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4:06
导语:在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究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教学节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节奏和谐之美,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课堂之初,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简练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那滚滚黄河、长江,冲破险阻,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讲求艺术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例如,在讲诗歌《》这一课时,快要结束了,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让我们在《》的乐曲声中,齐声背诵这首诗。”乐曲声起,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全课。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在30多分钟内,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在教学之后,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改用游者的心态,放慢语速,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顺流而下,看一看漓江的山吧,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妙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65-01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化、情感化、层次化、人文化的多元性,也更深更广地挖掘出了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人性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知识、人文素养、情感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怎样的教学手段,方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挖掘到课文中蕴含的宝藏。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功能,恰好满足了师生的需求,教师设计新颖、简洁、丰富、多变的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汲取知识,领略情感。
二、能够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
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层次性,一个小小的课文情境,里面蕴含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文情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突破其中蕴含的多种知识。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赛马这一部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三层。 第一层,内容层。将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的这一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显示,简洁明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第二场比赛的结果,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学生就会从图中自然地看到孙膑舍小取大的聪慧。第二层,智慧层。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田忌取胜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得出孙膑这样做的依据,自然地总结出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不同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第三层,情感升华层。通过前面环环相扣的图解和句解,学生自然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中积累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词句,发展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是无法将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分层实现的,只有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中,才能形象、简洁地将课文调换层次,分解细化,实现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故事情节,动画作品等,让学生在倾听、观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结束课文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讲得很好,对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了,想象完全飞出了教师的预想,学生运用语言,提炼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情境的感染中更是超乎寻常。
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文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在齐头并进,逻辑知识也隐含在语文教学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怎样在推理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师把握目标的确切程度。教师在传授知识、解析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恰好能够透过图示和层层推理,简化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涵,给学生一种简洁、生动的推理图示、在图示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时,可以这样将晏子的回答运用课件显示:狗洞――狗国,钻狗洞――访狗国,“我”访楚国――钻狗洞,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中,学生自然地推理出结论,“我”访问的是狗国。我用推理的图示课件层层展示晏子第二次、第三次巧妙应对楚王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然地总结晏子回答的结论:楚国是个下等国,楚国是个强盗国。看似简答的几句话,将楚王说得无法回答,在图示的简化中,学生从心里理解了晏子运用的巧妙逻辑,从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贯穿给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怎样实现标准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学方式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环境,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在现代教学资源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中,我搜集了许多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同时也制作了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山水图片,让学生对比欣赏,在欣赏中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在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关键字小语教学;学生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8-01
1利用课堂,指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与教学生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身教胜言传。
1.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我教课文《桂林山水》时,通过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边读课文边想像桂林山水的美,教师范读课文后,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文章阅读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每周都提供一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绝句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语文功底,加入七言绝句、律诗也不成问题。好多学生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进行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1.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划圈、摘录、做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利用阅览课教学生阅读方法,我对学生提出“三读法”。即:“一读”要求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了解大意;“二读”要懂得文章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或道理;“三读”要质疑问难,在好词好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问难。对学生的发问,我总以为表扬鼓励为主,并及时指出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为此,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一本摘录本,各自取名、美化。如《拾贝壳》、《童言无忌》、《藏宝集》、《花蕾集》等,让家长写上一句希望的话。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根据年级的特点,讲究实效。
1.3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早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都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
1.4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参与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我采用“七个一”的教学步骤:拼一拼、读一读、猜一猜、演一演、画一画、赛一赛、玩一玩。如阅览课上运用课外读物教材《别说我小》中的有关儿歌《手》、《双手和大脑》、《手指谣》等作为语文课的延伸阅读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出示一则补充谜语:“一棵树,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让学生自由阅读后猜一猜,谜底是手。接着阅读《手》,自由拼一拼,再配动作读一读,了解儿歌大意,知道一双手能做很多事情,它是人身上的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首儿歌《双手和大脑》。学生自由拼读后,思考:人身上有哪两个宝?用笔画一画,再来比一比,赛一赛,谁读得准确又响亮?接着想一想:怎样才能有创造?学生齐读: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2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营造开放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教师要与书为友,不断收集阅读信息,拓宽阅读教学设计的视野。如设计阅读特色作业;制作主题性读书卡(有成语主题、歇后语主题、名人名言主题等);课文学完后,用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谈感受等。特别是教师要把经典阅读自觉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大背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教师要多的向学生推荐合适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置身书海,畅游书海,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用视频播放小兴安岭的迷人景象,简介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诱发了阅读兴趣。
3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相信学生,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
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构建出利于交互的教学新模式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则能够使得教师对课堂互动的品质更为关注,进而实现更好的交互,创设出交流的平台及更多机会。那么作为教师则应该在课程正式实施之前对学生做好学情调研,这时候就可以将交互平台利用起来,缩短学情了解的时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例如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这节课内容的介绍的时候,文档中本身就有了许多较为生动化的描写,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则应在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的图片信息,从而使得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图片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并将课文当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将桂林山水最为突出的特点总结出来。图片搜集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发动全班的学生在课程为实施之前进行准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准备当中,这样不但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新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阅读教学最本质的目的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对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和古人对话、可以和未来对话,那么为了实现对话的真实性,学生则需要自我构建出精神王国。那么在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当中如果想要引入对话教学新模式,则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并不是文字,而是作者在文字当中流淌的情感及思想的表达;
(二)教师还应该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更为轻松化的阅读环境,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使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比如教师在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想象一下这篇课文想要说的是什么?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和文本交流及对话,在阅读中去寻求答案,并深刻的去理解文本的深意,进而促进学生对作者思想及情感的认识和掌握。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升级训练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和训练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在操作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将多媒体利用起来,做好训练的引导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具体的训练内容,然后依据训练的题型进行个性化训练设计,从而提升学生训练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比如教师针对《少年闰土》开展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课堂训练的内容,该环节共设计三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第一个题目是抢答题,这时候题目在大屏幕上一出现,学生就会全部进入到状态当中,瞬间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点燃了起来。教师出示题目:假如闰土和鲁迅在50岁的时候见面了,你能想象到他们见面是什么场景吗?这时候学生就开始纷纷的举手,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依据答案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开始展示第二??问题,第三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均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在训练中实现互动,也提升了语文课堂训练的效果。
一、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有幸在南京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其精心的设计,动态的生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本节课的重点贯穿于几个游戏中,无论是刚开始的《理发师的困惑》,还是后来的石头剪子布、抢椅子游戏,都始终不离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圈中贴名字这一活动,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在这几个环节中更是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课堂动态的生成。当学生们在全力解决怎么让那个学生能同时在两个圈中的时候,徐老师却说“你们自己想办法。反正……我不管了。”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当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并达成一至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当既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又玩抢椅子游戏的学生不知道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两张纸条贴在哪儿时,徐老师只是说“怎么放?怎么放?这就是挑战,没有办法可以找你的同学帮忙。你可以选择一个同学。出出主意吧?去吧去吧!”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在网上学习了徐斌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一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徐老师在复习了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后,出示了一个家庭的平面图,在房子的四周,想建一个半径是2米的半圆形的金鱼池,一个边长2米的正方形的饲养角、一个长是3米宽是2米的长方形花圃(两面都是靠墙的)。问:金鱼池的墙要砌多长?饲养角的花圃一共要用多少篱笆?徐老师创设了这个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他不仅是枯燥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选取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记得张齐华老师的“轴对称图形”,在课的结尾,张老师说“……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伴着老师诗情画意的话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学生沉浸在桂林山水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解读了“桂林山水”,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探究数学的过程
数学的“美”在于它的思维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每一个走过它的人都会记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有时解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在某一时刻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这种突如其来的妙思就是直觉与顿悟相互作用的产物。数学的魅力也体现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所以说,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数学的魅力。
张齐华的“可能性”一课,从“摸球”到“判球”,从“放球”到“猜球”,行云流水,大智若愚。单一的学习材料(彩球),变换出不同层次的探讨活动,俨然一场思想盛宴,在多个活动中,没有凌乱的形而上学的喧闹场面,而是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静静地思辨,使学生尽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也会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优势,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数学本身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辅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它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给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活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优点显而易见:
一、多媒体的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浩荡的长江、巍峨的长城、秀美神奇的黄山、五彩的石头、如血的残阳;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声、婉转的鸟鸣、美妙的音乐、潺潺的水声。直观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了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想学、乐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热情。
2、培养求新意识
多媒体教学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强化了学生的求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多媒体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多媒体化概括为具体,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中有几句话描写榕树的叶子:“翠绿的颜色……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只理解“颤动”一词 可解释为“抖动”,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是不形象的。这时,教师可利多媒体演示: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茂盛的榕树充满生机,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真切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的含义。
3、提供学习“媒介”
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象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它能恰当、准确 配合其他媒体传递教育信息,是对纸介质媒体的扩充。如在教学苏轼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西湖夏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湖面片片碧荷,朵朵红花。美不胜收。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惊异,不但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石嶙峋,水在静静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美丽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的放矢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确实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许多难题,给教学设计带来诸多方便。但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什么是宾,什么是主,我们要分清楚。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的放矢,才能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要想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在多而在精,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是不是适合用多媒体来展示。不能只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会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2、符合学科特点
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不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让学生获得真实阅读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的营养。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不仅对学生的心理活动难以把握,而且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3、与传统媒体结合
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用多媒体代替一切。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在有的语文课上,我们看到,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来学习,还有的老师甚至是整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没有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而学生只看了热闹,下课后却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收到好的结果。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幻灯片等,自有其独特的优点,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多媒体的局限性,必须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方法有机地联系,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想像的空间,才能上活语文课。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师助“一臂之力”。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老师手里握着点燃学生智慧之火的导火索,如何点燃学生这把待燃的火,关键是能否找到兴奋点。利用多媒体教学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寓言典故、动画、新闻剪辑片或鲜活事例等,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丰富、直观、具体、形象,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感性认识,调动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均有很好的效果,可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的投影片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声音等展示教学内容,化解疑难点。随着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共享各种语文信息资源,可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丰富课堂内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表现在一是利于教师教学,需优化的环节得以优化,部分该书写的材料已被它代替,二是学生充分能感知所学知识,三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燕子》时,当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难理解“横掠”一词,我就适时地播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热点,多媒体教学正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当学生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时候,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把思维发动起来。利用多媒体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信息输出,给学生创造宽广的思维空间,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机会,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回归学习主体,有利于知识内化,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由知到行的转化。如学习《示儿》,通过展示一位八十余岁的老翁――陆游临终前用颤抖的双手费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下的绝笔诗,以此训导儿子不忘报国之志后与世长辞的画面,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从而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于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实践中,应根据语文教材丰富生动的内容,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在学习《燕子》时,可展现:全身羽毛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的燕子,让学生感受其美;或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等词上标注颜色。教学中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笔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描绘句子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创造美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想、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表达出来,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奠基;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知道,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它对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阶段的品格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审美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采用适合的评价性语言
我们的学生从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开始,就以童话作品为主。在他们的感官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美好的。这些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对他们的性格养成起到一个极好的引领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沉醉于童话的世界,孩子与成人的认知能力差别较大,教师虽然不能做到让孩子以成人的视觉和思维方式去认识我们的世界,但也要通过我们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我们从童话故事里接触的世界是与现实的认知方式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后果和童话世界的也是不同的。在新课程全面推行后,我们教师大都注意要给孩子多些鼓励,于是,“真棒”、“很好”等已成为教学中的惯用语。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存在滥用评价的情况,比如,教师在提问中问道你喜欢秋天吗?学生回答喜欢,也会给予你回答的很好的评价,这样评价就失去了意义。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比如对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当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给予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鼓励,对语文素养好的同学我们则不但要求他回答正确还要他回答的语言精练、规范,语音抑扬顿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说:你回答了问题,你真勇敢,对回答声音响亮的同学要评价他发言声音洪亮,对回答规范、准确的同学要评价他回答的准确、规范。在评价中给学生传递一种学习的榜样、范本,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动力去做的更好。让评价起到推动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滋养,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的让他们去尝试和实践,我们常说:不摔跟头是学不会走路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本就有磕磕绊绊。正如对孩子的身体来说需要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功和失败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
二、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抓住汉字这些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字理进行分析,会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汉字的音形义,在理解词义、体会句子含义、乃至领会文章中心时,教师抓住某些“文眼”和关键字进行准确、合理和巧妙的字理分析,展示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留住语文的“根”。
一、字理分析识字凸显汉字特点
汉字是方块字,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因此,将识字同图画联系起来,恰恰是回归于造字的源头。汉字是六书造字,造字时,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大都与某些具体事物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字理图识字,不光晓字形,更能明字义,同时,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依据汉字不同的字形特点进行字理分析
1、象形字、指事字用绘图法教学。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实物模样的图形创作出来的文字,这些文字与实物的形状很相像。教学时,教师尊重事物“实体”的客观事实,将现代文字还原成本来的客观模样,用绘图的方法进行分析教学。例如教学“竹、瓜、果”等字,我们先把它还原成图画,然后出现汉字“竹、瓜、果”,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绘图时,我们一定要突出其表义的部分,强调表达该字意思的主要笔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该类汉字的形、义。如教学“囚”字,先画一个“”,就是没有出口的房子,再在“”里画一个人“囚”,表明把人关在没有出口的房子里,没有办法出来。“囚”字就是把人关在牢狱中,拘禁的意思。
2、会意、形声等合体字用编儿歌、字谜等方式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音形义结合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在教学含有“青”部件的形声字时,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青”后,利用每个生字都有“青”这个部件,依据形旁表意的字理特点编顺口溜:“小草青青河水清,天气晴朗好心情。小青蛙大眼睛,安安静静捉害虫,请你不要伤害它。小蜻蜓看见了,夸它发扬好精神。”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声旁标音的形声字规律去识记。学生很快掌握了“清、晴、请、蜻、情、静、精”等一大串字意不同而形、音相近的字,大大提高识字效率。学生以一概十,一劳永逸。诸如有两个或三个同样的独体汉字组成的会意字编成“两”或“三”字诀。如:两人是从,三人成众。
二、字理分析理解词语意思
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阅读教学原则中抓住关键字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词语。例如柳州一位老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这样采用字理分析巧解“赶”一词的:
师:读完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每年春季,蝴蝶都赶到蝴蝶谷来聚会。
师:“赶”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谁能运用字理来给我们说说?
生:走字旁表示走的意思,干字表示读音。
生: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快点,才能做好,应该是走快点的意思。
师:同学们都很会分析,给他找朋友你会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他还有那些朋友呢?
生:赶快、赶紧、赶忙。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赶呢”?
生1:上学快迟到了,我会赶忙跑来学校。
师:同学们都是赶时间的好孩子。
师:理解了课文中“赶”的意思吗?
生:一群又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担心自己比别人晚来,都加快速度急急忙忙赶来蝴蝶谷。
师:同学们理解得比老师还到位。那么蝴蝶是怎样赶到蝴蝶谷的?(引导学生抓住“飞、穿、越”等词展开想象,体会蝴蝶赶往蝴蝶谷聚会的热闹场面。)
三、字理分析体会句子含义
品词、品句、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运用字理品词,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把桂林的水比作一块无瑕的翡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字理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让句子含义迎刃而解。
首先,教师抓住“无暇”中的“暇”字和“翡翠”中的“翠”字。“瑕”――“王”是斜玉旁旁,与玉相关,“无瑕”意为“没有斑点的玉”;“翠”为一种叫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绿色),因此,“翡翠”两字都有“羽”部,意思为:一种碧绿的玉。接着,理解句子的巧喻。桂林的绿水清澈得可以见底,与没有斑点的透明的碧玉有相似之处,此比喻运用得当且传神。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句子本意,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词语在句中之妙用。
四、字理分析感悟文章的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进行合理巧妙地字理分析,字及词,由词入文,从而感悟文章中心,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与准确。
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开凿隧道”的语段中: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教师抓住“凿”和“隧”字进行字理分析。“凿”是会意字,上面部分与中间部分同“辛”,“辛”是指尖利的刀具,“ㄩ”表示被凿后的槽或洞眼。那么“凿”就是挖槽、打孔的金属器具。
“隧”字先引导学生看左耳旁,然后提问:詹天佑难道是在耳朵里挖隧道吗?接着告诉大家,耳朵旁在左边,表意,卧着看形状就是山陵,而后来为方便书写就演变成现在这样。遂表示声音,本意指山川险要之地,即“开凿隧道”要用尖利的金属工具在高山中挖成通道。通过以上的字理教学,学生对词义已理解,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这样,图义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詹天佑根据居庸关山势高的特点而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的特点而采用了竖井开凿法,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有着常人所不可比拟的顽强意志,有着超人的杰出才华。詹天佑的伟岸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顿时丰满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是根本,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而字理析词则是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桥梁。教师抓住汉字字理特点进行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魅力纷呈。
参考文献
[1] 许慎,徐铉.说文解字[O].出版社:中华书局,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