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4:42
导语:在教育学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对话学习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对话”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已渐渐进入教师教学的视野。“对话”教学以其更活泼的特征,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专心学习、耐心学习,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其思维广度,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然而,基于“对话”教学不断发展,不少教师对其仍缺乏深刻理解,大多数教师仅仅将“对话”教学看做一种形式,没有真正通过对话的方式改变课堂重心,将学生重新放到课堂主体的位置。
1.建立以“对话”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以“对话”为主要指导方式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在“对话”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还应重视学生和课本及编者的“对话”,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模式。教师和学生就某一中心主题进行对话,并从中心主题中分离出分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情与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能说话且有话可说,这将有效提高教师对当下课堂的掌控及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认知度,教师的引导性越强,学生的表现欲就越高。
如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跳脱以往机械讲解古诗翻译及单纯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的方式,让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后将从诗中看到的画面一一描述,借此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小学生作为很容易发散思维的群体,将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一一倾听了解他们的答案,再对他们的答案做出总结和修正,为学生脑内所勾勒的画面添上点睛之笔,这样学生将更清楚地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及其要表达的情感,在这种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学生的排斥心理将大大减少,并且更容易记住诗词的内容,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2.应用将“对话”作为重要的教学法
在有了以“对话”为指导思想的基础观念之后,教师应通过不断运用做到熟练构建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将对话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为了充分应用对话的方式,教师应不断练习自己引导学生交流的能力,并提高倾听的能力,有了忠实的倾听者,学生将更乐于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应通过不断自我研修、学习和学生对话的方法,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发言的措辞与语气。对话的有效之处在于它是双方的,故而如果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话模式将不能理想地起到作用。
如教师在讲解《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可用轻松欢快的语气问学生在山中我们能访问多少位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接着提出让我们了解这位作者在山中都遇到谁,并以此作为开头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世界里。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教师的语气要微微上扬,仿佛真的在山中寻访自然的友人,这样学生更易在脑内构建出作者描述内容的大致场景,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言,邀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出的画面。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和自己共同配合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朗诵的过程中讲解学生还未认知的生词及文章中的优美之处。
3.展望使“对话”从多方面提升利用
展望以“对话”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式将会更易于达到社会所希望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思维不再受拘束,学校也不会单单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更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并掌握对自己来说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类学生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学习。而很多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对话”,对其使用方法存在很深的误解和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主动参加学习,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在此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1.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创设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过去无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仅仅在课堂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授课模式会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枯燥无味,并且很容易促使学生大脑疲劳,导致教师在讲台声嘶力竭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的现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效果不明显,学习过程难以达标,同时更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是交头接耳就是发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丧失,学习成绩快速下滑。新课堂改革目标是提升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教室从旁辅导,因此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为关键的。信息技术由于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实时性、丰富性正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好手段,通过在教学中合理的引入信息技术才能化抽象为简单。例如在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分子和原子多么小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GIF动画模式,通过分子和原子的直径与现实物体中的数据比对,在GIF动画中显示出来,同时我们可以采用PPT的形式,来让学生看到从原子外部一直延伸到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果。
化学本来就是从实践中来,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如果我们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从中学会自己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原理,得出结论,这将极大改变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能受到仪器和资源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一些好的化学实验,并且提升整个化学实验的实验效果。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石墨和金刚石的组成时,学生很难想象石墨这么软的材料分子组成会和金刚石的组成成分一样都是碳,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模拟石墨的形成过程和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由于环境和压力的不同,金刚石呈现出六面体非常稳定的分子结构,而石墨呈现六面形的分子结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非常真实的展现如何将石墨在工业中转化为金刚石的过程展现出来(这个很难再教学实验中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白物质内部分子通过化学反应重新架构的过程,明白石墨如何通过分子结构的重解,连接形成金刚石稳定的结构。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很好展现了一些不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的细节,并且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能被展现出来的实验都被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在另一个侧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可以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让学生在实践中拥有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真正的实践环节中能自我学习,网络是拥有极大的信息丰富量,因此网络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平台,教室可以通过充分的规划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
在化学教室实验中,不能过分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于方便快捷实时性好等能够在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而不能被信息技术利用,教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化学的知识,通过可以通过操作实验设备,让学生规范化学操作的步骤。
2.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为初中化学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化学传统教学的基础地位。有些概念必须主要通过传统授课的模式将知识传导给学生,我们不能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一味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它。
关键词:双语教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05-02
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媒介语言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两种语言之中,通常一种是母语,另一种则是世界通用的科技工作交流语言英语[1,2]。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高科技时代,新的时代急需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外语交流沟通能力流畅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3]。就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一蹴而就地实行全英文授课,这种模式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暂不相符。适当展开双语教学,将专业英语与母语相对照,使学生在对母语的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对相应的专业英语表述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这样的双语教学方式将可望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是指采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课堂主要用语展开教学活动,在教材的选用、课堂的讲授、和学生的交流等环节中英语与汉语同时使用、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过程。[4]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纺织技术、医学药学、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研究对理工类高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学生双语小论文的写作尝试、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几个问题展开了初步探讨。
一、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刚刚开始大学生活,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还处于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也还需要有逐步熟悉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不宜一开始就使用较多的英语专业词汇进行全方位双语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步加深专业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慢慢引导学生调整并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专业性不太强的内容,可尝试直接采用英语讲授;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词汇及基础理论知识,可通过中英文相互对照的方式加以讲解,让学生在熟悉相关专业词汇表达的同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无机及化学分析课程中会需要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如原子结构、共价键理论等,也会涉及到部分实验内容及实验仪器,如酸碱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及酸度计的使用等,这些内容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在演示过程中,可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方式进行穿插讲解;对于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可以先用英文讲述一遍,再用中文对照复述,然后再重点突出地重复其中重要的专业关键词汇,以此表示重点强调,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好讲课时的语速、语调,以便能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来适时调整两种语言的授课比例以及授课方式。同时还可教学进度穿行课堂随堂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教学章节,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就某一专题查阅一系列的英文文献,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首先展开初步讨论,然后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文献报告会,鼓励学生在报告内容中使用部分英文;也可针对课程中某一部分较为简易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然后随机抽一些学生来尝试用简单的双语内容来讲述教学内容,同时适度展开双语课堂问题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来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通过展开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这种良好的师生教学互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化学专业英语能力。
三、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写作科研双语小论文
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都是理工科的学生,将来都会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如能在双语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适当指导学生在课后时间撰写双语科研小论文,将会给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在课堂上以某个涉及讲课知识点的文献为例,向学生初步讲解科研论文的完整结构,告诉学生正式的科研论文应该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各个部分,介绍科研论文对于用词、表述方式的严谨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学习撰写科研小论文。双语论文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所涉及的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简单化学实验。其文字主体可以为中文,但可要求学生将简短的摘要部分撰写为英文,从而锻炼其双语能力。通过简单的论文写作,特别是通过简单的英文摘要的写作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受到最基本的科研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其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在双语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目前各高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还是通过学期考试来完成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在试卷内容方面,为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及对重点的掌握情况,试卷里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肯定占大多数比例,但同时也可适度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应用型题目来加深试卷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试卷题型可以多样化,如采用填空题、选择题、是非判断题、推断题、书写并配平方程式、简答题、计算题等题型。试卷中可加入适当比例的英文题目,学生答题时也允许选用中英文两种答题方式。教师评分时可采用较为灵活的评分标准,如给予用英文表述的答案以更高的评分;另外,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化学专业英语翻译等作为附加题,从而使优秀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更好地发挥其双语水平和能力,获取更好的总评成绩[5,6]。平时一些章节也可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论文性考试,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双语,对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在总评成绩中给予学生的课外科研双语小论文写作、用英语进行的课堂讨论和发言以一定比例,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双语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保证优秀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其语言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7]。只有具备较高的化学专业英语水平,英文发音标准、口语表达自然流畅,同时又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很好地胜任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骨干的英语授课能力培训,同时也可通过双语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教师进行充分的、有益的、建设性的同行交流,督促教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中来,最终着力于培养出优秀的双语教学教师梯队。
参考文献:
[1]邱树君,邱树良.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J].科技视界,2015,(14):111.
[2]李东平,冯泳兰,陈志敏.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65-167.
[3]朱林晖,唐尧基.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和探讨[J].广东化工,2009,36(8):276,290.
[4]马铭,徐满才,谢青季,等.高师本科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9):47-49
[5]梁春华.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山东化工,2015,44(10):150-151.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朋友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
教学模式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都主动地学习。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因而要求在数学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表现出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优化 自主学习
语文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历史任务。如今语文课堂上的“一言堂”式的教学仍很普遍,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言材料脱节,课外阅读少、视野狭小、知识贫乏,其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他们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要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还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学生文化熏陶,要使学生在交际中根据当时的背景和语境讲出恰当的话。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教文化知识。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获得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把握语文的学习,增加语文知识的吸收,提高学习语言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要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生。我们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而要在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科学的自学方法。同时也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当事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从而丧失了把握语文学习的真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许许多多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多接触、多用心去思考才有可能学好。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最终提高语文成绩,并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道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当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了,自然就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要从兴趣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昂扬的情绪、愉快的心境中才能记得牢固、理解得准确、分析得透彻、运用得灵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是什么文体、什么内容,一概采用“作者――背景――注音、解词――分段――中心――写作特点”的固定程式进行教学,学生能不觉得索然无味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使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同时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①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②从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③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④引起悬念的问题设计,⑤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⑥让学生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自主学习。而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他们:首先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设置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其次尽量使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最后尽量使用评价效应,评价的过程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都有接受信息的功能。但不同感官接受知识信息的效果有所不同。实验证明,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利用视听共同作用去获取知识,就能记忆其内容的65%。笔者认为,教师一味地讲或者是学生一味地看,都是不全面的,最好的方法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这种结合的方法就是多媒体技术。“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不同的媒体在传递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要学习好,学生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发展认识能力的关键环节,课上学生应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力争在课上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内容记住,当堂掌握。勤记笔记、及时复习,是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砺练,才能培养出一读就懂、一写就顺、一听就清、一说就通的能力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和能力,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中学 竞技体育 教学 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和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代的“体教合一”的模式仍未打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中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太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举措,切实加以改进,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
一、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必要性
中学竞技体育要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科学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全面深化中学竞技体育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把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基础性工程抓好抓实,切实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推动中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是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多年前都开始提出要推进竞技体育和教育融合式发展,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束缚,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几乎只是在理论上提出推进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结合,实际运行中仍然是以分离为主。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加快推进中学体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推进中学经济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通过推进竞技体育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教育系统成体系的文化思想教育,以及健全完善的体育设施保障,将竞技体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去,必然能够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中学竞技体育的跨越发展。
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是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工程。应该说,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说明我国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深入推进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性工程,能够促进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以综合发展的训练方式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让广大青少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对竞技体育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体悟。
二、当前中学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不足
一方面是教育体制不重视。由于为国家争取国际体育竞赛荣誉的任务基本都是由专业培养的体育竞儿来完成,所以在我国的教育指导中,并没有将中学体育作为一项主要的教育指标来纳入规划当中。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不重视。由于不和升学挂钩,学校在投入方面自然就没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学校的教育资源都高度集中在一些文化成绩较好的学校,使得学校的投入普遍不足,体育设施的不重视成为“理所当然”。
2.初中升学压力阻碍竞技体育教学的发展
升学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最根本指标,也是上级教育部门给资金、老师评职称、家长选学校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唯一参考。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时间被压缩,体育课被取消成为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据统计,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能改变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升学体制,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一纸空文。
3.竞赛体制有待完善
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促进竞技体育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当前一些体育竞赛中充斥的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现象则照般到了中学体育竞赛中,成为一些体育管理部门获得成绩谋取利益的手段,成为一些家长和学生获得加分的途径。这种乱象,极大地影响了中学体育竞技的发展。
三、提升中学竞技体育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作为祖国的栋梁,中学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就是未来坚强的保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各方努力。
1.重视中学竞技体育教学
思想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提高中学竞技体育,首当其冲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一方面是重视教学体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制度上改变体育的重要性,将体育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切实改变过去体育成为“鸡肋”的局面,真正带动全面健身。同时,对于学校的考核,要将在体育设施投入、体育竞赛成绩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带动学校加强体育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针对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体育锻炼的现实,一学校要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保障锻炼时间,对于一些体育成绩出色的学生重点培养,带出成绩,抓好典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着重提高体育老师的教学素质。招聘专业强、水平高的体育老师,把好入门关;加强体育老师的培训,提高全方面水平;加强体育老师的科学训练水平提高,特别是要求老师注重理论素质的提高。要保障好体育老师的各项权利,在后勤保障、资格获得、职称评价等方面,至少要和其他老师一视同仁。
3.加强联赛建设
要从联赛上促进,抓管理、抓风气。加强联赛的建设,是促进中学加强体育训练的良好手段。一是要细化大型运动会的参赛细则,可以规定一些参赛项目的参赛人员,也可以专门设定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让更多的非专业中学生运动员参与进来。二是要开展好低级别的运动会,特别是市、县两级的中学生运动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引起重视,既善于从其中发现良好的苗子,又通过运动会带动体育锻炼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兴趣。三是要抓好联赛的风气,特别是针对一些冒名顶替参赛的现象,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如指纹印证来加强参赛学生身份的识别,杜绝作弊现象。
结语
作为竞技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从全面深化体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举措,全面加快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各项工作,将竞技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中学竞技体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参考文献:
[1]周绍春.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探讨[J].体育博览,2011(06)
一、教与学主置互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方式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提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填鸭”式教学,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强调所谓的考点、重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即交流,交流即对话,交流即参与,它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精神。对学生而言,教与学主置的互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传授知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问,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转变以前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化学,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起争论,教师可以顺势用化学知识来做解释。如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巩义市浮戏山雪花洞的溶洞是在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加以解释,这是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互相转化形成的。另外,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还有利用目前很热门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的原理、臭氧层空洞、汽车尾气、土壤改良等问题,学生听说过,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举出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中职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上接第387页) 掌握英语词汇搭配,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2] 陈万霞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60-62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成为常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人们更加重视对孩子的灵活性、创新性的培养。尤其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在适应新时展的前提下,探究出新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将探讨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所作出的一些分析及研究。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教育现状下,小学语文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担,与此同时,语文老师也面临着教学任务重、学生不感兴趣等较大的负担,在这样的现状下,游戏化教学受到关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1.教学中教师对待游戏化教学概念不了解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语文游戏化教学的不了解,导致其应用不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网上略有了解,或者在极少数的公开课上见过,没有较成功的案例做引导,导致教师上课枯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感兴趣,限制学生思维,而教师也在忧虑中。
2.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且难以调控纪律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使用游戏,因为要进行游戏化教学,就必须有教学设计,而在教学设计方面,许多教师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把游戏融入教学中去而且不能设计出游戏,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造成大多数教师不愿使用游戏;另一方面,运用游戏教学时,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纪律,且大多数教师认为,过多的游戏会使学生听课不专心,注意力集中不到课堂上而使教学目标达不到。同时,有的教师完全依赖教材,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有限,以及各种教学工具有限,这给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现行教学制度下,教学的评价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也没有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评价,这使得教师没有心思去研究如何使得游戏和教学融为一体,而教研机构也没有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失去信心及动力,而导致游戏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走向低谷。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方法的完善
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通过游戏,学生对待事物以及知识会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会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可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下文会给出一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完善方法及策略。
1.把游戏化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充分发挥,课堂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学目标也会得到尽早实现,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权,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的提升,教师应积极面对游戏化的教学,而不应逃避,应尽量把游戏带入课堂。再者,小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创新能力强,想法多,而教师应利用这个优点,去设计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的能动性。
2.在游戏化教学中,将趣味性融入知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玩耍是他们的天性,而单纯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语言方面还不太成熟,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运用能力及语言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如何让语文课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天堂,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游戏化教学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小孩子的天性,将枯燥的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中,借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3.在游戏化教学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游戏活动结构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寓教于乐,而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开放自由的游戏,使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调动参与性,从而深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模式,使得课堂生动化、有趣化,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目标及质量。
游戏化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固定模式,将它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让小学生不再怕语文的生涩难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加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与同学培养感情,在游戏中慢慢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作为教师,更应懂得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结合学生的天性及个性,实施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游戏化教学[J].大观周刊,2012(34):322.
1核心概念的特性核心概念(bigidea)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这里的概念(idea)是表示对观察到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它和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概念含义是不同的。日常概念可以是不需要基于实证的某种想法[1]。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2];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3]。核心概念具有以下特性。
1.1核心概念具有广泛解释空间由于核心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关系,它能对很多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既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闻到花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属可以拉成丝,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核心概念不仅能对很多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而且能对原来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如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认识,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M.Gell-Mann)和茨威格(G.Zweig)预测了夸克的存在。再如,依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当我们观察到某植物茎叶表层有一层保护蜡膜,叶为刺状,会推测它是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而且还可以预测它的根系会很发达。
1.2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具有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是核心概念,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核心概念,如“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1]。而有的关键性概念本身就蕴含思想方法,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学生学习所有化学物质的思想方法。1.3核心概念具有统摄性由于核心概念是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事物与现象的大概念,它必然可以统摄其他的下位概念及相关事实,使它们成为有结构的整体。例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统摄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有关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概念,也与物质的特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概念形成联结。
2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
2.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重要的不是知道了多少事实和规则,而是能够把所学迁移到真实情境中,面对问题能够作出有依据的判断和决策,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由于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解释空间,所以它是可迁移知识。运用核心概念可以解释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能对新情境、新问题作出预测,因此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它们可能成为学生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如要获取性能更佳的材料,其分析思路是改变现有材料的结构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质,仿生合成新药等亦是运用以上的思想方法。从认知发展角度,如果学习重心是“事实”或“现象”的了解与记忆,那么这种认知是低水平的;相反,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则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特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发现一般性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理解、解释其他现象。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能够认识“为什么———原因、条件、目的、理由”、及“会怎么样———结果、影响、作用、意义”,还能够知道“如何做”,从而将学习引人深层思考和赋予意义与价值的方向。
2.2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把握学科的结构就是指对本学科实现了理解,也就是说,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关的事物有意义地联系起来[4]。由于核心概念是某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们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关注核心概念理解的教学就是关注学科本质与学科结构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2.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不能承担之重,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要覆盖课程与教材中的所有知识内容,让学生记忆尽可能多的事实。为了面面俱到,教师不得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在不理解的状态下机械地练题,不会就模仿,忘记了再训练,反反复复,曾经有一位老师把一张中考试卷让学生练了4遍,这样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课业负担可想而知!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知,核心概念可以统摄事实与概念,使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被组织成块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因此通过核心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学生是容易记忆的,而且这些知识因核心概念而凸显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那么这些知识更加不容易忘记。又因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教师只要选取可以支持概念理解的典型事实,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这些关键内容的理解上,就可以达到“少即是多”的教学境界。
3如何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
3.1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层次也不同。各学科应该联动以从整体角度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与结构,因为某些核心概念是跨学科的,如“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个核心概念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学习中都会涉及。温?哈伦提出了核心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是[1]:(1)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他们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2)提供一个基础以帮助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3)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回答或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4)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反映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温?哈伦据此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上的14个核心概念,但并没有提出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层次与内涵。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构建出学科核心概念发展体系是摆在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3.2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组织教学单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组织教学单元有2种方式,一种是先选定核心概念,然后依据核心概念选取教学素材以组成教学单元;另一种是分析教材内容,区别事实与概念,再把这些事实和概念与某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下面举例谈后一种。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有以下内容:课题1介绍了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题2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的反应,给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课题3介绍常见金属矿物、铁的冶炼、铁的腐蚀和金属资源的保护。通过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关系图,即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合金的成分、性质等是事实性知识,其上位的是金属和合金这2个概念,这些事实与概念可以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核心概念相联系。当确定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核心概念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先前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的相关知识也纳入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