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社会论文

时间:2023-03-03 15:55:16

导语:在艺术社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社会论文

第1篇

有利于群众心理健康的培养

合唱艺术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集体娱乐活动,通过歌唱这种形式能增进彼此间的交流。现在我国的合唱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无论是群众合唱活动还是学校合唱活动,对不同人群都有积极的作用。合唱作品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色、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的情感得以愉悦地享受,还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乐观的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合唱活动中,演唱的曲目和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歌唱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鼓舞大家对美好生活进行追求,不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共鸣,还能引导人民群众充满希望的面对生活。

另外,合唱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群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大家为了共同完成作品,需要互相协调、合作,共同鼓励和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恰恰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同时,它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实践平台,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缓解了内心压力。由此看来,合唱艺术可以加深人的情感体验,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

有利于国民音乐素质的普及

合唱活动是群体活动,它的形式决定了参与人数的多寡。一般的合唱活动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现在的合唱活动人数一般都在30-50人左右。对于合唱艺术来说,对参与者的音乐专业水平要求不是特别苛刻,对个人的音乐素质能力要求也比较宽松。所以合唱艺术更能吸引普通大众的参与,它对每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敞开了大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娱乐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更多人希望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氛围。合唱艺术能够吸引大众的参与,它的优势在于形式简单。对于参与者来说,只要对歌唱有一定的兴趣,能够有简单的识谱能力就可以参与其中。合唱活动所要求的经济投入较少,非职业合唱团体也有能力补办活动,这部分人中尤其以中老年人合唱团体、大学合唱团体最为显著。这样一来,人们的踊跃参与,无形中促进了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从而也为我国国民音乐素质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合唱活动的日益红火,使得音乐教育得以广泛的传播。尤其是今天,无论是省市地区、还是街道社区都有合唱团体活动的踪迹。从全国范围来看,合唱团的人数是惊人的。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参与合唱活动,为我国并不发达的国民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提升了合唱团员个人的音乐素养,也提高了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个人的音乐修养有深刻的意义。如果再深化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任何形式都没有合唱活动这种形式能够鼓舞人心,尤其是近些年的唱红歌活动,为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音乐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合唱艺术最重视集体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它是门集体的艺术,荣耀属于集体。合唱活动是培养团队集体观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每个合唱队员不仅要明确自己所在声部的任务,还要兼顾到与其他声部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既要把握好自己声部的艺术处理,又要以整体的艺术作品为大局。合唱艺术追求的是音色、力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和谐统一,队员之间避免个人过分追求自我,而将作品的整体艺术表现要求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且每个合唱队员,都是团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自己的声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唱活动使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加强集体观念和意识。

合唱活动启发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够从中感受到集体创造价值所带来的荣誉感,从而能够改变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意识。长期的参加合唱活动,不仅可以强化集体意识,还可以无形中培养协作精神。显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集体观念、协作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团结,更具有凝聚力。

有利于思想和意志的统一

合唱的“合”字,其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统一,合唱以群体为单位,所以在歌唱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团队声音的和谐统一。只有每个成员注重团体的共性、思想统一,才能达到音色的高度和谐。另外,合唱需要与伴奏合作,达到音色饱满、速度适中、情感充沛以及表情丰富等方面的高度一致,达到默契的配合。在实际的合唱活动中,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难度,对合唱团员的意志力有极大的挑战,因此只有思想与意志力的和谐统一,群众的力量凝结在一起,才能完整的诠释音乐作品。

众所周知,成功的合唱作品需要参与者进行不断的配合,长期的、重复的曲目练习,对每个合唱队员的意志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每个参与者要以大局为重,具有集体意识。所以在合唱活动中,演唱者的个性要无条件服从共性,每个人和每个声部都要以合唱队伍为核心,以合唱指挥为指导方向,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和方向奋斗。另外,声部、音乐、队员之间只有相互联系、紧密而互补、相互配合和协调,才能达到艺术与情感的和谐统一。长久下来,每个合唱队伍成员之间的默契度加深,养成了从整体大局出发的观念,加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这种观念和意识在合唱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依然需要思想和意识的高度一致和统一,这样才能指引人们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进取。

有利于幸福感的产生

很多人都以国民收入来衡量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其实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包含多方面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而合唱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为民众带来了幸福感,它是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参与过合唱演出的人都能够深刻体会到,每个人不仅是合唱作品的参与者、完成者,更是自己的欣赏者。合唱作品与个人作品相比,更追求和声美、和谐美,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使人的内心得到满足。合唱作品中丰富的音乐语言与旋律,能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尤其歌词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更给人以心灵情感的体验,使每个人更加的投入到音乐作品当中。这个过程是美好而充满乐趣的,他们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神奇体验时,也在无形中加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认识更加深刻,内心更为平和、纯净,对事物的追求境界更加高尚,从而会更加积极主动的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第2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3篇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被越来越多的强调进入各个细分行业。注重实用技术的工匠逐渐地将艺术从生活产品中分离,在生活用品的实际生产中人们也逐渐将设计放到了核心地位,设计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人类的心理需求往往体现在对艺术的创造上,甚至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也是通过艺术创造来表达的。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是具有前瞻的,但是艺术却具备了回顾。这是两者特有的个性之一。也就是说,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使人们对满足生存需要追求的目的,不过艺术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达到最高境界。虽然两者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设计与艺术特征的目的存在着明显区别,但在设计或艺术的发展路径方面,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辅相成关系。比如,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平面设计艺术就是通过图像和文字传达并产生强大的宣传功能和商业价值。等同于人的情感是通过两种意境的创造是注入,然后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艺术运动。

二、中国画与民族设计风格

中国的深化改革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出现在一个新的模式。设计概念是逐步缩小与国际的距离。说明当代的设计趋势就是好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我们普遍的认为国家以及民族灵魂是由文化体现的,而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区别。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绘画意境中的民族传统艺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绘画语言不再是展现纯目的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追求。我国传统绘画的永恒的创作原则是“中心得源、外师造化”。大多数的中国历代画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为主题来宽慰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是中国独有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怀,散发出水墨写意的精神,巧妙地将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融为一体,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对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将这种方式利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进行传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线条与水墨能够使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更加丰富,所以我国的绘画着重强调其重要性,线的曲直方圆,排列的紧迫性、刚柔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自己情绪的表现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的表达。为了了解中国绘画中线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必须掌握水墨的规律和方法,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内涵的中国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绘画语言的设计可以实现深远的视觉效果,能提高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类赋彩”这种技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心理学上认为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国的绘画中早有体现。丰富的色彩通过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现,具有装饰特点。水墨的浓淡表现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颜色是简单而精致的。皴法不仅是凹凸表面纹理绘画表现,更形象的认识和再创造的“体面”和“肌理”。传承中国画的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艺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创造基础。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设计之邦,其传统审美将他们的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便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有深远的影响。部分人看来,这个时代的矛盾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实际是他们的完全融合,相互渗透。要发扬传统,只有在现代社会,现代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提炼与学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使设计的审美价值。

三、学生的艺术素养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当代教育认为艺术素养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它决定了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广度深度。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体现设计师的质量,它更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对艺术的欣赏才可慢慢培养起来。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断的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这样一来对于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欠缺就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不断地艺术基本功训练通过创意的结合便能设计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设计。跨专业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学有所成的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都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些历经现代设计市场考研的经验对艺术设计学习中国画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引用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中国画的概念,那么中国将如何借鉴艺术设计教学也很值得讨论。艺术与设计的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文字,学习和培训的技能,在中国画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纯绘画类中国画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绘画中找到。画中国画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相关的中国画教学。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画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

1.中国绘画与设计一体化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教学。例如:在作文课上,文本元素如点,线,面。广告海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国画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学生标志设计。

2.现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国绘画和现代设计

中国绘画经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义,类似于书写形式。中国画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绘画活动的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艺术美——人与自然。当今世界是和谐理念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推广,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遥相呼应,同时还设计了围绕这一思路,并以此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国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到底在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和洗千变万化,中国画更耐人寻味,这本身就是创新,创新体现活动。中国画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不同的纹理,使画面更具设计感。设计本身是由西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则,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设计形式的创新。中国画与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从新的角度,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画和艺术设计学生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论

第4篇

20世纪初期,法国野兽主义绘画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出现,这两种绘画流派的艺术形象均极度夸张甚至趋于变形,色彩明暗对比强烈,笔触豪迈粗犷、潇洒不羁,标志着现代绘画的正式诞生。1907年,法国立体主义绘画兴起,以抽象的块面进行构图,完全打破了传统绘画中画面的完整性,现代绘画由此进入独立的逻辑创作阶段。1909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之下,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尝试通过对线、形、色、光的重叠排列来表现物体的运动感、速度感乃至光感和声音。同时期出现的德国青骑士社将表现主义推向新的高度,在造型设计上无限夸张、强烈扭曲、极度变形,在色彩运用上强弱突出、对比鲜明,在创作技巧上则采取富于哲理意蕴的抽象或半抽象手法,直接促成了抽象主义绘画的产生。抽象主义绘画不再强调形象的象征意义,而是主张使用点、线、面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语言来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达主义流派在瑞士形成,并迅速流行于欧洲各国。它完全否定了以往的艺术规范,采用彻底的虚无主义,将拼贴手法、偶然机遇等融合于美术创作之中,个体主观性色彩极强。二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出现,它以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学说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主张从梦境、潜意识和臆想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完全摆脱现实束缚的超现实画面。二战后,现代绘画在美国获得进一步发展,分化出抽象表现主义,这种绘画风格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于一体,彰显出极高程度的自由和个性,构图设计与色彩安排的独到性将现代绘画推向又一个高峰。

二、以抽象变形为构成原则的艺术设计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是德国青骑士社的重要代表,也是投身抽象主义艺术创作的领军人物。他指出,“点、线、面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单位和语言,它具有符号和图形功能,可以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具有抽象的形式、艺术的内在本质和非凡的精神”。点是相对于所存在的空间而言面积和体积都非常小的空间占有实体,形状对它来说无关紧要,这就赋予了点以实质的抽象性。线既可以是任何物体的运动轨迹,也可是视为任何形态细长之物的简约存在,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化性和普遍性,因而也是一种典型的抽象元素。面同样如此,任何一个二维空间,无论形状如何、尺寸如何,均可归为此类,相对于点和线而言,是更为直观的抽象存在。基于其自身的抽象特质,点、线、面的艺术性结合也是抽象的。在现代绘画中,艺术家不再囿于自然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经过自身情感的加工与个性的灌注,通过剖析内力的运动变化,对事物的外在形态进行抽象变形,着力刻画物质的内在本质,而这种内力的运动变化则被艺术家们视为自然物质的生命活力。因此可以认为,现代绘画是通过点、线、面三种艺术元素的运动组合来表现形态的抽象变化,包括形态的节奏、韵律、方向和位置等,继而展示形态之下饱满的生命活力。例如蒙特里安的作品《树》,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线条来表现树木的生长规律与生命特性,位于中心位置的模糊可见的主干,则展示出树木生长运动的主要脉络。由此可见,以抽象变形为核心的构成原则所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的气势、节奏和生命力这些共性的存在,而不再是外形这种个性因素。这就说明,尽管抽象变形之后,事物的原本形态在现代绘画中不复存在,但其本质的、共性的内涵却清晰可现。又如,在米罗的《绘画》中,观者可以发现其中的很多形象都是由单纯的点构成,并且这些点是富于思想、蕴含表情的,它们艺术性地连成线、结成面,令整个画面充满动态美、节奏感与灵活性,让观者产生无限联想。

三、以分解组合为形态要素的艺术设计

现代绘画以分解组合为形态要素的艺术设计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打散构成、立体解析和意义合成。打散构成是指,在现代绘画中,艺术家往往以局部为形态要素,把单一的自然形或其变形自由分解为部件,这些切断后的部件可以不再具有自然形,也可以不再具有原本的功能,随后,艺术家把这些部件作为绘画的构成要素,使用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来构成新的形象或画面。打散构成是一种自由的分解组合,具有同一性的部件经过重复组合,便可创造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进而产生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例如,在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形,第323号》中,重复出现了众多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圆形色块,它们在暗夜之中静静流淌,相互重叠而又彼此分离,整个画面展示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运动感,还体现出强烈的和谐美和韵律美。立体解析是一种有规律的分解和组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艺术家把单一的形体分解成为多个立体投影图,再通过诸多艺术手段,将这些投影图组合成为崭新的画面形态。这种分解模式能够让画面产生一种支离破碎的美感,并能营造出一种传统美术所不具备的多维空间感受。西方现代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就是立体解析的典型代表,他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绘画完美融合,把所要描绘的对象分解为多个形态各异的部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美感和空间概念。例如,在《拉提琴的人》中,毕加索为观者提供了多个观察角度,观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到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美国画家希勒继承和发展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他的《震教徒的农舍》在画面中同时呈现出正面和侧面效果,左侧似乎是蓝天,但上面点缀着三扇窗户,又像是农舍侧面的墙壁。整个画面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式构造,构图严谨稳固,视觉效果丰富,既体现出极强的秩序性,又彰显出透视重叠的效果,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艺术色彩浓厚,令观者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意义合成是指对多个形态进行分解,从中挑选出一部分意象进行组合与重构,对意象的意义进行叠加,继而扩大形象的内涵。不过,融为一体的意义相互之间并不能保证是完全肯定和包容的关系,它们往往与现实不符,是一种偶然的、随机的结合,呈现出超自然和超现实的特征。通过这种艺术设计方式所构画的图像能够带给观者强烈的内心冲击,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到图像背后艺术家深刻的思想与充沛的情感。意义合成方法的运用主体是超现实主义画派。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强调远离或超越现实,潜入人的内心世界,其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人的潜意识及幻觉。他们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夸张、变形、分解、种族、错位、叠印、倒置等艺术手段,将一些毫不相干的形象拼凑在一起,塑造出近乎荒诞的心理幻境,借此表现人类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例如,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画面中三块停止行走的时钟几乎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形态,它们像柔软的面饼一样,一个软绵绵地挂在树枝上,一个呈九十度直角耷拉在像是长着婴儿脸的怪里怪气的生物上,还有一个搭在生物旁边的平台边沿上,仿佛就要融化一般。在空洞荒凉的海湾背景之下,三个超越现实的时钟向观者呈现出一个时间已经绝对停止的绝对安静的世界。在这幅图画中,各个形象细节精准,除却三个钟表以外呈现出高度的写实性,但整个画面在视觉上却带给观者一种荒诞怪异、不合逻辑、同时又似梦似幻的感受。

四、结语

第5篇

由其名可知,公共美术教育即指面对人民大众的美术教育,是属于人民大众素质文化教育的一种教育范畴。公共美术教育是面对人民大众教育,它不是培养专业教育者,而是人民大众生活中的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民大众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公共美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公共美术教育是在社会中全民参与的社会性、人文性、生活化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实现人民大众生活中的美的发展和对幸福生活的终极向往,即精神里的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独立独行的人生模式和社会长远目标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人类追求超越自我发展,一种把人类社会推向理想境界水平的教育: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完美,人文情怀关注,从而使人类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前进。

公共美术教育是用视觉图象来反映人民大众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类社会中群体和个体的精神性和物质化的成分,是人民大众社会化中的生产及自然存在中人文生产事物,它能促进人类社会视觉文化图象学的审美发展的文化现象。以艺术的视觉图像反作用社会公共领域的各种美学、价值观念、审美认知等,所要推行的是公共精神的基本维度,是为了理想社会和社会论理道德,推行人民大众认同在人格尊严及利益关系上的相互尊重与包容,使全体国民成员知道应尽自已的权利与义务,即社会理想的主体地位:代表选进文化前进的发展方向。

公共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主类社会完善和真善美的追求的。美术教育充当其人文社会的特征,有益于人们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演变,不只具有情感的表达与表现,而且还有精神教育作用。公共美术教育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人民的对视觉形象的观察能力和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其艺术的感悟能力提升人民大众对社会、国家、自我新的认知交流能力。公共美术教育一向重视教育对象的智力,思维能力的拓展,形象符号的应用,大众品味的协调统一能力。因此,公共美术教育在社会生活和现实应用中,增强人民大众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使人民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了人民大众人格和净化人民的心灵。

三、公共美术教育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公共美术教育在当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大众媒体还是建筑行业或者工业设计及生活用品中,但公共美术教育的社会主体地位还有待于我们的普及和推广。公共美术教育人们的客体世界给以精神性反馈和关照,从而实现美术精神活动与社会现场活动的连接,使美术活动融入人类社会活动的事件当中,并发挥极积的作用,改善人们的生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在发生着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公共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公共美术教育将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正是公共美术教育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传递给新的个体生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公共美术具有普世性的社会地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共美术教育,受制于统绐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度的创设和实施以及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美术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公共美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安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公共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行为、生活实践、风土人情、论理道德、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的,成为整个社会性文化建设的基础作用。艺术教育是大众人民美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约束力和社会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公共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参与意向,从而有利于培养协调统一的社会审美维度。公共美术教育是以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来满足人的现实社会欲望和情感需求的,也是促进主类自我完美和谐的有利手段。还可以通过对人的情感净化,开掘出人性中真诚、善良、美丽的东西,使我们以纯洁的心灵与人交往,并使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美感化。

第6篇

在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积极领导下,文娱协会经过上学期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新的学期里,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的迎接新的挑战,给协会带来新的发展,必须制定出新的解决方案,战胜和克服困难。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团结协会的所有成员,共同深思、探讨和解决协会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以期协会能够达到更加的团结向上,使协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确定协会各部门的建设工作,使各部门具有更高的独立运作能力和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协调能力。此外确定协会各种文化标志,打造属于文娱自己的品牌,为协会更好地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主题

齐聚交流 共谋发展

四、活动举办

主办:共青团郑州大学委员会

郑州大学社团联合会

承办:郑州大学文化娱乐协会文讯部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郑州大学数学系402教室

七、活动内容

本次论坛总共分为三项内容如下:

(1)协会部门建设。由各部门汇报其部门建设的情况,包括工作制度、会议制度、部门特色活动、文化建设等。

(2)讨论和解决协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协会的制度问题、实施情况的问题、新学期出现的新问题等。

(3)确定协会文化标志。包括协会的宗旨、口号、会徽、会歌等。

八、活动前期准备

1、由会长助理指导协调各部门依据《文娱协会2011年部门建设模板》,进行各部门的一个包括制度、特色活动、文化等建设,并在活动开始前,将各部门的建设方案收集齐全,并在会上作相关报告。

2、由文讯部到各部门收集协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一些解决方案,统一起来整理分类。

3、由会长助理和文讯部提前向各部门征集一些会歌、协会口号等。

4协会各部长干事要与对接会员联系交流,让他们指出协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给协会提一些好的方案和建议。

九、活动预期效果

本次活动是以一次大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开展,因此,能够让更多的协会成员积极配合和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协会的团结融合。

十、活动流程

1、由会长首先介绍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带动起干事和会员的积极性。

2、由会长助理根据收集到的部门建设方案,向全体成员汇报各部门的建设情况,鼓励各部门在新的学期里,团结向上,共度难关。

3、有文讯部大体分析所收集到的协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和若干问题,让大家一一讨论想出措施,解决问题。

4、由各部门及成员补充协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和建议,让大家再次讨论交流。

5、随后由会长助理提出收集到的协会的文化标志,向大家公布,并作最终确定。

6、由会长做本次论坛的最总结,并鼓励大家共同奋斗,为协会的发展和后期规划作相关介绍,并结束本次论坛。

十一、结束后后续工作

1、活动结束后,文讯部及时写出本次活动的文讯稿,并发至社联文讯邮箱。

2、做好资料、照片的后期整理工作并上挂协会博客、邮箱和QQ群。

十二、活动中应注意的细节

1、协会各部门成员必须积极配合会长助理和文讯部的相关工作。

2、活动结束后要做好现场卫生的打扫。

3、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突况,要临时应变处理。

十三、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主要负责人:会长助理周后烽、丁建梅、文讯部长李书贞。

第7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美术艺术;可持续

1美术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1.1内涵

情感内涵。美术艺术以民间工艺美术为切入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独具匠心的展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母亲用机杼为女儿制作陪嫁的衣衫,彰显了慈母之爱;姑娘绣荷包送给心上人,体现了情意;农村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鞋,玩耍用的泥哨、风筝;农村的窗花、灯彩,节日的年画;彝族的漆器,贵州布衣族的蜡染,蓝印花布,等等。上述民间工艺品,无不融入了劳动者的深厚情谊,体现了自然真挚的美的创造,彰显了美术艺术的无限魅力。

文化内涵。任何一件工艺品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是思想和艺术的文化结晶。主要有:民间服饰儿童肚兜上的“五毒”图案,意味着为孩子的平安活泼、免灾去疾祈祷,寓意孩子能够受到图案中动物的保护;民间的大红剪纸,以鱼、鸡、蝙蝠等动物寓意“有余”、“大吉”、“多福”等,以植物象征“石榴多子”、“喜上眉梢”;木偶、皮影戏,面塑、纸玩具,模板年画,等等。上述民间工艺品遍及生活各领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2艺术特点

民间工艺美术不取材于金银,而取材于天然素材,把劳动者的真情美意尽化物中,这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是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无数智慧的产物。古代民间工艺美术设计集抽象、逻辑思维于一体,如“九连环”、“祖先锁”、“华容道”等智力玩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依然影响深远。二是简单中带有深刻。民间工艺品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科学思维。如河南浚县的“泥哨子”,利用空气、泥胎壁的磨擦而发出声音;老北京的“鬃人”,利用的是磨擦、敲打产生“向心和外离”原理。我们应该从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中汲取前人智慧,继承艺术创作中的科学思维。三是开拓创新。之所以民间工艺美术经久不衰,原因就是其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不断吐故纳新,不断赋予民间工艺美术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

2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具有强大的传播和整合功能。加快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创作更多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有利于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各领域文化的和谐,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获得普遍社会认同。群众文化艺术中蕴含着传统道德因素,如“文以载道”、“寓得于情”等,由于其广泛的群众性、娱乐性,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载体。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可以陶冶情操,塑高尚品格,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2)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群众文化艺术在普及知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认识自然、社会,锻造生活能力,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经验载体。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的交流作用,有助于人们身心愉悦,增长知识和本领。群众文化艺术互动具有广泛、灵活、实用等特征,为人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有利于人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有效弥补了人们离开学校之后知识学习的滞后,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整体素养,让人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长本领,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美术艺术为例

群众文化艺术关系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关系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特别是美术艺术快速发展,对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品味、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从创作理念、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实现美术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创新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及时更新创作理念,是推进美术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纵观美术艺术作品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抓住“文化是根”这个规律,是创作美术艺术作品的根基。一方面,组织有关力量,梳理、总结反映各时代文化特征的美术艺术精品,并采取抢救性手段加以保护,收集和抢救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复制保存。这有利于调动美术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不断开拓新思维,创作更多新的精品。另一方面,创新作品应把握“文化是根”的规律,注重挖掘美术艺术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符合当代思想、人情和社会发展;充分反映美学特色,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入现代科技,注重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能经受住市场大潮的洗礼,注重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美术艺术精品。

(2)建立美术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美术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美术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一,搭建美术产业发展平台。建立美术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发展画廊、拍卖行,培育更多优秀的中介机构和艺术经理人,做好美术艺术品的流通和销售环节,实现艺术品的商品属性;第二,促进美术产业和科技结合。强化美术产业和科技的融合,如数字和公共艺术、动漫等,开辟“复制业”新途径,促进美术艺术真正形成产业;第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加快美术产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优秀艺术家,更加注重培训一批懂经营、管理的艺术经理人,运用市场化来运作美术艺术品,促使美术艺术品产生资本利润;第四,促进美术产业和其他艺术产业的融合。积极推动美术产业和动漫、汽车产业结合,如把“哥窑碎片”放在汽车上或者把黄花梨镶成汽车内饰,通过这些创意产业发展,扩大美术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立美术艺术基金,关注美术家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努力让美术艺术家和美术艺术精品“高贵”起来。

参考文献:

[1] 杨惠.论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2] 莫建文.浅谈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美术大观,2012(7):94-94.

[3] 黄辉全.文化创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9-52.

第8篇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9篇

公共艺术论文

谈及公共艺术,除了圆雕、浮雕、壁画等传统样式,国内的民众似乎很难找到关于这个名词的其他印象。在很多人的眼里,仅城市雕塑大概就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代名词。并且,在此情况下,这些好不容易冠以“公共艺术”大名的作品,一部分以“宏大叙事”和纪念性为主,占据了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广场;另一部分,则以平民化、通俗化去解构精英艺术的话语霸权,使公共艺术更多的以娱乐、玩赏的寻常状态出现,并使之迅速融入城市的商业、旅游景观之中。

在笔者读到的有关公共艺术的书籍以及本专业的硕士论文当中,许多同仁深感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匮乏与混乱,一致推崇“百分比艺术”这样的公共艺术实施框架。但通过查找和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公共艺术的文献当中,对立法和实施及视觉审美方面谈得比较多,对介入形式的选择和人文关怀方面谈得比较少。尤其处在今日“图像时代”,在如何让当代艺术介入我们的城市生活的问题上,国内几乎很难找到一本专著。中国当代艺术虽如火如荼,然而仍有自居象牙塔之嫌,与城市公共艺术实际上是脱节的。

此选题是面向创作者的,即讨论在中国城市的有限空间里,如何将当代艺术中的新观念引入公共艺术,拓展公共艺术的介入形式,以及在此之上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小品式”是个自造词,用于“公共艺术”一词之前,是笔者在对国内公共艺术概貌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对一类形式的公共艺术的暂时性统称。具体特点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指非纪念性、非功能性、非主题性;二、在空间上的占用较小。这类公共艺术是在普通市民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呈现的,是一种“亲民”的艺术。笔者之所以要谈“小品式”,第一,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不牵涉到过多的功用意义,没有过多意识形态上的约束,给艺术家和公众更大的发挥空间;第二,是因为此类公共艺术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大城市中鲜有奇葩,往往都有“假”、“大”、“空”的弊病。有些作品大张旗鼓,对空间的要求苛刻,而其结果是使之如同天外来客一样突兀;有些过于个人化,在公共空间很难与大众进行“对话”;有些则过于通俗化,没有艺术的前瞻性。

艺术的介入形式是十分重要的。人们谈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与谈论博物馆里的一件米开朗基罗的圆雕在情感上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与艺术不期而遇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有着事先渲染的参观,对于城市中为生存而奔波的人,那绝对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尤其于当下的中国,那种从右至左不带标点的竖排文的淡然几乎消逝,城市中充满了“惊叹号”和“下划线”。人们是否需要一种邂逅,一种生活的微微停顿,在没有任何先前提示的情况下来接受艺术家献上的一份礼物,来分享这浪漫的“逗号”与“问号”所带来的灵光?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难以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思考”从其根基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一系列超越性问题,如: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人文关怀”就是对上述人文问题的关注与爱护。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并且,它的内涵并不是一陈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

毫无疑问,公共艺术是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家在某种层面上扮演着一个社会组织者的角色,有能力通过作品,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援助,把在“自我疗伤”中的灵魂接到集体中抚慰。然而,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这种对大众需要的满足,在形式上,难道仅仅是低等的,原始的,只顾及一般意义上的“喜闻乐见”吗?笔者认为,绝不是这样。之所以用“人文关怀”而非“物质关怀”或“人文思考”,意味着“精神性”和“主动性”。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仅在于去“融合”、“折中”或“妥协”,而是在于寻找世界中的“永恒”与“本质”。艺术家应该运用智慧在最大的限制中依然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而非把它变成妥协的产物。公共艺术应具有引领性,是一种指向,而不是一目了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