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12
导语:在小学继续教育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引导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
中小学教师是成年学习者,其学习的可能性已经被教育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其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而的影响。之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为了完成学历提升,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已经转变为侧重专业化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这种培训强调参与性,但没有强制性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和明确的考试导向,所以受训教师容易产生懈怠和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和培训活动组织的严肃性。同时,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深受外部动机的约束,常常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决定参加某个层次或类别的继续教育。针对成年人参加培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既包括外在动机,也包括内在动机。从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侧重于外部动机,教育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而对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效果却没有什么实际的约束。即使采用评估的形式,也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作为成人学习者,中小学教师学习动机的形成,特别是要转化成为改进自身的行动,还与其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期待,以及学成之后的教育教学各方而的提升有关。因此,端正受训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明确专业化成长的方向。
二、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
原有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是由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设计。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非一无是处,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但由于直接听取和吸纳一线教师的需求较少,常常让教师觉得参加的学习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吻合,影响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软抵抗。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继续教育组织者和管理者注重增加和吸纳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科研工作者参加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的研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也势在必行,应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掌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而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胜的培训项口设置和培训内容设计,提升培训内容的适切胜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应发挥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中的作用和主动性,赋予中小学教师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参加继续教育项目和内容的权利。
三、创新继续教育(授课)的组织形式
中小学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产生软抵抗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训组织形式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培训授课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及培训班级组成人员的混杂上。 中小学继续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授课形式是讲座,这种形式的培训可以接受的参与人数多,成本低,组织工作便捷,讲座授课的培训形式在学历教育提升阶段而向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而向专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讲座授课的不足日益显现,如授课教师水平直接决定了讲座效果,授课教师与参训中小学教师互动较少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与单一等等。所以,引入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反思与分享、工作坊等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体验的授课形式是现实的需要。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通常是以学科、专业来编制培训班级(项目),造成了不同年级、不同从教年限、不同类别学校的教师混合在同一个集体中。实际上,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教师除了共通的需求之外,在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专业发展的个性需要方而都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师复杂的需要无法直接获得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的方式展现的软抵抗便出现了。显然,考量更深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创新培训项目设置,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四、推进继续教育管理的转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我国一出现就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特别在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阶段,这种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非脱岗的继续教育目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主流。从培训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一直都采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定项目,师范大学、各级政府直属的教师培训中心来实施继续教育的传统。
随着继续教育活动的侧重点从学历提升向服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由政府单一机构管理束缚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也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软抵抗。所以,继续教育管理转型势在必行。除了培训组织机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体制也是中小学教师产生软抵抗的现实诱因。因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参与提供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机构,改变主要由师范大学和教师培训中心独占的局而,吸引社会培训机构根据自身优势提供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参与竞争。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能力,让校本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起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考查(考核)遴选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专项培训。 在中小学继续教育进入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阶段之时,应尝试赋予中小学教师一定的学习选择权力。原有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机构由于一直持续提供培训,给参训的中小学教师带来学习倦怠。所以,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共同对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改变只能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项目的传统,让中小学教师通过个人申请、学校审批,自我选择相关机构去学习一定学时数的课程,最后以课程结业证书的方式来证明和评价参加培训学习的效果。这不仅可以调动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给提供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院校(机构)带来良性竞争,从而为继续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改革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福利。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基本是不用交费的,越是级别高的继续教育项目越是如此,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福利。正是因为继续教育活动成了福利,由此,享受这项福利的不均衡性也就显现无遗。越是高职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越是重点学校的重点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这造成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流向的不均衡,让较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一再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项目是一种浪费,这种不均衡会造成非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非重点中小学校发展的双重困难。
显然,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对于参训中小学教师的遴选,应当体现弱势教师和弱势学校补偿原则,让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确保普通中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比例。此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拨付,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也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如果能够在拨付时专门以人头费的形式落实到中小学教师个人,单列为个人可以申请使用的继续教育专项费用,而不局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包办设置的培训项目,那么中小学教师自主选择并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便会增强。
继续教育经费拨付可以尝试由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三方合理配置,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个人,中小学校获得的经费应当固定为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专项费用。只有充足而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使中小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活动的稳定性、高质量方而获得长足的进步。
六、善用中小学教师已有的经验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被培训的倾向非常突出,继续教育管理者、培训项目设置、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授课教师、培训经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求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活动中被动接受及被组织安排。从作为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忽视中小学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过于强调培训授课教师的权威,是中小学教师以软抵抗的形式对待继续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投资―效益取向:继续教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职业领域
例如,法国的成人大众教育具有非官方性、自发性的特点,政府几乎不干预它的发展。而对成人职业继续教育,法国政府和工商界却高度重视,并积极给予资金投入。这种经费的投入建立在“1%事业”的制度上。国家立法规定:凡10人以上企业每年必须拿出相当于其工资总额的1.1%的经费作为继续职业教育税,用于对企业人员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其中0.20/o交地方用于职工教育,0.1%交专门机构用于求职者的培训,0.8%由该企业经理用于本单位职工培训。
韩国政府决定从1991年到2000年,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1.5%的比例逐年递增企业教育经费,加大对企业教育的投入,以确保企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西班牙2001年通过了新的《职业教育训练法》,瑞士2003年审议通过的《继续职业教育训练法》,都对职业继续培训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积极的财政支持。
继续教育投资-效益取向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和人力资本的理念,强调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本开发上的工具性作用。即通过继续教育获取的知识和观念将为国家、个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来自雇主对相关技能需求的“推力”和受雇主对寻求更好工作的“拉力”为继续教育投资―效益取向创设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研究也表明,与岗位相结合的“边学边做”式的培训能够有针对性地传授与工作相关的特殊知识、技术与观念,提高职工的合作精神和整体素质,并直接将这些特殊的人力资本结合到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1985年投资20万美元培训出一批机械工程师,而这些受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却给公司赚回了600万美元的额外利润。
二、投资―分担取向: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谁
受益,谁支出,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继续教育投资机制
资料来源:O'Connell,P.(1999).Adults in Train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P.30.
资料来源:Carolin Balzer:继续教育经费――总结报告,德国继续教育研究所出版,法兰克福,2001,第25页。
现代社会,任何政府都无力承担继续教育的全部投资费用,因此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成为各国继续教育投资的普遍模式。表一、表二反映了不同企业和德国继续教育培训的资金分担情况。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位时,曾大声疾呼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资金投入。为此,克林顿要求企业雇主拿出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的资金,对工人进行培训,即雇员达到50人的企业,要付培训费每人305美元;雇员达到50―90人的企业,要付培训费每人159美元;雇员达到100―199人的企业,要付培训费每人248美元;雇员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要付培训费每人466美元。目前美国私人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可与全美的高等教育经费相抗衡。
1986年韩国建立了“企业教育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主必须为每月工薪低于1000韩元的员工,向政府交纳相当于其工资5%的金额作为该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工薪低、只具有初中文化或初级技术水平的员工参加政府组织的企业教育和培训活动。韩国的大宇、三星集团每年用于培养人才的经费高达6000万美元,人均投资相当于美国、西欧等大中企业的2倍。
在德国,政府明确规定,企业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支出应占企业销售总额的1%―2%;在日本,政府规定凡雇员工资的10%左右作为其继续教育的经费,目前日本各大企业实际上用于职工继续教育的费用已经超过了10%,在法国和瑞典,企业必须缴纳专项雇员税,用于继续教育。
三、投资一节约取向:投资项目必须充分评估,力求继续教育投资的节约化
OECD在进行继续教育投资时,需要全面规划,加强控制,力求节约,争取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如英国,1998年开始建立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向成人提供教育机会的“产业大学”,这一思想最早出于英国的一个思想库“公共政策研究所”。它立即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英国政府认为,产业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公私合作”的“远程学习的”网上继续教育机构,它普及规模大,适用人群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个人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是一个惠及长远、相对节约、效益显著的继续教育项目。因此,英国政府投入了5000万英镑积极支持产业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再如美国,政府为了方便成人继续学习,将现有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投资组建了多种类型的“21世纪社区教育中心”。1999年克林顿总统拨实验款6亿美元,2000年又拨款23亿美元。美国政府决心在2l世纪初建立200多个由联邦政府资助、由地方、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共同建设的“社区教育中心”,使这些中心成为儿童放学以后活动的安全场所、社区居民学习和参与教育的场所、青年人工作转变和再就业的“回归学习和训练”的场所、年长者学习一娱乐一休闲的场所。小布什总统上台后,继续保持着建设“21世纪社区教育中心”的势头,他认为,“中心”投资少,效益大,是一种安全、便利和有效的促进继续学习的民主化教育机构。
日本则充分挖掘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来办理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场所依托学校居多,在机关、机构民众活动中心、寺庙、图书馆及集会场所等亦有,极大地节约了投资的成本。
四、投资―激励取向:继续教育的投资必须有效激励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和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举办赢利性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如美国国际数据公司显示,1999年美国远程教育的年收入大约达到6亿美元,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跃升到1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效益前景使得远程继续教育备受企业界青睐,成为美国国内投资竞争的热点。短短几年间,投资市场就出现了2200多所与远程教育相关的公司,其中包括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校、软件开发商、出版商等。美国政府为了构建“学习之国”的目标,积极支
持企业把新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领域,在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信息传播上提供便利。
瑞典政府规定,凡是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人都可以获得政府给予的额外的工资补偿。享受教育假的职工可以从三种途径获得经济上的资助:(1)奖学金;(2)奖学金和贷款结合的资助;(3)政府“继续学习计划”的资金费用。瑞典政府2002年1月发起了“个人学习帐户”计划,来激励继续参加培训。“个人学习帐户”规定,公民工作学习能力达到一定水准,每年可以免除一半的税务,相当于18300SEK;如果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还可以给予特别的奖励,奖励的幅度根据学习者能力提高的幅度而定,最高奖励可以达到“个人学习帐户”基础的25%,相当于9150SEK。法国政府制定了“带薪教育休假”制定,国家立法规定:凡在职职工如果愿意接受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有权向雇主要求享受有带薪培训假期。职工参加培训期间工资由企业发或由培训机构从培训经费中支出。韩国规定,私营企业举办的培训院校,政府生产力发展局必须为其提供培训设备和20%的资金补助。日本对终生学习事业实行税制上的优惠,根据终身教育团体及其设施的不同性质对其实行免除或减免所得税、免除或减免法人税、免除赠予税与遗产税、免除地产税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
五、投资―公平取向:继续教育的投资必须照顾弱势人口群体的学习需求
为了增加社会弱势人口群体、尤其是对没有受完正规学校教育者、身体残疾者、读写困难者以及国外移居人口继续教育的机会,挪威政府不断加大发展、完善继续教育的力度,1999年拉开了新世纪继续教育改革的序幕,明确提出了能力建构(competence building)的方案。改革方案规定,2000―2001年投入1000万挪威克朗用于成人重新接受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投入2000万挪威克朗用于建立灵活的教育模式和对读写有困难的人口群体的继续教育上。
1997年美国通过《高中后教育希望和机会法》,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的成员能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该法案规定如果这类家庭中的父母或子女参加相应的继续学习,就可以用一定的个人应交税款来抵缴学费。另外,为了促进终身学习的推广,美国在财政资助上还设有各种奖学金,如佩尔助学金、帕金斯助学金、联邦直接助学金、传统黑人学院补助金等,这一做法使更多的处境不利的人口群体参加了继续学习活动。
1997年瑞典发起了一项继续教育投资与发展的“继续教育创新计划”(Continuing Educationlnitiative,AEI),为期5年。该计划特别重视那些处境不利群体的继续教育,如缺乏3年综合高中学习经历的失业个人,政府规定他们可以专门享受相当于失业保险金的补助金,补助金发放一年。
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继续教育白皮书《技能策略》(The Skills Strategy),它意味着一项新的继续学习拨款计划的出台,其中强调:为所有不具备良好技能的成人提供免费学习;为一些继续学习者提供每周30英镑的拨款,用于资助他们的全日制学习;实施闲暇教育、开展文化和社区学习,特别针对那些抚恤金、救济金领取者和低收入者。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原理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关系,改变了学习生态。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技术。
1、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会了解到信息化给当今社会对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也会了解到前沿的应用,相信信息化的今天,学习本门课程也会对您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
(1)学习过程中,我详细作了计划,课程学时完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有实效。我根据培训要求,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都安排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把学习、作业、交流、讨论互相穿插,保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每次学习之后,积极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了网上作业,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2)我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机动,学以致用。 每次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继续教育学习课程里有丰富的知识讲解,我每次看后,总要有一个思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3)我积极参与,勤问勤学。
经过听讲座和研讨交流,我的教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2、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收获: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许多教法非常需要改进。虽然教学时间已经18年了,但许多东西在听了专家的课程之后,感觉自己总结的许多经验过时了,自己还有许多值得加强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还需要要通过重新学习提升、总结自己的教 学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教育技术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3、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
通过本次学习,我在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之后,掌握了不少的教学设计新理念,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及基本流程。培训的实用性非常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交流提问、互相学习、勤于思考、乐于研究的良好习惯。我更新我的教学观念,让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分析更彻底。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得心应手了。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以前,连简单的课件都不会做的我,通过此次学习,我基本上能自己做课件,能在课堂中对课件适时调配,能根据课型、课题、科目等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
网络教育是我国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将现代的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的招生没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因此能够为更多想获得学历提升的人以进修的机会。截止到今年,我国共成立了68所网络远程试点高校,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考生可以通过“高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平台”,“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等教育部承认的网站查询各高校招生简章,从而制定自己的报考计划。在这些专业和正规的网站上,有意向的考生可以查找关于:入学条件、学习形式、修业年限、学历证书、注册信息、收费标准等政策。我国的网络教育包括:幼儿网络教育、中小学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企业E—learning等内容。我国的网络教育采取各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的形式,高校根据自己的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制定招生简章,并且在高校的网站和网络教育网站上进行公布。我国的网络教育以水平考试为基准,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考生只要符合了相关的入学标准,满足了基本的学习条件,取得入学的资格并不难,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策略。
二、网络教育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我国学者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都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研究,一是侧重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二是对关注二者的整合、互补。在差异性分析方面,田溪、邓凡(2009)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文通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观点上的比较,得出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网络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二者是共存并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庞天祥(2007)《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对立还是统一》运用了教育学的基本思想,从实施方式的角度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的是互补性,二者在各自的方向上逐步靠近并且统一。朱书强、刘明祥(2001)的《共存与互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中指出: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的方式,网络教育以其优越性,对传统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他们对网络教育将使学校、图书馆、书籍成为历史这个观点进行了驳斥,但同时也指出了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与其他学者一样,朱书强等学者也认为在当前的国情下,网路教育是不能取代传统教育的,但是可以对传统教育产生一个很好的促进和补充的作用。在这个观点的贯彻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刘胜强(2005)《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动与共存》中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文从网络教育的特点,传统教育的优势以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和共存发展等方面加以阐释,指出了二者都有优势和不足,不能够相互取代,应该彼此相互补充以达成和谐的发展与进步。倪政林(201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一文在阐明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策略之后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可行有效的策略。杨建军;杨改学(2005)《保证质量,实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文首先肯定了网络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教育具有使优秀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共享,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扩大教育范围,适应了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指出了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习标准、评价标准在网络教育中是四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时刻受到重视。程艳林(2004)《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探讨》一文从网络教育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础性的信息角度出发,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时空性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该文对两种教育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网络教育能促使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实现创造性的学习。洪彬彬(2002)《展望网络教育》一文对网络教育会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这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网络教育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性,网络教育要与传统教育相融合,从而实现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总结起来,学者对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二者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网络教育的优点应用于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立足点。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自动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都是超越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教育对象、教学领域和教学目的上各有分工,在网络时代,更应该把握好网络教育的主动权,让网络教育成为发展传统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别
网路教育提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采取自学性的方式,自动自觉的接受新知识,因为网络教育的课程存在于服务器中,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的进行自我测评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加强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授的方式进行辅导,无论从学习计划到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这就减少了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对学校和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网络教育提倡采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网络课程的内容是及其丰富的,网络平台中的多媒体信息都可以被学生所利用,例如: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实时的交流与互动等都是网络教育中所独有的。这些优点是网络技术所赋予的,现今的传统教育中也借鉴了网络教育的这一优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包括录音、视频、电影、电视剧、网络评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起枯燥单一的“课本教育”,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教育依托于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个学员的个人信息资料、个性提点、学习流程、薄弱环节、阶段状况等信息都能进行实时记录与跟进,同时系统能够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目标和计划,指导学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些繁琐的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无疑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记录工作、学习特点、薄弱环节和学习阶段等信息的记录工作全部是由教师完成,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别
网络教育采取的是试听、距离、交流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方式,虽然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师生是分离的,但是视听效果和实时交流弥补了这个缺陷,网络教育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在各个终端上课的学生,而同时在各个终端上课的同学也可以在视频里看见教师的形象,教师上课所呈现的文本、音频和完整的授课流程,教师可以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见,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模仿中而改进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面对面的讲授传授知识,但是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受到人数的限制,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既有试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又能达到现场交互的良好效果,并且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没有限制,与传统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传统教育自形成以来,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传统教育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集中在一起的,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一定面积的教学场地即学校、教室、课桌、实验室、教学器具、器材等,大部分学校采取全日制的教学形式,因此要有相应的后勤服务,学校应该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其次,传统教育的班级在师资配备上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某一部分特定的班级是由特定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年龄上相仿,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甚至智力发展水平上都不相上下,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工作由教师进行主导,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衡量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考试是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且几乎唯一的标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育确实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在我国,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的年龄基本上是在6岁到21岁之间,在这个期间,学生们通过传统教育完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级中学的九年义务教育,一部分学生继续进行了4年或者5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学习,也需要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阶段的传统教育使得他们认识了世界,认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集中且效果更好。通过与班级同学的接触,初步的培养了自己的集体意识,养成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最强的接受和吸收的能力,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能够进行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掌握和理解,总结来讲,传统教育更加适合思想意识都尚未成熟的6岁———21岁人群。因此,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传统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具有相仿的年龄与知识积累,而网络教育的受众在年龄和知识积累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求网络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传统学校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网络教育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加强,由于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的受众往往目的性比较强,且具有自主自动的特点,因此会更加自觉的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最后,传统的学校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即在有限的学制能完成全部的学习计划,并且通过了相应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学历证书,而远程教育在获取了学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所学转化为专业的技能,所学的内容能否快速的应用到实践中来。因此远程教育往往是结合社会所需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
五、结语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教师的一项新的业务领域。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作为心理辅导员的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师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渲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象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即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太矫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班主任 )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品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①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活动课和班会课上,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根据和谐原则制造乐学互助的活动课,班会课气氛;根据兴趣原则配合科任教师完成刺激兴奋点的巩固练习;根据成功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担出不同训练目标等。
②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是:在低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课外学习学什么,如何学;在中高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可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开展"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2,心灵沟通,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至胜法宝"。
其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总是擅长于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其二,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从实践效果来看,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三,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转换,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二)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首先,师范学校的心理课程须完善,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让每个师范生都有系统的知识和实践的机会,毕业须持证(现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上岗。其次,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学校多渠道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关键词:英语专业;远程教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第六十条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现在中国大学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达到92%,高校英语本科专业疯狂的扩招,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我国英语专业名校师资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其他大学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是当前要抓紧研究的问题。
我国英语专业名校主要是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复旦大学英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国家应该倡导这四个学校的教学名师录制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其他英语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高校用名校的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教学,配以其他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学习指导和课后解答学生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聆听到名校的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又解决一些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当然使用名校远程教育课件的普通院校应该按照著作权法、版权法支付一定的费用,国家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必要的时候给予经济和政策补贴。
普通院校英语专业使用名校名师英语远程教学课件主要有以下积极作用。
1.观念转变到位是完成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基础。现代远程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作为从事开放教育的一线教师,要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并清醒意识到现代教师职责已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而切实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2.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能力。及时地对学习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在动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以便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调整。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网络教学平台测试等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突击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阶段性教学结束后和完成整个教学结合实施后,是总结性评价,帮助教师反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除此之外,在结束计划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小结,正确评价学习情况,总结学习的得失,并分析原因。再就是反思方法的目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如写日记、与同学交流、问卷调查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回顾、检查、反思和评估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尝试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
3.远程网络教育成人自主学习英语的元认知策略的培养。针对远程网络教育成人英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英语学习中,成功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优于不成功的学习者(文秋芳,1983)。Oxford(1990)认为,学生是通过元认知策略来管理他们的学习过程的。而且大量研究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对外语教学是有效的(Nunan,1997)。结合成人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现状,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元认知意识、确立学习目标和制订学习计划、监控、自我评估四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意识,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认知行为,并逐渐养成自觉的习惯。培养学生管理支配自己的学习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指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具体条件,自觉地组织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获得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鼓励他们突破现有的学习模式去获得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已经使用元认知的策略但自己还未意识到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及时反思总结,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
4.资源丰富,表现生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能力,它能把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集于一体,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资料更新更快、多项演示和模拟生动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创造生动形象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融入学习氛围之中。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了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平台,把英语教学法中的听说法教学法、情景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5.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程度的网络调控。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学习上很大的随意性和个性化,但在给予自主性的同时应加以调控和引导。面对这些不同群体的学生,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现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分类指导。教师应与学习者个别谈话,指导他们制定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安排,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网络与学生联系,定期检查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效果,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督促他们按照自主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安排进行学习。如今远程教育已经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而揭开了全新的一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方式,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应在充分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前提下,积极享受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知识,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大力开展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从远程教育中获益,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提出了挑战,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为建构学习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笔者在开放课程的教学中作了大量的尝试,试图通过多种媒体,特别是网络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进一步深人实践之后,必能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2] 王雪玲.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过关全攻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3] 王雪玲,杨琪,隋玉明.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4] 王雪玲.网络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 王雪玲,王静,隋玉明.东北三省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6] 王雪玲,等.高校会计学专业+英语专业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2).
农村教师 自我导向学习
一、自我导向学习:内涵与特点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霍尔对22名成人学习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将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按照成人的学习动机分为目标导向型、学习导向型、活动导向型,这种划分为西方的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1966年,塔夫(Allen.Tough)首次对自我导向学习作了全面阐释,指出自我导向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制定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学习[1],又称之为“自我计划学习”。1975年,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M.S.Knowles)将“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成人学习的一种“新的技术”,是“一种没有他人的帮助,由个体自己确定并评价学习需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2]。与此同时,加里森、斯皮尔、布鲁克菲尔德、奥迪等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进行了论述。基于学者们已有的理论观点,大致形成了三类自我导向学习观,即“目标论”、“过程论”及“个性论”。“目标论”植根于研究者的哲学立场,如基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自我导向学习的目标就是提高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这一目标蕴含的假设是成人学习者有能力去计划、实施和评估自己的学习,他们信奉“选择自由和独立自主”。“过程论”将自我导向学习当做一种学习过程,学习者主动形成学习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并实施和评估学习结果。“个性论”注重自我导向学习中学习者个性品质即自我导向性的培养,此类观点的潜在假设是成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大的自我导向学习准备度和自主性。因此,“自我导向学习”不仅指向成人学习能力向度,也指向成人学习过程及学习性格,其具有区别于“他主学习”和“儿童学习”的独特品性。
其一,自我导向性。作为成人学习者最为重要的个性品质,它的潜在假设是成人的学习越来越具有自主性,自主性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存在着交互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植根于其价值观和信念,因而存在着个体性差异,反映在现实形态中,人们在目标和计划、独立思维、自我监控和自由选择等方面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学习自主性。
其二,自主建构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内部建构,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质变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从过程上来说就是人们对纳入心理世界的对象进行加工,从而构建意义的过程[3]。它倡导学习者对已有生存方式、经验和价值观进行反思与批判,把理性思维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促进个体获得持续性的、突破性的自我成长。
其三,时空自由性。自我导向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利用即有资源就可以进行学习,例如在工作场所、学校、图书馆、家庭及社区就能随时随地自由学习,这是现代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主动回应。
二、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问题与困境
自我导向学习是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诉求,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由“外推式”向“内源式”蜕变的必经之路,因此,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学者们亟待研究的主要课题。
1.缺乏自我导向性
自我导向性是倾向于对自身学习负主要责任的学习者特征,表现为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持久性、自我约束性,是成人批判性思维的外显化。农村教师的客体价值体现为引导学生由自然生命上升到社会群体生命,这是一个发展、超越的过程。[4]农村学生生活在乡村社会,其所接受乡村文化、体验的真实情境与学校教育所表达的学习内容及价值观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教育目标仍是工具化的、实用化的、脱境化的,忽视了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需要,仅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去衡量教学能力的高低,基于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他们仅仅把教书当做维持“生计”的职业而非自己的终身事业,没有当教师的成就感和光荣感,缺乏意识去主动自觉地把教育当做一门科学加以探究和钻研,更何论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缺乏自我导向学习背景知识
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体在了解自我导向学习的实施步骤、具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通过学习掌握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进一步强化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近年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对各种学习方法的使用频率没有城市教师高,他们对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集体讨论案例法、师带徒法、做中学法、反思学习法、读书学习法和情景学习法等都很陌生[5],更何况是对复杂性的自我导向学习模型,如斯皮尔模型、丹尼斯模型、加里森模型的了解。农村教师对于学习策略知之甚少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更习惯于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3.缺乏自我导向学习资源
自我导向学习是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一体化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的三个要素:独立性、主动性、选择和批判力。但这并不表示自我导向性学习意味着学习者“闭门造车”,正如台湾学者黄富顺所言:“自我导向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求适当的学习资源以协助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虽然学习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完全控制学习计划的进行,但不表示此种活动不必受到外界资源的帮助,而独自进行。”[6]然而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匮乏的学习资源难以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农村教师对于与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如教师进修学校和师范大学或学院互动的机会只能是“望而却步”。
4.缺乏自我导向学习环境
就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环境而言主要是指学习软环境包括群体学习氛围、学校领导支持、学校组织学习氛围。有研究表明教师自己周围的学习氛围和教师工作场所的学习氛围对教师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于物质条件,学校领导者在保障组织环境中教师群体学习氛围起着激发和维持的作用。在农村学校,大部分教研组和年级组组长都没有充分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在“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的学校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实行的是以“权”为本的家长式管理,表现在组织学习环境建设上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硬性安排政治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安排的学习计划和内容,集体备课也多流于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学习背景下,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习情感不仅没有转化为学习动机,反而会陷入“职业工具化”价值观的误区。
三、促进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
自我导向学习是农村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物质、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来阐述促进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
1.物质资源: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承载平台
教师学习作为人类的一项高级活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教师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教师学习所需要的物化产品和学习资源。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增加农村教师学习经费,学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教育部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企业资金建设教师学习所需硬件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及教学用具等。二是建立教师学习社区。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师活动具有零散性,教师学习社区是学校专门为教师集中学习而建立的培训管理组织。社区一方面请教育专家、技术人员、优秀教师对全校教师开展教师学习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并组织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把优质学校的学习资源如课件、经验、好的一些举措加以推广。[7]这样既可以作为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不足的补充,又有助于解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激发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三是开展计算机远程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处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为开展自我导向学习获取外界大量的信息资源,满足自身对多样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2.制度建设: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保障机制
制度性因素是导致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主要以影响教师学习行为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着力点予以阐述。(1)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按照管理学家罗宾斯(StephenP.Robbins)的观点,激励机制要考虑三个核心要素――个人需求、组织目标和员工努力,以此为基础,学校激励政策首先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需求被视为动机的起点,只有了解教师需求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动机,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其次,要以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农村学校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宗旨。最后,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力量=物质刺激+精神刺激。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8](2)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学习能力持续提升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教师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又重视学习给教师个体、群体、教育实践和学生所带来的质变。具体而言,将教师是否自主学习、学习的热情与动机、学习的意志力、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学习调节策略的选择、共同体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成果的“转化”程度等教师层面的评价要素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取得共同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使教师树立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意识,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9]
3.教师学习文化构建: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内涵式发展
教师学习文化以内隐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学习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和学习型态。它是分析教师学习行为发生的内核部分。因此,在农村教师自我导向性学习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学习文化是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首先,重构教师学习文化价值观。当前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习目标是评职称、迎检查、涨工资,基于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一旦这些生存性需求得到了满足,教师们自主学习的动机即会消解。其次,加强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在教师学习过程中,会呈现多种多样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样态,其中必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样态,也正是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样态决定了教师学习文化的基质和样式,它在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下引导教师学习精神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当下有关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非常乏力,因此,应从乡村教师学习精神文化建设入手,通过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作用,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样态。[10]最后是形成教师合作学习文化。虽然自我导向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并非就意味着个人孤立主义,其是学习个体内在诉求和外部支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构建教师合作学习文化。在现实形态中,自然的合作文化以和谐、民主为原则,教师要摆脱人为的行政化的形式主义合作学习方式,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组织氛围。同时,学校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话语权和专业自,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的学习机会,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合作文化。
――――――――
参考文献
[1] 董守文,张华,李雁冰.成人学习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2] 高存艳.成人教育哲学流派的自我导向学习观.继续教育研究,2003(6).
[3] 李广平.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4] 杨晋夫.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西部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桎梏与破解之道.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
[5] 戈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6] 黄富顺.成人心理与学习.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9.
[7] 杨晓奇.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8] 赵树贤.教师学习的学校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9] 董静.课程变革下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意蕴与生成基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4).
关键词: 中国英语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建议
中国英语教学一般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不少家长每月花数千元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可见中国家长们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更是各类考试必考的科目,也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的科目。大学阶段,四六级考试更成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风向标,很多高校甚至把四六级成绩与毕业证挂钩。英语还是中国的莘莘学子考研和考博的敲门砖。由此可见,英语在中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却并不让人满意,很多学生即使是到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沟通,真正学成了“哑巴”英语。笔者将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中国英语教学现状的回顾
(一)中国英语教学取得的成就。
现在,我国高校英语的教学点达到了900多个,全国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已有40余个(戴炜栋,2009)。这为外语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现在,我国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小学新进的外语老师一半具有学士学位,甚至具有硕士学位。绝大多数大学要求新进外语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很多“211工程”院校要求新进的外语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同时,教育部对师资的继续教育也极为重视,每年均举办外语师资培训。教育部组织师资培训的重点不是单一地传授专业理论,而是选拔一部分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探讨。
(二)教学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以语法为基础,以母语教授目标语,强调目标语的形式,要求学生读懂目标语形式的文学作品。以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阅读能力较强,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语法学习中,忽略对听力和口语的学习,这是导致“哑巴”英语在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量的外国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包括视听法、全语言法、功能意念法、多元智能法、词汇法、能力导向型教学法、交际法、自然法、合作学习语言法、内容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如视听法过于重视语言的形式,忽略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
但是,由于升学考试一直是英语教育的指挥棒,而升学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口语和听力的技能。因此,很多优秀的教学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如下:
1.交际法需要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而这一点很难实现。一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认为交际能力不是学习的重点,不愿意花时间在课堂上配合老师做语言情境的模拟;二是一些同学的口语水平较差,加之中国学生性格相对内向,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三是课堂上需要提供真实的语言,而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完全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笔者认为学习真实的口语的最佳方式是模拟学习欧美的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语言,并及时向外教请教,但很少有英文老师有这样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的真实的语言输入不足,输出就更成问题。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一些普通院校很难真正意义地展开执行。西方人接受的是实践式、研讨式、探索式教学方式,教师往往给学习者留下许多思考问题、实践任务与联想空间,诱导学习者在实践与思考中认识、发现并掌握科学规律。而多数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缺少发散性,存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在教学法上比较习惯于灌输式、记录式、定论试教学方式,对西方教学方式感到不适应。
3.任务型教学由于教师的认知意识不足而很难进行。“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语言课堂中起到中介者的作用,两者通过学习任务这个纽带连接起来,而学习过程又受到学习所发生的情景的影响”(Marison & Robert 2000)。但是现在不少老师没有正确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把自己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任务型教学很难进行。
二、关于外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确定科学人性化的外语培养目标。
只有培养目标明确,外语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制定科学可行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势在必行。教学大纲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目的、培养的能力、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顺序、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戴炜栋,2009)。培养目标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是否全体学习者都有必要学习英语,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考研究生的时候仍需要参加英语考试,而英语考试让很多有极强艺术天赋的学生无法继续深造。二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外语在总的学习中的比重到底应该是多少。三是英语应该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是否过了国内的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就算真正意义地过关了呢?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法。
在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教师应当选择合理的教学法。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法一定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并且指定教学法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能力、接受水平,且教学法还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调整。
(三)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也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及相关活动的知识,既包括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又包括对这些过程的积极监控和调节”(Flavell 1976)。
元认知意识包括内在动机、合作精神和自我反思。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Van Lier 2001)。因此,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责任感。Hart(2002)指出,学生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下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具体帮助,包括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模板。在课堂环境下倡导学习者自主学习不是要求学生独自封闭学习,一味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帮助;相反,他要求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Benson 2001)。因此,合作精神对掌握学习策略十分重要。而自我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方向,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Lee 1998)。
由此可见,元认知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新学期的开始就会自觉地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教师在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学生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贾玉新,1997)。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需要提高对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掌握跨文化教材编选、教法应用等方面的技能。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语言和文化讲授课文,用文化阐释语言,克服学生单纯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等的不足,此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同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英美文化,忽视母语文化,导致“文化失语症”和文化比较的缺失(肖龙福等,2010)。教师需要克服教学大纲的局限,寻求文化共性,发现文化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比较中西文化,关注中西文化的联系,克服跨文化障碍。例如,当讲到西方的圣诞节时,应该与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因为这两个节日是西方国家和中国最大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聚会的日子。当讲到西方的感恩节的时候,虽然中国没有这个节日,但是感恩之心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怀,教师应教育学生应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结语
回顾中国英语的教学现状,我国英语教育在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填鸭式教育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的主要模式的现状下,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的问题仍需要我们及时解决。这需要教育部和广大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法,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Longman,2001.
[2]Flavell J 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A].In Resnick L B(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C].Hillsdale,NJ:Erlbaum,1976:231-236.
[3]Hart N.Intra-group autonomy and authentic materials:A different approach to EFL in Jap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System,2002,30(1):33-46.
[4]Jack C R & Theodore S R.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Lee I.Supporting great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J].ELT Journal,1998,52(4):282-290.
[6] Marion W & Robert L B.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Van Lier L.Constraints and resources in classroom talk [A].In Candlin C N & Mercer N(eds.).English Teaching in Its Social Context[C].London:Routledge,2001.
[8]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2.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前言
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他们在学习适应性发展上存在什么差异,这是许多外来工家长、学校教师、教育管理部门都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家长、教师、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整体印象,并为他们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及相关因素的差异,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儿童这个群体的特征提拱依据。
2.研究工具与方法
2.1被试与实施
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东区、中山市南朗镇、民众镇等4个镇区流动儿童为样本,随机抽取6所公立混合中小学,其中4所小学,2所中学,小学五、六年级,初二、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年龄范围为10-14岁。共发放问卷1113份,回收有效问卷996份,整个调查的回收有效率为89.5%。其中男生506(50.8%)人,女生490(49.2%)人,性别人数分布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0.257,df=1,P=0.612)。城市流动儿童592(59.4%)人,城市居民子女404(40.6%)人,学生来源人数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35.486,df=1,P=0.000)。经检验,所有被试在性别×年级的分布上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2.283,df=2,P=0.319)。学生来源×性别的人数分布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12.368,df=1,P=0.000),学生来源×年级的人数分布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24.725,df=2,P=0.000)。
2.2学习适应性量表(AAT)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简称AAT),该量表的折半相关系数为0.71-0.86,重测相关系数为0.75-0.88。崔崴嵬、孟庆茂等人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内容量表由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学校环境、独立性、毅力、家庭环境、身心健康等9个内容组成。
2.3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含中国父母养育方式的11个因子,其中属于父亲的有6个:情感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属于母亲的有5个:情感温暖、理解(MF1),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偏爱被试(MF5)。
2.4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
选用张敏和雷开春编制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21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经检验,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α=0.8717,重测信度r=0.767(P<0.01)。
2.5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由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2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单因素协方差分析(ANCOVA)。
3.结果与分析
3.1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比较
两个群体父母受教育程度存在统计上的非常显著性差异。从人数分布来看,城市居民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44.5%、38.3%)远远高于流动儿童父母(24.7%、15.4%)。这说明城市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
3.2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适应性全量表、各分量表及各内容量表标准得分上的比较
以学习适应性全量表、各分量表及内容量表的标准分为因变量,以学生来源为分组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ANCOVA)。城市流动儿童主要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低于城市居民子女,而在整体上,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发展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流动儿童可以较好地适应城市学习生活。
3.3城市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初中学习适应性发展良好率的比较
根据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等级结果,将评定等级为4,5两个等级确定为适应良好。对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适应性全量表、各分量表及各内容量表上适应良好比例的比较如表1所示。流动儿童在上述5个内容量表的适应性发展上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的人数相对较少。
表1 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初中学习适应良好率的x2分析结果
3.4 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由于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在取样上存在年级(2=24.725,df=2,P=0.000)和性别(2=12.368,df=1,P=0.000)差异,为了排除取样差异对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以性别、年级为协变量,以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为因变量,以学生来源(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表1)。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流动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要低,农民工父母对子女缺少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较少干涉子女的生活,对子女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的较多,母亲更严厉地惩罚儿童。
3.5 城市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性别、年级对学生适应性影响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学生来源的交互效应在学习适应性的全量表及四个分量表上均达不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年级×学生来源的交互效应在“学习技术”分量表上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F=3.35,P<.05),在全量表及其它分量表上年级×学生来源的交互效应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表2 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学习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注: a 控制变量为性别,年级
表3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性别、年级对学生适应性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
注:性别、城乡、性别×来源的df均为1,年级、年级×来源的df 为2
4.讨论
4.1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差异
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适应、学校环境适应以及朋友关系适应上与城市居民子女有着一定的差异,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落后于城市居民子女。这一点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良好率的比较中也得到了验证,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等3个内容量表的良好适应率上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子女。
4.2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父母更加缺少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对子女较少过问,母亲对子女更加严厉,惩罚更多,这与施桂芳(2005)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4.3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社会支持、学习自我效能的差异
对城市流动儿童来说,由于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与城市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缺少老师的关心,知心的朋友也相对较少。同时,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甚至在一些父母看来,克服困难把孩子从农村带到城市念书对孩子是一种天大恩惠,因而对他们遇到的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得流动儿童遇到烦恼时不知向谁倾诉。这些可能是造成流动儿童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子女的一个重要原因。
4.4年级对学习技术影响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中的差异
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性别、年级对学习适应性影响的方差分析中,我们发现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技术适应上高低年级有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流动儿童的年级影响中却没有出现相似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流动儿童对环境变迁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城市流动儿童在初中学习时主要是适应城市学校新的学习生活,而年级影响的差异在流动儿童中表现也就不明显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讨论。
5.结论
本研究发现:
⑴城市流动儿童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方面能够很好地适应城市的学习生活,他们主要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存在问题。
⑵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流动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其父母的教养方式也相对较差,但其学习自我效能并没有差异。
⑶城市居民子女的学习技术适应性发展中存在年级差异,而流动儿童由于主要适应城市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年级差异表现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李燕平.青少年研究的新趋势―恢复力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 2005,(5).
[2]Luthar S, Zelazo L.B.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 20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