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6:24
导语:在可行性计划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今年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是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暂行办法》,落实《湖北省》,以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以高危人群主动监测,积极救治病人,自愿咨询与检测等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及国际社会合作项目,全面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一、总目标
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阻断医源性途径和母婴传播,减缓艾滋病传播速度
二、具体目标(如果与省要求任务矛盾,以省下达指标为准)
1、全市完成高危人群监测 人份,羁押监管人员监测 人份
2、目标场所100%安全套项目达到省项目办要求
3、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4、早孕妇女监测完成 人份,达 %
5、自愿咨询检测完成 人份
6、对符合医学入选条件的病人抗病毒治疗率及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率达100%
7、
三、具体工作要求
1、防治能力建设及目标责任志
第一责任人:
执行时间:年
按照省政府、省防艾办、省卫生厅、省性艾中心,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醒目办及省套办和市政府、市卫生局的有关要求,对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两次定期督导检查,并不定期组织专项督导检查组织一次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双盲样考核。分别举办一次艾滋病诊疗技术管理培训班和高危人群干预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组织编写“孝感市艾滋病防治简讯”
2、健康教育
第一责任人:
①、大众媒体宣传。在新闻媒体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每月不少于4次,提高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识,消除歧视。
②、社区教育。在城市专栏,刷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等,在重点高危人群较集中的地方开辟有针对性的宣传栏。
③、互联网宣传。在疾控中心网站和槐荫论坛上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每周不少于1次。
④、党校培训。在各级党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要求每名入校干部必须接受一次培训。
⑤、学校健康教育。督促相关学校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并利用各学校的宣传栏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
⑥、羁押、监管场所。继续对羁押、监管人员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⑦、“12.1”宣传。组织全市“12.1”艾滋病宣传日。
3、抗病毒治疗及抗机会性感染治疗
第一责任人:
对符合医学入选条件,按照“知情、同意、保密”原则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指导病人定期进行相关生理,生化等监测,对感染者和病人的监测按照国家抗病毒治疗方案执行,指导有关病人进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根据《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免减药物治疗管理实施细则》协助共报销治疗药物补助费 ,完善感染者档案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在省未统一规范病人档案的情况下,统一全市病人档案管理,包括感染者档案和感染者家属密切接触者档案,以保证档案真实、及时、准确。
4、高危行为干预
责任人;
①、继续在全市实施100%安全套项目工作,在旅游度假区4-10月份开展项目工作,确保娱乐场所宣传资料摆放率,同伴教育实施率,从业人员体检率,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并完成KABP调查。
②、积极开展高危人群主动监测。市直及各县市全面完成任务,新入所羁押、监管人员必须进行检测,附任务表。
③、对社区美沙酮替代门诊定期进行检查、督导。
④、7-10月份完成国家级吸毒人员行为学调查400人。
5、自愿咨询检测
责任人:
在全市各VCT点常年开展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及转介服务,制订规范全市统一的自愿咨询表,公布咨询电话,以方便求询者,具体任务为:市直 人
6、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
责任人:
完成市级艾滋病防治核心项目及技术援助大悟县开展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具体活动情况 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工作计划书)
7、职业暴露及突发事件
责任人:
按要求处理全市各类工作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定期更换储备抗病毒药品,并开展职业暴露监测,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及政府处理艾滋病人群体性上访事件。
8、性病管理
在图中要体现透视学、制图的尺寸、比例以及空间感;建筑学、环境学、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等与设计相关的各种知识是否得以准确体现,能否达到理论要求;手绘效果图的美观性、准确性,色彩的合理性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手绘阶段与草图阶段相比有何改动,因何改动,涉及何种知识理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都一一加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更进一步,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且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计算机建模制作效果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能准确地合理地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在制作效果图阶段,建模、材质、灯光的运用同时也会将草图和效果图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此时教师加以指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一大优势所在,通过反复的修改、校正,各种理论知识也将随之深化。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好计算机这一工具,用理论去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必将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第四阶段,完成设计施工方案。这一阶段是与现实最贴近的阶段。
这一阶段考虑的问题更加具体化,同时也是整个设计的一次检验,各种设计要求、各类设计规范、建筑学、材料学、环境学、价值学、相关法律法规、成本核算等一一存在其中,往往因为其中某一个环节产生变动,也会产生一连串的改动,而这时各种理论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地,对学生的要求是最高的也是最全面的,更是对整个设计的全面检验。通过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各门各类的理论知识的身影,每一阶段又都有与之相应的成果,学生能从中切实地体会到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也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作用,通过各门各类知识之间的组合、融合学会如何去设计,如何做好设计,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更加容易达到。
模块化教学能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正面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万能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注意:第一,课题覆盖面的问题。也就是选题,这十分重要,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涉及各门各类理论知识,既要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要能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课题的限制性因素要适度,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改变以往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模式,尽可能地变为只要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创新性,对于简单模仿甚至抄袭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杜绝。第三,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的讲授。要做到了解甚至掌握部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对于部分教师难度较大,但对于最后负责总体设计的指导教师这是必备的条件,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艺术设计类教师的起码要求。第四,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较大,会存在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不能适应课题安排。此时应考虑分层次教学,对好的学生适当地增加难度,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不能一刀切,避免损害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课题设置上亦可作出调整,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较大课题,组织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形式加以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自主性得以更大发挥,同时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做好教育教教学改革工作,探索适合所讲授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一份微薄的贡献。
作者:吴俭涛 张力刚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影响因素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需求量成倍的增加。人们开始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传输,通过互联网来购买东西。互联网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因此对网络可靠性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影响网络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方法,建设健全的网络制度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
1.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概述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作为一门跨学科体系的科学,其历经了多年的发展,此时已经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组织框架。按照当前的分类措施,可以把其可靠性划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网络的存在性,网络的效用性,网络抵抗毁灭性,多条件下的网络可靠性。要想确保网络运行稳定的话,就要确保其所有的终端拥有完备的设备。
在设计拓扑结构的时候,必须确保其符合全部的使用人的使用规定,能够被应用到建筑之中,而且还要便于相关的施工工作开展。具体来讲,必须选择正确选择链路介质,确保其和绝大多数的网络产品以及装备等有效的共存,而且还应该具有扩展以及升级等的能力,进而制定规划。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有关概念作为一门系统工程科学,反映了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支持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是连通的,一般来说,介质是否稳定与它的长度没有实际的关联;确保结点以及链路的状态良好,结点不会出现问题。
2.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指计算机互联网在指定的环境和时间内,稳定的完成工作内容。也就是说在计算机工作期间是不受到不良因素干扰的,时间、环境、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共同体就是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通过对计算机互联网的实际运行能力分析,可以将互联网的运行以参数形式统计出来,作为计算机网络规划的重要参考,可以用来分析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可靠性存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需要预防和控制,如果发生故障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社会和谐,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在建设计算机网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对可能对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2.1硬件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对其网络可靠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正确,人们的操作水平越高,对硬件设备的维护越好,计算机互联网的可靠性也就越高。计算机网络的互联设备包括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等,这些网络硬件设备是人们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的设备基础。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备对信息进行传输,实现网络的联通。在网络设备传输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网络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网络设备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而且一般网络设备出现问题都不易察觉,等到事情发生了才会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处理。所以就需要对网络硬件的传输环节掌握清楚,优先判断出问题的所在并加以处理。
2.2网络建设造成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建设中,不规范网络建设成为网络问题中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网络出现问题,就需要根据标准布线方式进行布置。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不限方式进行网络建设,才能充分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现在双线的网络建设已经被很多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建设采用,双线的网络建设好处是一旦网络连接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网络管理,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在做网络连接时注意控制用户终端数量,使得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3.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
3.1定期维护与检查的方法
定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和检查,是最直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计算机的结构复杂、网络系统庞大,同时计算机设备又是长时间运行的,所以需要定期维护与检查,一旦检查出设备出现网络中断等问题,可以及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修复。只有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正常的运行,网络维护与检查的过程是计算机不可缺少的环节。定期维护可以提早的发现问题,减少问题的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3.2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及冗余并行的方法
提高计算机网络容错性,会采用冗余并行的方法,将两台计算机网络与用户终端进行连接,主要是为了防止因为容错问题机器不能正常运行时造成的损失,荣誉并行的方法保证了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可靠性。这种方法还可以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保护处理,当一处设备发生故障,不会引起其他设备发生故障,其他设备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工作。在选择网络设备时,计算机网络人员要选用容错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好的网络设备,保证网络设备正常的运作,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3.3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合理的改造
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涉及到的硬件设备较多,如果采取全面升级的改造方法,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带来设备成本的浪费。所以我们不采用全面升级的方法,而是逐步改造网络设备,采取分段的改造方法。在改造过程中,把改造的重点工作放在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因为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存储的数据是最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服务器都配有磁盘阵列系统,一块磁盘坏掉了,另一块磁盘起到备份的作用。每一台服务器也配有两个网卡,可以分别连接一个交换机,因为服务器的两个网卡可以同时承载一定的负载,在改造升级时,可以先改造两个交换机,并在连接线路中接入服务器,把改造设备进行捆绑,形成一条虚拟的连接。这种改造方式,不影响连接线路的使用,使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重要的问题。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护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受影响,对社会经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得到恩门的高度重视,对网络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需求,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瑶.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2):143-144.
[2]郭雪,朱永刚.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52.
[3]刘国栋.计算机通信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3):62-63.
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原因,机械工程制造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相比,显得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可靠性设计的研究方面更是显得滞后。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机械工程的可靠性研究才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在某些个别的行业还成立了专门从事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团体,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技术人才,制定出了整套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规范标准。从总体上来看,过去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比较偏重于理论,但在生产实践中,对于理论的应用则是比较少,就这一点而言,与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机械制造产业在进行可靠性设计时,应该在满足产品生产成本、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产品的设计能够达到可靠性的程度。当前所说的可靠性设计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一些传统的设计技术之外,还与很多学科有联系,例如计算机工程、环境工程等,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集中多方面的学术学科来发展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不仅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被应用,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涉及。所以,可靠性设计不仅在工业中被应用,在航空、军事等领域也被广泛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可靠性设计在机械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周期的各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环节主要有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及售后维修等。以下就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制造及使用三个环节展开讨论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
2.1 设计环节的可靠性设计
机械产品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整体装配设计,一个是组装零件设计。对于整个产品来说可以被当做一个整体设计,具体有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先对产品的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产品每个零件的可靠性进行细致地分析,进而推测出整个产品的可靠性,而且必须保证整体设计的可靠性能够满足相关设计的标准;一种是把对整体可靠性的分析分别落实到各个零件的设计中去,当零件的可靠性设计满足相关指标,就能够保证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当我们进行单个零件设计时,我们应该选择使用那些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或者在市面上大量使用的零件,同时还要对不同重要性的零件使用不同的设计方法,特别是关键部位的零件一定要进行可靠性测试。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我们应该多次的进行测试直到达到标准。
2.2 制造过程的可靠性设计
制造环节是保证整个产品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制造环节的可靠性设计。在进行制造环节可靠性设计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加工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还要重视加工工艺和流程的科学选择。如果我们把整个产品加工过程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加工中的任何一个工艺和流程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产品制造工艺流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各个方案与工序是工艺流程系统中的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时,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工艺装备、加工设备、加工材料与工作人员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各个子系统设计出可靠性与合理的指标;最后,整合分析各个子系统的指标,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将总系统的可靠性及优化指标整理出来。针对每个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都应该全方位的去考虑,这样才能够保证子系统的可靠性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这些子系统通过科学的组装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然后由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
2.3 使用及维修的可靠性设计
以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作为维修设计的基础,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定经济合理的维修设计在现代化与科学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使用符合标准的维修设备进行维修,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使机械产品的维修工作能够朝现代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维修在一个产品的寿命周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在售后上有着良好口碑的公司必然有着光明的前景,所以公司在产品整个周期内必须认真的对待售后维修问题,采用逻辑分析决断法,科学地制定维修内容和优选维修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使用寿命周期。机械产品的可维修性与可靠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维修性也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之一。产品的维修性能必须在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以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达到故障容易发现、故障零件易于更换的目的。产品在进行维修性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维修费用问题,设计者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以最低费用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水平,尽可能减少故障发现时间。因此,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维修性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合理、经济的维修规则的制定在产品设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意义。
3我国机械工程可靠性研究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3.1 国内教育部门大多未设置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
经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只有为数很少的高等院校有设置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课程,这就造成了我国可靠性研究人才的大量缺乏。可靠性研究在现代制造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应当是一门系统科学,而且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式学科。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寻求可靠性研究方面人才,但却很难招募到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应当引起当今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及时设立一些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聘请一些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为我国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国内企业对可靠性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国内很多企业对可靠性研究并未足够重视,觉得可靠性研究可有可无,对整个生产制造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是,一些国际上的发达国家都把可靠性研究作为生产上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国内企业还对可靠性研究不够重视,势必会导致在未来的竞争上输给对手,从而彻底丧失与之竞争的能力。可靠性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广泛且较为复杂,没有一个机构来统筹考虑和贯彻实施,是无法使产品可靠性得到保障。因此,我国企业不仅要开始重视可靠性研究,而且应当成立相关独立研究部门,进行专门的产品可靠性设计研究及可靠性试验,从而确保产品在各环节上的可靠性,使得产品质量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从而可以在国际上占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4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社工化;可行性
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管理,并为高职学生提供一系列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专业,最后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提炼出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虽然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和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工作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因此,高职辅导员可以借鉴和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将这些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理论与方法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应用于高职辅导员的社工化建设当中,以适应新情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地增强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管理服务的综合能力,使高职辅导员成为一支社工化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一、高职辅导员工作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互补
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群体性,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拓展学生的个人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使用的是讲授的方法。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忽视了高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我们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发展,能否真正起到教育和管理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阻碍。然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以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自决、促进学生发挥潜能,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价值观对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能够促进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
二、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互补
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教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工作问题,方法是从思想上入手,对个人进行改造,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的言行。高职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格的人才。而社会工作理论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做到从服务学生的理念出发,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在的力量,为高职院校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的优质技能型人才。两者在实际的工作中,社会工作更加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注重学生的个人思想感受;帮助学生逐渐的走出困境,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克服困难,可以说两者在工作理论上两者存在很大互补作用。另外,社会工作更加的强调将学校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注重各种环境因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自主选择性,在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拓展上保持学生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优化教育育人环境。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是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的重要补充,两者能够互相的促进。
三、高职辅导员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互补
高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教育和引导,它主要从思想上来说服学生,感化学生,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不过我们知道,思想认识的提高很难有一个统一和直观的标准,而且在工作中更加强调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的统一,忽视个性的自主发展。在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服务,为学生潜能的挖掘提供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便利的环境是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身体上精神上的,还是学习上就业上的,高职辅导员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工作。然而高职辅导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依靠都是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没有专业的工作方法,很多时候不能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从高职辅导员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来看,把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引入到高职辅导员学生工作处理之中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社会工作的在方法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满足适应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可以说社会工作方法能够弥补传统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两者从共性与个性上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 沈炜.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2]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8.
【关键词】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 科技名词 规范应用
一、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外科技交流日趋频繁,尽快实现科技名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指出:“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之一。”“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①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发文,就贯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明确提出3项要求:一是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二是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三是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②
同时,出版物数字化是国际出版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是出版物数字化的重要基础。为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纳入出版物质量检查和重要评奖活动之中——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规范的,每处计1个差错。可见,国家对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是相当重视的。
二、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应用的失范现象
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事实上,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对已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的应用情况一般都较好。那么,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的科技名词是否需要规范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我国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大致有3大类型:一是少儿科普类出版物(除图书外,报刊如《未来科学家》《少儿科技》《小爱迪生》等)。二是教学教辅类出版物(除图书外,报刊如《中学化学》《物理教师》《小学生数学学习》《小学生数学报》等。这类出版物虽未被划归为“科技出版物”,但其内容涉及理科知识,故也应视为科技出版物)。三是大众普及类出版物(除图书外,报刊如《科学大众》《健康指南》等)。全国这3大类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总量很大,不要说林林总总的各种图书,仅报刊就有数百种之多(有独立CN刊号的),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农、医等诸多学科。
目前,我国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术语不规范的情况比较严重。例如,不少涉及数学学科的少儿科普出版物和教辅学习出版物仍将“单数”和“双数”与经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奇数”和“偶数”混用;将不规范的“正方体”与规范词“立方体”混用;将“质数”与规范的“素数”混用。不少大众普及性科技出版物仍将“公里”与规范词“千米”混用,将“公斤”与“千克”、将“维他命”与“维生素”混用,等等。
这类失范现象还包括数字书写和标点符号书写的失范。例如,国家标准规定,统计表中的数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应使用完整的公元纪年(例如1991年,而不是91年或一九九一年)③,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点标示④,等等,然而不少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并未严格按此标准执行。
三、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使用失范的成因
1、对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不少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的编辑人员认为,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因需参与国内外专家同行交流、提高出版物(主要是期刊)被二次文献的收录率和引用率或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所以其科技名词必须规范;而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则是面向少儿读者和大众读者的普通读物,没有必要像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一样认真严格。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有趣或通俗易懂,更多考虑的是迎合读者口味、满足读者需求,而忽视了自身肩负的引导和提升读者的责任。
2、编辑人员知识欠专精或陈旧老化
非学术类科技出版物多存在一人编辑多个学科或编辑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的现象。一些少儿科普出版物因人员有限,常一人编审数个学科的文稿,且认为属科普知识,多不外送专家审稿。一些出版单位则聘用退休人员为编辑,其中不少人知识已陈旧老化,多未掌握新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仍然按自己熟知的名词术语编审稿件。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欠缺使之难以发现文稿中科技名词失范的问题。
3、文体的多样性增加了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难度
学术类科技类出版物的文体格式比较统一固定,一般都以论述性文体为主。科普类出版物的文体则比较多样:既有论述性文体,也有大量记叙性和描述性文体,包括故事、散文、对话、杂文甚至诗歌。文体的多样性虽然提高了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尤其是科普出版物的可读性,但在客观上却增加了其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难度。
4、一些编校人员工作缺乏科学严谨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四、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上述3大类型的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的意义,应与学术性科技出版物的应用同等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
1、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也应“从娃娃抓起”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科技的明天,要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无疑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对于非学术类科技出版物,特别是少儿科普类和教辅学习类出版物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应用问题,同样应引起出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绝不可掉以轻心。
2、出版物应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
原国家科委等联合发文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少儿科普类和教辅学习类出版物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这些读物都是“准教材”。教学类出版物也相当于教师的教材参考书,是教师的“教师”。如果这些出版物不能规范应用科技名词术语,就会误人子弟,特别在当今升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甚至会毁人前途、误人终生。
大众普及类科技出版物虽其读者对象多为成人,但成人既是某一领域的建设者,也是监护和辅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家长。他们对科技名词的掌握是否规范同样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少儿对规范化名词的掌握。
五、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基本思路
1、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并形成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编辑作风
编辑人员要时刻绷紧“规范化”这根弦,切实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引导、教育和提升广大读者尤其是少儿读者的责任,认识到自身在我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使命。同时,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高度负责,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编’文章”。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
认真扎实把握科技名词的规范化用法(包括通用性的和专业性的),是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基础和关键。掌握的途径主要包括积极自学和参加培训。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曾多次联合主办“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取得了较好效果。类似培训班应经常举办,为广大科技编辑提高业务素质提供机会。
3、正确处理科普文章文体多样性与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关系
科普类出版物固然需要重视文体的丰富多彩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基础之上,因为科技名词的科学和规范是一切科技出版物的生命和灵魂。科普出版物应在确保科技名词规范应用的基础上,追求文章形式的丰富多彩和通俗易懂。
4、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一是出版单位内部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并切实执行。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虽属比较微观独立的编辑技术问题,但能否真正做到,还与出版单位平时管理的规范与否密切相关。出版单位应就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建章立制,包括奖惩制度、审读督查制度;要经常自查自纠,奖优罚劣,将编辑人员是否规范应用科技名词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检查监控,将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词的规范应用,作为出版物质量评估的重要项目,从外部促进这些出版物加强科技名词的规范化。
总之,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思路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重视、掌握、应用、督查。做到这些,则非学术性科技出版物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应是举手之劳。
参考文献
①钱三强:《数学名词》[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1990-6-23
③国家技术监督局,《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1995-12-13
④国家技术监督局,《标点符号用法》,1995-12-13
【关键词】 科学与技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化;哈贝马斯
1968年,为了纪念马尔库塞诞辰70周年,哈贝马斯写了题为《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系统论述了科学和技术是如何转身为意识形态的,以及科学和技术作为新的意识形态所特有的属性,本文试图通过此文重新解读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问题。
一、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前提条件
哈贝马斯强调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从来就是意识形态,而是到了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才成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也可称作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那么,科学技术是如何转身成为意识形态的,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旧的意识形态的全面坍塌,与此同时,新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形成,这种局面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基础条件。哈贝马斯认为,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了晚期资本主义阶段。与此同时,随着马克思所批判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交换自由”和“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公平交换”的意识形态的崩溃,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支撑和论证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而此时,其它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出现。
第二,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政治经济生活全面干预,旧的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的合法性的解释已经不能使人们相信其存在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统治阶级寻找新的意识形态来证明其合法性依据,这为科学和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从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起以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明显地出现两个发展趋势:国家为保证系统而实行的干预的增加,和研究与技术的增长着的相互依赖使得科学转化成第一位的生产力。”[1]从这两种趋势可以看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必然要呈现出一些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不相同的新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技术与科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合法性基础,充当新时代的意识形态。
第三,科学和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科学和技术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哈贝马斯认为,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密切,而这种密切关系使得诸种科学成为了第一位的生产力。”[2]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所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合法性证明不需要再借助于以往旧的意识形态,而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是其成为意识形态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
二、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
1、政治――政治活动的非纯洁性
意识形态的直接功能就是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依据。政治领域主要涉及的是政权问题,即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地位。意识形态是为政治合法性辩护和论证的主要工具。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科学与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社会生产力,继而也自然而然的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手段。因此,政治领域的合法性证明也不得不寻求其帮助:即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把政治解决让步于技术解决。毫无疑问,维护国家不受侵犯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各国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研发先进的军事武装设备来威慑其他国家,以达到保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2、经济――经济活动的技术化
到了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社会生产力。此时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劳动”的“合理化”已经实现。所谓“‘劳动’的‘合理化’,指‘劳动’越来越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3]而这种“合理化”对人来说,变现为人的异化,人的异化使人成为一种物,成为一种工具。一方面,劳动的“合理化”,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和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劳动的“合理化”,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控制能力,同时加深并强化了人的机械程度,人的物化形成。人们将一切经济活动都转化为技术问题,并运用技术手段去讨论和解决,从而使人成为机械的存在。
3、社会――社会结构的科层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结构被科学技术无形地分割为“条”状和“块”,整个社会结构成为一张密密麻麻的“条块交叉”的大网,并且社会结构严格按照规范化、秩序化和固定化的管理原则运行。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消失殆尽,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它的操纵,甚至将这种行为方式变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而当人们习惯地按“本能”生活时,科学技术就已经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技术合理性就转变为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科学技术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意识形态。
三、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与以往旧的意识形态的区别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新的意识形态同以往旧的意识形态相比到底有那些不同之处呢?根据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一书中的论述,我们认为新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科学技术是隐形的意识形态,其威力较以往旧的意识形态更大。学界一般认为,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4]由此可以推断,科学技术作为隐形的意识形态,是指他在“无形中有形地”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这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科学技术是隐形的意识形态,可见它的意识形态性较少,也就是说,它的虚假性、欺骗性和歪曲性更少,在作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更加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第二,新的意识形态较以往旧的意识形态统治力更强大。旧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暴力”的基础之上,而科学技术作为新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对人们众多需要的不断满足从而获得人们对社会制度合法性的认同的基础之上。由于科学技术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手段更加先进和多样,所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较以往的意识形态更加强大。因此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并将科学技术当成一种信仰,这比之以往旧的意识形态更加让人信服,因而其统治力更加强大。
第三,新的意识形态导致人们普遍丧失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往旧的意识形态主要通过“暴力机器”在政治层面发挥其统治功能,而新的意识形态不仅在政治层面发挥其统治功能,并且也在社会、经济以及人自身等层面发挥其统治功能。在人自身方面的统治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创造了众多的娱乐产品和场所,并通过大众传媒时刻传播娱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娱乐消遣体系,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人们沉溺于娱乐消遣不能自拔,最后沦为娱乐文化的附庸。
【参考文献】
[1][2]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鲁力.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比较研究[J].北京: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关键词 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210-02
IT业与出版业的火热交融,促发了这场纸媒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产业变革,使出版产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技出版单位也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找准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在转型过渡期既能保持原有的品牌特色,又能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观察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前景和可行的战略选择。
1 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近些年,数字化出版的快速起步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各种政策支持。在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等出租出版形式。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和保障措施。2012年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了要加快发展数字化出版等文化产业。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中央有关部门的审议。各种政策的出台和法规的制定为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传统科技出版单位要在转型初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抓住一切机遇,稳步过渡。
2)传统出版资源的积累。科技出版专业性、学术性较强,对作者和编辑的职业水平要求较高,传统出版单位就集中了这样的大批高素质人才,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科技出版单位具有丰富的行业资源。读者对作者、出版单位、图书产品的认同和信赖,便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再加之传统出版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严格把关,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借鉴国外转型成功经验。国外的爱思唯尔、培生、施普林格、约翰威力、汤姆森等科技出版集团在20世纪末期就实现了数字化的成功转型,在内容整合力、平台建设、数字操作技术、数字化管理水平、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实践操作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这足以证明了数字化转型后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为中国科技出版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2 劣势
1)内容资源管理有待提升。很多国外科技出版集团的成功案例表明,内容资源的优化管理是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但中国科技出版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出版情况还有所不同,由于出版活动的发展历史、市场化管理程度、出版管理体制等原因,形成了中国科技出版内容资源的分布相对分散、不均的现实格局。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内容平台产品的开发和运营。[1]
2)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缺失。对于科技数字出版产业来讲,行业标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科技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2]除互联网基础标准之外,标准化还包括出版元数据的标准化、网络出版的标准化、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标准不统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值,再次,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很多数字出版商之间就不能形成平台的联盟,不能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这对信息的跨媒体出版所提出的“一次制作,多元应用”的理念背道而驰。[3]
3)国外数字出版业的冲击。国外的一些科技出版集团,如施普林格、约翰威利、威科、爱思唯尔的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如今已经进行得相对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他们以具有强大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势、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为依托,在中国各出版单位正在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的时候已开始全面进军中国市场跑马圈地、战略布局。所以,这些“潜伏”于中国出版市场多年的国外出版集团开始在作者资源、渠道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扩张。
3 机遇
1)经营范围扩大化。信息的新颖、快速、全面、准确是科技出版较为核心的价值,数字化出版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说科技出版是数字化转型最迫切的需求者和受益者,它可以最大可能性地扩展图书出版产业的经营范围。当数字出版产业进入成熟期之后,科技出版单位手中的资源可以以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真正实现全媒体出版经营与管理。
2)出版流程简约化。以数字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使编辑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各项出版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出版信息的获取和交流都不在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编辑与作者、读者可以进行随时互动。编辑可以直接到网上去发现选题,也可以随时审读作者递交的电子书稿。数字化转型使整个出版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选题策划、组稿、编校、印制、稿酬、文稿等都可在专门的数字平台上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
3)生产成本集约化。出版单位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将不用支付昂贵的印刷、装订、纸张等费用,也不用承担运输、仓储等成本。困扰传统出版单位多年的退货率、库存积压问题,在数字出版时代,都将得到解决。通过整合书刊低效的供应链环节,降低了整个编、印、发各个流程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这都可以使出版单位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直接提升出版单位的生产利润率。
4 挑战
1)同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就科技出版本身来讲,其涉足的领域专业性强,读者覆盖面相对要小很多,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内容更新较快,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同行业之间在克服传统出版原有竞争压力的基础上,要在数字化管理和经营上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条件和环境。
2)盈利模式处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还没真正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投入大于产出阶段,或者可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目前的数字化盈利来源主要是网店购书、在线付费阅读和下载、广告三种方式。但移动网络付费的安全性、付费的便捷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版权问题尚未全破解。数字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内容都呈现出很多新特点,打破了地域性、时间性和专有性的制约,由此也引发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有的出版单位在与作者签订数字出版合同时,作品的使用方式、传播载体、传播媒介、结算方式、日后收益等问题都没有相应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此外,数字从业者和经营者对网络空间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还很淡薄,自律性也比较差,这也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症结。
参考文献
[1]季仲华.中国科技出版数字化的现状与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2(9).
[2]黄先蓉,郝婷.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的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3(7).
[3]郝婷.我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16).
[4]周蔚华.出版产业散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郑爱玲.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现状与发展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3(5).
[6]周蔚华,等.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电力系统;可视化技术;运行状态
引言
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是20世纪80年展来的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其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把抽象的数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显示模式,从而为用户的系统管理提供直观与全面的可视化操控模式。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给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从而提高科学研究和系统设计的整体效率,降低额外的维护和管理成本,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一、可视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是由发机电机组、变压电机组、输供电网络、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供给与应用系统。电力系统维护与管理人员需要对各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效率经济性。由于电网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联复杂性,调度员需要监视设置之间的连接方式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科学计算机可视化技术为调度员监视与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了一种操作简捷与高效的实际运用方案。
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可视化技术已然广泛的应用与电力系统之后,其主要包含电力系统的静态数据可视化、动态数据可视化和系统元件可视化三个方面。
二、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可视化的分类
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标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案:
(1)依据可视化图形显示方案分类
分为非公开位图显示方法和SVG图像显示方法。其中目前国内过采用最广泛的是非公开位图显示方法,其存在的缺点是交互操作实现模式比较复杂,优点在于能够高效率的实现从二维到三维可视化的过渡。SVG采用的是基于XNIT技术描述的二维图形语言,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处理矢量图形数据、图像和文本三种对数据对象,在可控化程度上也较高。其缺点在于尚不能够高效的处理三维图像数据。
(2)依据可视化定于域维数方案分类
依据此分类标准可以将电力系统可视化分为二维可视化和三维可视化。二维模式的可视化主要应用数据图表、标尺、移动箭头、等高线和点密度等实现方式。三维可视化利用柱状图方式系统运行状态数据进行标识,结合幕墙和数据关联线等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对系统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三、可视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计算中的应用分析
1、电压稳定应用
可视化技术在电压稳定系统监视中的实际运用中除了要检测当前运行点的电压安全系数以外,还必须要同时检测与运行点相关联的周围电压信息的安全性,即是需要研究参数空间中的可行域。
(1)三维稳定域。通过在潮流极限空间中,各线路的潮流稳定极限值构成电压稳定域各个方向坐标,稳定运行空间的大小由空间中的稳定域边界进行限定。通过静态图像显示方式可以直观的观察各个潮流增长方向上的稳定度。
(2)高维稳定域。电力系统在信息数据体现是实际上呈现的是一个大型的多维度和非线性的空间系统。可以通过局部数据相似分析法和割集空间法进行维度局部数据分析,最后通过三维空间图像显示方式进行分析。
2、功角稳定应用
类似的电压稳定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实用动态安全域(PDSR)的边界是根据注入功率空间周围的每个节点一个超平面,下部垂直平面的轴和描述暂态稳定性临界点。对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与稳定域边界应该是所有不稳定平衡点的稳定流构成。
四、基于WEB的电网可视化技术应用
基于Web的电网运行状态可视化系统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底图处理、电网数据处理和智能电网监视。底图处理模块就是在服务器端将图形编辑器生成的站内图或地理阁底图进行解析,获取底图中的阁元位置和属性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交由电网数据处理模块。电网数据处理模块两报据底图中图元的ID,向EMS总线/服务器请求图元所描述的实吋电网数据,获取数据后再进行数掘的格式化处理,然后传递到浏览器端,由智能电网监视模块调用开发的图元评,无需插件就能在浏览器上创建实时的电网信息场景,方便调度人员进行电网状态监控。
五、可视化技术在EMS 系统中的应用
市场化、地区能源结构不平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电力系统愈加复杂,运行更趋于极限。原有EMS系统中的显示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色彩与3D技术的应用及“域”的引入对EMS系统显示技术的发展将起较大的推动作用。
1、静态安全分析结果显示
现在常用的电力系统静态可分析方法是N-1检测原则。通过对线路的排除断开,分析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良好与否。传统的N-1数据显示方法采用数据表格形式,其无法满足现在电力系统的高信息分析量要求,当超出安全参数的信息量大量出现时,分析故障元件与导致故障产生的内在联系显得十分困难。科学计算可视化的N-1检测方法通过一次接线图显示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N-1检测方式总体上分为故障整体统计信息和对应故障的元件对象信息两类。对可视化的静态安全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概览层次和详细两个层次进行数据信息展示。
2、动态安全分析结果显示
动态安全分析一般采用动态安全域(DSR)法,改方法的实现方式为通过对事故注入功率空间进行数据预处理,可以保障域中每一任意点的暂态稳定性。其中的大量数据计算与分析可以通过离线方式实现,在线数据分析主要实现针对特定的运行状态信息的数据比对,以找出其中空间域中的相对位置,根据此位置信息确定在保障系统在安全稳定运行状态下的设置运行各个参数的最优化配置。动态安全结果分析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故障校正、事故紧急处理和恢复控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决策性数据依据,可以有效地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