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16
导语:在生产与质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到位。论文前期准备和开题阶段,电子阅览室资源有限,电脑设备无法跟上学生的需求。毕业论文中期实验阶段,实训室不但要承担普通年级课程教学实验,还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实验室资源紧张,时间重合,实验设备高负荷运转。每次实验指导老师不可能全场指导,实验过程得不到监控,实验数据的科学、规范得不到保证。而且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缺乏主动性,主动联系老师次数少,仅联系两三次,指导老师有的要指导十多人,学生不找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那么在这段时间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处于放任自由状态,无人顾问。到了快交论文时,匆匆忙忙找老师,东拼西凑,应付一下。轻过程,重结果的管理,毕业论文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2缺乏监控机制
尽管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制定了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撰写、格式要求、过程安排、答辩评分等通知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也就在形式上检查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要求,表格填写是否完整,答辩程序是否完成。一些高职院还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缺少可行的,严格的论文指导、评审、答辩的硬性制度的约束。论文质量的好坏主要看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正确新颖、论据是否充分等,对于这些要求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很难进行统一,在进行质量监控体系中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毕业论文的考核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3提出建议
(1)选题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工作实际确立选题,并开展综合毕业实践工作。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就业为导向”,毕业论文围绕就业岗位(群)工作进行命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进行真题真做,摆脱以前“围绕文献资料团团转,毕业论文纸上谈兵,假题假做、内容空洞”的现象[1]。以染整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例,首先走访盐城及其周边地区印染企业的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操作工、打样员、检验员、染整工艺员、生产主管、技术主管等岗位为适合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典型岗位。然后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各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操作工是染整生产工艺实施、打样员是仿色打样前半制品的检验、检验员是印染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染整工艺员是染整工艺的制定、生产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技术管理。第三,召开生产一线已毕业的高职毕业生实践专家研讨会,要求各位毕业生从自身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罗列工作任务,再和我们专业老师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后,结合企业招聘信息、校企交流、政府工作报告、地区发展规划等掌握具体情况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毕业论文为使毕业论文突出真实性和实践性,在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实战性的项目任务式毕业论文模式[3]。由企业提供实际项目作为考核命题,参与指导学生,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2)指导采用双导师指导学生
由于指导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有限,而且指导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题目内容一开始就很熟悉,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还需有一个磨合期,在有限的毕业论文阶段,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我系染整技术专业从去年开始实行双导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选择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各一位。学生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在就业岗位上对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已经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经学校审核后,自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论文课题,在实习岗位上选择一位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老师。由于学生选择的课题紧贴就业岗位,有的可能还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浓,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而且,企业指导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遇到问题,老师就在身边,天时地利人和,将毕业论文与实习有机结合[4]。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成了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加上校内指导老师理论知识和格式的要求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3)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疑和指导,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小结,每天写论文工作日记。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应适当,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应不少于4小时。对实验指导,指导老师也要发扬专业团队精神,共同指导,实行团队专任老师实验室轮流值日指导,实验设备使用事先预约,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实验时间,争取实验资源最大利用率。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题方案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4)考核重过程,完善质量监控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科学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侧重于工程实践与生产应用,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我国自1997年开始试点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44家培养单位获批在相关工程领域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各培养单位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现存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和学员特点
1.培养过程特点
(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都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以此保证学员能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一般来讲,工程硕士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为500个学时左右,多采用周末上课或集中学习的形式。课堂讲授内容比较充实,教学节奏紧凑,要求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2)工程硕士学习年限灵活,一般为3-5年,较多学员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分段式学习方式,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安排,阶段性地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的任务。
2.学员特点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因此,工程硕士的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
(2)学员生源行业背景比较复杂,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不同,背景知识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离校时间过长,或本身基础薄弱,部分学员学习和掌握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较大。
(3)学员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面对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的影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很多高校在执行工程硕士教学过程时,参照或照搬科学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讲授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工程实践需要相脱节。另外,面对学员复杂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并没有对其采用差别化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也不够灵活。
(2)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学员的实际需求有出入。企业往往希望学员通过学习以后,能迅速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尽快地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而高校在培养学员时,更注重其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生产的需要。
(3)由于工程硕士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只能利用有限地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校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同时,导师在校一般都承担有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深入到企业中去对学员进行指导。相比之下,导师对全日制硕士进行的学术指导要比工程硕士细致。
(4)工程硕士都是在职学习,受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难度比较大,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最终往往会使学员降低自己本身的要求,演变成仅仅为了获取学位证书而学习。
(5)双导师制度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在贯彻落实时却容易沦为制度上的摆设。学校导师缺乏对学员本人所在单位和实际从事工作的足够了解,企业导师也没有完全参与到学员日常学习和论文研究过程中,而且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6)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一般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论是从论文格式还是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上来说都质量堪忧。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一种严谨的、规范性的科学文献,需要学校、企业和学员本人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高度重视。然而,个别学校和导师忽视论文研究阶段的过程管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等过程流于形式,对论文内容审查不够严密,造成现在不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本领域前沿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实践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学校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送培单位、企业导师、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商制订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差别化。
(2)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冲突,但仍很难保证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建议高校能在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之外,让更多的教学老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给予企业和学员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
(3)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只有切实落实双导师制,使学员的学位论文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才能使其论文质量得到保障,且具有专业学位应有的特点和优势。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进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如何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议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审查制度应该与科学型硕士区分开来,可成立专门的“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培养方案设置、论文标准制定、论文选题审查、论文质量监督、答辩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性工作,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可单独成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组,负责在授位审核之前从申请授位的学位论文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主要考察论文研究内容与所属领域是否一致、论文题目是否与研究内容吻合、论文内容能否支撑论文题目、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格式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盲审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修改、答辩或延迟答辩以及是否授位的重要依据。评估组成员可由本校在职和退休专家或委托第三方组成。
参考文献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
关键词:过程控制;工科;毕业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65-03 普通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后,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学生运用前期所学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为后续的就业与再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1]。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提高质量,确保效果,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的问题。首先大学生扩招,导致部分学生的素质下降,使得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解有不同的偏差,另外不同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学生整体毕业质量有所下降。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即最后一个学期,此时的学生有一部分还未找到工作,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会把找一个好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在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投入到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还有考研的复试也正好安排在每年的4月份,学生需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从而也减少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精力投入。
2.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使得一个导师所带的本科论文至少5个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个,如此多的学生,使得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详细的指导,导致毕业论文这一必然结果。另外现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就使得在学生论文上投入的时间减少。还有有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实际的成果,所以也就逐渐失去了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3.学校管理的问题。由于学校对毕业论文时间的安排较短,使得许多工作没有开展完全,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一般了。另外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经费,也会导致一些工作无法开展,尤其是对于实验性的论文来说,药品、仪器、测试等都需要资金,就目前有的高校给的指导论文费用,根本不够用,当然相应的论文的进度和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学校缺乏过程管理,只看最后论文的结果,中间缺乏监督,最终论文出了问题也没有办法弥补。
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由上述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其实在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过程控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性是指产品质量人人有责,企业中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全过程是指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或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控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不断改进;全面是指企业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2]。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就如图1所示,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谨慎选题、规范开题。科学合理的选题是做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选题应紧密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联系生产和工程实际,体现专业特点,兼顾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有利于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3]。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相关学科的联想与分析、对所选课程的把握与兴趣等都不尽相同,所以毕业论文选题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增加选题数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互动,满足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选定题目后,从毕业设计的工程背景、研究意义、设计思路、计算方法等方面写出开题报告,参加开题答辩。开题报告答辩制度是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初步把关,是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充分重视开题答辩工作,加强开题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2.强化中期检查。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但科研训练程序完备,内容系统,加强过程督导是做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期,实行指导教师、院、校三级检查制度,就论文工作进展、学院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组织开展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如果情况不容乐观,则建议指导教师上报学院,推迟该生论文答辩时间,相应推迟毕业时间[4]。中期检查可以强化论文指导,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和存在的主要障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同时,开展中期检查有助于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肃性,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
3.严控毕业答辩及最终评分。明确标准,规范程序,严格答辩评审关,科学合理评定成绩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强有力措施。答辩之前,应在学院(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负责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每一答辩小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答辩时,由答辩委员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内容包括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写作思路和写作内容等。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就答辩情况交换意见,给出答辩成绩[5]。当然学生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评定应实行结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教师评定成绩、答辩小组评定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形成,保证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于论文质量较差或者答辩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应进行二次答辩,对于二次答辩仍较差者应给予其论文不合格,这不仅是对其本人的惩罚,对辛苦认真工作同学的肯定,也是对下一届学生的警示,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学生的论文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另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答辩过程中也要逐渐引入“率”,抽查或者全面检索论文,对论文研究中的任何剽窃、作假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这不仅对于本科论文的提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同时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总之,要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需要指导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都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精心选题,悉心指导,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真正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工序中,成为真正的合格产品。当然,毕业设计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如观念、制度、奖惩措施、技术平台等,唯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洪特.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368-370.
[2]杜益虹.全面质量管理在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1-33.
[3]王春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98-99.
[4]冯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22-25.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科类;培养模式;优秀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0-02
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本科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近十年来,地方工科类高校经过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更加平均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加高效的本科优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
近几年,地方院校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加上一大批年轻教师走上讲台,承担了更大比例的教学任务;而多数地方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较低,致使部分青年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而对教学的投入精力很少。因此,地方院校的本科生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甚至有明显的滑坡现象。基于此,首先,青年教师应该对本科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教学投入成本,加大对青年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的支持或奖励力度。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除了抓好课前准备过程外,应着重抓好下面两个环节。
1.课堂讲授过程。(1)专题讲座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中获取专业知识,更准确、深刻理解较难懂的专业名词,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加对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每一章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2)小组学习法,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教学过程可包括以下内容。①专题设计。首先,任课教师应该提出与教学大纲相关的具有研究价值或者产业化前景的专题,对涉及的主要内容、理论难点、热点、创新点,以及与生产相关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引导,由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其次,在讲授中,应注意理清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逻辑线索,重点解决难点问题,多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拓展的空间。例如,围绕与《材料力学性能》专业课第一章中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相关的研究方向――“硬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可以分组设计如下专题:a.TiN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b.CrN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c.TiN/MeN多层复合薄膜的综合力学性能等。这个研究方向中重点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硬度和塑性的协调性,对于目前的高端刀具和模具涂层产业化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讲授中,应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讨论,比如在这些专题中需要使用的硬度和塑韧性的评价方法及之间的关系;此外,对这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做些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适用场合和实现产业化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而通过下面“问题体验”环节的调研文献和“交流与展示”环节的讨论过程,得到任课教师的指导。②问题体验。包括资料搜集过程,即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科技论文,咨询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等。分析研究过程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消化吸收、观点整合,对现实生产中的问题进行调研、思考,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研发思路。学习小组可就本组形成的基本观点与教师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③交流与展示。专门安排讨论会,每个学习小组都有机会在本专业展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每次交流之后,教师都要对每个学习小组认真点评总结,并为以后的专题设计提供经验。
2.课后实习过程。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都设置“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然而,两个阶段的实习教学内容的质量亟待提高。以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为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本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本年度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的人数多达175人,从而为集中带队实习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如接收实习的相关企业不太愿意,集中住宿地点较难选择和安全因素等。(2)由于人数较多,相关企业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进度,“生产实习”亦为参观实习,因此,“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几乎与“认识实习”模式相同。(3)由于时间集中和学生人数多,实习厂家只能联系较传统的国企,实习地点往往是工艺和生产技术较落后的车间。本文提出如下整改措施。(1)从原有集中时间、集中学生的生产实习过程调整为某个学期分组、分阶段的形式。(2)改变原有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的教学方式,由教研室根据现有教师的横向合作企业及学校教务处联系的本科生实践企业名单,分小方向,然后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分组安排每个方向对应的厂家、带队教师以及实习时间。这种形式的一个明显优势是能够利用本专业老师产学研课题的合作关系联系相关的实习企业,尤其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也是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机会。(3)改进原有的通过学生递交生产实习报告的考核形式,可以结合分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
1.分级培养模式。目前本科生的专业培养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基础课(1~4学期)基础专业课和认识实习(4~5学期)专业课和生产实习(5~7学期)毕业论文(8学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有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非常低,甚至是走马观花,前文中已详细论述;第二,前两年的基础课和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效果较好,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的精力明显降低,而到第七学期,专业课教学效果非常差,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质量更是逐年下降;第三,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需要老师的引导,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态度保持与初入校对待基础课学习相当的积极性,而要让专业课老师积极参与本科生的管理,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制定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鼓励和调动专业课老师的热情投入对培养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从第六学期开始可以对本科生实施分级培养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每位同学对自己接下来的职业规划作出初步选择――“就业”或“考研”。②对选择就业的同学从第七学期开始进入本科毕业论文的准备和试验阶段,而这批同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首选有横向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③对选择考研的同学进行再分类:国内和国外。选择考研的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和所报学校专业的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接近,尤其是对于报考外校的学生比较重要,从近几年安徽工业大学材料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结果来看,通过各种渠道提前确定意向导师对于复试的成功率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几年,国内考研热一直居高不下,而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国外读研不失为一条更加明智和高效的途径,尤其对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而又对专业研究兴趣浓厚的学生来说,由于国外工科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会提供较大额度的奖学金,因此选择国外读研比国内读研需要更少的经济投入,当然,无论从科研硬件条件,还是导师和科研环境等方面,国外的多数高校优于国内的整体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2.本科毕业论文新模式。结合本校本科论文的现状和已有调研结果,影响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整改措施分析如下。①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就业和考研上,因此,通过毕业论文动员和指导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②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导致办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在近几年尤其明显,而学校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普通高校一般在本科毕业论文上的投入很少,尤其工科专业更显不足,这一点尤其对没有课题的年轻教师是个障碍。因此,每个专业分配毕业论文学生数的时候应该考虑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③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制度不严。从本校的本科生论文环节可以发现,参加答辩前提交给评审老师的论文撰写质量普遍较差,主要存在错别字较多,专业术语和科技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图片质量较差,与实验数据相对应的分析文不对题,英文摘要的翻译语病较多等。④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时间应该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弹性制。对于第六学期计划就业的学生可以在第七学期进入毕业论文试验过程,第八学期开学参加答辩;对于决定参加国内考研的同学可以适当放宽毕业论文过程的时间,可以在毕业前夕参加答辩;对于有志于申请国外读研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可以从第六学期(或者更早的第五学期)到毕业前夕,其答辩时间可以灵活安排。⑤加强学生论文写作技能的培训。实行低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的教学计划,以研究方法及《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为辅助手段,对工科大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小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写一些综述性的专业小论文,培养学生写论文的兴趣、技巧和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管部分地方高校的本科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围绕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级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应该受到重视,培养综合能力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和具有扎实基础的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和专业课老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尤其要与在国外读研的本专业学生加强联系,从而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出国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和连带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志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之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0,(2).
[2]张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抓好的三个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3]王建国.本科毕业论文提前进行的可行和实践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
[4]王欣,杨宏志,刘志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关键控制点研究[J].教育管理,2009,(8).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1-03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在毕业设计(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和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管理核心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实习)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我们以2011届和2012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认识、看法、态度及行为,以期全面地了解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今后教改的深入进行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的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和分析、实验及教师指导、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内容。
考虑到学生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存在着一个程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学生对教学措施的态度和认可程度,我们将打分题的可选分值设定为0-10的数字,分值的大小表示学生认可程度的高低,填10表示程度高,非常有必要、重要等;填5表示一般;填0为持完全否定态度,完全没有、完全没必要。通过对打分结果的次数统计并做成次数分布表,使我们能更清楚地、量化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措施的态度。从多个分布图分析,我们认为打在分值8-10的学生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6-7的学生持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打分值5的学生可能持一种“一般”、无所谓,中庸成分比较大的态度,打在分值0-4的学生可能持一种否定,“没必要”的态度。
调查涉及2011届、2012届毕业本科生231人,其中我院食科061、071民族言语班的学生81人,我院汉语言班食科072、074、082、084学生150人。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态度
学生对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与其在毕业论文中下工夫和投入精力的相关性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大吗?”详见图1。
■
图1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必要性态度的调查情况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53.7%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很大;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7.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是有必要的;有18.6%的学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认为必要性一般;有3.9%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较小,也可能持不赞同的态度。
(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涉及选题的方式,题目设计的水平、来源、实用性、创新性,学生对题目的兴趣等方面,它对后面论文完成的程度及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的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详见图2。
■
图2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调查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5.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利于今后的实践和工作;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0.1%;有22.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一般,或并不相关、不了解自己研究的内容是否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生产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
(三)文献查阅和分析
文献查阅和分析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详见图3。
■
图3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调查情况
调查的231人当中,有3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文献综述非常重视,占76.2%(选6-10d)的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持肯定态度;有1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的同学不重视文献综述。
(四)实验及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实验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实验条件等因素,是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该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问题1:“指导教师能经常主动与你进行交流与沟通吗?”详见图4。问题2:“你能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沟通吗?”详见图5。问题3:“根据学生的时间,将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看法?”详见图6。
1.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调查
■
图4指导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
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22.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教师能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3.2%,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有18.6%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得一般;有10.4%的学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2.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情况调查
■
图5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
由图5所示,32.0%的学生选择10d,认为能经常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81.8%,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有13.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沟通交流一般;有4.8%的学生认为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3.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调查
■
图6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
从图6可以明显看出,23.5%的毕业生选择10d,对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持完全支持的态度;选择分值6-10d的毕业生占70.9%,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有21.3%的毕业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7.8%的毕业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五)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涉及学生写和教师改、学生的表达能力、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你的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如何?”详见图7。
■
图7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
如图7所示,24%的学生选择8d-10d,认为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55.5%的学生选择6-9d,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有16.2%选择5d,认为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程度一般;还有4.4%学生选择0-4d,对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持不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
(六)论文答辩
针对以往答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从答辩教师和学生在答辩中的态度、行为和做法等方面考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详见图8。
■
图8对论文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
如图8所示,28.1%的学生选择10d,表明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十分满意;80.1%的学生选择6-10d,表明大多学生是认可的;14.3%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选择0-4d,表明这部分学生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不太满意。
(七)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
以往对毕业论文的评价都是出自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此希望能了解学生对自己论文的真实评价,对我们今后教改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详见图9。
■
图9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
根据图9所示, 29.4%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4.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高;有21.6%的学生选择5d,这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一般或不多;有3.9%的学生认为提高较小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就业和考研等现实问题分散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精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2.目前主要采用学院公布学生选题的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到合适的论文题目,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文献的利用、查阅和综述能力差,不少学生不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而是抄文献综述。
4.论文成绩采用单一的论文答辩成绩很难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整个毕业论文情况,评优论文的过程还有待改进。
(二)解决方案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实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使学生自觉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实习)。
2.多种毕业选题方式的尝试。改革原有的单一的论文选题方式,逐渐推行多种选题方式并行。
3.集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综述方法的讲座,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得到普遍的提高。
4.适当提早开始和延长毕业设计(实习)的时间,将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或从大三就开始。
5.改变单一的论文成绩构成方式。为有效地考核学生论文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论文成绩应由多个方面构成,成绩构成比例:指导教师占30-40%,评阅教师20-30%,论文答辩成绩30-50%。
[参考文献]
[1]季明,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7,(5):20-22.
[关键词]PDCA循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73-02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一所高校教育质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本科毕业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1][2]然而,近几年毕业论文的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何改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践,笔者认为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中,既可以不断提高论文的管理水平,又可以加强对论文的监控力度,从而进一步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实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持续提升。[3]
一、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于1950年提出的,因此又称为“戴明环”。[4]
(一)PDCA循环的内容
内容包括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执行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A)。
具体包括:制订目标、方针和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计划的结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里解决。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滚动向前发展。
2.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循环,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就有了新的提高。
二、PDCA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过程
(一)PDCA循环的应用
PDCA循环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也是一种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5]PDCA循环最初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后来逐渐应用于市场营销、医药等领域,现在已经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该方法既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又可以指导日常生活。
(二)PDCA循环法在改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应用
PDCA循环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P是基础,D是核心,C是手段,A是根本。[6]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得循环能够上升、提高到新的高度。
1.计划阶段
学生毕业论文计划的制订,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不仅要全面部署,而且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从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答辩和评分标准等各方面工作都要规范,形成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等规范的管理文件和标准;另一方面又要了解目前毕业论文的完成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主要原因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措施。
在计划阶段,学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论文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多沟通,在不违反学校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实习等实际情况。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PDCA循环的核心,它是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内容实施,老师必须在论文管理关键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一阶段有很多具体的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资料查找、师生见面会、开题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遵循PDCA 循环法,这就是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
通过执行,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的一些研究内容,掌握文献资料查找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可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解决,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3. 检查阶段
检查是整个PDCA循环的手段。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考核,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必须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前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
(1)前期检查
前期检查是学校对毕业论文前期工作的检查,做好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资格审核工作,做好选题和开题等环节的工作。检查内容具体包括:
①检查师资力量配备
A.审核指导教师的资格
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工作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应有毕业论文指导经历或设计、生产实践经历。首次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应在具有高级职称、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工作。助教可作为毕业论文辅导教师。
B.审核师生比
为确保指导质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各类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应该过高,因此要严格审核 “师生比”。
②审查毕业论文选题
A.毕业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并巩固、深化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
B.选题是否结合了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需要。
C.是否坚持一人一题,数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中是否明确了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③检查指导教师的资料准备情况
A.毕业论文题目申报表、任务书及有关指导文件是否及时下达。
B.任务书中对学生设计的工作计划、分阶段工作要求是否制订。
C.任务书中对学生阅读的参考文献、收集设计所用的资料是否提出了要求。
④其WB 教学环节的准备情况
A.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实验条件是否落实;
B.毕业设计的实习工作进行情况。
(2)中期检查
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的检查工作。一方面是对指导教师的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检查。对于指导教师的检查,包括教师辅导学生的时间,以及学生遇到问题老师能否及时地予以解决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检查,主要集中于把握学生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后期检查
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院、校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组织好毕业论文质量审查和答辩资格审查工作。重点对学生毕业论文各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检查;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合理性等。[4]
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根本阶段。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要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制订一个标准,在下一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作为一个参考,巩固成绩。遗留的问题自动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去,即转到下一届学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去解决。如此周而复始,毕业论文质量就会螺旋上升,一届更比一届好。
三、结语
总之,将PDCA 循环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理念和创新探索,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途径。该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性,而且会使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适.PDCA循环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张玉胜,温少如.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浅析[J].高等教育,2012(7).
[3]贝金兰.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4]赵阳,基于PDCA循环的商业银行薪酬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22-02
1 引 言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相协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一。
综观既有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着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个别研究采用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所针对的问题包括:导师负责制的机制,研究生教材规划与建设,研究生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逐步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方式与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与操作主体、内部保障措施、外部保障措施等。既有的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能够结合现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实践而又在理论上作出了有助于指导实践的探讨,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内容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内容布局格式,一般包括生源、师资、课程设置、论文环节、保障体系运行模式等。
2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载体
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基于实施主体的不同类型,本文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目标在于充分满足国家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政府可通过政策来调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高校所采取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为直接或间接满足政府的质量要求。政府主导有利于集中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且其权威性能够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②高校主导型。即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以学术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优先满足高校不断提升其学术发展水平的需求。由高校自行界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并全面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达成。世界上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阶段一般表现为该模式。③人才需求实体主导型。即经济社会各行业对研究生人才有需求且能够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对研究生教育目标施加重要的影响作用,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④独立第n方主导型。即独立于政府、高校、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等系列化工作能力的特殊主体,通过提供客观、权威的评估结论来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施加保障力。例如,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认证等活动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设立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
在实践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总是以某种力量占据主导。从辩证的角度,只有当各个相关主体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达到了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主体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类型;另外,各个相关主体并驾齐驱地存在于同一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中并不现实,所以,实践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总是以某种主体的力量占据主导。从我国的实践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结合高校主导型,且具备一定权威性的独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开始发挥出作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中央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政府既是直接倡导者、领导者,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主导有利于宏观管理,且以其权威性引起高校等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可能使高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权限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不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这些实施主体的差别化动机显示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要过程的经济社会系统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社会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作为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施加干预和调控作用的政府,应当尊重经济社会系统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但政府更可能倾向于将这种力量通过其教育主管部门传递到研究生教育的承载主体(高校);构成经济社会体系的各类实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是实际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的载体,他们也可能将这种力量通过研究生人才需求和吸纳途径传递到高校。总体上看,高校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的实施载体。
3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校内部保障措施分析
3.1 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
定位于高校的内部保障体系,应将院一级的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作为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院系内部的各种优势,特别是院系内部根据自身情况与问题灵活解决、快速响应的优势,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由校一级至院系一级有层次合理、责任落实到位的保障体系。
(1)构筑分形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应形成分形管理模式,提炼共性、普遍化指标作为核心,辅以个别的个性化指标。分形管理模式从目标的组织建设、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表现出一定的层次、结构、功能和信息的相似性,从低一级的管理到高一级的管理、从局部到整体也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分形管理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所处的高校、院系的情况相适应。在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体系中,分形管理能够作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将高校、院系内的普遍与特殊情况,运用分形管理方法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管理体系。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内部保障体系更应注重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院一级的效率和公平透明性。信息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为基础,为不同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开放不同权限的端口以便其录入和查看信息,由于所有资料均备份于服务器中,加之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软件,可以保证每位研究生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和成绩、奖励评定的透明。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快速有序,可以使得院一级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有效率。
(3)强化导师负责制。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模式的实施载体,导师负责制的进一步强化和管控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与科研方向都是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加以制定的,故导师便成为院一级的保障体系中的直接的实施者与监督者。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是旨在使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开来,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和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
3.2 强化监督性措施
(1)导师负责制。应使导师们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种要求及其调整,应继续加强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基本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近年来研究生培养采取的“导师组制”与“导师负责制”的区别在于,导师组制能够使学生在课程上的涉猎更广,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留给导师自主课程的学分变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开发。
(2)匿名评审。匿名评审制是旨在使得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尽量避免由于私人关系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匿名评审制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与研究方向非常接近的匿名评审人,则可能产生该匿名评审人与指导教师相互熟悉,导致所做出的评判结论有所偏颇的风险;若所找的匿名评审人并不特别熟悉该学位论文,则可能因知识局限难以做出合理的评价。所以,应把握好匿名评审的过程管理力度。
(3)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是利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主要针对文字的相似性进行检测,软件所得到的论文的相似性比例是用来判断的依据,但此方法也有其缺点,便是难以对专业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作出检测,且有时将既有的研究中的文字转图表、图表转文字的做法难以被检测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使用此项辅监督办法。
(4)学位论文预审。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国内有关高校已经有对于学位论文预审工作的开展经验,一般的,研究生在完成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经指导教师详细审阅并写出切实的学术评语,在学位论文预审书面申请上签字同意后,可向学院提交若干份略去本人及其导师信息的学位论文。学院根据该学位论文涉及领域确定数名相关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匿名预审。由学院对预审专家的结论汇总,并将结果返回给学生。论文预审结论可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修改后再审、不合格四种。
(5)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国内数所高校为防止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引进了有关机构开发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按照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前须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提交检测的论文与有关数据系统所收录的文献进行比对,将相似处列举,作出相似性的检测,不做是否抄袭的判断。学校可要求导师对检测系统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判断。导师在阅读检测报告后,如认为论文不存在抄袭,同意研究生进行答辩,需在检测报告上签字。
参考文献:
[1]李红启,鲁光泉,李兴虎.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01-104.
【关键词】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教学管理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全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按照工作过程,毕业设计可划分为初期(动员和准备)阶段,前期(开题和审查)阶段,中期(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阶段、后期(答辩和论文审查)阶段和末期(成绩评定和总结)阶段等五个环节。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监控,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初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1.1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要求和规范
高校应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修订和完善《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条例》,形成规范的《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实施办法》,从管理制度入手,向校、院、教研室三级机构明确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为保障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院系还需制定《毕业设计工作纪律》、《毕业设计 (论文)指导教师工作守则》、《毕业设计 (论文)答辩评审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成绩评定办法》等,为指导和规范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2]。
1.2 切实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校、院、教研室三级机构领导和教师应深入实际,加强动员和宣传,向学生阐明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全面考察了大学生前三年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程度,与学位授予密切相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后续解决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为日后深造夯实基础,也帮助学生完成工作岗位的顺利过渡。只有切实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阐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毕业设计基本教学条件
高校应不断加大经费投入,通过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加强建设,形成具有合理布局,完善结构,规范管理,开放氛围的校、院两级管理的教学实验中心构架,使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升级,为毕业设计提供基本设施保障[2]。
2 前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坚实基础
2.1 建立完善的题目审查机制,严格把控题目质量
提高题目质量是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关键,题目的选择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问题,做到多专业相互渗透、多学科相互交叉、校内外相结合[3]。校、院、教研室应各自成立由多名有丰富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的专家检查组和学校专项工作组,层层审查,严把出题关,确保题目质量。
2.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后续发展选题,选题实行双向制
高校应动员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后续发展选题,选题实行“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制度[1]。对于读研的学生,鼓励其选择与科研及实验室建设相关的题目;对于就业的学生,鼓励其选择与生产实践相关的题目。“量身定制”的选题不仅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认真程度,也为学生今后深造、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3 引导学生深入调研,严把开题质量关
开题是毕业设计的首个环节。学生需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充分了解课题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完成以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论文基本构架和技术方案、进度安排为主要内容的开题报告。教师可在选题前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各类期刊、文献、技术标准等资料的特点及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开展探究。对设计中存在具有共同性、关键性的重点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高质量的开题报告。
3 中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点步骤
3.1 加强过程管理,监督教师规范指导
指导教师是否全程悉心指导和答疑交流决定了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教师的投入程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按照要求,教师每周应进行不少于两次的一对一指导,指导过程须严格按照进度安排和计划,并填写指导意见表。院、教研室成立的毕业设计检查小组负责全程跟踪监督,对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3.2 坚持中期检查“预答辩”,严格把控工作进度
在毕业设计进度接近一半时,应坚持实行中期检查及“预答辩”制度。针对学生,主要检查开题报告、文献资料翻译和阅读情况、论文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解决方案。针对指导教师,主要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论文任务书、工作任务进度表。同时,各教研室划分由3~5名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对学生开展“预答辩”,让学生提前熟悉答辩流程和规范,掌握规范的答辩PPT制作技巧。对于外出到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毕业设计的学生,还需派出检查小组到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实地检查,加强双方沟通交流,确保学生按进度完成相关工作。
“预答辩”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分别根据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和检查情况填写中期检查表上交学院。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辅导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应从多方面协调,及时沟通处理解决。中期检查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和教师,学院需查明原因,及时上报备案,在后续工作中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进度实施。
4 后期质量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决定环节
4.1 规范答辩资格审查,切实保障论文质量
为提高答辩的规范性和质量,答辩前,学生的毕业论文需经过两次评阅和审查,才能取得答辩资格。指导教师在认真审阅论文的基础上,从文献翻译、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工作量、研究的创新性、应用性、规范性、论文存在的不足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意见打分,并提交至院系专家评委组进行评阅。两次评阅完成,通过学院集中审查合格后,方取得答辩资格。
教研室、院系集中审查完毕后,校级毕业设计检查小组按照一定比例(不少于20%)以盲审的方式抽查学生论文,抽查范围应覆盖所有专业、班级、题目类别(科研、实验室建设、文献综述等)、题目难度及毕业设计工作形式(校内、校外、校企联合),并给出盲审意见书。结论为合格者,准予答辩;结论为少量修改者,修改后经学院评审通过准予答辩;结论为大量修改者,修改后报送学院评审,学院同意后报送校级专家组评审,专家组通过后准予答辩;结论为不合格者,不予答辩。
4.2 改革答辩模式,确保答辩公正公平
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使成绩真实、准确,学院应不断完善答辩模式,确保答辩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
4.2.1 交叉答辩
传统答辩往往在同一个课题组进行,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熟知,妨碍了答辩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学院应扩大答辩组织范围,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作答辩评委,既能严格要求,也能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提问审查,给学生启发。
4.2.2 评优答辩
对于毕业设计完成出色,第一轮答辩评定为优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72页)学生,开展全院范围内的第二次评优答辩,评委组由不同专业具有丰富教学和毕业设计经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学生组成,经过公开评审之后,确定优秀名单。
4.2.3 争议答辩
对于第一轮答辩成绩较差,成绩为“中”以下的学生,需按照第一次答辩评委意见修改论文,参加由学院组织的二次争议答辩。最终成绩以第二次答辩成绩为准。
5 末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良好收尾
5.1 确立成绩评定原则,加强成绩评定规范性、公正性
作为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成绩评定应遵循准确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公平性、正向引导性、过程评价性和环境相对性的原则。为使评议能客观反映毕业设计质量,成绩评定应改变以往的以答辩结果为最终成绩的方式,采用结构分数体现质量。其中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论文成绩(含盲审成绩、评优成绩、争议答辩成绩等)、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文献翻译成绩等)所占的比例建议为1:2:3:3:1,各部分成绩如何评定,学院应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其中成绩为“优秀”的论文不应超过15%。
5.2 引入重复率检测机制,加强学术规范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科学引用文献资料,坚决杜绝论文撰写过程中抄袭已有文献资料、伪造数据或篡改已有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学校应引入重复率检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当年应届毕业论文总数的25%左右进行抽检。其中,申报评优答辩的论文必须进行检测且重复率不得高于20%,各个学院及系室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抽检范围。对于重复率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学生,论文成绩视作不合格。
6 结语
毕业设计综合考查了学生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将理论全面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只有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积极采取质量监控手段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规范制度,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5).
[2]李俊龙,胡锋,吉东风,李海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