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零用钱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03 15:53:56

导语:在中学生零用钱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财;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和理财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相比于中学时代,有了更多的资金和业余时间可以来进行分配,虽然步入成人的行列,但是对于人生资源的分配能力还不足;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 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身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既存在着合理、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存在着不良的消费行为。

(二)大学生理财的目的和重要性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理财意识以及心理特征。并且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明确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理财意识。其次,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阶段更应该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大学阶段理财只是初步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理财习惯,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二、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数据调查显示报告

我们通过一款名叫问卷星的app,对1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大学生理财集中体现在花钱、省钱及挣钱方面。作为一个没有正式收入的成年人,大多数大学生的理财消费观念正在趋于成熟和理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大学生上大学所花学费获取渠道和方式,包括学校的奖学金、困难资助、勤工俭学、家长资助等。父母提供是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占96%;依靠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占18%;有39%的学生利用勤工助学、做兼职的方法获取生活费和零用钱。

根据问卷调查大学生的生活费,零用钱主要用于一日三餐,电子产品和购买衣物。恋爱支出过度成为一部分“月光族”的主要形成原因,在学习用品方面的消费战极少数。

1.电子产品的发展节奏日渐加快,大学生对于新型电子产品的喜好以及关注度基本处于社会前列队伍。

2.吃喝,娱乐和日常用品(服装,化妆品)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其中吃喝占据较多,一部分消费金额用在了娱乐方面,这一现象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有明显的体现。

3.大学不限制自由恋爱,加上家长给的生活费基本都是一次打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这让很多拥有爱情的同学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但却没有合理的限制消费。找兼职工作也是因为生活费已经“入不敷出”了。

在这次调查问卷中,因为100人中有56人是大四学生,因此为了消除调查对象的年级对于数据的影响,我对年级和消费去向进行了交叉分析。

由图1可知,大致上并不受年级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的理财消费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如今的大学生正在充裕的物质生活中,形成新的理财消费观念。据调察,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具有理财观念,绝大部分并无理财意识,而且缺乏实际行动。相对于大学生消费的超前,理财意识并没有超前。只有个别同学有储蓄能力,一个月下来还会有些生活费剩余。大部分大学生都是“月光族”,他们对自己一个月用多少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用完了可以向朋友借一点周转下,用途理由充分的话,可以向父母请求补充”。

三、造成大学生理财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从苦日子走过来,自然不希望在物质方面对唯一的孩子进行苛刻。大多数父母对于学校的生活消费标准并不是完全了解,因此并不知道给多少才是合适。总以为少给绝对不行,多给剩下的他们会自己攒下来。这种宁多不少的态度,也变相误导学生的理财意识。

(二)社会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近些年来愈发明显。导致部分家境不错的学生无法摆脱“虚荣心”;传递速度的加快,让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增长了人们的物欲。对于自控能力远不足的大学生势必有一定的腐蚀作用;校外不良环境的存在,也让学校生的“生活费”有了固定去向(网吧、KTV、夜店等)。

(三)自身问题

1.很多大学朋友都不曾对一天的消费有过克制心理,觉得这些消费都是小费。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消费。

2. 大学生之间容易出现攀比现象 。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有了更多的钱供自己支配,但是大学生的自制力还很欠缺,自己对钱的控制力很薄弱,因而造成了大学生盲目地乱花钱。

3.大学课余时间充足,但是学校依然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学校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都与大学生消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虽然也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往往都是说教式的,形式主义的,政治化倾向明显,不从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说服力。

四、培养及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的方略

1.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没有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学习、生活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费标准,量力而出。同时,大学生在消费前期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做到有计划消费。

2.不论家庭有多富裕,让孩子们看到勤劳简朴的父母,这会为孩子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可以让他们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父母还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消费情况,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给予引导,引导他们树立储蓄意识和理财观念。

3.学校应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上来解决和树立理财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人的精神世界满足,就会对物质世界的欲望减少。在学校多设立可以让学生进行兼职的工作岗位,把学生的参与劳动情况列入成绩考核。

参考文献:

[1]周亚莉.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94.

[2]朱艳飞,向秋兰,李佳.培植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J].法商论坛,2008,(1):91.

[3]薛艳萍.大学生的消费误区及应对办法[J].商业研究,2008,(2):36.

[4]周莉.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问题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94.

第2篇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一)

调查目的:吸烟对人体,对环境的危害

调查对象:大学吸烟状况

调查内容:

吸烟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人群范围分布广泛,青少年吸烟人数每年都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中国平均吸烟年龄为10岁。

现在在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吸烟者。近年来,女性吸烟人数也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超过男性。吸烟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危害

调查方式:观察法

发放问卷法

调查时间:20**年**月**号

调查人员:

*********

调查结果:吸烟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大。

调查体会:

吸烟有以下几个危害:

一.对自己:一手烟

1.致癌作用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

2.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

3.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

4.

对消化道的影响

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返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5.

其他

吸烟对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吸烟对孕妇影响更甚。吸烟可引起烟草性弱视,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强烈噪声中吸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衰退,甚至耳聋。

二.对他人的影响:二手烟

吸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虽不如主动吸烟,但也相当严重,足以危及生命,应给以充分重视。

1.

致癌作用

日本的一项权威性长期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不吸烟妇女受丈夫在家中吸烟影响而患肺癌死亡的危险率要比对照组(妇女与丈夫均不吸烟)高出一半至一倍多。美国近期报道,生活在吸烟家庭中的不吸烟妇女与生活在非吸烟家庭中的相比,患肺癌几率要高出2~3倍。在工作间、酒吧间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的不吸烟者患肺癌几率与非被动吸烟者相比要高出40%~50%。

2.

对心脏的影响

不吸烟的被动吸烟者与无被动吸烟者相比,患冠心病危险性高出25%~30%。美国男性暴露于二手烟的患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达9.6%,而非暴露组为7.4%。

3.

对呼吸道的影响

长期接触二手烟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患。美国一研究报道,被动吸烟者呼吸困难危险率增加45%,患慢性支气管炎危险率增加65%,患哮喘危险率增加39%。

4.

对婴幼儿的影响

婴儿被动吸烟患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危险率增加20多倍。我国一项随访调查表明,婴儿被动吸烟患上呼吸道感染和气管炎的危险率增加37%和45%,幼儿被动吸烟还会引起中耳炎和哮喘多发。

三.

对儿童的影响:三手烟

三手烟是吸烟产生的除气体之外的最后一种有害物质:固体。

研究表明,残留在衣服和家具上的香烟气味能被人体皮肤吸收。通风和污染程度的不同可能导致香烟的残留气味滞留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在某些情况下,只有通过彻底的大扫除或更换壁纸、地毯和窗帘才能清除这种污染。

四.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知道,研究生在小时候抽烟的比例比较多,在后来因为出差或者接触社会让研究生没有办法去逃离吸烟,并且吸烟还会使青少年学生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我国中小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学生不准吸烟。我们还可以看出:研究生烟龄之长,虽然问卷中大都在大学后开始吸烟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小学就开始吸烟,他们的烟龄都在8年以上,这样的事实禁不住让人有些吃惊,我们绝不能把这些人忽视,虽然他们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此类事件一旦发生,那么他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研究生吸烟大都原因很相似,大都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在大学里面学会的,如果大学不会抽烟到研究生学会抽烟的基本没有,或者因为环境的变化,被迫抽烟,所以研究生基本上都会抽烟,也都会去抽烟,这在他们看来也是没法避免的,也是无法逃避的。生活压力在这里,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抽烟慢慢就成为了一个习惯,当我们发愁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都会选择抽烟来让自己放松。

在研究生中,每天大都平均在5至10根左右,大都数人都在这个范围中间,

如果课程少的话,每个人抽烟的数量也会增加,因为研究生上课,大都是小班上课,老师面对面授课,当我们上课的时候无法再去抽烟,一般抽烟的时间都会放到下课时间,或者是聚会时间。所以空闲时间多的时候,除非经常上自习,那么就会把大多时间放在消遣上,这样自己抽烟的理由和借口就会更多,让自己也更加相信,抽烟是因为自己的没课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让抽烟合理,公开化。

针对这次调查,

我深深的感受到,抽烟对我们的危害是无法避免的,唯独能避免的就是我们能否少抽烟或者尽量不抽烟,抽烟引起的各种疾病也是我们无法逃离的,我们现在因为寂寞而抽烟,将来我们也会因为抽烟引起的疾病而寂寞。

愿天下研究生都会像我一样看清抽烟的本质,都能认清抽烟的客观现实,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二)

调查时间:XX年7月5日—7月9日

调查地点:沈阳市内各大学

调查对象:沈阳市内大大学大学生

调查人:

一.调查背景: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100份

二.具体分析:在我们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经常吸烟和吸烟成瘾人数达10%,其中,男生高于女生,三、四年级学生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这些人中上大学以后养成吸烟习惯的高达85%,学生吸烟33%是因为交际应酬,11%是因为长久的吸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10%的人认为是为了调节情绪,缓和紧张或尴尬的气氛走上了吸烟的道路的,还有8%的人认为是一种享受.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和预测,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应,形成大量新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很复杂,从烟雾中分离出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烟碱)、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在烟草中原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有益物质,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但是把它作为香烟,经过燃烧而释放出烟雾灰尘等,就都变成有害物质。烟草点燃的烟雾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气体部分,占据92%,包括多量的氧和氮无害气体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纤毛毒物质。粒相部分占8%,主要为尼古丁和烟焦油。我国目前我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吸烟年龄日趋减小.青少年吸烟问题不仅已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学生控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实行无烟学校,并将学生控烟问题列入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吸烟的危害:

1.对呼吸道粘膜产生炎症刺激:如醛类、氮氧化物、烯烃类。

2.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

3.使人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

4.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β-萘胺等。

5.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

6.使红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对着如此多的危害我觉得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

消除紧张情绪:

紧张的工作状况是您吸烟的主要起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拿走您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矿泉水,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运动几分钟就行。

2,体重问题:

戒烟后体重往往会明显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烟的人戒烟后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速度,并且会吃更多的食物来替代吸烟,因此吸烟的人戒烟后体重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几公斤,但可以通过加强身体的运动量来对付体重增加,因为增加运动量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吃零食最好是无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着。

3,加强戒烟意识:

明确目标改变工作环境及与吸烟有关的老习惯,戒烟者会主动想到不再吸烟的决心。要有这种意识,即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4,寻找替代办法:

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欢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烟,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必成喝茶。

5,打赌:

一些过去曾吸烟的人有过戒烟打赌的好经验,其效果之一是公开戒烟,并争取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支持。

6,少参加聚会:

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非常好的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都吸烟,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应婉言拒绝参加此类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

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谈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

8,扔掉吸烟用具:

烟灰缸,打火机和香烟都会对戒烟者产生刺激,应该把它们统统扔掉。

9,转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烟初期,多花点钱从事一些会带来乐趣的活动,以便转移吸烟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样在电视机前度过,可以去按摩,听激光唱片,上因特网冲浪,或与朋友通电话讨论股市行情。

为了健康,提倡人人戒烟。戒烟的关键第一是认识,第二是决心,第三是恒心。因此戒烟的关键在自己。

三.结论:大学生吸烟率增加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需要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和强化干预措施加以控制.控制吸烟就是要达到逐步减少卷烟等制成品的消费水平,这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减少了对健康的损害,这是“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它会使烟农和卷烟生产及销售商减少产量和销售量,这是“弊“的一面。也许,还会预期政府由此而减少烟草带来的税收。我们需权衡利弊孰大,从而决定政策取向。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三)

世界无烟日,针对“90后”大学生开展的一项吸烟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第一次吸烟是在初中,他们大多是受好奇心驱使。几乎所有受访者都知道二手烟的危害,但只有三成人会劝阻他人吸烟的行为。

吸烟多是受好奇心驱使

参与本次调查的共有4017名“90后”大学生,男女生的人数大体相当。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有过吸烟史的人占比35.5%,他们吸烟的最大动机是好奇心驱使,其次是为模仿他人和缓解压力。

调查发现,这些“90后”烟民的吸烟史普遍不短,上高中前就开始吸烟的近六成,42.9%的人在初中第一次接触香烟。这些年轻的烟民中,近九成能把每天的吸烟量控制在5支以内,有34.5%的人平均每天连一根烟都抽不到。

结果显示,受访者多是在心情不好、感觉压力太大或饮酒后吸烟,还有人感到孤独、疲惫时会点上一支。

仅三成人会劝阻吸烟行为

调查显示,97.8%的受访者知道吸二手烟的危害,但当他们身处二手烟的环境中,仅有三成人会进行劝阻。此外,5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吸烟,九成人介意自己的男(女)朋友吸烟,不赞同女生吸烟的超过八成。

解读

吸烟早可能是受环境影响

大学生用户研究中心负责人吕文龙表示,“90后”烟民中近六成人是在上高中前就开始吸烟,说明他们可能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日常生活以及接触的影视剧中,吸烟都给尚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很大的诱惑,他们尝试吸烟也是追寻一种酷的感觉。”

超过三成的“90后”吸烟人群每天抽不到一支,说明这些人还没有形成很大的烟瘾。“这其中可能有公益宣传的原因,对吸烟有害健康做得比较广泛和深入。所以这些孩子知道吸烟太多对身体不好,因此会控制自己的吸烟量。”吕文龙说。但这些“90后”有时因社交需要,或者是遇到苦闷烦心的事,也会想到要抽一支烟。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四)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吸烟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到2025年中国现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5000万人将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有上升趋势。所以,青少年吸烟问题已成为社会以及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一旦染上吸烟的恶习,再想戒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某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3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问卷30份。

2、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前讲清意义,在调查者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室内独立完成,当场交卷并一律不记姓名,以解除学生顾虑,确保所得的材料的真实性。

3、调查处理

我们将调查问卷,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三、调查项目及内容

问卷共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是何时开始吸的烟?2、你开始尝试吸烟时,是一种什么心态?3、你吸了多长时间的烟,现在是否还在吸烟?4、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烟?5、你总共吸了几次烟?6、你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吸一次?7、你在何处买的烟?当你去习烟时,老板会警告你未成年人不准吸烟或说一些阻止你的话吗?8、你是受何种影响开始尝试吸烟的?父母影响、好奇心、同学引诱还是别的原因?9、你吸的烟来自何处?自己买的,同学给的,拿的父母的?10、你知道吸烟的危害吗?如果知道为何还吸?11、当你看到你周围的同学吸烟是何态度?你制止过吗?12、你通常吸什么品牌的烟?多少钱一根?

四、调查结果

1、学生吸烟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总数30人中,吸过烟的26人,占86.7%;仅有4人未吸过,占13.3%。

从小学开始吸烟的学生10人,占吸烟总数的40%;从七年级开始吸烟的8人,占30%;从本学期开始吸烟的8人占30%。这表明学生多数是从初中开始吸烟的,并且呈上升趋势。

2、当问你开始尝试吸烟时,是一种什么心态,80%的学生认为好奇、刺激、好玩;10%的学生认为象大人一样,个别学生认为很酷;5%的学生感到害怕、紧张;5%的学生是虚荣心作怪,认为很有面子。

3、当问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烟,60%的学生是在没人的地方;20%的学生躲在厕所里;10%的学生在伙房里;10%的学生在宿舍里。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吸烟是不光彩的行为。

4、当问你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一次,只有10%的学生经常吸,90%的学生是偶尔一次。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吸烟没有上瘾。

5、当问你何处买的烟,当你去买烟时,老板会警告你未成年人不准吸烟或说一些阻止你的话吗,80%的学生是在校外买的,10%的学生是在校内小卖部买的,10%的学生是在宿舍买其它同学的;买烟时,无人警告未成年人不准吸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这表明老板不懂法律或是社会责任感不强。

6、当问学生吸烟的原因,学生开始吸烟出于好奇心的占80%,受同学引诱的占20%,这表明学生吸烟多是受好奇心的驱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7、当问烟的来源,60%吸烟的学生是同学给的,30%的学生是自己买的,10%的学生是偷拿父母的。

8、当问你吸烟的危害性,100%的学生知道吸烟有害人体健康。

9、当问你看到周围的学生吸烟,持何态度时,80%的学生无动于衷,只有20%的学生出面制止。

10、学生抽的烟80%的是5元一盒的红旗渠,15%的是3元左右的黄金叶、黄山松等,5%的为10元一盒的帝豪烟。

五、青少年吸烟的原因分析

1、强大的好奇心理

调查中我们知道,因为想尝试而吸烟的占80%。青少年学生具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和行为都有很大诱惑力。对吸烟的行为也是如此,他们有想试试看的心情,看到成年人叼着香烟,火光一闪闪的吐出白烟的姿态,觉得好不自在,以为吸烟可能有着无穷的乐趣。所以想亲自品尝一下这吞云吐雾的滋味。

2、交往心理

在社会风气影响下,为了联络感情,相互敬烟成为习惯,学生认为烟可使人产生亲近感。

3、对偶像的模仿心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因时髦而吸烟的占20%。不少青少年学生有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如对家长、老师、名人、名星等,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进行模仿,尤其是对偶像吸烟时的姿势等,认为这样可以与偶像的距离近了,而且使自己也趋于“成熟”的感觉。于是学生学到了吸烟。

4、虚荣心的驱使。青少年学生虚荣心强,当看到别的同学吸烟,自己也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吸烟。

六、防止对策

干预青少年学生的吸烟,应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1、学校要担当起青少年控烟的重任

(1)学校要制定出控烟的政策。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政策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制度中应明确严禁吸烟的规章制度,将控烟制度落到实处。

(2)学校要真正落实好健康教育课。学校控烟教育主要通过建设教育课进行,加强学科渗透,要探讨一种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到学校正常课中。

(3)要通过主题活动或班级、学校的板报、墙报等活动,进行广泛持久地做好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计论,收看烟草对生态环境、青春期发育影响的电影、录像、图片等,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吸烟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以便他们自觉抵制吸烟。

(4)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调查,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的吸烟,不仅是他们的行为问题,而且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模仿心理、各种心理压力、交往心理的需要、好奇心理等。我们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明确人生目标和责任,增强对吸烟行为理智判断和自控力,达到自觉、理性地抵制吸烟。

(5)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学校要制定不容许教师在校内吸烟、在学生面前吸烟等规定,或将教师不吸烟、做学生表率纳入《师德公约》进行规范,与评选文明班级、教师奖励挂钩,并规定办公室不摆放烟灰缸、不向来访者敬烟等。这些措施对青少年学生的控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6)对那些不吸烟者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对那部分虽未完全戒烟、而已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学生,向他们道一声真诚而热情的鼓励词,这样比吃任何灵丹妙药都更为有效。学生需要的不是批评和处罚,而是关怀、温暖和友情。鼓励的形式也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要重在实际体现上。

2、要充分调动家庭、社会的力量。

(1)家长要控制给学生每月的零花钱。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给予学生的零用钱也较多。女学生喜爱吃零食,喜爱小动物,而吸烟男学生每月零用钱的相当一部分则用于烟的消费上。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吸烟直接来源于吸烟的家长,家长吸烟,影响其孩子,而且家里的香烟随时可以拿到。据此,作为吸烟的家长,应积极的戒掉吸烟的习惯,同时在给子女零用钱时要有计划,另一方面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进行正确的消费和健康的活动。

(2)要加大控烟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买到香烟。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较大。虽然国家有关法规中已明令禁止一切形式的烟草促销活动,禁 止商业部门将烟草出售给未成年人,禁止一切向青少年教烟、递烟、劝烟的行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是执法力度明显不够。吸烟率最低国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已证实,对吸烟的未成年人处以一定程度的罚款,并要求他们参加健康咨询讲座是控制青少年学生吸烟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五)

了解烟草及烟草制品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降低人体免疫能力来增加人体患病的风险。

烟草制品的种类有哪些?

烟草制品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是安全无害的。无论是燃烧还是不燃烧,过滤还是不过滤,其中的有害物质都是会不可避免的地进入吸食者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低焦油卷烟”对健康的危害更小吗?

烟草业设计出“低焦油”卷烟、或加入各种风味的目的,是增加卷烟的吸引力,诱导吸烟或消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低焦油烟的健康危害并不会减少,甚至可能促使肺炎的发病机会增加。

四、烟草的流行状况

关于吸烟的15组数字、

据WHO统计30%,目前全球约有11亿吸烟者,其中中国吸烟人数占世界人数的进,排名第一。中国超过一半成年男性吸烟,男性吸烟人数世界第一、有一半吸烟者买一包纸烟的低于5元人民币,如此低廉的价格将促进烟草使用,最终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长。

五、中国吸烟人群有什么特点,哪些人吸烟比较多?

在中国,农村人群吸烟率比城市略高,教育程度越低,每天吸烟量越高,男性医务人员的吸烟率高达40%

六、世界烟草消费趋势如何?

近几十年来多数发达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吸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俄罗斯和中国男性吸烟率世界最高;在东欧国家和中国,男性烟草市场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烟草业正在将目标人群瞄向青少年和女性。

七、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你所不知道的吸烟危害

全球每年因吸烟及因二手烟暴露死亡的人数达600万,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害因素,此外还可以导致多种恶性肿瘤,如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膀胱癌等。吸烟还可以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导致青少年哮喘,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病风险,并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吸烟还可引发2型糖尿病,且增加其并发病的发生风险。

八、要吸烟,还是要吧宝宝?

吸烟损伤人体性功能与生殖功能,倒致男性功能障碍,女性受孕机率低。妊娠妇女吸烟可以导致导位妊娠、自然流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畸形儿等。

知道吗,吸烟也会伤“心”,吸烟可导致多种脑血管疾病-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脑率准和外周血管疾病。

九、女性吸烟危害有多大?

吸烟会使女性宫颈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高,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降低,增加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

十、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

二手烟,伤害就在神近。

且前我国约有7.4亿吸烟者,遭受二手烟暴露和吸烟一样,可以导致多种严重疾病,如肺癌、乳腺癌、冠心病等。妊娠期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婴儿出生体重降低和婴儿猝死综合征,儿童被动吸烟则会引起支器官哮喘,肺功能下降、急性中耳炎等。

二手烟危害知多少?

研究表明,室内环境中有抽烟时,任何措施都无法避免他人吸入二手烟,唯一能杜绝二手烟的方法就是在室完全禁烟。

第3篇

一、无为教育的内涵

何为无为教育呢? 老子主张无为自化、不言之教。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第57章)]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老子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无为”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无为”的最高法则。无为教育:是通过环境优化的间接作用,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潜在智慧,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无为教育的特征: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他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无为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有: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而无为教育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教师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

(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的重建,精神的升华,觉悟的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体验成功,

三、 追求无为教育的意义

反观现实的教育,作为育人的学校,作为育人的老师,面对调皮的、犯错的学,面对犯了错甚至自己还不知错在何处的孩子,我们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为数不少的为人师者缺乏足够的宽容与耐心,面对有过错的学生,有的教师讽刺、挖苦、嘲笑,有的甚至体罚、变相体罚,以此来育学生,有的虽方式委婉,但大多数直面学生的错误。也许他们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稍有小错,就急不可耐地将最完美的答案揭示出来,殊不知这么做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长此以往,学生因为怕犯错误,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不敢尝试,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到那时,再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他们张扬个性,恐怕就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望了。正如同母亲的勤劳往往养成女儿的惰性一样,过于“有为”的教师也只能育成碌碌无为的学生。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句话就是“无为教育”的真谛。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追求无为教育,体现了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预测和控制的随机现象、偶发现象、“非理性”现象等,所以它又表现出某种非理性控制的特征。有研究表明,非理性的活动,如无意识活动、潜意识活动、类本能的自发活动、情感活动等,对人的理性活动具有驱动、导引、调节、加工、激活等多种功能。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中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和追求无为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智力、语言、情感、道德等素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追求无为教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观念,改变教师主宰者、主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而无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融洽性和亲和性,有助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优化的环境下主动地投入到自觉的学习中。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和追求无为教育,将大大激活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怎样实施无为教育呢?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具体方法有待我们不断探索,我在教学进行了努力的尝试,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以下策略,营造出无为教育的一种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起无为教育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实施无为教育,现总结如下。

四、“无为”教育策略的尝试

(一)垂范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力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学生,备课中认真备教材、大纲、学生、时事;在作业批改中几乎对每个同学的作业都要作出一定的评价,以指出问题,激励进步;试卷批改、讲评中对每个题目我都会统计同学们的正确率,统计都有哪些同学错了,哪些同学对了,以供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提高效率。课堂教学中也很注重示范的作用,中学生可塑性大,学生身上往往体现着教师的教育影响。在讲到当代国家的政体的类型时,我一时疏忽把印度政体说成是总统制,一名叫陈玉华的女同学立刻举手说:“老师,印度的政体应该是议会制不是总统制。”我的脸当时“唰”的一下红了。这时只听有个同学在对小华嚷道:“你瞎说什么!老师怎么会讲错呢?”立刻很多同学都把矛头指向了玉华。但是,我很快地制止了同学们的争吵,仔细地看看书,确实是讲错了。于是我诚恳地说:“同学们,刚才确实是老师讲错了,多亏陈玉华同学及时地指了出来,老师要好好地谢谢她。老师也是普通人,教学中不免会出现错误,以后欢迎大家也能像陈玉华同学一样勇敢地向老师指出来,好吗?”“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掌声中不仅包含着学生对我的知错能改的勇气的鼓励,更包含了学生对我的尊敬和信任。正因为如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向我提出质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总是开诚布公地指出错误。对待教学的一丝不苟,对待学生的 宽容尊重感染了我的学生,我也赢得了我的学生,他们因此也变得乐学了。教师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润物细无声”,它胜于言教,学生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受到教育。我想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吧,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了。。

(二)情境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单一而固定,教师就是讲解、提问、灌输,学生则是听记、回答、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处在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情境策略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这块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设置小品这种直观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我国自由政策的相关内容,我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编写小品,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课堂上两名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一个扮演孙女,一个扮演奶奶,两人开始了一段对白.

奶奶:小莉,明天是2月19,是观音娘娘的生日,好多人都要去泰清寺(本地的一个寺庙)进香求佛主保佑。我带你一起去进香吧。

小莉:奶奶,我不去,我不信教。

奶奶:怎么可以不信呢?信了,菩萨就会保佑你的,让菩萨保佑你平平安安,学习好,能考上个理想大学,这事就这么定了,不信也得信呀。

小莉:我不去,我们书上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灵,你也不要信,我不让你去,再说人太多也不安全。

奶奶:烧香又不是练习,怎么不能去,为了保证进香的安全,镇政府还要派大量的警察维持秩序呢,说明国家是保护宗教活动的,也是鼓励我们信教的。

小莉:好吧,你一定要带我去,我就在哪里宣传无神论思想,叫别人也不要信教。

奶奶:那怎么行,那可是个佛门圣地,怎么能容你胡言乱语,下次我去你们学校讲讲教义,让菩萨保佑你们都平平安安。

小品演完,同学们纷纷急着讨论和评价这祖孙俩的对与错。我顺势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小品中祖孙俩的言语结合政治常识的宗教部分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同学们积极地思考,列出了不少的有价值的问题。如:①我国自由政策是不是只保障信教的自由? ②为什么政府要派出警察保证宗教活动的安全?这是对宗教活动的鼓励吗?③我国实行宗教政策为什么却又要宣传无神论?这两者是否矛盾?④奶奶要去学校宣传教义或者小莉去寺庙宣传无神论可不可以?为什么?⑤国家是否保护一切宗教活动?⑥是不是宗教?为什么国家要取缔?......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观点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全面理解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同时也提高了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思想觉悟。这种情境的采用,教师显得轻松了,然而学生思维却因此情境而活跃起来,远比教师撕破喉咙、声嘶力竭地说教来得有效。真可谓“无为而治”。

教育的情境其实是无处不在的,重在老师的用心发掘,一次在政治课堂上,才上课忽然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同学们的视线立刻转向麻雀,安静的教室立刻骚动起来。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对于突如其来新异刺激,也会产生极大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何况是孩子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命令式的口气硬要学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显然是不明智的。我对学生兴奋、激动不但不予制止,相反与与学生一起研究起麻雀来,最后麻雀飞走了,我借机引导学生们说说"麻雀做客我们班,你想到了什么?"我以这一情境引出同学们把握的不少政治观点:内外因关系原理、联系观、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等。虽然这原本不是我这一堂课安排的内容,虽然因此没有完成教学进度,但这不也是学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知识、树立的科学观念吗,况且更为重要是培养了同学们用哲学观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主体意识作用。以这些“不显露目的”的间接目的形成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顿悟,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最终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迂回策略

平时,有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会不遗余力地、甚至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步步进逼,不留余地,不给学生以喘息的机会,常常规劝、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真可谓好话说尽,可学生就是听不进去。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老师不愿退守,不愿把“余地”或“空白”留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智力和情商具有多元化和差异性,生活经历、学习基础各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要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不管是知识、情感还是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收到一致的效果的,总有一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与别的学生步调一致,不能指望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求这些“个别”的学生。例如在我们班有个学生小周,他学习上惰性特别大,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总会打打折扣。讲完政治常识的一二课《我国的国家制度》我要求学生识记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并进行抽背。三天后同学们都记得非常熟、了,轮到他时却磕磕巴巴地讲出一两句,此时我没有训斥他,没有要求他当天须全部熟记,我让他把全部内容分成三天完成,第二天过来背第一部分,果然记得不错,顺势表扬了他:“你看你不是很聪明吗?如果你能勤快些,你一定会很出色的。”第三天来时记得更熟练了。从此小周偷懒的毛病慢慢地改掉了。甚至还主动要求让我对他的复习工作进行监督,学习成绩也不断上升。由此,对待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力求找到最佳时机。如果对学生苦苦相逼,只会适得其反,因而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常常采用“留有余地”的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每次留出的不同“余地”都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最终让学生掌握了老师要求他把握的基本知识,对于犯错误的同学的教育更是如此。允许学生跟我“讨价还价”,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然后最终把问题解决了。正是这种“以守为攻,迂回前进”的策略,既恰当地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育教学中采用迂回的教育手段,可以使你的教育意图更隐蔽,教育效果更有效。因此,迂回不愧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 。

(四)激励策略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刘燕敏)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饭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名第三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人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对儿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他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进来。他边哭边说:“ 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凭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章记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激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伟大,她对儿子坚持赏识教育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以很大的心灵震撼。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人都只愿认知于自己有利的事实倾向,即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而反面的批评的语言一般令人难以接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要求上进与受到激励的愿望。利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情绪”是极其重要的,宽容和激励,能使学生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其产生“想要学习”的动因以及“能学好”的信心,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原动力,从而达成甚至超过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就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给学生以激励,而且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达到预期的成绩或在班级中有突出表现时才给予肯定,事实上它更需要在学生并未成功的时候,使他看到已有的进步,并产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信心。让学生时刻有机会与成功见面,又时刻萌发对下一次成功的渴求。例如,我班小许同学平时虽然不像有的孩子那样调皮捣蛋,但由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学习明显地远远落于其他同学后面,久而久之,他产生了自卑心理,政治课上听讲时无精打采,每次考试成绩总在最后,他在班上显得置身世外一样。可我并没有吝啬我的激励,我的爱,上课时找他回答较易的问题,不会忘记我的评语:“同学们,他回答得如何?真的不错。”给他以自信。作业的批改中坚持在帮他纠正错误的同时,写上批语如:“这次作业比上次做得好多了,你看,只要你用心去做,还会做得更好的。”考试中虽然考得不如别的同学,但我也会找出他的特别之处加以肯定:这一题你的思路不错,如果表达得完整一些就更好了,有进步,继续努力。采用激励的手段必须坚持连续性,它要在肯定学生一次成功的时候,就为肯定其下一次成功做准备。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以富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很快地就帮助小许树立了信心。在得到肯定之后,学生又产生了更高的完成渴望。在我的持之以恒的激励下平时政治没考及格过的小许今年高考中考及格了,得了100分。可见,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哪怕是一次肯定的目光等都会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相信励激会像风帆一样,使我的学生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行使得更远更稳。

(五)体验策略

体验就是指人们通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即指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并开动脑筋进行思维、认识事物的现象,进而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过程。没有亲身的体验,就没有觉悟。亲身体验即通过教育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着自己“内心角色”去感悟,去体会,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经意中见匠心。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后仍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并且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这远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我在政治课教学中也是力求能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在讲到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我引导学生采用调查法,以“我镇初中学生的消费观”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引导各小组学生分别确定好调查的内容,同学们积极投入,首先分别设计好调查问卷,对学生调查时提出相应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有你家每个月的总收入有多少?你家主要劳动力从事何种职业?你家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哪些方面?用于你身上的费用每年有多少?每年你所得的压岁钱有多少?每周你家长所给的零用钱是多少?你是如何支配这些钱的?你平时是否进游戏厅或网吧?你穿过名牌服装或鞋子吗? 你个人认为穿名牌必要吗?同学过生日你是否送礼?每次送礼物的费用为多少?你对同学间生日送礼的看法?你每年是否征订书报杂志?购买这些书报杂志每年花费多少?等等。然后各小组奔赴我镇五所初中部对学生进行调查,另外还有的小组设计对家长的问卷,进行调查,有的小组走访教师、家长、网吧、书店等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他们兴致极高,取得了各方面的数据后大家回到学校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经过辛苦劳动,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发现我镇不少初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偏差,不顾家庭的经济实力而追求高档名牌产品的大有人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发现一些学生相互攀比,思想不纯,对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他们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以倡议书的形式向全镇中学生提出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经过这次体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明确了自己研究的问题是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他们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在体验中重新自主构建了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深刻地教育了自己,提高了自身修养,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勇气,激发了自主性,培养了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综合素质。所以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

(五)暗示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效果便愈大。”过早地暴露教育意图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别人在教育他,那么,他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降低,且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教育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意图的外露往往会导致教育的零效应或负效应,而当我们注意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教育的效果要乐观的多。 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动产生影响,使其产生与暗示者相一致的结果。暗示的根本特点是含蓄和间接,因此,使用暗示教育的方法,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教育效果就越好。例如在一次政治检测中,站在教室的前面,我发现学生小王行为不是很正常,她的眼神老是在向我看,感觉不是很安心在答题。我装作没在意向她走去,见她脸色突变,红得象关公,原来书本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她回答不出来,正在偷偷地翻垫在试卷下面的课本呢。对于她的这种错误行为,我没有公之与众,没有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等考好收完试卷还有一段时间,我就说:试卷上的题目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党制?为什么不是多党制也不是两党制,也不能能实行之?可能大家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请大家马上打开书本重新巩固一下,我再请同学们起来说说看以加深理解。在叫到的同学中有小王,因为刚刚认真地复习了这一问题,她竟然熟练地进行了回答。我就微笑地说:“王晔超现在真……的把握了这一问题。我们用掌声鼓励她。”她不好意思脸又红了。.后来她主动来向我承认了错误,对我没在课堂上批评她深表感激。从此后她再没有发生过此类事情,而且学习政治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巧用暗示的方法,点到为止,既含蓄地批评了她的错误行为,又保全了她的自尊。如果简单地把其错误行为公之与众就把学生当众钉在了“耻辱柱”上,却无助于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还需学会明人巧说暗话。 除了语言的暗示外,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而且有时候这种非言语的沟通,即所谓的“无言之教”,往往能收到意外的功效。有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上课时不免会开小差,这时候,我们老师或者向他投去一个期待眼神,或者给他做一个手势,或者轻轻踱到他身边停住,用这些细微的动作代替批评,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做教师的千万不可忽视了神情、体态等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次凝视、一个微笑,摸一下头,拍一下肩,都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鼓励和期待,收到无言之教的奇效。

暗示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可以创设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教育境界。然而,教育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看似“无心”,使学生心灵上毫不设防,接受启示时也就毫无抵制心理,教师的教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这也正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佳境界——“含而不露,引而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