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生学习计划

时间:2023-03-03 15:56:12

导语:在初中生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生学习计划

第1篇

一、在学校做到认真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记录方式二一格式,便于复习;用小记录本抄记英语单词和短语,做到时刻进行多背记英语单词。

二、在家从放学后,吃完晚饭记起,时间必须在3个钟内完成,9点30分钟之前,之后休息; 改变玩耍莫费的时间,认真地扎实地做到,在家做到一复习、二作业、三预习、四阅读,

家庭学习计划如下:

星期一:认真完成作业,翻阅语数英的课堂记录笔记,做英语的课外阅读题,将错题记录下来,找出自己错的原因。完成这项以后,再做一些语文有特色的阅读理解题。

星期二:完成作业,把各科笔记看一遍,做英语题目,记录错题。再 仔细复习数学,在完成课内知识的基础下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题。

星期三:将学过的英语课文读一遍,完成作业翻阅笔记,完成英语课外阅读,积累错题,并将所有题目翻阅一遍,遮住答案再做一遍,检查对错。

星期四:完成作业,将各科笔记看一遍,按例完成练习,并记录错题,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系统复习一遍。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两极化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策略,动机,主动性,自主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成绩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谓两极分化,就是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学习兴趣高,积极主动,效果也好;另外一些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在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下被动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上课听不懂,渐渐对英语失去信心,以致产生厌学的情绪。

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入学的起点就不一样,城里的孩子或者家长重视的学生,比那些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生好很多。再说小学对他们的要求不一样,会读会说即可,要求识记的不多。初中英语的要求不仅会读会写会说,还要懂语法,句型。所以很多基础薄弱的孩子,开始就很吃力,如果不努力,不刻苦,就很难跟上课堂的进度,久而久之对英语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下面从几个方面叙述导致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自身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

12~15岁的初中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主见,有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照顾他们的情绪,不找出原因,而是一味的批评指责,这些后进生往往听不进去,还会刻意和老师家长作对。表现为上课不听,作业不做,考试应付,有的孩子还会故意捣乱。由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反应敏捷,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显露才能。成绩好的学生愈发表现的好,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表扬。由于年龄的限制,这部分学生又存在粗心大意,思考片面,不爱钻研,精力不集中,好动,不能持久专心听讲,这样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更困难。

正值青春萌动的时期,男女观念逐步分清,异性好奇心趋于明显。且易受家庭,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

(二)学科门类增加,内容加深,学习难度增大

从小学到初中,学科不断增加,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现阶段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还是打好基础,如果不重视基础,那么高楼大厦如何拔地而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不比别人多花时间和精力,很难跟上学习的进度,渐渐就被落下了,从而失去信心。想要再学起来就更难了。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对目前教材的把握不够,对学生的情况也不了解。这套教材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很难短时间内对教材适应,以致优生越优,后进生越差。部分教师没有把握这一情况,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讽刺挖苦,训斥恐吓,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对抗的师生关系。情感直接影响态度,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和家长说某某老师好,孩子喜欢他,也爱这门课。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形成知识断层。不注意讲授的艺术性,不使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方法

如何消除这种两极分化?教师应帮助后进生渡过难关,给予他们各种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可见,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一)尊重热爱学生是消除学生抵触学习情绪的先决条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有爱他人以及被人爱的倾向。很多调查显示,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学生总是喜欢“亲切,充满爱心”的教师上课。此外,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多运用现代化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通过生帮生的途径,让他们互相督促,彼此鼓励。当然家长的引导,学生的努力也是必须的。只有学校,家庭共同给孩子亲切,和谐的氛围,孩子才会快乐的学习。

(二)加强课后督促检查,缩短学生间的差距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些学生有厌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后督导,课后的督促力度对缩短“两极分化”也起很大的作用。课后督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督促孩子按要求完成书面作业;重视课文背诵,监督孩子背诵课文遵循正确的步骤和效果;坚持给孩子听写单词;督促孩子遵守作息制度和学习计划,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三、结束语

有人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改变,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用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消除情绪障碍,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产生兴趣,从而体验到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守芬.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激发 兴趣

化学是初中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中考成败的重要学科。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且复杂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对数学缺乏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

学生是化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与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有密切关系。其实,很多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喜爱这门科的教师,因而也喜欢这一科目。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好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这样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关系,他们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只要学生对化学教师产生敬爱之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高能燃料、温室效应、纳米材料、光导纤维等在国防、科技等都广泛的应用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若能将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此种强烈的求知欲则可以直接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典型、有趣的化学实验,他们都寓兴趣于科学信息之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白磷的燃烧”实验,在等同的条件下,在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则不能燃烧,只有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多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喜欢化学实验中的各式各样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这些都可以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奇形怪状的铜树,pH试纸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现象和变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主要由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构成。如记忆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难记的知识,运用窍门的方式记下来: 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这样让学生简单、快速又准确的记忆知识。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会被学生简单的记牢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享受了获取知识的乐趣,进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五、情境教学法的适当运用

化学情景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主要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教学情景,学生可以在此教学情景中自由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让学生积极、全面的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情景教学法,教师通常以计算机创设情景为基础,在数学科学中添加素质教育的问题情景,适当的给学生介绍和数学定理有关系的故事和趣事,因为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系统性与理论性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若可以在化学中简介下有关化学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高涨起来。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结合相应的故事,将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填充为趣味性的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化学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如果某一个定理的发现过程非常曲折,这会给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而然的就会好起来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自己操作和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化学情境教学法中,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若能创立好的教学情景,学生就可以在所创设情景中自主探究知识和规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学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六、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质疑也就是给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好如何思考化学问题。所以,初中化学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从而发现和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提问是教师普遍要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国内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时间情况,提出富有探索性、趣味性、典型性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问题,我们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很快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因此对数学的学习也会更加的感兴趣。

七、用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做氢气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的操作步骤列为四个化学韵语:“通氢、点灯、熄灯、停氢”。意思是,在实验开始时,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与此同时,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实验室制氧气与氢气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有什么不同?然后得出了化学韵语:“酒精灯,怪怪怪,制取氧气多勤快;氢气还原氧化铜,它却像个大懒虫。”这样本来枯燥的知识一下子就变成了趣味性浓厚的化学韵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若要让学生学好化学,就要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上。教师不仅需要建立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情境,多做实验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在课堂上使用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只要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让学生爱上化学,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孙为国.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教学研究,2011 (10).

[2]孙庆荣.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11(04).

第4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教学兴趣学习

自主学习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时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运用化学这门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学科特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由此对学习能够保持长久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肩上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进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强烈欲望,并且以此为契机来引发学生对多方位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兴趣转化成为乐趣,最终养成人生道路上挥之不去的志趣。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

下面将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从教材出发现在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所用的教材都是新的,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会有哗众取宠之嫌。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交往活动的场所,即教室内或实验室内,只有具备了轻松欢快的氛围和情境,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创造性思维的可能。

二、在教学中要力求环环相扣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教学三位一体,来引导学生确立以自身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熟悉的现实日常生活当中,来了解和感受化学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和密切性。在探究和应用当中相互联系,逐步养成获取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的生活态度。而要达到这种的境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在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等各个相关的环节里,力求达到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化学乃至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达到养成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目的。

大家知道,由于二氧化碳对地球有着“隔膜”护热的作用,因而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联合国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对我们人类共同家园的危害,主持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来限制降低各国特别是工业大国每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这些积存在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所排出来的废气,同时也与人类日益滥伐森林和侵占破坏湿地的不理智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我们人类的家园和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篇章,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初中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二氧化碳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趋利避害,以便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这是我们人类始终不逾地需要探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的特性来进行人工降雨,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来扑灭火灾,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来制作碳酸饮料等等。那些有关二氧化碳造福人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学中我们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二氧化碳利弊的同时,应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究活动,学会用辨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从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之能够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审视与之有关的发生在周围的实事和新闻。作为教师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理想效果。

三、发挥实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初中生 化学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化学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并充当着学习化学的“催化剂”。可是,许多教师没有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当怎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呢?

1.通过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语言是初中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运用学习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目的适当鼓励学生。

教育局新出台的新课标规定,要求教师让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认识并学习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所以,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了解神奇的化学世界。另外,一个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联想。一位优秀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通俗化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一个优秀教师丰富的语言还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自己探究。斯维特洛说过,一个教育家最好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让一节课堂从枯燥无味变得幽默风趣、诙谐有趣,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个神秘而又未知的化学世界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出现的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学会把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相关联,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上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的原理,同时可以发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及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学会独立自主分析生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化学小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牙膏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河边的石头里面提取的,如果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话大家可以试着用石头刷牙。这样的讲解既幽默又能把化学知识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学生。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不断更进。老套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厌倦学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创新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机应变地根据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例如质问答疑、小游戏、小比赛或对比论证等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刚教完一个新知识点为了验证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学生分组采取提问回答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4.教师合理利用问题设问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非常喜欢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习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传授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留下字样,让学生好奇教师写下字样的含义。在学生疑问充满心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瓶溶剂摆在桌面上,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在化学中的“1+1不等于2”。接着教师就把两个同样100ml的溶剂相混合,结果得到一瓶体积不为200ml的溶剂。此时学生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的疑问定会越来越多。这样在一节课堂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这节课堂悬念迭生,扣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就可以站出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子之间是否还存在间隔,分子是否无时不刻在运动等问题,一节课的主题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慢慢解开种种疑问了。

总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有位学者说过难教并不代表不可以教,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有很大概率转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两极分化成因分析

所谓“两极”,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好、差程度。这种差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形成的原因,既有先天禀赋的不同,更有来自后天的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所以,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习优秀者更加突出。

过去的教材,受大纲的限制,教师只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范围都被限制在大纲规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思维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显得不是太大,实际上成绩拔尖的学生受到限制很大。而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占尽了先机,有着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应该说是让优生更加突出向上一级“分化”的原因所在!

(二)新课程让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成了两极分化的另一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实践发现,和绝大部分同学相比,另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甚至不记笔记,抄袭作业,完全成了班级的“旁听生”。对此,我们做了如下分析:这些学生实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困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特点是自制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身品质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意志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缺乏为后续学习具备的认知基础等。在过去课程条件下,大家都是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学习,老师对大家的要求一样,学生都在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老师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样的,这种被动地接受、同样的要求,迫使这些学生完成任务,或多或少促使着学困生进步。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就不一样了。

1.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在自主探索中,原来就差的知识基础成了他们参与探索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好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形式的参与,而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新课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但是,没有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没有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学习性差的同学,就出现不坚持课前预习,不交作业,懒于动手的现象,在学习新知上不合拍,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

3.教师关注重点的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学生提出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再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提出,教师的提出问题、布置作业都从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而减少了基础性的练习,这些也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4.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都不利于综合素质差的学生的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这些学生向差的一级慢慢分化。

二、减少分化的对策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学生学习的分化,尽管出现在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尽管我们的问题还多数是出现在对现象的调查上,还没有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介入、关注、研究,能提醒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在此,结合本人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具体改进意见。

(一)教师要多关注、多激励学困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作为教师,偏爱优生好像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但社会的需要和职业责任告诉我们,教师应公正地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最大的耐心去关注学困生。要付诸于爱心,要和风细雨,对症下药,精心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学困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鼓励,对于他们的丁点进步要及时表扬和赞赏,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全面、持续、和谐、快乐的发展!

(二)教师要热情辅导、真情帮助,特别是个别辅导、分层教学

个别化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应考虑在不多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倡导多种教法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学生个性不同,学习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是我们现在所不倡导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也应当承认学生当中的一小部分就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古往今来,死记硬背也能“背”出一些学问和基本功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兴趣不广、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多布置一点基础性的作业,多组织安排接受学习,也是一种符合部分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另外要正视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做课堂和课外作业时,要求优等生会做拓广探索题时,对学困生只要求会做基础题则可。

(三)提倡学生互帮互学

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法。学生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形成互帮条件,学生间互帮互学,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伴随着实验区教师的课堂实践,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两级分化;转化策略

1 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1.2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 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2.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3 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4 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2.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2.7 尊重和理解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后进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3 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3.1 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3.2 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2 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4.3 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第8篇

一、注重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讲课联系实际生活,必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的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1.某些内容讲授时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讲解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掌握知识。如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不能理解,这时我们举例问学生把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混合后体积是不是两碗时,学生回答不是。并让他们解释原因,这样他们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

2.巧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悬念设置法、实验法和故事法等都是较好的导入新课的好方法。

悬念设置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巧设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可以把它与故事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原电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很富有的老人,他生活上丰衣足食,唯一的遗憾就是有两颗门牙掉落了,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那有一天他就跑牙医那去镶了一颗金牙和一颗钢牙,但自打他镶了这两颗牙齿后,头痛就一直困扰着他。那大家知道简单的镶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吗?想必这时候学生已经被你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候教师可以转入正题,“学了今天的原电池内容后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相信后面学生必能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实验法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充分地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以直观现象来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Na2O2性质时,有一条是关于Na2O2和H2O可以发生反应放出氧气,那在学习这个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滴水着火的实验:(1)向蒸发皿中依次加入5g氯酸钾粉末,5g蔗糖和2―3g Na2O2。把过氧化钠放置在最上层。(2)用长滴管向过氧化钠上滴加数滴水,然后迅速离开,容器里立即起火燃烧,火花十分明亮。学生必定对这个实验充满好奇,相对的后面的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如在讲到分子间有间隔时分子的间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将一个苹果看作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颗芝麻看作另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那么一筐苹果和一筐芝麻混在一起还有两筐嘛学生当然知道没有两筐,是因为芝麻填满了苹果间的间隙,分子也是这样,同样道理在学习分子运动速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时若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就快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就慢,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两个人甲是个大胖子二百多斤,而乙是个瘦子一百多斤。这两个人那个跑得快哪个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胖子慢瘦子快 我接着讲质量大的分子运动速度慢、质量小的分子运动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成正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就快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就慢。在学习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按氧硅铝铁钙的由多到少的顺序记住但是很容易忘我就利用谐音养闺女贴心,学生大笑。

四、上好第一节化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

[2]李志立.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