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13
导语: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教兴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信息化这个前沿的技术手段开始与教育领域相结合,不仅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进步。教育对信息化的依赖愈发地明显,信息化成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在教育领域正不声不响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对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探索信息化的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实践手段,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
(一)传统教学信息化管理手段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中存在着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比如教学管理观念比较陈旧,信息化管理方式也较为呆板,在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上、教学上还会经常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出现脱离原意的现象,因此,师生双方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传统的英语信息化管理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和学生双方之间往往缺乏一种良性的互动和沟通,教师照本宣科,紧跟着书本的“死”知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树立起“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利用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如果信息化的管理观念意识不上去,不能跟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固守传统的管理观念,一方面教学效果甚微,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国家教育的发展前途。因此,教师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适应教育信息化,在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的理念,为学生们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信息化的英语课堂管理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对陈旧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正在深刻地变革着英语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所以,认清英语教学方式的信息化这一发展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几乎看不见教学工具和教学电子设备的使用,这就为英语的学习和理解增添了很多障碍。英语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英语跟我们的生活一样,不能枯燥,应该充满色彩和快乐。英语的学习方式也是如此,英语不应该仅局限于呆板的课堂教学,应该尝试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教学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方式信息化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二)英语教学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如今,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的资源利用是非常广泛的,英语课堂教学自然也应用到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
1.英语教学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递、加工、再生和应用,以及学生对新信息的获取,都决定了英语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势必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知识输出和输入。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基本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在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信息网络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对英语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英语作为第二国语言,不同的学生对待英语的理解是存在着很大差异性的,因此,要想让学生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学会英语,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那么,教学手段的直观、生动、新颖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学的知识上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课堂上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需要这样的信息化媒体作为辅助教学,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
2.英语教学信息化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在当前这个国际大环境下是十分切合适宜的。传统教育手段已不能再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本质上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量,使学生获取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实用性也较强。信息化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的优点,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实践管理手段
网络化的英语教学是目前高校都在积极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手段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信息化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教学信息化带来的世界是异彩纷呈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再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要以教学为目的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网络化的英语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保障其顺利地运作和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该注重对英语教学网络化的管理与创新。
(一)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和有效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或手段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利用应该是合理到位的,而不是完全地依赖甚至是越位的。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信息技术要求是操作简单、运行可靠的,从而保障学生能够在轻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化学习模式的系统管理
目前,网络化的学习模式正在被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所谓网络化学习,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打破时空和距离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学习的这样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这就需要高校能够积极探索出一条专门针对网络教学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化学习也是学校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一个方面,一个完整的网络化学习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工具和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及时地做出调整。同时,网络化教学也需要好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管理,是高校应该努力的探索方向。
三、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信息化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辅助工具,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十分大的,它具有实用性强、知识新、动性强等众多优点。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方面能力的训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结合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主动地将英语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内化,这种模式的英语学习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有效应用的呢?具体表现如下:
(一)书本教材多媒体化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授课工具,容易出现“只低头顾教材而忽略学生”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也收效甚微。如果将书本知识生动化、直观化,利用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会收到截然相反的学习效果。书本教材多媒体化,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教师不仅要会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例如将书本教材制成动画、制成电子教材、VCD以及光盘教材等,同时还需要教师将收集来的好教材进行优化创新后,再利用网络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教材的多媒体化。
(二)网络软件的多样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将多媒体软件合理地应用于英语教学对听说读写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优盘、移动硬盘等存储媒介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贮存其中,这种方式既容易保存,又方便携带。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里的标准发音对着话筒进行模仿,或者教师提供外国友人的交流资源,让学生们不出家门也可以和外国友人练习口语。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可以将文本信息制作成新颖的、色彩鲜艳的、音响逼真的多媒体材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通过发送E-mail,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合理利用移动设备
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移动学习设备包括手机、上网本和平板电脑等。目前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手机成为了移动学习的主要工具。现在智能手机几乎都可以下载各类学习软件,比如金山词霸、有道翻译、新概念英语词汇、英语流利说、VOA等,这种移动学习的优势就在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英语。
四、小结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英语教育;信息化教学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雷明劳伦斯在1976年提出的,将教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研究教育中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1]。在教育生态学中,教育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其中,宏观的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发展方向、教学体系构建、教育功能、教育的交互性等问题。宏观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框架中,先需要研究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再分析如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资金、信息技术等输入,通过一定的转换过程弹性调控,从而获取人才和教学成果的输出值。而微观的教育生态学主要集中在学校和课堂内部,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如教室、教学设备、座位分布等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并分析如何设置课程目标、构建课堂评价体系、优化师生关系和亲属关系等。教育生态学认为,在教学生态系统中,包含了社会、学校、教材、教学设施、信息化设备、教师、教室、学生、师生关系等多种教学因素。每个教学因素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构成了动态平衡。而如果其中某一个教学因素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他教学因素也会随之产生反应,从而产生教学生态失衡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此外,教育生态学具有以下几种基本规律:第一,迁移与潜移率规律。从宏观的角度,教育中政府拨款、学校融资可以体现为径流。而从微观的角度,通过金融机构将资金转入到各个学校、院系、专业、个人中,则可以体现为潜流。第二,富集与降衰率规律。学校为了自身发展,通过多个渠道获取教育资金,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属于一种富集过程。一般而言,学校获取的教育资金越多,学校的发展水平越高。而如果教育资金富足到一定程度,则容易产生资金浪费问题。因此,学校的教育资金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限度内,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教育生态平衡与失衡规律。在自然界中,某种生态组成部分受到破坏或过度生长,会影响到整体的生态环境产生生态失衡问题。而在教育生态学中,保证各项教学因素的生态平衡,也是教师面对的主要问题。由于部分生态失衡问题呈现出隐性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这也就使教师保持教育生态平衡具有较大的困难。第四,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规律。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竞争也存在于每个角落。良性的竞争有利于竞争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协同进化模型。第五,良性循环规律。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博硕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子系统,受教育人群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还有社会中各种有学习需求的人群。在教育系统中,只有构建了良好的人才、能量和物资循环,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中包含了以下几种基本原理:首先,是花盆效应,受到过多溺爱的学生会失去个体和群体生存能力,离开父母、学校的庇护就如同花朵离开花盆,其适应能力较差;其次,是限制因子定律,主要是指教学中能量与信息会对教学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摆脱了限制因子的制约,才能更好促进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升;再次,是教育生态链法则,在不同的阶段,英语信息化教学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英语信息化教学生态现状
1.英语信息化教学生态主体问题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使用互联网中海量的教学资源。但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并非所有教学资源都符合学生的需求,甚至存在部分有害的信息资源。因此,需要通过英语信息化建设,有效筛选并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从而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然而,英语信息化建设水平会受到如城市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信息化教学能力落后。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而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已经被打破,但部分地区学校仍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没有与信息化进行深入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发生了转变,但教学模式并没有随之进行调整,这也就导致了英语信息化教学产生生态失衡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英语信息化教学质量。
2.英语信息化课堂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多数学校都集中在中小型城市,学校的建设资金相对匮乏,信息化建设水平与一线城市的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部分学校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开放程度较低,对于信息化教学持保守态度,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大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紧张的问题,一名教师往往需要承担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的教学工作,即使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也会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过大,难以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导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进度缓慢,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听不懂所讲解的知识,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经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人才高度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一线城市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教师存在信息化教学素养偏低的问题,导致英语信息化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根据生态学规律,某一种群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的数量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保证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实现双方的信息及能量交互。这种交互过程能影响到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从而改变英语学习态度,提升英语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学评价是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一段时间内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目前,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听力、口语、作文、阅读、翻译等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检验。但对于部分中小型城市的学校而言,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较低,英语教学质量评价的项目偏重学生的听力和解题能力,忽略了英语的人文性特点。同时,英语教学质量评价脱离实际,没有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哑巴英语问题,即使具有较强的英语解题能力,也很难利用英语知识流畅进行英语交流,体现出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生态失衡问题。
三、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英语信息化教学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如果某一个或几个教学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会导致其他教学因素产生连锁反应,如果教师不能有效调整其他教学因素,使之与英语信息化教学相协调,会导致英语信息化教学生态失衡,英语教学水平下降。因此,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需要结合教育生态学理论,深入探讨不同教学因素之间的联系,构建教学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提升英语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目的。
1.英语信息化教学主体建设
在英语信息环境教学实践中可知,人是影响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不足[2]。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建设资金不足,难以花费大量资金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导致高水平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具有较大难度。因此,英语信息化教学主体建设应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信息化教学有效缓解了城市之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也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中海量教学资源,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广泛利用学校建设的教育资源库、教案库、微课教育、慕课教育等资源,学习到更多英语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还要建立平台教学资源库,利用教育大数据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得到更准确的反馈信息,并根据所得信息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达到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提升英语信息化教育水平的目的。而学生则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云存储平台,搜集、整理和存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学习资料库,系统地整理自身知识框架。同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建立学习社群,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获取学习成就感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
2.英语信息化教学生态机制建设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传统教育模式得到革新,构成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循环。但由于部分学校的建设资金有限,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导致英语信息化教学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导致。因此,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利用互联网中海量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学习模式,提出统一的问题供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阐述分组讨论结果。而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答疑和总结,能够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渠道,建立以探究模式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此外,在教师答疑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还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增进师生感情,在遵循教育生态学耐受率定律的同时,推动英语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英语信息化教学不应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角度,重构英语教学目标,结合市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提升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时,要将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开展专业英语教学,提升英语科目的核心竞争力。在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开展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研究性及小组学习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人际交际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实现教育生态学中的能量交换[3]。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英语信息化教学目标与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与城市发展需要相符的高素质人才。将城市经济结构应用到英语信息化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同步学习英语知识,提升对英语的认知水平,并获得更高的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可以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基于大数据提供的信息资料,实现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的自动化测评,建立评分反馈系统,从而达到英语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目的。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评价模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并且这种建设方法对建设资金的要求较低,即使是资金紧缺的学校依然可以使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解题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听力水平进行评测,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将所得结果直观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反馈结果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创新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研究离不开教学进程结构。教学进程结构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一定结构方式,它是由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下面我就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阐述如下:
一、建立统一的电子备课模板,实现教师备课网络化
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制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备课模板并共享,形成二十八中统一的备课平台,规范教师电脑备课。现在我校文化课教师全部采用电脑备课,而且并入校园网和互联网,实现了网络备课。为了进一步推动电脑网上备课,学校每年组织电脑备课评比、优秀课件评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电脑和用电脑备课的热情,提高了电脑网络备课的技能。2006年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荣获了3个学科一等奖。
二、建立完备的校园网络资源库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我们把多媒体教参、课件、录像带、VCD等资料转到服务器中,建立课件库、素材库、题库等,为老师调用。同时,利用课件、教案上传功能,让教师上传自己的优秀课件、教案,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形成良性发展。此外,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优秀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校园资源库的建设,为实现网络教学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实的信息资源。[1]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追求课堂教学信息化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点,因此我校老师无论是平日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授公开课、比赛课,大都自觉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还通过举行“每人一堂达标课”、多媒体教学优质课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作用,探索构建信息化课堂,加大了课堂密度和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近几年,我校连续参加了中职院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比赛,我校教师展示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公开课,受到与会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保障。我校制订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采取先易后难,先个别后全体,先教师后学生的办法,层层推进,梯级培训。两年来,学校结合教师校本培训,对教师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边使用边学习,我们组织举办了全体教师参加的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培训、个人网页制作培训、flas培训等。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第三阶段校本培训,让教师学习制作较为复杂的课件和利用网络教学,使老师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在2007年河北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活动,10位老师的作品制作精美实用,被推荐报省参评。三年来,先后有20多名教师论文在市、省、国家级论文评比中获奖。[3]
五、强化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
为了强化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使用,制定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管理制度,建好并发挥学校网站和资源库的作用;做好学科教案、课件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共享工作,真正实现网上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教育宽带网等网络资源,把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优秀课例通过网上互相交流,并与有关学校联网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图书室和阅览室管理,上好阅读课,探索网上阅读和借阅的新方法;加强学校网页建设,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库,充实完善学校网站,加强信息交流,拓展教育时空;每学期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好一节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总结他们的教科研经验;每学年举办一次优秀课件制作及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多种类型的教学比赛,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教师的自觉。[4]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大大提高了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闰志明,王世纯,孔祥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
[2]丁煜,桑新民.教育技术在美国中职教育中的角色――访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探索实践基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正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建设发展中的关键词,创新创业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而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也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在课堂内外可运用互联网与计算机获取更为快捷、丰富的教育资料。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更多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体现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趋势,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
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学生适不适合创业、在创新创业前应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怎样激发其创业激情、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扶持好项目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笔者学校探索借助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及游戏道具,采用沙盘演练的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通过教、练、赛、孵、扶五个环节,尝试采用“五环层递”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推进教学改革。
二、探索实践目标
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创业光荣,创业我先行”的创新创业新风,挖掘并树立创新创业学生典型,使学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生涯发展的关系、与就业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
通过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三、教学实施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
通过运用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现场教学、实战模拟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内容情境化,使学生更易于学习知识、掌握规律、锻炼能力。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包括成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创新创业培训室;购买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在历届毕业生中评选“创业之星”,制作创业之星宣传画册,建成创新创业文化走廊,设立优秀毕业生事迹展览厅等。
3.采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
除了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等工具,还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4.拓展有效的实践路径
校内,积极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沙龙活动;校外,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施多元的教学评价
创新创业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同行、教学专家、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评价的方法可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教学专家和社会人士评价采取定性评价方法中常用的评议法,教学专家侧重围绕学校宏观政策、机构布局、硬件配套和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定性评价,社会人士侧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教师同行评价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是对网络课堂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各环节进行集体评议,定量评价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评价量表对各指标内容逐一打分,得出总得分或等级。学生评价采取问卷调查法,由在校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过程和效果进行量化性评价,由毕业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四、“五环层递”教学模式的步骤
1.第一步:教
教指教学,主要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此阶段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团队必须建立网络资源课程网站,统一构建教学内容,设计优化教学课件,配备相应教学软件;还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将信息化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考核的内容之一;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设备配套,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创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人才保障。
2.第二步:练
练是指创新创业之前的游戏模拟演练,实践对象为有意愿创新创业的学生。利用学校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培训室,安装创业演练软件,借助物理沙盘模拟,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创业基本流程。组织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流程。此阶段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训室,配套多媒体及创业演练游戏软件,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培训演练。
3.第三步:赛
赛是指校园比赛,旨在初步选定有培养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对象为全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后,组织校园创新创业计划书大赛,由学生组建团队,选定创新创业项目,写出团队创新创业计划书,制作PPT并现场演示,经专家和学校评审委员会审定后,确定可行项目入驻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此阶段要求校园比赛常态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品牌化。
4.第四步:孵
对在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施一年以上并运行较好的项目,可进一步按程序选送到政府的创业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监测评价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应用能力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事实上,随着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但许多教师的思维观念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网络化教学的思维,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成为现今大学英语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转变教学模式成为趋势
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必不可少。从传统教学来看,由教师准备知识向学生传递,并反复灌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的探索与思考,无法发挥认知的主体作用。在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利用校园网丰富的资源,网络交流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学习成为有趣和有成就感的活动。
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仅限于语法和语言功能,这大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过程以传递信息为主,能够传达和接受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可被认为交际成功。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鼓励学生了解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运用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和内容组织方式,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向超文本链接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在仔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识教学意图,并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在已有的专门的数据库里搜索相关资料并加以修改与编辑,制成电子课件,方便教学。鉴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教师可以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音视频材料等上传到授课系统的软件平台,形成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下载学习。通过“在线答疑”、“留言信箱”等个性化的教师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并自主进行学习,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
将多种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的兴趣爱好,浏览某些英语学习网站,做到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实现有收获的个性化学习。
四、网络交流实现协作学习
教学的成功实现,不仅取决于师生间的交流,生生交流也至关重要。授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学习任务,通过视频音频交互系统与学生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堂中把分散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学生们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教师则从旁指导和监督。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与聊天室,实时地就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各自总结的经验方法、自身学习的切身体会和感受等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各种网络交流,教师和学生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大家能够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形式,以及一些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和国际友人进行讨论,营造更好的语言环境。这都有效地增加了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切实提高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利用语言学习中心进行情境化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环境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丰富的真实情境,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激发想象力,更够对所学知识做到意义构建。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自主进行英语学习,自主学习系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影像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使语言学习变得直接而真实,英语教学因此向自主型教学管理发展。
六、及时转变教师观念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就需要我们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硬件环境进行创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要实现新的转变需要经过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过程。
在信息化环境下,实行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教师不再仅仅是原来的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制定及修改近期和远期学习目标等,扮演的是助学者、导学者和学生的朋友的角色,师生关系逐步成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化环境下,网络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具有现实的意义。网络信息化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体现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特点,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施渝.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0,(2):11.
[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
[5]全疆发.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技术资讯,2006,(12).
[6]张财铭.网络教学如何在高教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83- 04
1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已经成为一门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现代会计人才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目前在高校,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上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普遍认为“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不如懂财务软件操作更实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的课堂一直以来教学气氛都是比较沉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互动性环节很难展开。据课堂调查,80%以上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用”,“理论与实验内容分离”。这种现象存在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课程是高校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课程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不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长此以往,将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率先推出会计案例教学法以来,培养出无数的会计管理人才。与传统的“传道授业”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具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强调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而形成的理解,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案例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实践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它不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还符合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革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2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3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4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案例类型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4.2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4.3 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4 教学环节
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5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 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 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4) 它是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应该在改革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旭. 会计信息系统原型案例建设[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
[2] 苗娟.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3).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学方式;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06- 02
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革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抓好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提升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在新时期,探索军事训练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
1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扬弃,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是教学过程、教学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观念、手段、方法,使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广泛、更有效、更及时,其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过程相对刻板、简单,立足于教员精讲,学员理解记忆和练习。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教和学两方面表现出开放性、合作性、整合性、交互性、现代性。在技术手段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员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必须努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一种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模式正在形成。二是教学形式、授课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粉笔加黑板的授课、辅导方式越来越淡化,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授课越来越普及。教育信息化打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网上共享,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网络化学习,为学员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资源体系。网络信息资源以其独具魅力的开放性、探究性和交互性,一跃而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资源。三是教材载体、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材的外延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纸介质的基础上,发展到磁介质、光介质的广阔领域,这为学习的革命安装了强劲的加速器,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随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设施的建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备课已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主要趋势。四是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实现了新的跨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场所、学习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个别辅导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如何辅导和支持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已成为每个教员的新课题。每个学员的基础不同、对信息资源的兴趣与理解水平不同,教员必须将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必须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才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新的学习方式及个性化学习对启发学员创新思维,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把好“三道关”抓好信息化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创建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关键是要靠广大教员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要大力开展教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升教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针对教员队伍信息化水平低与现代教学手段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大力培养信息化教学人才,注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把好选拔关,要改善教学力量不足的现状,就应着力提高教员队伍教学能力,要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懂专业、会操作、能讲会教、精通当代信息技术的教员,要注重把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员选配到教员队伍中,作为教学力量重点加以培养。二是把好管理关,在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过程中,从各行各业抽调了不少教员,为此,应搞好人才队伍的信息管理,把每个教员的基本信息、联络方式、专业特长、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都录入信息管理数据库,形成教学人才资源网,对信息化教学人才队伍进行合理调配,综合使用。三是把好培训关。要利用各类培训,加大力度对教员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另外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法,将外单位的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人才请进来讲课辅导,择优挑选部分教学骨干送到院校、上级机构和挂钩单位训练和学习,切实拓宽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渠道,使教学人才充分发挥综合效能。
3 建好“三个重点”,抓好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针对当前军事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平台不完善,整合程度不高,还不成系统、不成规模的特点,应立足自我,协调地方,整合军地资源,更新和完善训练教学物资器材、设施设备,主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搞好“三个重点”建设。一是重点加强教(器)材库室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专门拿出经费更新、配齐各类信息化教学教材和物资器材,切实抓好教(器)材库室建设,并做好教(器)材的专项分类、储存和保管。二是重点加强信息化多功能教室建设。可以建设集综合多媒体电化教学、网络训练教学、远程视讯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训练教学场地,搞好“声、像、光、影、电”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切实搞好信息化教学场地保障。三是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多媒体系统、远程视讯系统等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多媒体系统着重搞好采集、制作、播放等环节的配套建设,确保发挥最大的综合效能;远程视讯系统建设形成网络,达到“纵向连得上,横向能沟通”的要求;训练教学网络系统主要搞好内部局域网络的建设,集成指挥自动化系统、训练作业系统、军事理论考核系统和军事训练评估系统等训练软件;切实形成一个综合、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97-01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小就应培养学生认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怎样上好这门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自己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一堂课中,教师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例如在进行画图软件中的工具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圆,并没有确切的意义。学生的思维有了充分的酝酿后,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整体情境,即创设多空间、多层次的情境,使之从视听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级别的感知活动,这些感知活动使学生在观看、感知的同时产生思维、情感的活动,最终产生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作用。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借助"愤""悱"情境,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形成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演示操作过程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模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是有效的,但是还谈不上创造性教学,更谈不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学生对自己学过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分析研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例如:我在讲授网络基础知识网关、DNS服务器等知识时,由于概念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便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一个大单位的电话分机系统和网络比较。一个单位内部的电话都可以通过短号通信,就相当于我们一个机房的计算机可以内部通信;当外面的电话要找单位的某个办公室的电话时,就要通过总服务台转接,那么总服务台就相当于网关,负责和外部进行通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认真操作,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编程加工信息时,演示了VB程序和一个最简单的编程实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任务:利用VB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可以去参考Windows中自带的计算器程序界面。结果本来枯燥无味的程序教学课变得非常有意思,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地思考,有的同学编写出来的计算器程序功能十分强大,我根本没有预料到,大大超出了教学的范围。
3.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的生机,但是并没有减轻教师的责任。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最新的学习工具,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1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操作任务。根据自愿的原则,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或独立创作。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并分层指导,适当增加知识容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其间要让学生懂得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3.2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学以致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应该适当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等比赛,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出来进行展示、交流,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