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6:37
导语:在土建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施工监理在土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能源损耗的主要是材料、施工时间。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许多的土建工程现场物质没有设置限额领料,很多工人想用就拿,这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再有就是物资计划不准,其进入施工场地的时间较随意,使得物资出现用不了的情况。另外,模板拆除随意堆放造成的模板损坏,达不到再次使用的规定,职能丢弃;施工监管不到位,需要再次返工,不光浪费了材料,还增加了材料成本等这些问题,都属于节能土建工程监理的重中之重。
1.2选择低耗能的设备在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不光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设备的支持,所以,其选择节能设备也是节能土建工程监理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土建工程施工建设所用设备中,能耗较大的是照明设备、取暖设备以及降温设备,其中取暖设备和降温设备主要表现在空调的使用上。另外,在监理过程中,设备的选择也要注意其规模的合理,系统功率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以正好满足实际需要为标准。目前,许多的土建工程在监理中开始使用建筑能源管理自动化系统,这是以节能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来控制建筑设备运行的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设备能源损耗。
1.3新能源的利用在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要善于利用新能源。在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其设计的能源应用要经过专业监理人的检验,保证其设计的能源利用是合理且安全的。在工程建设中,可以重点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以及其他能源利用技术,比如说在墙体、屋面、楼面、建筑门窗、建筑幕墙等实用保温隔热技术、建筑遮阳技术,利用太阳能进行墙体取暖设计等。
2.节能土建工程监理的控制方法
节能土建工程节主要是要规避并降低建筑能耗,其具体控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使土建工程监理规范化节能土建工程监理的控制首先要落实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其工程的建设有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其次是在选择监理单位上,要选择信誉好且管理能力强的单位,另外,监理方不能同时担任监理和施工两个任务;最后是要审查其竣工的质量,加强其工程项目竣工的备案制度,有一部分挂靠或转包的工程以及工程监理应该招标而没有进行招标的工程,一定要更加严格的审查,不对其进行备案工作。
2.2材料的控制在节能土建工程监理材料控制中,主要是在节能保温隔热材料方面的控制。节能保温的材料按照材料成分可分为有机隔热保温材料、无机隔热保温材料以及金属类隔热保温材料;按照材料形状可分为松散隔热保温材料、板状隔热保温材料以及整体隔热保温材料。不同的保温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无机隔热保温材料具有安全、防火、使用寿命长且施工简便的特点。没有绝对优质的材料,也没有绝对劣质的材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和利用。在节能保温隔热材料商,其新型保温材料的使用也需要加以审查,严格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控制:一是要控制好工程施工中节能保温隔热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比如密度、规格、强度等参数,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进行审核;二是在控制好各项性能参数的基础上,要对其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切忌把问题带到施工中去;三是依照工程验收规范标准对土建工程中墙体基层进行验收,查看其砌筑之间的缝隙衔接是否达到标准,在确认其验收结果合格后,才能将材料使用到其他墙面的施工中去。
2.3建筑施工过程的控制土建工程监理中施工过程的控制包括了施工准备和施工阶段的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对其相关的监理人员要加强监理工作内容和标准培训,使其彻底了解监理工作,从而提升他们在监理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2)对土建工程施工前的设计进行仔细检查,确认其中包含了有关节能的内容,并且确认设计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3)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节能意识,积极宣传国家相关的土建节能政策和标准,使得节能意识深入人心。(4)节能监理的细则的编制要符合其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能与国家相关的额法律法规相冲突,而且要具有一定科学性,其中要包括了监理流程、监理目标、控制要点以及监理方法等。(5)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和土建工程承包单位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6)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节能新技术、新材料要有相关的额合格证明材料,且要反复进行检查后方可投入使用。
3.结束语
我国将超过10层的或者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的住宅建筑统称为高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大繁荣以及建筑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建筑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涌现。一方面高层建筑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了城市用地空间,另一方面高层建给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等内容都带来了困难。而土建施工作为项目建设的主干,从建筑基础开挖一直到室内装饰部分,全部都有土建施工的内容,可谓是贯穿了整个施工周期。
二、高层土建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更是企业的形象。针对高层土建质量管理,应重点从以下几点内容着手:
1.测量控制
我们通常说高层建筑的测量工作要控制好“三线”,主要指建筑的垂直度、轴线和标高。首先,确保垂直度的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的柱网布置将建筑四周角柱的位置确定,加支撑、安装模板都需要采用吊线方式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并且可以采用激光仪和重锤进行垂直度的双重校验。其次,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要控制好轴线的传递,施工中因脚手架遮挡和层高限制,经常会导致基准点无法顺利引测,这时就需要用经纬仪将轴线引测到下一层楼的控制点死昂,并对其进行复核与纠正,以便于将每层楼的轴线和尺寸线全部放出。最后,在控制标高时,需要将每层楼控制轴线上预留出至少4个洞口。而且,为保障标高的精确性需要对其反复核实以及多层标高总和,并用水准仪抄平,以此来复核四点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之上。
2.混凝土工程
高层建筑中为了确保质量安全和加快施工进度,通常都使用商品混凝土浇筑,施工单位只需要在施工前做好强度试验工作即可。购买商混的一个弊端在于商混站如果距离施工地点太远,难免会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混凝土性能出现问题,影响浇筑的质量。因此,可以在浇筑前对混凝土再进行搅拌,使其恢复到运输以前的状态。高层混凝土需要进行分层、分段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不得超过30cm。泵送混凝土的自由落体高度不得超过2米,若必须要超过2米时,可增设滑槽、串通等工具辅助施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均匀振捣之外,还应注意防止混凝土或振捣棒碰撞到模板和钢筋上,从而使得模板或钢筋变形;浇筑工作完成之后,要及时对梁体底板、顶板面进行两次收浆,清除多余的混凝土,保证梁体尺寸和混凝土收缩裂纹。混凝土合理的养护周期,是保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混凝土养护的关键在于控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除了正常的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度之外,如果环境中湿度过大,或夜晚温度较低的地区,需要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进行覆盖薄膜保护;而如果环境中温度非常高时,则需要长时间覆盖透气性能好的施工用布,同时注意保持湿度。根据现场试块强度测试,科学计算混凝土的养护周期,认真填写每天的养护记录,确保养护工作的连续性。
3.混凝土裂缝控制
高层建筑对于承载力要求高,因此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标号要求也非常高,经常会出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而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中,因水泥水化热而导致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极容易引起混凝土表面或者内部形成裂缝,小则影响到外部的美观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建筑整体结构,给建筑质量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因此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裂缝,需要从各个环节着手加强控制。如浇筑过程中可设置温度检测器,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同时尽量减少大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浇筑过程中采用均匀有序的振捣方式,避免漏振和过度振捣产生离析现象;在混凝土养护期间,时刻注意表面水分,处于润湿状态,从而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三、土建施工中的其它管理内容
1.成本管理方法
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就是对施工期间所使用的人力物力、机器仪器和原材料使用及各项费用流向开展监督、协调和控制工作,使各项费用都能符合成本计划的规定,促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项目经理是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2.安全管理方法
要制定安全守则、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到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几乎决定了产品的质量高低。所以不仅要做好管理工作,还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培训,并使工作人员对新工艺和产品有一个熟练的了解。使施工人员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在工作中能够面面俱到,不为以后留问题。最后,在现有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针对影响高层建筑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并且要落实到人、落实到班组,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
现代的建筑工程施工都有着施工规模大、施工难度大、工程建设耗时长等特征,这也意味着建筑施工要受到很多原因的制约。所以为较好的保证工程进度,就一定要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评估它会对建筑施工产生的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做好这一工作,能够更好的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将建筑施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实际进度尽可能的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并将动态控制和静态控制两方面的工作做好。高层建筑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工作期间,可能需要面对各种突发现象,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监察工程项目实际进度时会遇到很大的难度,无法准确预估实际情况。并将实际状况与计划安排进度做一对比,从中得出偏离计划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偏差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组织、技术、经济等措施维待原计划的正常实施。若使用上述措施后仍然无法满足原计划,就要对原计划的进度开展适当的调整,后面的施工就要依照新的计划进度方案执行。
四、结语
????会议收到论文报告58篇并印发了文集,有140人参加会议,在第一天的大会和第二天的分组会上分别有17位和26位专家作了报告,另外还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同观点之间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鉴于这一会议的论坛性质,以下仅就会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作一归纳,提交与会专家考虑并审议。
??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1.4;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据以确定构件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有关)却要比英美规范高出的1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
??1.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
??1.3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著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国内按这种标准设计的一座大桥,建成后仅8年,由于盐冻侵蚀,现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
????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这个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土建工程有着强烈的个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特点去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所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宜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如果规范条文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就有可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并阻碍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这与以往过分强调规范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结构设计就是规范加计算”的倾向不无关联。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极少提及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或允许并鼓励使用者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如果在设计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则无异于违法行为。相反,只要墨守规范,即使出了事故,就可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参与今后的国际竞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并杜绝钻规范条文的空子进行偷工减料,应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法律责任。国外有些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越多,也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重,而这些本来不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是最低要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干预的也应是保证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对于土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政府有关部门至今仍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建抗586号文件)。事实上,如将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抗震能力可提高约1倍,而增加的房屋造价相当有限,在众多城市中可能仅及居民用于室内装修费用的几分之一。政府的这一规定无异于限制居民只能购置抗震安全质量标准最低的房屋,如果发生地震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如何解释?
????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建国以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管并指定有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每本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有些在经费和人力上得不到保证,平时基本上没有专门人员去搜集了解规范使用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补充规范条文;面对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规范的过时条文不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阻力,而且有被误用或盲目套用而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无损检测结果的评价具有对比性或相关性,即先对受检对象进行无损检测,然后对其进行破坏性检测,再建立两种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才有可能对无损检测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如果不做这样的检测对比,则不管检测的灵敏度有多高,所作的评价将没有任何意义。即便如此,由于无损检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仍不一定十分可靠。所幸的是,无损检测方法具有互容性,即对同一受检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因此,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并综合比较,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鉴于此,每个国家都相应的编制了各种结构或检测方法的检测鉴定标准与规范。
2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
2.1回弹法
回弹法是表面硬度法的一种应用,主要通过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定抗压强度。回弹仪由瑞士的E.Schmidt于1948年发明,其原理是用一个弹簧驱动的重锤,通过传力杆弹击混凝土表面,测出重锤的回弹值来推定混凝土强度。英国的Kolek论证了混凝土强度与压痕直径的关系,并用试验验证了回弹值与压痕直径的关系。而现在主要是通过试验归纳直接建立混凝土强度与回弹值之间的经验关系曲线。回弹法在我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经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提出了适合我国实情的测强曲线及技术规程。该方法仪器构造简单、测试方法易于掌握、携带便利、费用低廉、检测效率较高。因而广泛应用于检验混凝土的均匀性、对比混凝土质量是否达到特定要求、初步判断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的区域、推定混凝土的强度。
2.2超声波检测法
超声波是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其频率高于20kHz,具有指向性好、对各种材料的穿透力强等特点,因此能应用于绝大部分材料。Sokolov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超声波检测的研究,40年代脉冲回波探伤仪器的问世,标志着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我国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英国引进UCT-2型混凝土超声检测仪。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能量将逐渐减弱,即超声波衰减,其衰减程度与材料性质有关,如晶粒大小、缺陷密集程度等等。此外,在两种介质界面超声波将发生反射、透射和散射。因此,这些反射、透射或散射波在一定程度上携带有受检对象厚度、内部缺陷及其所在位置等等信息。再有,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速)与介质的密度、配比(混凝土材料)等强度因素有关,所以声速又与材料的强度联系在一起。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换能器);寻找接收信号与检测项目的相关性(数据处理)。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测试技术,编制了相应的检测鉴定标准与规范。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超声波
的类型和产生超声波技术的发展。目前可以根据需要发射不同类型的超声波如纵波、横波、瑞利波或兰姆波(导波),而超声波产生技术也由压电陶瓷发展到电磁超声、激光超声、相控阵列、磁致伸缩超声技术[5]。Wardany等用超声瑞利波检测了建成于1959年位于加拿大东部的两个水工混凝土结构近表面的损伤情况,两者使用了不同的混凝土粗骨料材质。李东生等则用超声兰姆波检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界面脱粘分层情况,并分析了界面分层长度与兰姆波能量衰减之间的关系。
(2)数据处理与储存方法的发展
早期只是对声速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数据也不易存储,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的存储极为方便,超声成像技术也有了快速发展,并把振幅、频率或波形逐渐纳入相关性数据分析的行列。
(3)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
结合其它检测方法对材料、构件或结构厚度、强度、缺陷等进行检测。Kheder等利用纵波超声回弹综合法对混凝土构件强度进行了现场检测。Beatrice等综合超声检测、硬度计、湿度计等方法对那不勒斯的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古老建筑的木屋架构件的刚度、强度、内部缺陷等进行了检测。Machado等则用超声波间接法实现了对营运中的海上木结构构件弯曲刚度和强度的检测。沈先华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结合斜率法对某混凝土孔灌注桩缺陷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周茗如等联合应用超声检测、人工敲击和应变分析法对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与钢管壁粘结情况的检测评价。
2.3声发射法
声发射现象指的是物体因受外力或内应力的作用,在其内部缺陷处将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塑性变形,储存大量的应变能,一旦裂纹产生或裂纹扩展,部分应变能就会以瞬时弹性应力波的形式向外释放的现象。因物体内部裂纹的产生或扩展而产生的声发射现象的弹性波频率低,人们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去研究如何能“听”到这些声发射现象,不仅要能“听”到,而且要能知道在哪个地方发生、原因是什么、什么时间发生、危害有多大?这就是声发射检测。声发射检测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凯赛尔的研究,他首先发现金属材料在变形中会产生声发射现象,提出了声发射不可逆效应即凯赛尔效应。随后,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探明了塑性变形的声发射机制———位错。1964年,美国率先将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于北极星导弹舱的检测并获得成功,此后该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于1973年建成第一套声发射试验装置,并先后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声发射检测仪。直到80年代,随着其它基础性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声发射检测技术才得以迅速发展。Rusch于1959年开启了对混凝土声发射信号研究的大门,并指出了混凝土材料凯赛尔效应的极限应力范围。1970年Green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劈裂抗压强度等进行了声发射实时监测,并提出了可以应用声发射技术对混凝土破坏的全过程实施监测。我国的董毓利等对混凝土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声发射信号首次产生及其后的强弱与试件应力变化之间的关系。陈兵等依据声发射信号振幅分布特性,将声发射信号划分为不同区段,建立了声发射信号与混凝土内部不同破坏机理之间的关系。如今,声发射已应用于建筑、桥梁等混凝土结构的动态检测和完整性评价,并在市政工程、桥梁、房屋建筑等工程中,声发射技术也已成功地应用于混凝土框架、板的检测。声发射技术不仅在声发射理论及数据处理方面有了大的发展,而且声发射仪也从早期的模拟式单通道声发展到目前的全数字化、全波形的多通道声发射仪。然而,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的复杂性,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未能解决,如混凝土声发射的机理、声发射信号与混凝土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混凝土的凯赛尔效应等等。
2.4声振检测法
声振检测法是指在外激励作用下受检对象产生机械振动,通过对振动特性参数的分析来评价其力学特性的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又分化出两种方法:声波反射法(低应变法)和冲击回波法。声波反射法根据检测测量方法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应用,但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单点激振单点测量的整体响应检测。这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是一维杆应力波理论,因而适用于对棒状结构如梁柱等的检测,土木工程中则多用于对基桩的完整性检测。单点激振单点测量的整体响应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缺点是:
(1)不能检测出基桩的水平缺陷。
(2)只能对缺陷做出定性的评价,很难做到定量评价。
(3)只能检测等直桩,对变截面桩、扩底桩易引起误判。
(4)数据处理难度大,如降噪和反演分析。另外,这种检测方法应用于对基桩的完整性检测还有几个问题亟需解答:
(1)弥散效应和横向惯性效应
一维应力波理论的边界条件要求弹性应力波波长要大于两倍的杆径及杆的长径比大于5,否则会由于弥散和横向惯性效应而产生三维问题。
(2)桩土相互作用对检测结果影响
一维应力波理论要求杆是自由的,而实际工程中,桩是处于半无限的土体介质中,如果依然用一维应力波理论进行数据分析,检测结果是否可靠。
(3)多处缩径桩的检测
截面的变化,就会引起广义波阻抗的变化,弹性波会在该截面发生反射,所以对多处缩径桩,弹性波就会在缩径截面间来回反射,声振检测技术的另一种应用形式是冲击回波法。1983年美国Cornell大学的Sansalone与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的Carino首次提出冲击回波法应用于对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检测。在1984年的国际混凝土无损检测会议上,加拿大的马尔霍察认为冲击回波法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现场检测方法之一”。此后,Sansalone等利用FFT方法进一步将冲击回波法由时域分析转换到频域分析,推进了冲击回波法的应用与发展。如今,冲击回波法已广泛的应用于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结构的内部缺陷和厚度探测,特别是扫描式冲击回波测试系统的问世。冲击回波法是一种单面反射检测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和直观的优点。其检测原理为:在受检结构的表面施加冲击力,以产生瞬态低频应力波(含有纵波、横波和面波),应力波向结构内部传播,遇到缺陷和外部边界时来回反射,引起结构表面产生相应的微小位移响应,并由安装在表面的拾振器来采集这种响应数据,最后通过对信号的频谱分析(主要是纵波)来测定受检结构的弹性波速或结构厚度。冲击回波法能精确检测厚度在2m以内的混凝土厚度及其内部缺陷(如空洞、蜂窝、离析等)。此外,它还可以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内部缺陷的位置、开放性表面裂缝深度及混凝土强度等。我国对冲击回波法也做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如周先雁等用冲击回波法对桥梁箱梁孔道灌浆质量进行了检测,根据P波在钢绞线和空洞处的不同反射特性判断孔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傅翔等对隧洞混凝土衬砌厚度进行了冲击回波法测量,并对混凝土的固结灌浆效果和分层浇注黏结质量进行了检测。
2.5红外热成像检测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红外热成像技术已被用于诊断建筑物的热损耗、屋顶渗水、围墙缺陷以及查找路面的次表面缺陷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到90年代初才有学者将红外热像诊断技术和土木工程结合起来,对建筑物的热损耗、建筑材料缺陷的探测和建筑外墙施工质量等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24]。红外线是介于可见红光和微波间的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在0.76~1000μm之间,而其中只有3~5μm和8~14μm的波段能很好地透过,红外探测仪正是利用这个波段来实现探测。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而物体内部存在的裂缝或缺陷会改变物体的热传导,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借助红外热像仪探测物体各部分辐射的红外线能量,由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形成热像图来直观的显示材料、结构物等内部缺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无损检测技术,也被称为红外扫描测试技术。它可以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位置,并具有快速、非接触、大面积地扫查检测物表面,而不损伤检测物,且结果直观形象,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实时观测的优点。红外热像检测应用于土木工程,前景十分广泛,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对红外热像获取的热源的改进、缺陷深度、大小的定量化研究以及如何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复杂的实际工程当中,并发展了一些新的技术,如锁相热成像和红外断层成像技术。
2.6雷达检测法
工程探地雷达是用频率介于10~2000MHz的宽频脉冲电磁波来确定工程结构或介质分布的技术。雷达监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天线向受检体发射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的电磁波,该电磁波进入介质内部后,经内部界面反射后回到表面,再由接收电线接收回波信号。由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及波形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电性性质及几何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反射回波携带有受检体内部结构信息,就可依据接收到的反射回波的双程走时、幅度、相位等信息对目标介质结构进行准确描述。探地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可用于混凝土内部缺陷、钢筋的分布检测,公路工程中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裂缝和裂缝扩展的识别。其优点是:探地雷达法可迅速对被测结构进行扫描,适用于结构物大面积快速扫测。
2.7其它检测技术
由麦克斯韦的电磁感应理论可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能够影响电磁场,因此可以利用磁测法来检测钢筋的位置或混凝土包覆层的厚度。文献介绍了英国相关标准对磁测法的认识:磁测法对配筋少的混凝土构件,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对于配筋多的构件,其它钢筋的影响不能忽略,而当温度低于0℃时,效果相反。相应于磁测法,还有电测法。电测法主要是用来估计现场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程度和测量混凝土路面厚度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文献还介绍了微波吸收技术。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吸收等性质,而水对微波有吸收性,因此被用于测定混凝土的湿度。
3总结与展望
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方法很多,各自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要根据场地、条件、材质及施工工艺,并能对缺陷的种类、性质等有充分的估计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检测方法。同样的。对检测结果的评价,要尽量综合更多的信息,要清晰无损检测结果只能作为评定质量或剩余抗力的依据之一,不能仅凭检测结果做出片面的结论。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土木工程领域不断面对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施工工艺,这给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新的挑战,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无损检测理论的发展要适应实际的需要;
(2)绿色、环保、节能;
(3)检测仪器的数字化、智能化;
1.1裂缝问题
表面裂纹一般危害较小,深度裂纹的危害相对来说危害就比较大,有时可能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根据其他方面,裂缝的原因可分为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地基变化引起的裂缝、设计原因引起的裂缝、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施工工艺的优劣引起的裂缝等。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裂缝一般为温度原因产生的裂缝,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原因: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很高,党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和气温相差较大时就会产生温度收缩裂缝。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为每摄氏度0.00001,温度每变化10℃,混凝土会产生0.01%的先膨胀或收缩。另外如果混凝土被约束变形,在结构中会产生应力,混凝土具有抗拉强度即温度裂缝性能,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这种性能时,地基就会变形产生裂缝。由于地基不均匀的沉降的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位移产生了额外的应力结构,除了混凝土结构的抗张强度,从而导致结构开裂。为了防止钢筋锈蚀,应根据规范控制裂缝宽度进行设计,采用适当的保护层厚度。还有施工工艺的优劣引起的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部规范,在后期使用中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会增大。
1.2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
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保证在每一处混凝土初凝以前就被上了一层新的混凝土覆盖并振捣完毕,而且还应考虑结构的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阶段,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这就要求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此来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和防止产生混凝土裂缝并阻止其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还要通过控制伤工的温度来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的开裂。最后,大体积混凝土在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得超过20℃。
2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混凝土自身收缩的影响
混凝土收缩现象就是其在空气中硬结时体积较小的现象。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混凝土的这种变形受到外部约束时,将在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在硬结初期主要是水泥石水化凝固硬结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部自由水分的蒸发而引起的收缩变形。
2.2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在水泥的水化过程中(主要是浇筑后的5-7天左右),水泥会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混凝土内外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混凝土中心的温度很高,而外部温度不高,这就导致了混凝土内外的温度梯度,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2.3混凝土材料的影响
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受本身的收缩受到的约束而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而产生的。混凝土本身的收缩由其自身材料所控制,混凝土的材料包括泥土和水、砂石、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混凝土的收缩值和强度值因水泥种类和水泥的用量不同而不同,我们所关注的水泥细度问题中,水泥越细混凝土就越容易裂缝。砂石的含量越高混凝土也越容易裂缝,这是因为骨料表面所带的泥份阻碍了骨料和水泥浆之间的粘结程度,弱化了界面结构,因而导致了混凝土抗拉强度的降低。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掺加化学外加剂的混凝土的干缩值较大,且不同的化学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干缩值影响不同。此外,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问题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直接决定了施工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所以裂缝问题的解决在施工工程中相当重要,但是它又是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的土木工程现象,不过对其进行处理的办法还是有的。
3.1恰当选择原料
在骨料的选择上,可按照施工条件,尽量选择大粒径的中粗砂、有良好级配的石子。这样既可以减少用水量,也可减少相应的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现象。对于水泥的选择,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热。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低热或者中热的水泥,并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温度的上升,提高混凝土硬结后的体积稳定性。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活性细掺料代替水泥来保证减少水泥用量后混凝土的强度和坍塌度不受损失。在掺加外加料和外加剂方面,适当掺加粉煤灰可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但掺加量不可大于掺加适量的减水剂,这样可有效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且能提高水泥的水化率,增强混凝土的强度,从而降低水化热,明显延缓水化热的释放速度。
3.2防止水泥热化
水泥热化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因此,需对水泥热化进行防止,比如,精心设计配合比;增配构造设计,提高抗裂性能等。
3.3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上,原材料环节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首先要对水泥进行编号,其次要对粗骨料和细骨料中的颗粒含量进行严格的级配,最后就是要对一些外加剂和骨料含水量等多加注意。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层面的工作,对实际问题要认真分析,适当调整各种材料的配比技术,应和具体的施工设备的变化而改变具体的施工措施。
4总结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监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态势迅猛,这使得建筑土建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对土建技术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同时使得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氛围浓厚。这种状态具有双面性,有利也有弊,但是要想保证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使得建筑工程能一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得逐步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使得相关人员重视土建施工的监管工作,同时不断发现现有的土建施工弊端,逐渐优化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策略,力求保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认可三者和谐统一。1.我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状
目前我国的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都存在操作不规范、制度不执行、程序不对等、资源消耗多以及环保问题严重等等客观因素,同时还存在许多人为的主观影响因素,包括施工员工工作态度消极懒散、专业技术不到位,甚至没有经过上岗培训和技能考核,这些主观的、客观的因素都给建筑市场良好运行带来安全隐患,还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质量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正视土建工程施工监管工作对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以此来保证工程建筑的质量和工程的安全。
2.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
研究表明了我国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的现状,发现了其中存在许多问题,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由此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笔者在次想借此文献简要的分析、总结了一下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安全意识薄弱
俗话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不论在那一个行业安全问题永远是重中之重,它贯穿到整个行业涉及的所以领域范围内。同样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安全问题也同样如此重要,但是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许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往往会忽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对安全隐患存在侥幸心理,没有落实安全管理条列,承担工程施工中的安全责任,加之许多企业也不规范操作,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法制教育,导致整个施工组织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这也是土建施工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质量监管力度太小
在实施一项土建工程时,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要对土建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重新的、全面的分配和监管,一旦涉及到人的因素,就会使得施工管理监管工作的难度增大。然而有许多客观的监管力度也不到位,如施工材料的胡乱堆放,建筑项目施工检查标准的不统一,这都会导致施工项目的多次返修或整顿。还有实施工程过程中的检查人员不足,不能准确地对工程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进行细致的、彻底的的检查,再有检查的主要方式是抽样检查,这样就容易漏掉有缺陷的工程部分,使得建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也会延长施工时间增加成本等不利影响。2.3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是土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然而我国有部分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他们对项目施工建设的设计方案、安全教育的交底不具体、不清晰,没有贯彻落实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还有由于没有受到专业培训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的一些施工人员,在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随意性事件,他们没有将建筑材料规范放置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将脚手架没固定稳当就随意搁置、施工机械随意操作、不按操作说明进行施工等等过失,这都是安全管理不到位的表现,它们都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随时都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3.解决土建施工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对我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能对土建施工管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及时找到弊病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故而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提出几点自己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土建施工有所帮助。
3.1加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人是第一生产要素,要想从本质上提高整个工程质量其关键就在于提高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关键的是从源头抓起,最先要做的是提高录取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定期进修,之后还可以适时的举办现场施工专业知识的交流会或者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使得安全防护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在职人员身上,并要鼓励在职人员互相沟通交流,当有任何问题发生时都能及时沟通了解。
3.2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有现场的材料、设施、机械等物品的管理,还有各种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等等人员的调动和统筹安排。因此,为了进行规范的管理,我们就迫切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合理的施工管理组织体系,要对各个项目、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分工,要将工程完好进行的责任分配到每一个负责人身上,使得他们能将各个施工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化、系统化,使得现场的任何一项事物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制度遵循。所以及时建立健全的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提高现场施工的责任人的安全素养,再配合编制合理、可行的安全施工章程,并严格按照这些原则落实土建施工安全章程,同时还要监督整个土建施工期间的人员工作状态,对一些违法违规人员要及时指出其错误,按照相关处罚规定实施处分,以遏止此类行为继续发生。
3.3加强土建施工的安全管理
要保证建筑工程按时进行和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就要加强土建施工的安全管理,关键的是要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施工人员和技术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所有人都能将安全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还要加大施工现场的安全排查工作,检查人员要随时随地、认真负责的将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危险区域都做好排查检修工作,要及时将检查到的问题向上级或监管人员报告,使之能快速、有效的排除危险故障,保证现场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要赏罚分明的对待土建施工中的各种事宜,对一些不重视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和施工队伍要进行通报批评和相应的处罚,使他们能正视安全问题,不要总存在侥幸心理;同时要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位、整体的安全责任意识较强的项目部,要通报表扬、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让其他责任人能力争上游地努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土建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研究者在分析其现状后,找到其问题所在的根源,并及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是极其有必要的,因为加强土建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钢构件在施工现场首先要注意就是有足够的支撑面的木枕垫底。而关于钢构件的运输工作也需要重视。关于钢结构的施工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完成构件的吊装前要确保构件表面干燥清洁,同时具体的型号、位置没有错误。
2.土木工程建筑创新施工技术
2.1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当中各种大型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涌现,其中深基础施工是保证大型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深基坑工程主要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调查、支护结构设计、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地层位移预测与周边工程保护、施工先创量测与监控5个方面。目前,针对不同的施工要求深基坑支护方法也越来越多,包括混凝土灌注桩、人工挖孔桩、预制桩、深层搅拌桩、钢板桩等。所以在具体的土木工程当中,科学设计预计处理深基坑支护结构,并且采用安全合理的支护技术措施保证深基坑施工十分重要。土木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作用就是在基坑挖土期间能够达到挡土、挡水的作用,保证基坑开挖与基础施工顺利进行,同时不会对周边建筑物、道路等产生影响。部分支护结构可以重复利用,而部分支护结构会埋在地下,因此支护结构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需要经济合理。几种常用的深基坑支护技术:钢板桩支护、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土层锚杆支护、锚喷网支护等。在具体的应用当中,钢板桩由于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应用较广。
2.2新型预应力技术
关于新型预应力技术,需要着重描述的应该是体外预应力[3]。与体内预应力结构相比,体外预应力的施工要求更低。考虑到体外预应力的特殊性,即体外材料不能够与预应力结构发生共振,一定要保持其单独振动。这是因为当体外预应力发生共振时,很容易导致预应力筋的弯折疲劳。在预应力技术当中,设置预应力结构十分重要,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施工工艺流程。在具体的结构设计当中,要充分了解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及荷载性能,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预应力施工方案。
2.3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灌注桩施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机械钻孔或者是人工挖孔的方式,不需要使用大型机械,并且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振动以及挤压周围土体带来的危害,其经济成本也低于地下连续墙低。一般情况下,当基坑深度达到8-14m时,可以采用排桩。柱列式灌注桩的工作比较可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帽梁整理拉结作用,特别是在基坑边角处,帽梁应高连续交圈。当要求灌注桩需要起到抗水防渗作用时,应该保证桩间与桩背的深层防水搅拌桩或者是旋喷桩的作用。如果施工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为严格时,为了有效降低排桩的变形,应该在软土地区对基坑底部沿灌注桩周边或者是部分区域用水泥搅拌桩等进行加固,有效保证被动区的抗力。随着钻孔灌注桩逐渐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广泛,在加强技术的同时应该对使用到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作出更加细致明确的规范,保证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更加完善。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未来发展
3.1产业化
将土木工程变成产业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5]。借助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中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与人工强度,实现更加高质量的流水线作用。这种产业化模式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持,将建筑施工变成一体化作业,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施工技术代替原有的人工施工。借助产业化,使用更加先进的施工设备与技术,在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人工施工危险指数,更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
3.2生态化
低碳理念与低碳经济的不断渗透,土木工程施工本身就与环境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解决这种矛盾实现土木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就成为了建筑施工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充分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在最大限度之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做起。首先是从建筑材料,加大研发力度向节约型、环保型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同时从施工机械设备方面进行优化,提供施工效率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从废物利用的角度考虑尽量少产生工业废料,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有效节约资源。同时建筑技术方面肯定也会再次得到一定的创新,更好的作用于具体的土木工程建设当中。
4.结语
1施工准备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准备阶段必须要做好施工交底工作,可以让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建设意图,在明确施工目标的基础上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调整,以便于混凝土施工中可以顺利达成建筑工程建设目标。若混凝土施工中遇到一些细节问题,则要求施工单位要通过严密的讨论论证来制定出解决方案,在混凝土施工准备阶段必须要对当地天气变化有一个了解,防止混凝土施工中受到天气因素影响而出现质量问题,并针对一些恶劣天气应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这对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施工流程及技术要点
1)混凝土搅合。施工单位在确定混凝土搅拌所需要的原材料后,需要搅拌材料进行取样并合理对其进行配比,防止混凝土施工中存在少配、错配以及漏配等情况,在混凝土搅拌原材料配比确定后才能进行大量生产,但是在搅拌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含水率。
2)运输。混凝土运输方式要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便要采用垂直运输方式,而针对低层建筑施工中可以采用小型翻斗车,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避免混凝土在运输中出现离析、失水等问题。
3)浇筑。混凝土浇筑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对钢筋和模板进行检查,在确保其可以满足浇筑施工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作业,浇筑施工中的最大下落高度要控制在50cm以内,并且要注重浇筑施工的次序来提高其施工质量。
4)振捣。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振捣处理,通过振捣可以确保混凝土均匀充满模板每个角落,避免混凝土在成型中形成局部不完全、气泡以及蜂窝等质量问题。
二加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便要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施工准备工作与工程施工质量及成本控制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建筑工程准备阶段必须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以便于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及使用性能可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针对混凝土工程各类原材料在进场之前必须进行符合性检测,只有确保各项原材料均达到设计及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让其进入到建筑工程施工场地中,并要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对混凝土配比进行优化调整,在监理工程批复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生产。施工准备阶段要求施工单位要从原材料采购、储存以及运输等环节来进行管理,避免上述几个环节中混凝土原材料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这样对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整体管理成效有着重要作用。
2施工阶段的管理措施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粘聚性、流动性以及保水性必须要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若混凝土搅拌中的和易性达不到要求则会使其产生离析现象,这便要求施工人员要对搅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可以具有较高和易性,这对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振捣对混凝土施工有着决定性作用,若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振捣工序施工质量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则会使其在使用中出现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施工单位必须选择优秀的施工人员来完成振捣工序,确保混凝土振捣施工工序的整体质量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3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现代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直接取决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所以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意识到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并要求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施工中不能过于注重施工效率,而是要将施工质量控制作为混凝土施工中的核心内容,只有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建筑产品的整体质量。再者,施工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以及有效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规范,技术管理规范是建立在我国相关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其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根本依据,对提高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最后,施工单位要根据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奖惩措施,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团队予以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施工单位进一步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中,这对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语
关键词:工程管理;造价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的工程造价管理是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并且对这个工程造价进行精准的控制。它包括工程建设的从始至终的投资费用管理,还包括工程的价格管理。这其中,前者是为了实现工程投资的预期目的,在规划和设计一定拟定好的情况下,监控、预测以及确定工程造价机器变动的系统活动。建设工程价格管理则属于价格管理范畴,这里就不详细解释。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了一系列的特点,这包括工程造价管理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知性。这就是的工程造价管理变得愈发的重要。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工程造价费用在整个工程项目费用占比之大。也因此,对于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是企业节约成本的有限途径,同时这也有限的证明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严格的执行成本控制是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
显然,我们也可以深刻的理解,良好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能够对财物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还能够去的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咋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那么在工程竞争激烈程度远远超乎想象的今天,工程造价管理存在哪些共性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了?
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缺乏管理的机制以及体制不健全
我国长久以来建筑市场都处于供求关系失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发生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主体部门尤其是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时候,一般都不太考虑中标的价格是否低于成本。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工程造价中的市场利润或者定额利润。同时,由于建筑行业比其他行业的利润空间都比较大,加之,收费标准由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来决定。在这种客观情况下,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质低的企业就采取了挂靠的方式,来挂靠在资质高的企业名下,这就很有可能产生施工企业在接到工程后不会不考虑成本,甚至不折手段,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工程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以及计价方式落后
我们都知道,一个工程造价的管理它涉及范围是很广的。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设计,施工的招投标以及合同的实施,还包括竣工结算,当然还有其他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以上涉及到的众多部门来看,一个工程造价的管理是不可能由一个政府部门来完成审批的。这是和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多部门、多层次性相关的。这很容易造成工程造价的制度与措施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不光政府部门如此,有些企业因为部门与岗位职责不对应,造成了绩效的优劣无法得到判定。这就很容易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了成本控制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由于业主的强势地位,造成了施工企业对于业主的缺乏有效的约束。但是业主的行为又直接和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息息相关。很容造成工程的损失。
(三)超现象普遍缺乏全过程监控
我国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与工程造价不同程度的失控作为一个长期现象一直存在在我们过的建筑市场当中。所谓的失控就是指:决算超过预算,预算超过概算,概算超过估算。可以说,估算最后的决算,期间差距之大是令人咋舌的。总结三超的原因,我们也不难发现,主要集中在:首先,客观原因方面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是这种上涨应该是预算过程中可以预见到的;其次是决策失误,不合理的变革,这背后的原因之复杂,又不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能够理解的。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突然提高了设计标准的要求,如办公室的增大,装修的超标准等等。总而言之,从估算到决算,这个时间差内,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市场阻碍着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实施。
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
历数工程造价管理的种种问题是在于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解决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化利用工程造价管理来节约企业成本。这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施行综合化的管理措施
把建筑工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以及建筑项目发包阶段和建筑实施阶段。同时对于造价阶段进行分别计算、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怪算和施工图预算直到最后的竣工结算。首先应改革造价管理体制,理顺计委、规划局、建委等各方关系,确保标准和指标相互衔接、配套。其次,加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建设方应主动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建立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造价监督机构,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造价投资失控找出原因,对无理由的失控提出一定经济处罚建议,同时还应采用即时补救措施。
强化造价管理的意识
造价的管理和执行最终还是要落到了人上,这就要求造价的管理一定要与人紧密结合,提高人的素质和意识,这才是造价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包括对于工程造价管理者进行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以及执行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训练。还包括,对于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建筑工程进行分解剔除多余的功能。设备的选型和建筑工程的功能以及经济和寿命综合起来考虑,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利润包括以上的功能、寿命和实用。当然还要改革效率的地下的绩效办法,采用资金激励的方法,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严格的管理包括连个方面,第一是:工程报价的编制依据包括综合定额、费用定额以及对工程造价有影响的其他方面。对施工单位的报价要进行审核。合同谈判,评标,选择施工单位要科学、公正、合理。评标、定标中把造价执业者以及造价编制依据的合法性,作为评判定标是否合法的依据。其二是指合同方面,施工合同必须经过业主或者主管部门审查,对于合同一定要求合法、真实、有效、可行、平等签订,特别对于不平等的条款一定要进行抵制。最后贯彻好合同中的原则,使得一切有合同进行确认和控制。
结语
工程造价的管理对于一个工程的重要性来说是显而易见。但是由于我国本身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的缘故,造成了造价管理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造价管理意识以及从业的素质,严格按照合同进行施行,并且着眼于全局对于造价进行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使得造价管理对于工程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岩,邹静波.建设项目决策与工程造价[J]. 华章.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