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工厂论文

时间:2023-03-03 15:55:40

导语:在化工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工厂论文

第1篇

其一,以设计技术为重的生产环节。设计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步骤,在传统的工业工程当中,注重的主要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现代工业工程则更加关注如何通过进行合理的设计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使用体验的提升。只有提高了产品中的设计成分,我国工业创造力不高的整体形势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改观,而不会从一开始就生产出来不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产品。其二,以整体管理技术为主的生产管理过程。在现代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当中,整体管理涵盖到了整个生产过程,将整个生产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体管理将产品设计、生产规划、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时间控制、生产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评估等活动纳入到工业生产的整个系统当中进行统筹考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生产目标。其三,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以整体管理技术为前提的,整体管理技术从整个管理目标出发,设置出了每个环节量化目标(量化目标并非是单个环节的最优目标,而是在整体最优的目标下实现的单个环节较优),控制技术根据决策的整体目标来进行过程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生产成本控制和生产时间控制,最终实现整个工业工程的目标。

2现代工业工程促进工厂自动化的途径

(1)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理念对工厂自动化的制造执行系统技术进行改造。制造执行系统承担着工厂自动化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设计结果实现的过程,因此,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理念对其进行改造十分必要。首先,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市场需求是工厂生产的风向标,只有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够将产品变成资本,所以在对制造执行系统技术进行改造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市场的需求,包括对产品质的需求和对产品量的需求,在符合市场容纳量的前提下,设计出市场满意的产品。其次,对整个系统生产流程进行统筹管理。在整个制造结果最优的前提下,每个环节都会相应地生成其最合适的参数,因此,在进行制造执行系统参数设置时,一定要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统筹管理,计算出每个环节的合理参数,以确保生产结果的顺利实现。最后,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自动化制造执行系统也是会存在着一定的次品率的,所以,一定要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避免次品流入市场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2)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理念对工厂自动化的网络化控制技术进行改造。首先,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网络化控制。从生产决策的制定、市场风险的分析、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到人力资源的控制,都要运用网络化控制技术实现量化控制,以确保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网络化控制技术进行更新,确保生产的顺利和稳定进行。网络化控制技术囊括了生产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革新,以保障网络化控制技术的稳定,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进行。

(3)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理念不断地促进管理自动化的高效进行。管理自动化包含了办公自动化、经营过程自动化和决策信息化。首先,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其能够熟练地运用办公自动化技术,提高其办公体验,促进办公自动化目标的高效实现。其次,通过设立规范的经营制度,铺设完善的经营渠道来进行有效的经营控制,实现经营过程的自动化,以完成将生产成果转化为资金的目的。最后,实现信息化决策。在决策制定之前,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搜集市场信息、用户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对自身的潜能信息进行评估,以保证自己在合适的情况下做出合适的决策。

3结语

第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科技知识、文化信息。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且坚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选择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四个方面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强调公民文化权利时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应当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定位在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时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乡差异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村,国家政策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比如通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小分队、流动放映队等形式,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流走于城乡之间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利,由于他们长期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流走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即不能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农民工长期以来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虚,呈现文化孤岛现象。因此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围,通过社区、工会等组织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求政府要创新服务理念,还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规划,系统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乡财县管的分权财政体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大进步,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乡镇也应不断开拓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从而更多地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因此,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力量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此应消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投入的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集资、捐资、赞助等形式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此外乡镇也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自行解决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缓解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给新模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企业和民间力量较少参与,因此必须突破这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互动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要求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在资金投入,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确立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制定文化服务法律政策、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办文化。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参与主体,企业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承担经济责任外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捐助、扶持等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对由于政府文化服务缺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场不愿干的文化服务,可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这些社团、基金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如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比如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业余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支持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能贴近农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获得农民欢迎,同时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能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当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重视培育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且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基层文化服务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激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模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专兼职工作,发挥农村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系统学习,或邀请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础文化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再次,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农村民间艺人扎根农村,能农能艺,他们的演出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农村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为边缘文化群体,因此政府应对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创作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鼓励、帮助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机会,为民间艺人搭建发展平台。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提供文化服务,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农民表达社情民意,反映心声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公开、民主、透明的原则。首先,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这些机构既不隶属于政府,也不能与被评价单位有经济关系,它应该是一个经济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正式成员应是一些专家学者,并且要制定专业化的评价指标。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农民的评价,开拓农民参与渠道,重视农民的话语权,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喜欢不喜欢为评价标准。其次在评价内容上除了文化设施的使用率、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人才保障、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硬指标外,还应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和群众的参与度、公平度、公民满意度的评价。在评价形式,积极开拓评估渠道,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评价、个人调查等形式,保证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最后,还应建立健全评价结果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监督报告,让农民了解公共服务的情况,并对评价机构进行评判,确保评价的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王京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

2.杨永,朱春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维视角分析[J].理论月刊,2008(9)

第3篇

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的施工时,都存在着场站分散、物资分散和人员分散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施工过程的监管不到位以及施工监理力度的薄弱等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从而降低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而限制了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而通过规范化的进行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可以使人员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而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所以,对于大多数石油企业来说,规范化的进行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的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的规范化管理为了保证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管理者首先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规范化管理。从工程施工全局出发,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设计图纸,按照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统筹考虑施工活动中人工、材料、机械、资金和施工方法等五大要素,对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相应的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为施工生产活动的连续性、协调性、均衡性和经济性提供最优方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另外,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项目管理者要保证编制内容的规范化,既内容需包括工程类别简介、施工图简图和现场平面图布置图等多种内容,进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2.1施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保证地面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能够得到规范化的管理,管理人员还要做好施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首先,管理人员要保证施工现场的封闭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施工人员全部进行统一工作服、安全帽的佩戴,安全监督人员以及现场管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施工人员劳保着装的检查,确保施工现场的规范和有序。其次,项目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开料作业区的划分。而这是因为开料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料、噪声和灰尘,进而使施工现场一度发生紊乱。所以,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划分开开料区域和施工区域来进行这种现象的避免,进而更加规范的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再者,项目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开展文明生产,进而使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施工习惯。而这样一来,不仅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还可以使施工材料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省,进而使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化。另外,项目管理人员要合理进行施工工序的安排。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科学且合理的进行施工工序的安排,从而使各工种的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计划进入场地施工,进而避免交叉作业而导致的施工事故的发生。所以,进行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也可以使施工现场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2.2施工质量验收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使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得到规范化的管理,项目的管理人员要使施工质量验收管理更加规范化。一方面,在现场施工完成后,管理人员要使每个施工工种按照规范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进行施工质量的自我检查,并记录下施工人员的工号。而这样一来,施工人员就能更加清楚施工质量的验收标准,进而更加规范的完成工程项目的施工。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要按照规范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查。而一旦发现施工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要追究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责任,并要求施工人员进行重工,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进而使施工现场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3结语

第4篇

一、鲟鱼工厂化法养殖养殖条件

1.地理位置

养殖场位于郑州市新郑辛店镇,地处新郑市西始祖山下。紧邻郑尧高速,交通便利。渔场紧邻范河水库,水质清新。地势梯度明显,适合鲟鱼流水梯度养殖。

2.池塘条件

池塘为方形硬化水泥池,池高1米,池底锅底形,四周高,中间低,中间排污。池塘上方设置遮阳网,防止水温升高。每个池塘设0.7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1台。

3.水源条件

水源为地下井水,pH值7.0~7.3,水井温度常年15~17℃。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二、鲟鱼工厂化法养殖技术苗种放养

1.池塘清塘消毒

池塘在放鱼前先将杂物彻底清扫干净,然后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进行带水浸泡消毒。

2.苗种投放

2012年2月从湖北购进一批规格为10厘米的鲟鱼苗,先在苗种池中培育,以确保苗种的规格均匀和苗种成活率。经过3个半月的苗种池培育,于2012年5月,将育苗池中的本批次鲟鱼共计21000尾、规格在250~400克的半成品鲟鱼按照不同的大小,分别投放在0~6#水泥池。

三、鲟鱼工厂化法养殖技术饲养管理

1.饲料选择

选用鲟鱼料饲喂。主要原料为优质鱼粉、面粉、豆粕、鱼油、磷酸二氢钙、多维等。见表2。投饵率为1.0%~3.0%。

2.饲喂时间

每天投喂3次:6点、12点、18点。早上6点在换水后饲喂。在投饵前应该先将增氧机关闭,大概关闭时间在30分钟(注意不能造成鲟鱼缺氧),每次投饵应该根据上次鱼的摄食情况进行定量投喂,全池遍洒。等待鲟鱼摄食完毕,管理人员要及时观察。

3.增氧

亚辉鲟鱼养殖场最先使用涡轮式罗茨风机进行池塘增氧,但是水流太小,增氧效果不好。之后改用水车式增氧机,排污、水流效果都很好。增氧机的电源安装断电保护器和断电报警器,这样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必须定期检查增氧机,防止增氧机齿轮因为磨损而出现问题(不断电,但是齿轮带不动增氧机)。

4.池塘铁架子及时维护

因为铁的立杆时间长了会生锈,铁渣掉入池中鲟鱼会误食铁锈,造成铁锈在鲟鱼胃中很难排出体外,影响鲟鱼进食。

5.换水

每天的早上7点前换水,每天换水一次。水泥池的水位一般控制在75厘米,水太深则每天换水量会加大,比较麻烦。

6.定期消毒

定期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进行水体消毒,内服三黄粉等。

四、鲟鱼工厂化法养殖养殖技术中发生的疾病

1.鳃霉病

症状:病原体是由鳃霉菌侵入鳃部而引起的。鳃组织失去正常的鲜红色,病鱼不进食,呼吸困难。治疗方法:要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定期全池遍洒二氧化氯和硫醚沙星。

2.细菌性肠炎

症状:腹部、口腔出血、红肿、鱼体消瘦。治疗方法:用诺氟沙星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3.车轮虫

症状:病原体为车轮虫。在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瘦弱,游动迟缓,肠道无食,严重者造成鲟鱼大量死亡。治疗方法:我们曾参考报道治疗方法,用5%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病情不见好转。也用过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泼洒,但是车轮虫依然无法杀灭。有好多书籍都注明“切忌使用硫酸铜”。但是我们在养殖中使用上述方法,都无法杀灭车轮虫,万般无奈,我们采用0.8毫克/升硫酸铜进行全池泼洒,取得了良好效果。

4.出血病

症状: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治疗方法: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C、E等。

五、鲟鱼工厂化法养殖效益分析

1.至2012年12月,开始挑选在0.7千克以上的鱼出售,共挑选出售20300尾,成活率96%。出售14210千克,均重0.7千克/尾,出售28元/千克,共收入397880元。2.共进料4次,20吨,饵料系数1.41。饲料平均8000元/吨,共计16万元。3.苗种3.2元/尾,21000尾共计67200元。4.电费36000元、池租2000元、药物1000元、工人工资20000元,共计59000元。5.毛利润约111000元,没有计算资金利息。

六、讨论

1.在当地水产养殖并不发达,但鲟鱼养殖技术成熟,易饲养,适合当地推广,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2.近三年来,鲟鱼的成鱼价格连年下降,确实给鲟鱼养殖户带来不小的打击,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如自然水源丰富、进排水方便的地方还是一个好项目。

第5篇

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定义

项目化管理模式主要是将项目管理转化为一种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安排组织中的各项活动,借助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对组织中的各项活动的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管理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大部分企业营销管理组织结构基本上是根据职能专业化设置的,这种营销管理组织结构往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部门各自为政,容易滋生本位主义,而且有时严重脱离市场实际,导致市场营销管理效率低下。同时,各个部门的职员长时间呆在该部门中,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虽然信息相对比较集中,但是信息容量有限,传递速度非常慢,致使办事程序复杂化。此外,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中由于职能的重叠,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的相互推诿,影响营销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气氛,不利于营销项目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二)传统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缺乏强有力支持。大部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都是采用最传统的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经验和多年的感觉来开展市场营销,没有科学的依据支撑,不能保证自身市场营销的可信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逐渐失去市场,失去客户,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不先进,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于市场的判断,会不断浪费企业的自身资源,企业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这样的没有科学理论支持的市场营销策略,往往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同时,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也缺乏国家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导致一些工作的开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影响了市场营销管理的整体效果。(三)市场营销结构不完善,人员责任不明确。当前,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不先进直接导致了企业市场营销结构不健全,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个市场营销团队内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内部人员分工合作不到位,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自身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了营销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高,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能确保尽心尽力地进行营销工作,预先制定的营销目标无法按期完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四)缺乏市场信息的深入调研与研究。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工作的重点都有所偏差,由于受陈旧的市场营销管理思路的影响,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上过度重视项目的完成,拘泥在项目本身的要求中,导致了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缺乏市场信息的深入调查,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和市场研究。其实,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来说,市场的调研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才能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带来有利的信息,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提供足够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营销中,都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研究工作。

三、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一)有明确的市场营销目标作为指导。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来说,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更加有目标,这样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完美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不会偏离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要求。企业根据这样的发展战略来进行市场营销的项目化管理,可以让企业在发展中灵活选取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二)能够明确市场营销内部人员的职责。在企业的市场营销项目组中,会分成许多小的项目管理部门,这样分散的部门会影响市场营销的管理工作,造成一些内部员工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内部人员工作的混乱,浪费有限的工作资源。在采用项目化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后,可以很好地使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在每一个项目部门安排必要的责任负责人,确保每一个项目管理部门都能做到具体工作的落实,确保市场营销工作的正常推进。

四、做好项目化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措施

第6篇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创新议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科技知识、文化信息。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且坚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选择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四个方面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强调公民文化权利时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应当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定位在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时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乡差异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村,国家政策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比如通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小分队、流动放映队等形式,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流走于城乡之间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利,由于他们长期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流走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即不能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农民工长期以来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虚,呈现“文化孤岛”现象。因此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围,通过社区、工会等组织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求政府要创新服务理念,还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规划,系统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乡财县管的分权财政体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大进步,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乡镇也应不断开拓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从而更多地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因此,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力量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此应消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投入的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集资、捐资、赞助等形式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此外乡镇也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自行解决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缓解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给新模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企业和民间力量较少参与,因此必须突破这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互动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要求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在资金投入,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确立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制定文化服务法律政策、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办文化。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参与主体,企业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承担经济责任外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捐助、扶持等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对由于政府文化服务缺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场不愿干的文化服务,可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这些社团、基金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如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比如“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业余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支持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能贴近农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获得农民欢迎,同时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能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当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重视培育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且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基层文化服务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激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模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专兼职工作,发挥农村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系统学习,或邀请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础文化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再次,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农村民间艺人扎根农村,能农能艺,他们的演出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农村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为边缘文化群体,因此政府应对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创作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鼓励、帮助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机会,为民间艺人搭建发展平台。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现场管理;建筑项目管理;施工企业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基础建设也大规模兴起,尤其是建筑领域,其速度已经和发达国家相媲美。建筑行业的规模日渐扩大,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已经成为建筑领域众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1]。建筑施工现场是指一个施工企业开展建设工程和为相关建设工程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其包含建筑施工生产前方的施工工地,为辅助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后方作业场所等。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及其重要的部分,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企业在建筑领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个城市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实施,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都在飞速提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其既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为施工企业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施工要求[2]。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要追逐建筑企业的最大利益,同时更要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但是,经过笔者多年的建筑施工现场探查、分析和归纳,发现施工现场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其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建设进度,降低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施工技术问题,员工管理问题和施工工序检查问题等方面。

2.1 施工技术问题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建筑施工技术决定了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将施工技术现场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其同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同样的地位,使其相互协调,有机配合,以便达到施工项目的质量要求[3]。在施工技术现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土木建设与电气建设部分的协调问题;建筑结构和给排水的协调问题;建筑结构和建筑物外表功能关系;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预制件、预埋件和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等问题;建筑施工相关辅助设施的施工技术问题。同时,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包括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问题。

2.2 员工管理问题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员工是一个企业实施建筑活动的动力,因此,员工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积极的调动员工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力的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目前,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其使用的建筑材料,诸如石灰、水泥等,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施工现场的员工每日与其接触,容易导致病变,损失员工的身体;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也极大的影响员工的生命安全,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采取保护措施,以保护员工的生命及健康。

2.3 施工工序检查问题

在建筑施工项目实施期间,建筑施工工序检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每一道施工都影响整个建筑的寿命是否最长,质量是否达标。就笔者多年的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发现,目前存在许多施工企业不能按图纸要求施工,随意的改变图纸,导致建筑操作质量不达标,更有甚者是在建筑过程中,偷工减料,使用劣质的或者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等现象时有发生[4]。因此,为了保证建筑施工项目顺利完成,必须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政策要求,认真检查验收每一道工序,验收达标之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方法

3.1 施工现场管理优化原则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本质是在建筑施工实施的过程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工作。因此,针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优化,就是寻找一种方法将施工基础管理与专业管理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用,从而实现施工企业整体优化,达到最终目标。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5]。

(1)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衡量建筑施工等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其主要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必须以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原则,制定相关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为建筑施工过程提供服务。

(2)施工过程的规范化原则

建筑施工的规范化是现代化建筑企业施工过程的最基本的要求。建筑企业现场施工是一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过程,其由各种工程人员共同协作,有机结合完成的。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优化过程中,还要坚持施工过程的规范化原则,施工过程必须按照已有的相关施工标准进行,以便多工种协调进行,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和工程施工质量。

3.2 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方法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工程活动的基本保障,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工程施工进度就能顺利进行,并且能够合理的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导致建筑施工无法达到理想化的目标,但是,基于笔者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核心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优化施工现场管理。

(1)以人为本,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建筑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坚持以建筑施工人员为本,充分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利益,以便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施工人员的个人潜力,加快建筑施工进度,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培训、奖励和惩罚性措施,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改善施工现场的安全保卫措施,使得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以人为本,这样就可以挖掘施工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助于建筑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做好为建筑施工现场服务的工作。

(2)以施工班组为重点,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组织

班组作为施工现场的最小管理单位,施工作业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其进行落实和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班组管理制度,是促进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依据和保障。在施工现场管理优化过程中,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重要单位,施工活动的承担着,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班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班组的日常工作,以便保证建筑施工活动有序进行,是非常必要。

(3)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是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制定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充分合理配置现有的施工现场资源,诸如建筑施工材料、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等,使其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施工企业带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体现施工切叶的综合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进行建筑施工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未来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人为本,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的优化方法,优化施工现场管理,以便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改善其建筑施工环境,使得施工人员具有主人翁意识,进而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缩短建筑施工时间,并且能够大大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最终提高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东辉. 加强施工现场项目管理, 提高文明施工水平[J]. 山西建筑. 2011(04)

[2]谢令彬,龚志坚. 浅议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 四川建材. 2010(02)

[3]黄正东.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效益之我见[J]. 四川建材. 2011(02)

第8篇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党的十报告把文化强国列入党的行动纲领,而企业工会是党的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面对长客总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在新常态下,工会组织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和内容,成为我们企业工会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借助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在新常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就是以先进文化为引导,结合企业实际,营造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员工形成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舆论力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企业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创造稳定的内部环境。

1、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要更接近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依靠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借助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为职工提供工作和劳动环境,还要为职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4、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和群众性。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对全体职工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的过程,当职工感悟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目标正确可行时,就会自觉地团结在企业周围,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二、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切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精髓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要选择好有效的切入点,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1、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塑造品牌”。

2、在“行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强化观念”。

3、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优化规则”。

4、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企业精神”。

三、工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关键作用

1、拓展作用。工会组织要围绕企业高管层或企业经营者的思路、理念和设想,不断延伸和扩展。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要求。

2、组织作用。有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方案之后,工会组织就要把责任担当起来,把员工群众组织起来,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大力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3、指导作用。要把握方向、指导全盘、大力推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引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是失误,要及时纠正。

四、长客总公司工会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要以市场拓展、诚信品牌、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使长途客运的品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2、要特别着重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着重构建以责任与价值为本质特征的文化理念体系,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工作的现实指导力、推动力。

3、要依托集团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业务技能竞赛、书画摄影征文比赛等特色文化活动,关心员工的精神家园,提升员工的个人品位,增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队伍形象。

4、在确定文化理念时,可适当聘请专家进行企业文化咨询与讲座,使员工对企业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不记名测试等方式,了解员工对长客总公司企业文化的真实想法,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5、要确立“顾客至上,诚信为本,敬业奉献,开拓创新”为市场理念;确立“安全、正点、方便、及时、舒适、实现顾客零投诉”为服务理念。

6、要始终将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与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加强制度文化层面的切入,使员工了解企业的特点、追求、管理理念等,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长客总公司工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职工群众与企业管理者在推进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包括工会在内的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贯彻执行的过程。形成共同的信念,近而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

2、工会要成为职工信赖的组织,才能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始终把竭诚服务企业职工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要摒弃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正确思想。不少企业经营者也都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党委、政府要求企业做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作为国有企业的长客总公司,我们的发展和壮大,不仅要有核心竞争力,而且更需要先进的、超前的理念来充实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第9篇

摘 要 随着油田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生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化、生产经营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伴随而来的工作态度、思想意识、道德标准和自我价值认同等都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也集中在薪酬分配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上。这为油田企业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有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起到为企业的发展、员工队伍的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常态化 基层队伍

党的十报告指出,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什么时候党的思想路线端正,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正确;什么时候思想路线出现偏差,政治路线就会发生错误。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开展,才能有效发挥统一思想、调动积极性,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一、油田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分析

(一)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不够。由于油田基层企业的生产任务重、工作繁忙,一些同志对常态化抓思想政治工作片面理解为,只要能够执行好上级安排的工作,切实完成生产任务就足够了,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内容不多,把时间都放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得不偿失,存在以单纯绩效考核完成的好坏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

(二)油田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多样化,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油田企业基层职工来源广泛,员工的发展意愿、工作态度、面对艰苦工作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基层员工具有思想观念多样化、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点,日常表现存在着追求物质满足、注重实惠,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等现象;

党的十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单纯灌输式教育拓展到渗透式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解决上述错误倾向和顺利的在基层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员工的基本工作作为起点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层党支部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表率作用

党的十提出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开展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支部首先要注重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无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工作,所以要研究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注重解决企业职工的生活工作需求、找出问题积极的进行思想引导,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员工安心工作、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做好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基层党支部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要求较高,所以需要从支部建设,管理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工作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充实提高,并且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三、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油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是基层企业政工工作的主要表现,并且具有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起着宣传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具有传达最新精神的及时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鼓舞教育群众的广泛性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的作用是能够使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跟形势;能够准确及时掌握员工的心态、思想动态、行为导向、生活需要和工作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员工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解决工作中产生的矛盾;能够在突发事件和发生波折时起到稳定情绪、杜绝极端思想行为的产生;能够在新形势下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防范各种不健康行为的发生,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

四、如何做好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做到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与发展目标、和谐稳定的有效融合,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构建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综合体系

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执行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员工日常工作矛盾、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影响等,具有工作内容多、范围广,解决问题难度大的特点,仅靠基层党委领导一般人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建立以基层党委为核心,以优秀党员、班组长为主体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团支部的辅助作用自上而下的开展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二)建立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建立定期思想反馈机制。

油田企业党支部建立自下而上定期思想反馈工作机制。具体要求是每周末班组成员向班长汇报本周的工作心得和思想观念;每月初班组长将分类汇总的员工思想观念、工作问题向党支部委员进行汇报;党支部在每月的支委会上听取支部委员汇报基层工作的总体工作进展和员工的思想表现。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的定期思想反馈机制,实现了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准确完整的反映到上级党支部,实现了思想政治有的放矢,做到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的。

2.建立思想反馈问题研讨机制。

油田基层党支部通过按月收集分类汇总的基层员工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以季度为节点召集党支部委员、工会、团支部等主要骨干对本季度基层员工的工作技能、心理问题、健康状况、思想观念、社会热点的渗透等问题对队伍的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并且结合近期上级党委布置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的处理暴露出来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基层员工关注的问题。

3.落实基层辅导员机制。

建立以支部书记为主、支部委员、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为辅的基层辅导员机制,使日常工作中情绪波动明显、工作问题较多的员工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疏解和解决。重点围绕要有以下情形的员工开展帮扶工作:近期受到绩效考核而在工作态度和情绪上受到影响的;因违章操作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间接责任人;因工作调整不理解产生情绪的;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日常严重情绪对立冲突的;不积极进取的新进员工;长期置身于工作环境艰苦、地处偏远的;工作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态度波动大的;受家庭矛盾影响或婚恋关系不稳定的出;因家庭、社会因素影响面临法律纠纷的。针对有以上问题的员工,通过基层辅导员的工作机制适时的进行沟通辅导,做到对基层员工的行为进行有序引导、对基层员工需求恰当关怀、对基层员工的心声做到及时倾听,从源头上保证了队伍的和谐稳定。

4.开展调查研究,完善下基层走访建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员工的基本动态,需要基层党支部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到一线员工中去,建立健全基层走访是关键,为此需要做到职工家庭有突发事件必访;职工本人及家庭成员生病住院必访;职工家庭发生矛盾必访;家庭有困难必访;子女和老人就学就医发生困难必访,职工因社会热点影响工作必访等。同时要求党支部书记走访班组,深入了解掌握员工岗位动态和工作状态,结合工会、团支部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的加以解决,使基层员工建立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建立以基层支部委员为源头的政工工作档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