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5:29
导语: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自控能力中学生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于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阶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侧重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以班级为辅导单位,班主任为导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有助于班主任转变传统的道德观、学生观,还有助于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学生因自控能力差而导致的一系列消极行为的道德教育工作模式。在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因控制能力差的问题行为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干预,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自控能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整,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冲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他们常会表现出自控能力比较弱,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如随意性较强、言而无信、做事虎头蛇尾、守纪律自觉性差、自我管理意识较弱等自我支配能力差。因此,利用中学生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年龄阶段特征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最佳的时机和优势,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的锻炼、引导、矫正,在让他们感受体会到初中生活比过去更有约束力的基础上,了解中学生行为规则的各项内容,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克服自身弱点、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这些新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此,让学生懂规则,守规则是前提条件和保障。
初一学生充满稚气,活泼好动,积极热情等特点,要适应初中,过度好角色的转换非常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靠说教、训导、处罚难以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而必须通过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易于让学生接纳的方式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为此,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1认知升华法
要提高学生守规则的能力和自觉性,最基本的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何做才更好。因此,在开学第一个月,利用主题班会和文体活动节开展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中学生十项守则》,同时用事先设计好多媒体呈现具体规则的情境,提出思考性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感悟、触动、体验、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讲真话、讲实话的风气。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加以干扰和冲淡、在把握好辅导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对问题和现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接纳能力,为接受新规则、遵守新规则奠定了思想基础。
2例证教育法
由于中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因而对这部分学生,遵循“讲事实、摆道理”的原则,先让他们小结自己在遵守规则方面好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增强内心的成就感,再引导他们举例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讨论分析(或通过活动课形式)这些不良表现给班集体、他人、自身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由一个个由于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守规矩,不守纪律发展到不守法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震撼学生的心灵,真正感受到遵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形成“管住自己管好自己”的共识,从而自觉增强自控能力。
3民主参与管理法
初二年级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开始形成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事物有比较明确比较清晰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在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在这一过程中,定期开展每周一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了以全班总动员、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大家有话都来说为宗旨的主题班会活动。主要步骤如下:
3.1由学生选出的五位值日班干小结上周本班的学习纪律的大体情况,对良好的现象加以表扬,对不良现象提出后,把改进的措施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后产生,从而使学生树立和更增加了主人翁责任感,在大家的参与下,树立起“管好班级是每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的责任感。
3.2在由主管各项班级事务的班干对一周以来的出勤、参加劳动、衣着服饰、做两操、参与集体活动等具体情况作小结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有突出良好表现的同学进行互相评价,找出其身上值得大家学习的闪光点;而有不佳表现的则可以当面说明情况,也可以在课后作自我反思之后找老师或班干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思想上逐步消除只受老师和班干管束的意识,认识到同学之间不仅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学习,而且更应学会从内在要求注意自我形象、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严格要求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目的。
3.3分小组小结周记情况,以自己在一个周里的各个方面的表现通过周记的形式,把自己认为做得好或不够理想的方面加以归纳罗列出来,在本小组里开展讨论,相互之间补充说明对方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商量今后改正的措施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的自我约束力有了相对的提高。共同制订了本班的行为规则,内容如下:
文 明 公 约
(1)来学校要戴校徽、穿校服。
(2)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3)按时认真做早操、眼保健操。
(4)按时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
(5)不乱丢垃圾,保持教室清洁。
(6)不能追逐、打闹、推挤。
(7)不破坏公物,不践踏草坪或乱摘花草。
(8)学习上刻苦用功,克服困难,勤学好问,听从老师指导。
(9)课堂上不能讲话,不能嘈杂,不能起哄,不能睡觉,不能看课外书,不能传字条,不能吃东西。
(10)上课时不能在外面游荡。
(11)不能带东西上教学楼到教室吃。
(12)积极主动做好事。
(13)认真做作业,按时交作业。
(14)第一次上课铃声马上到位,第二次铃声之前做好上课准备。
(15)听从课代表安排。
(16)体育课排队快、静、齐,一切行动听指挥。
我们的承诺: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组员:组长:
3.4培养勤劳动、乐于劳动、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教师结合本校的十项规定,组织开展“比一比看谁做的好事多”的活动,以班干、团员为核心,以量化评分的方式分小组开展比赛,掀起一大批同学在课余时间争做好事抢做好事的热潮,涌现出许许多多为班级无私奉献的人物,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带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为学校为他人做好事的活动中。通过活动,不仅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辱观念,而且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逐步形成自我监督、自觉参加各项劳动、自觉为学校为集体做好事、抢做好事的风气。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本班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和表扬班级。
4心理测试法
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逐步成为比较稳定的学习品质,要从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小行为入手,如设计了围绕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内容的心理测试答卷。
借助心理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难时畏响情绪,增强自主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其不良后果,进而制定出纠正不良习惯的学习计划并付诸矫正行为。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不能靠常规教育,而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有机地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融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优化班级管理模式,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初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探究
【关键词】 高中 心理 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挑战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渴望表现自己,却受到生理和心理各种悄然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对青春期带来的各种变化迷惘不安,甚至焦虑,许多人开始迎来了敏感而自卑的情绪,而且通常有着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不满家长或者教师的说教。这些对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不仅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不利的消极情绪。心理问题是初中班主任必须重视的重点之一,接下来,我主要从心理角度,介绍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
初中班主任开展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管理。第一,班级管理。班主任要知人善任,选取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学生做班干部。班干部的选择不局限于成绩,而是看重学生的性格。班干部要性格开朗,有责任心,建立优秀的班干队伍,可以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第二,班风管理。一个班级的班风是否良好,关系到班级的团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班风,必定是班级纪律严明,同学团结友爱。这需要班主任带领学生制定班规并且严格执行。班规内容一般应该保证班级团结友爱、赏罚分明、树立良好学风等等。良好的班风,可以加深班级情感,促进团结;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建立,鼓励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第三,心理辅导。青春期的学生存在许多生理和心理的认识不足,导致一系列青春期烦恼。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将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出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走上歪路。初中学生十分需要班主任的引导。因此,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心理辅导会,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开展集体的青春期知识讲座,或者对个别同学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要让学生了解到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和不良情绪的存在是正常的,要正确对待这些变化,迎来人生的新阶段。另外,班主任要重视情感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关怀,鼓励他们敞开心怀,向家长和教师求助,在长者的引导下正确面对青春期。
三、总结和建议
优秀的班主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组织班级管理,使学生遵守纪律、班级学风优良;同时,又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充当学生的引导者,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给予学生正确意见;最后,班主任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解析初中学生在青春期复杂而简单的心路历程,给予学生心理宽慰和中肯的意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背景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目前, 中职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心理、生理逐渐向成熟阶段发育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职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 将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策略,为我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探究提供借鉴。
一、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容易受到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讲,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身因素。中职学生处在心理发育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存在着重要问题。中职学生自身对社会以及事物的全面判断以及认知能力,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家庭因素。家庭是中职学生的避风港,家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甚至经济地位对于中职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家庭出现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谐等,都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因素。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一切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观念影响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经常打骂学生,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第四,社会因素。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中的错误观念以及错误思想极易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对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后,我们必须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转变那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观念,多加注重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紧跟时代步伐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努力在中职学校实行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做到教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中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老师是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的关键,毕竟实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由老师来指导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早已成为新时期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中职老师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多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要有出色的心理辅导能力,提高自身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让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提高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掌控能力。第三,举办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中职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举办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专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中职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关注和维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健康成长。中职学校应该深入研究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创新学生心理健康解决策略,为我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探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卫萍,陈雪梅.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4) .
[2]郑显亮.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以“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板报、手抄报设计大赛活动)
2、开展“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文明校园我先行”、“文明家庭我有责”、“文明使者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内容,以此来强化落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到人人知晓活动主题,培养目标。
3、进行《德育规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读本》内容学习,做到“人人知规范”,“人人明礼仪”,把学习内容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4、将校级文明岗、年级文明岗、班级文明岗值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规范三级文明岗值勤制度。
5、根据不同年级,落实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
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中学生,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做到全员达标力争优秀。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的认知率和形成率,达到优秀水平。
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有特长的毕业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努力成为行为规范示范年级在此基础上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通过“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评选”落实良好行为习惯。
7、规范升旗检查制度,提高学生爱国意识。
8、做好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迎检的各项工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各项竞赛活动。
1、9月份第二周,开展“红烛颂”的感恩教育活动。
2、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祖国万岁”的“班班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要选唱统一推荐曲目,开展班级合唱活动,举办班级合唱比赛)9月底举办年级合唱比赛并在校会,升旗时间请优胜队进行展示。
3、开展以喜迎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的阅读创新读书交流活动。
4、组织安排七、八年级军训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自护意识。
1、请法制副校长,交通安全辅导员进行相关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2、每月利用校会、晨讲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系列教育。
3、组织实施全校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4、组织开展法制、安全系列教育活动的黑板报、手抄报、漫画作品的评比、竞赛及成果展示活动。
四、加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德育干部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通过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展班主任、德育干部工作的研讨会。
3、完善建全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使助理班主任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4、积极组织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参加市区级各种班级建设培训活动。
5、规范班主任工作手册的使用,使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具有针对性,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建立建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2、成立心理辅导教师中心组。
3、建立建全心理咨询室教师值班制度,固定开放时间。
4、开展好全校学生的团体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
六、充分利用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发挥其教育功效。
1、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的授课。
2、坚持定期的四方联席会制度。
关键词:关爱;教育;合作;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68-01
一、黑天鹅事件的概念及其特点
黑天鹅事件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它是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同寻常的事件。但是人们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首先,它具有意外性。第二,它产生重大影响。第三,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认为是可解释的。
二、中学生中著名的黑天鹅事件举例
1、2015年1月13日19时许,陕西咸阳三原一名中学生跳楼身亡。
2、2015年1月12日山东20余高中生疑因感情纠葛群殴致1死1伤
3、2010年12月18日,苏州公交门等等
……
这些在中学生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它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许多的关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教育的思考。这样的事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灵伤害,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当事者家庭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重大意外事件发生时候会改变一个家庭;对于周围学生来说,会造成一种恐怖氛围,对于广大学生的发展不利;对于教师本人来说轻者受到处分,重者胜败名裂。那么我们怎么来预防这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呢?
三、预防中学生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措施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因为在学生中发生黑天鹅事件一般都是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引发为主要的诱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主题班会、板报等活动中要注意强调对学生认知的培养,教会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为人处事方式,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合理引导学生辨明是非善恶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感激别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学子内心的积怨,学会明辨是非和感恩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生活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
2、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三生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各方面的法律不断完善,为法治社会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法律意识体现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强调普法教育,在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
3、加强对学生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4、加强对学生关爱,建设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教师应该是最了解本班学生情况的老师,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努力做到“视如己出的关爱”,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异常和变化,关心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要有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后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师与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合作。
5、心理团辅和重点关注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
“心理团辅”顾名思义就是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主要强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提升人际交往水平,减轻对学习和生活不适的体验和痛苦,协助学生树立团队友好协作意识。而重点关注的心理辅导方式更适合于性格孤僻又不善于言辞的学生,班主任教师该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想法,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这样的学生健康成长。
6、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异性效应”
从上面举得例子可以看到,很多中学生由于青春期感情的冲动,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几个方面,即:利用“异性效应”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个性;利用“异性效应”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利用“异性效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及增进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和团结。
7、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适度结合的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要求班主任学会坚持适度原则,这个也是一门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即面对家长不为难学生,又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具体的操作我认为要以表扬和适度批评相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同现代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方面遇到或者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经济滞后的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家庭压力,学习压力,他们长期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过于紧张,诸多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烦恼心理、挫折心理、厌倦心理、孤独心理、妒忌心理、意志薄弱心理、逆反心理、考试焦虑等。究其原因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网络、手机等视听工具广泛应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肤浅,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加上各媒体对高考的过度渲染,家长、教师、亲戚的过度关心,使学生的压力无形中增大,表现出各种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是家庭因素。据调查表明,现在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农村一部分家庭有两个孩子,家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工厂、民营企业效益不佳,地方农村经济萧条,下岗、失业、剩余劳动等现象就发生在身边,家长惟恐子女将来步己后尘,于是认为子女“只有考上大学,才是惟一出路”,“上不了大学,这辈子就完了”,似乎考不上大学就得“下地狱”。学生在如此的重压下延口喘嘘,产生极度压抑。
三是自我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学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向“平等”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发生与教师顶嘴现象,甚至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抵触的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尊重而不会尊重他人。由于考虑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自己见解,对不合乎己见的,就盲目地拒绝,顶撞,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非常后悔。这一切说明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呢?
1、加强心理辅导,确定辅导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咨询信箱,进行心理咨活动;开设心育辅导课,定期为学生普及心理常识教育;通过广泛开展“悄悄话”、“聊天”活动,开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家长会渠道,使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实践证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实现认知的重建,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中心环节。
2、减少不良的环境因素。过度刺激促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更多的学生希望有着舒适环境和适度调节。因此,教师、家长无论是关心、期望还是要求、评价,态度必须以适度为原则。“当教师对一个列为高度焦虑的学生提出要求时,这个学生大概感受到无能为力。……他可能认为反正准是完不成要求时,也就不去试了。他们甚至为证明他是对的而可能去做必然会导致失败的活动”(林格伦)。过高期望使学生失去动力,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好学生。
适度要求,学生会感激不尽的。如果为了升学而缩短了休息和活动时间,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水平,难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及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产生抑郁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及强迫的人格。适度关心,有利于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当然,把学生捧上天也是不合适的,教师、家长对学生百依百顺,过度关注,往往有害无益。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细节行为过度敏感,比如在学生考试成绩稍微下降时,马上找其谈话,过度安慰,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合理引导学生面对考试,消除考试中各种焦虑。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考试的认识;稳定良好的心态,处事临危不惧;培养自信心,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和知识;要有心理预见性和积极的自我暗示。
认真落实学校政教处学期工作计划和要求,围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学生健康、自主地发展。
二、 班级发展目标:
根据目前班级学生状况以及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其学科成绩的进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继续培养班级小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促进班级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主要工作安排:
1、熟悉班级学生情况,明确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2、加强班级规范管理,从进校、上课、课间休息、两操到个人仪表都做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特别加强预备2分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的检查,努力做到有准备地上好每一堂课。
3、加强班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每天的值日工作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卫生好习惯,营造一个卫生整洁的班级环境。
4、加强班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班会、学校大型集体活动等契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守法意识、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加强家校联系,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提高班级学生教育实效。通过家访等方式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能够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 讨论“我为校园规范献计献策” 》、《良好的行为是成功的基础》。
2、积极校篮球赛:由体育委员负责,发动全班学生积极报名,为集体争光。
3、月考。
十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讨论《我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复习迎考。抓好各门学科的复习,准备文化课期中考试。
3、班级学习成果评比。包括作业规范和笔记规范评比。
十一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社会考察活动安排,班级进行安全、纪律、卫生、集体主义教育。
2、期中考试及总结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制定下半期工作学习计划。
3、家长会,共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沟通教育心得,促进后半期工作的更好开展。
4、月考。
十二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元旦庆祝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辅导等等。
2、各文化克复习迎考。
一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考试心理辅导、复习方法指导等。
2、期末考试。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治疗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