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10:20:22
导语:在小学语文课后辅导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不足
虽说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是当前教学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的参与,整堂课就是不完整的。这种重机器、轻教师的做法会使学生对课堂“免疫”,根本就达不到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1]。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强调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如播放一些与课本知识根本就不相关的动画,不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求知,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老师要善于运用一切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无趣变得有趣。如在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课后的生字,然后用多媒体播放《狐假虎威》的动画片。在看完动画片后,老师随机抽取班级中的几个学生来谈一谈这个动画片主要讲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狐假虎威是对还是错。随后,老师再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思想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生性好玩、好动。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合理拆解,将知识变得日常化、简便化[2]。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制作一个有趣的PPT。一开始,PPT上出现了一只飞得很累、口干舌燥的乌鸦。这时,让学生回答:这时候,乌鸦该干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程丽薪(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中心校广西贺州542701)什么?当有学生回答出“找水”这一答案后,老师再播放下一张PPT:4个装有水的瓶子。第一个瓶子特别高,水特别多;第二个瓶口特别小,水特别多;第三个瓶子很高,水很少;第四个瓶子很高,瓶口很小,水特别少。然后,老师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来回答乌鸦找到的是哪种瓶子。当学生回答出是第四种瓶子时,老师再让他们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如果你遇见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解决呢?然后,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回答: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本上的内容简便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逻辑顺序,而且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老师仅起到辅导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难点、巩固知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这种自主动手解决难题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多媒体网络所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多媒体信息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对新信息的探索与提取,学生就会始终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几个问题,如“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长江有多长?你对长江有哪些理解?赞美长江的诗歌有哪些?”等,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上的知识和用信息技术搜索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几个学生来回答。回答有误的,老师可以让其他的同学予以指正,老师再加以补充;回答得好的,老师予以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品德语感、思维能力、伦理修养、情操情趣、个性发展、学习理念、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机整合,不仅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认识字、书写字的能力、阅读作品能力、写作创作能力、口语交流交际的能力,而且要表现为比较强的全面的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新课标深刻学习,领悟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而不是课堂学习中的发号施令者。教师只有真正树立创新意识,转变观念,给自己正确定位新的角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和充满情感的话语引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真情交融不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为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为此,语文老师应该树立“知识与收获、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相统一的创新意识,只有这三方面得到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发展,才能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素养。
二、创新活动模式,建立和谐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活动模式目的在于开放性,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作风,让学生实实在在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感悟、感受、阅读、体会、欣赏、理解教材文本和呈现语文素材,去搜集、分析、处理、解决的语文课文的信息和社会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保持在主动实践与探究、挖掘与发现的状态,从而调动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教学要建立创新的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就要有开拓思维和探索精神。笔者认为:语文活动模式构大致的环节可以包括:精心准备阶段、过程实施阶段、效果总结阶段。具体分为四个操作步骤:从教师角度说,是“设置情境――指导实施――小组评议――总结鉴定”,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从学生角度说,是“培养兴趣――方案制定――互动交流――拓展深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学习策略。教学与学习两条线相辅相成。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生活的情境,必须在相对主题情景下开展。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感染、推移的作用,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教材的内涵,精心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入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打好基础。
2.制订方案,精心准备。学生在活动精神的感染下,很快就能领会文本内涵,通过精读的感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基础共同合作研究设计活动方案。要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意见,只要扮演活动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参考者,就能让学生在自主与互动、合作与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
3.小组评议,互动交流。这是创新活动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既是活动“把控者”,又是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的“推动者”,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得到体验。同时,教师既要组织好对学生活动的阶段性评价工作,努力及时肯定发现优点,又要指出活动过程中的不足,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使活动实施更趋向合理、科学。
4.总结鉴定,拓展深化。在学生活动交流结束时,教师引领学生及时做好对活动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并对活动过程进一步延伸社会,比如引进课外生活体验,向语文综合训练方式延伸深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实践活动效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信,从“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辅导,学生主体”的活动教学模式势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使用教材是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但教材不是学生课堂学习唯一的内容。教学应该树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识,多方面地帮助拓展收集学习资源。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并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善于运用。”
新课标对教材的概况是“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把教材作为优秀文本范例,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是将“教语文教材”变为“在学生生活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学习生活”、“在语文中领悟生活的本领”。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科的定位、分析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标、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创造性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生长的过程,不能强求答案的唯一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探究结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多套教学预案:
一是在语文教材文本有多角度的解读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出发,逐步优化学生思维过程,提前制定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多方面思考基础上优化整合。
二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的情景的基础和有限的课堂资源条件。从学生个体需求出发,即这种预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且贯穿“课前、课内、课后”等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一、小学语文复习的原则
1.课标与教材结合的原则。复习要以教材为依据,渗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不漏掉重要的知识点,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线,巩固、拓宽学生已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多”、知“新”的目的。
2.查缺补漏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发现问题,查出缺漏,找出疑难,或讲述,或讨论,解决问题,补足缺漏,弄懂疑难,使知识条理清晰,使记忆深刻,切忌不顾学生的知识拥有情况,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学习能力盲目讲解和机械练习。
3.主体性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和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复习,找出问题,自求解疑。复习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或查阅或讨论,动脑、动手、动口,提倡不耻下问,虚心好学。要把复习的主体时间和主体活动放在学生身上,切忌教师满堂讲、学生静静听的现象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4.讲练结合原则。复习时只讲只练都不可取,要讲练结合,如可按“示范指导-训练检查-查缺补漏-再练固”的顺序进行复习。这里的“讲”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既可教师讲,又可学生讲。这里的“练”既可书面练,又可口头练。讲和练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侧重性原则。复习,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还要侧重对重点、难点和问题的复习。疑难与问题,要言不烦,适当训练;简单又明了的,则要一语带过,可不训练,切莫本末倒置。
6.方法性原则。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和学习、识记运用某知识点的方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与复习。切忌复习时只由教师滔滔不绝、苦口婆心地讲述,让学生机械盲目地练习和背诵。
二、小学语文复习的策略
1.开展游戏教学。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日常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学生作业和辅导时教师已知道这些缺漏,因为要赶教学进度,有些也没有或来不及补充讲解。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这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和他们玩“击掌传袋”的游戏。如教完十二册一单元后,我让每个学生根据第一单元的内容出一道题,然后告诉大家这个游戏的具体玩法,一听到玩游戏,又考别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跃跃欲试。题很快出好了,并装进袋子,“击掌传袋”的游戏正式开始。我一喊停,袋子在谁的位子上,谁就上来抽题,答对了可以回到座位上去,没答对的,有一个小小的惩罚,就是代替我击掌,如此反复,课堂气氛出来了,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希望再上这样的语文课。”
2.进行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语文的有效复习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及识记运用某知识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解题时掌握要领、懂得方法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向是考察的重点,而往往有学生概括不够完整或者过于唆而丢分。如果仅靠大量练习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所以在复习记叙文版块时,对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梳理:(1)摘句归纳法;(2)短意综合法;(3)文题扩展法;(4)串联要素法,再根据学过的文章进行说明。当然,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暂的复习阶段简单速成,而需要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因此,我们在复习阶段必须做的是借助各类文体的相互比较,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和归纳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提高的目标。
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某种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3.进行归类复习。归类复习法系统性、针对性较强,如果运用得好,复习效果也不错。但这种复习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对本册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进行系统安排。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2-01
新修定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语文教学渗透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呢?近几年我作了下列尝试:
一、在备课时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学计划时必须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必须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教师还必须关心学生学什么和想什么,更要关心他们怎样学和怎样想。诸如上述种种问题,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的具体作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五段一线式”教学法,即以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线。围绕定量自读,定向自测、合作解疑、教师解疑、回味总结五个阶段展开教学。
(1)定量自读,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提示,课内注释,课文内容,课前预习题,课后练习题,配套练习题,自己抄写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抄写词语,掌握词语的意恩,近义词和反义词;抄写句子,掌握拟人句,把什么当作什么来写,掌握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掌握重点句,句子的含义是什么,掌握转述句的改写:把“:”改为“,”,“我”改为“(他、她、它)”,去掉“,”,掌握设问句一问一答,反问句,只问不答。(2)定向自测,就是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解答预习题,课后练习题和配套练习题,掌握课文内容。(3)合作解疑,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没解决的字、词、句有关问题,由各学习小组合作解决。或对一题多解问题,由各学习小组代表各抒已见,发表看法共同解决。(4)教师解凝,就是各学习小组还不能解决的课文结构层次分析,归纳课文中心,分析写作特点,赏析精要语段,复述课文内容……由教师讲解归纳解决。达到学生有疑便问,有问而思辨,辨而明其理的目的。(5)回味总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找基本知识点、找学习要点、重点、难点,把它们归纳到具体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去。
三、在批改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反映在平时作业的完成上,。其次反映在期中、期未两次考试成绩上。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批改作业,把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作业批改中去。那么,如何才能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批改作业中去呢?首先,把学生作业分类排队,分层批改。对优生作业要从严要求,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使优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中等学生作业可稍放宽标准,让他们逐步达到优生的水平;差生作业要找闪光点,那怕是很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四、在辅导学生时渗透素质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二条宝贵经验就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以便在辅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那么如何在辅导学生时渗透素质教育呢?首先,要确定好辅导对象,即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类排队。其次,要确定好辅导内容,即优生辅导难度大的知识,内容应多而广泛;中等生辅导难度小的知识,内容应多而狭窄;差生辅导基础知识,内容应少而简单。再次,要安排好辅导时间,优生少,中等生稍微长一点了差生应多。一般来说:优、中、差三生在时间上的比例应是l:2:3。最后,检查辅导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随时了解学生、检查辅导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随时了解学生、检查辅导作业、课堂提问学生、小结或分析考试成绩。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思维以契合时代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预期,首先就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学概念知识,进而培养起文学思维,最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必要的创新及应用。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一则因为其与实际生活的剥离无法形成亲切感,二则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生活化教学削弱了知识的实效性。鉴于此,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实际案例的分析,着墨于现代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方法的探析。
1、创新教学方法的意义
1.1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诚然在学习中热枕是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也可以促使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显然这样的方法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走出如此教学窘境的办法,自然就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思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观的汲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2优化教学资源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既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同时也会加剧学习分化现象。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很好的缓解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育与学习的总和,仅仅站在教师角度谈及的教学是偏颇的,只有结合学生主观性纳入思忖范畴的教学才是全面且合理的。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会大幅度的提高。而在师生关系紧张抑或不太融洽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教学活动就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不甚全面,因此这就更应该加强师生关系的建设,从而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摒弃“师本位”的教学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课堂创新方法
2.1游戏教学法提高激发学生兴趣
据有关研究报道显示,人在压抑的环境下思维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换言之,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可以极大的激发思维的活跃性,使思考能力得到最大的解放,从而引导出探究性思维。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就应该构建起一个怡然自得的学习环境。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游戏竞争的机制可以有效的构建愉快的学习环境。因为在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挑大梁,唱独角戏的话,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从本质上讲,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竞争机制,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譬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2生活化教学实现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生活化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与传统的师本位教学不尽相同教学模式,因为生活化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生活化到教学中,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便是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的科学性,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所以在生活化教学的最后阶段便应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检验自身知识是否确实,与此同时也可以根据实践的反馈信息广泛联系已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显然在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最终阶段便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譬如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一个章节是重点介绍传统故事的,其中包含了我们熟知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故事。而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故事与传说最具传奇色彩也最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在该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深入理解,从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会对剧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此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并且这样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总而言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保证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2.3鼓励学生自学的策略
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枯燥,也是基于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对部分章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学生自学的元素。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之一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总结,促进学生自学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2.3.1问题式学习。
即通过向学生抛出具体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整理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积极地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同,而是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通过探索来深化知识。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前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答案,上课时以抽签方式决定回答哪道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抽签决定回答的小组,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学习。
2.3.2小组讨论学习。
从本质上讲,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更何况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每个人独自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有许多不自觉的谬误,所谓孤陋寡闻则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效率。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譬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学习,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4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情景化
教学情境化是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想要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仅仅靠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绘声绘色的讲解恐怕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研究显示,在具体且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最为高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便可以最大程度跟进教学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因为文中描绘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鲜有接触,为了使他们更加直观的学习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相关的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同时也可以模拟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的效率。
2.5搭建学习平台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既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辅导。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及时的掌握知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个性问题不能及时寻求同学及教师的帮助,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也只好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可挽救的局面。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现目前成熟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学习平台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合理的监督与辅导,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语
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社会各界都对教学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有多元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实施合理的教学措施,譬如组织小组讨论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实施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2]邓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
[3]李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课程教育研究[J];?201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学生;课堂气氛;方法
【分类号】G623.2
1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划分学生等级,对于成绩好纪律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告诉他们胜不骄,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做到不当面批评,不挖苦不讽刺,坚持正面教育,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他们,细心寻找,挖掘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和力量。教师只有真正的尊重、爱护、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加的欣赏和鼓励,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点燃学生们自信的火焰,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起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们的心智。在课堂教学中,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进行特别关注,让他们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成绩。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也可以对这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在学生中间进行学习方法交流,让成绩好的学生帮着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习,一方面增强了同学感隋,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帮助别人从而提高成绩,客服自卑隋绪,形成健康的人格。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例子,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课堂效率。
2 渲染课堂气氛的方法
2.1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如以课文《飞向月球》为例,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老师应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东西,小学生对月球也充满了好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带头作用,然后再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月球上的事物进行猜测、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讲出自己的想象。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整个课堂显得自由活泼,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2情感丰富的语言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3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如:《落花生》一课中,有位老师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有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另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景,给低年级《皮球掉进池塘了》编故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4 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平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训练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如:学习《静夜思》这篇古诗,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句话后,带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①读诗句;②讲字义;③连成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自学后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疑,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而学习第三、四句时,老师则采用伙伴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四人一组,运用学法自学,互相质疑、解疑,然后向全班汇报学习过程。这样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校的教学工作在进一步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指引下,在乡中心小学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工作始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打造特色教育的精品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加强队伍建设,狠抓教育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理论学习,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本学期我校把各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课程改革的体系中来,继续完善和认真落实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本学期我校以中心小学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和《XX年学校工作意见》等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为准绳,学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其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等严格按照中心小学的要求来完成。做到常规抓实、抓严。切切实实地加强了对实施课程的指导。
1、加强学习,立足校本培训,全员参与。重点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大纲)等文件。学习时做到了三落实即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落实。通过学习,明确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任务,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及新教材教学的具体操作等。
2、加强新设课程的实施研究。特别重视研究了综合性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从而真正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
3、本学期选派优秀教师上了多节示范课,提高了全镇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整体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课程改革的共识,创设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我校有众多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如汤昌珍主任获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三等奖,获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刁以东主任获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丁荷平老师获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竞赛鼓励奖;汤新萍老师获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获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鼓励奖;黄瑞萍老师获乡小学综合科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丁桂华老师获乡小学综合科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康招君老师获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鼓励奖。另外,学校汤昌珍主任、刁以东主任、丁莉老师还积极地向县局教研室编印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投了稿。
二、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本学期的中心工作来抓。做了以下工作:
1、通过期初摸底,深入分析各班现状,根据各班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寻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抓实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一学期来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每位领导的听课不少于30节。
3、建立规范的教育秩序,本学期我处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制订教学进度,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
4、强化教研、考研,坚持效率第一。认真组织了期中、期末考试。5、抓好特色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
三、大力抓好队伍建设。
良好管理体制和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1、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重在全程管理。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自学考试。
2、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本学期启用了一批既肯干又能干的骨干教师,把他们安排到教学的重要岗位上去压担子。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为他们充电加油。
3、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在教学与科研中优化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
本学期,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和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我校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足,展望未来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上下一心,负重拼搏,与时俱进,共创我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本学期,我负责学校xxxxxx管理和任教四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现就本人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 师德方面
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人际关系融洽,教学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及党员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从不缺勤,按时坐班,服从安排,业余不从事有偿家教及第二职业。本学年度全勤。
二、 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年级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提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印在纸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而家人都已熟睡,时钟已悄然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
2、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课后给他们吃小灶。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5、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6、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这一学期以来,学校开了几次公开课,通过公开课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重视预习教给方法提高能力
新课标提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强调小学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因为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老师在其中只能起到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可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即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拓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所以,教师要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指导对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来说不失为一个良策。课前的预习,亦即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了解新课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后理解课文,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的过程。
作为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紧扣课文主题,简要地提出几道思考题,这不但能减少学生预习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而且便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同的对象预习的要求应不同
不同年级阅读要求逐步提高,因此预习的要求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如:字词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1——2年级)1.通读课文1-2遍,在生字、生词下面标上记号,用波浪线划出好词好句。2.把难写的生字在书上描红,在稿纸上也写几遍。然后选几个字扩词。3.再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查字典,把新词的意思写下来。哪些词你以前就会?用两三个新词造句。
第三学段(5——6年段)1.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划出课文的新词。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字典对照。把新词意思写在课本上。能写出它们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吗?会用这些词语造句吗?
又如:思考题要求也不同。
第一学段(1——2年级)
1、拿起铅笔,坐端正,通读课文。给文章的小节标上序号。在书上用问号划出生字、生词等疑难的地方,用"~~~"划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学段(5——6年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几部分?每个部分讲什么?
2、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什么?与其它段有什么联系?
3、哪一段印象最深?它主要讲什么?发现了好词句了吗?好在哪里?对它作个简单的批注。
4、文章用到了哪些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阅读时,你产生了哪几个问题?现在还有什么问题?
二、不同的课文预习的要求应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文体等丰富且形式多样,教师指导预习也绝不能一刀切。还应根据教材特点提出其它更广泛的要求。
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讲求“广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学到名著、长篇小说节选类的课文,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草船借箭》……应该把了解时代背景作为明确的预习要求,还可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即契诃夫的作品、《安徒生童话》、《三国演义》……;学习古诗,可指点学生了解诗人生平,读一读诗人的其它名篇,或是温故已经积累的作品。除了查阅资料了解诗句大意,还可让学生画出诗的意境;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如:《颐和园》、《望庐山瀑布》),可让学生搜集图片或有关的文字资料;教学说明文时,可让学生搜集图片或有关的文字资料,如:教学〈鲸〉一课时,预习的内容是:收集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可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做手抄报,并进行小组交流评比。
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的方法应不同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各种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按读、思、圈、画的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文字的基础上通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4、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它包括复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教材、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这些学习能力,光靠上课是"听"不出来的。在旧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这种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根据学情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教给学生各种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扎扎实实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教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评估“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就给语文教师非常宽松的手段,同时,也给了语文教师“松绑”和“减负”,要求语文教师从批改习作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新的教育潮流。
那么,如何在保证习作评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语文教师的习作批改量,避免劳而少功,切实提高习作批改效率呢?“四段分散”的评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段(时间):学生习作时,教师巡视评改。
学生习作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习作的“现在进行时”做出指导和帮助。教师应巡视于伏案的学生之中,随时和学生讨论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错句和病句等。发现有错字、病句的,教师只要说句“请注意,你的文章中有错别字”或者“这句话似乎不太恰当”即可。至于具体错在哪里,则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把改错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习作细细琢磨的学习习惯。巡视到特别糟糕的开头或结尾,可即刻在课堂上指出,并口头评论一番,但声音不要太大,让愿意听的学生能够听见而不愿意听的学生也不受到太大的影响。如果是带有普遍性的和代表性的问题,则可以拿到全班来进行“现场评改”,就地讨论。这样当场讨论纠正错误,要比等到正式批改习作本时再圈圈点点效率要高得多,学生也乐于接受。
第二段(时间):学生初步完成习作时,朗读批改。
在全体学生初步完成全文时,教师及时请一位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教师在旁边进行实时的评说。方法大致相当于古人文章中的“夹批”。习作之后,立即进行“朗读批改”,学生激情犹在,自己习作的情况记忆犹新,教师提及评改的问题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其评改效果远比两周后做新的习作之前才进行的习作批改要好得多。
“朗读评改”的习作应该是教师在巡视学生习作时就发现的“两头”文章。教师就文章中用词、炼句、结构、主题提炼等问题进行口头评说,也可提出问题请小作者口头回答,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讨论。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先着眼于最具体的词句,再逐步地理解文章结果、详略等问题,不可要求过高,要尽量肯定优点,对文章缺点,不仅要说明“为什么”,还要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教师选取“朗读评改”的文章时,要顾及到全体,要让每个学生的文章都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还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评改中来。可以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用一句话评说文章,观点还要尽量不一样,用这样的方法“逼”着学生评析文章,并特别注意倾听别人的评点意见。“朗读评改”后,每个学生根据“朗读评改”时师生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整个“朗读评改”可以在下课前的15或者20分钟内,一般以点评两篇文章为宜。
第三段(时间):习作课后,教师批阅。
首先,教师每篇大约用30秒钟时间浏览全班学生的文章,搜寻各个层面的典型作品。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可从文章是否切题、材料选择安排是否合理、叙述顺序是否清晰、习作内容是否具体、段落划分是否恰当、语意表达是否通顺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大略得出各层次所占比例,考虑学生本次习作总的优缺点是什么,具体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改进。
然后,教师大约每篇用3分钟的时间,认真批改5篇典型文章,“解剖麻雀”,精批细改,以备作公开讲评时用。
最后,教师再大约用20分钟时间,填写“班级习作批改情况表”。可从习作教学概况、教学简要过程、学生习作的优点和缺点、下次习作应注意之处等几个方面做出总结。
第四段(时间):习作讲评课上,师生共同评改。
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可拿出已批改的典型文章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习作,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质疑、讨论环节。在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后,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可以采用分小组相互讨论,共同修改的方式。教师巡视辅导,可参与讨论,可个别辅导,可鼓励赞扬。
评改中,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修改符号,如:使习作修改和批改都能省时高效、方便快捷。
学生修改完毕习作后,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对习作进行交流与品味,可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读全篇、读片段均可。对精品佳作和修改得当的习作,教师、同学都可以加以评点和赞扬,甚至可以现场打分。小作者自己也可以作介绍、谈体会。师生在交流和品味中,共同体验习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