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二年级语文上册总结

时间:2023-03-03 15:54:49

导语:在二年级语文上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年级语文上册总结

第1篇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倚重教材,忽视学生实际情况

目前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的口语教学内容就是语文教材相应的内容,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上的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其实是错误的,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喜爱的话题与教材安排的内容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教材编排的内容固然科学,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但部分话题并不适宜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进行练习。

例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的主题为我们去“旅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行团,轮流当小导游,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风景名。这部分内容在城市小学中也许会受到欢迎,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出去远门旅游的经历非常少,或根本没有过,此时,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因为缺乏相关经验与积累而无话可说,对他们而言,这样的主题就有些脱离了生活实际。

(二)口语交际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随着教师们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了解增加,一部分教师,正努力改善口语交际教学,安排丰富口语交际活动,给学生自主练习与体验的空间,但是大体上还是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

首先就是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学方式依旧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口语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口语交际课的理解产生偏差,显然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获取实用的、丰富的交际体验。

其次就是过于依赖讨论活动,当然口语交际离不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应该在一个比较清晰的教学目标之下的讨论,而不应该任由学生随意讲话,这些课堂表面看起来别开生面,而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学生得到的锻炼很少,单一重复的讨论活动容易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而投入闲聊。

二、解决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总结,那么小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应对,接下来笔者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注重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实用性

首先,口语教学内容设计应该贴近生活,例如《秋游》,这一话题出现在二年级上册,正值秋季,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后,就会组织秋游的活动,符合儿童爱玩的天性,且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兴致勃勃,反映强烈。这样的话题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出行游玩的计划能力。所以,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能够训练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养成好的交际习惯,与他人良好地相处和交往。

其次,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灵活改编。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统一的,而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可能都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小学生交际要素,明确所选择的课文内容主要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再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删减、灵活改动,尽量使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例如,用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话题《我的想法》让学生讨论,如果班级改选班干部,会不会选自己。这一主题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会怎样做,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所以可能只是简单回答“我会选自己”“我不会选自己”,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此时教师可做适当地变动,在复习了课文《我选我》之后,直接进行改选班级班干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演讲和投票选举的过程,此时学生就有了直接经验与体会,能够顺利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心情。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交流高效准确的大数据时代,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之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g,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紧随时代,掌握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手段,将它们合理利用,辅助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风景优美的地方》,需要学生课前搜集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名胜的资料;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学生必然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搜集热门事件及其影响;而对于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珍惜资源》,要完成这一课的教学,教师需要课前搜集破坏环境的录像、保护环境的录像等,学生也需要查找资源有限的数据、新闻等。

三、结语

第2篇

一、营造良好氛围,消除胆怯心理

当孩子们处于宽松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就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表达。苗族的孩子们在家向来都是说苗族话,很少跟讲海南话和普通话的孩子交往。他们普遍存在着胆子小,不敢说,不爱说,少数孩子虽然在课堂上积极举手想说,但又说不清。孩子们有胆怯感,怎样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呢?我力求使自己态度和蔼大方,语言亲切自然,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启发他们说话,让他们有什么说什么,不受拘束。如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1《自我介绍》这个口语交际训练时,开始上课我就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好,你想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了解你吗?下面就请你说说你自己吧。”这样轻松的谈话使孩子们的紧张感顿时消除了大半。开始阶段即使是说得不好,说错了,老师也决不责备,也不忙着纠正诸多的错误,而是只要说了就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微小进步,我都及时采取为他们送“小红花”、“鼓掌”、“握手”等形式加以鼓励,这样就能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说话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根据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我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借助兴趣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1.表演激趣法。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情感是唤起少年儿童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角色。例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4的《买文具》这个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在“文具柜”中,再现文具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小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文具,“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教师一说完,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去。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通过交际、表演,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2.比赛激趣法。开展比一比的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练习2的《讲童话故事》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采用打擂台的形式。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以小组为单位,先推选代表上台讲述,谁讲述得好,谁就是第一任擂主。其他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讲述得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情绪激昂,个个不甘示弱,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成了真正交际的主人。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喜欢参加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我按教学教材关于活动的内容,坚持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组织。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5《教你玩游戏》上语文交际训练时,我让学生边玩边说,在活动前布置要求,在活动中加以指导,活动后认真总结,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有心人。学生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后便有话可说,自然对说话有了极大的兴趣。

三、精心训练,让学生会说

有了说的兴趣,但怎样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呢?我认为必须对学生进行精心的训练。

1.指导学生会观察。小学低年段教材中,看图说话占有很大的比例,看图说话包括看图和说话两部分,看懂图意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差,因此,我重视指导学生观察。无论是看单幅图还是看多幅图,都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先弄清图中主要内容,再具体地观察每一部分的内容,最后回归整体。图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景物,又有人物;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因而,还要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以图画内容为序,从背景到人物;以空间变换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等等,使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内容在头脑中有条理地形成表象,为有序练说打好基础。

第3篇

【关键词】低年段 说话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2-02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是文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会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有重写,轻说的偏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因为读书之事,而简忽于听说,不训练,则读写之成效加倍减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陈先云在“2013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具备听、说、读、写、思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所以,加强说话的训练是落实语文学科性质、任务,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需要。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材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凭借、教育、发展、范例的功能。那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课堂如何扎根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说话训练呢?

一、模仿说话 以典范促说

模仿说话是由课文提供独特的词形式,经典的句式做范例。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词汇量少,经历不多,开展说话训练常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同时也是语言学习运用的初始阶段。因此模仿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小学教材中独特、典型的语言是学生仿写的最佳资源。我们需要在教材中挖掘可供范例语言材料,开展说话训练。

(一)抓住独特的词形 落实说话

低年段教材中有很多结构独特的词,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教材的这一词语范例,更好地落实说话训练。如一年级上册《4.哪座房子最漂亮》出现的“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大大的”是低年级第一次出现AAB形式的词语。一年级下册《15.夏夜多美》课后“读读说说”再次出现“青青的假山,青青的 ”,这是对AAB形式的词语的难度的增加,课堂中利用好这教材例子,让学生将这些词与生活紧密相连,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了“青青的xxx、白白的xxx”等,还可顺势而为, 再指导学生说出其它也是“AAB”式的词。又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出现“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深深浅浅”等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它们都是“AABB”形式的词语,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说一说“大大小小的 ;多多少少的 ”,最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AABB”的词,相信坚持找准教材独特词形的范例做好说话训练,可把具有独特词形说好,用好。

(二)抓经典句式 落实说话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低年级的教材出现的经典句式真不少!如一年级上《7.小小的船》课后“读读说说”要求仿写比喻句“ 像 ”;《语文园地一》“读读说说”中“沙沙 ”;《语文园地二》“读读说说”中“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等经典句式。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在多次读的过程中发现经典句式的特点,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运用范例的句式去仿说,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闪闪的星星像宝石、老师批改作业、学校门口有一家水果店等句子就会被学生仿说出来。再如一年级下册《王二小》课后“我会读”中的把字句与被字句。而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也有把字句改为被字句的练习,我们可以仿句的形式进行练习的迁移,作为《语文园地七》互换练习的铺垫,形成一个既于教材又循序渐进的说话练习。

二、观察说话 以插图促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段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教材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课本插图的充分研读和使用,将会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说话训练的契机。如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是本册第一次出现不带拼音的课文,故事较长,生字也较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富有情节性的六幅精美的插图为我们课堂提供训练说话的契机,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图中蝌蚪变化的过程;说一说故事发展的过程。插图也具有解文的功能,看图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既能落实了说话的训练,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交际说话 以主题促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但目前小学低年段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突出的问题:语言缺乏,学生怕说、不想说、不愿说;有时心里有话,但嘴里却表达不出来。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与以往教材相比,现在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低年段教材从一年级上册识字(一)起,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而且为教师设计口语交际课提供了多样的形式。如一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的看图说话形式;《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语文园地四》“我会评”的评一评形式;《语文园地八》“小兔运南瓜”和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有趣的动物、植物”的讨论形式;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续讲故事”的讲故事形式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使之在口语专项训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特定说话情境中,以明确的说话主题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说”、“说什么”、“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学生在反复的操练中学会说话的技巧,明白说话的条理,增强说话的信心,发展说话的智慧。

四、想象说话 以补白促说

“留白”是艺术家的创作的一种手法,即在艺术作品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材中也常出现“留白”的现象,如果教师抓住“留白”处,抓住这些说话训练的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之处,是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巧借省略号省去内容的补白

如在教材一年级下册《10.松鼠和松果》第三自然段中:“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此时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句子最后的标点符号,并提问:你猜这省略号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充,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文章的理解。此时教师相机而导:那还会有谁呢?这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触动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一双双小手高举抢着说:还有小小小小松鼠。教师不满足继续追问:还有呢?学生更得意地说:还有小小小小小松鼠。这训练达到想说、爱说、能说的训练效果。又如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第10自然段“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这也是一处省略句补白说话训练资源,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说话的训练。

(二)妙用课文省去的情节补白

如教材一年级下册《26.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中“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以小白兔极有内涵的说话结束课文,为了使课文主旨更深入孩子们内心,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假如你是小作家,你来续写这个故事,你想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它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结合课文,在现有的认识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言语表达,重新创造想象,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受到了美好的品德教育,陶冶了学生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陈先云也说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总之,说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把说话训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中,只要我们扎根教材,挖掘教材训练点,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201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1月

[2]叶宇琨著《伏枥集》

第4篇

又如:二年级上册中一片课文《难忘的一天》中的:“邓爷爷来啦!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连忙敬了个队礼,说:“邓爷爷,您好!”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通过这句话给以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真诚的微笑、慈祥的面容,不仅能缓解紧张的气氛,还能让别人的心中感受到一丝丝温暖;这种温暖是发自内心的,不仅仅是笔者感受到了,同学们在学习和朗读的过程中,也能深深的感受,并且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但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给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

2心理暗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正是心里暗示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使语文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当然,心理暗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教育方面考虑,心理暗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2.1语言的暗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彩的交谈言语,其效果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而且有助于他们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不但作用于学生的观点,而且更作用于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都是通过说话时的语气,语速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不论是在批改作业还是批评学生的时候,都应该避免直接点名,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从而开始有了厌学的情绪,情绪低落,成绩直线下降,成为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差等生”。

2.2引导性暗示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影响力,具有间接性和含蓄性。它不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而是以一种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知识,从而减少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和情感障碍,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学到了知识。例如在学《司马光砸缸》一课,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天,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耍,大家正玩得起兴时,突然听见“扑通”一声,“救命啊!”……你的小同伴掉进了水缸里面。当你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是焦急的寻找大人来救呢?还是站在一旁哭泣?还是自己冷静的找寻方法来救你的同伴呢?顿时,同学们就会思考,最终得出:需要冷静的找寻救出同伴的方法:使用砖块砸坏水缸,同伴就会随着缸里面的水流出来。通过课前的引导,不仅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的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出;促使学生在学习该课文的时候轻松自如。

2.3环境的暗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某种环境、气氛和氛围来渲染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在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外出观察秋景或者是通过多媒体等画面去感受秋景的美、实。比如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根据实际修改),通过外出的观察或者是课上的媒体感受,让学生深深的感受秋天的美景和丰硕的果实,让他们体会出果实的来之不易。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秋景的教学情境。利用该课文,可以通过“看一看”“选一选”“分组讨论”等情境来谈感受,让学生描述其感受;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自己从这篇课文内容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2.4动作的暗示

第5篇

一、激趣课堂,奠定语文实践的基础

语文课堂一直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通过课堂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并且结合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从具体的以下三“巧”入手。

巧用练写本。低年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年龄小好奇心特别重,再加上知识有限,往往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够很快完成。教师可以在学期一开始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本练写本。这本练写本有两个作用,一方面课堂上有一些笔头的练习需要用到练写本,另一方面教师会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这个时候练写本上就可以记下来教师布置的要求。假如预习要求都达到了可以把要求划去,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给几分钟让学生交流预习心得,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适当表扬或者给予奖励。

巧变语文课堂。低年级的学生精力旺盛表现欲望强烈,而且如今的教材也相对生动有趣,各种图片动画非常有趣能够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把丰富的表演,朗读,讨论,当小老师,开小火车等形式穿课堂。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月亮湾》、《快乐的节日》等,这些文章清新优美,学生们在诗情画意中品读、朗读和背诵,自我表达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

总之,课内的实践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往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大胆的变换课堂,不断创新的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巧置实践作业。低年级的学生一听到作业就会非常反感,因为特别贪玩儿所以对于作业难以提起兴趣。但是对于一些实践作业会很在意,抓住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课后布置实践作业可以多些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比如一年级下册课文《探母》就是介绍大将军对自己母亲的尊敬和爱,教育学生要有孝心像学习。或者学习到一些古诗的时候布置学生去查找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前几分钟交流讨论。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一旦布置下去的完成率特别高。学生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搜集来的资源并且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学科整合,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就是“整合”,语文这一学科并不是单独的教授,而是和其他的学科适当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美术课。学生往往打开课本第一反应就是欣赏图片然后再看课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边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或者通过画面去拓展想象,这些都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缺少不可的语文实践。比如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假如让学生单纯去想象还有哪些云房子就很抽象,如果让他们自己拿纸画一画,就可以在具体的画面中寻找一些灵感描述。这些就是美术课和语文课的碰撞,有机的结合。

体育课。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人人都喜欢体育课。两门科目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不然。一旦下课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出去玩儿,各种游戏或者体育游戏玩的不亦乐乎。在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们容易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上太表演角色或者再现场景。比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识字2》中学习了很多体育运动和体育用品,教师可以请学生来展示一些体育项目,比如学习到“登山”、“游泳”“射击”时,可以请学生来表演。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与乐趣,这也是体育课和语文课结下的不解之缘。

科学课。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科普有关的课文,比如《蚕姑娘》、《月亮和云彩》等等,都是打开学生科学探索的一把钥匙。比如《蚕姑娘》和科学课的《观察蚕的成长过程》一课相吻合。科学与语文的相互渗透能够让学生明白的知识的普遍性互通性,通过科学的观察养蚕经验发挥想象,将课文理解的更加透彻;而课文字里行间留下的诸多遐想和疑问又能够鼓励学生去生活中探索科学的奥妙之处,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如何增加语文实践的趣味性,就是让内容丰富起来,就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努力做到知识的相互整合渗透,就能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走进生活,放飞语文实践的翅膀

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让学生真正回到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有意义的背景”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今的教育条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国家也一直重视教育,现在的小学里经常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正好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大好途径。以我校为例。每年学校五月都会举办“读书节”活动,利用这个活动,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1)评选“读书达人”,通过小组比赛统计阅读量以及准备一些小问题来评选,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2)学做小记者,采访读书节中的出现的一个个读书小达人等等。

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文章从来都能在语文课本中找出,如《探母》《沉香救母》等。以我们班为例,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弟子规》,每天都要吟诵背诵,里面就有一章《入则孝》,就是讲孝道。比如为父母做家务,做贺卡,排节目给父母看等。一些家长还会把孩子们做家务的照片传到网上,从而可以看出家长们的欣慰和骄傲。这样结合家庭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做一些“孝心回家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明白什么是感恩,什么是责任。

第6篇

关键词:数学阅读 现状 方法 对策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人类涉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因此,对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以识记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

一、何为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的对象是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材料,包括数学文本、图形、符号、数学语言,也包括动态的数学活动、数学过程。数学阅读就是通过数学材料,领会、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经历数学产生、发展、演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文化,欣赏数学美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未来数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中介,是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的角度看,数学阅读不只是从先人留下的“数学文本”中解析出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抽象一种可以产生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社会形态的“数学文化图式”或“数学文化创造规律”。从微观的角度看,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

二、小学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阅读是阅读的一种,它是从数学的文字、符号、图形中获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读、理解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的意义。因此,数学阅读是不同于语文阅读和英语阅读的。

1.简练而朴实

数学语言不像语文那样讲究文采、意境,它是比较简练朴实的。如二年级上册关于连加的例题,教材出示一些小朋友在帮农民伯伯摘西瓜的情景,再出示表格: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课堂上我们在分析图表时只需要孩子们说出:“小朋友们去帮农民伯伯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一共摘了多少个?”就可以了。不需要来描述当时的天气、西瓜是又大又圆的等。

2.高度的概括与抽象

数学语言又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如在一次听课中,《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老师先和小朋友一起罗列了一串有关0的加法:“5+0=5,4+0=4,3+0=3,2+0=2,1+0=1”,然后请小朋友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几加0的,结果还是它自己。生各抒己见,老师顺势又问,那10+0等于几啊?十,小朋友很快报出了答案,师接着问26+0……那a+0呢?这里a+0=a就是对前面那么多关于算式的高度概括,同时反过来看a+0=a又可以表示前面的“5+0=5,4+0=4,3+0=3,2+0=2,1+0=1”等,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3.严密的逻辑

数学语言还是很严密富于逻辑的,不可以随意更改或添减字,要不结果就会不一样结论可能会不成立。如“相对而行”和“相向而行”意思就正好相反,此外像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的“同时”“0除外”就体现了数学语言的严密和逻辑性。

三、数学阅读的现状

小学数学阅读对学习数学、发展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们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不理想。

1.阅读不细

考试、练习中因看错或没有看懂题目而失分的情况比较严重,如在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试中,有这么一道题:

“84 21 10 40 44”,请选择合适的数字填入括号。

201班有()个小朋友,女生有()人,第一小组有()人,201和202一共有()个小朋友,202有()。

测试结果显示,这题的错误率相当高,特别是201班,整题的正确率只有60%左右,很多小朋友根本没读懂题,一看201班有几个小朋友,就是自己班啊37人马上填上去了,有的小朋友没记住自己班的总人数,干脆就在那数。就是没有看到下面还有一串数字需要选择填入的,当然数字放在上面可能会引人注目一点,但究其原因没有没读全读懂题还是关键。

2.厌烦畏惧

有的孩子看到题目很长文字很多的题就厌烦畏惧,我们班就有那个别小朋友,他的计算题做得很顺,正确率也较高,但一看到那些有图有很多文字的题他就无从入手,在心理上就害怕,这可能还是与数学阅读能力不够强有关。

3.缺乏阅读兴趣

数学文本朴实概括,不像语文那样有丰富的情境、优美的文字,不容易激起孩子的兴趣。另外数学内容脱离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如二年级上册《课堂作业本》第12页,阳阳家的电表,7月底显示28千瓦时,8月底显示60千瓦时,9月底显示96千瓦时,问:阳阳家8月用电多少千瓦时?9月呢?

虽然电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电表,还有千瓦时离我们孩子们的生活实在是有些距离,有的根本连题目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兴趣了。

4.阅读习惯不佳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二年级、六年级共5个班185位同学进行了数学阅读状况的调查。(其中二年级70位,六年级115位)

问卷内容为:是否喜欢阅读;做数学题(解决问题)一般读几遍题目;除了数学书,课外还阅读哪些有关数学书籍(或报纸)。

第一个问题回答喜欢阅读的占89%,但主要是偏向故事书、小说等语文方面的。第二个问题,读1遍的占11%,读2遍的占35%,读到读懂为止的占54%,但有意思的是当我把具体一道题放下去做,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做好批好后再调查,读1遍的占46%,读2遍的占40%,读到读懂为止的占14%,结果和前面似乎有些矛盾,说明我们的孩子有把题读懂再做的意识,但还没有这个习惯。

5.阅读内容局限

针对上一个调查中第3个问题,有42%的人有课外阅读数学书籍的习惯,其中这类书多的也只不过五六本,而阅读的书籍中大多数都是辅导书,有明显的应试功利性,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几乎没有。

我们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数学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日益数字化,时代对人们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数学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抽象、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并获取数学知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取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让其有亲切感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一年级下册《位置――上下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先出示一幅钱江大桥图,孩子们一看就很激动,争着要告诉大家这是钱江大桥,我认识的。气氛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随之而来。

(2)通过与原有认知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师:(先板书“角”字于黑板)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生:认识!(孩子们马上读了出来)

师:那生活中哪里有角啊?

生1:人民币里有角。

生2:老黄牛有角。

生3:桌子有角

……

师:(手拿三角尺)老师的尺子上有角吗?谁来帮我摸一摸。

生上台来摸,手指点了角的顶点认为是一个角,多数同学没有异议,师将同学指的一个点画在黑板上。

师:这是一个角吗?

孩子们的眼中充满怀疑和不肯定,与原有认知形成了冲撞,让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原有基础,同时也顺利引入了新课。

2.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1)抓关键句,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

案例:小松鼠和小兔子采蘑菇。小松鼠采18个,比小兔子少采7个,小兔子采多少个?

A:找关键句,“比小兔子少采7个”。

B:补充关键句,谁比小兔子少采7个?(小松鼠比小兔子少采7个)

C:将补充完整的关键句反过来说,小兔子比小松鼠多采7个。

D:小兔子采了18+7=25(个)。

分析:通过找关键句,补关键句和反过来说,使采蘑菇这题由难的变成简单的,从不会的变成已经会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其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另外,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2)多读,读出题意,读出质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现在我们的孩子做作业有点急于求成,读一遍就凭感觉把问题解决掉,或者,读了一遍没读懂的就觉得这题好难,不太愿意去多读几遍,深入思考。

案例:前几天做《课堂作业本》上碰到这样一道题,关于旅游途中碰到的公路里程碑的事。

起点:01018 () 60

终点:6050 () 15( )

和:()()()()()

上面的数字表示距离起点的路程,下面的数字表示距离终点的路程。

不少孩子看到不太熟悉的里程碑,就有点云里雾里了,都不知到从哪入手。我就让孩子们不要动笔先动口,借助老师黑板上的线段图边读,边用手比划,一两遍下来有的孩子还不是太清楚题意,再读,再比划,四五遍后基本上读明白了那句“上面的数字表示距离起点的路程,下面的数字表示距离终点的路程”。

原来距离起点的路程加上距离终点的路程就是总路程,总路程是不变的。

案例:上星期听了同事《分数除法》一课,当同学们通过猜测、验证得出结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跟书上一样,估计有人预习过。“0是否要除外呢?”这时老师抛出了问题,让大家再多读几遍这个结论,几遍下来有人就发现问题了,“0可以不除外,因为0原本就不可以做除数”。同学们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是啊,看来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还值得商榷下,通过读还读出了疑问,读出了书本的不足。

“读”不是语文、英语的专利,同一个问题,读一次不知意思,多读几次,每读一次都认真地去领会,去思考,就会明白题目中的意思。“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读还能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3)提取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

当面前出现很多信息时,哪些是对我解决问题有用的,哪些是干扰的,需要学会合理地提取信息,理清思路。另外,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们获取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会如何整理提取信息也是一种生存本领。

另外,动手画图,展开想像等都是数学阅读很好的方法。

3.“由厚到薄”复习课中抓阅读

复习课也是提高数学阅读的好时机。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应用”是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我有时会出示一些具体的题目,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题目进行梳理、分类、整合,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如在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我先要求学生自由编题,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编的题目里既有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也有进位加、退位减。不进位加、不退位减里还包括其中一个加数是否是整十数的情况。让学生先进行计算,再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从而整理出网络结构图。

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贯连起来,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练的内容。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

4.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穷的数学美。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同学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五、结语

教学生爱看书,勤看书,会看书,看懂书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本领,这是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必备能力。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从而成为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让数学阅读在我们的课堂上展现魅力,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坚持实践,就必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兴贵.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2008.

[4]王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4).

[5]张南楠.新课程视野下的“数学阅读”.河北教育,2007,(1).

[6]李星云.数学阅读――开启数学宝库的金钥匙.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

第7篇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第8篇

激趣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的方法不胜枚举,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登山有千条路,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共享一轮高效识字的明月。下面,我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重激趣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不仅喜欢听故事、看图片,还爱猜谜语、做游戏。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地看、听、读、感受,便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参与识字的过程,提高识字效率。

在低年级识字课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整个课程,也可以是课程的某个阶段,如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环节。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四”的时候,一开始就出示了文本中的小猫图片,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猜谜情境:“今天,小猫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一个字谜。这个字谜是‘田上长草’,凡是猜出来的同学都能得到奖励。”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是‘苗’字。”学生兴趣很浓,我跷起了大拇指,乘胜追击,让小猫继续考考大家。我出示字盘教具,把几个偏旁和“苗”字组合在一起,通过转盘演示,分别组成“描、瞄、喵、猫、锚”等字,让学生猜测这些字的读音,说出理由,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形声字的规律: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意。课程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诵读文本中的儿歌,迁移模仿,然后自己创编儿歌送给小猫做回礼:“树苗、鱼苗、小苗苗,‘苗’的朋友真不少,伸手提笔把字描,睁大眼睛把枪瞄……”这堂课,学生们兴致勃勃,沉浸在识字的快乐中。

德国学者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会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在上述课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揭示枯燥、抽象的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而是将识字环节融入游戏中,创设了“小猫送礼”的情境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其中思考、实践、探索、交流,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迸发出创造力,成就精彩高效的识字课堂。

二、联系字理,重启思

文字学家殷焕先先生说:“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有理性,即合乎六书。”汉字的理性就是它的造字原理,简而言之就是字理。识字时联系字理,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教学,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和用字法进行分析,能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很受学生欢迎,其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字理的方法很多。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图示法,如教学“日、月、山、水、川”等字时,我出示实物图片和象形文字进行对比;有点拨法,如教学“尾”字时,我告诉学生“尸”像弯腿的人形,是“人”的异体,上古的人有时在屁股上系毛为饰,故“尾”从“尸”从“毛”;有口诀法,如教学“美”字时,我根据字形编成口诀:“羊”字没尾巴,“大”字在下方;有演绎法,如教学“看”字时,我以手在眼睛上搭成“凉棚”远看;还有猜谜法,如教学“笔”字时,我让学生猜谜: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

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穿插字理识字的环节。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时,很多学生会把生字“帽”的右上部分写成“日”或者“曰”。一位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当讲到“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时,先让学生说说“凉帽”的意思,然后联系“帽”的字理展开教学。她在黑板上写出“帽”的象形字,启发学生:“你们看,帽子戴在头上,先把什么遮住?再把什么遮住?”“帽子把头发、眉毛遮住,所以下面是‘目’字,里面有两横。注意,这个字不是‘日’,也不是‘曰’,它读作‘mào’,在古时候是覆盖的意思。”等学生兴高采烈地掌握了这个部件的书写后,她又娓娓道来:“到了汉代,人们发现帽子大部分是用丝织品做的,所以在旁边加了个‘巾’字,这就是古时候的帽子。”

以上教学,学生说得开心,听得专心,练得尽心。教师从字源考释的角度,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讲清楚了生字的来龙去脉,巧妙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字形难点,并生动形象地加以记忆,这样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把“帽”字写错了。

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字理的解析,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使他们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知识,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走向生活,重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积累知识,达到快乐识字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识记“商”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和同桌讨论生活中在哪见过“商”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说第一人民商场,有的说商业大厦,有的说小区门口的徐记商店。我进一步启发:“‘商’可以组成词语‘商场’‘商业’‘商店’,它们都和买卖东西有关。你们想一想,‘商’字还可以和谁组成词语?”学生的思维像打开闸门的河水尽情奔涌:“商场里卖的东西叫‘商品’。”“商品上的标志是‘商标’。”“做生意的人叫‘商人’。”“前一阵子,数学老师教我们学习‘口诀求商’。”……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留意字形:“‘商’字下面的字框里是‘八’和‘口’,我们小朋友刚才就是在七嘴八舌地商量。”

以上教学,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习生活,通过回忆生活用字,对“商”的字形、字义有了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了理解和运用生字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品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有心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过程才能比较轻松。”的确,在识字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简单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鲜活生动,收到良好的识字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内积累的识字经验,走向课外,在生活中识字,如在活动中识字,利用现代媒体识字,从广告牌中识字等。

四、表扬激励,重燃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结合课堂生成,挖掘学生心灵的动情点,表扬激励,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效的激励手段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催化剂,一旦学生把自己的识字兴趣和热情极大地燃烧起来,他们也可以创造奇迹。

如上文所述的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四”,我在让小猫再次考验学生时,设计了三道关卡:第一关,生字我会认;第二关,生字我会辨;第三关,生字我会写。学生每过一关,我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因此他们的识字热情高涨,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如林。师生互教互学,生生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八”,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后,我设计了一个“走向课外,让学生能学”的板块,从文本中的“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说起,出示了一连串的词语,如“龅牙、同胞、冰雹、刨刀、鲍鱼、疱疹、咆哮、狍子”等,让学生猜一猜、读一读、说一说,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就不吝赞美。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激情燃烧,走向了追寻幸福的识字道路:追寻识字主人之路——我要学;追寻识字方法之路——我会认;追寻识字自信之路——我爱认。

第9篇

一、教师认真编写导学案,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内容

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对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作好记录,为提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打下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应关注的三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

(三)创设安静有序的自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中,明确学生主体性,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自主、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不同。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身份的转变伴随着思想的升华,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通过交流和互动,能够提出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为例:就拿识字教学来说吧,二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最大的一学年,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掌握“我会认”中的850个字,“我会写”中的650个字的话,正常的语文课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课前准备好的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反复的领着学生认啊,读啊,累的师生都读烦了,有时嗓子也喊哑了,也总有少半同学记不住,没办法就用布置作业的形式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把学生的活动课上成识字课等等。 尝试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一课的生字词时,真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都动起来了,有的查字典,有的同桌讨论,不一会功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从此我才真正认识到:实施自主、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才会发现问题,寻根求源而乐此不疲,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教师精讲点拨,“教”服务于“学”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点拨方法和思路。教师要起到支架作用,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让老师的教服务于学。 例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片段:口语交际——“合作”时。

1、我在课堂上只讲述一个合作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然后提出要求:在什么时候,你和谁在一起做过什么事?怎样做的?最后结果怎样?

2、小组交流。(1)学生回忆与他人合作的经过,自己试说。(2)在小组中讲故事,听的人可以插话,可以提问。(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过这时教师也要巡视观察,随时记录观察要点,或直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深度介入也有利于及时调控。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合作、有序进行,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

3、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讲故事,评一评谁做得最好,谁讲得最好。其余的同学有什么好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更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作业:准备好收集的团结合作的词语、谚语。

四、有效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精编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限时限量确保训练的有效性。例如:开展:“展示台”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关于团结合作的词语和谚语等,并通过展示,学会欣赏别人的成果,珍惜自己的成果。

1、谈话导入:现在又到了我们的“小小展示台,收获大课堂”。拿出你的收集成果、我们一起来展示吧。

2、分组整理收集的团结合作的词语或谚语。

(1)提出要求:把本组收集的关于团结合作的词语或谚语整理起来,制成一张或两张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比一比哪组收集的词语最多,整理的最快,设计的最美。

(2)分小组活动。

3、展示整理结果。

(1)每组派一名同学作解说员,说出收集了哪些词语或谚语,共多少,在设计版面时是怎样想的,小组成员怎样分工合作的。

(2)评选出收集词语最多的小组,最团结合作的小组以及最佳设计和最佳解说员。

采取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采取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学生在平等的主体中勇敢地亮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