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时间:2023-03-03 15:57:11

导语: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职业行为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

一、前言

在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大环境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迫切。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的责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改变教育观念及方式,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高职教育不能借用或照搬其他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而应当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然而,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却存在着不少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缺乏整体规划和安排;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职业行为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宽口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

1.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既是培养人才层次类型的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的销售、安装及维护,楼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现场仪表的维护使用和PLC系统使用维护,等等,涉及的技术主要有PLC、交直流调速、现场仪表和组态软件。涉及的行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电机、汽车、模具、纺织、文具及房地产等,涉及的岗位有设备维护、销售、售后技术服务及研发等。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的,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并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因此,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对专业技能有较强实际应用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能力;具有扎实的实务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结合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行为能力: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交往、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组织表达及勇于承担责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评价,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可以把以上职业行为能力分类为专业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职业能力包括:电气基础技术能力、电气控制能力、自动控制能力;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提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3.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原则[3];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就业目标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及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优势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根据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活动行为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见表1)。

四、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设计,还需对师资、教学条件等进行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制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参与教材的选择、编写;聘请校外行业能手来校任教,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职业资格标准,更加符合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外出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的训练,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下企业锻炼两个月的规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架设政府、专家、学校、企业之间的桥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的办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条件。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名有实,真正为学生提供亲临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大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投入建设,通过建立“校内工厂”,引“厂”入校等手段,结合工作实际,营造实际工作情境,为学生搭起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实践的桥梁,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相连。

3.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采用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项目开发的主体,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课时数超过总课时数的50%;落实教育部关于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规定。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操技能的水平。通过试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项目对实操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训成果、技术报告、仪器设备操作和工作态度等。同时,要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对各类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作出明确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对于职业技能证书课程,考核结合课业考试和职业技能证书两部分。课业考核按课程教学项目进行,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进行评定;职业技能认证有两种考核方式: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本专业技能认证。根据学生是否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其在本专业技能认证所取得的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切实推行教育部推行的“双证书”政策。

五、结语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辅助以对师资、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韩承江.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3,(27).

[3]郭继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

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 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83-03

近年来,随着广西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因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与希望,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在此情形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与优化,走出了一条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之路,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群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营销,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2006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通过对广西工业重镇的柳州市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突出,加上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需求,也迫切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建设。如何调整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优化必须满足培养人才知识、能力(见表1)以及素质与职业道德(见表2)的要求(见图1)。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岗位实践能力能用;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应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忠诚责任质量意识、纪律规范诚信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需要考虑:要全面兼顾素质与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要依托行业、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创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强调岗位针对性;第三,突出灵活性;第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合作性;第五,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机性;第六,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第六,课程内容体现前瞻性、超前性和先进性等。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设置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是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及横向扩展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方行业产业情况及生源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设置

我们按照“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由“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四个模块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优化的分析

1.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目标来源于行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协调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第一,“基本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主要以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渗透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需求,重点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问题。第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化与专业化,主要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的问题。

2.形式维度,包括第一、第二课堂,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

按照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通过多次对地方行业企业,尤其是对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证书要求,形成并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素质、技能、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满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新调整教学模式,新“343”教学模式见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3所示。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新19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典型工作任务表如表4所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表5所示。

(四)专业课程的实施

1.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普遍采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任务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等,努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控,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以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等为考核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成效

在学院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高职建设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等4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实破。二是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两门课程均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环网柜的操作与维护”实践教学设计》获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方案设计比赛三等奖;三是拓宽了学生的校外专业顶岗实习的实现空间和途径。四是毕业生专升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由于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规范,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6%。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特别是对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涌现出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五是近三年的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技能初次鉴定的平均通过率达98%以上。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施“343”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更趋合理,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来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英剑,刘忠伟,邓根清.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张映红.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

[3]黄依珍.谈谈虚拟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2012C002);2009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09B18)

第3篇

【关键词】五年制 电气自动化 连贯性 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2-01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各种学科的技术,它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本专业要求的各种技能。

一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尖端科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今的实训硬件以及实训内容明显有些滞后,学生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模式也略显落后,甚至于个别老师的专业素质也跟不上时代需求,这些都是当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现状出发,我们应当加大投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与内容、缩小实训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脚步。

二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研究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探究出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具有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理论的连贯性的教学课程。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使教程难度呈阶梯状,让学生有层次地逐步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如课程在初级阶段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培养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一线从事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检修工作,即为社会培养出中级维修电工技能人才。后一阶段应将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此时的课程内容在衔接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即将侧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上,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别绘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电气控制等图,并且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连贯性分析

当专业课程具有有效的连贯性时,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采用衔接式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平稳地从上一学习阶段过渡到下一学习阶段,也可避免教学的重复性。如在初级阶段已学习过的电工,PLC等课程在第二阶段仍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保证课程的连贯性既可以节约资源,也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3.具有连贯性的五年制课程建设基本任务

首先让学生掌握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能力,在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同时让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入门级的电力设备。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应增加课程难度,理论课依旧要安排如电机原理,既能衔接前一阶段内容又可增加新内容,同时也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内容。如电气识图、电气设备的认识以及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数字电子、放大器等课程,在此时的实训内容可安排为简单的小电器拆装如录音机的拆装,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电气自动化发展比我国更完善,引入英文类专业书籍可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能轻松辨识进口设备名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也应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认识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这些可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实现。经过以上阶段学习接下来应努力让学生与生产接轨,如学习PLC课程:电工实习,继电保护等,让学生学习典型的电路设计,小型系统的设计、运行、调试与检修。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与工业发展的人才。

4.创新教学体系

以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目标,保持专业所授核心内容、支撑课程内容、主要课程内容不变。增添新型实训设备,注重教材衔接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具有连贯性的能培养专业知识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电气自动化人才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的意义

通过探究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使该课程更加符合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社会实际生产,更贴近实际所需。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面向电气自动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分析能力,使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

四 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课程融合;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电气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35-02

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发展快、应用广以及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项目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1)项目中生产过程的工艺性能及被测参数的测量方法;2)项目的设计即硬件设计(如控制电路、操作面板等)和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管理、监控程序及应用程序的设计);3)系统的现场安装与调试;4)系统的运行及维护。

1 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并不能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且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差甚远,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验证性实验过多,学生做试验时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简单地重复一遍,不用过多地思考和分析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教学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基于验证性的实验仪器,通常以试验箱的形式展开,不能如实反映出相关学科的当前的技术水平;2)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各门课程实验相互独立,大多数实验内容处在对某一课程知识独立应用的层面,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仅仅只是片面了解,不会以课程体系为单位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另外,此阶段的实验内容不具有电气工程性,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研究能力;3)生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也是民办高校实践课程思考的问题。

2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转型体系的构建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研究从所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出发,以课程群为单位体系,将相关课程(技术、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项目的主体支柱,从工程实践中选择出适当的工程项目,该项目要达到授课目标和要求及知识的消化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循序渐进的融入到项目中。项目开发中硬件设计用的图纸、软件设计时的程序可分解并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的新技术、新工艺,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如此可以把理论融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 所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的教学深度和覆盖内容将极大地得到扩展。让学生掌握并灵活应用相关的技能,在毕业时,实现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的要求“零距离”对接。

对于项目的选择可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情况展开,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项目开展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针对基本型实验课程实验课的简单小型项目,基本型项目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此阶段实验教学注重实验基础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基础性原理知识与验证性实验,但须将内容模块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点间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将工程实例融入课堂中,这些实例既反映基本的相关知识点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又与生产紧密结合。第二层为: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有效衔接。这部分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前期课程上课内容,以课程群为单位,将所学过的课程内容与现学的课程内容相结合设计项目。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保留原教学内容在基本型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高层次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此阶段的实验项目可为综合性实验,通过这个阶段的项目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个小型项目的全周期开发。第三层为面向工程的综合性项目,这个层次的实验项目要求是提高型实验注重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以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为教学内容单位,包括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系统的调试及运行。

3 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课程展开,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测控与仪表》、《电力拖动与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课制技术及应用》等,这系列课程在系统开发时具有强、弱电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等特点。课程教学按照工程项目开发的模式,即“项目提出模块分解任务完成项目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

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展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简单小型实验项目驱动的实践课程,此阶段为不仅要将所学知识点展示并且要结合工业过程的简单小型简单工程项目。现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之一压力为例介绍此阶段的工程项目。实验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压力传感器采集被测压力对象,信号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模拟信号通过放大滤波和A/D转换后送入微处理器中,处理得到实际测量对象值进行显示并与设定值比较后,超过设定值进行声光报警。

第二层:综合设计型实验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开放性、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现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压力为例介绍此阶段的工程项目。实验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采集到的压力模拟量处理后,送到处理器中进行PID运算,被控对象自动演算出最佳PID控制参数,当采集到的压力大于最佳PID控制参数时,控制系统输出的控制信号送到变频调速器中,使风机转速上升压力减少;当采集到的压力信号小于最佳PID控制参数时,控制系统输出的控制信号送到变频调速器中,使风机转速下降压力上升;使压力稳定在设定值的附近,当压力大于最佳PID控制参数报警值时声光报警并启动连锁机械。

第三层:面向工程的综合性项目的实践课程。学习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现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之一转速为例介绍此阶段的工程项目。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底层开发技术,从而强化学生的系统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实验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本系统分为硬件搭建和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分下位机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转速上位机软件设计主要说明了基于LabVlEW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实现:设计程序主要模块分为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以及通信接口模块、控制输出模块。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

4 结语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转型体系构建了渐进式三层次实践教学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将每个重要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互渗透,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综合的素质,符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小河,马洁,管萍,等.自动化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7-30.

[2]马修水,何小其, 钟伟红, 等.“四维一体”渐进式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5):150-153.

[3]秦海鸿,黄文新, 曹志亮,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128-129.

第5篇

关键词:邮电高校;电气工程;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8-03

近二十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业仍迅猛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正在引发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重组,三网(计算机通讯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到西安邮电大学就是“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两化融合中心承办单位)。“两化融合”宏伟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一个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的,需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信技术和电气技术的融合。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在邮电类高校培养21世纪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对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应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结合当前形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以便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电气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科门类,而作为一个邮电类高校培养的电气工程师除了应具备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邮电类高校的特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一定要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融合。在邮电类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通信原理》课程在电气专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和噪声分析,信号设计理论,幅度调制系统,角度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原理等。作者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我校(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进行了比较,其基本内容均大同小异。根据《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要求,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授课64学时和实验8学时。但是,将《通信原理》课程引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显然不能照搬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作出合适的配置,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方向。近几年来,我们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心安排讲课内容。一般来讲,所选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就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顺序,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在“调制”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一般采用的顺序为:“模拟信号模拟调制”―“数字信号数字编码”―“数字信号模拟调制”―“模拟信号数字编码”。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电气专业的相关特点,把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内容穿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把“模拟信号数字编码”提前到“数字信号数字编码”的前面,授课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讲解数字系统之前,我们应向学生解释两个问题:①如何把模拟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②转换精度如何控制。最后再来讲解数字信号是如何传输的。作者认为这样的改变使教学更有连贯性,更接近于实际的通信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清楚明了,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2.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由过去的语言、黑板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的方式教学。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信息含量高;缺点是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接受不了那么大的信息量。《通信原理》是一门公式和推导过程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固然节省了板书时间,但是学生对公式和推导过程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书写公式及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公式及整个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听课效果提高了很多。所以,作者建议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灵活多变,应以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更深刻理解为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板书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水平。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需求而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增强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为邮电类高校,具体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水平。作者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作了必要的改革。《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结合“卓越计划”,作者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学生自制相关实验设备、装置的内容。在具体执行前,首先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老师自主出题,以开放实验的形势,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招收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和情况,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师授课时间比较灵活,晚上、周末或者实验室有空的时间都可以,只要老师和学生提前沟通好就行了。其次积极把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内容与全国大学生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训练,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后,收获颇丰。作者带领学生自制了广播铁搭通信演示仪、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装置综合实验台等相关设备。有的也应用到了大学生竞赛当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自制设备参考了一些现有设备,但自制过程对参与的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整个设备的自制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趋势,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邮电高校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学好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体现邮电高校的特点。教学改革内容应当着眼于如何能够把电气专业和邮电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通过在邮电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通信行业对高级应用型电气专门人才的需要,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建明.21世纪初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与展望[J].电信科学.2000,(1):4-6.

[2]邱捷,夏成铨.澳大利亚大学电气工程教育概况及简评[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00,22(1):3-5.

[3]夏东伟.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教育及其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3(4):22-25.

[4]丁道齐.应对加入WTO中国电力通信要创新机制加速改革与发展[J].电力系统通信.2000,(5):1-12.

[5]张士兵,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13.

[6]赵发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71-73.

[7]樊昌信,徐炳祥等.通信原理(第五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1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课程标准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74-03

随着当前工业自动化集成度越来越高,管控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在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中的开设,并将其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但各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笔者根据多年来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共同推动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课程标准展示如下。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师岗位上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变频调速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等,后续课程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以工程项目和企业自动化技术员职业成长过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组建以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团队成员认可、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第二,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有教学专家、课程建设团队人员参与的课程标准建设会议,形成课程标准。

第三,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

第四,以相关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反应车间监控中心控制系统设计、开关量组态工程设计、模拟量组态工程设计、铝加工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四个学习项目,包含简单工程的建立与运行、南南铝业模拟铝挤压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16个情境。

第五,根据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构建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标准及题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具备工业自控系统组态、控制软件编程、参数设置调整能力,为从事电气工程师等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注重职业素养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课程中组态控制技术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2)掌握组态控制技术组态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学会制作组态相关工程;(3)对组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1)具备组态软件编程的基本能力;(2)具备组态软件与开关量设备、模拟量等设备的联机调试能力;(3)具有较强的典型自控系统设计能力;(4)能完成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3.素质目标。(1)具备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交往能力;(2)诚实守信,具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4)具有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项目、学习情境、要求以及对应的学时数,如表1所示。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二)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项目总结等多种方式,学生自评、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占总成绩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40%,如表3所示。

(三)师资条件

组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课程教学“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能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强;辅助教师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条件

1.教学场地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要求配备有电脑、组态王软件、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并且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和白板,方便开展一体化教学。

2.实训设施、仪器配备要求。学生每人一台电脑,4人为一个小组,需要配备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组态王6.55网络版软件(50用户)一套。

(五)其他说明

1.由于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对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应由专业技能熟练的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方式组织实施。

2.同时组态软件控制技术应用性强,应重视现场教学,通过认识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组态软件控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六、小结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自动化类专业中经过多年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当然,该课程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软件的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需要不断修改课程标准来适应需求,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将来课程标准会得到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佐芳.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2]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5)

[3]钟建珍,李桂霞.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转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题(2014JGZ159)

第7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 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端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发展前景大,就业形势好。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科技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分析其现状,找到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非常有必要。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内涵特征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运用,兼顾研究利用电能处理信息的一门学科。它涉及范围广,包括与电气工程有关及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的方法论特点和系统、集成的特点。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类的专业,目的是培养掌握自动化控制基本理论,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常用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分析

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员是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上的高需求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也是我国鼓励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专业之一。目前,我国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状况较好,已成为新型技术专业。随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报读此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实情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缺少专业教学人才,不利于其快速高效的发展。另外,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没有开设,这也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每年流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基数很大导致就业压力很大。但是高端技术人才数量所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不大,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缺少。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使得这一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因此,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的数量,是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只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作为高精尖行业领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体现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广阔,就业形势良好。

3.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3.1.1发展方向的定位

工业强国,走新工业发展的道路需要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行“全才”教育,自动化专业发展要按学科办专业,应该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1.2培养目标的定位

现代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现状,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的现实也需要我们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要符合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使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1.3改革思路的定位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符合自动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层次的特点又要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

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2.1电气自动化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福利待遇高是信息产业的优势所在。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2.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广泛,几乎能渗透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除此之外,他与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国防都密切相连。因而导致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缺乏、供不应求的现状。

2.3电气自动化专业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结束语:

总之,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重视和发展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人才,从而研发出更多的高端科技产品,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道路宽广、前景辉煌,同时我们坚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清时.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未来几年热门专业[N].生活时报.2002-07-0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

第9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学专科教育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的思路。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电气工程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我校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订不应当只是相关专业教研室的事情,专业教研室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切实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评价,通过系统分析,合理确定学生培养的业务规格,指导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当广泛征求用人单位、自动化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以及在校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直接面向四川省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为我省相关行业提供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研了行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照岗位群,培养学生相应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前获取CAD证、PROTEL证、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其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有: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机械工程能力、电工技术能力、电子技术用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这七大“能力模块”。

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模块以讲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以“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前提下,专注于加强大学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应证书。这就形成了三年连续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格局,夯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电工技术能力模块、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机械工程能力模块设置为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公用模块。在满足课程应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前提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尝试适当地整合和优化一部分课程。

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依靠电气控制能力模块和自动控制能力模块培养。课程的安排要突出培养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具备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含有专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达到七大能力模块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学生“真题真做”,每个项目中要渗透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要素。

三、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双向联动,把握行业需求,以行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同时为行业提供定制型培养服务。合作建设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4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富士康自动化人才培养“定向班”学习,学生就业率达到94.0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顺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许素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