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制造业成本控制

时间:2023-03-03 15:54:50

导语:在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控制

一、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进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定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越来越成为各方博弈的重要筹码。对成本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各项资源耗费、支出控制在标准以内,能够赋予企业自主定价权,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目标成本等方法的应用,能够根据设定的目标利润倒推出产品目标成本,进而支撑合理的产品价格。而合理的产品定价往往带来最优的市场销量,从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2.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持续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成本是反映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实行成本控制,需要分析和研究影响成本的有关因素,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标准和成本控制制度。这些工作不仅涉及生产技术各环节,还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西方很早就提出过“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ing)”的概念,要求企业关注从研发投入和产品设计开始,到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整个周期的成本控制问题,因为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在研发和设计阶段就已经被决定了。如果企业重视成本的控制,就能够较好的关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做好每一方面的工作使之与成本控制的要求相适应,可以持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目标。成本是反映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情况的价值指标。根据“利润=收入-成本”的会计等式,增加收入可以提高利润,而提高销售价格和扩大销量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在竞争市场中,价格的提高往往伴随着销量的萎缩,其结果不一定增加收入,只有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不断降低成本,才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持久来源,最终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制造业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制造业企业目前对于成本控制有所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的成本控制水平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以ZL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为例,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成本控制意识不强。ZL公司创始于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管理层重心放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上,全公司以销售部门为龙头,一切向销量看齐,认为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创造价值。且公司创始人本身对产品工艺十分熟悉,对于自己粗略的成本估计十分自信,因此极少关注财务的成本核算问题。

2.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由于成本核算体系的薄弱,财务部门的成本数据无法为其他部门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成本核算主要作用体现为满足财务会计每月结账及对外报告的需要。长期以来,其他部门对财务成本数据产生信任危机,工艺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目前的工艺瓶颈和改进结点,销售部门不敢根据成本数据进行大胆的市场开发和市场定价。成本会计尚未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3.成本控制核算方法不精细。随着ZL公司规模的扩大,业务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公司对于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达到成本控制目标的要求日益突显,但是现阶段运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上述目标。

首先,未根据产品的制造工艺进行成本组成的详细分解,找出关键成本因素并作重点分析。制造业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ZL公司之前既未进行各项成本构成内容的分解,亦未对实际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作有效分析,所制定的标准为两年前的工艺和市场数据,对当前的成本核算已失去作为标杆的意义。

其次,间接费用的核算过于粗泛。制造费用包罗万象,既包含成本中心的可控成本,如间接材料、生产管理人员薪酬、生产一般耗用等,也包含成本中心不可控成本,如设备折旧、生产场地租赁费等。对这些间接成本,ZL公司核算体系未作区分,笼统地在制造费用账户归集,然后按统一的标准成本比例分摊到完工的产成品/半成品成本中。

再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非常薄弱。ZL公司现有的管理体系中,一般管理人员包括财务成本会计人员这方面的意识还很淡漠,认为有成本数据能够支撑账务处理流程就可以了,对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成本分析与控制并未引起重视。而且各相关部门人员之间缺乏沟通,成本会计人员对工艺流程完全陌生,生产相关人员对成本计算结果缺乏基本的概念,在对数据分析中存在的一些非常明显的矛盾点提出疑问时,成本会计和生产及工艺人员均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三、完善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ZL公司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以及与工艺、生产及成本会计人员的多次沟通,笔者对其成本核算体系提出了全面诊断。成本分析结果证明核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比之前大幅提高,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财务部门的成本改进措施和建议能够认真采纳和配合。以ZL公司的成本核算体系的优化为基础,本人对完善制造业成本核算体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制造业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中下层管理者及普通员工很难自发具备强烈的成本意识,精确成本核算和分析、成本控制也就无从谈起。目前制造业企业较为薄弱的成本核算体系,与管理层的忽视和缺位直接相关。只有增强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从高位标榜成本控制理念,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

第二,强化有关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制造业企业应该对成本会计人员进行产品和工艺知识的培训,对生产和工艺人员进行基本核算理念的普及。因为在成本核算体系梳理过程中,还涉及诸多与产品和工艺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例如,工艺提供了主要材料的标准用量,生产提供了入库产成品/半成品数量,成本会计人员在录入成本核算表单数据时发生了差错,导致了荒谬的结论,但却自查不出原因,就是因为对产品和工艺缺乏基本的了解。同样,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人员对此错误也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核算的原理。这都是缺乏系统培训的结果。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应当抽出足够的时间到达生产一线和仓库现场,既有利于熟悉产品,又便于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才不至于核算的结果无法作为分析的依据,仅仅为核算而核算成本。另外,财务人员经常性的现场察看,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人员串通舞弊的隐患。

第三,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奖罚有度才能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谁的错误由谁来承担责任,在核算精确的前提下,对达到成本控制指标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未达标的进行相应处罚,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员工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如何把这样的考核内容融入到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制造业企业管理层应重点考虑的管理内容之一。

第四,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和总结。失败乃成功之母,善于总结和分析,就能从前一次的错误经验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的完善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制造业企业成本体系的梳理过程也是一个螺旋式的提高过程,每梳理一次,就应该召集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一次分析讨论,总结问题点,提出改进措施。只有经过多次的分析、讨论与总结,才能最终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为以后阶段的成本分析和控制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总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循环,精确的成本核算是成本分析的基础,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前提,成本控制的效果又通过成本核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只有认真探索成本的实质,加强人员的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才能让这个循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终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开拓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5(9)。

第2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外市场的萎缩,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面临着涅重生的机遇选择,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就是成本控制。一个公司实现高利润的秘诀之一在于有效的成本控制。收入规模相同的两家公司,谁的盈利能力强?毫无疑问,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公司利润会更高!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成本控制问题作一探讨。

一、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组成

从企业各机构的运营情况和业务差异来看,我们可以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分成研发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所以,企业的成本控制就是以生产成本为主进行的管理,并且需要将这一管理渗入企业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

(一)企业的研发成本。企业研究产品的成本就是公司研发过程中的投入,新产品设计和研发中试制材料费用、试制制造费用以及研发团队费用,以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起点,这也是产品控制成本的关键所在。

(二)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的采购成本是指所有与原料、部件的采购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存货的价款、采购货物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和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除发票凭据上的资金和过程所花费的资金外,税务花费不能忽视掉,比如增值税务,虽然这些数额不大,但在产品同等价格条件下,同样需要做好成本方案。

(三)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涉及到公司的整个生产活动,其直接支出包括企业直接投入的材料和直接与产品生产有关的人工费用。间接的制造费用是指与生产产品有关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车间照明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商品的生产成本也是给商品定价格的主要凭据之一。

二、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一)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获得回报,追逐经济回报也是企业认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用投入产出来表达经济效益,成本作为投入与产出之比的一个方面,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递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在会计中有一个等式:利润=收入-费用,这里费用指的就是成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成本越大利润越小,他们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公司在开展成本管理活动的时候,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成本方案,从而可以对各方面开展成本管理,帮助公司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成本控制是企业赢得市场、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经济结构调整、同行同业竞争、市场需求变动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公司内部的压力。所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商品的价值、改善商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其中提高销售价格会引起供应商和经销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的负担,这样也可能会导致销量下降,而降低成本则可以赢得市场,从而求得生存。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过去几乎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膨胀,国内很多零售业总是压不过沃尔玛,究其根本就是沃尔玛的采购成本非常低,也就是它的物流成本。沃尔玛满足顾客需求的方法是:天天低价和优质服务。那么,沃尔玛如何实现天天低价?是由于沃尔玛有主导竞争力的成本控制能力。天天低价的最后就是成本的降低,一元钱的商品它的成本最多一两毛,有着非常高的报酬率。

(三)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生存和扩张,除了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和领先的技术外,还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成本控制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控制成本使成本较低后,就可以通过价格促销来扩大销量。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对公司成本方面的管理日益重要,只有对这方面的合理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司的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在成本失控的情况下盲目寻求发展,一味的在开发新品上冒险,是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或者只在产品生产的期间控制生产成本,而忽略产品的研发阶段、采购阶段。二是没有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科学和不完善,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都很混乱,企业日常工作往往是无法可依或者根本就不依法行事,这样的管理控制制度非但没有给企业带来便利,还严重的影响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三是缺乏现代的成本控制手段。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依旧很落后,甚至还沿袭着以前传统的管理理念,成本管理的手段依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忽视了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忽视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四是员工流动性大。员工的流失不仅对企业的技术和经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生产力、客户和员工忠诚度的下降。有的企业只关注了员工的离职成本、替换成本,而没有考虑员工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加强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成本控制意识

实务中,很多中国企业重视营销、不重视财务管理。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的成本每降低10%,利润可以增长一倍。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现在迫切的需要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和健全与成本控制有关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使成本控制成为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下意识行为。具体而言,企业要树立成本控制的全员参加原则。成本控制从来不能单枪匹马地完成,不管此人多么尽心尽力,因为成本不是由个人造成的。当然领导推动也很重要,企业想要操纵广大员工都加入到成本控制这项任务中来,没有人来主持大局是不行的,领导需要下达一些指标,需要和员工交流,需要制定一些政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起带头推动作用。

(二)建立一个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1、进行多方面的造价规划。公司成本规划并不单单只是涉及到公司的生产活动,应该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对应一阶段就要有一阶段的成本规划方案。

2、细化部门成本管理。将成本规划理念贯穿到公司各个部门当中去,从而进一步改善成本规划的发展情况。对于这方面,并不是静态思考的,因为成本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够静态思考的,需要适时而变的思考,才能够更好的提高预测能力。

3、以科学技术促进成本管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能够帮助公司提高生产力,更好地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有了先进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节省了公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公司的经济输出。

4、重视员工利益,发挥员工作用。公司不能一味的只考虑公司利益,还要考虑公司职员的利益。公司的运营是需要人去完成的,业务也是需要职员去完成,决策更是需要人来完成;只有将人这一块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能够更好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推动公司的继续向前发展,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回报。

(三)建立成本控制的执行方法

现在国内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采用的都是比较落后的基于经验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基于历史数据的成本控制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基础手段,对企业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大。制造业企业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成本,应该改变成本控制的执行方法。如:建立预算的目标成本控制法、定额成本控制法、价值分析的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等。建立预算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是指企业对当前的市场形势进行分析调查再结合自身状况,制定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本控制方法。不论年景好坏,预算仍然是成本控制的最佳工具。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价值链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方法,不再使企业局限于降低自身成本,对于目前高昂的人力、材料成本,在企业委托外部加工把利润较低或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外包给其他公司产生的利润会高于自己生产带来的利润时,企业应该遵循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成本控制。很多汽车制造企业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将汽车的零件生产外包给他人或者直接购进,来节省不必要的投入。作业成本法(ABC)要求划分公司主要业务,细化流程并分解归并形成标准作业体系,选择重点作业类型,实施精细化作业核算,最终为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当前,我们生存在一个微利时代,原材料、劳动力、融资等成本不断上升,成本的巨大压力,已经严重危及无数企业的生存。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对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时一定要以持续经营为首要目标,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合理的配置资源降低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露璐.谈谈如何加强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经济师,2014(2).

[2]马传永.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外经贸,2013(3).

[3]王之翠.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方法浅谈.商场现代化,2014(28).

[4]舒晓雪.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新理财,2014(19).

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应对措施

制造业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生产产品占主要部分的制造业,应对生产过程中材料采购、生产、研发设计等环节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这样可保障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在制造业传统的成本控制中,只注重内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成本控制,忽略了其他的环节,应从制造业成本形成动因及成本降低途径进行整体的成本控制,才能打破制约制造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一、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制造业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制造业提高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并实现产品的创新。这些方法,成本控制和收入、利润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执行起来简单可行,且能获得一定的效率,是制造业增加利润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制造业利润是处于稳定状态的,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特殊的情况下,经济环境会对制造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在营销方面通过对成本控制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能保持较好优势。制造业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节能减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方案,从产品经营销售、设计生产等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成本控制能加强制造业对现阶段经济体制适应的能力,制造业应致力于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利润就会相应的增加,制造业在面临着较为发杂的经济市场环境,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对市场效率进行严格的考察,能保证其成本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制造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国的制造业由于个体无法提供足够的产业资金,国家支持的资金也较为欠缺,加上制造业生产设备配备不是很到位。因此,制造业应不断对产业进行整改,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抓住时展中的机遇,大力引进技术高新的设备和产品,不断对产业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制造业还存在决策者及管理层人员欠缺的问题,导致,成本控制计划的目标难以实现,这也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较大的隐患问题,应引起足够大重视。

二、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较为落后

我国中小型的制造业数量众多,其具备以下主要的特征:产品的种类繁多及产品数量较少,销售模式是小数目、多品种的订单,在生产的计划、定制、执行等环节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以及管理,当经济市场发生变动时,没有实施相应的应急方案,会出现原材料及半成品保存及运输困难的状况。制造业还存在有缺陷的产品设计,设计环节只注重节约成本以及减少能耗,只注重在产品制造的方法方面控制成本,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常会形成本末倒置的关系,不能从大方向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对制造业后期的成本控制造成影响。

2.对制造业的成本管理认识不到位

制造业的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只注重对生产的成本进行节约及控制,将生产流程管理纳入日常工作重点环节,但其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和控制,因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制造业应让管理层实现对企业的全局把控,实现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一条线整体控制,对成本控制进行考虑的同时,还应兼顾到成本的分析及核算,注重对市场的考察,纵观全局应注重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多样新的需求。针对目前制造业的成本管理的方法较为陈旧,只注重企业发展中的数字核对,预算和计划现实度并不高,这难以保障制造业保持较高的成本控制水平。

3.成本控制的范围存在较大局限性

成本控制是制造业的核心,应将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划分到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的范围之内,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因为长期处于生产工作的技术人员是成本控制中的关键因素,管理者会出现部分不合理的决策,可参考相关技术人员的意见,如果不注重细节,将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制造业的员工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对员工的培训相应的会产生较大的开支,新员工的技术娴熟程度和生产效率也无法与老员工相比,对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且企业内部的员工如不具备一定的素质,没有形成团结的队伍,对制造业的声誉也会产生影响,进而会失去市场,利润大幅下降,使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危机。

三、制造业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1.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意识

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从业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应提高内部员工的团结意识,扭转员工不良的工作态度,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员工工作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处理好员工间的关系,这才能为制造业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制造业以成本控制为为核心,管理层人员应不断对企业管理的观念进行跟新,在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实现对全局的把握,管理层人员应对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及时作出应对经济市场变化的方案和策略,形成合理有效的产品销售的路径。对员工的管理,应实施完善的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潜力,以提升管理的时效。

2.构建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收集和管理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管理层人员来说,应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达到信息的集中化处理,尽可能的去除中间步骤产生的成本。制造业成本管理是一个有效性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相关信息的繁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制造业管理层人员应利用好先进计算机技术来加强制造业信息管理,增加成本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提升决策及核算的能力。管理层人员应对信息时代制造业发展中信息整合利害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和速度,更上时展的潮流,以确保成本的高效管理以及制造业的稳速发展。制造业应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把整体作为出发点,将顾客需求放在首位,对制造业内部进行整合以及改革,以确保其和谐发展。使整体结构得到优化,管理方案得到完善,对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应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尽量减少其堆放的时间,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制造业应以技术实现创新

在制造业中,诚信是立足之基,创新能力则是其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法宝。制造业应将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研发科学技术的战略,将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最优,加大创新方面投资,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简化,对内部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对外吸收同行业好的经验,对内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把提升制造业综合素质作为奋斗的目标,狠抓成本控制和管理,以实现制造业长足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员工及管理者,应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等机会,在娴熟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户及市场的需求以调节创新方向,并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多样化及人性化。制造业成本控制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实施较为完善的方案,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唯有实现创新,才能推动制造业健康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制造业在社会经济不断改革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军.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1,6(03):49

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成本控制;措施

一、机械制造业及其成本控制特点

机械制造业,顾名思义,指通过改变金属原材料的物理形状,进行组装,使其成为产品,实现增值的目的。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加工以及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很广泛,机械设备、汽车、造船以及机车、飞行器、日用器具等等都属于其领域。

与其它制造业相比,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机械制造业又是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进而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它可以分为集中类型,即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等。机械制造业的管理通常要求配方管理、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要有多个质量等级,还需要有批号跟踪、保质期等,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二、目前机械制造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控意识比较落后。由于机械制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通常都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提高技术水平、研发新产品以及提高机械工艺等方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不少机械制造企业往往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好了生产成本,在产品投产之后,想要再降低成本,空间已经不大。

第二,管理工具落后,造成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然而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缺乏标准化。制造业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企业应变能力差。机械制造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第五,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多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三、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针对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建立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

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指就是按公式目标成本=必须完成的销售收入-目标利润-应交税金,制定整个公司在一定时期的目标总成本,将目标总成本分为各月的成本,再将月成本分解编制成基本车间制造成本计划,期间费用计划,个人计划,然后进一步分解基本生产车间制造成本,编制铺助车间直接费用计划,基本车间直接费用计划,铺助车间制造费用计划,基本车间制造费用计划。目标的制定是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目标成本制定得是否符合实际,关系到能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目标成本最终实现。除非生产经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目标成本一经制定不得随意变更。

事中控制指待成本指标出来后,公司对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保证成本计划的如期、甚至超额完成。

事后控制指根据成本、费用计划,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奖惩措施,并和各部门领导签定责任书,各部门领导再对本部门下属签责任书。在责任书中要对完成任务的奖惩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2.把握成本费用控制的基本方法

第一,加强材料采购管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控制材料成本主要抓好材料消耗量和材料价格两方面。首先要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以及素质。其次要建立严格的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以及入库等业务规程。而且,各部门必须严格按规程办事。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加强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的控制。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内容。管理费用中应着重降低招待费用,销售费用的降低重点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返修及赔付的损失,财务费用控制的重点是合理确定负债与权益的比重,控制利息费用支出,同时企业付款业务尽量使用网上银行,以减少手续费用的支出金额。要作好定岗定编,合理设置机构和管理、后勤人员。对于合理的费用开支标准,特别是对业务费,每次报销发票,务必要求报销人能提供符合报销条件的证明材料,而且必须有相关部门主管以及公司常务副总的签字,财务部门才可以予以报销。对财务费用公司要求财务部门和银行搞好关系,通过低利息货款偿还原高利息贷款,从而减少贷款利息的支付。

3.优化生产环节的控制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工艺部门应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及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搭建较为合理的生产结构,尽可能使用成本较低的工艺流程。如铸造工艺中的冒口余量,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热涨冷缩后铸件的质量,冒口都留的较大。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增加了原材料等的投入;另一方面,在进行冒口清理时也较为困难。如果能改善工艺,将冒口留至最小值,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投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对于加工过程中的工艺,也可以争取出成本最低,且符合要求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提高公司整体的工艺水平,也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的发生。

第二,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要保证生产设备的最大限度的充分使用,杜绝设备空转、大车上小活的现象。为了保证设备的充分使用,在设备管理中,不妨设立节约奖、效率奖,当职工在预算规定的材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上有所提高时,应给予相关人员相应比例的嘉奖。通过这些措施,调动职工的聪明才智,真正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可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也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在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中,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为保证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

总而言之,只要从上述方面加强成本控制,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机械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一定会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郝海叶.浅谈机械制造业成本控制措施.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2]吴亚萍.机械制造业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13.35

第5篇

【关键词】 物流活动; 物流成本; 控制模型

物流成本在现代企业生产运输等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党的十要求全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要尽最大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对企业来说有了必须形成高效运营体系的紧迫感。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占据的人力,物力比重也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在企业生产流程已经达到标准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最重要的一项在于节约企业的物流成本。虽然企业的物流活动比较复杂,但是对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依然是有章可循的。本文在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作业成本核算法对企业的物流成本建立一个系统的控制模型,从影响企业物流成本大小的源头上对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以达到节约物流成本的目的。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估算公式

首先通过线性模型对企业整体物流做一个界定,定义企业物流成本F,使得F=f(a,b,c,d,…&),这里的a,b,c,d,…&分别用来表示影响物流成本大小即物流成本构成的因素,如a表示供应物流成本,b表示生产物流成本,c表示售后物流成本等等。需要先对模型做一个假设,假设如下:

H1:企业内总的物流作业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流程,每一个流程可以看作一条价值链。

H2:每一个作业流程可以按细节比如占用人员的工资不同、占用机器的种类不同、占用场地的不同等划分成不同的具体的作业,每一个流程中的所有作业的和组成一条价值链。

二、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分解

通过以上假设可以抓住企业具体的作业来对物流活动进行监督。一个企业的部门基本分为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售后服务部门,所有部门的运作过程之和就是整个企业的价值链。供应部门的物流作业包括订单处理、运输、仓储等,生产部门的物流作业包括搬运、包装等,销售部门的物流作业包括装卸、搬运、仓储等,售后服务部门的物流作业包括信息处理、搬运等。综上所述,可以把制造企业的物流作业总结为七类:订单处理、运输、仓储、搬运、包装、装卸、信息处理。

接下来对物流作业进行具体的分类:订单处理(包括订单接收、订单分类、订单保管等);运输(购车费、过路费、燃油费、车辆养护费等);仓储(损耗费、跟仓储有关的管理费用);搬运(供应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搬运,生产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搬运,搬运设备的折旧费);包装(包装材料费、包装设计费、包装人工费);装卸(起运设备折旧费、装卸工人工资);信息处理(信息部门技术人员工资、信息系统建设费、信息系统维护费、计算机折旧费、,信息取得费等)。作业中心按照不同物流操作规范的不同分为订单处理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搬运中心、包装中心、装卸中心、信息处理中心。这样分类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各个中心操作规范的不同,便于分类控制各个中心的物流成本。

然后我们把作业成本库每一个作业中心看成一个作业成本库。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组织可以比较清楚地用结构图表示,见图1。

为了追踪物流成本的耗费过程,把企业按不同的作业流程横向分类,每个作业的流程互相独立来完成某项作业,即各个作业流程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个可以以产品的批次来分类。这样就可以准确定位最终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所涵盖的物流过程,进而可以找出最终产品消耗的物流成本。这样分类的原因有:一是可以更好地把握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来源;二是可以为物流成本的控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三是能够引起企业所有部门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四是有利于企业所有人员参与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

三、企业物流成本的分配

物流成本分配的过程,按照ABC法基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每一个流程的物流成本即资源的消耗是由作业负担的,这些作业对资源的消耗先分配到作业中心或者作业成本库,分配的基础叫作资源动因,即根据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操作规范、操作流程的性质的不同,譬如订单处理中心的作业跟订单有关、运输中心的作业跟运输距离有关,把资源先分配到作业中心。

第二阶段;把作业消耗的资源按照作业动因分配到物流成本最终的载体——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上,如作业中心的某一项作业所耗用的每个工人的时间t,用所有工人的平均时间来表示;这一部分的作业需要的工人数目M;这一部分的工人的平均每小时工资率s(假设这一部分的工人所做的作业完全一样);这一部分流程占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z(管理者比较关心,因为这直接反映了这部分机器所占用的资金,直接影响了利润和以后改造或者重置的成本问题,进而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我们可以用F=t*M*s+z来表示企业物流成本总和。

四、对模型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作业中,工人的平均时间用来表示个别时间,工人的平均工资用来表示个别工资,设备的折旧记作个别折旧,总的需要的工人数也叫个别工人数,分别计算它们和整个价值链的流程所耗用的每个工人(他们从事不同的作业)的平均时间、平均工资、平均折旧的比例,赋予它们各自的权重,就可以得出这个小的流程(简单流程,因为把整个流程细分了,只取其中比较机械的、没有重复的、没有差异的一小部分的作业)所耗用的物流成本占整个流程的总的物流成本的比重,这样就比较容易控制整个流程的某一部分的成本,进而分析整个制造业不同的每个流程的成本占所有流程的物流成本之和,分析每个流程所占的物流成本的比重,从而控制各个流程的物流成本。

在计算物流成本时要重点分析影响物流成本的各个要素和物流成本的相关性,即函数的相关性分析。

算出每个因素与物流成本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断它们对物流成本影响的重要程度,为物流成本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性分析:物流企业以往的物流成本统计数据进行数据的修正。

五、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叶民强,刘龙青.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7(3).

[2] 周晓杰.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5).

[3] 张国建,李艳萍.物流成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陈文.ABC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发展研究,2011(3).

第6篇

关键词:竞争优势;价值流;成本控制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源于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物流等环节都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管理者通过价值链分析,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环节上,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成本管理对于制造业企业至关重要。价值流是价值链的一个细化概念,其重点是分析与企业增值相关的活动和企业价值流动相匹配的企业活动流程。基于价值流的视角,制造业企业以价值流动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商业模式下企业传统成本控制面临的困境

新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其特点是价值创造、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商业模式对于成本控制管理的需求是符合企业战略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不能满足此需求,其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一)流于形式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对其充分重视,甚至上升到战略高度,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实施仅仅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管理方法仅仅是生搬硬套国家相关法律,成本管理缺乏执行,忽略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市场观念,高效率并不意味高效益

成本是一个企业投入的表现,关乎企业的生产效率。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表示少投入多产出,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众所周知,产量的提高可以降低每个产品固定成本,简单计算可知,产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产品都可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但是一味地提高产量并不一定卖得出去,这种忽略消费者需求的方法仅仅提高短期利润,但可能会导致企业产品囤积,最后爆发企业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仅仅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仅仅是重视生产成本管理,企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仅重视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忽视其他配套的成本管理,导致成本管理效果并不好。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导致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可行性、制度性;成本计划也是缺乏可行性。此外,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偏重财务成本核算,忽视管理成本核算;或只偏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轻视产品设计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缺乏成本管理数据库,没有形成成本管理网络化、现代化。

(四)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方法僵硬,不能灵活多变,企业也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导致成本管理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更不能发现问题及时改善,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阻碍企业发展。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用到的信息和资源,导致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业不够重视,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但是现代的企业需要弹性的成本管理,必然需要成本管理采用灵活的方法。

(五)成本信息背离现实

“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是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假设,成本的核算过程不合乎现实。传统非成本管理在过去行得通,主要是过去企业主要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种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不会对产品成本造成严重扭曲,背离现实。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乎现实的现象: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而不是如实反映这二者的成本情况;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二、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其他控制理论比较

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成本控制领域与演绎发展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战略成本控制理论和全面控制理论。

(一)价值流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是斯朵伯斯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把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面,重点集中在成本归集,即把某项成本的原因精确归集到对应单位中。价值流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出发点不同。计划是企业作业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在企业进行某作业前,需要制定计划,确定企业目标和控制因素。而价值流成本控制的出发点是价值流动,关注并控制影响价值流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控制流程不同。作业成本控制的控制流程是从确定控制程序、判断作业中心出发,然后将费用归集到明细账,计算并分配费用到各个作业,最后计算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控制,管理者可以确定成本,并确认最为增值的企业活动,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改善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价值流成本控制的控制流程是:理清价值增值过程———分析影响因素———确定价值流。

(二)价值流成本控制与战略成本控制

关于战略成本控制,威尔逊给出了较明确的定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问题,强调管理成本的重点,它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以便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顾名思义,战略成本控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将成本控制融入企业战略,获得竞争优势。价值流成本控制与战略成本控制的相异表现在:其一,手段不同。战略成本控制的手段主要是战略分析方法,包括:标杆分析成、SWOT分析分析和成本决择分析等;而价值流成本控制是通过增值分析,研究企业成本控制欲价值流的问题。其二,角度不同。战略成本控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具体来说,在进行企业活动时,监察成本是否有所偏离战略,及时纠正,确保战略实现。

(三)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全面成本控制

全面成本控制重点在“全面”,指的是全面审视企业活动,全面持续改进问题。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全面成本控制的差异表现在:其一,手段不同。全面成本控制重视“全面”,在可利用的资源内,对各项企业活动产生的费用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开展一系列改善措施。而价值流成本控制则是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成本控制。其二,思路不同。全面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证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上,利用全面成本控制的方法,进行考核评比,优化企业成本,而价值流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从价值增值和降低耗费。

三、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设计

价值流成本设计包括5个关键步骤,依次是:设计视角的确定、目标定位的确定、控制标准的确定、驱动因素的确定和建立控制中心。

(一)设计视角的确定

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可以发现,运用价值流理论,成本控制可以从行为,组织结构,技术和环境四个视角进行设计。其一,行为视角: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归咎于组织行为特征,比如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关系等等。其二,组织和结构视角:探讨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对价值流成本管理绩效的影响。其三,技术视角:研究实现价值流成本管理的技术,主要包括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其四,环境视角:研究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影响。

(二)目标定位的确定

目标定位的三个方面是:其一,企业内部价值流分析。内部价值流是企业活动的纽带,连接的是从原材料到消费者获取产品的全流程,企业内价值增值的全过程。企业内部价值流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用全局眼光确定如何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其二,供应链价值流分析。供应链价值流分析的目的是让企业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时关注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其三,对手价值流分析。对手价值流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劣势的同时,确定对手的优劣势,据此制定竞争战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控制标准的确定

广泛意义上的价值流成本控制标准包括:价值流成本管理控制内容和价值流成本控制标准的种类两部分。价值流成本控制标准的内容含有采购资源标准和消耗资源标准。采购资源标准是指预算时企业活动的资源需求,但并不确定总的成本标准,仅确定单元驱动因素的成本标准;消耗资源标准是基于生产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消耗情况而制定的。价值链成本控制标准的种类包括结构性控制标准和生产经营性控制标准。结构性控制标准是指合理的企业结构上成本,使得企业获得竞争力;生产经营性控制标准与作业成本控制标准相似,是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及其原因和各因素之间弹性。

(四)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

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对成本习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成本习性为经营活动与成本相互间关系。成本驱动因素会引发价值活动,通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和价值活动的关系,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活动的影响,深刻把握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需要先分类后识别。(1)成本驱动因素分类。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大类,八种小类。具体来看,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直接相关和与战略实现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涵盖:活动范围、生产规模、经营技术、作业经营、产品多样性。执行性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与企业执行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包括:活动联系、生产能力、企业向心力、影响力度。(2)成本驱动因素的识别。识别成本驱动因素是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对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至关重要。识别成本驱动因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成本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成本驱动因素的量化。不同成本驱动因素间具有相互作用,可能是正向的加强,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减弱。识别是哪种相互作用对确定价值流活动因素性质至关重要。此外,研究发现这两种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很大,很难区分。所以,企业在分析成本驱动因素相互作用时,必须高度重视,进行深度分析,才能理清成本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成本驱动因素的量化可以分为三步骤:其一,比例,即成本驱动因素占总成本的大小;其二,影响力,即这项成本驱动因素对作业的影响情况;其三,与竞争对手比较,即竞争对手是如何定位该成本驱动因素的,比例和影响力有何不同。

(五)价值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1)职能型组织结构。职权明晰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可以确保成本责任归属,提高效率,也有利于发现问题。以价值流为基础,分割建立价值流小组。依据工作性质和责任性质的不同,分割建立各个价值流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独立的价值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独立领导,为企业开源节流。虽然每个价值流小组有其自己的目标,但所有小组的目标是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的,为企业战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2)绘制价值流流程图。价值流流程图制定过程是指在研究原材料到消费者整个价值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每项作业耗费时间,记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价值的流动,分析资源是否有浪费及其原因,制定改善方案,最小化成本,最后统筹考察企业每个单元价值流状况,制定新的价值流程图。(3)价值流信息的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企业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日常管理是必然的选择。通过网络化,可以实现对企业实时监控,随时调整。价值流信息的网络化,可以将已有的成本控制数据结合价值流成本控制思想,建立价值流成本控制数据库。价值流集成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监控分析企业相关活动,降低不必要的耗费,提高企业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运行

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运行的评价包括5个方面:评价经济效益、价值流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价值流优化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经济效益

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同时,肯定也要承担相应的成本,成本之间又存在一定联系。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甚至价值流上各个环节经济效益,就要理清企业产品经营活动情况、企业资源耗费情况、相应成本情况和企业增值情况,再进行分析。

(二)价值流评价指标

不同的评价指标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价值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小化企业成本。因此,对于价值流评价通常选取两类指标:企业价值增值程度和价值链优化程度。一方面,企业价值的变动既可以指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动,也可以指企业利润的变动。现实情况下,企业价值增值指标的首选是企业市值的增减变动,在无法获得公司市值的信息情况下,选取利润类指标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增值的替代指标。另一方面,价值流优化程度体现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数量方面的优化主要目的是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分析价值活动数量的基础上,运用帕累托分析,删掉无意义的价值活动,提高效率。质量方面的优化目的是在不影响现有产量下,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分析价值活动中的函数关系,适时调整,达到质量优化的目的。价值流优化的时间方面指高效利用时间资源,及时完成订单,并有临时任务处理能力,以满足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这类指标可用生产周期,顾客需求反映时间和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来衡量。

(三)确定评价标准

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的效果要与实施前进行对比,与预期比较,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才能评价。实施价值流管理前企业的评价指标实际数、价值流优化方案预期指标数、同行先进企业评价指标实际数是最为常见的三种指标方法。其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前企业的评价指标实际数的企业在进行价值流成本管理前,企业价值、产品质量和生产周期等指标有一特定数值,企业可将这些数值作为基数,然后比较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后这些指标数的变化,以判断价值增值程度和价值流优化程度有否改善。而实施价值流优化方案预期指标数的企业在进行价值流成本管理前,一般会制定计划和设定预期可达到的指标数。企业对价值流成本管理评估时,可以把实际数与预期数进行比较,如果有差距,分析原因,可调整预期指数也可以改善价值流成本管理实施情况。同行先进企业评价指标实际数这种方法类似于标杆法,利用同行先进企业的评价指标作为参考,可以分析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改善现状。以上三种方法都有相应的缺点,较为片面,比如,与实际数的比较,不能发现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究竟有没有达到目标;与预期数比较,预期数的设定有主观性;与先进企业比较,企业之间有条件的客观差距,不能把先进企业的做法生搬硬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综合三种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四)价值流优化

价值流上活动的性质不尽相同,需要运用的优化方法也相应的会不一样,这会导致一定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时间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这四种不协调中,数量、质量、时间上的不协调更容易被发现也较容易解决;相比之下,价值流在经济效益上的不协调并不一定会被立刻发现,而且造成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对于经济效益上的不协调,首先要发现不协调。发现不协调有以下方法:一种是非系统方法,即通过对价值流上某一个环节进行观察分析以发现问题的思路,包括听取优秀员工的意见、听取专家的意见;另一种是系统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企业价值流进行系统分析以发现不协调的方法,例如价值工程法。在发现经济效益的不协调基础上,可根据不协调的原因,分别进行优化,解决问题,实现价值流优化的目标。

(五)评价方法

研究发现,在众多绩效评价方法中平衡计分卡评价法最适用于价值流成本管理评价。平衡计分卡不仅包括财务的评价,还包括内部经营、客户和学习和成长另外三个指标,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全方位评价经营价值流成本管理。而且多维度评价评价价值流成本管理,有利于细化各个部分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措施提供方向。总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拥有独特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基于价值流的成本控制不同于传统的成本控制,从创造价值出发,成本是为创造价值而必须的,“价值创造—成本发生—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成本控制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作者:张东晖 单位: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士银:《制造业成本控制方法和实施的探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刘均敏、孙晓平:《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及其成因》,《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8期。

第7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价值群;成本控制

一、关于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分析

顾颖等(2005)通过中国和德国装备制造业优劣比较分析,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投入过少,生产要素成本较低,提出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对低价格的原材料要素和低价的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方能发挥制造业价低的竞争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工业品的易耗性特点及时不断为目标企业更新产品,从而打造企业产品品牌。

陈占夺(2006)认为,目前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着仅重视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供应商控制力度不够;控制起点太晚,很多成本已经刚性化;诸多经营风险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等。

毕泗平(2009)指出装备制造项目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差,装备制造产品成本控制水平低,项目赢利能力小,按期交货能力差,客户满意度不高。提出建立装备制造业柔性制造模式,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李艳芳等(2010)以为例指出针对供应商、企业内部和顾客进行基于流程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来解决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忽略生产过程之外的成本控制,成本动因考虑不全,把产品量作为衡量成本高低的唯一因素等。

(二)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方法应用

吴君民(2008)构筑了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和谐成本控制体系,对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采用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结合的方法,用低成本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王泽宇等(2008)指出生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为其提供必要的智力服务和劳动力资源,有助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王飞等(2010)认为,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前馈控制,把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标准作为目标来控制研发成本,把研发过程成本控制作为整个项目成本控制起点。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对装备制造业的成本控制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就成本而论成本的阶段。但是慢慢开始倾向于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

二、关于价值群理论研究

价值群思想综合了战略思想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重要理论成果,建立在战略管理、价值工程、市场营销、系统论等学科发展基础之上,是对管理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Richard Normann和Rafael Ramirez(1993)认为,当今竞争环境下战略不再是沿价值链定位一套固定活动的事情,成功企业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再造价值。由此,他们提出了价值群的概念。1997年,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提出“价值网络”的概念,企业需要在价值网络这个大环境中与供应商以及销售渠道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确立自己的成本结构和经营流程。其价值网络概念与Richard Normann等的价值群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价值群作为一种战略理论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李垣和刘益(2001)在分析传统竞争逻辑通过价值链模型长期影响着企业思维时指出了价值链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价值网络对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影响的特点。

谢勇(2005)则认为,“价值群”是在信息技术和顾客价值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对“价值链”的重新诠释,并针对动态价值群的协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模型和方法。

周爱香和黄微平(2005)指出价值群考虑的不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过程,从价值群角度考虑价值活动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黄晓岚(2007)认为传统的价值链束缚着企业管理者重构新的商业模式,价值群作为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可以缩短距离将不同时空的资源利用起来,突破了原有的链状思维模式。赵全民(2008)指出为从战略上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应重视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从价值群的视野来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

三、关于价值群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研究

随着价值群理论的不断完善,大家开始尝试将价值群理论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应剑华、王培欣(2007)提出交互性战略成本管理思路,要求企业调动整个价值群即包括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和顾客在内,重新安排他们各自的角色以及关系,为新的整体创造价值。

毛彦琴(2010)回顾了路桥工程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介绍了价值工程过渡到价值链的成本分析过程,指出了利用价值网络来分析、管理、控制成本的创新理念方向。张新丽(2012)对价值群以及复杂产品成本控制进行了综述,并且针对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的特性,运用价值群理论提出基于流程的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成本控制。

第8篇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述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念 本文所指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从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到废品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产生物流成本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废品回收等。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特点 一是系统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其贯穿于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始终。由此可知,其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二是隐蔽性。目前,国内外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仍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例如:在制造业内部,人们很容易发现搬运费、运输费之类的显性成本,但是,像企业内利息或者呆滞产品成本之类的隐形成本则很难发现。由于缺乏对隐形成本的有效估算,人们往往在日常管理中,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由此可见,制造业物流成本具有隐蔽性是毋庸置疑的。三是效益背反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某些活动的物流成本往往因为另一些活动成本的降低而提高,从而产生彼此冲突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性。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物流成本控制的先进理念 粗放式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国内的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物流成本管理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在具体的物流成本管理中,企业往往遵循的管理模式仍是滞后的“重商流,轻物流,大采购,小批发”,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二)缺乏健全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物流成本涉及面广,流通环节多等特点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难度偏大,需要为其配置健全的核算制度。但是,就国内管理现状来看,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为其构建独立的会计科目,很多物流成本支出常常混在销售或者管理费用账户里。这使得库存呆滞产品成本等隐形成本被忽视掉,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至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在缺乏重要参考信息的前提下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三)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性明显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对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来讲,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国内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以至于其物流作业仍处于低效率水平,这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能力。例如:部分制造企业并没有运用EDI等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在订货、发货等职能方面仍是沿用传统模式,如此,企业在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上明显弱于其他同行企业,从而造成企业物流不畅,各物流环节协调度不够以及效率过低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四)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要想真正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行的。然而,这一人才不足问题却是在国内的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开发机制,以至于现代化的物流成本控制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传统培养理念打造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优化

(一)物流成本事前预算控制 具体有:

(1)对销售利润的有关指标进行预算。对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有效预测,能够促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更加地科学、合理。其主要的预测指标包括:客户的订单量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劳务成本预测以及产品和客户的结构预测等。

(2)资源和作业的需求量预测。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模式已经将分析的内容深入到了作业层面,这便要求企业在对资源和作业预测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从“量”上来讲,借助上一阶段的产量和销量以及客户和产品结构预测,对需要的作业量进一步准确预测,从而预测出最终的资源需求量。从“质”上讲,就是尽量避免增值作业发生,对各增值作业组合进行优化,推动作业运行效率提高。

(3)构建绩效评价系统。企业在将总的预算目标分解成为若干的分目标,并将其分配到作业层面之后,还会为作业层面工作人员制定任务完成目标,这时,势必会有一个衡量标准,用来衡量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这一标准的制定水平高低则是作业完成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企业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有效推动作业完成质量。其中,作业完成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4)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未必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其执行过程中,做好分析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每一项作业完成质量的衡量标准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工作人员有效改正,从而达到优化预算执行,实现预算目标的目的。

(5)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参照预算额,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例如:作业成本的控制情况等。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有关的负责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以促使其对自身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实现预算目标的优质完成,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成本事中控制 主要包括: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供应物流是企业整体物流的初始阶段,尽管确保供应是根本目标,但是,降低成本亦是该环节的重要任务。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优选供货商。制造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应从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以及产量等方面对供货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务必选择综合成本最少的供货商,确保企业的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最低;二是采购管理模式现代化。先进的现代化采购管理理念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障。例如:准时采购模式、订单采购模式以及集中采购模式等。为了节约物流成本,中小型企业还可以借助联合采购等模式,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利润提高”目标。不仅如此,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订购或者“期货”订购等现代化采购模式也是非常适用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采购模式;三是加强同供货商的战略合作。制造企业要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与发展,就必须对“合作,双赢”深入认识,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具体而言,制造企业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信息共享的优势下,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控制;四是实现供应环节物流作业的效率化。供销物流的“交叉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物流作业的效率,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物流成本降低。所以,企业在供销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发货”和“往返运输”模式,降低供应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2)产品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生产环节同样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这个原料流入到成品流出的动态过程中,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要注重整体性以及协调性。具体包括:一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优化。产品的更新与完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从技术可行性和可盈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效保障源头阶段的作业成本控制。二是确保生产流程的科学化。积极构建同生产活动、生产周期相协调的生产物流,有效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避免企业不必要的额外生产成本出现。

(3)销售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对订单管理进行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指明了制造企业订单管理的创新方向。那就是在订单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在对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订单与销售物流活动的协调发展,从而借助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的销售物流成本。二是实现企业物流配送的效率化。产品“量”到“质”的转变,势必会促使消费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该趋势下,小批量、多频率物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果不能在配送方式上做出及时优化调整,很容易因为配送成本增加,导致制造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所以,制造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流的统一化,并在同一层面上,与相关企业实现物流共享。借助水平和垂直两方面的物流协调、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从而在销售物流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三是推动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传统的“一单一送”销售模式已经在专业化、分工化以及市场一体化的社会模式中失去了原本的功效,并且,已经成为阻碍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重要所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制造企业需要彻底地将商流与物流分开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订货与产品配送分离、销售与物流设施分离。如此,既能够实现销售部门的销售活动专业化、合理化,降低销售成本,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在满足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成本管理目标。四是加强顾客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确保交货质量,尽可能保证交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保质保量的,并且及时、高效。其次要确保物流的服务质量,配送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潜在客户的开发质量以及新客户的业务量多少,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非常重要。所以,在服务过程中,要给予客户所想、所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其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促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销售关系更加稳定。

(三)物流成本事后控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涉及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估。其中,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在对自身物流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时,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包括:采购订单完成率;原料准时交货率;原料来料的合格率;采购成本的降低率。

(2)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评估指标。包括:研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率;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投入增加率;产品合格率;生产计划完成率。

(3)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订单处理正确率;准确交货率;准时交货率;商品完好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新客户开发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之间的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使得不同地区的物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这为制造企业的产品运输以及原料购进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其效率大幅度提高,运送时间明显缩短。然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依林、王浩天:《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3期。

[2]郝学军、曾涛:《构建成本管控体系,强化企业集团竞争力》,《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期。

[3]韩娟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外包成本优化控制研究》,重庆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姜颖轶:《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物流的运输成本控制》,上

海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5]李超:《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6]聂晓:《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王浩天:《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制造业;市场竞争;成本管控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之所在。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造行业也获益良多,但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所面临的竞争包括生产能力、技术研发、市场价格等等。此外,企业内部建设以及成本管控也是制造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制造企业如何做好成本管控是我们所需思考的问题。

一、制造企业成本管控概述

(一)成本管控的基本内容

成本管控的内容相对复杂,所涉项目繁多,大致可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计划、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分析等。其中,计划以及预测属成本管控的基本内容,预测是前提,计划是建立在预测之上所编制的方案,缺乏预测、计划的成本管控计划,不足以发挥实效。成本计划也是成本控制以及分析工作所依仗的数据,根本管控的关键点在于决策。成本核算则指通过计算性手段,用以评估成本控制的具体效果。此外,成本核算的另一层价值在于为成本管控工作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并对核算所出具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成本目标、计划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制订完善的方案。

(二)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的作用

现代化企业的竞争,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价格的竞争,成本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某种角度来说,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即成本间的竞争。再者,考虑到多数制造企业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利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的收入、支出以及成本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制造企业,实现对于成本的控制,无疑就是提升企业利润的最佳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产品技术差异化缩小,很难对市场竞争造成决定性因素,再者,虽然市场规模大幅扩大,但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偏向于从传统行业的制造业,只有加强成本管控,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对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制造企业成本管控在企业管理工作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再者,成本管控地合理利用,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经营水准,通过战略成本、经营成本、作业成本管理,使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相关事项逐步趋于全面、细化,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准上升。此外,成本管控也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营,提升企业员工的成本管控意识,使企业员工均参与到成本管控工作之中。

二、制造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控理念落后

成本管控理念是成本管控得以实施的驱动力,也就是成本管控的核心。当前,多数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理念相对落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层缺乏对于成本管控的关注。由于未能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故而成本管控也未能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关于企业内部成本管控各项制度及方法的建设也相对落后,未能形成一个标准化成本控制体系,成本管控的实效性相当有限。再者,成本管控体系与当前企业战略目标的不一致,也是成本管控理念落后的重要表现。由于企业成本管控体系与战略目标的相悖,导致企业战略目标沦为空谈。时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求现代化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经营战略进行合理地调整。不过,从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均将成本管控等同于产品制造的控制,低成本战略大行其道。上述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就是企业面临现代化转型之际,成本管控体系发展的滞后,成本管控方向的偏移。

(二)材料成本未能得以有效控制

材料成本的控制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材料的消耗量,主要包括净用量以及额外耗损两个方面。在此,我们主要分析额外耗损,它指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之中超过产品净用量的部分。额外耗损主要包括工艺、质量、物流等多个方面。第一是工艺耗损,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加工工艺落后,致使生产过程之中所必然产生的材料耗损。第二是质量损耗,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之中,加工条件恶劣、原材料质量较差、员工操作失误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材料成本无疑是制造企业成本构成之中的重点,占比多在70%以上。不少制造企业或多或少存在采购价格过高、净用量浪费以及额外损耗过多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监控手段的缺失、库存管理的失职等。

(三)成本管控体系不完善

制造企业成本管控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成本管控相对狭隘之上。不少制造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过于强调节约以及节省,出于这一点,该类企业成本核算工作通常着眼于成本确认以及计量,对于其他工作缺少相应的重视。成本管控体系未能建立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全局谋划,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失。此外,成本管控体系全面性的缺失也是当前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成本核算、预测以及事后核算之间的失衡,使制造企业成本管控之中的根本性问题无法解决,各类相似的错误频出。企业管控体系未能对部门、岗位及产品特点进行审视与规划,企业领导班子对于企业成本状况了解不深,故而难以做出科学性决策。

三、制造业成本管控的对策

(一)创新管理理念,强调科学化成本管控

以现代化制造企业而言,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谋划目标成本。所谓目标成本,即产品销售价格同目标利润之间的差额。待目标成本明确后,企业则需制定相应的措施,用以实现目标。目前,不少制造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的“空想性”较为严重,企业很多行动均是建立在管理的设想之上,其效果并不理想。成本管控的效果在于调动企业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职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采用责任逐级分解的手段来落实管理目标。发动企业全体员工,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企业要始终以成本节约为基本目标,而非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经济利益可以视为企业的最终追求,但并非成本管控之中的基本目标。制造企业要充分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落实指标分解做法,深化成本管控力度,充分发挥成本管控的基本效果。企业各部门也要根据上级领导所下达的指标,逐层、逐级的下派到各个车间以及个人,将指标逐一落实,明确责任至个人。

(二)加强材料成本管控

加强材料成本的管控,需要从材料价格着手。企业需要明确采购定位,以降低材料采购的总成本,对于不同的原材料采用不同的采购政策。再者,对于不同厂商之间权力的划分,不能全部交由采购部决定。这种集权模式,通常会导致企业采购成本过高。考虑到该问题,企业可以分别从不同部门之中抽调职员,成立一个材料成本管控小组,专门负责处理各个厂商的权力。加强对于供应商材料质量、价格、交货期限的考核,以比价采购模式为首选,综合各方面因素来选择供应商。除此之外,财务部门可建立资金支付计划表,所有款项的支付均由合同规定实施,避免人为因素地介入。负责购买材料的员工必须按照计划操作。通过上述计划,能够有效遏制“吃回扣”现象的发生。

(三)完善组织结构

一个标准化组织结构是支持成本管控高效实施的内在保障,故而着手建立一个包括多职业在内的专业性团队无疑是成本管控所必需的工作。该专业性团队的建立,有赖于企业广泛汲取各方面的人才,使该团队集合企业内部包括研发、制造以及一体化在内的多种专业化人才。该专业化团队在成本管控工作之中的作用,主要围绕产品设计、制造展开。就成本管控工作而言,它并非单纯的目标、计划或是标准的制定,而是要着眼于目前的困境,同时也要采取针对化方案,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展开研讨总结,研究改进措施。再者,企业可以设置财务指标,加强对于阶段性业绩的关注,并随时根据信息反馈调整方案。可通过加强员工管理,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深化组织绩效考核,并定期展示组织财务绩效,明确组织当前的战略轨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下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无疑是价格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则是成本的竞争。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成本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压缩成本,帮助企业追求高额的利润。时下,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市场规模大幅扩大,制造企业现代化转型趋势明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已经被无限弱化,因此,企业所有员工均需立足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立场,始终以降低企业制造成本为目标,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控制思路、方法进行思考。成本控制的实质,在于企业每一名员工均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信这对于制造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艳军.制造业企业成本管控研究[J].经营者,2020,34(12):58-59+61.

[2]辛雪伟.企业成本管控的几点探索与思考――以制造业企业为例[J].经营者,2020,34(12):112-113.

[3]杭有芹.试析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J].经营者,2020,34(0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