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当代体育论文

时间:2023-03-03 15:54:11

导语:在当代体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代体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当代中国体育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1.1 文化的概念

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复杂多样而又极其广泛。正因如此,不同学科、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一词的概念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从而形成了关于文化的不同学派。从1871年开始,文化学研究流派林立,对文化的概念也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发展,使文化概念具有了决定意义的发展。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个定义,至今仍为文化学界所普遍接受。

1.2 文化的性质

文化的要素尽管具有多样性,然而文化却不是简单、孤立等诸要素杂乱无章的叠加。相反,各要素之间是相互统一整合的。文化就是诸多要素在杂乱的关系中所产生的综合统一体,这种统一性是通过共同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

2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由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两种生产形式组成。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体育文化应运而生。在体育文化产生之初,人类为了对抗并征服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劳动提高活动能力,开发新的功能,主要依靠肢体动作来完成。

到了现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劳动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人类的劳动形式发生了转变,原先的体力劳动者逐渐被脑力劳动者所取代,人类对疲劳的理解产生了变化。疲劳的部位开始由肢体转向大脑,出现了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导致了许多现代“文明病”的产生,人类正常的适应能力被大大地削弱。

3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体育文化,即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东方体育文化从形式上大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追求对过程的体验,心理的感受,身心的愉悦,这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基本追求。虽然它使得中国体育无法形成像西方体育一样竞技性强、可以量化的运动特质,但它也带给了中国人对体育的独特体验。而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到了近现代,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这种体育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奥林匹克运动再度兴起之后,这种体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西方体育以其独有的价值,逐渐地成为我们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

4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

4.1 体育文化全球化

体育文化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体育领域内的深层反映与体现,又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代表着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体育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之间通过体育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补充,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及内容限制而走向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体育文化融合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体育全球化时代己经形成。

4.2 市场化

体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形成提供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对体育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公众的普遍参与和观赏为体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现代竞技体育体现出来的高水平运动技能也是创造市场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作支撑,即使是普及率最高的足球运动也会因缺乏欣赏点而失去魅力。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娱乐口味,比赛的激烈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适合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新闻媒体的传播与炒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5结语

体育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作为社会现象,体育文化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相互接触、交流的。在个体、群体、民族、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不同体育文化特质必定会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因此,体育文化的综合化具有一种内在必然性。作为历史现象,体育文化不是静态的、停滞的,它必然会伴随着人类由古至今交流的足迹,不断丰富与完善,不断借鉴吸收异质体育文化的优势,抛弃自身的弊端。体育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正是体育文化综合化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岗,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我国当代新闻舆论;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监督

一、我国当代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是得到较大发展的,特别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媒体自身,都在新闻舆论监督这一块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成效也是特别显著的,而其中推动了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的主要有社会政治因素、公众因素和媒体自身因素。但另一方面,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存在不少问题,追究其原因,首先是新闻舆论监督常常为各种力量所阻扰,在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媒体掌控话语霸权,常常对监督对象产生伤害;同时,新闻舆论监督也常被异化为新闻寻租的工具和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段。

1.在政治方面的监督。在我国,新闻媒体对政治权力方面的监督主要指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媒对政府部门行政行为与公务员的个人品质所进行的监督与批评。新闻舆论监督是制衡权力,预防腐败的重要力量。政治权力需要制衡机制,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滋生腐败。在制衡权力的各种因素中,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力度强、影响广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权力机构起着“防腐剂”的作用。

腐败固然可恶,但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是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因社会舆论“判死刑”就直接嫁接过社会观点,在司法机关为定罪之前直接下定结论,这是不客观的行为,也是不理智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

2.在经济方面的监督。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承载着公众的巨大利益和高度期待,但是,市场经济主要通过广告方式对媒体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媒体商业运作的结果是自身成为企业,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的动机也会受到质疑:虽然公众普遍承认,就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记者而言,动机纯正者显然是居于多数。但是,媒体不是没有名利欲望的天使、而不受“眼球经济”的驱使,在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用户量和广告量的最大化的今天,广告量显得最为重要,媒体与企业的关系好比一条绳上的蚂蚱,相互牵制。而媒体对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监督也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监督,媒体对企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能使媒体和企业获得双赢,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监督。在当今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时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更是媒体队社会生活方面进行监督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一些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如果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报道采取客观、适度、准确的报道,则不仅有利于社会热点事件积极稳妥地解决,而且有利于优化政府形象,解决社会矛盾;而一旦媒体报道失衡,则极容易引起,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可见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方面的威力之大,这也显示了对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的工作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当代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涉及执政党、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主要基于这样的理论:“立党和执政的根本宗旨在于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和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民;媒体是,也是人民的喉舌。”而新闻舆论监督涉及的党和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处于平衡状态,其中,党和政府处于强势地位。近年来,由党和政府推动的政府信息公开,虽然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由于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其中一个环节上,没有从党和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角关系结构出发进行整体推动,致使新闻舆论监督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虽然在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更多的关注反腐倡廉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但随着经济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有偿新闻滋生并蔓延,给媒体的信誉度及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新闻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课题。而且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更是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很多国内问题就会超越地缘范围,一些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从而使得影响舆论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复杂化,这就要求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有更强的驾驶和调督能力,否则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魏灵芝.公民社会与舆论监督[J].青海

省电视台.青海宁西810001

[2]毛蔚兰.论新闻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

的作用(上)[J].新闻爱好者.2010,(3)

第3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婚恋观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场所,不管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面,大学都是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两者的差异点主要体现在大学在环境方面更加复杂,需要学生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为成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初中、高中的校园环境比较单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处理简单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改变。此处的环境不仅是指校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婚恋观问题不容小觑,也绝不能对此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寻求措施对此进行解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1、开放化

婚恋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婚恋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持有传统婚恋观的人群大多只剩下中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都拥有更加开放化的婚恋观。现代新式的婚恋观逐渐得到了普及,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外国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了影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这种途径接触到外国文化,了解更加新潮的思想。在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与往常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更加开放化了。 [1]

2、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谈恋爱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大多出于情感的需要,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的出发点不纯洁,他们有的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则是为了经济利益。打着谈恋爱的幌子进行不正当的行为,不仅对他人、也对自身造成了伤害,更加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所以,广大高校应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方面知识的教育,让他们错误的婚恋观得到纠正,促使自身行为朝着正当化的方向发展,将大部分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促进自身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1、环境因素

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大学校园环境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有很多人认为大学与社会并无两样,因为大学是一个教会人们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场所,是学习各项社会能力的基地所在。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了复杂的校园环境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致自己在婚恋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其中,同学之间的影响、不良校风的影响都是促使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重要环境因素。

2、网络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上面信息也良莠不齐,错误、偏激的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由性,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在各项事务的决策方面也拥有更强的自主性。网络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也是极其复杂的。它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消极、偏激的婚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并且有很多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些人为了谈恋爱而放弃了学业,不顾自身的前途与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这不仅反映出了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当代有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应当得到及时的教育。[2]

三、纠正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教育途径

1、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能够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作用。其中,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在这项工作上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犹如学生的家长与朋友,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对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班主任可以定期向学生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此外,班主任也可以进行暗访,找出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谈话,让他们明白错误婚恋观的危害以及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疑惑,教师要正确地为他们解答疑惑,督促他们纠正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将学习与努力提高自身放在第一位,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3]

2、定期举行讲座

除了教师可以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学校定期举行讲座也是一种良好的方式。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就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与途径。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可以在普及正确的婚恋观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看到实际效果,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别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在校内摆点,向学生们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进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途径能够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活动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自身婚恋观问题的纠正。

3、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家长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应当经常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在恋爱方面,家长应当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婚恋观思想,要关心孩子的恋爱状况以及孩子的婚恋观。对于孩子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出他们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婚恋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忌把恋爱当做生活的全部。

【参考文献】

[1]李秀梅,闫聚峰.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6:51-52.

第4篇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通过知识内化,使他们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品质。[1]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划分的知识传授格局和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它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同时强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提高。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重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与育人过程,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等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高等学校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面上注重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是高校不断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是一个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精神层次与办学格调的过程。

二、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结合在一起,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开始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综合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

2. 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实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打好文化基础,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从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构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的价值,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高精神境界。同时,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4.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隐形的文化现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促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营造、重建人文精神的氛围。智慧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科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它的任务是求真。人文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它的任务是求善、求美。求善、求美也必须以科学为基础没有这样一种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就难以塑造一个健全的人。

三、我国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 人文素质教育主体性、人文性的缺失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和各学校的经验,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方式主要有: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定学生“应知应会”;鼓励学生自学名著名篇;组织第二课堂的讲座、导读、社团等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改善学校文化氛围等。

许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导、统一部署、统一组织,这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热潮,但是这种热潮的背后却隐藏着各学校领导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理。有的学校好大喜功,大作“表面文章”,而不顾学生的自身现状、需求、偏好等实际情况。结果使得老师学生都疲惫不堪,产生厌倦心理。只关注文化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却没有深入考虑文化素质教育如何通过活动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的问题。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本性、主体性变成了一句口号,文化品位和艺术品性的渐进性、人文性和科学精神的沉淀性也根本无从谈起。

2. 学生对素养的渴求与教师能够提供的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教师的“源”与学生的“流”衔接不畅的问题,一味地强调“流”有活水,却并没有将“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间歇性断奶”。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水平跟不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保证整个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转;其次是教育开展的外部不连续性,在某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变成了“搞形式”的代名词,领导兴致来了或者上级派任务了就大张旗鼓地组织一下,其他时候则形同虚设,缺乏制度保障其开展的连续性,对其实效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改进当前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 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1)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有选择自己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权利

在旧的教学体制中学生是没有多少选择自由的。学生一入学,专业、课程、教师、学时、顺序、期限等等都被统一规定好,好像生产线上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批量生产的标准是严格一致的,而人却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因此,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教育的根本原则,但却长期受到忽视。

文化素质教育当然不能重走老路,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长进行选择是充分保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人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这种选择也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学校的办学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多次多种选择的权利和条件。一个人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得当与否,对他的事业成败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除了要了解备选专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领域的各种学习要求、优缺点和发展趋势,还需要对自己个体的优势和不足有透彻的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年轻学生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此学校的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学校有充足的选择和锻炼机会,到社会上就能比较得心应手地面对各种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2)逐步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保证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小孩子的学习要求和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好奇和模仿都是这种本能的表现。可惜由于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种种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孩子的求知欲下降了,学习的积极性衰减了,有的甚至视学习为畏途,不愿学习,害怕学习。即使上了大学,也依然难以改变传统的被动受教的习惯。因此,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思考,并对问题有自己的解决思路,是我们贯彻和提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目标。如果一个大学生对基本的社会问题也无法回答,更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可见这样的教育发展模式是何等畸形的。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允许学生提问题、想问题,只有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才能把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大胆地发挥出来。这样的环境才能有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养成。

2. 在专业学习中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不是一个空泛的字眼,它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养成中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是我们大力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关键一环。

首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学当中。人文精神表现在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反映在人的认识、感情和行为上。科学技术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果少了人文精神的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也就犹如空中楼阁。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到各种专业课中,包括理工科、农林牧医、甚至社会政治、经济等等。

其次,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以文、史、哲、艺等学科的教师为主要力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不断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专业教师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将历史的深刻、艺术的审美、伦理的体验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启学生的智慧心灵,实现专业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解决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缺乏的困境。

3. 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应当体现出一种精神、风尚、氛围,总体上说,它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具体说来,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校风、学风、教风、校史、传统、仪式等等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力量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校园文化不仅仅指单纯的课外活动,它基本的内容可概括为“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心理需要。它以很强的渗透性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补充了在专业教育中无法得到的营养,促进其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知识内化为素质,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校园文化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平台,是保障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丰富载体和有效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文娱活动的代名词,它应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学之为大学,有其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气质,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弘扬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理想。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克尼斯指出:“理想的本质就在于时刻召唤人们脱离盲目、平淡的日常现实,上升到圆满的观念世界。”[3]大学必然是和理想相联系的,因此就应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体现出高、雅、活的特点,目的在于求知、求美、求乐。因此,我们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必须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充分考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及成因的前提下,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及综合性和多元性,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只有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再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校园文化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就能逐步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剑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3):25.

[2]侯长林. 校园文化略论[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112.

[3]陈秋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J]教育评论,2004(4):25.

联合国启动全球图书馆计划

于今年四月正式成立的全球数字图书馆(省略)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尽管初始规模尚小,仅包括约1200份档案和专家学者用阿拉伯语、中文、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六种语言所作的注释,然而它将规划容纳不计其数的文本、图表和解说,任何国家和图书馆只要愿意都可以尽一份力。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詹姆士・比灵顿四年前参与启动了这一项目。他在采访中说,该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收集来自全球顶尖图书馆的第一手资料和权威解读、易于导航的网站,并对读者免费。该网站由国会图书馆的一个工作组开发,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这座数字图书馆的主服务器设在华盛顿,但是官员们表示正计划在全世界架设区域服务器。

这个计划目前投入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开发经费来自民间的捐赠,其中包括谷歌、微软、卡塔尔基金会、沙特的阿卜杜拉国王大学和纽约的卡内基公司。如果要扩容的话,还需要筹措更多的资金。

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还有来自19个国家的26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向该项目提供了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包括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跖片、来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皇室浮世绘以及来自瑞典国家图书馆的13世纪的“魔鬼圣经”。所有这些档案都附有其内容和意义的简要说明,保留为原文,但注释用的是网站的七种官方语言。

第5篇

本学期我校艺体组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艺体科目的教学教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全组教师的自身修养及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回顾本学期艺体组的工作,在平稳中发生着变化,在理性中绽放着激情。

一、重视常规工作,回归理性教育。

通过在管理方面不断地实践总结,艺体组依据学科多,专业强的特点,本期继续采取了加强备课组的分层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好每周半天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的效率明显提高,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备课组内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本学期艺体组积极响应学校教研室的号召,使得教研活动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理论学习-任务布置-问题研究-集体备课的四步曲教研模式,各位教师在其中都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气氛和谐,效果明显。

我们的体育组,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会同新教师的超前思维,使得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项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也学到了过硬的体育技能,培养了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使体育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艺体学科。

我们的音乐组在本期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教学主要目标。素质教育并不仅是唱歌跳舞的教学,而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意志品质的教育。

美术组本期在加强美术课堂教学的管理的同时,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美术组本期的教学活动也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一方面把活动游戏引入课堂,另一方面突破教室的束缚,增加室外写生次数,充分利用校园这个大环境,组织学生观察实践。

所有的学科组都根据学校制定的小组互助教学的课堂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转变观念,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

本学期,我们分学科组建了全校范围的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器乐、声乐、舞蹈等兴趣活动小组。各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项目制定了具体的辅导计划,按计划辅导,使小组活动经常化,既提高了学生的专长水平,又避免了“临阵磨枪”的被动局面。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为提高学校的艺体水平打下了基础。

三、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作用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本组各学科教师除完成好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好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科的优势作用。

本学期,音乐教师认真组织学生的文艺活动,并积极辅导,先后参加了学校教师节文艺汇演,县教师节文艺汇演等多个文艺活动,并有节目获奖。音乐组的老师还参加了全县的音乐集体教研活动,为全县的音乐教学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蒋玉娟老师在孙秋霞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迅速成长,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磨练,已经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各项要求,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提高。高秀云老师被学校评为“教坛新秀”,并且获得了市级“校园之星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辅导的学生获得市级“校园之星最佳上镜奖”。

美术教师认真辅导有绘画专长的学生,先后参加了校、县多个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有学生作品在县、市有关比赛中获奖。美术组的老师还参加了全县的音乐集体教研活动,为全县的音乐教学献计献策,发挥自己的能力。本学期,王秀军老师被评为学校的“教学能手”,并且组织了美术组的老师外出进行了写生活动,举办了写生汇报展和迎新春绘画展,不仅提高了自身水平,也为全校师生带来了绘画的艺术美感。

体育教师成功地组织了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参加了县中学生篮球赛,获得男队第二名,女队第四名的好成绩,全县广播操评比活动获得了优胜学校的荣誉称号。本学期王红梅老师获得“山东省体育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张伟平老师被学校直接确认为“学校教学能手”;张华营老师被评为“学校教学能手”。张华营、项树涛、高红莲老师获得东营市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赵立明老师获得二等奖;王红梅、张华营老师的体育论文获得山东省第三届体育科学大会二等奖,赵立明获得市二等奖,项树涛获得市三等奖。王红梅、高红莲老师还参加了东营市健美操、舞蹈教练员的培训,并且顺利的取得了教练资格证书。高红莲老师还参加了市级体育与健康预防艾滋病的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另外,艺体组的各位老师还分级部分别组织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活动,丰富了各级部的课余活动,并配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共同举办了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校园文化,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四、对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