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6:08
导语:在学位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主要是一个认识活动、智力活动的过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方法和技巧是多样的。现结合本人近来教学实践略作阐述。
一、教学生有趣地学习拼音
众所周知,小学生都是好动的,让刚入学的儿童乖乖地在课堂上坐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靠硬性压制而造成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传统的拼音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项活动,把游戏引入到拼音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拼读音节时,我经常和同学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教师读出一个音节dai,拿着声母卡片的同学和拿着韵母卡片的同学找到后成为好朋友,并读出该音节的读音a。游戏的方法还有很多:摘果子、开火车、看嘴形、猜字母等;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做成课件游戏,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总之,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语文课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让学生有趣地阅读
阅读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阅读材料的选择,决定趣味性的浓厚程度,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来选择,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办各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展示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只要让他们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就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语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中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使学生真正达到情感与兴趣的共鸣,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这样一来,教师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云房子》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形状、颜色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云房子,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那些美丽的房子全都是小鸟们造出来的,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好的效果。
2.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四、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互动式的提问
鼓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互相交流,讨论式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
2.表演式的学习
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有效地大容量的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4.富于变化的教学模式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学校教育要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候,更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法国80年代就强调,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种重要因素。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一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其大脑潜能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教学,应是一种创造。“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比如,在教《儿童的面部表情》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请几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来分别演示喜、怒、哀、哭、愁,大家被他们逗人的脸部表情乐得开怀大笑,这时,我以启发学生作画思维入手,很快在黑板上画一个带哈哈大笑的卡通人脑袋,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问:谁想上来学老师的样,也试画一个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当我话音刚落,十几双手“唰”的举起,都想跃跃欲试,我很高兴地请他们到黑板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不一会儿,表情各异的卡通头像聚集在黑板上,太有趣了,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表情,我特地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准备了五杯分别带有酸、甜、苦、辣、咸的水,请五位学生上来品尝,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出他们属于那一种表情,为什么?学生讨论的很热烈,这时我让学生直接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两位同学的表情。学生们兴趣勃发,很快投入作画,画面中的神态各异,表情有趣的儿童头像,跃然在纸上,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欢乐认识兴趣的场所。为了使他们有新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某一知识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情。
二、诱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举创作画“想象中的机器人”为例:我巧妙设疑,先让学生用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伸到参观机器人展览上。师问,这些机器人都有什么作用?提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需要感。学生围绕这个“悬念”,讨论得热火朝天,各自发表不同见解,机器人能上天,能下海,机器人能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能做环保工作,能干家务活、能当警察、能招待客人……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学生思考片刻,抢着回答:我国科学家以他的知识渊博,设计了电脑软件,装在机器人身上,让它们干什么它们就会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学生,科学家发明机器人,目的是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复杂、危险、困难的工作,让我们挤出宝贵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科学家、美术设计师,想象出自己心中精明能干的机器人。当我展示几个外形不同的机器人玩具,演示其从事的工作(环境、背景)后,学生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增加了创造的可能性。“什么宇宙机器人、理发,餐厅机器人、环保机器人、潜水员机器人、消防,警察机器人、家务,庄园管理机器人……一连串的大胆构思,给画面增添了不少丰姿。经过二课时的创作,几十张异乎寻常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特别是其中三幅作品。《理发师机器人》、《庄园机器人》、《我的机器人朋友》构思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三、鼓励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美术创造活动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
如低年级《我心中的太阳》这一课,我先来个抛砖引玉,自编故事,题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老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太阳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童趣,不知不觉把小朋友的思路带入太阳王国,产生无限的遐想……作画中,小朋友们落笔大胆、线条幼稚、外形奇特的十几个“太阳”被邀请到了黑板上。从观赏讲评中,大家都争着发言,特别是几个外形、色彩最漂亮的太阳启发了一些小朋友的创作思维。他们完全打破以往学自己心目中“太阳就是圆的这个概念”,从形象上引导学生去发展、添加,创造出新的形象和背景,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使思维往纵向、横向同时发散,创造出神态可笑、色彩大胆的我心中的太阳。再如《海底世界》想象创作画,我让学生注意收集有关宇宙、太空、探测器等图片,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展示在优秀作业栏里,让学生相互观看,从中得到启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测器、航天器的外形和功能,让学生开展竞赛,看谁设计出新颖、最先进的探测器去海底遨游一番。这时我出了好几个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画出有个性的作品。学生的创作欲很强,画面的主题突出,构图恰到好处,学生们运用头脑中储存的一切信息,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克服学习障碍。
所谓学习障碍,指的是人们对已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
要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在创造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有正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程度,由浅入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他们一把,甚至给他们动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他,使他有勇气画下去。还有的学生可用鼓励的语言,例如“你作画方法对的,略注意某一点就更好”、“很好,就这样画下去”、“构图不错”等,逐渐培养他们自信心。注意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以克服思维定势。创造思维练习可以小题大作,一题多作。如《美丽的鱼》一课,我首先从欣赏色彩美、形式美开始,分析讲解手法各异的泥塑、染纸、剪纸、拓印、纸版画、线贴、树叶拼贴、布贴、喷画、吹画、蜡笔刮画、对印画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运用迁移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去大胆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在感受色彩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大胆去创新。让学生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气质,开发创造潜能,不断创造新的作品。这样,使学习障碍在一幅幅永不满足永远创新和变化中得以消除。我国古人商子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适之。”说的是学习要象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方能创新。所以,克服学习障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五、充实课外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味” “四味”
一、“语文味”中的文趣味
语文阅读不单单是只局限于知识的累计和信息的摄取,还要突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比武活动中,从认识字到明悟道理、从理解内涵到实际运用、从感触新知到赞为欣赏,无不是在培养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提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让语文教育进入更深层的文化层次。“语文味”的文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比武课《赵州桥》中,杨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让学生品读“赵州桥的设计巧妙在哪?”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悟,轻松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王老师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去读诗、唱诗。从读正确到读通顺,从范读到自由读,到读给大家听,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上自己读课文和听别人读一共经历了数十遍之多,每一次读,每一次听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王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和“珍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才能、展示阅读个性,学生超越文本,展现出令人欣喜的灵性。在场听课的教师将热烈的掌声送给王老师和学生。
正如教育学家商友敬所说:“学习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我们今日教育的弊病是取其‘花’而不取其‘实’,大家都成了追逐信息的‘狂蜂浪蝶’,难以培养出有文化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应该从课堂上抓起,也就是从基础抓起,利用我们的母语教学从孩子就开始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让学生从小就做个有自己的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
二、“语文味”之――人味
新课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教师把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个性潜能全部地发掘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自己本身的发展和自己个性的优势,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多年的文化底蕴,去体悟语文,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思维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感悟、欣赏语文作品,从中产生对文本语言美、人性美和文体美的认可和赞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体味到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效果,教出语文的味,那么我们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积极的对话交流互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分析、阐释文本。这样学生在评价、欣赏、品味文章时才能够多方面设想,不一而论,不断地追求新的境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节课,尊重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阅读需求和评价。杨老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感悟,去体味现实的生活。
在《卡罗纳》一课中,最精彩的是程丽老师尝试让后进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让学生解读文本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其教学过程的真实远比获得正确的结论更重要。杜甫诗曰:“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让学生去细细地品味“嫩蕊”所需的那种细心的呵护,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表达,从而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
三、“语文味”之――情味
我校所倡导的“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情感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在“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中以情激情,完美地去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去很好地获得情感的体验。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情感氛围中深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语文课堂达到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作指示与报告,不需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应和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学生随时的插话有利于辨明问题,引入新的思考,激发思维的火花。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杨老师让学生想象赵州桥桥上雕龙画凤的画面,并在学生讲述时尽量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配上民乐朗读,使之真正融入课堂,融入课文。
四、“语文味”之――韵味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语文教学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重点地培养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证明,语文的教学最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才会在上完课后为学上介绍一些跟当堂文章内容相近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空闲之余去学会独立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金老师在上《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更是“棋高一着”,她利用课件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韵味,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同时培养了自己们的学习能力。
我校的“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比武活动如诗如歌,让人遐想回味,赞叹不绝;如酒如茶,细细品味,让我感受到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充溢、蕴含浓郁语文味的课堂。祝愿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充盈熠熠的语文之光。
参考文献:
[1]戚晓玮.在静读、静听、静思中向语文更深处漫溯[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4).
传统的田径教学准备活动一般是由老师指导,采取徒手操、慢跑、柔韧度训练等常见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由于反复的常年使用,已经使学生们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教学的准备过程必须要做出适当的改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准备活动的基本要求,应用一些趣味田径来代替慢跑等形式。比如说,可以以“跑”为宗旨,进行“蛇形跑、听数抱团、钻山洞、老鹰捉小鸡、螺旋形跑”等形式的趣味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跑出兴趣、跑出欢乐,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采取活动全身肌肉、预热全身关节和拉伸韧带等为目的的定位操、徒手操和行进操,帮助学生们达到健身的目的。
2趣味田径应用于体育课的基础部分
中职女生田径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学的主体,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不断和学习和以往的经验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能够自觉地进入到各项练习的训练中,培养学生们对于负荷量和复合强度的承受能力。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运动技术教学,运动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多变的、渐进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技能下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是快速形成动作技能的首要条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大量的案例都证明了趣味田径在体育教学中取得的显著成果。趣味田径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枯燥的技术练习更加活泼生动,趣味田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快了学生们的动作技能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背景的趣味性田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基础的技能和技术。比如说,在进行弯道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采用圆形跑的准备教学,还可以适当采取弧形和大弧型绕杆跑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弯道跑步水平。在抛掷练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们因单调和枯燥而产生负面的情绪,教师可以选用趣味性的抛准、抛远以及分组投掷比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在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划分出固定距离的若干区域,设置出各种圆形和方格型的靶子,在每个落点区域标出得分,用比赛结果的累计得分来确定各组的胜负。这种趣味性的比赛教学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抛掷落点和抛掷方向控制能力。在教学实践当中应用趣味田径教学可以为各项练习赋予英雄主题的故事情节,比如说“炸碉堡”和“攻击堡垒”等游戏,既能够活跃课堂,又能够提高效率。
3趣味田径对中职女生体育课的影响分析
3.1趣味田径对田径课堂产生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中职女生并不是不喜欢运动,而是对体育教学的田径课内容不感兴趣,这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体育行业的教育者,应该要充分地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存在的缺点,一定要杜绝墨守陈规,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点。这时,趣味田径向体育课堂的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趣味田径在体育课堂上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教师强制性的手段,而且灵活了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新颖有趣且富有逻辑性,能够不断地调动学生对于新活动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更深层地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自主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3.2趣味田径对中职女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新课标指导下的趣味田径教学,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备高度集体意识,严格遵守趣味游戏的规则。在趣味田径的开展过程中,一般会采取分组练习、分组游戏和比赛等形式,从教学的实践成果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体育课上,小组长能够发挥主动作用,积极只会小组的集体行动,详细掌握小组内部的学习情况,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学生之间也能够实现自由的交往,组内的同学能够相互帮助,小组之间又形成了相互的比赛关系,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比赛和对抗等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击破苦难的精神,体育游戏中,学生们严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集体活动中,学生们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都非常有利于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的形成。所以说,趣味田径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优秀的品质以及集体的意识。
4结语
凡是从事高中艺体班教学的英语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大部分高中艺体班学生文化基础差,尤其是英语,是最薄弱的学科之一并且对文化知识不重视字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厚。许多高中艺体班的学生都抱有“差生才读艺体”的想法。认为“成绩不好才去读艺体”好像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另外艺体班的学生文化课很少每天语文、数学、外语就一节课跟老师见面的机会少和文化课老师交流的时间也微乎其微。课堂上大多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字生听课的少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课上睡大觉或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作业更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久而久之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味如嚼蜡教师也倍感头疼。因此对高中艺体班的学生来说,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重建学习的自信心是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趣味教学是首选。那么,如何培养艺体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体班教师应该自信健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数艺体班的英语教师认为:艺体班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英语成绩几乎是零、不爱学习文化课、懒惰成性J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带艺体班,比其他班老师低人一等、自形惭愧,以为会被人看不起于是对工作应付差事我讲我的课、听不听是学生的事,爱听不听随他便。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教师不重视,对工作缺少激情、对学生缺乏热情字生更有自卑心理从为学习文化课、学习英语是遥遥不可及的事情,要学好英语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要让学生乐学首先教师应该自信,然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字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捉使学生愉快学习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针对艺体班学生对英语厌学、不学的现状大多数艺体班的英语教师大都仍沿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教师主宰课堂J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字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与兴趣学习和愉快学习相差万里。
二、趣味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师 教师定位与突破
[作者简介]李华平(1971- ),男,湖南郴州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和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工作;黄玲青(1967- ),女,湖南永兴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文秘教学与高等教育管理。(湖南 郴州 4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8BZC02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52-02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普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一种类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其他类型不可替代的特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现阶段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特质。
教师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特质创新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相连。一方面,任何一项类型特色创新,只有依赖于全体教师的观念认同和行动参与,才能得到贯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其关键环节就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观念层面指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敬业精神,技术层面指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技能及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教学能力首先应体现为教学思想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并且努力按照要求来规范教学行为,其次才是教学技能与素质。
二、高职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定位
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空前发展,高职教改包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仍然令人担忧。许多高职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大学生对语文这类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存在偏见。受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片面地认为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专业技术的,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将语文教学高度边缘化,甚至有取消的倾向。在这种偏见的误导下,一些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学文化课“没用”,还是学好专业实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定位不准。有些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
鉴于此,高职院校和高职语文教师都应对语文教学予以正确的定位。就学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高职教育应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专业操作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自我实现意识,等等。另外,学校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应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因此,学校不能只片面强调教学的实用性,而应该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又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就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功能,具体做到:切合专业需求,切实加强语文运用能力的训练;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服务;把道德、法制、诚信、敬业、团队、创新、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三、高职语文教学教师的突破
1.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把自己打造成“双师型”、科研型教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教学的教师,不应仅仅是该领域的研究者、教育专家,还应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双证书”制的实现,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后盾。如果教师自己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或技能不高超,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学科学识,及较强的相应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如果教师是相应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就能够以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其教学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向“双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转变,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高职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必须切合专业实际,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动机需求,激发其学习动力。各专业实际岗位究竟需要何种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要求学生“应会”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先掌握,甚至要更高一层。为此,语文教师同样要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到社会第一线学习实践,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语文应用项目开发等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训教学素材,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
2.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新教法和模式。应该说,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不仅是改革,甚至是革命,要有全新的目标和全新的方法。
第一,全新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先会说后会写,以说、写为主,兼顾听、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够用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说、写、听、读”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上来,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认识到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第二,全新的课程群。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分布和专业需求,打破原有课程结构,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全新的、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群。这个课程群应以“技能为主,人文为辅”为原则,以说写训练为主干课程,以艺术欣赏、社交礼仪、中外思想史、中外历史、科学技术史等为选修课程,还可以根据专业特殊需求,开设书法课、口语课、辩论课,等等。从而做到在课程开设层面,满足学生毕业求职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学习动机和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用的”、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第三,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逐字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做的效果其实很差。要改变“一人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应通过精心策划,运用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方式,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一是以用为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老师成为“隐身人”,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要设计仿真情境使学生“真说”“真写”,使学生想说就能说得适宜,想写就能写得适宜。具体而言,“说”的训练是“我口说我心”,即说自己之想说,首先解决说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讲究言语规范,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写”的训练是“写自己之应写”,同样是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讲究“动笔有方圆”,解决方法和写作范式等怎么写的问题。当然,语文教学还有其他方面,但具体到高职教育,应该围绕技能形成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语文教学自然应以语言技能的形成为目标,以此来培训学生。语文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交谈、谈判、发言、演说、朗读、朗诵、书法、实用文体写作、科技文体写作等,以上项目均应最大限度地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使用现代技术。当代青年多数是在音像文化的影响下长大,天生亲近音像作品,为此,高职语文教学应多用课件,多用音像,以增加趣味性和情景性。三是重新设定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控制方法。新方法应以高职语文诸技能为主,面试读说,笔试写作,设定学分,随学随结,不获该项学分者不得毕业。
3.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我。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分支越来越细,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产生时间差。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面临着逐年加大的“知识废旧率”,停滞不前就会落后于时代,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研究能力,不断关注和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内容,不断更新知识,并内化为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与职业实际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当不断推陈出新。高职语文教师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知识积累,有自己的专业方向。继续教育应该是教师知识的更新、研究技能的提高、专业领域的拓展。作为教育者,高职语文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应不同于受教育者,应具有更强的自制力和自学力,应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自己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应更有计划性和执行力。
4.树立高职语文教师的良好形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技术,受教育者的敬业精神与其所学的职业技能同样重要,优良的品德能使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除专业知识外,高职语文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多领域知识的接触和掌握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发掘与发展个性潜能和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素质良好、全面发展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教学特色的高职教师,从而树立起高职语文教师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国志.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办法[J].内蒙古水利,2007(1).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可以设想,如果将纯游戏活动到纯教学活动分别作为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反映了游戏和教学的不同程度的结合。换言之,在这条直线的中点偏向纯教学活动一端的教育活动都属“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相对而言,“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是高结构的活动(higherstruc-turedactivities),是主要由教师发起的活动(teacherinitialedactivities),或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活动(teacherdirectedactivities)。这类活动主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活动中主要由教师决定时间、空间和材料的运用,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定义是必要的,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要严格区分游戏和教学是困难的,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此,在这里,笔者所要阐述的“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位置比较靠近纯教学一端的那些教育活动,如分科教学活动、渗透性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活动等。如果要确定某一教育活动是否属于“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只需根据其是否具有该类活动的基本性质:活动是否主要由教师发起;活动的目标是否是特化的或明确的;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的运用是否主要由教师决定。在这类教育活动中,虽然也常常会有幼儿游戏的成分,但是教师的教学起主导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表现为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活动。
二、“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如果想要实现“以社会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活动。即便想要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应排斥“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而应将其视为“以游戏(玩)为主的教育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事实上,在当今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我国幼儿园现有的基本设施、师资等条件下,弱化、排斥乃至取消“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这样做,在宏观上与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运行状况不一致,在微观上则与我国的师资状况、办园条件等不相符。在设计和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时,必然涉及活动目标的制订、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对活动的评估等问题。在制订这类教育活动的目标时,设计者头脑中必须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要对课程目标做层层分解,将分解出来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去。这类教育活动的目标会比较具体,比较特化,比较明确,即通过某个教育活动,幼儿的某些行为变化可被觉察到。这样的教育活动一般倾向于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一任务。应该承认,这类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方法通常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先目标后内容的过程(即先确定目标,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
设计者和实施者常会将课程划分成为若干个学科(或领域),并为每个学科(或领域)制订目标,然后再将每一个学科(或领域)逐级划分成若干个方面,例如,根据幼儿的年龄,将每一个学科(或领域)分解成大、中、小班的学科(或领域)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将每一个学科(或领域)每一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分解为每月、每周或每日的教育目标,并据此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在制订这类教育活动的目标时,不可能因为需要强调某些教育理念,而将根本不可能通过单一活动就能实现的活动目标也列入其中,否则无疑是形同虚设。在选择这类教育活动的内容时,设计者常会强调要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活动的结果,因此,会选择幼儿能够学习和应该学习的“关键经验”,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加以组织。换言之,在选择相关教育活动内容时,会优先考虑让幼儿获得预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活动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并强调学科(或领域)本身的逻辑。在评估这类教育活动时,设计者往往会采用教育活动评价的目标取向,强调的是教育活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重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否有利于达成教育活动目标。“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确定性、少可变性和易操作性,对于设计者和实施者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也较为我国广大幼儿园教师所熟悉。应该看到,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类教育活动并非没有价值,但不要过分强化,不要将其复杂化乃至异化。不要将“
三、不要将“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复杂化乃至异化
在设计和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时,既要保证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意义,即促使其成为能适应社会、文化的人,同时要使其中的游戏成分体现顺应幼儿发展的目的,或至少要使其中的游戏成分能对教学产生正面的促进效应。从教育实践上讲,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体现的幼儿游戏成分,会比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活动中渗透教师的教学要容易。尽管“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常被人指责为“眼中没有儿童的教育”,但是客观上也缺少能证明这种教育活动质量优劣的研究。在我国,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幼儿园不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就要做到位,做准确,做得有效,做得省力,而不要将其复杂化乃至异化。首先,应该看到当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幼儿园教师都在忙于设计“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笔者并不反对少数高水平的教师设计这类教育活动,但是绝不赞成人人都去设计这类教育活动。笔者曾多次呼吁,设计这类教育活动是非常专业的工作,不是一般专业水平的教师能够胜任的,否则就可能贻害幼儿,毁坏教育。其次,当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幼儿园教师都在忙于做“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区创设和相关活动”,或忙于做“为每个幼儿制定的个别化学习计划和相关活动”等。应该看到,这些活动本质上都属于“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这是由这些活动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得有失,在权衡得失时,基本判断和选择一定会是“得大于失”,而非“失大于得”。
关键词:外语文化教学;交际能力;文化角度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1)从文化角度来谈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好比海洋中的一滴水,而这一滴水往往蕴含的是思想价值中的潜意识。[1]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化的内涵要远比我们所观察到的和所感觉到的更加宽广。如果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文化交际,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文化,主要是人民和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涵盖整个群体的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在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它能够实现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语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从文化角度来说,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实现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2] 。
(2)从目标语言文化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语言的产生为人们的思维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工具。语言来自不同的文化,其不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但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如果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文化教学,则不利于语言教学目标的达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思想的一个外在表现,也是思想的内在框架,如果抛弃语言,单纯地谈论思想,谈论文化,则其就会变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以及特定群体用语逐步发展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不同的语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个体、群体观点的差异。正因如此,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外语学习者深入理解隐藏在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以及情感表达出来,实现自身文化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不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分析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外语学习者观察语言文化的能力。其次,外语教学者应当积极鼓励外语学习者通过对比等方式,树立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外语学习者意识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它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带领外语学习者学习外来文化,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2)选取典型文化为内容的教材。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帮助外语教师组织教学。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选取相应的文化素材。例如,教师可以以国外一些国家的饮食习惯、交流方式作为教材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材资料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外语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当中去。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典型文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遵循适量的原则,过多的典型文化素材选择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应用灵活的授课模式。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纪念品等方式帮助外语学习者明确目标语言文化,并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实现语言文化意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