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03 15:56:33

导语:在农业信息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电子信息技术是我国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高科技信息的出现、搜集、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大多数都是由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或者是网络来进行普及的。现如今国内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不但是在生活层面进行推广,还在农牧业层面也有较大的应用,例如在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上电子信息技术就有了比较广泛的使用,不仅使土地的使用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还使农业生产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的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

2在农业机械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收益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率逐年下降,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后期我国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标准。要想使新世纪的农业发展标准得以实现就一定要在生产技术上进行变革,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也就有了应用的空间,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它主要是进行探究高科技信息储存和应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在农业建设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呈现主要是依靠电脑、通讯设备以及互联网来实现的,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今后现代化农业建设夯实了基础,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建设的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明显的提升。在农业机械化的领域里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建设步伐,然而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第一,没有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投入的成本比较小。通常情况下,电子信息技术是比较高端的技术,尤其是表现在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上,需要有比较高精尖的实验机械和资金进行注入,与此同时还要有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来从事农业机械的操作。就目前农业机械化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的靠后,这就会给农业机械的进程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电子信息技术不能在农业机械中得到普遍的推广。第二,没有完全的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里的使用。现如今部分的企业和领导层逐渐的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机械的有利影响,它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的不断进步,然而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现在应用到农业上的电子信息技术也只是简单的天气预报和农业信息的传播。如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里的使用还不是完全的关注,农业机械建设缺少了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探究和科研,这就造成了电子信息技术不能够较好的反映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另一个层面上也表现出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差较大,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

3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特点

3.1农机机械总线通信技术

伴随着农业建设里拖拉机的使用频率不断的增加,所有的农业机械也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此时就要求农业机械要具有优良的设计性能。通常情况下,在农业机械的操作间里要依据机器型号的不同组装不一样的智能化服务终端,使用技术先进的光缆来作为通讯的主线路,设计出比较标准的连接口来连接全部的机械设备和电子掌控部件,这就可以确保所有的机械设备都可以和核心处理器实行信息的更换,可以随时的接收到有关的信息指令,使农业机械和组成构件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促进农业机械和电脑设备的高效贯通,真正的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化。

3.2农业技术内部电子装备

目前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都向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大中型的拖拉机机械都已经安装了标准的电子控制部件,也就是说它们都已经拥有了单独的电脑控制智能管理器,对于不一样的外部环境制作出适合的电脑控制设备,它们拥有科学的端口。在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大型的农业设备里发挥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它们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和电子管理系统,所有的机械设备都有属于自己的处理器和电子监控体系,操作室的显示器可以发出指令来对工作间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还能够连接外部信息,对于总监控体系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对系统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

3.3注重人和机械设备的配合

农业机械设备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都要有工作人员来进行作业,目前农业机械设备操作室的操作盘慢慢的被电子监控设备所取代,智能化的电子终端逐渐取代单纯的数字显示,改变了过去人和机械的简单配合,使人和机械的配合感受逐渐的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目前智能显示的关键界面由液晶显示器来呈现,使用了比较高端的机器和掌控设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拟控制技艺,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适合自己的终端。智能化的终端能够把数据库的信息、图片、视频和语音等信息放到储存卡里进行存储,可以把这些信息带到所有的地方提供软件制作,具有很好的携带性和实用性。

3.4管理决策与机群调度技术

目前,许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把农业作业电脑设备和农业施工的机械设施间使用无线通信设备创建信息交换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会把农业作业的现场和农业机械管理总控制室进行较好的对接,总控制室的电脑可以直接的掌握所有的农场的机械终端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高效的整合管理农业机械设备。农场里的电脑控制终端里储存了许多的农业高科技技术知识,创建农场管理层的领导体系可以较好的掌控农场的所有信息,使用互联网对农场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出台适合农场实际情况的决策,使农场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无线通信设备可以随时反馈农场机械设备的工作情况,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可以立即反馈到农场总控制室,这样就可以随时的对机械故障进行消除。使用电脑可以准确的分析许多的农场信息,有利于高效的管理农场,使农场的生产效益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使农场的农作物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农场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4结论

第2篇

论文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也大量出现。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也大量出现。我国很多学者及各级政府基于国情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农业信息化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费东明认为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基础。杜青林认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鸿教授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世忠认为,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没相对滞后等问题。甘秋萍认为,我国有些地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网站集中度不均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信息、传输滞后。

四、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2010年农业部发表文章中指出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①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②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③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李伟克认为,政府应增加引导性资金投入,将电子政务、金农工程高效地应用于农业信息化中,从而构建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黄婷婷认为: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②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③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⑤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⑦增强农民信息意识⑧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的结合。

五、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评述

学习和掌握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政府的扶持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有力保障②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依托;③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多层次应用体系是构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①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改变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增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②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③注意农业信息资源的发展。要综合利用农业信息载体,提高信息的与传输,扩大采集面以及开放性和共享性,增大信息资源库存量,增强信息的猜测性和前瞻性,加大力度建设发展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燕.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09):265-266.

[2]李道南.从概念中解读农业信息化[EB/OL].2008,12.

[3]费冬明.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EB/OL].2009,3.

[4]杜青林.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EB/OL].

[5]张鸿,张权.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2):100-102.

[6]钟卫华,谢志忠.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

[7]甘秋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经济[J].现代商业.2010(20).

[8]农业部.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EB/OL].2008,12.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绥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给绥德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绥德县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1农业信息化现状

信息技术在绥德县农业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发展慢。为了及时搜集和各种信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走效益农业之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绥德农业网”于2005年3月由农业局建成并正式开通运行,网站主要设有供求信息、技术咨询、农业新闻、政策法规等13个频道内容,截至目前全县20个乡镇有3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同时创办了《绥德农业信息》刊物,2006年在联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通了电子农务网。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部分干部群众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或知之不深,认为欠发达地区,离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还很遥远。孰不知越是贫困地区越有必要走农业信息化道路,以弥补信息闭塞的顽症。在安徽、江西这些农村经济信息网办得较早较成功的地方已得到证实,农业信息化在欠发达、边远地区发挥的作用更大。总理视察安徽农网时指出:越不发达地区,越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2.2缺乏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

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难题。尽管人事劳动部门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考核,但培训组织能力与推进全社会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培训与应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缺少财政资金,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大部分乡镇单位原有的计算机硬件装备已严重老化。据调查,乡镇40%的计算机服役超过3年,部分计算机根本不能用,只是作为摆设。由于部分乡镇部门经济不活跃,缺少财政支持,网络终端还不能普及到各乡镇部门,严重阻碍了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建设进程。信息化网络成本较高,农民上网率普遍较低。电信部门还没有在各乡镇开通宽带,大部分乡镇只能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难以获取农业信息。依目前现状看,网络要普及到专业大户还相当困难,普及到普通农户更是困难。

2.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网站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标志。据调查,绥德县内有关涉农部门仅只水保局、科技局、农业局等不到5个单位建有单位网站,还有少数的乡镇网站。但大部分网站没有内容检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播视频、音频信息,信息内容少,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维护。一些已建好的网络,也还是停留在浏览信息上,未能与实际工作、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

3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要从绥德县的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主要以深化“绥德农民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3.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抓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和管理。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1],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网络“进村入户”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建立统一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网站数量的建设,而是网站质量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农业信息化中的组织、主导、推动作用,统一组织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2],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共享政府投入的人才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电信公网、广电公网等网络资源,加快农业综合信息网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及时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行情、气象预测、国内外劳务需求、招商引资项目、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涉农部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外开设农业、林业、水利、供销、旅游、扶贫、民政、气象等窗口或一级域名的专业网站,由政府网专门采集整理信息、专门开发维护,保证网站活力。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抓紧抓好农业信息知识的推广、普及和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要立足实际,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为前提,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创造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的用人环境,落实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采取分期分层次的方法加强培训[3],抓好各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专业大户、重点农户的综合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和农业信息解读能力。重点加强信息员培训,使他们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解答疑问等。

3.4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好坏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建设好乡镇信息服务站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他们可以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乡镇信息服务站这一载体,发挥其“二传手”的功能。还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在农村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并指导他们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体系和农业专家体系,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县政府网要有巨大的资料数据库可供查询,建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5鼓励多元化投入力度,加大网络延伸力度

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步伐,将政府网站建设资金纳入每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绥德县财政薄弱,在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运用政府影响力及其重要信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及民间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4],走资金筹措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抓住机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投资。

3.6切实做好服务渠道扩展,全面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组织县内农业专家、管理人员共同形成专家、农技110。各涉农部门要积极推荐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技专家担任农业信息网的兼职咨询专家,以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开发、处理、咨询能力,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各大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县广播电视台、联通、移动电话声讯系统要开设农业信息服务栏目,增加农业信息内容。各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要落实职责,联系好一批农业大户和企业,在当地人员聚集的地方创办农业信息专栏等,把有用的信息及时予以传播。农业网站根据绥德县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将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及各地结构调整经验、农产品产销趋势、行情分析,继续以《绥德农业信息》刊物的形式,发送到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手中。各信息员要及时把单位所在地的农业信息上传到省市网平台。

3.7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绥德报、绥德农业网、墙报等宣传应用农业信息化手段发展致富、创业成功的典型,以及组织报告会、展示会、演示会、信息技术应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们关心、支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制订必要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开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先进评比活动,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4结语

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发生农业的信息化,集中表现为农业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结果是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加强农业信息化领导,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从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5参考文献

[1]罗拥兵.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37-38.

[2]郑国清,程永政,冯晓,等.河南省农科院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河南农业科学,2009(9):212-216.

第4篇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性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及时跟进脚步,从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功能,做好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工作,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性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政府职能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另外,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2015(,4):32.

[2]王丽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18.

[3]林海慧.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59.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摘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均逐渐成为了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发展趋势。然而,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理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中,传统农业已经逐渐开始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依靠各种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等)以及先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有效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就比较低。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得供求信息出现滞后、闭塞的现象,导致农民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严重挫伤。基于此,广大农民理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劳作方式,学习现代先进的科技农业知识,依据市场需求来对生产经营方向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以此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然而,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以及农业产品的均衡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按照国家的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没有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上的那些与农业信息相关的新闻都缺乏权威性,而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农业新闻又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与共享。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化服务系统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二)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

要想让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完美的融合,俨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知识储备较深的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以及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设备。但是,目前很多农民都认为使用网络的成本过高,且并不是必需的,这就直接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的现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十分广泛,虽然国家政府在农业的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明显还不足够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很多农业地区都严重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加之信息化网络的覆盖率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施必然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较低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编制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士,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专业性,导致他们很难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产生阻滞效应。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较低,无法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信息化发展。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就应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不断丰富,从而保证所农业发展信息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发展上的实际情况,撰写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信息,这既能够有效保证农业信息的及时性,更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与认识到农业发展状况。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

专业素质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经济管理主体中最欠缺也最需要的。上述说道,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聘用的人员基本都不是专业人士,多为编制人员,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为了彻底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竞争主体(即人才之间的竞争)。然而,为了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保障,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针对于政府来说,要想实现对农业信息人才团队的完善,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就应该投资建设相关的培训机构,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与优秀信息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要是依靠人力与传统运输类机械为主,在播种、收获等环节的信息化接卸设备明显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之中。显然,传统运输类机械这种最为基础的机械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这种滞后的基础设施配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体来说,我们不能够单纯的认为农业经济系管理信息化就是某一个村、某一个村民的事情,应该达到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作为政府机关,理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整理来为农村地区提供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并定期组织农民开展信息化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操作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信息化热情,强化农民信息化技术。

第5篇

论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426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尤其是信息化的目标、路径总是难以厘清;四化同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综合考虑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均衡发展。本文基于四化同步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河南省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河南省;信息化;四化同步

1、四化同步的内涵

十报告中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和寄生性决定了信息化能够融入三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四化同步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即系统的考虑四化之间的关系,厘清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信息化的需要,从而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国家工程,协调大型通信企业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差距较大。以豫东平原的一个自然村为例,上网的接入方式主要通过ADSL接入,网络使用费用为500元每年,购买电脑并接入互联网的家庭约占整个村庄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河南城市已经实现宽带完全覆盖,家庭年上网费用在500至600元每年之间,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农村用户在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前提下,上网费用几乎相同,且网速更慢。调查中的反馈也同样显示制约农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是网速较慢以及上网费用较高。

2)基础设施建设重硬件、轻数据。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运用,云计算中心、数据港湾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河南省在这些方面的布局较少,应利用郑州市成为互联网骨干核心节点的契机,积极在郑州及周边地区布局云计算中心、数据港湾的建设,力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软硬均衡、同步发展。但是,也要借鉴其他省份的教训,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以业务应用为前导,积极引进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核心企业,避免计算能力空置,资源浪费。

2.2 信息产业总体落后,对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

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

在信息产业的相关产业链中,不同环节、行业的技术含量差异较大,如芯片设计、传感器研发、大型软件开发等环节技术壁垒较高,而计算机装配等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门槛行业,虽然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是劳动力报酬较低,无法将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中。核心技术较少,导致整个信息产业无法实现技术溢出和从业人员的培养,重复传统工业的粗放发展模式,无法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2)信息内容产业较为薄弱。

信息内容产业是高知识含量、高经济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内容产业在信息产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提供信息内容是信息产业运行的最终目的,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可以增加对信息处理设备、信息终端设备、通信设施的需求,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内容产业代表着信息传播、展示的终端形式,发达的信息内容产业可以促进全社会信息流的健康通畅,促进知识和数据的高效流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国民的生活质量。

2.3 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

依托产业聚集区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两化融合的幅度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是,仍存在着规模较大企业信息化深度不够,中小企业信息化广度不够的问题。

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已经采用了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了市场响应能力、节约了成本。但是在运用信息化技术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方面,仅仅使用这些已有系统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两化融合的深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向智慧企业的方向迈进,探索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创新应用模式,如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使用个性化技术进行差异性经营。

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缺乏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主动性和能力,导致两化融合范围不广。企业信息化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性高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积累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层的认识问题等诸多原因限制了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例如,提供信息化的专项补贴;组织企业或协会团体采购;针对同行业或某个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协调产、学、研各部门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和成功案例的介绍,提高管理水平和认识。总之,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导致信息化应用的失败。

2.4 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制约因素较多

河南是农业大省,多为平原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潜力很大,但目前在农业信息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户信息素养偏低

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户使用互联网主要满足娱乐需求,很少使用互联网查询生产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农户认为网上的信息不可靠,更倾向于通过熟人、农资销售人员获取这些信息;其次,缺乏使用信息工具的技能,不知道如何表述信息需求、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对获取的信息难以理解。这些都限制了信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

(2)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深度聚合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开发了很多关于农业信息的数据库,但是农业信息范围广泛,包括生产环境信息、农产品信息、农资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等。对于农户而言,期望能够便捷的获取所需信息,如种植小麦的农户在产前需要良种信息,产中需要栽培技术信息、病虫害信息、气象信息,产后需要市场信息、物流服务信息等等。目前,条块分割的信息采集管理体系造成农业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如何将分散的、异构的信息资源按照农户的具体需要进行资源深度聚合,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农户信息需求的关键。

(3)农业信息技术难以推广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能够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收益低、基础设施薄弱都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困难。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投入大,但边际成本低,适合于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与目前主要以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了矛盾。

2.5 电子政务建设中重管理、轻服务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3年河南省服务型政府指数为0.468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07),居全国第25位,比上年下降4个位次,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同比增速为20.71%,低于全国增速2.8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五位。2011年以来,河南省服务型政府指数不断下滑,已由2010年的全国第13位,降至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也均居末位。

3、四化同步视角下的对策与建议

协调和同步本质上讲是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均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根据这一理解,针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

3.1 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乡同步

河南是农业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首要提到的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信息化对于发展高效低碳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的瓶颈,数字鸿沟现象也日益突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加大投入。农村地域广大,人口密度较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单纯依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作用,加大投入补贴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2.降低农户上网资费标准。上网资费偏高成为阻碍农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原因,信息素养需要在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培养,降低资费标准直接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传统的获取信息方式,对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深远。3.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在山区、偏远地区,移动互联网成为最有效的接入方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户外作业,移动互联更具优势。

3.2 信息产业发展注重“质”“量”同步

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转移,尤其是富士康及相关配套企业入驻航空港区,河南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信息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继续做大这些产业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从质量上做强河南省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软件培训业。河南大中专毕业生较多,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对于软件培训业有大量的需求。经过对部分河南省软件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存在大量的人力缺口,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院校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培训,可以解决软件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为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相对于一线城市,郑州等城市在人力、交通、房租等各项成本上均具备比较优势。同时,软件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也有积极影响。可以通过在政府采购时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帮助软件业发展。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大数据作为新兴信息产业,国内各地区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大。数据是大数据产业的宝贵资源,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这些都是数据产生的源泉,通过对河南省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深度挖掘,探索适合河南本土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是河南省大数据产业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3.3 两化融合与发展方式转变同步

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是以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增长的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智力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1)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契合点。信息化可以从产品层面、生产经营层面和产业层面契入工业化的发展。产品层面主要指指新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与产品相融合,生产经营层面主要指用信息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上,产业层面是指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此构建便捷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间全方面的融合。

(2)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支撑,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专业信息设备购置费用给予支持。对电子产品研发、工业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的企业在税收、贷款实现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激励等配套政策体系。

3.4 农业信息化注重人、技术、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农户的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首先,完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农户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最终需要通过获取信息的人来实现其价值,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年纪较大,普遍难以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基层信息服务点虽已建立,但是,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保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总结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的成功案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切实发挥基础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

其次,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技术适用性。农业信息资源范围广、采集渠道多、涉及部门多、信息资源的无序使得信息利用困难。建立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统一农业信息门户,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将信息资源深度聚合,采用推送、个性化等信息传播技术,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最后,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研究表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化需求和投入意愿上都远高于普通农户,因此,农业信息化如要加速发展,应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使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得到有效推广。

3.5 电子政务与政府转型同步

伴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也应从面向管理决策转为面向公共服务、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率转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认识,明确群众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信息从以宣传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2.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门户网站,提高信息的数量,将政务信息制度化,从制度层面明确信息的人员、范围、权限、最大滞后时间等指标。将同一主题的信息关联起来,避免信息过度分散。3.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提高互动质量,在重大决策过程中,通过互动平台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提高决策水平。开展政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互动渠道,在重大舆情事件中,积极介入,合理引导,提升执政水平。4.加强考评监督,将信息公开的数量,及时程度,互动平台的群众评价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考评体系。5.对传统的政府管理业务,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开展信息流的优化和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冲出迷雾: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赵意焕. 河南省新型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12)

第6篇

论文摘要: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出发,绘制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图,并在丽水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实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和各层级结构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及技术。

1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的信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加工、整理产出具备附加价值的农业信息的过程。然而,由于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等众多环节,涉及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形成内容上的广义性和信息整合的复杂性.这给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农业信息主要服务于农民,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从做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角度考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开放资源,设立机构,制定标准,投入资金,为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图分析

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的构造来看,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要依赖于相关法律体系的保护、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信息描述标准的确立和与农业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相关的各部门和机构的紧密配合。所有这些都可以列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范畴。只有这些环境营造好了才能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按一定的流程顺利开展。至于信息资源整合各层级工作的开展,都与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联。

2.1信息资源整合环境研究

农业信息资源的来源、分布都较广,而涉农部门和信息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度不够,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的相对滞后都是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困难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可以归结到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问题上来。要处理好由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建构起法律保障、信息安全、信息标准和信息部门都发挥作用的环境.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入开展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1.I法律保障体系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加工、和使用,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法律问题。跨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来约束或建立,再加上农业信息分布在各个机构、部门,因而法律保障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分析等应用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在信息公开和共建共享方面。信息公开和共建、共享。是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要求。政府是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政府因其职权而掌握、占有大量农业信息,应该自上而下制定和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立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正式身份。政府要让全社会都看到其对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和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关注,推动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投入和关注。比如丽水农业专家知识系统等重大涉农项目,都由丽水市政府制定下发相关文件和规定。市科技信息中心主持。市级重要机构和部门参与建设,面向全市群体,免费为农户提供各种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和销售信息。

2.1.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投入使用,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增值,让这些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而在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方面。信息的安全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整个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建立起坚实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是保障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投入使用的关键。但是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法规、管理、标准技术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层次上的安全措施都不可能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因此,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应该站在系统的高度,运用各种先进的安全技术保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2.1_3信息资源处理机构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的核心任务,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是国家相关信息部门的工作和任务。国家主要在政策和法律的宏观方面给农业信息化提供支撑,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产业部、涉农部下设的信息部门,聚集了大量信息人才的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主要负责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到最后的投入使用。农业信息资源最后的开发利用成效就要看信息部门的具体工作了。信息处理机构在整个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信息人才来实现。因此,信息处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信息人才优势的发挥和农业信息的处理效果都至关重要。

2.1.4信息标准体系

我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也大.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不可能只选取部分地区.也不可能只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采集方式。为了确保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资源全面而真实。只有通过自下而上的层层推送信息的方式,将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和数据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推送到最近一级的信息部门.再让这一层级的信息部门将有必要往上推送的信息向上一级传递,如此反复。一些政策性和指导性的农业信息则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直接送达到用户端,避免信息时效消失。当然,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用这个标准采集和传播各种不同的农业数据和信息。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无法共享,同时保证农业信息的时效性。

2.2信息资源整合层级研究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由基础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四层组成[51,不同层级承担不同的任务,每下一层级都是上一层级的基础。下面就不同层级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以丽水市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的实践进行论述。

2.2.1基础层

基础层是信息资源整合中基础的基础,是信息资源整合的载体,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的购置和调配、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料的积累与管理以及用来提供共享和通讯等功能的信息网络系统。

2.2.2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的描述和数据格式的转换、处理,它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农业信息质量和共享的实现取决于对信息的描述,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对农业信息进行大杂烩式的汇聚,而是应该将采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尽可能详细和标准的描述和揭示,让用户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这个信息的实质和价值。现在通用的信息描述标准是柏林核心数据(DobmCore).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而对数据和数据格式的转换则需要涉及到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诸如XML等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和数据格式的转换,为信息的共建、共享提供条件和可能。为了响应标准体系的建设内容.在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数据转换时,需要采用统一的国际或国内标准。

2.2.3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在众多的农业信息资源中检索出用户需要的信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和计算机数学算法的完善、提高.使检索算法越来越完善,检索方法越来越简单,检索精确度越来越高,检索速度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些对我们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都很重要.但是检索的智能化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服务层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库的智能检索、自学方法和推理机方法等现存的智能检索方法,结合新近的优化技术和检索标准,提高检索结果与检索目标的紧密度,扩大检索的范围和检索的相似度,同时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

2.2.4应用层

第7篇

论文摘要 通过总结外地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验, 分析了甘南州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以及紧迫感, 提出对我州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我州基本情况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辖7 县1 市, 总人口67.9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4.71 万人, 耕地面积101.16 万亩。主要农作物以青稞、小麦、油菜、豆类和马铃薯为主。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林木树种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地处边远地区, 市场信息闭塞, 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没有打开, 农产品卖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许多当地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难以销售, 不能实现其价值, 生产中还存在着盲目性和传统性, 严重迟滞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在我州的广大农村,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 各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质产品以及市场价格难以了解, 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 严重缺乏对各地农业产业政策的了解, 招商引资进度慢, 利用外资力量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力度不够; 也是由于信息不灵, 难以向外宣传自己, 扩大影响。就我州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来看, 不要说与国外比, 就是与省内的一些地区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 从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看, 我州在农村信息队伍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 其次, 从获取信息的方法看, 还只是停留在电话传递及报刊杂志上遴选, 这些获取信息的方法效率低而且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其三, 从所获取的信息质量看, 无论是准确性, 广泛性和实用性, 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户、农业企业分析市场的能力较差, 所了解的信息不准确, 因此对市场反映迟钝, 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被动, 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2 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对我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是我州发展现代化农业, 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信息是市场的灵魂, 市场是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 只有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及时、准确有效地把各种信息传递到农牧户手中, 才能真正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甘南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后, 可实现与上下级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 直接面对省内外农产品市场, 可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把优势产品, 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直接投入国内外市场, 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通过信息网络, 引进更多更好的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牧民收入; 通过信息网络, 全面向外宣传甘南州的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 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通过信息网络,充分了解国家和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信息和政策, 使我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更好的借鉴。因此,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对我州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我州农业信息工作开展情况

为提高我局职工的业务素质, 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我局于2005 年与甘南州气象局达成了关于双方“甘南兴农网”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议。各县( 市) 、各单位将各类农业信息发送至我局后, 经审核在“甘南兴农网”上予以。并于2005 年底已积极运作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作, 且作为重点项目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按照我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规划, 初步拟定建立2 个县级网络平台, 60 个村级信息服务站。

4 存在的问题:

4.1 我州农牧民的信息素质低。由于历史原因, 我州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农牧民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 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较差。而农牧民是信息消费的基本单位, 其信息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农牧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4.2 我州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上网须购置必要的设备, 须交纳上网费用, 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网费用的高低是直接制约农牧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4.3 按照农业部和甘肃省关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安排, 我局已着手建立甘南州农村信息网络, 并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和规划, 但由于资金缺乏, 全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一时难以实现, 需上级的支持和投入。

5 对我州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实现州、县、乡联网。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 用信息引导生产, 及时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

5.2 在县市尽快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 拓宽信息渠道, 提高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病虫害防治等急需的信息; 在农村成立农牧民信息服务中心, 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 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 将实用科技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综合分析后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 交由专家咨询解答。

5.3 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牧民的桥梁与纽带, 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培训可与青年农民培训相结合, 采取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现场方式等进行。重点培训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在各乡镇建设并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大力培养农村信息员, 积极捕捉各类涉农信息, 直接为农牧民提供服务。

5.4 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多、量大面广的长期性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聚集地, 教师本身素质高, 对计算机知识接受快, 便于充分利用他们进行信息网络管理的优势,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发送或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网络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又了解了网络的功能,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开放实践意识的巨大作用, 克服困难阻力, 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水平测度;对策;山东

一、山东省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一)总体评价

1996—2002年的6年间,山东省信息化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1998—2010年山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省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的信息化指数是1996年的80多倍。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相继启动了金税财贸工程、公安安全信息系统、纪检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海洋山东、农业信息系统等20个重大工程项目。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监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应用工程在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全省近百家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方面,Ic在公交、供电、供水、医疗保障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方面,各市利用遥感、测绘等手段,搭建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并在平台的基础上,建成城市规划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等具体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与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迅速,软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之,信息化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对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本要素的比较分析

1.信息资源要素

信息资源指数呈平稳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比较小。其中“每百人长途电话次数”2002年是1996年的1.5倍,“人均邮电业务量”2002年是1996年的4倍多。“每百人报刊期发数”、“每百人发函件数”变化不大(见表一)。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为实现社会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准备;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互联网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函件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正在逐渐被电子邮件、传真等现代通信方式所取代。

2.信息网络与技术要素

在信息化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增长最快。从具体指标看,1999年以后的提高是相当迅速的,“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2002年是1996年的3828倍,“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2002年是1996年的l3倍,“每千人移动电话数”则是1996年的22.5倍(见表一)。这表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已开始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我省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3.信息产业要素

尽管6年间山东省经济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但信息指数(即反映信息消费能力的指数,指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医外杂费的比率)增长却相当缓慢(见表一)。说明我省公民的信息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文化、教育和通信等信息消费的投入还比较小。此外,“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虽然逐年稳步上升,但仍然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如,2000年我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3%,居全国第28位,处于落后位置;“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比重”为0.61%,居全国第l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信息产业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为29.82%,”居全国第22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40%)。

4.信息人才要素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人群是信息化人才的主体,而我省“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提高不明显,是信息化各要素中增长较慢的,仅从2001年开始有所提高(见表一),这与前几年我省高校及招生数量相对偏少有关。

(三)四城市之间的比较分析

通过典型调查发现,济南、青岛和淄博三市的信息化指数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聊城市的信息化指数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在1999年之前,这四个城市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济南市还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以后,青岛、淄博两市明显超过了济南市,聊城市虽然也有提高,但相对差距较大。名列前茅的青岛市,信息化指数是聊城市的近70倍。这表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又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与全国及主要沿海省份的比较分析

将2000年山东省社会信息化指数定为100做基准,对全国及沿海省份信息化指数进行测算得出,全国的信息化指数是105.9,山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主要沿海省份的信息化指数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二),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山东省信息化发展对策

通过测算和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信息化进程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区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要使我省成为经济强省,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

通过对6年来我省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省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和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在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也还比较滞后,缺乏标准和规范。

l、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针对我省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硬”轻“软”问题,政府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协调,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等给予重点支持。

2、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政策法规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发展和管理的配套政策体系,引导信息化建设在有序竞争中发展。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平透明的规则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平等接入及信息流动的通畅与安全。

(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应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核tb地位。从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较快,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加,2003年我省互联网用户为626.6万人,由2002年的全国第五跃居全国第二。相比之下,能在网上运行的信息资源却十分贫乏,无法为我省的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直接影响了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社会信息资源建设。

l、建设战略性信息资源

政府要掌握我省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加快建立一批省级大型数据库,形成支持政府决策和社会共享的基础信息资源,并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立各类公共信息数据库,把静态的独立化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公开使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建设“网上山东”

要把建设“网上山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要进一步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使其在“网上山东”建设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要制定信息分类标准,xl,-公共开放信息、政府部门信息加以整理和区别对待;制定网络和信息互通互连的标准,以便保证相互之间能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还要制定建设和维护信息共享、纠纷处理等政策和规范,以此推进电子政务的开展。其次,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协调指导作用,积极引导消费观念,营造和培育电子商务市场。要推动我省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应用和发展电子商务,增加国际贸易机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让我省电子商务呈跳跃式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3、建设农业信息资源

要把注意力放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建立起省级大型农业信息资源库、农业气候条件数据库、动植物保护信息库、土壤肥料信息库、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以及农业文献数据库等,真正使农民能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脱贫致富。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平台,它使经济发展的结构框架由物质空间向知识空间转变,形成工业促进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加速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没有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我省经济的大增长。然而,我省信息产业的各项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使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l、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周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性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和新型材料以及软件产业,以这些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形成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要把软件产业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投入,制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

2、以信息服务业带动信息产业发展

要提高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从发展信息服务业人手,带动我省微电子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四)努力提高公民信息素质

信息主体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它既决定信息生产水平,又影响信息传播水平,同时也决定了信息化的发展潜力。按照国际标准,信息社会中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不低于15%,现在发达国家已超过了这个水平,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也已达到或接近这一水平。而我国及我省还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这也是影响信息化进程较大的因素之一。当然,随着我省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扩招后大学生的陆续毕业,这一问题会有所好转。但是,我省普遍存在的公民信息素质偏低的现象,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国情和省情,逐步加以解决。

1、增强社会及个人信息意识

公民的信息意识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需要系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需要信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信息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使公众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增强信息不灵的危机感,并学会利用信息资源。

2、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农民是农业信息最大、最基本的用户群,但是,在农业信息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今天,农民却一直游离于网络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之外,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对于农民信息能力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帮助农民从传统的、封闭的和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获取无所谓的态度,激发出农民潜在的信息需求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应利用文化下乡活动和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培训,帮助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致富,进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早实现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9篇

1.1农民所需的信息资源缺乏。由于适用性信息资源的缺乏,农民有很多信息需求得不得满足。比如,农民所关心的致富信息、先进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的销售及价格走势信息等,一般只能依靠自己的估计和经验来判断,由于不能及时准确获得信息,可能会使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弯路,一年甚至多年的辛劳付诸东流。

1.2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偏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对新技术的认识和使用没有强烈愿望,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利用信息资源。而信息的获取需要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查询和利用相关信息。有的农民家庭虽然配置了电脑和宽带,但由于不懂操作,不能利用网络及时获取科技信息和搜集农产品需求信息。

1.3涉农信息资源保障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涉农信息网站发展迅速,网站规模增长较快,但农村的信息资源比较分散,信息更新不及时,部分网站和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过时甚至停留在几年前,信息的滞后,使农民和企业与市场消费需求脱节,缺乏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涉农信息的权威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此外,当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涉农信息的采集、筛选、审核以及过程都不是很规范,相对应的信息数据库和分类标准也未完全建立,导致网络所反映的信息单一,缺乏可信度。当前的农业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有关地方特色农业的信息相对较少。多数网站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政策法规和农产品需求信息等,信息的预测性和前瞻性也亟待提高。当前农村网民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要尽快提升政府农业网站的服务能力

2、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地方高校是当地人才、科技、文化和信息的中心,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具有辐射及带动作用,在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特点,有其他单位不可比拟的优势。地方高校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的客观要求。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拥有很多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电子资源,是信息网络化建设的枢纽。各地方高校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专家学者云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和科技成果问世,掌握着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高校有很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相关人才,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操作能力,可以为农业网站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指导并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地方的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当地的农情,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通过科技支农、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为地方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地方高校在培养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建设维护当地农业资源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完善等方面能过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地方高校能够走出校园开放办学,通过当地政府和地方高校精诚合作,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承担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任。

3、保定市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西依太行山,东邻广阔的冀中平原,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地带,现辖25个县(市、区),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是全国第四大人口城市。目前,全市拥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软件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地方高校更具有地域的针对性,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开放地方高校图书馆,让农民能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保定市各高校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观念,尽可能向社会开放,允许各方读者包括广大农民进行文献的查询和借阅,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相应的高校获取相应的文献资料或电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农村地区买书难、看书难等问题,充分发挥各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和人员素质高的优势,建立农村“农村流动图书馆”和读书基地,定期更新馆内资源,免费供当地农民借阅。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学校的优势,定期收集农业科技知识、金融和外出务工等方面的信息,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免费发放给广大群众。

3.2强化农民信息利用能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保定市各地方高校要定期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信息互动与信息检索的技能,激发农民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可以对接受能力强的农民进行重点培训,帮助他们通过网络开阔眼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教育农民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因为上当受骗而造成巨大损失。地方高校还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请专家网上授课,或把课件和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农民随时免费浏览并下载观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在传授信息技术的同时,要使法治信息、道德信息和政治信息也能深入其心,真正实现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地方高校要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农村进行学习指导,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未来农民的信息素养。近年来,河北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系每年暑假都会组织暑期实践小分队,去河北省安新县刘李庄镇二中开展以计算机知识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支教活动,手把手地给当地的老师传授计算机知识。

3.3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为农民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地方高校是科研的主力军,掌握有当前最为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地方高校,要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授和咨询,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校与农村建立长期联系,定期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实地科学研究,增强科研的针对性。地方高校可以在农村建立信息联络点,农民把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交到联络点,高校定时收集整理并及时详细解答。农业高校还可以建立热线电话,由农业专家定期解答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河北农业大学作为保定市农业院校,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培育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太行山道路”,把先进的农业知识传授给农民,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带给当地农村,带领太行山农民突破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使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