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生学习计划

时间:2023-03-03 15:56:12

导语:在初中生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在学校做到认真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记录方式二一格式,便于复习;用小记录本抄记英语单词和短语,做到时刻进行多背记英语单词。

二、在家从放学后,吃完晚饭记起,时间必须在3个钟内完成,9点30分钟之前,之后休息; 改变玩耍莫费的时间,认真地扎实地做到,在家做到一复习、二作业、三预习、四阅读,

家庭学习计划如下:

星期一:认真完成作业,翻阅语数英的课堂记录笔记,做英语的课外阅读题,将错题记录下来,找出自己错的原因。完成这项以后,再做一些语文有特色的阅读理解题。

星期二:完成作业,把各科笔记看一遍,做英语题目,记录错题。再 仔细复习数学,在完成课内知识的基础下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题。

星期三:将学过的英语课文读一遍,完成作业翻阅笔记,完成英语课外阅读,积累错题,并将所有题目翻阅一遍,遮住答案再做一遍,检查对错。

星期四:完成作业,将各科笔记看一遍,按例完成练习,并记录错题,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系统复习一遍。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两极化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策略,动机,主动性,自主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成绩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谓两极分化,就是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学习兴趣高,积极主动,效果也好;另外一些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在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下被动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上课听不懂,渐渐对英语失去信心,以致产生厌学的情绪。

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入学的起点就不一样,城里的孩子或者家长重视的学生,比那些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生好很多。再说小学对他们的要求不一样,会读会说即可,要求识记的不多。初中英语的要求不仅会读会写会说,还要懂语法,句型。所以很多基础薄弱的孩子,开始就很吃力,如果不努力,不刻苦,就很难跟上课堂的进度,久而久之对英语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下面从几个方面叙述导致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自身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

12~15岁的初中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主见,有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照顾他们的情绪,不找出原因,而是一味的批评指责,这些后进生往往听不进去,还会刻意和老师家长作对。表现为上课不听,作业不做,考试应付,有的孩子还会故意捣乱。由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反应敏捷,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显露才能。成绩好的学生愈发表现的好,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表扬。由于年龄的限制,这部分学生又存在粗心大意,思考片面,不爱钻研,精力不集中,好动,不能持久专心听讲,这样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更困难。

正值青春萌动的时期,男女观念逐步分清,异性好奇心趋于明显。且易受家庭,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

(二)学科门类增加,内容加深,学习难度增大

从小学到初中,学科不断增加,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现阶段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还是打好基础,如果不重视基础,那么高楼大厦如何拔地而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不比别人多花时间和精力,很难跟上学习的进度,渐渐就被落下了,从而失去信心。想要再学起来就更难了。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对目前教材的把握不够,对学生的情况也不了解。这套教材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很难短时间内对教材适应,以致优生越优,后进生越差。部分教师没有把握这一情况,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讽刺挖苦,训斥恐吓,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对抗的师生关系。情感直接影响态度,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和家长说某某老师好,孩子喜欢他,也爱这门课。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形成知识断层。不注意讲授的艺术性,不使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方法

如何消除这种两极分化?教师应帮助后进生渡过难关,给予他们各种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可见,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一)尊重热爱学生是消除学生抵触学习情绪的先决条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有爱他人以及被人爱的倾向。很多调查显示,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学生总是喜欢“亲切,充满爱心”的教师上课。此外,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多运用现代化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通过生帮生的途径,让他们互相督促,彼此鼓励。当然家长的引导,学生的努力也是必须的。只有学校,家庭共同给孩子亲切,和谐的氛围,孩子才会快乐的学习。

(二)加强课后督促检查,缩短学生间的差距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些学生有厌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后督导,课后的督促力度对缩短“两极分化”也起很大的作用。课后督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督促孩子按要求完成书面作业;重视课文背诵,监督孩子背诵课文遵循正确的步骤和效果;坚持给孩子听写单词;督促孩子遵守作息制度和学习计划,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三、结束语

有人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改变,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用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消除情绪障碍,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产生兴趣,从而体验到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守芬.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激发 兴趣

化学是初中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中考成败的重要学科。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且复杂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对数学缺乏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

学生是化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与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有密切关系。其实,很多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喜爱这门科的教师,因而也喜欢这一科目。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好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这样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关系,他们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只要学生对化学教师产生敬爱之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高能燃料、温室效应、纳米材料、光导纤维等在国防、科技等都广泛的应用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若能将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此种强烈的求知欲则可以直接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典型、有趣的化学实验,他们都寓兴趣于科学信息之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白磷的燃烧”实验,在等同的条件下,在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则不能燃烧,只有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多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喜欢化学实验中的各式各样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这些都可以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奇形怪状的铜树,pH试纸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现象和变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主要由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构成。如记忆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难记的知识,运用窍门的方式记下来: 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这样让学生简单、快速又准确的记忆知识。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会被学生简单的记牢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享受了获取知识的乐趣,进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五、情境教学法的适当运用

化学情景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主要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教学情景,学生可以在此教学情景中自由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让学生积极、全面的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情景教学法,教师通常以计算机创设情景为基础,在数学科学中添加素质教育的问题情景,适当的给学生介绍和数学定理有关系的故事和趣事,因为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系统性与理论性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若可以在化学中简介下有关化学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高涨起来。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结合相应的故事,将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填充为趣味性的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化学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如果某一个定理的发现过程非常曲折,这会给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而然的就会好起来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自己操作和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化学情境教学法中,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若能创立好的教学情景,学生就可以在所创设情景中自主探究知识和规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学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六、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质疑也就是给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好如何思考化学问题。所以,初中化学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从而发现和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提问是教师普遍要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国内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时间情况,提出富有探索性、趣味性、典型性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问题,我们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很快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因此对数学的学习也会更加的感兴趣。

七、用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做氢气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的操作步骤列为四个化学韵语:“通氢、点灯、熄灯、停氢”。意思是,在实验开始时,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与此同时,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实验室制氧气与氢气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有什么不同?然后得出了化学韵语:“酒精灯,怪怪怪,制取氧气多勤快;氢气还原氧化铜,它却像个大懒虫。”这样本来枯燥的知识一下子就变成了趣味性浓厚的化学韵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若要让学生学好化学,就要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上。教师不仅需要建立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情境,多做实验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在课堂上使用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只要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让学生爱上化学,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孙为国.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教学研究,2011 (10).

[2]孙庆荣.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11(04).

第4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教学兴趣学习

自主学习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时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运用化学这门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学科特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由此对学习能够保持长久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肩上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进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强烈欲望,并且以此为契机来引发学生对多方位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兴趣转化成为乐趣,最终养成人生道路上挥之不去的志趣。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

下面将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从教材出发现在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所用的教材都是新的,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会有哗众取宠之嫌。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交往活动的场所,即教室内或实验室内,只有具备了轻松欢快的氛围和情境,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创造性思维的可能。

二、在教学中要力求环环相扣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教学三位一体,来引导学生确立以自身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熟悉的现实日常生活当中,来了解和感受化学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和密切性。在探究和应用当中相互联系,逐步养成获取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的生活态度。而要达到这种的境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在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等各个相关的环节里,力求达到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化学乃至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达到养成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目的。

大家知道,由于二氧化碳对地球有着“隔膜”护热的作用,因而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联合国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对我们人类共同家园的危害,主持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来限制降低各国特别是工业大国每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这些积存在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所排出来的废气,同时也与人类日益滥伐森林和侵占破坏湿地的不理智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我们人类的家园和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篇章,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初中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二氧化碳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趋利避害,以便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这是我们人类始终不逾地需要探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的特性来进行人工降雨,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来扑灭火灾,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来制作碳酸饮料等等。那些有关二氧化碳造福人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学中我们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二氧化碳利弊的同时,应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究活动,学会用辨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从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之能够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审视与之有关的发生在周围的实事和新闻。作为教师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理想效果。

三、发挥实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对策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8-03

所谓数学学困生就是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他们表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不足、找不到得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缺乏兴趣和信心等,因此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并且这些数学学困生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学习数学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缺乏学好数学的自信,行为上懒惰(包括懒于学习和懒于改变学习数学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呢?转化这些数学学困生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可以从以下学生主观原因、教师和学校客观原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考虑。

1.学科方面的原因[1]。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具有严谨的逻辑。对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求比较高。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但大多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只是依靠一味地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时便束手无策,普遍认为数学学习很枯燥和乏味。

2.小学数学基础差。部分学生自上小学起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缺乏学习毅力和上进心,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地去学习消化当天学习的知识,时间长了,欠账就会越来越多,在小学就成了数学学困生,升入初中后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而学校未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因而造成这些学生学习困难。

3.学校原因。新教改以来,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情绪受到严重打击。并且学校为了升学率,利用检测结果对老师、家长大做文章,如发奖金、评先进、训话、开家长会等,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有些学校分“优班”和“差班”,使学困生产生不平的心理,而且这些心理很快转化为气馁、愤怒、退却,造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学困生的进步。

4.班级原因。现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摹仿性和依赖性,他们互相干扰,互相影响,再加上个别教师对学困生的不重视,讽刺挖苦,学生之间的排挤和瞧不起,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逐渐从老师的视野中消失,脱离群体,拉帮结伙,打击、挖苦其他同学,跟老师对着干,严重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加剧了学困生的形成。

5.教师的原因[2]。(1)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后,教师们试图改变在课堂中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课堂单调、乏味,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力。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致使学生缺少创新的活力和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能。(2)教师不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一样。如教师不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把所有的内容强加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指导,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部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导致学困生的出现。(3)教师偏爱优生,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怀、辅导和照顾,对他们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课堂提问只提问优生,课堂练习只关注优生,对练习、作业,没做到分层分类。对他们的练习、作业出现的错误,没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矫正,日积月累问题多多,从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困生必然产生。

6.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1)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信心。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普遍缺乏兴趣,并且求知欲低,意志薄弱。当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学习就进入不了状态。(2)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性差,依赖性强。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只是为了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形成自觉索求的信念。并且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主动,上课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更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态度比较被动。(3)数学学习方法不科学,听课效率极低。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动脑筋,只会死记公式、定理,机械模仿,照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内容的知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其数学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走了下坡路。很多数学学困生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尽管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数学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7.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特别是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在促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上,起着学校和社会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并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心切,过分溺爱,部分学生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性。一些家长素质低,缺少文化,不懂得教育方法,与子女缺少交流沟通,对学生漠不关心,出现问题后轻则抱怨、责怪,重则打骂,赶出家门,更有甚者,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不主动和老师配合。并且随着外出务工者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无家长监督管理,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寄希望于老师,而因学生多,老师又照顾不周,这些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课后得不到应有的消化,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多。

8.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更加活跃,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学生,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无序发展和管理上的混乱,加之学生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使网络吸引住了不少学生的心。有些网吧老板为了赢利,误导学生,为学生上网提供食宿方便。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1)情景导入。在情景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师引导、设疑,学生思考、讨论、解疑”的原则[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参与思考、讨论,进行情景操练和自主活动,得到相应的结论。在具体选择要创设的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导入目的要明确,由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导入的形式。二是导入形式要多样化,不能每次导入都一样。三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采取合理的情景导入模式。最后,在情景教学中要注意设疑的技巧和方法。适当的设疑、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思考问题、解决的能力。创设视觉情景的手段很多,有图片(包括导入图形)、实物、动作、表演等等,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2)建立讨论小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现如今很多教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组互动学习之前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对程度较弱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帮助,让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达到全体学习的目标。再次,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时要讲究民主,耐心协调各组内的不同意见及各组提出的不同见解,让互动讨论有序。最后,教师要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对各组的结论要从正面积极地加以鼓励,给予积极的评价。特别是较弱的小组,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小组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加以运用,具体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探究式、体验感悟式和实践式三种。并且小组内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的方式,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提高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里更大更及时的帮助,并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心理策略[4]。从心理上给数学学困生树立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念,使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学困生数学成绩虽然不好,可他们同样渴望数学进步。数学教师应真诚地与数学学困生沟通,用一双慧眼,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赏识,甚至将他们的一些错误也转化为一些鼓励的语言,让他们体会到赞扬和肯定的喜悦,体会到数学老师是一视同仁的,在数学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宽容,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是真诚的。数学学困生最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放下心中的成见,真诚帮助数学学困生,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反馈。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回答问题的状况、练习中的表现,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我们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调节教学。而且着重抓好课堂知识达标练习和精批学困生作业,针对练习和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针对性辅导。另外,当学困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做好预习,通过教师提前下发的新课讲学稿,阅读课本,进行力所能及的教材处理。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机会,它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等各种能力很有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尽量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

4.其他策略。①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我们教师要和家长做朋友,经常联系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了解学困生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帮助家长用积极的心态、赏识的目光来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并不断放大。给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方法,引导家长帮助学困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成绩。②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5],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帮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材施教,对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③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同学之间兴趣爱好相仿,易相互沟通。在课余时间要有目的地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困生结成对子,让他们多在一起玩耍,为学困生辅导作业和练习,帮助其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逐步树立起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困生很多,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给予帮助。他们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应该同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学习中的难题。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学生多给予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一定的数学知识,发挥出数学学习的潜能,学会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礼顿.考试周刊[J].2011,(22).

[2]艾阳辉.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2007,(z1).

[3]张行淘.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两极分化成因分析

所谓“两极”,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好、差程度。这种差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形成的原因,既有先天禀赋的不同,更有来自后天的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所以,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习优秀者更加突出。

过去的教材,受大纲的限制,教师只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范围都被限制在大纲规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思维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显得不是太大,实际上成绩拔尖的学生受到限制很大。而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占尽了先机,有着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应该说是让优生更加突出向上一级“分化”的原因所在!

(二)新课程让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成了两极分化的另一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实践发现,和绝大部分同学相比,另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甚至不记笔记,抄袭作业,完全成了班级的“旁听生”。对此,我们做了如下分析:这些学生实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困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特点是自制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身品质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意志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缺乏为后续学习具备的认知基础等。在过去课程条件下,大家都是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学习,老师对大家的要求一样,学生都在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老师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样的,这种被动地接受、同样的要求,迫使这些学生完成任务,或多或少促使着学困生进步。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就不一样了。

1.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在自主探索中,原来就差的知识基础成了他们参与探索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好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形式的参与,而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新课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但是,没有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没有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学习性差的同学,就出现不坚持课前预习,不交作业,懒于动手的现象,在学习新知上不合拍,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

3.教师关注重点的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学生提出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再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提出,教师的提出问题、布置作业都从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而减少了基础性的练习,这些也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4.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都不利于综合素质差的学生的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这些学生向差的一级慢慢分化。

二、减少分化的对策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学生学习的分化,尽管出现在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尽管我们的问题还多数是出现在对现象的调查上,还没有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介入、关注、研究,能提醒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在此,结合本人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具体改进意见。

(一)教师要多关注、多激励学困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作为教师,偏爱优生好像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但社会的需要和职业责任告诉我们,教师应公正地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最大的耐心去关注学困生。要付诸于爱心,要和风细雨,对症下药,精心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学困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鼓励,对于他们的丁点进步要及时表扬和赞赏,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全面、持续、和谐、快乐的发展!

(二)教师要热情辅导、真情帮助,特别是个别辅导、分层教学

个别化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应考虑在不多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倡导多种教法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学生个性不同,学习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是我们现在所不倡导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也应当承认学生当中的一小部分就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古往今来,死记硬背也能“背”出一些学问和基本功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兴趣不广、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多布置一点基础性的作业,多组织安排接受学习,也是一种符合部分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另外要正视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做课堂和课外作业时,要求优等生会做拓广探索题时,对学困生只要求会做基础题则可。

(三)提倡学生互帮互学

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法。学生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形成互帮条件,学生间互帮互学,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伴随着实验区教师的课堂实践,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

第7篇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学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94-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可见,当前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这样才能够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自行将知识内化,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好玩、好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教学接近活化

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以此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语言较繁复的概念、算理、公式等,而且它们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这些抽象的公式变得更加直观,也更加易于理解,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二、挖掘教材知识,让学生探索生活

数学规律和知识源于客观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数学科学规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和规律,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或者从教材入手,挖掘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生活现象,将二者联系起来。例如:“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从“轴对称”这一理论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或联想生活中的实物,思考哪些实物的形状体现了轴对称的原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同学们,其实轴对称的理论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早上我们起床穿的衣服、裤子、鞋子等的形状,我们推开的带有折页的门……都反映出了轴对称的道理。 ”听了教师的一番生活化指导后,学生会眼前一亮、心中一震,自然体会到轴对称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自然进入思考探究状态,自觉走向现实生活,挖掘轴对称原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入、深刻地领悟这一知识原理。

三、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联想,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每天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世界,需要面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形形的事情,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是共有的.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与多彩的生活事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学生有一种数学与生活十分贴近的感觉,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

四、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拓宽视野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学习兴趣;方法探讨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接受知识,才能使学生由“要学”到“愿学”,再到“会学”和“乐学”。如何在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化学教学者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借助各类实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化学课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新课,让学生都充满好奇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做好每一个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如在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仪器的洗涤等方面都要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而使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烙上深深的烙印,达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效果。

2.美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做,甚至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通过学生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4.推荐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补充课堂实验的不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如将鸡蛋放入食醋中制作无壳蛋、点燃蜡烛检验蜡的成分、用纯碱中和发面中的酸而使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等。

总之,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使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爱化学,努力学好化学。

二、 注重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讲课联系实际生活,必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的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1.某些内容讲授时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讲解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掌握知识。如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不能理解,这时我们举例问学生把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混合后体积是不是两碗时,学生回答不是。并让他们解释原因,这样他们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

2.巧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转贴于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初三学习之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课外活动,比如 “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等,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让学生来讲解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化学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轮流找出一些题目然后给同学们讲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学生做题的兴趣,开阔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便于同学们理解、接受。如在讲氧化汞受热分解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在这一变化中各种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只是氧化汞分子被破坏了,原来的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微观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更加易于让学生理解,进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 作业类型多样化,巩固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改单一性的书面作业为多类型作业,在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的同时巩固学习兴趣,使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一直保持下去。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和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2.记忆作业——识记化学概念,化学用语。

3.实践作业——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空气质量的检测,参观学习(参观硫酸厂、磷肥厂)。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

[2]李志立.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