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5:23
导语:在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城效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效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城效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立体产业链网络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098-04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环境与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具备。同时随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等,这些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深刻认识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其发展思路进行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休闲农业的定义
艾伦・尼斯首先在其论文《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此后日本、韩国的学者相继展开研究。2000年,台湾农业主管机构明确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并作出界定: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以为居民提供休闲为目的综合农业产业。如今,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与研究对象。
2.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研究与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于1924年兴起于欧洲,至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德国、日本、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休闲农业研究和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德国的休闲农业主要是提供小块农田供市民自结自足从而享受田园之乐。日本研发休闲农业较早,其休闲农业依托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深层次开发,现已发展出观光型、教育型和特色型三种典型模式,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洽服务处和“欢迎莅临农场”网络组织,不仅为从业者提供日常咨询,还为其休闲农业制定了强有力的促销策略。服务处和网络组织连结了法国各大农场并将他们划分为“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三大类型进行统一管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效法于德国。在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局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了充分支持。
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经济、动力机制和社区管理四个领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观点有: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方面,Inskeep提出了用休闲农业统一渚多称谓,Bramwell B.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完整地阐释,Debolah,以及以范子文、郭焕成、郑健雄等为代表的我国台湾学者也做出了相关研究;在休闲农业的经济研究方面,Oppermann M.、Nilsson P.A.K等通过实例证实了休闲农业是农民的新收入来源,Evans、Dernol证实了休闲农业可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在休闲农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Greffe、Bendl等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做出了研究;在休闲农业的社区管理研究方面,Fleming与Walshand Burr,以及ReidD.G.均强调了社区参与对休闲农业管理的重要性。
日前在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但这种趋势大多尚足经营者的白发结盟,站在国家高度或大区域角度进行统・规划、协调运作的迄今为止很少。
3.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同的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宿旅游等九种形式,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3个,基本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体规划缺乏、建设重复、特色不足等问题开始凸显。
在我同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诸多研究者也开始从其概念与性质、开发与发展、驱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祁黄雄等做出了概念与功能研究;卢云亭、郭焕成等界定了休闲农业的性质,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舒伯阳、毛帅、李林、张广海等做出了休闲农业开发与发展研究;白廷斌认为城市化进程足休闲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郭焕成、刘军萍等提出了休闲农业的“现代文明病”驱动论。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单一理论研究较多,跨学科研究较少,欠缺系统研究。
4.国内外研究发展小结
纵观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我们发现:国外较注重休闲农业的应用性研究,而国内偏理论研究。但足,尤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欠缺对休闲农业理论与发展的系统研究,在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心理学、景观学、地理科学结合上尚不够密切,有待于继续丰富发展。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国家均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在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我国尚未显现。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闲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 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
2.4 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 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 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 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 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 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 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 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
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 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
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
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 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休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阐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旨在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4个城里人,我们仅能养4个人。由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农民要增收,必然导致兼业化,农村从事非农业劳力已超过50%;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开发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渐“缩水”等等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难题。为此,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向“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三高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的出现为农业的转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其产业化发展必然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念
旅游产业化是指以旅游核心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而形成现代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动态发展行为,即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指以休闲农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而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即将休闲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经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旅游文化、旅游人才、旅游管理等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而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情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这就决定着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实现食、住、行、购、娱、游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产业化涉及诸多复杂问题。首先,休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织在一起;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文化环境,以及旅游人才、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如何,休闲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基本业态和基本趋势。其产业化标志具有多个层面:(1)市场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2)规模化与集约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成熟标志。(3)国际化与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标志。(4)集群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竞争优势。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实现连续丰收,过去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已经扭转,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经进入较为充裕的阶段,表现为卖方市场;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弊端,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创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目前形势下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思路。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可将具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农业生产、加工、游览、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景色观光、宠物饲养及其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为农业注入了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益。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带薪休假天数的增多等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人们对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都市人们休闲的首选。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77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9%,全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节假日,这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对于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业休闲旅游,其产业化发展必定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国各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纷纷上马,造成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严重现象。为此,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实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举措,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其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产业化必然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农业休闲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乡镇工业)作为新的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在江西省也同样存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运而生。其中所提出的发展生态经济,正是使我省摆脱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径。江西省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江西的理念,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其强调的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把生态建设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途径。江西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自然资源,为江西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休闲农业提倡农业生态化,将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而随着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农产品开拓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婺源的有机绿茶,近几年畅销欧美,仅2006年一年年产达5000吨,销售收入达1.08亿元,茶农和有茶的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积极性,让他尝到了农业休闲旅游带来的甜头,促进茶叶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还有以往农民家中留着自吃的干蕨、干笋、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销售旺盛,自家养的农家猪、农家鸡、鸭都是游客所爱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江西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思想保障。
(三)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其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它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5,提供就业机会多。
其二,休闲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经销商的中间盘剥,同时农民也可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
关键词:景观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实践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到自然的农村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于是,农业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这种旅游模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农业地
域特点,通过合理景观规划和建设从而探索符合经济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概述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景观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科研、农业生态建设、科普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休闲旅游活动。
二、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农业区别
1、农业生态旅游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型的休闲旅游景点,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2、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
3、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
4、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农业生态旅游规划的景观建设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是把农业生态旅游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实现整体间资源共享互惠。同时景观建设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此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从整体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保持整体风格统一的同时,细化优化局部设计,使景观节点在观赏上具有多样性。在规划设计时特别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是达到最佳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美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又能起到增强旅游地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作用。
3、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一般说来,景观建设都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景观规划设计要因地而易、因地制宜,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保护指农业生态旅游地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旅游地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板块)应着重保护。
4、综合效益原则。农业生态旅游地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和谐,将人文艺术与环境完美结合,使自然的生态美和人文社会的现代美浑然天成。同时把旅游服务设施有效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既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四、景观建设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实践
1、景观建设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满足公众以及游客缓解都市生活压力,渴望悠闲与宁静,体验乡野生活,亲近生态自然的需求。如库肯霍夫公园整体的景观设计以英式风格为主:高大的乔木、蜿蜒的小径、青翠的草坪、幽静的水池。公园内各种树木2500多棵,种类达87种,尤其是精心养护的百年古树群郁郁葱葱,煞是壮观。丛林之间,青草之上,小河之旁,交织着一丛丛缤纷多彩的花圃,一个个开放式的花卉展览场地。蜿蜒15公里长的步行道,沿途是一片又一片目不暇接的花田,恰似一张张铺放的彩虹花毡。公园内设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园区,例如:音乐公园、自然公园、历史公园等,还特别为儿童设计了探险之旅、花园迷宫、牧场等游园路线。每年花展季,公园内的许多温室展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品种与花艺装饰设计,有全球最大的“兰花展”和“百合花展”。
图为库肯霍夫公园:
2、景观建设是农业结合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如大田种植一般是依托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区域,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通过创意化种植构筑,主要特色大田与创意景观种植完美结合创造出大地景观,其主要针对的客群市场是农业观光体验。大田种植一般是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景观底色出现的,在当下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管控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大田种植的景观效果也是时下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种资源,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创意化设计打造大地种植景观,即可以将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态通过不同色彩的作物种植进行展示,建设至高观景平台让游客观赏。中国广袤的田园应该成为承载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窗口,以旅游为画笔在广袤田园上绘画出五彩斑斓的大地景观。
3、景观建设融合农业生产的创新模式。新农村建设+街道庭院生态廊道设计+五谷杂粮创意化设计=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客群市场主要是民俗近郊休闲体验客群,主要以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接待为赢利点,
规模要求在100户以下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具备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对传统村落。这种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的主旨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党和国家对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重要指示。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掘地域的农业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技艺特色和人民生活习俗特色,在村庄道路景观的美化设计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树、蔬菜和花卉作为景观绿化植被,并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供居民日常话家常;在居民庭院绿化美化的同时要结合庭院经济进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丝瓜小院、盆景小院、农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在村庄景观打造上要将五谷杂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来源,各种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枣等农作物串成的辫子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在文化生活设计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技艺等进行传统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落脚点还是在乡村,如何真正的将乡村的特色挖掘打造出来是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所在,期待未来的中国大地上美丽乡村的发展真正的是实现一村一品。
五、结束语
农业生态旅游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如果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需要,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建设。如果农业生态旅游误入歧途,那不仅会给当地环境造成灾难,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游客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各地政府以及旅游开发商也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规划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红艳: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2001(3).
内容摘要:都市农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都市农业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尽快跳出政府主导的模式,强化我国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其盈利水平。
关键词:都市农业 商业化 模式 条件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周边及其间隙地带,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的都市农业主要是在以前的城郊农业和所谓“菜篮子”工程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得到了普遍认同以来,我国的都市农业已经在许多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偏重于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注重经济效益,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跳出政府主导的模式,强化我国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其盈利水平,政府要为都市农业提供良好的市场化发展条件,全面推进商业化运作,才能使都市农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都市农业的产业特征
任何产业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其经营者能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否则它也不可能被称之为“产业”。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都市农业既能给城市、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能给其从业劳动者带来收益。都市农业是城市系统的一部分,都市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城市的需要,因此,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都市农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要进入市场交换,实现在市场上的流通才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和生命。例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花卉、蔬菜、水果,特别是不耐储存的蔬菜水果等等,都体现了都市农业市场化的特征。它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并使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是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农业自身是一个弱质产业,在生产上受土地不可再生的供给约束,消费上受恩格尔法则的约束。而且还要经受市场和自然两种风险,自身积累能力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流动具有趋利效应,因此当农业的资本收益率低于平均资本收益率时,是很难吸引优质资源和资本、人才、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进入农业产业的;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的低收益率,农村劳动力、资本会从农村转移出来,寻求更高的回报,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进一步乏力。
虽然都市农业是不同于一般传统农业的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毋庸置疑,都市农业仍然具有农业的多数特征。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都市农业能够满足市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休闲观光需求和环境保护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因此带有很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投入来弥补都市农业的正外部性。但是政府投入不能盲目,必须严格区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一般商品。完全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景观维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这一部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不包含任何商业性,则应该由政府财政等公共资源来提供。准公共产品主要指既具有景观维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稳定市民生活、保障战略供给、以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性、辐射性和扩散性等公益性要求,又具有一般的商业性盈利性质的产品。对于没有机会成本的产品只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但对于那些为了服从公益性需要而必须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的产品,则其机会成本的损失应该完全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并同样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
另一方面,一般商品绝不能由政府财政等来提供,只能享受政府对弱势农业的政策性扶持,和政府对于某些需要鼓励和促进的领域给予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补贴,但是这些倾斜和补贴必须实行严格的市场化运作,不能破坏原来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样才能使更多有实力和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进入该领域,参与公平竞争,提高生产力水平和都市农业的盈利能力。
都市农业的盈利途径
都市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教育功能、休闲旅游功能、创汇功能等多种功能,而基于不同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点都有所不同。虽然对于一个都市农业企业来说,这些功能可能同时具有其中一部分或者全部,但是为了研究分析的方便,下文将把各个功能分开来进行盈利点的分析。
(一)基于生产功能的都市农业
生产功能是指都市农业为都市居民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名特优、鲜、活、嫩的农副商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消费需要。都市农业不能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上,而是应该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深度加工和市场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特别要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促进高附加值商品生产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基于生产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主要包括销售初级农产品收入、高附加值收入和其他收入(参见图1)。
(二)基于教育功能的都市农业
教育功能是指在都市农业区内开辟市民农园和农业公园等,让市民及青少年接触农业、体验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在回归自然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乐趣,并接受教育。中小学生到基地不仅能体验普通农家生活,了解一些简单的农艺知识,而且能培养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由于基于教育功能的都市农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所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基于教育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主要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政府投入、社会基金投入和教育服务的收入。
(三)基于旅游休闲功能的都市农业
休闲旅游功能是指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为都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近些年,在都市区域兴起的“农家乐”、“农业旅游”、“市民公园”等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体现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发掘、拓展了农业的这些潜在功能,也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增进交流的好机会,使人们获得有益身心健康,是高雅、便利的融休闲、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场所和新方式。基于旅游休闲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主要有门票收入、提供各种服务、场地收入(餐饮、会展、宾馆等)、地产转让收入和其他收入。
(四)基于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
主要是指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实现都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归宿点是为了提高都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而现代都市,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废气多,噪音大,污水垃圾等公害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都市农业不仅要为人们提供鲜美的农副产品,而且还要为人们带来新鲜空气洁净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都市的一块绿洲和“绿肺”。基于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因此有三种提供方式:私人完全提供、私人和政府联合提供、私人和农场联合提供,三种提供方式的盈利点略有不同,私人完全提供则收入只有门票收入,私人和政府联合提供则收入除了门票收入还包括政府补贴和社会基金投入,私人和企业联合提供则收入除了门票收入还包括有偿服务的收入。
(五)基于创汇功能的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依托大城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自然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加快农副产品国内、国际间的流转创汇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都市农业一方面受大都市地区级差地租和劳动力成本日趋升高,以及外省市农副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农产品的非关税保护,这必将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因此,都市农业一定要在跻身国际、出口创汇中求生存和发展。基于创汇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包括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收入、技术性劳务输出的收入、涉外宾馆、旅游等服务的收入等。
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的条件分析
都市农业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发展条件。
(一)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
因为都市农业的功能、组织和市场定位等都不同于常规农业,特别是都市农业产生的公益性效益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为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而且都市农业除了具有生产,还具有生态、示范、辐射等功能,创造出很多公益性价值。因此其商业化运作应既应该包括有商业价值的增值,又包括公益性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只有真正实现公益性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都市农业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因此需要一定的制度(例如非经济效益的评价、转化和再分配制度等)来与之配套。
(二)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
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其商业化发展需要政府和公众对其公益性部分的认同和补偿,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和公众才有相应的觉悟和能力;都市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等需要高投入,一般小农缺乏较大的投资能力;而且都市农业需要高端市场,只有当国民收入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产生一大批有需求和有支付能力的高端消费者。
(三)需要较高经营能力和相应的经营模式
如果说传统农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小农,那么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就应该主要是拥有较高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应该有较好的经营能力,因为都市农业科技含量高、内容还包括休闲观光和生态环境等领域,面对的消费者要求也很高,因此经营者必须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相应的经营模式,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赖涪林.现代参与式农业的发展条件与路径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05(2)
2.赖涪林,张汀汀.论我国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J].郑州全国都市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参会论文,2006
3.张放.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韩杰.社区商业投资模式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2006
5.李娜,徐梦洁,王丽娟.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李莉.商业化、全球化与公共领域[J].西北大学,2005
关键词:都市农业园区 景观生态学 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城市土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日前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日益扩延的都市范围使得农业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日益蔓延为都市的蔓延范围,此种现状严重的破坏了如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今时今日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耕地日益减少、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大的农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由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朝着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慢慢转变。
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景观美学及园林景观相关原理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使都市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指在城市内或者都市圈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定手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及资源调控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详细的规划来聚集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对农业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之能够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
都市型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城市。都市型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日益发展成熟的重要的载体形式,在此种载体中发展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了现代都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娱乐、农业科研教育场所,同时也保证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
2.西安都市圈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主要依托而发展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规模化、标准化型:特点为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集中展示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水平。2)高科技现代农业展示型:普遍采用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组培育苗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3)农业生产与休闲相结合型:特点为园区农业生产主体突出,观光休闲设施配套齐全,游客可参与土地租赁,果树和动物认养等农事活动。4)民俗文化、农家乐型:其以村镇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3.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3.1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1.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
对于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应将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进行清晰的阐释和梳理。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认为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⑴景观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⑵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⑶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⑷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⑸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2.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斑块(Patch) 是景观中的点状因素。在一个较大的景观系统中可将那些点状的景观要素归类于“斑块”。在都市农业园区中的整个景观规划范围中的绿地广场、建筑群体以及园区边界地带的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斑块来看待。
2)廊道(Corridor)是景观中的线形因素,其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转输载体,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廊道在景观中可分为以下三类:河道水系或蓝色网络状廊道;森林、林荫道或绿色带状廊道;街道(硬质道路)或者灰色线状廊道。它们可分别简称为蓝道、绿道和灰道。
3)基质(Matrix)景观中的面状因素。它是作为景观区域镶嵌在生态系统背景或按照农业园区功能及生活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特色景观、标志性景观区,亦是构成农业园区景观特征中最广泛又敏感的部分。
4)边界(Boundary) 属于农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各要素构成相邻系统的交界面和接触界定的区域。在农业园区中的建成区部分,在不同功能分区为依托的园区内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属于内部生境,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乡村城郊则属于外部生境,城乡结合部带则就属于边界区域。它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生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5)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的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了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6)尺度(Scale)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3.2景观美学
景观美是在特定的有限整体生态环境里,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人对白然足够明勿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性鲜明、突出、生动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人对白然既征服又保持和谐一致的本质。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通过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观光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出农业的本质,反映出对农业景观美的认识、抽象和提炼。
3.3园林景观理论
园林景观理论认为景观由景观元素构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在园林景观理论中农业观光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观赏因素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和运用,从中外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农业的影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上找到农业观光的原始形态。《周礼》上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有:“园,树果;圃,树菜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产生之初―周朝的苑、囿开始,园林中就栽有大量的桃、梅、瓜等农作物。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其实也是把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通过造景规划实现的过程。借助于园林景观理论,规划建设者可以从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植物、土地、水、场地、建筑等造景元素的规划设计,创造视觉优美、生态良好、空间舒适的观光游憩场所。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理论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都市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都市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研究其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以上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3] 郭春华.可持续观光农业规划探讨—以广州市郊满山农庄为例[D].北京: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6).
关键词:都市农业;田园城市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包括从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经济过程。它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都市农业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已经和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这也是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根本区别[2]。它作为优化城乡结构、拓展城市游憩空间和增强地域特色的一种先进理念,与现代田园城市一起,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在此,本文就从现代田园城市与都市农业两者互补性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研究背景
早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认为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城市周边环绕以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兼备了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把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的结合起来,把社会与城市、区域与城市规划统合在一起,每个城市都能做到城乡结合。[3]1919年,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市民农园”来发展都市农业,并且还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996年3月,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成立都市农业研究中心,建立起来了供城市规划者、城市农民、研究专家等交流和合作发展都市农业的平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都市农业的萌芽,而市民农园是都市农业的雏形。都市农业自产生之日至今,与现代田园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在各自的发展中,两者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互补性。
2. 现代田园城市与都市农业关系探讨
2.1都市农业对于现代田园城市的关系
2.1.1都市农业是现代田园城市最好的展示窗口和形象宣传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与环境;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都市农业,可以能够欣赏到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乡土风情,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农家美食;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发展都市农业,使其不断向二、三产业渗透与延伸,参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还能观赏到产业高端技术支撑下的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从生态、生活、生产各个方面,都市农业都是现代田园城市最好的展示窗口和形象宣传。
2.1.2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田园城市进程
首先,都市农业除了包括城市内部的插花状小块田园,而主要是指城市近郊、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4],这些农业地处乡村,却依附于城市,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其次,从都市农业的起源和功能上来看,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一个开放式的城乡产业一体化结构,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平等、互助与合作,缩小了城乡经济和收入差距,有助于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重组,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现代田园城市的进程(图1.1)。
都市农业的发展,从而在发展的所在地形成了增长极,由于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多类型,不断的向着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从而使整个田园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增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和经济、文化等上面的交流。于是发展都市农业区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城乡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进而促进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
2.2 现代田园城市对于都市农业的关系
2.2.1现代田园城市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现代田园城市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5],该思想就要求在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中,要从城乡的生态、生活、生产综合要求出发,以构建城乡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切入点,以改善人们的休闲生活品质为目的,以加快农业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在都市农业的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思想,使都市农业与现代田园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耦联、生态结合、文化衔接上诠释现代田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图2.1)。
2.2.2现代田园城市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空间
现代田园城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一体化,而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政策的一体化等,这些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都市农业既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最易受城市化扩张影响的危弱地带,必须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或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另外,都市农业涉及的行业门类较多,如农业、加工业、物流业、服务业等,必须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协调好都市农业与城市其他产业的关系,做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生共赢。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为都市农业全面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必要条件,为都市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
3. 典例分析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三圣乡,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出发,结合实际,以扩大花卉产业优势为突破口,就地变“城市通风口”为“不落幕的花博会”、“幸福梅林生态园”、“江家菜地”、“东篱菊园”及“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由此构成了大型的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将原先破旧的农居,改造成为富有浓郁的川西坝子民居特色的“花乡民居”;就地将农村变为城市,农民就地转化为城市居民;就地将单一种植经营农业的农民变为了经营花卉旅游、房地产出租、项目投资的商人。这一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更好的展示和宣传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且还促进了世界田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大背景不仅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还拓展了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方卫等. 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
[2] LucJ. A. Mougeot. Urban Agriculture: Concept and Definition[J].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2000(1):5-7.
[3]张忠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