例四: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一条“节约原则”:未规定药品的用量,应该取最少量,即液体药品取1-2mL,固体药品盖住试管底部。特别教师在做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氧化铜要取得少,这样可以避免氧化铜的黑色遮盖住生成硫酸铜的蓝色。但是在做这个实验时,一部分学生未按规定取用药品,常被批评,直接劈头盖脸批评难免有失公允,事实表明,开始的确一团漆黑,但实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也会出现蓝色,而且会蓝得更深。
思考:实验室中有不听话的学生在所难免,采取高压或者干脆拒绝把他们带入实验室都是不可取的,往往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存在区别的。有些实验可以说学生比老师做得好,学生中也藏龙卧虎,看似不听话,或者不注意要点,但往往他们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如果实验失败了,那么起码也尝试了。学生跌倒在探究的路上,正确的做法是支持。怎样开发他们的潜能,看似一个大问题,只要给他们合理的空间就有机会了。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验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而且牵涉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及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许多方面,本文仅从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了一些探索。如何完成这一根本性的转轨,如何完成这一系统工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调动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民主与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便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巩固。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做到师生互动,融为一体。
二、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入题海之苦。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是要通过典型习题讲解,不仅教给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练习之后去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因此,每做完一道习题应该进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这一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我是怎么想到这种解决办法的?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
三、重视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2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化学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2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 ①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②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③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 ①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 ②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 ③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④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