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5:03
导语:在人才队伍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区域 航空人才 对策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航空基地”)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担着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产业板块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关键落脚点。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航空产业来说,人才更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生产要素。2012年4月西安航空基地经省委、省政府认定为陕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航空产业发展,加快航空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航空人才内涵
与航空领域相对应,航空人才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航空领域主要包括航空制造业、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三大部分。其中,航空制造业为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提品,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并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高技术战略性产业。
航空制造业人才主要包括飞机设计和制造两类专业人才。其中,飞机设计主要涉及飞行器总体设计、机械设计理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计算数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电子、材料、制导,雷达、试飞等专业领域:飞机制造主要涉及铸造、精锻、表面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机械加工、电装、复合材料、软件开发、检测计量等领域。西安航空基地始终将集聚航空人才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截至目前,聚集入驻超过500家企业,吸引了包括张立同、卢秉恒、邱爱慈等院士在内的近百名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实力最强、最具特色的航空专业园区。
二、区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队伍。现有与航空相关的各类人才总量近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3万人,高技能人才2.31万人,其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0.23万人;人员学历构成以本科和大专为主,本科和大专分别占32%和33%;年龄构成以35岁以下为主,占全体从业人员的71%;拥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占37%;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以飞行器设计、机械、材料等为主,技能工人专业以数控、机电一体化、特种焊接、材料成型、软件开发、电路设计、检测计量等为主。2010年以来,年新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000人,呈现出专业人才数量快速增长良好态势。
虽然西安航空基地在加快人才聚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历史及地理原因的影响,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人才总量不足
由于西安航空基地远离西安主城区,与主城区相比,在交通、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随着西安航空基地的发展,招工难、稳定员工难及提升员工素质难等人力资源问题越来越显现了出来。
(二)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西安航空基地现有的人才中专业的工艺、管理人才数量偏低,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和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三)人才成长缓慢
由于西安航空基地大部分企业处于初创期,企业内部管理滞后,缺乏对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和合理的职业规划,人才成长上升渠道单一,成长速度较慢。
三、加快区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坚持加快产业发展
在整机制造方面,重点完善大型飞机的研发制造、试验试飞、强度试验等研制体系,抓住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引进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自主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通用飞机和商用飞艇,打造国内一流的整机研制生产基地基地;在航空零部件制造方面,围绕飞机机翼、垂尾、机身部件和起落架系统等航空大部件的研制、生产,增强航空零部件协作配套能力,打造我国最重要的航空零部件研制生产基地;在航空材料方面,加快高性能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新型航空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攻关,提升高端材料的精深加工能力;在航空专用装备和设备,大力开发航空专用装备和设备,加快推进大型模锻液压机、飞机飞行模拟器、航空非标设备产业化,打造国内最强的航空专用装备和设备研制生产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进驻西安航空基地,加快人才聚集。
(二)加大人才政策倾斜力度
根据西安航空基地和航空产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打破人才引进的年龄、学历、职称、户籍条件限制,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政策,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建立起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以项目联姻、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为西安航空基地发展服务。进一步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西安航空基地建设人才公寓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
(三)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人才落户,加强对创新创业载体的扶持
以加快航空产业发展为目标,设立航空人才专项资金,作为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的配套鼓励措施,专门用于包括复合型知识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在内的各类航空高端人才的引进、奖励及培训。同时,进一步发挥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西安航空基地共建工程中心等技术开发机构或经济实体,加快科研成果和项目的开发、转化,对在西安航空基地新设立的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重奖等。
关键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途径
一、养老服务人才的供需现状
从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速,老年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也在增加。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养老护理人才需求量在1000万以上,然而现实中相关从业人员仅有100万左右,因此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性问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人才团队,除了整体数量不足以外,还存在以下问题:综合素质低、持证上岗率低、年龄偏大、结构设置不合理等,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具有多方面性。单纯从教育层面来看,有学者研究认为根源在于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少,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师资力量的建设也不尽人意。单纯从政府职能层面来看,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律法制度不健全,二是行业专业程度低,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滞后性
首先,在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意见中,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均提出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措施的内容,可见只是提出了原则,作为一种指导方向使用,而并非直接用于实际行动中,因此缺乏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规则要求。其次,立法保障相对薄弱,缺少和养老服务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难以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当养老服务人员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时,没有科学的调节机制作为依据。最后,现有政策少有提及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晋升渠道等内容,难以保障从业人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人才培养能力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时间晚,这也是造成人才培养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体现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设置少、人才培养机制不成熟、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一缺少养老服务人才的职称评定体系,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化发展上困难重重。其二,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途径不明确,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三,针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没有出台,出台的政策尚未落实,因此鼓励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基于这些方面的不足,成为影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3.志愿服务人数少
纵观我国现状,养老服务志愿者人数很少,而且在实际服务中作用发挥受限。分析其原因,一是没有建立志愿者有效管理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少,即便有为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意向,也缺乏畅通的服务渠道。二是这些志愿者往往一腔热血,但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差,因此提供的服务层次低、不专业。
三、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可以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为例,分为介护士、社会福利士两种,其中前者从事一线护理服务工作,对老年人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对象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课程设置涵盖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等,经过全国统一考核并获得资格证书;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咨询、建议、协调等服务,一般以大学毕业生作为培训对象。以美国为例,采用护理人才分级培训制度,要求最低学历是学士学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护理人才队伍。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站
在国家的角度,应该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求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首先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分析老年人群的规模、结构,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保证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第二,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建设属于战略性工程。规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养老服务行业的供需关系,又要预测到人才的未来发展前途,一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并促进社会发展。第三,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复杂性,包含多个子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和服务设施建设、社保体系建设、促进就业体系等相互适应,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2.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和劳动的良好氛围,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于政府而言,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大宣传力度。第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第三,改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及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感。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政府也应该给予有利政策支持并落实相关养老专业学生身份待遇,与一般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定区分,保证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社会各界参与到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当前我国人才教育资源不足,政府应该解放思想、扩宽渠道,利用各种经济手段,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增加教育资源投入。第二,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互联网+教育培训多样化的培养形式。既培养领军人物,又培养一线专业人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先进的政策、方法、业务,积累服务经验。第三,将人才培养核心确定为能力培养,也就是从养老服务实际需求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将培养和利用相结合,在提高素质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4.制定人才激励措施
人才激励措施的作用,是吸引人才、利用人才、留住人才,首先以资本价值为导向,制定分配激励机制,考虑到学历、业绩、贡献、能力等各个要素。其次完善社保机制,养老机构要为从业人员完善各项保险,并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再次,允许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兼职的形式获得更多报酬,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本职工作,并且不会泄露商业秘密。最后加强文化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关注个人能力成长,通过交流谈话、专业团队活动等形式加强人文关怀,为服务人才缓解职业压力、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一,工作机制保障。站在民政部门的角度,一是和社保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协调工作,共同探讨人才就业创业、职称晋升、职业规划、能力培训、技能鉴定等内容,及时解决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二是和财政税收部门协调工作,争取获得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行成本。三是和教育部门协调工作,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产学研工作开展,通过教育发展促进行业发展。第二,财政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经费支出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促进人才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服务需求增加,而服务人才数量少,因此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分析可知,当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政策制度滞后性、人才培养能力低、志愿服务人数少三个方面。对此,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甄炳亮,刘建华.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民政,2014(7):29-30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卫生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卫生人才资源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随着××市建设“健康××”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围绕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我局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积极推进我区“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壮大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建设“健康××”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我区是一个老工业区,现行区划历史不长,部分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从无到有,卫生资源几经整合或重组,人员组成十分复杂。截止2008年底,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211个,拥有床位数1338张,卫生机构人员17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拥有执业医师596人,执业助理医师158人,注册护士544人,药剂人员150人,检验人员55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3个卫生单位经区编委核定事业编制49名,实有48人,辖区每万人拥有卫生监督员、疾控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分别为0.5人,0.7人,0.4人,排名××主城区最后。3个区属医疗单位共有正式在职职工2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7人,执业医师75人,注册护士60人;从职称分类上看,具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9人,初级职称145人,分别占专技人才总数的7.93%、25.99%、63.88%;从学历层次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6人,专科学历12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59人,分别占专技人才总数的
20.26%、53.74%、25.99%;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69人,35至45岁98人,
45岁以上60人,分别占专技人才总数的30.40%、43.17%、26.43%。区属医疗机构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康复科、肿瘤科等重点学科,现有重点学科带头人9人;紧缺的专技人才涉及内科、外科、全科、骨科、五宫科、儿科、妇产科、中医、针炙理疗、医学影像等;年退休人员4-8人,年需补充工作人员10以上。
二、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启动了××区2009-2012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尊重专业知识,重视专技人才在全区已形成共识,全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用“健康××”建设指标来衡量我区卫生人才功能定位,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五大困难”。
一是人才配置不合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与××主城核心区的人才定位不符,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纵观区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总的表现为:卫生单位严重缺编,医疗单位人才总量不足,有准入限制的执业医师所占比例太小。从知识结构上看,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学课带头人,传统专业人才比重大,某些特科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既懂专业、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从人员分布上看: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区,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缺乏,造成人才资源储备不均,分布失衡。
二是人才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区经历几次区划调整,区属医疗资源几经整合,部分整合的人才来自原乡镇卫生院的一些土专家和赤脚医生,客观上造成区属医疗单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从区属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看,副高、中级、初级人才比例为8:26:64,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关于区县医疗机构高级、中级、初级比例12:40:48的定位相比,中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甚至不及一些区县乡镇卫生院的结构比例;从学历上看,大学(含以上)、大专、中专(含以下)人才比例为20:54:26,硕士研究生仅2人,无博士;无××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无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高层次优秀人才极度缺乏。
三是进人机制不畅。现行进人机制主要有“公招”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公招”主要采取招录公务员模式,注重综合素质考试而忽视专业技能考核,用人单位缺乏选人参与权和用人自,造成用人单位被动招人。在“人才引进”上,由于我区引进人才门槛较高,要求被引进对象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者是博士,在区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用人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实力,人才引进困难重重。2007年以来,卫生系统面向社会“公招”成功率仅为66.7%,一些专业出现因报名人员偏少,不够开考比例而被迫取消“公招”考试;“人才引进”上,除卫生单位成功引进3名副高级人才外,区属医疗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成功率为零。公招招不全,用人单位对公招人员满意度不高;人才引不进,符合引进资格条件的人才不愿意来,用人单位看中的人才引不进,导致进人机制不畅。
四是用人机制不活。受传统用人体制影响,区属医疗卫生人才在使用上缺乏有序流动,即使有所流动,也仅限于个别技术岗位之间,没有长远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缺乏应有的活力。卫生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不齐,卫生人才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中,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这种身份上的“终身制”、职称上的“铁交椅”、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成为制约卫生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受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影响,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
五是人才培养滞后。个别医疗卫生单位对待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经费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只重使用,不重培养,致使部分人才出现知识老化、能力退化,思想僵化、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和品牌医疗卫生机构,难以提升我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救治保障能力。
三、探索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当前,我区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卫生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因素成为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人才市场的放开,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引进竞争日趋激烈,为深入推进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促进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我们着力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上下功夫,确保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确保卫生人才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广辟渠道,培养选拔人才。充分尊重人才个性,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积极组织专业人才参加业务进修,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鼓励医疗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职称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力争用三至四年时间,让80%的专技人员取得执业许可,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接近或达到12:40:48。三是抓好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定期开展二级班子成员竞争上岗,交流轮岗;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科级后备干部到局机关上挂锻炼;积极与市卫生局联系,争取选派部分医疗单位领导到市属医院挂职。努力培养一批有思想、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四是实施××区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部分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科研能力强、具备较高学术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骨干作为培养对象,通过送到“新桥医院”、“大坪医院”、“西南医院”等重点市属三级医院或著名高等院校对口进修学习,给予参加境内外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五是实施人才发展工程。把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优秀的“双高”人才(高学历、高职称)培养成党员,把“双高”人员中的党员培养成医疗卫生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把医疗卫生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中的党员培养成党的后备干部;树立重德才、重公认、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二)合理利用,盘活现有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着眼于现有在编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卫生人才的考核和奖惩,规范卫生管理人才的推荐测评,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聘、执业资格注册,以及工勤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评聘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二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医学科研、攻关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积极听取高层次卫生人才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配齐配强区属卫生单位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在区属医疗单位试点公推直选一名不占职数的科研副院长,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攻关,并在职权和待遇上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加强人才的合理流动。放宽医疗卫生单位人才流动限制,加强医疗卫生单位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增强卫生系统干部活力。
(三)增核编制,壮大专技人才。一是适当增核卫生单位人员编制。建议按辖区服务人口的万分之一配备监督、疾控和妇幼工作人员编制,使我区卫生人才资源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效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二是大幅提升医疗单位人员编制。区第一医院迁建后,医院业务用房将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15000平方米,按500张床位配置,着力打造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建议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80名增核为600名;区第二医院将随着建茄地区工业园区的拓展,打造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议区第二医院人员编制由原来的90名增核为200名;区中医院与跳磴镇卫生院合并,在跳磴地区兴建区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建议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5名增核为180名。初步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导,企业医院、社会办医为补充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四)拓宽视野,积极引进人才。深入推进卫生形象工程建设,加快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跳磴镇卫生院、区疾控中心建设步伐,改善工作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增强人才吸附能力。一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协调有关部门尽量简化手续,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自,落实“用人单位选人,人事部门审查”的进人机制,建立起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对一些特科冷门适当降低引进人才标准,引进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才俊。二是公招专业技术人员坚持以“人事部门主导,用人单位参与”的公招新模式,特别是医疗单位要加大医院自主择人的权限。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完善公开招聘医疗卫生人才办法,使其考试、考核方式和内容符合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实际。三是按照“侧重高级,兼顾中级,严控初级”的原则,采取公招或引进的方式,分步实施解决紧缺人才、突出拔尖人才的储备工作,面向一流高校,双选有学位的拔尖基础人才;面向全国,引进中高级在职实用人才。四是广辟才路。引导各单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树立柔性引才引智理念,积极采取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凭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优秀卫生人才与智力,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引才机制。五是继续实施“三名”战略。积极争取引进三级医疗机构落户我区,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名医、名科、名院。整合中医资源,努力打造我区中医特色专科品牌,做大做强中医专科医院,壮大中医人才队伍。
(五)创新机制,有效激励人才。一是积极争取区政府和区财政的支持,每年预算30万元人才支持资金,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医疗机构宣传、市级媒体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人才培养等费用。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进行重奖,按照其工作业绩加大福利待遇倾斜力度,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加大精神激励力度。各医疗卫生单位可以通过设立“十佳卫士”、“十佳医务人员”等公示专栏,广泛宣传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先进事迹,激发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创业热情和创造力,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四是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表彰力度,促进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每年表彰一批“基层优秀中医”
“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优秀医生”、“优秀护士”,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人才建设
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对参保患者以及医保相关事务的管理,医院与医保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互动更为频繁。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作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主体,不仅应有能力去应对与处理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中的繁杂事务,同时有责任推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医院须加快医院医保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本文基于医院医保工作的重点内容,面对目前医院医保管理队伍的现状,提出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才建设与培养措施,旨在为今后医院医保从业人员及团队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1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与革新,从试点地区医保制度的探索,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我国参保人员享受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1]。医院医保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联动,加之网络信息化、科技驱动力助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医院临床科室或其他管理部门借调人员建立医疗保险管理团队,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院医保管理的需要[2]。重视医院医疗保险人才建设与培养,则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高质、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2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要点
建立一支怎样的医保管理团队,就必须首先了解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要点与内容。我国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具备多重作用,它维系着参保患者、临床诊疗、社会保障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医”“保”“患”各方中起到了桥梁作用[3]。医院医疗管理工作既要满足参保患者的就医诊疗需求,在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合理、高效使用的前提下,向医保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既要为患者解决病痛,更要为参保者减轻经济负担。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除日常业务办理工作外,还要做好“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在获取医保政策的同时,将繁多的政策条文进行梳理,将复杂的医保政策以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与方式向就诊患者、科室医师进行宣传与普及,与此同时向社保机构反馈医院医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配合社保机构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随着医保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移动支付医疗费用,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工作,给参保患者增加了就医体验感外,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也迈向了另一新纪元。
3医院医保管理队伍的现状
2015年,中国医院协会了《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其中在机构设置内容中指出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应至少按照每100床位匹配1名专(兼)职医保管理人员的标准配置[4]。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配置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医院医保管理人员配置不足,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结构缺乏,职称比例不协调、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5-6]。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建立之初,医保工作人员大多由医院其他部门人员转入而组建,人员构成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虽然调入人员的专业结构多样,但缺乏针对性,使得医院医保人才管理培训的难度加大。19世纪90年代起,全国医学及综合类高校陆续开设医疗保险专业,为医院输送医保管理人才。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专业知识基础,但医保管理工作的实质与理论知识存有一定差别,工作经验的不足导致对医保管理工作的内涵、医保政策的理解和落实不够深入。完善的医保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针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定期而专业的培训较少,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医保从业人员年平均接受培训次数仅为2.9次[7],学科交流机会少,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医保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向与职业发展规划较为薄弱。我国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尚未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加之专业职称聘任存在困难,一方面削弱了医保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限制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空间。
4医院医保管理人才建设与培养的措施
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是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肩负着医院与医保共同发展的重任,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安全与效率,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具有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力[8]。随着我国各项政策制度不断落实与健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地也惠及参保人员诊疗服务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的背景下,领域内外的社会各界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医疗保险从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沟通亲和力、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及综合素质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效果则基于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才的培养与制度建设。学科专业背景强大,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则会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以及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1复合型人才建设
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崭新的发展元素不断注入医院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医体验感的满意程度和期待也越来越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涉及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团队中的的人员配置应覆盖多学科的同时,配置的人才应具备解决医保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专业针对性。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医保管理团队则对落实医保政策、推进医院医保工作有着积极作用。首先,具有社会保险、卫生事业管理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建设的基础,在落实好医保政策的同时能够迅速了解工作性质与内容,较早地适应工作状态。其次,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与临床管理内容相衔接,具有临床知识与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管理的重点,是医院医保管理的切入点。除此之外,医疗保险行业中具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有医学统计学教育背景、数据分析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样是“复合型”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团队中必要的组成成员,从而提高医疗保险领域科研能力和水平。
4.2鼓励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
新医改形式下,现代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对医保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保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岗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仍需要增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领域交流座谈等途径,加强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培训,建立医保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9],根据医疗保险工作的特点,不仅要对临床医学知识、医疗保险学等专业知识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医保从业人员的政策解读能力、医保知识能力。还应重视如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心理学、医院信息管理、医患沟通等学科的培训,以培养医保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
4.3建立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完善职医疗保险职称管理
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与临床诊疗相联系,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同时面对患者及家属,为其解决医保问题与难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建立的考评体系要符合医院医保管理岗位特点,满足医疗保险管理内容的具体要求,职称制度应适应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考评制度和职称管理不能流于形式,考核与评价标准要在医保管理效益与效果方面的有一定指导作用,落于实处。根据考核评比结果,对学习能力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医保从业人员进行激励或表彰,以提高医保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1、概况
目前,县文广局有直属事业单位6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采茶剧团(2012年6月改制组建为县民俗歌舞演艺有限公司),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新闻出版稽查大队),戏剧创作室,核定编制67个,在职人员61名。
2、近年来人才工作的做法
①挖掘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和乡土人才,登记在册的乡土文化艺术人才312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训培养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人36人。
②组织举办文化专业培训班,邀请文化专业人士授课,培训培养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600人次。
③组织文化专业人才走出去推介本县文化产品,学习交流文化发展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活动13次。
④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公开招聘文化人才,创作文艺作品23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专业人才逐步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目前,县文艺工作者大多数人员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通过招收自行培养的,少部分是从外地引进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较少,专业门类不齐备,尤其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因此,舞台表演阵容薄弱,缺乏朝气与活力,完成大作品更显得人才不济,困绕艺术生产,难以生产精品力作;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少,一些部门的人员年纪偏大,一些部门的年轻干部还不成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县文化馆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年龄偏大,工勤人员较多,一些主体业务因无人难以开展;县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基本上是老模式,近些年很少进过新的业务人员。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关系长期制约着人才培养发展,受编制的控制,需要招收、引进的人才进不来,不适应的人员出不去,加之一些不符合要求无一技之长的人员又在安插,人才结构不仅得不到优化和改善,反而有所退化、劣化,情形比较严重;其次是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近些年这项工作几乎停止,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机会,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只能是吃老本一般化地应付工作,更谈不上进行新的实践和创新。再有是,单位和部门要求不高,措施不力,不能充分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方面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2、群众文化人才发展不平衡
据调查统计资料来看,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且大多数是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乡镇一级为数甚少,农村文化人才出现空白很多,群众文化人才在音乐、歌舞、戏剧、民间艺术方面人才不济,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十分不利,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智力、财力投入较少,由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冲击,农村文化阵地显得更加薄弱,人、财两难,文化专干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地方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造成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奇缺的现象。全县大部分乡镇是有阵地、无文化专干,或有文化专干无阵地,甚至更多的是既无阵地也无文化专干。即使有文化专干的乡镇,基本的人头经费也无法保证,更不要说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乡镇文化专干的缺失,是农村群众文化停滞的根本原因。
3、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健全
经调查了解,现有的专业人才、业余人才大多数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深造,使用也是相当有限的,没有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目标和计划,更没有资金投入,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口号式的重视,文化艺术活动相应地开展得较少,没有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展现的平台,人才难以发挥作用,造成仅有的人才资源浪费。
4、各门类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少
目前,县文化各门类的领军人才匮乏,像专业团体的主创人员,主演人员极少,体现不出人才优势,要搞大型艺术生产,还得到处请人,花费不少的精力和财力;群众文化方面缺乏有知名度的业务干部,影响学术研讨和业务辅导工作的开展。同时,没有创造出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保证人才充分展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和必须的物质、精神待遇,形成人往高处走的客观事实,一些较优秀的人才通过不同渠道相继流失。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为建设“富强和谐*”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期我部按照县委要求,成立了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县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重点对县属行政事业单位和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力求从一个视角的观察上,分析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县委决策参考。
一、人才队伍现状
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人才队伍已有一定数量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年底,全县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和具有技术职称(等级)等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2万名,占全县户籍人口的10%,比20*年的16438人增加了二成多。特别是技能人才增幅较快,按照劳动部门实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口径统计,全县现有技能人才5534人,比20*年底1097人增长4*.5%。
1、行政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基本情况。61家县属行政事业单位统计显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学历以上1801人(含博士1名,硕士13名),占总人数的34.7%;大专学历1725人,占总人数的33.2%;中专学历(高中)1152人,占总人数的22.2%。从技术职称层次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09人(含正高1名),占总人数的6%;中级职称1651人,占总人数的31.8%;初级职称1189人,占总人数的22.9%。从技术等级层次看:共有178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占总人数的3.4%,其中技师55人,高级工45人,中级工36人,初级工42人。
2、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显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学历以上283人(含研究生学历7名),占从业人员的2.6%;大专学历612人,占从业人员的5.6%;中专(高中)学历2450人,占从业人员的22.2%。从技术职称层次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5人,占从业人员的0.8%;中级职称166人,占从业人员的1.5%;初级职称240人,占从业人员的2.2%。从技术等级层次看:共有1724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占从业人员的15.6%,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70人,高级工81人,中级工283人,初级工1285人。
二、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一直以来,我县按照党管人才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模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工程、人才振兴工程、人才保障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备创业创新能力、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适用型人才队伍,走出了一条海岛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1、树立人才强县理念,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县委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积极发挥领导机构作用,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人才工作汇报,及时掌握人才动向,预测人才趋势,研究工作对策,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为加强宏观指导,做好人才工作全面科学谋划,编制完成了《*县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
2、出台人才工作制度,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制定出台了《*县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有关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人才工作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工作联络员。此外,强化责任考核,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和县属单位年度工作共性考核内容,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3、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推动人才工作开展。在县委组织部内增设人才工作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协调指导全县人才工作日常事务开展。通过成立县人才交流中心,完善县人才劳动力市场,建立*人才网等,积极为县内外人才就业创业搭建桥梁,与省内外高等院所建立人才供求关系,努力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搭建互动服务平台。
(二)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1、靠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吸引人才。实践证明,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聚集人才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努力改善软硬件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减化审批程序,推行一站式办公、公示制、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为吸引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靠优惠政策、搞好服务吸引人才。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党政机关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优秀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户籍迁移、家属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搞好服务,建立起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3、靠丰富形式、搭建舞台吸引人才。一是依托重大项目吸附人才。抓住*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日本常石修造船项目、衢山岛4万千瓦风电场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高新科技项目落户的契机,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人才,取得了较好成效。如*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自20*年落户以来,在现有1456名员工中,中专(含高中)学历以上的有87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7人,大专学历18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74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14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的有496人,其中高级技师3人,技师14人,中高级工103人,船舶修造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二是围绕市场需求接纳人才。通过编制人才供求预测、定期供求信息、举办人才集市、组团赴省内外招聘等措施,吸引各类实用人才。据初步统计,2002年至20*年已举办本级各类人才交流大会26场次,600余家次单位、近5000人次入市交流。组织100余家次用人单位赴外县招聘各类急需人才15次。此外,在县第一、二人民医院成立了上海新华医院分院,*海山密封材料有限公司、*科成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上海化工研究院、浙江中医学院等科研院所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又成功引进了一项国外智力项目。三是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人才。扎实开展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选聘等工作,2002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大专学历以上700余人,来我县服务或工作的柔性人才350余人次。20*年至今已有38名大学生进入渔农村社区工作,此外,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引进31位大学生来岱服务,充实了基层党政工作力量。
(三)实施人才振兴工程,抓好人才培养工作
1、依托培训基地,固定式培养。注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校为龙头,乡镇成校、远程教育基层站点、企业实训基地为基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固定式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坚持走校企联办内涵发展之路,成立了*技校常石集团分校和长涂金海湾实训基地,由技校负责教学管理,企业提供办学管理经费和实操平台,毕业后全部由企业录用。*技校还与正华、海舟、常石、金海湾等大型重点船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依托乡镇成校建立长涂、衢山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五匠”、“焊工”、“编织”等特色培训基地,对城镇失业人员、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来务工者等开展上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2、注重实践锻炼,针对性培养。对党政人才,通过基层锻炼、项目挂职、岗位交流、办班培训等形式,着重提高党性修养、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专家讲座等方式,重点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举办县企业家论坛等活动,着力提高他们驾御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对技能人才,通过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使技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渔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专家、农业专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提供科技信息,大力培养种养加等方面的渔农业产业化人才。
3、创新工作载体,多途径培养。一是建立人才培养导师制。在非公企业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在教育系统开展“青蓝工程”,在医疗系统开展“名医传承工程”,同时组织行业优秀人才帮带青年人才、领导干部联系青年人才,通过帮带联系提升青年人才素质。二是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各企业、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开展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技术和砌磋技艺的平台。三是实施“党员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非公企业党建“三培养”活动和党员创业创新基地培育工程,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技术攻关组等举措,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实施人才保障工程,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注重改革创新,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不断探索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与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20*年以来,县委先后2次公开选拔乡科级领导干部12人。在公务员队伍管理上,坚持“凡进必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和全员聘任制,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健全人才使用机制,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渔农业提供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
2、强化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制定出台了《*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管理办法》、《*县首席技工选拨管理暂行办法》等,开展“拔尖优秀人才”、“海洋文化名人”、“首席技工”、“创业创新带头人”、“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月500元,优秀专业人才每月300元,海洋文化名人、首席技工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政府津贴,并适时组织进行体检和疗休养。设立每年2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奖励,其中100万元作为县骨干教师和医生的政府奖励基金,专门用于教育卫生系统。设立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基金,用于资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
3、作好服务文章,增强人才留岱发展的信心。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看望慰问优秀人才、举行座谈会,并发放新年贺卡。实行人才社会化管理,全县已有近900人实行人事,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此外,通过网上人才工作知识竞赛、人才工作月、引进人才座谈会、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通过《今日*》、*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在调研分析中发现,由于思想观念、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机制等主客观因素,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与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少。61家县属行政事业单位调查显示,中专(高中)以下学历的还有1666名,占总人数的32.1%;研究生学历14人,只占总人数的0.3%;全县高级以上职称309人,仅占总人数的6%。企业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对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发现,本科学历以上283人,仅占从业人员的2.6%;高级职称85人,只占0.8%;技师以上75人,只占0.7%。具有等级的技能人才仍旧紧缺,只有1724人,占从业人员的15.6%。初中学历以下7680人,占了从业人员的69.7%。
2、人才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现有人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单位,占了50%,高级职称的有近80%分布在教育系统。海洋工程、海洋文化、新闻广播类、医学类、建筑规划设计、农林业、旅游等专业比较紧缺。在企业单位中,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占了五成左右。船舶设计与制造、船体、轮机、电气、焊工、船舶质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英语、水产品加工、产品开发与设计等专业比较紧缺。
3、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隐性外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县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有1000余人,回岱就业人数虽然较前几年有明显增加,但也仅占20%左右,其中考入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回*工作少之又少。二是显性外流。近三年,我县行政事业单位骨干人才辞职、自动离职、外调经济发达地区的有150人左右。以教育卫生系统为例,20*年来,教育系统共外流大专及以上学历9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就有94人;卫生系统共外流大专及以上学历14人,中级职称及以上10人。而受区位劣势、经济条件等原因,人才引进又相对比较困难。
4、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投入就是效益最大化的理念没有形成,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单位和部门在人才工作中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对人才的培养经费投入不足,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实际效果较差,人才层次提高慢,特别是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远远没有到位。
5、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实现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需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分配激励、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人才市场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不够齐全。
四、思考及建议
海岛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集聚、开发与使用。为了加速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更新观念,集合各方力量,从观念、体制、方式、机制上全面创新“人才工程”。
1、注重理念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一是走出人才“职称+学历”的误区,确立“大人才观”。要突破以学历、职称作为人才标准的传统做法,树立新的人才理念,凡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地区经济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都应纳入到人才工作范畴,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二是走出人才“学而优则仕”的误区,鼓励人才在业务上发展。随着临港工业的迅速崛起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更缺的是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此类人才在业务上多发展,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三是走出人才“占为己有”的误区,坚持人才柔性流动。清醒认识*目前发展现状,更加注重人才的技术引进,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特别对高层次人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行情,完善柔性引进的政策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为我县服务。
2、注重发掘潜能,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最佳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在职人才的作用。首先要在事业上给予支持。为各种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其次要用感情留人。要主动与人才加强感情交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人才的职务升迁、晋升职称、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再次,要用适当待遇留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根据现有的财力、物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他们的健康,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二是重视二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离退休人才一般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发挥他们的“余热”对缓解海岛地区人才缺乏的矛盾,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对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通过组建各种老年人才协会,为离退休人才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一些单位对离退休人才实施返聘,使他们在擅长岗位上再作贡献。拓宽县咨询委作用发挥渠道,继续为我县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让离退休人才“金秋再创业,夕阳再辉煌”。三是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切实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发一批后备人才队伍,引入“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机制,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使用、跟踪、评价工作,以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快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3、注重分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缓解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培养党政人才。通过外出进修、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着力提高基层党政人才的起点,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吸纳品学兼优者,充实乡镇和社区人才队伍。二是重点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定期选送年纪轻、学历高的企业管理人才到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培训;采取县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三是加速配置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与我县加快发展船舶修造、物流运输、船配产业的形势相适应,整体匹配地挑选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人才,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高智能、高技术、高工艺的开发型、应用型人才。四是择优培育渔农村乡土人才。要加大乡土人才的开发投入,着力创办乡土人才创业园,使全县各类乡土人才适度集中,带动更多渔农村群众创业致富。此外,要鼓励各类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评选,拓展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注重柔性引进,广揽适用型的海洋经济人才
从我县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看,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刚性”引才制度,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本籍毕业生和外地人才来岱就业创业,对引进人才单位确定的,帮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对单位未确定的,可以“先落户后择业”。对硕士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人才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在编制内的可优先安排,满编的先办手续,后调节编制。另一方面要大力做好“柔性”引才工作:一是推行订单人才。对急需、紧缺的人才,由用人单位向人才交流中心申请所需人才的标准,如学历、专业、职称等,人才交流中心与大中专院校联系,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申请单位。二是开展人才租赁业务。对本县科技项目,依靠本县人才无力完成的,可向县外租赁人才,签订合同,项目完成后,归还所租人才。三是借智攻关。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科技项目,在本县无人才实力的情况下,可视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重金借智,以促进科技项目的完成。四是智力融资。允许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智力融资,允许智力、技术参与股份,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年度人才队伍建设阶段总结
××××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办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我办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现就我办上半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办共有公务人员××名、事业管理人员××名、专业技术人员×名,其中实职副科以上领导××人,素质高,队伍精。
二、主要工作做法
近年来,我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人才兴区这个中心,将人力资源作为政府办最稀缺、最依赖、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把人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一是明确人才工作基本思路,即政策引导、服务保障、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二是提升人才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三是提高人才工作实效。坚持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两支队伍”一起抓,使我办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逐步适应了我办发展的要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搭建工作平台,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
1、
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平台,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政府办领导班子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以政府办主任×××同志为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多年的人才工作中,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形成了人才进得来,出得去的良性发展模式。二是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全年工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分层次开展工作。
2、摆正位置,理清人才工作总体思路
以实现“人才兴区”为目标,强化各种保证措施。分别制定了我办人才的培训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认真抓好省市区委有关精神的落实,分层次、分类别建立我办“人才库”,从宏观到微观,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位置。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核心工作能力培训、双休日培训、干部在线学习、科级干部轮训、优秀年轻干强化培训等。
二是选派青年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按照××××文件要求,我办选派××同志到××××任×××。××年上半年还选派××、××两名干部参加×××大学优秀干部和人才的高校培训。××同志到成都党校参加深化学习。××同志到浙江大学参加电商培训;××同志到成都参加省民委专业培训。××、××同志科级干部培训。
(三)
加大人才宣传表彰,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年政府办继续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人才典型,体现人才宣传的公共性、显现性、系统性,形成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舆论导向。“七一”期间表彰××、××、×××、××等四名同志为优秀党员。领导积极鼓励和支持政府办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实事求是选拔推荐我办专业过硬、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经前期民主推荐及调查研究确定了××、××、××三名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办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类人才在不同岗位、专业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队伍梯次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办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年龄梯次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的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高职称,高层次人才普遍偏少,而且年龄偏大,中青年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待发现、选拔、培养。二是认识还需加强。一些干部职工还存在“领导才是人才,人才就该当领导”的片面认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全办工作的需要,是搞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我们必须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位置,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实施
“人才兴区”,切实做好人才开发建设工作。
(一)在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上寻求突破
一是在重视人才程度上实现突破。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已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局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二是在育才措施上实现突破。坚持分类培养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有序,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二)组织领导上实现强化
一是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强化组织领导。继续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提上重要日程,努力形成党组统一领导,有关股室、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对现代人才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紧俏急需专业人才的培训,更好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以来,我国的旅游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院校得到大力普及。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发展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存在,严重制约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家明确提出把旅游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人支柱产業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产業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实现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急需要—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做保障,因此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任务迫在眉睫。
旅游業的快速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队伍
影响任何产業的发展内部因素中人力资源发挥决定作用。旅游業作为与多学科有关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兴产業,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旅游業竞争日益激烈和旅游者本身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旅游人才不仅拥有旅游行業本身的知识需求,还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把握旅游市场远景战略思想。作为队伍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旅游从業人员的每个行为都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在全民参与的背景下,旅游業价格竞争表面现象下更多的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旅游产業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旅游从業人员的素质高低。因此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也应上升到这一高度,增加新的培养内容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旅游業人才队伍的培养起步晚,旅游人才经营观念落后,高级旅游人才缺乏等特点,可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旅游業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总量结构不合理
受传统观念的思想,对旅游户外这种工作长久存在偏见,导致高等院校旅游类专業生源不足,导致我国旅游人才队伍总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其次由于旅游行業的待遇较低,且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导致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就职本行業。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我国日益发展的旅游業和现有人才规模严重不相适应。特别是在长假期间,人员的不足导致现有旅游从業人员往往存在加班加点现象,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可见我国现有的旅游人才规模难以保证旅游業快速发展的需求。
2 素质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不足
以湖南省为例,据有关调查现从事旅游就要人员的学历具有本科及以上的仅占2%,高中中专的学历占63.29%,初中以下学历高达21.5%,可见我国现从事旅游業的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并且绝大多数的旅游从業人员的属于非旅游专業人才,毕業专業和旅游行業不对口的现从業人员比例达30%。而我国的21所旅游职業院校,暂且无一所学校可以发挥起专業带头作用,教育资源薄弱、分散,旅游类专業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 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培养模式固化
制度化职業旅游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暂时对于旅游業发展贡献不明显。当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来源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也主要是高校培养模式,旅游人才的开发利用等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缓慢,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政府、企業、高等旅游院校、中介机构以及外资企業的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培养渠道,导致旅游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 科学编制实施“十二五”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产業的实际发展,以适应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科学构建旅游人才政策机制,使“十二五”旅游人才规划能够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合理规划旅游人才建设项目及政策保障改变阻碍旅游人才发展的旧体制机制,确保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培养制度优先制,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行業氛围,加大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的同时发挥旅游企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主体地位,建立与当前旅游产業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
2 加强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
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旅游从業人员以委托培训或者去国外发达地区继续深造。同时政府发挥中介作用加强对大专院校的指导,根据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信息,确定高校旅游类专業培养规模,培养层次,指导高校按照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方案,开展调研及时反馈市场人才信息确定高校未来的培养计划。
3 整合各类人才培养资源,提高旅游人才素质
突出宏观管理,
努力构建党管人才的新格局
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础工程来谋划和推进,努力构建党管人才的新格局。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人才工作格局。市委坚持每半年定期研究1次以上人才工作,县区党委坚持每季度定期研究1次以上人才工作,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指导。2004年,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确了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市财政坚持每年划拨50余万元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费,市县各级财政拿出专项经费,用作省管专家、市管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各类高级人才的津贴。3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经费4170.75万元,为做好各项人才工作提供了保障。通过各种形式及时为人才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入到加快安顺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突出能力建设,
努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始终抓住能力建设这个核心,坚持分类指导,不断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强化学历教育。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历较低的干部采取分层次点名读书的办法开展学历培训,采取“五三二”的办法解决经费(市财政出50%、所在单位出30%、个人出20%),鼓励其攻读研究生。各级财政匹配,依托党校、农广校、成人教育院校等,大力开展农村和街道社区基层人才的学历教育。二是大规模开展培训。以党校为主阵地,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大规模人才培训。市县区财政每年拨出专款近1000万元,用于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外出培训,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境内外进行中长期专门培训。还通过与苏州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的交流与合作,拟建安顺市干部网络学院,实现开放式的在线学习。采取分级实施的方式,实施了农村党员和干部群众“432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各类实用人才。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坚持采取上挂下派、参与中心工作、对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干部实践培养的力度。
突出业绩导向,
努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选拔使用机制,打破人才身份、行业界限,鼓励和支持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拓宽选拔使用渠道。先后以公开选拔、招聘等方式,从省内外引进急需的城市建设、经济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人才600多人到安顺市工作,其中硕士研究生102人。二是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树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有效促进了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重点地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统筹兼顾不同层次、不同门类人才的协调发展,特别是重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牢固树立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引导和鼓励全社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各类人才资源的开发。
突出机制创新,
努力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积极探索激励保障措施,不断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富民兴安各项事业中的作用。一是完善人才政策激励机制。在全市评选核心专家、中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市管专家。建立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对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国家以及省部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含退休人员),给予5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还对外来挂职干部和到乡镇挂任科技副职的干部进行专项补贴。二是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党政人才的评价,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评价考核党政人才的重要标准,采取内部评、横向评、下评上等方式参加民主测评,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确保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推行评聘分离制度,初步形成了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完善责任奖惩机制。坚持每3年评选一次核心专家、中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每2年评选一次市管专家。把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统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突出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