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时间:2023-03-03 15:56:46

导语:在个性发展自我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第1篇

关键词:评价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应用 自我评价意义

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就是以反映对学生在情感、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鼓励进步、促进发展、增进健康的目的。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评价方法的设计随着课程标准的改变,也突破了传统的观念,构建了由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初始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自我评价是学生以自我教育为大前提的评价。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并面向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出自我评价,从而调节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自我评价不同于相对评价,它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这就避免了因分数竞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自我评价是集激励、检查、完善和改进于一体的完整的、积极的学习活动,它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着重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原则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应用和意义作一阐述。

一、自我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我评价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它,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有效自控,促进自我的发展。

2.多元性原则:评价是多元的,自我评价也是多元的。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提高体能、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更主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因此评价不但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自我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对自己的了解与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差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以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它是一种内驱力,在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缺陷的知识点,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就是信息的反馈,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自我评价的设计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及时反馈,易于操作,评价标准的表达和评价内容的选择,力求简单易行,便于课堂教学。

5.个性化原则: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大班化教学,学生之间的体质、体能、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开展自我评价,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对部分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应用及意义

1.养成学生将自我评价应用于平时体育活动之中。

学生的课外时间远远多于体育课时间,所以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应给予重视,指导他们应用所学技术技能及自我评价手段进行锻炼小组组合、体育俱乐部建设、自我锻炼等。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都能自觉应用自我评价的方法。

2.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选择自身体育运动项目,充分张杨自己的个性。

一个人的性格有活泼好动与沉静之分;气质有外露与内向之别;情感有奔放与细腻之异;智力中有的记忆力强,有的观察力强;待人接物中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幽默含蓄,这些都是很难分出优劣来的。个性无优劣之分,但存在着成熟、完整等程度上的差别,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的成熟、完整。

3.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活动,科学掌握自我评定能力,扩张和丰富体育与健康知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体育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和热爱。

4.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资料.

[4]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我评价 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再现所学知识拾遗补缺,减少学生练习时的错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繁重负担,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安排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语文的自我评价能力呢?

一、什么是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生数学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动机、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各方面的判断和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意义及可行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而从低年级开始,更应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叶老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自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对培养高效、自主的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对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年龄段学生而言,都应是日常学习和评价的一部分;教育者只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自我认识的发展规律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可行的。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的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1)、一个学生喜欢评价的课堂。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所以经常采用实物演示、情景展现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精当的讲解。

2)、一个充裕的时空环境。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3)、课堂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评价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此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也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顾虑的表达意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组内合作、班级反馈时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猜测与揣摩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想法

2、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评价做好示范。

小学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起步的阶段。他们的进步是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评价能力。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因此恰当的评价,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要做笼统的评价,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扼杀他们努力的火花。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自我评价 主体发展

自我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评价不但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但长期以来,学生评价大多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但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连学习、生活的勇气也在评价中丧失。新课程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应有的评价观。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一、赏识激励是自我评价的源泉

教师要细心地发现并赏识学生学业的各方面优点,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使学生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受到克服困难、超越他人、战胜自我的愉悦。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近期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为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加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如果自己对自己的学习都不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么这样的学习是在为别人学习,而不是为自己学习。这样不但教师能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激励学生,而且学生会赏识评价自己,这是学习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二、因材施教是自我评价的需要

承认学生发展差异,还允许学生制定富有个性化的自我评价目标,实行分项等级自我评价。如: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中的某一项作为自我评价的选项,并以此作为单元学业成绩。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充分张扬个性,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收到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多元动态是自我评价的策略

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充分运用多元动态的自我评价方法。

比如:让学生对自己的每天作业进行多元评价。先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自我评价表”,可以用优、良、合格记录正确程度,用a、b、c记录书写整洁度,用十分制记录作业速度,用记课堂和作业中表现出的思维敏捷和创新性,还可记录自己在平时学习中参与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在校内外其它语文性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等。同时评价方式还应动态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观察要相结合。评价主体要互动,可采用自评与他评(同伴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如背诵、复述、说话、简答等内容的验收,就可以采取学生自测、互测的方法。首先,学生根据班级下发的测验标准进行自行测试,认为自己检测过关后到小组内参加组内测试,然后方可进入教师抽检的行列,最后,自己为自己的整个过程打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目标为自己写赏识性、反思性评语。

这样,在检测过程中人人都是检测者,又都是被检测者,学生将检测当作学习的过程,从中品尝到乐趣,主体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自我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反馈调节是自我评价的动力

反馈调节即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沟通方式,将评价结果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或被评价者进行自我反馈,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如期中考试或一个阶段后针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作总结性反思,内容如下:(1)这段时间以来,是否大胆发言?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是否积极思考问题?(2)这段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如何?(3)在和同学交流中,你有什么收获?举两个例子。(4)本阶段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解决得怎么样?举两个例子。(5)你预测的目标和你的实际相差多少?谈谈你的想法。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学生各项自我评价目标的制订与阶段总结,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不断帮助其修正改进,促进学生发展,使自我评价管理全程化,做到既看中结果又重视过程。这样,将评价活动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有自评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作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理念。学生自评与自我反思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 自我评价

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传统学生评价实践中,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评价的任务,对评价结果只能也只能是全盘接受,毫无自可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学生兼评价主体和客体而存在,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身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唤起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自我发展动力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发展提高的根本动力。在学生评价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刻不容缓,我们要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地学习,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慢慢让学生在这种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使自我评价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二、激发进取意识,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由于受思维水平或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最初进行自评的时候难以看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盲点”。这时,学生可以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中,通过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防止因为经常被否定而产生消极情绪,或因为经常被表扬而导致盲目自大。在实施评价时,教师一定要适时调控,不但要使个体欣赏到自己的优点,更要让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促其认清努力的方向。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尝试计算38x300,学生A是这样进行计算的:先用38乘以3得到积114,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最终得到38×300=11400。然后我们让其他伙伴讨论评价,同学B这样评价道:“他的计算方法简便,肯动脑子。”同学C也称赞他书写工整,我更肯定了他的算法,称他是班里的“数学王子”。从此,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有些同学可能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还有点不服气,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以坦诚的心态虚心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地开展一次学生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教学活动的总结,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导向和动力站。

三、通过相互评价取长补短

随着教学中平等互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维的撞击,产生了新的火花,有了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说出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会更全面深刻。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通过找20以内各个自然数的因数,让学生思考: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学生A:“个位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B:“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C:“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然后,组织他们相互评价。学生A:“24的个位上是4,但它是3的倍数,所以我不同意B的说法。”学生C:“我认为A说的也是错的,因为1 5是3的倍数,个位上不是3。”学生B:“我想了想,我和A说的都不正确,C说的对。”这样的交流互动、相互评价使得每个个体的思维在相互的评价中得以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承认,假如没有这种相互的“催化剂”,教师如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很难引导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求。

四、关注自我评价的过程彰显个性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 多元化 自我评价 阶梯式成长记录袋 阶段性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谈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新课程给教学评价带来的可喜变化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从一元趋向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灵活、评价方法多样。然而,在我校多元化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尝试运用各种多元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则感到在运用过程中的繁琐。这种两难的矛盾心理,使一部分教师出现了把多元评价当做包袱的尴尬状态。

从这些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并不简单。与一张试卷式的评价方式相比,多元化评价不管是其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落实操作,其评价过程都不是那么简单。因此,我校特别关注学生的多元化自我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有着独特的一面,在运用每一种多元评价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选择或者进行新的加工,哪些适合学生,哪些不适合?哪些可以全盘接受,哪些需要要重新加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一、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独立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应成为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的方法,如评价语言的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欲说又罢。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比如:我想对自己的想法做点说明,我想为某同学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某同学的想法,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等等。

二、成长记录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评价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成长记录袋是通过收集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我校创设的阶梯式成长记录袋,使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更充分的体现个体差异。

1.阶梯式成长记录袋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阶梯式成长记录袋的资料收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这三大方面来评论自己(见图1)。

第一部分 “说说我自己” (1―3层):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培养自信乐学的学习态度。

个性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展开学习的起点与归宿,为此,教育的目标仅仅考虑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不够的,还应有很大的“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多元化自我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科课程的性质,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1至3层,设置了记录课堂学习用品准备情况、上课举手次数、回答问题次数、上课是否认真听讲等内容。通过此环节的评价内容使学生“看见”自己的言行,并为自己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二部分 “我的学习过程” (4―6层):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就必须亲身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因此,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4至6层,设置了记录预习和复习情况、参与小组合作情况、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等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素材,积累了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部分“我的数学思考” (7―9层):层次化作业练习,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应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建构数学模型以致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否能够举一反三,是否能比较概念的异同,是否将概念的内容以文字或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形式来表示,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规则,使用过程是否严密、正确。因此,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7至9层,设置了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经验、记录实践活动过程、评价反思自己的作业情况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经常进行参观、调查、墙报宣传或听讲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的方案,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这一环节的评价内容使学生在记录、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自主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在阶梯式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评价内容,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表现。一部分学生能发挥其智慧潜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较难的问题,对事件的思考更加深入。因此,可以多选择学习反思、实践活动报告这一类的自我评价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提出恰当的问题,解决与其思维水平相当的问题。这就可以选择记录解题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经验这一类的自我评价内容。

这样,评价内容因人而异,评价方式因地制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自我认识,建立自信。

三、阶段性评价:积累阶段学习经验

阶梯式成长记录袋是分单元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地达到学习目标。这时,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材料进行评价。我们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或利用中队主题班会让学生对成长记录袋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或利用家长会或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并进行评价或由老师进行评价。

最后,评价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学生的自我总结为主,还可加上鼓励性评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在学习与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第6篇

关键词:多元激励;评价策略;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56-01

音乐教学评价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要求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可在当前音乐教学评价中,却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二是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三是评价过于关注结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了如下多元激励评价的策略:

1.激活评价主体,构建评价内在机制

新课程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常常是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和引导,学生完全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产生的互相评价远比教师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1 学会自我评价。音乐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学习负责的态度,自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改善的过程。

1.1.1 即时自评。小朋友自我意识薄弱,对刚刚开始评价自己的时候,还不能正确、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但可以适时地慢慢进行一些自我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1.2 学段自评。即学生回顾自己一个学期或学段的音乐学习情况,它带有一定的总结性,侧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学音乐的兴趣。

1.2 学会相互评价。学生互评主要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应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

1.2.1 欣赏他人的亮点。在看同学表演的过程中,对其某一方面的表现特别出色或有创意表现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1.2.2 赞同他人的观点。在与同学交流或评价过程中,有的赞同同学的观点,有的不赞同同学的观点,有的甚至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明该观点,以达成共识等等。

1.3 家长参与评价。由于家长与孩子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校音乐学习的成果。

2.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方式多元

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以一刀切的标准衡量定性,则会使部分学生受挫,丧失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必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分层评价。

2.1 分层综合评定,激励学生进取意识。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我们的评价也应是动态的,应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必须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是以形象化为主的,因此用""等形象化的物品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就会获得很好效果。

2.2 自选强项展示,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评价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能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特长和独特的个性化的发展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个性潜能。

2.3 评价集体合作,拓展评价方式。以往评价一般只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在关注个体的基础上注重对集体合作的评价,则是对评价方式的拓展,也是一种创新。同时,合作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要求。 因此,对音乐课堂内外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进行评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小组成员的音乐潜能。

3.提供实践舞台,拓展评价多维空间

音乐新课程呼唤: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因此,我在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校内课外及校外各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就会得到来自各方面(如观众、家长、评委等)的评价,这就很好地拓展了评价的多维空间。

3.1 园内课外音乐活动的实践与评价。《现代教育学》中谈到:“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有兴趣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浓厚的音乐兴趣。”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激励性。

3.2 校外音乐活动的实践与评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服务于他人,在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激励评价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捕获有效契机,实现评价动态生成

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捕获有效时机,实现评价动态生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人文的关怀。

4.1 成功是成功之母。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如果教师能捕获契机及时给予肯定,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心,这非常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符合成长中的学生实际。

4.2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学生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试一试,相信你能行!”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真诚的激励,能从失败中获取做人做事的教训,感悟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

笔者在实践中通过以上四个策略的运用,使评价的现实意义和真正价值得到了较好体现,同时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成功的学习机会,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学习评价 初中数学 策略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管理、导向、调控、激发等功能。新课改后,建立适应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数学教学面临的新任务。作为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笔者一直在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策略,认为要建立适应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摒弃以往单一化的评价观念,要注重过程和能力评价,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教育与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策略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此也就导致了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表现会各不相同。因此,在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的构建中,如何能够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所构建的评价策略又如何能够有效地判断出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不同发展水平,就成为数学学习评价策略制订的难点。具体到评价方式上就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摒弃传统的考试一锤定音的方法,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在评价时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方面;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也许有些同学在某些问题上理解得较好。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位同学对二次函数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而在解三角形方面的知识则比较薄弱,但是这位同学学习态度端正,而且平时表现很好,教师作为评价者,就不能仅仅以试卷成绩作评判标准了。把学生学习态度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也是突出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体现。主体性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又是其个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主体性可以概括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或者说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教育就是要有助于实现学生在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主体性发展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在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转变评价观念。注重对学习能力的评价策略

1.恰当地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评价理念之一。而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着力点是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评价。对于数学知识而言,以往的评价主要集中检验学生是否记住这一内容,或者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知识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的知识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知识。但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止这些,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背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非常全面,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的评价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图形和统计等的过程中,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能力,初步学会多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它还包括调查和推理的方法、交流的手段以及对数学知识来龙去脉的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探索、推测或猜想以及有效地推理去解决有关数学的问题。

3.注重对数学技能掌握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和考试都集中考查技能的特征。却很少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隐含在技能应用中的各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更少评价在数学思考过程中看不见的解题策略的使用情况。新课程强调,对技能的评价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还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不同的解题策略的运用。评价技能是否掌握的试题既要考查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这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评价理念,提供了与传统评价全然不同的评价策略。基于此,我们认为:

1.树立现代评价观,强化学生自我评价

过去我们往往以片面的考试观取代评价观,于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单一。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等弊端便产生了。事实上考试只是评价过程中所用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而我们却将它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树立现代的评价观,使评价从外部的转化到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是当前教育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布鲁姆在其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中,把评价作为认知的最高层次,这就是说只有学生达到了评价水平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并能正确地把握自己。

简言之,自我评价就是衡量自我价值。一个学生能否准确地评价自己是这个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在数学学习评价中真正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需注意以下问题:

(1)每个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个人的实际,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是自我评价的前提条件。

(2)学会正视自己,特别是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

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

(3)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当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产生分歧时,首先检查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调整和纠正。符合实际情况则既不要过高评价自己也不要过低评价自己。

(4)通过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去督促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应该按照评价―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去实现自我评价。

(5)强化自我评价,实现全面发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目前不能做到“评价――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去实现自我评价,最后再强化自我评价,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正确的引导,让自我评价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2.评价要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

为了检查课堂教学效果,作业布置成了评价的常规形式。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强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选择地布置作业的重要含义就是给学生选择作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数量,自主确定做作业的时间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选择作业,完成作业,远比被动地应付老师规定的作业效果好得多。教师可以列出作业范围及要求。如把作业区分为基本作业(人人都要做的)、选择作业(学生可选做的)、自主作业(完全由学生自主确定)。

如笔者所设计的“分式”的第一节课后作业,除了传统的作业之外,以下提供的一些方案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己编题。

(1)要求学生绘制图表来图解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概念。

(2)要求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做出总结。

(3)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总结自己的学习感受、成果等。

(4)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有选择地布置作业的最大益处是,弹性而有选择的作业会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做更多的作业,教师仅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就可以获得有关学生的大量信息;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可以确保作业的真实性,而不至于引发抄袭现象,这样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信息作出可靠的推论或决策。

3.积极实行学伴间的相互评价

如果说自我评价是学生实现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身学习现状,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改进学习方法,有家长、同学参与的他人评价,则是自我评价的有益补充,能更加有效地显现评价的杠杆作用。

在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的全面评价,评价的范围较广,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对于教师而言,数学评价只有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而言,则要通过评价强化自我认知,不断地激励自己,从而让评价在双方的协调下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邬向明,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现实社套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分类的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2]曾美露,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与评价方法指导[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在瑞,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5]王景英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14-O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教师自评问题开始引起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研究者纷纷撰文,有肯定教师自我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有系统归纳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方法的,还有对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可以说,相关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各地中小学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师评价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教师自评制度。然而,目前中小学开展的教师自评活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其自我督促、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作用。基于此,需要对教师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为有效地开展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依据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结合个人特点反省自身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对教育全过程或潜在价值进行判断。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 释放教师主体性

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中的内部人员,是教师评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反思性自我评价突显了教师主体性的人文追求,体现了“自由解放”的理性觉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对自己的形象进行评价,进而可以产生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更新、发展的意识和愿望。通过自我反思,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此外,反思性自我评价从教师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允许教师在能力特长、阶段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个性特点。这种自我评价的价值取向能够激励所有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2 强调自我批判性

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开展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行为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检讨而得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这种信念将教师置于不断的自我评价之中,促使教师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以此获得他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及时寻找弥补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3 渗透教育全程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是静止的、横断性的评价,而反思性自我评价则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评价。教育是一种日复一日的活动,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对象是时时变化的。因此,反思性自我评价伴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反思性自我评价不仅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具有无限循环性。循环过程包括:观察评价一诊断问题一调整行为―再次观察评价―发现新的问题一新的行为调整。每一次循环都意味着教育教学意识和行为的某种积极改变,经过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教师获得了思想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并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进而形成反思性自我评价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从中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反思性自我评价的特点可以看出,它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当前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

“新课改”提倡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凸显了教师的评价主体身份,以利于外界倾听教师的心声。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重视程度上,有一半教师认为校方不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权重比例上,八成教师认为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一般在10%~20%之间。可见,教师自评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中,领导评价往往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评优选先、奖金发放、职称晋升都由领导来决定。在一些私立学校,管理层甚至直接依据学生评价结果决定教师的去留。学校领导习惯运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去衡量、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师自评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参考。“自评”结果不受校方重视,“自评”不过是走形式而已,教师评价实质上仍是以“他评为主”。

教师“自评为主”之所以难以立足,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依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管理。在这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下,教师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学校领导注重的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喜欢“大一统”的评价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和需求,忽视了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也忽视了对评价目的、评价意义以及评价取向的思考。而长期工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教师,也习惯了领导评价,不善于用自评和反思的结果向其他评价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只能被动地接受他评的结果。可以说,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削弱了教师在自评中的主体地位,也挫伤了教师参与自评的主动陛和积极性。

2 教师“自评信度”难有保障

从理论上讲,自评是最佳的教师评价方式,广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因为教师本人对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状况是最清楚的,也最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所要面对的困难。特别是当他们有主动进行评价的需求时,自评往往能有效促进其教学行为的改善,并成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应然与实然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相关调查显示,在“希望谁来进行教师评价”问题上,选择“自我评价”的教师仅占3.3%;选择“校长评价”、“教研室或年级组长评价”的教师占18%;选择“家长评价”的占2.1%;选择“集中各方面意见”的占了44%;选择“学生评价”的占了23.4%。统计结果表明,教师既反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价,对“教师自评”也缺乏认同感。在评价实践中,教师自评的信度常常是难以得到保障的,既可能因为晕轮刻板效应的遮掩性、弥散性和定式性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也可能会因为谦虚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或受利益驱动做出过高的自我

评价,或为了避免冲突而做出不完全的自我评价。教师不能保证“自评结果”是客观公正的,因此宁可信任“他评”的权威性,等待他评的一锤定音。

研究发现,教师“自评信度”之所以难以得到保障,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客观上讲,教师工作本身是一种极具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的劳动,让教师对自身的劳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往往显得异常困难。教师自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目前教师的自我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还未跟进。在评价实践中尚存在自我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自评方法不够多样、未与其他评价方式进行有效整合、评价结果依然带有“功利性”和“奖惩性”等问题。评价只重视教学业绩,忽视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创新意识。因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相关,使得教师在自评时缩手缩脚,不能放开手脚进行自我评价。而大多数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评价培训和指导,无法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与客观事实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从而产生缺乏信度的自评结果。

3 教师“自我反思”难成习惯

教师自评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意味着教师的自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教师自评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教师自觉自评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30%的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而有64%的教师只有遭遇问题时才进行反恩,还有6函的教师很少进行反思。可见,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还未将“自我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对于自我反思,一部分教师常常是口头和形式上拥护,仅仅是用来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它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他们仍然喜欢用自己的“老一套”,不愿意接纳新观念、新思想,很少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改进。

笔者认为,教师难以形成自我反思习惯,与我国传统的教学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自古以来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授者”自居,以“经验主义”开展教学。而“新课改”倡导教学反思,折射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引导者”,也是“研究者”。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捍卫长期形成的支配教学行为的潜在信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未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班级容量大,工作时间长,且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身心憔悴,经常处于“职业倦怠”状态。即使教师认同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更没有较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因而阻碍了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三、完善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的设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思想方面的根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顺利推进。

1 实施人本管理和领导带头自评以巩固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

要使教师成为真正的评价主体,实施人本管理是关键。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自评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有必要将教师自评工作与学校常规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要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用一个尺度评价所有老师。既要重视教师的自评,要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和自信,又要创造一切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通过民主管理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在方向上保持一致。事实上,教师只有将自评和专业发展植根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发展资源。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反思性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应带头进行自评。奥斯特曼和考特凯姆的研究指出,如果要在学校中培育教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校长们公开宣布自己的错误,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因此,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使自己由居高临下的评判者、管理者转变为真诚的引导者、合作者。为此,领导应定期邀请教师进行座谈,实事求是地带头开展自评,虚心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建议,或设立匿名评价箱,让教师以匿名信件的方式把对领导的评价反馈给自己。同时,要定期公布自评结果,做到有错必改、有误必纠,自觉地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当学校领导能够坦诚地做出自我评价、虚心地对待反馈意见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得到了尊重,教师自然会对自评肃然起敬。

2 创设和谐的自评环境和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保障教师自评的信度

为了保障教师自评的信度,管理者需要为教师创设和谐的评价环境。学校领导要有意识淡化评价的奖惩色彩,通过教育评价达到促进全体教师成长目的。为此,不应该把自我评价的过程变成让教师担惊受怕的过程(对教师的人格或个性构成威胁,担心和惧怕被人歧视或误解),而应该为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评价氛围。教师在宽松、合作的评价气氛中有了被信任的感觉,使其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这时他们才愿意主动真实地说出自评的结果。只有当教师们对评价的态度变得豁达和开朗时,他们才能虚心地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为此,可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和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演示让教师掌握自评的技巧,使自评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在帮助教师掌握自评的技术和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教师对教育环境、教育制度进行深入反思,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3 增强反思效能感和建立反思管理制度以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

第9篇

【关键词】学生评价;师生交往;机会平等;情感分配

学生评价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或者为决策服务,而更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学生评价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把师生交往作为学生评价的切入点,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现实的个体——“学生”出发,把学生及其活动作为评价对象,突出其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评价理念强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具体的师生交往的时空中进行的,把师生交往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认识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质上,学生评价过程是在师生各种活动的时空中进行的,它不但反映学生的学习、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等认知因素在内,还包括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人生观等非认知因素。既往的学生评价其价值取向主要以服务社会或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既定原则,其目的就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或者预期的教育结果。如以目标导向的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进而对评价对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评优’导向下学生评价(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2011GG3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学生评价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 其结果导向非常突出,忽略了具有原生态意义上的学生评价过程,甚至出现不管过程,只管结果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尽管从结果的意义上来分析是发展的,但是这种结果的获得往往是以受教育者人性的扭曲或者主体性的压抑与束缚为代价的,这样作为主体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实际上是遭到了一种不公正的礼遇。就像我们为了充饥达到饱腹的目的而上街乞讨一样,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公正的。”[1]

决策导向的学生评价核心就是评价“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这个定义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者完全为决策者服务;二是评价者必须提供对决策者看来是有用的信息。如此的学生评价目的明确,价值导向清晰,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或者为决策服务,较少关注具体的、动态的、过程性的学生评价。实际上,学生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学生对学生的认识,这两种认识与评价关切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与不足,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如教师的表扬、批评与学生的相互激励,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不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其他班级活动(包括社会活动)的评价等来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最后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重在活动中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其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自我生成与个性的发展,指向学生发展的内部因素。既注重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也注重学生发展的结果。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特点

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除了以公正与效率为基础以外,还要包括以人为本。[2]学生评价制度应以“决策(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人的存在价值是人作为人特有的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和确认,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和发展的关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表现为人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其人本性要通过教育质量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长知识、长身体以及形成个性、品德的最关键时期,只有贯彻人本性的原则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本性要求基础教育的学生评价理念和实践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作为根本的任务。学生评价必须以这些新的教育观为导向,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实践的指导作用。

3、评价充分体现人文性,注重质性评价。学生评价要在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宏扬与展现。如果评价不关注学生的人格,或者以评价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就会贬损乃至践踏学生的人格,导致师生对抗和冲突,并给学生带来焦虑、抵触情绪和消极反应。所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坚持人道精神,使评价过程充满人文性。同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难以量化。所以,学生评价除了使用一些量化手段外,还需要其他各种评价手段(如观察、评定、调查等)进行评价。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注重质的分析,不偏面追求和强调量化而排斥了除知识外的其它难以量化的一切人类价值,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精神。

4、注重自我评价。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形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如果评价只是把学生作为客体,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就很难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削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直接而深刻。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出现失真问题是与评价的功利取向有关的。因为现实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成为升学的参考或者依据。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就很难展开,其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学生在班级内的自我评价应该与升学或学生的声誉分开,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真实性。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生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价值判断,其效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要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评价观;其二是教师怎样把确立的学生评价观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公平与正义上,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机会平等原则。机会平等不是指机会均等,也不是绝对的平等。“机会平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共享机会即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二是差别机会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应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别。”[3]机会与发展密不可分,没有机会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机会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分配状况,机会的不同将导致未来可能发展结果的不同,因而从分配的意义上讲,机会的条件是一种事前就有所‘安排’的原则。”[4]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活动中,机会平等主要体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班级、学校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平等。在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时的评价能改进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为能力的发展以及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不是平等地给予学生活动的机会,某些学生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情感分配客观、中立原则。教师的情感分配是影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同等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应该是一样的,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保持客观与中立原则。由于受经验、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总会伴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现象发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成长期待,不同的成长期待会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感彩。要想完全避免教师的成长期待对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情感分配的过程中获益,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要使教师尽可能公正地分配自己的情感资源,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由教师情感资源分配不公正所形成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进步的潜能。在学生评价中,根据来自同事、学生、家长的各种信息不断地修正自己对学生的印象与观点,谨慎运用学生资料的信息与同事的意见,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注释:

[1]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98.

[2]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