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时间:2023-03-03 15:54:26

导语:在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没能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就会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实践探索,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扩大综合性学习主题空间

初中课本中,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我的家乡》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当地的民风、民歌、民谣、笑话等;另一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第三组负责调查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合并。

二、丰富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写作任务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讲故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询问家长向同学们讲讲老照片的故事。一组同学拿来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询问它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讲它的故事。二是体验辛苦,主要让同学们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脚的特点,然后想想自己都为母亲做了什么,母亲唠叨是为什么。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催生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

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改变课本主题,,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我歌大家唱》,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大山里的神话》,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传》,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

第2篇

关键词:激情点 着力点 关键点 渗透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起学生乐学。历史教学更应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看、听、讲、做等多种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知识。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呢?

一、抓兴趣激情点,生动引人

历史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去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然后,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教学气氛,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时,我播放了MTV《春天的故事》,然后问:“一个老人是谁?画了一个怎样的圈?”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合作着力点,拓展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具有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具有喜欢探索和发现的特征,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下,学生互相讨论,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料之外的答案,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讲《文艺复兴》时,学生对文艺复兴的性质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我就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文艺复兴的“复”什么含义?“兴”是什么含义?二者哪一个是重点?为什么?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的建构,澄清了概念,加深了理解。

再如:我在讲完《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出示了这样一个论题:哥伦布是恶魔,还是英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迅速被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参与程度也非常大,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两个论点:甲方:哥伦布是恶魔,给美洲居民带来苦难;乙方:哥伦布是英雄,发现美洲大陆,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讨论热烈的小组,教师及时给与了表扬。最后,教师概括的讲解了人物评价的方法。课堂活跃了,学生感兴趣,参与程度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率也高。

三、抓教材关键点,提高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予以突破,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如何利用教材呢?我认为要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取舍,引领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明治维新》这三课时,我就打乱了教材顺序,先讲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再讲《明治维新》,并把两次改革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才讲《美国内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改革,便于提高比较辨别能力。

四、抓活动渗透点,主动获取

第3篇

一、“微型课题式”学习在历史活动课中的意义

历史“微型课题”式学习以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学生在课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分析、评价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的正确方法,是一种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满足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历史活动课“微型课题”式学习的操作实践

“微型课题”式历史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包括确立课题、制定目标、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六个环节,整个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体的创设、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的反馈来提供支持和保障,并自始至终伴随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评价。

1.课题的确定

确定课题是整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己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如在讲授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歌曲,在音乐声中展示了两组幻灯片: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落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我们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从吃的种类谈、有学生从穿的款式谈、有的学生从交通工具谈、有的学生从居住条件谈。此时学生感觉自己对家乡了解还不够,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确定一些子课题:如《从家乡的交通变化看改革》《从家乡居住环境变化谈改革》《从家乡学生学习条件说改革》等。

教师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巧妙精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对学生的选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课题要符合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的原则,对不符合初中生实际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大而空的课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将课题中相似和接近的进行合并、重组。总之,要在选题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扬长避短,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优势。

2.设计课题达成目标

历史活动课课题目标设计,应紧扣《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题目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微型课题”式教学中要达成下列目标:(1)初步学会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的途径和方法,锻炼用历史资料佐证自己论点的论证能力。(2)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家乡变化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团队精神。

3.小组分工

在确定课题主题和明确目标后,接下来一个步骤就是进行分组。分组时可以由教师根据本班同学的情况进行分组,也可以在保证学生能力平衡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完组后,各小组成员要对探究的课题进行分工,选定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确定自己搜集材料的内容。

案例:《从家乡交通巨变看改革》小组分工表

4.课题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阶段是开展“微型课题”学习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的成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学校电脑房上网搜索、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查、自己找、自主发现、自主思考。同时也要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教会学生怎样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去伪存真。以《从家乡教育的变化看改革》这个课题组为例,教师可以就如何制定问卷调查表、人物访谈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调查访谈时要告诉学生访谈的注意点:举止要大方、谈话要礼貌,访谈前要设计合理的提纲,访谈时要做好记录,可以拍照、录音留下资料;提醒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资料的范围,对于查阅到的资料如何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帮助学生确定调查对象、部门,实地考察地点等等。

5.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展示是活动课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它将学生研究结果形成成果在全班或年级进行交流。成果展示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尽量要让每一个课题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这节活动课中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如举办《家乡的昨天、今天》图片展、举办《家乡巨变话改革》演讲比赛、制作《家乡的变化》校园专题网页、举办《日新月异家乡颂》历史小报展、出一期《家乡新貌》黑板报、举办新闻杂谈《家乡变化之我见》等。

6.评价总结

第4篇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中调整思维方法,能有效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纵观近年以来的历史教学,围绕资源活化、过程优化突出策略方法指导,能使得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找到学习的影子,能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思,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技能。

一、关注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历史作为文科,其人文性首当其冲。正是基于这样的命题,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国际意识。围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认知尝试中获得深刻感知。基于历史人文性,在教学中应突出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有更多比照的“镜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学中,针对“女皇武则天”的功与过,应引导学生以辩证主义观点来看待。结合史料中提及的“骆宾王檄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倘若你就在当时的现场,针对檄文会有怎样的感想?有的同学从骆宾王的文采剖析入手,指出其独特的文采以及丰富思维战略,有的同学从武则天的惜才角度分析其治国方略,有的同学对武则天的为人表示认可,认为其是明君的典范,等等。通过这样讨论,能使得学生对课程中的人文性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围绕人文性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研读史料的过程中搜集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在摘录筛选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史料背后的价值意义,让他们找出与史料相关的深层次理论观点。注重给学生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剖析中查找问题,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能力

探究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过程。注重探究性,使得学生在彼此讨论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以探究性为指导,让学生有直言不讳的表达载体,使得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的教学中,围绕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设置如下问题: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英国政府为什么发动?透过中英《》,你发现了哪些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完成第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则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教材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能在相互交流中找到学习认知重点,能帮助他们在有效筛选和主动摘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感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认知感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综合理解力。

围绕探究设置导思话题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使得他们有全面的理解感知载体。营造自由、民主的交流环境氛围,让学生就各自的问题发表意见,鼓励他们针对任务探究提出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在主动沟通中获得深刻印象。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多作巡视倾听,在充分搜集相关意见建议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三、注重延展性,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但却给现在和未来提供借鉴。围绕历史的发展突出延展性,让学生在读史明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延展性,让学生在延伸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使得课堂教学充满好奇与新鲜,让学生有更多的拓展延伸机会。

历史教学应在合乎时展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针对史料主动优化学习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的历史意义及贡献,可对该堂课作延伸教学,让学生围绕“你是怎样理解‘’的”和“如果你是武汉当地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样介绍”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同时,鼓励学生以“我所知道的”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撰写小论文,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创新机会。

通过拓展延伸,能使得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活跃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运用。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思考的史料,让他们在深入挖掘和仔细查阅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效的信息点。多引导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进行深入总结概括,让他们能够结合要点内容主动拓展延伸,获得丰富而全面的感知史料。

第5篇

海南省保亭县八村中学教师 于传伟

我是在海南农村初中任教的一名国家特岗教师,在近三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纪律性较差,迟到、旷课、逃学现象屡屡发生;三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的方法,导致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少兴趣。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每一个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且更加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开展和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轻松地演示出反比例函数y= (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当 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特别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甚至有人推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材; Around the word ;分析

一、知识与科学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性原则,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

首先,Around the word这个阅读小版块展示的语言知识正确,规范,得体,以正式的书面语为主。其次,这个版块的内容的选择上,涉及面很广,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涉及了科技,自然,文化,旅游,环保等多个广泛的话题,和每个Module的主题切合,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Module 1中,就提到了当下最热门的网上学习:English online,将英语学习与互联网这个大环境结合,是当下的必然趋势,有必要让学生有所了解。第三,每篇文章的字数在70-100字左右,字数分配合理。大部分的初二学生都可以轻松完成。

二、思想文化内涵

英语的学习与英语语系所存在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这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中也能够找到佐证。《标准》中表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思想性原则,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为例,该册书总共10篇Around the word,内容分别有互联网与英语学习,美国首都华盛顿,马拉松,古希腊剧院,濒危动物,世界名著,紧急迫降,世界人口问题和水资源,亚马逊森林,西方传统礼物,日本的奇特建筑,内容渗透着世界文化、环保意识,文学素养等等,这个版块,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教学素材。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版块,可以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编制水平

首先,这个版块的生词量适中,每篇有5个左右的生词,难易程度符合初二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且语法规范,印刷清晰。其次,该板块配有清晰的,与文章相关的插图,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四、可行性

首先,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在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通过分析,Around the word这个版块在对提高初中生的认知上,有很好的帮助。通过阅读其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版块进行情境创设,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有个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五、对教材使用者的建议

(1)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辩证、灵活、实事求是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地制宜地总结、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实际接纳程度,使教材更好地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在完善自身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培养出更出色的英语学习者。

(2)对学生使用教材的建议

学生要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学习需求的教材。总而言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英语,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本教学;策略

一、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注重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课堂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恰当的时机围绕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低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和听讲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最终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逐步改善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些问题:为什么会爆发?的起因是什么?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由于这些问题十分简单,在教材上就可以找到准确的答案,因此十分适合在教学中使用,而且这些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去正确地认识教材内容,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致发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历史课堂的高效开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同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丰富教学手段

1.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面对一些有可能需要多人共同讨论才能得出最佳答案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能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较完整的答案。小组可以由四到六个学生组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配小组成员,使每个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在提出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尽量和现实生活有联系,让教学内容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促进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的闭关锁国时,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待清朝闭关锁国,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学习,随着教师的逐步讲解和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1)国家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与世隔绝,否则会因落后而被淘汰;(2)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时候,要积极引进对方国家的先进文化,吸取对方国家的优点,促进国家的发展;(3)当今实施的改革开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各学校已经基本普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教学资源,使学生加强对历史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多媒体可以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和体会。比如,在学习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些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了解当时战争的背景和战况的惨烈。

3.组织各种各样的历史活动

学习历史需要一步步地沉淀,不能妄图一蹴而就,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的历史活动,促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历史知识,增强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促进自己对历史的学习。例如,在课堂上进行历史事件接龙、举办讲历史故事比赛等等。学生参与这类历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对历史形成深刻的印象,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在举办这类活动时,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积极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对方的观点、抓出对方观点的漏洞和不当之处,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生本教学的可行性。

四、练习巩固学习内容,关注全体学生

在学习教学内容后,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就是课后练习。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他们更要加强练习和训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较简单的、适合这些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鼓励这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站起来勇敢回答所提的问题,不能放弃他们,更不能置之不理,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激励,促进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的提高。在这些学生答出所设问题之后,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只要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促进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从而使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与锻炼,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课堂上实现展现自我的目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本教学主要需要老师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组织各种历史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阅读历史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历史学习效果的好坏。

中学历史教材的语言分为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是要了解而不需要记忆的;结论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等,这部分内容既要记忆,又要理解掌握。

教会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要把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要教会学生对结论性语言包含的诸多历史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或历史过程的理解。

还需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体系,再把这些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历史体系,形成历史思维。

二、运用目录建立知识体系

新教材采用主题式结构,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主题、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概况及其特征。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二课“贞观之治”,第三课“开元盛世”,第五课“和同为一家”,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平等包容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文化交流,讲述了隋朝的开放。即构建为: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的掌握了隋唐的基本历史线索,历史特征,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新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文献、 史料,包括历史典籍、先贤明哲、诗歌民谣等,这些文献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古典源流,增加了历史亲近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阅读史料,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贞观之治”讲唐太宗具有开明的治国思想,教材引用了唐太宗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唐太宗把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为抽象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加深了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理解。在学习唐朝民族关系时“动脑筋”,引用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意思,唐太宗把对中原汉族对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四、 教会学生利用地图读图识史

新教材有许多历史地图,如重要朝代,重大历史事件,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等,这些历史地图,不仅增强的历史真实感,使相关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要教会学生运用地图,最大限度发掘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能力。比如学习唐、北宋历史时,教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对两城平面图进行比较,了解两城特点:唐都长安有“市”有“坊”,“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市”“坊”分离;实行宵禁,商业活动受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通过比较不仅直观掌握两市特点,得出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结论。这样,还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9篇

摘 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形式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手段。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形式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手段,并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展开合作,发挥其小组群体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下面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为例,进行网络环境下历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探索。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初步掌握,对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加上平时的培养,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一、教师导学

新课前由老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自主与小组合作完成相结合。

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这课时,课前布置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的由来?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解决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有哪些?

(5)为以后台湾回归时台湾特别行政区设计一面意义特殊的区旗吧!

每个小组组长督促本组同学完成预习,并了解情况,找出预习的重、难点,在小组内分工,如寻根组、求解组、成效组,每人一份任务,查找相关资料。

二、学生自学

教师提供查找资料的相关信息,学生按照导学预留的问题,

通过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准备课上提出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查阅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歌曲,制作成不同的文件夹,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链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点击学习,如台湾风光、台湾人物、台湾水果、台湾民俗等。通过近代历史的学习,总结概括的由来。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党和政府_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时政方针。

三、小组研学

学生在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内进行协商、讨论、交流,尤其是对于较难问题,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经常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感到很欣喜。小组交流由组长组织,对每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如解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学生个人的观点都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最后把大家的思维精华集中在一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的探究结果是学生从地缘、血缘、俗缘、语源、史缘等角度阐述,通过图片或者表格等方式列举出台湾的历史发展,用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学会处理分歧,分享学习成果,培养了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网络展示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受时间、空间限制,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

让学生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制作、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利用Word、PowerPoint等多种工具,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把学习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小论文等,上传到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可以是群空间、QQ空间、博客等,学生自由上网观看学习,并进行评论,每个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讨论进行适当的修改,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释疑

在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使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纠正不正确的看法,巩固正确的认识。

凡是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再作补充。如果这些基础的知识都由教师来讲,一是时间不够,课堂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没了层次感,学生容易疲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习,大部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层次较低,还可能有一些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或个别注意事项还没有认识到,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引导和帮助,直至将问题解决

为止。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活跃思维,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加强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等,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