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专业技术履职总结

时间:2023-03-03 15:57:17

导语:在专业技术履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技术履职总结

第1篇

在机关各部室和会属单位及各盟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履职尽责,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任务。

(一)超额完成残疾人就业任务。2019年全区城镇残疾人就业应完成3300人,实际完成4183人,完成任务数的 126.7%;农村牧区残疾人就业应完成3300人,实际完成4200人,完成任务数的 127.2%;培训残疾人应完成8000人,实际完成8950人,完成任务数的 111.8%。

(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持续向好。自2018年《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审核系统》建立以来,信息化发挥了强大优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持续向好发展。2019年全区审核用人单位11.7万家186万人、征收保障金8.65亿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85.2%、52.5%、26.6%。通过征收保障金,进一步提高了用人单位扶残助残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接受审核的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10750人。

(三)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10月29日在浙江嘉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我区28名选手参加了26个项目中的1 8个项目的竞赛,是历届我区参赛人数和项目最多的一次,竞赛成绩在全国33个代表队中排名第1 9位,比第五届全国竞赛排名上升了3位,其中了3个项目进入前8名的有4人,6人获得优秀技能奖,6人获得锐意拚搏奖,内蒙古代表团被全国竞赛组委会授予团结协作奖。

第2篇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专业技术职务 评价考核

一、引言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才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作为职称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是人才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更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人民银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进一步强调要丰富专业人才评价手段,研究建立以岗位设置和任职资格管理有机结合、体现中央银行特点的专业人才成长通道。

但是,当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仍存在一定问题,诸如:评价标准过于宽泛,评价方法较为单一,与岗位任职要求不匹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制约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持续成长。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从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手段角度出发,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结合人民银行职称管理现状,提出构建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具体思路及任职评价的主要指标,为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和能力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的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是指一个人胜任职位的能力,而不是一个人的所有能力。Spencer在其著作《工作中的胜任力:绩效优异者的胜任力模型》中认为胜任力是一种个人潜在的特征,与有效或优异的工作绩效相连,表明的是一种思考或行为的方式,一种跨情景的泛化的行为或思考的方式,而且持续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越是复杂的工作,与工作技能、智力以及文凭相比,胜任力对于有效的工作绩效的取得就越重要。

在国内,仲理峰等人给胜任力的定义是:胜任力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是倾向性的等等。彭剑峰认为,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反应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它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驱动并区分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的总和。

目前,虽然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献中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在其特点方面还是已经达成一些共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多维性,即胜任力涵盖多个因素,如知识、技能、动机、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等;二是绩效关联性,即胜任力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员工胜任力预测员工绩效;三是可测性,即胜任力是可区分、可度量的,可以将胜任力划分为若干种类和不同等级;四是针对性,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胜任力要求;五是动态性,即胜任力要素与程度随工作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动态发展的。

(二)胜任力模型及其分类

胜任力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的组合。公认的胜任力理论模型是由Spencer提出的冰山模型。该模型把人的胜任力形象描绘成一座冰山,冰山水下的部分指人的潜在特征,冰山水上的部分是容易被感知的表象部分,按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可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性格特质、动机等6个层面,向下越深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

胜任力模型理论为我们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工具。胜任力模型是根据人员在胜任力特征上的表现状况来描述人员在相应职务岗位上的履职情况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的主要对象便是履职能力。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特征的解析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体系,可以使评价标准更具针对性,使评价结果与岗位任职要求更为契合,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评价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标准的思路

(一)构建通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思路

胜任力模型构建一般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根据组织的战略来研究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要求,二是根据对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组织成员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来分析二者之间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提炼出能够区分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的能力素质特点。第一种方法强调组织战略要求的能力与素质,这些能力与素质可能在当前的组织成员中并不普遍,但对组织的未来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未来导向性,适合面临战略转型期的组织使用。第二种方法主要关注当前的优秀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特点并以他们为标准建立模型,从而能够确保胜任力模型的现实适用性,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它仅仅是对当前与过去的优秀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特征的概括,未能反映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适用于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组织。具体到人民银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应当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同时兼顾第一种方法,这样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模型的假设与验证国内外常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针对以上研究思路与框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采取360度问卷调查为主,行为事件访谈、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小组座谈为辅的方法较科学较易操作,理由有三:一是360度问卷调查是全方位调查,样本量大,评价主体较全面,其结果的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均较高;二是行为事件访谈法样本较少,操作较难,被访谈人按目前评价标准很难确定其绩效优秀的可靠性,其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决定其表述的行为事件关键要素提炼的难易程度;三是除了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和360度问卷调查外,还采取了专家小组座谈法,重点讨论分析指标要素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使评价角度更加全面。

在模型假设构建阶段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提炼归纳出那些出现次数最多的胜任特征要素并将其作为胜任特征通用模型的特征要素,然后,将提炼出的要素编制问卷分别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而建立胜任特征通用模型。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的主要标准

据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出现次数在8次(25%)以上的有15个,分别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合作、成就导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式思维、主动性、自信、信息寻求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坚韧性、注重细节、概念式思维。

根据以上要素及通用胜任力模型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评价标准,一是自我效能,包括4个要素: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性和坚韧性;二是思维与认知,包括5个要素:分析式思维、概念式思维、成就导向、创新意识与能力、注重细节;三是职业素养,包括6个要素:责任心、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与业绩、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信息寻求能力。

四、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标准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机制,获取合适的人力资本增量

建立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选任机制,重点对拟任人选的综合素质、能力、个人特质等进行评估,利用这些胜任力考核标准和方法,可以更科学地判断候选对象胜任岗位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要素,做出其是否适合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聘任的判断,真正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充分匹配。

(二)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评估机制,激活现有人力资本存量

现有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工作难以量化、非程序化。以胜任力模型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建立以专业技术岗位考核指标为具体内容的胜任力考核体系,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其进一步明确了个人素质的发展目标,必将对进一步增强个人自我管理意识,有效地开展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工作机制,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第3篇

1、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工作,落实安全工作措施。

2、加强安管队伍建设。强化对安管人员的政治理论、思想作风和技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履职、服务能力。

3、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抓好各级领导责任落实,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抓好源头管理,落实岗位安全职责,把好基础关。

4、加强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加强焦港船闸引航道驳岸工程及其它在建的航道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从抓安全组织管理和文明施工开始,在行为规范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上下工夫,从而保证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最安全状态。

5、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开展好全员安全教育和重点岗位人员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有针对性开展全员安全生产警示教育活动,警钟长鸣。举办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专业技术专题培训,提高人员安全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强化全员安全责任意识,从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

6、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寓教寓乐的安全文化活动。定期办好安全宣传板报、专栏等,开展好专项活动宣传,注重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作用,树立安全工作榜样,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安全氛围。开展安全工作研究,撰写安全工作研究论文。

7、依法履行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保证航道畅通。加强航道巡查,及时纠正违章,消除安全隐患;加强航标管理维护,使其符合规范要求;加强航道行政执法管理,做好清障扫床工作,加强船闸安全管理,做好引航道秩序管理、危险品运输船过闸管理、通闸管理等安全工作。

8、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针对季节特点,定期开展专项安全检查,防微杜渐;针对行业特点,开展专业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根据本系统的情况,组织开展好全员岗位查隐患、抓整改、提建议活动,从源头查找安全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总结安全工作经验,找出存在根源,落实整改措施。

9、抓好专项安全活动,达到以月促年。认真组织开展好春运、安全生产月、安康杯、夏季百日赛、防汛、冬季安全活动。做好重大节日安全保卫工作。

第4篇

监造单位往往在投标过程中尽可能展现自身的实力,但在中标以后的监造过程中未能按投标文件中的相关要求组建监造组,以及派驻足够的专业监造工程师进入现场进行生产监督。现场个别监理存在不能满足业主需要的情况,综合能力素质跟不上开展监理业务的需要。监造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有时一个监理管多个项目,这样在监造过程中就不能完全履职,更谈不上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时,驻厂监造人员更换较为频繁,往往在未得到委托方同意的情况下违规更换,给驻厂监造管理造成困难。所以,加强监造单位及其驻厂人员的管理势在必行。

二、物资制造单位现状

不同的物资制造单位,实力差距较大,各生产制造厂商在注册资金、生产设备、检验检测手段、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上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近几年低价中标的现象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保本经营或亏损经营。在这种大的市场环境下,一些生产厂商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生产订单外包、原材料以次充好、生产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生产管理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旦不合格产品被运用到管路铺设工程中,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实施监造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监造管理的意义

目前,物资监造单位实力参差不齐,在其监造及管理上与委托人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为了保证物资质量,必须由专人进行物资监造管理。通过物资监造管理,可以促进供货厂商采取积极措施,持续改进质量。同时,加强监造厂商监造能力管理,促进其认真履职,保证物资监造质量,降低采购风险。加强物资监造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监管物资制造质量、落实制造进度、监控制造过程以及规范监造活动。所以,应积极组织并派专业人员参加,采取全方位、多频次的检查。对履职好的监造单位进行通报奖励,对履职差的监造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统计分析监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好的做法。

四、驻厂监造的控制与管理

1.建立监造管理监督组织机构

为了有效组织实施物资监造工作,业主或委托方应成立监造管理机构,确定组织机构构架,明确物资监造管理流程。应授权公司独立部门对物资监造质量进行全面管理,从监造采集的定商订价、物资供应厂商与监造单位选择和考评,到日常工作中的项目监造都应起到牵头监管的作用。做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组织协调解决问题。

2.监造单位选择

选择一个理想又合适且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建设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在选择监理单位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应持有有效的采购产品生产国(行业)颁发的《产品驻厂监造单位资质证书》,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具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发的监造资质。

(2)监造人员数量及资格应与拟监造项目需要相适应。派往监造现场的监造人员应具备国家、行业或中石油颁发的有效资格证书。

(3)监造单位应当是独立法人、有专门从事设备监造业务的机构,监造单位在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专业技能、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监造业绩、社会信誉和注册资金等方面有可信度。

(4)监造单位在近年内有与拟监造项目相关、类似的监造业绩,同时,在所监造的项目中没有发生过一般级以上质量事故。

3.监造单位的管控

监造单位的选择通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并且每年组织一次,根据监造集采结果选择甲级监造厂商进行相应的物资监造。监造管理机构将不定期随机对监造单位进行检查,依据历次业务检查出现问题及整改情况对监造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在案,要求监造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检查结果作为后续选择监造单位的重要依据。监造方应与委托方签订设备制造阶段的委托监理合同,而且应成立由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组成的项目监理机构并进驻设备制造现场。监造方必须尽最大努力在设备制造过程中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服务,注重过程质量,实施制造过程的控制,确保产品按照技术要求生产。认真了解公司签订的监造合同,与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要规范、详细、职责要明确。仔细审查监理单位在施工期的监理规划、施工中的监理细则、监理资料和竣工后的服务是否满足甲方的需求。

五、监造管理过程控制

1.建立健全组织

监造单位应根据所承担监造任务和相关监造合同的要求,派驻相应的监造组织、人员和设备。监造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相关资质证书,并依照核发的从业资格担任相应的工作。同时,驻厂监造人员资质及人数要与监造服务协议规定相一致,不应该出现缺少或无监造的情况发生。

2.监造前管控

要求监理组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都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检查现场监理组配备人员落实情况,对各类专业监理工程师专业资格,配备人数等情况检查,要求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监理工作中敷衍行事和弄虚做假的情况发生。项目监理应在熟悉设备制造图纸及有关技术说明和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监造大纲的编制。同时,监造管理部门应在物资监造工作实施前对监造单位提交的《监造大纲》和《监造实施细则》进行审批,其内容至少应不低于投标时提供并承诺的内容。待批复后,驻厂监造人员应以批准的《监造大纲》和《监造实施细则》为指导,进行现场监造活动。

3.监造中管控

监理人员依据确定后的监理项目实施内容开展工作,参加现场见证、文件见证和停工待检工作,做好日常巡检工作,全面了解设备的设计、备料、加工、总装、检验/实验、出厂等情况,掌握生产计划及进度情况。在设备制造阶段,项目监理机构要及时、准确、公正地提供有关设备监造工作的技术资料,认真负责有效地处理和协调设备监造过程中发现的设备质量问题。监造日报及周报是驻厂监造人员与委托方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沟通方式,现场监造人员应对当日主要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工序进行抽检或检验,对制造工艺及工艺执行情况严格把关。日报中应对当日上述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进行详实叙述,更应该侧重质量方面的状况,做到文字为凭、数据说话、检测定性。同时,监造周报的内容要与实际相符,内容齐全,做到有针对性。如对一周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的汇总,甚至于质量评价、质量问题的发生及其处理情况和纠正措施等。格式上也应该规范整齐,一目了然。加强驻厂监造人员的纪律性,杜绝脱岗、离岗等现象的发生;对于现场监造人员的变更,监理单位应向委托方及时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调换。同时,还应做好工作上的交接,使监造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必要时,监造管理部门要对现场监造活动进行飞行检查,其检查内容要围绕双方签订的监造合同以及监造单位为业主/委托方提供的《监造大纲》和《监造实施细则》进行,其内容应涉及到机构设置、分包管理、过程控制等相关内容,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4.监造后管控

第5篇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第6篇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历经20年多年的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已渐趋成熟和完善。先期而行的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试点、近期确立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之制,彰显出了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认为,优化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设置独立的职务序列,进一步细化职位;实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确立科学合理的薪级工资制度;加强相关的制度构建与衔接,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关 键 词:分类管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薪级工资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1-0070-05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简介:邹丽君(1968—),女,湖南祁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学、公务员法学、法律史。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国家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志。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西方公务员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加规范和成熟。历经20多年的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亦日臻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公务员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公务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得到了加强。分类管理改革是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的任务。近期的司法体制改革亦确立了司法领域的分类管理制度,即对法官、检察官不再沿用普通公务员管理模式。近几年,作为分类管理改革的一部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在有关部门和地方进行的试点工作均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基于现行法律关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制度设计,在总结该类型公务员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构想。

一、现行法律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设计

分类管理是现代公共职位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分类管理制度可以为各类公务员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呈现各类公务员职业发展的规律。分析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后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构建了成熟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美国为代表的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品位分类管理制度在经历了各自漫长的制度设计、变迁、创新过程后,呈现出两者的分类界限不清晰、利弊互避、类型互补的倾向。顺应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之发展态势,立足于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我国渐次构建起了具有“本土性”特征的职位分类制度。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第2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职位分类,设置公务员的职务和等级序列。”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肇始,然而,其职位类别的划分体现得并不明显,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职务序列也呈单一化的特征。有关公务员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之“是否承担领导职务”的简单分类标准无法体现职位性质与工作特性,不平衡的非领导职务设置更是难以适应队伍基数较大的行政机关管理之需,而且这种分类只体现了公务员职务级别高低的纵向性,没有横向的分类,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行政层级与工作岗位的多重性和多样性无法凸显,[1]制度设计仍然没有脱离“官本位”的思路。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在承袭《条例》既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原来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创新,明确规定分类管理是我国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务员法》第14条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首次从法律层面将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单列成类,外显了各类型公务员之殊异,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公务员法》对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序列进行了列举性规定,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务序列却未能得以明确列举,仅被以“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本法由国家另行规定”简单述之。制度设立的初衷旨在改变公务员“大一统”的单一管理模式,然而分类设计仍存在过于简单、原则性强之缺憾,职位分类仅仅是一个非常粗线条的框架,相关的细节性规范明显缺失,必然导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各自对法律的理解进行职位设置与选拔人员以及地区规范、选拔标准不一致等等。因此,制度在实践运行当中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况且,现实中的公务员队伍主要由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构成,公务员队伍中90%是科级以下干部,60%在县以下机关工作,职业发展空间、职务晋升通道受限,分类管理制度之优势尚未真正得以彰显。

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改革经验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发展存在自我强化的倾向,从而形成的“路径依赖”制约着制度变迁过程。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发展亦无法避免制度自身的自我强化,导致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加,难以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受制于政治、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以及制度具体操作与运行的复杂性、技术性、规范性等,分类管理制度在实施初期曾暴露出投入大、程序繁琐、结构复杂、难以接受等缺点。制度设计的优势无法被多数利益相关者认同,制度预期收益不甚理想,制度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阻。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选取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开展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选取质检、工商、税务等系统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选取深圳市开展公务员分类管理综合试点工作。2010年2月,深圳市全面启动改革,对职位类别进行了全新划分,具体为:将原来单一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位类别分而列之,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职位被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类,凸显了各职位类型的工作职责、职务序列、升降机制以及工资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构建起了不同职类分途发展的基本模式。依据“四五”改革纲要,①司法体制改革亦明确了“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2]以改变长期以来沿用的普通公务员管理模式,凸显司法职业特点。改革选取上海市、湖北省、吉林省、青海省、广东省、海南省进行试点,并由上海市率先“破冰”。

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按照《公务员法》总体框架,试点基于职位的特殊性设计具体内容,涉及的职位主要是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执法职责的职位,试点中适用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称谓不一,包括工商系统的“企业注册官”,质检系统的“质量技术监督官、检验检疫官”,深圳市的“执法员”等。试点改革提供的经验主要有:一是设立了单独的职务序列。按照试点制度设计,江苏等五省(自治区)的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从事法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合格评定、执法稽查等业务工作的公务员,被聘为七至一级质量技术监督官,检验检疫系统内从事与执法相关工作的公务员被聘为七至一级检验检疫官,各级公务员分别承担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不等之工作职责,尤其是一级官被赋予了全面的本专业领域质监业务的技术管理权,承担重要、疑难质监业务工作以及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官的业务指导工作。深圳市的行政执法类职务统称为执法员,一般分七个职级,均为非领导职务,职务设置不受机构规格限制,一、二级执法员实行职数管理,三级执法员以下职务不设职数限制。公务员主要依据个人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晋升职务,给市、区、街道和基层所、站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提供了均等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3]同时,晋升的路径较为清晰、平稳,没有明显的最终发展高度差异。二是探索建立了薪级工资制度。深圳市按照“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思路建立了薪级工资制度,并与公务员的住房、保健等福利待遇挂钩,与现行公务员工资水平进行比照,薪金制度简化了工资构成,确定薪级工资为工资总额;按照综合平衡的原则确定了薪级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各职级的对应关系,即每个职级对应若干个薪级,根据个人年功积累和现实表现情况,每年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等次的,可在其职级对应的薪级范围内晋升一个薪级,实现了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的稳步增长,绝大部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退休前可以晋升到二级执法员,大致能够享受到综合管理类副处以上公务员的薪酬待遇。三是确立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招聘制度。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可以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任使预设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大。结合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特性和需求,招聘考试的内容侧重于考察报考者执法的基本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执法基础知识等为考试科目,凸显了职位的专业化要求。四是平衡了与公务员其他制度的对应、协调关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改革的制度设计有效对接了聘任、考核、培训、交流等其他公务员制度,区分了委任制和聘任制两种情况,即原属试点单位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统一套转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采用聘任合同管理方式。

三、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优化策略

“大一统”的公务员管理模式压缩了公务员的职业发展与待遇提升的空间,阻碍了公务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以“为公务员开辟专业化发展道路,拓宽更为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为着力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试点改革仍难逃制度之弊,实际运行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对一、二级执法员严格的职数限制仍然为大多数公务员设置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造成了执法类公务员现实发展的“瓶颈”;年轻公务员也因此会产生晋升无望之感,导致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受挫。在薪酬制度设计上,现有的薪级设置级数偏少,总体上少于综合管理类的级数,直接制约了执法类公务员职级工资提升的空间;并且经过套改后,不同薪级之间无较大差距,正处级公务员套转执法员后,其原本工资水平就已达到或超过一级执法员的顶薪水平,会使其产生职业发展前景丧失之感;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跨职类流动设置严格的制度障碍和交流代价也有失公允。①因此,吸纳先行试点部门和地区的分类管理经验,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进行制度层面的优化设计十分必要。

⒈设置独立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按照现行的法律制度安排,只有综合管理类职位明确设置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各自序列体系,各级职务实行职数管理,其他类公务员尚未设置法律层面的独立职务序列。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实行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核定法官、检察官员额,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司法机关各类人员分类管理,促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4]

司法改革后的法官、检察官助理或初级法官、检察官应有单独的职务序列和晋升通道。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可统一设置含七个职级的职务序列,职务仍沿用试点中的“执法员”称谓,除少数较高层次职务外,其他层次职务不受职数限制,并适度扩大一、二级执法人员职数,给大多数公务员创造职业晋升的机会;明确各层级职务的非领导职务属性,且上下级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以保障执法员执行公务的独立性。职级晋升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依据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情况进行合理考量,提高晋升的透明度,以最大限度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切实达致职务与职级并行之预期目标。

⒉进一步细化行政执法类职位。为实现人岗相适,不断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精准度,行政执法类职位可以进行职组、职系归并,同时亦需进一步具体细化。可以在行政执法类职位中单列出“行政执法类专业执法职系”,把执法队伍中诸如食品执法、特种设备执法、药品执法、医疗执法等专业要求较高的职位纳入其中,以更精细化的管理激发公务员的创造力,提高其执法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需继续探索实施职位说明书制度,明确规定职位的入职资格和方式、主要职责、适用范围、职务序列、薪酬待遇等,并且统一规范职位说明书,适时向社会公开,保持职位说明书的稳定性。

⒊实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需要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模式,先进、开放性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借助完善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对各类机关进行信息采集,并且逐步汇集形成公务员基础信息库,进而对公务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利用,准确把握公务员队伍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公务员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管理的依据;同时,优化和重塑管理业务流程,减少和消除各管理环节之间的间断,增强管理职能运行的协调性、准确性,促成公务员管理职能从事务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换,提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⒋确立科学合理的薪级工资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实行公务员科学、高效管理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依据心理契约理论,提供公平的报酬是组织对公务员承担的责任,否则会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5]我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资待遇与职务挂钩,大多数普通公务员晋升机遇较少,待遇偏低。

现行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无法呈现专业分工与业务分类对薪酬待遇的不同需求,难以彰显不同职位公务员的专业化特点,因此,改革现行的公务员工资体系,探索建立类别工资制是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之着力点。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公务员分配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弱化职务在工资内的构成,强化类型级别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确立年功在分配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工资确立的合理性和平衡性以及工资立法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司法改革后的法官、检察官将实行适应司法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继续实行目前的工资制度;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可以确立结构相对简单的薪级工资制度,同时适当增加薪酬的等级,扩大不同薪级间的级差和数额,并根据考核情况逐年对工资予以动态调整,使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得以稳步提升。这样,既能体现公务员群体内部的公平,在公务员体系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公务员工资的外部竞争。

⒌加强相关制度的构建与衔接。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明显提升了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服务意识和执法效率,但是制度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需要将一些相关制度细化和有效对接,以构成符合职类特点的制度体系。在用人机制上,可以采用单独招考方式选拔新入职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基于职位之间的差异性对入职者提出更为精准的职业素质要求,以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执法素质测评》等为考察内容,同时进一步细化考试的具体内容、要求、组织、程序等等;对相关职位新入职的公务员实行聘任制,以灵活、便捷的聘任合同管理方式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有机结合的原则,克服现行考核制度缺乏明确、可行、有效的测评办法以及考核走过场等积弊,针对不同层级和岗位的特殊性设计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考量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素质能力、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此外,仍需加强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位特性相匹配的晋升、培训、交流等制度建设,使公务员制度体系更趋完善、合理。

⒍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关涉的范围较广、调整的利益关系复杂,相关试点系统和地区分别颁行了制度运行规则,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依据。比如:深圳市颁布实施了《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就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招聘、培训、交流、晋升和薪酬待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规定。2013年,国家公务员局起草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待条件成熟时还要适时修改《公务员法》中与之相关的条款,以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法律保障机制。

总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是行政机关中直接执行法律和公共决策、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殊职业者”,《公务员法》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职位重新进行调整和设置,单列出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职位,建构起行政执法类与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平行管理、特色运行的发展模式;给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设计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宽了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公务员均等、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一些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试点显示出了预期制度绩效,然而还有诸多体制、机制因素使既往的改革无法“尽善尽美”。基于职类特点和履职要求,改革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仍需着力于公务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在进、出、管、评等机制方面的改革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与之相关配套的社会综合改革支持亦需及时跟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真正达致公务员分类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高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5.46-47.

[2]王逸吟.法院改革再出发[N].光明日报,2014-07-10(05).

[3]王春业.行政公务员全员聘任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168.

[4]郝洪.告别“盆景式” 摸索“可复制” 上海司法改革掀起盖头[N].人民日报,2014-07-13(01).

第7篇

关键词:电网;审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文化构建目标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培育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体现在审计工作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等各个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宣贯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框架。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价值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电网审计人应以“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作为内部审计价值观。

(一)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一是组织独立。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二是人员独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工作独立。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来自其他职能部门、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四是经费独立。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依照审计办法的规定单独列入企业财务预算。

(二)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依规审计是企业制度管理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必须以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作为审计的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依法履职时,规范自身行为。

(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基本的价值取向

审计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时,不应有任何质量妥协,要依法办事,在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谨慎执业,客观评价。

(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基本品质

当前,电网依法治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审计人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断钻研新业务,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积极进取是审计人员基本品质。

(五)奉献是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定位和职责,要求审计人员要技高一筹、德高一筹。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任何可能妨碍职业判断的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必须严守秘密,按规定使用履行职责时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结论。

三、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架构探索

为有效地落实审计文化建设任务,需要要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

(一)夯实物质基础,构筑保障机制

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是:机构独立、保障有力。审计物质文化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正常的审计委员会、符合程序的审计干部任免、必要的经营管理会议参与度、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等,构成审计工作必需的运作机制。必备的办公场所、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工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构成审计工作物质保障。

(二)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是:体系健全、执行到位。审计制度文化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从三个层次建设,一是审计工作办法;二是审计业务办法和审计管理制度;三是具体的审计业务指南。

(三)积极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建设理念是: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营造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引导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承诺。通过竞争的、动态的审计人才管理制度,加速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

(四)塑造形象,培养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是:客观公正、无私奉献。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观,做到“正直、客观、保密、胜任”,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内部审计文化构建与实施

文化理念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的灵感和热情,而是来自于水滴石穿的潜移默化,需要遵循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一)加强组织,持续推进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按照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分解细化建设任务,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目标管理、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工作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持续地加以推进。

(二)大力宣传,形成氛围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利用系统内的各种信息宣传载体,就审计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方面,向企业审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宣传交底,引导审计人员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行动。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根据本单位实际,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抓住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审计文化的关键内容,精心策划,逐步实施。在文化建设上要力戒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更不能把文化建设狭义的理解为“搞活动”。

第8篇

护士个人年度述职报告2021(一)

尊敬的领导:

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述职,回顾过去的时光,回顾这一年,在主任及护士长的领导下,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及同事的关心下,自己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我感谢糖尿病科这个集体,在学习工作中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我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把护理这项工作做好!现将我工作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在思想道德方面

同提高政治敏锐性,积极响应院里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遵守院里的规章制度。用先进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在工作中

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无菌观念及慎独精神,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的各项活动,团结协助,同科室各位老师一起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到慎言守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我深知自己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技能,所以我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注重把理论和临床充分结合,以过硬的本领,熟练的操作能力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不管是基础护理,还是各项专科操作技能。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掌握,我成长的每一步都蕴含了各位老师及同事们辛勤的汗水,在我悉心努力之下各项护理工作均能独立完成,医院定期进行护士技能操作培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我们的各项操作技能,切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我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前提的服务理念,端正工作态度,勤奋工作,积极进取,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需病人之所需,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家属及病员的一致好评,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三、今后的工作规划

我知道,自己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要前进。我以自己的工作为傲,我也会秉承一个护士该有的道德品质及素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此致

敬礼!

述职人:xxx

2021年x月x日

护士个人年度述职报告2021(二)

尊敬的领导:

一年来,在院领导、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正确领导下,我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积极主动地学习护士专业知识,能够完成护理部、护士长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一年来无事假、病假。作为新时代的护士,我努力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为更好地服务病人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一年期间的任职情况从思想政治、履职尽责、缺点不足、未来打算等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我深深的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工作质量的保证,只有扎实的思想作为基础,才能做好护理工作,保证工作的质量。为保证有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我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多种渠道,丰富政治理论。认真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杜绝了庸俗之风、奢侈之风、虚假之风、浮躁之风的存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履职尽责方面

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只有爱一行才能专一行,我热爱护理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积极主动的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端正工作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能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护士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文明用语,杜绝态度生、硬、差,以优质护理服务标准来要求自己,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最大限度的解除痛苦,及时解决生活所需,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作为科室护理骨干,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个人优点,在工作与生活中,关心帮助新同志,发挥传帮带作用,言传身教,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任劳任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做到让病人放心,让领导放心。

三、缺点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学习上,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时有浮躁情绪,加之工作事务繁忙,真正静下心学习情况比较少。即使善于总结些小经验,写些小文章,但真正高质量的文章还很少,专业性的论文写作功底还不够扎实。即使基本上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是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未来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要一如既往的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政治上纯洁性、坚定性。注重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学习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切实写出有较高质量的文章。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思想,把医院当家来建,把患者当亲人来待,把信誉当生命来看,掌握工作的规律与方法,努力提高工作中预见性。

一年的护理工作经历,使我有些工作经验与小小的成就,但距离领导的标准还有差距,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会缩小差距,达到标准。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在院领导和科室主任、护士长的带领下争取干出更大、更优秀的成绩,积极为护理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深感自己和各位其他同事的差距,这也更加激励了我今后要迎难而上,加倍努力,争取更大进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第9篇

为进一步深化救助船队人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船员职工业务理论知识水平、岗位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年轻船员学技术、练绝活、早成才,加快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救助船队工会决定在船员职工中深入开展“传帮带”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传帮带”活动以提升年轻船员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旨在充分利用老职工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经历,在加强年轻职工德育培养,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通过言传口授、手把手传授等方式,帮助年轻职工提高技术,钻研业务,加速成才,使新上岗职工早日成为合格救助船员,为救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活动内容

1、缔结传帮带“对子”,确定师徒关系。以品德高尚、技术优良、经验丰富的优秀职工作为师傅人选,通过“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形式,与新上岗职工、工作未满三年的年轻职工结成传、帮、带“对子”,确定师徒关系。

师傅要以身作则,把救助人的良好工作作风和业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尽心尽力地教给徒弟,做到带徒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考核。徒弟要牢固树立敬业奉献、岗位成才意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传帮带的教学内容:一是职业道德教育。师傅要把救捞精神和救助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传授给徒弟,提高徒弟敬业奉献、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业务理论知识传授。师傅要把本岗位应知应会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岗位责任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安全规程及操作经验等尽心尽力地教授给徒弟,徒弟要多学多记,尽快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利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三是实践操作技能教授。师傅要把本岗位应熟练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动脑,多思考,尽快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四是以新上岗水手、机工培训项目(驾驶及机舱管理岗位的培训内容由各船舶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制订)内容为主,根据船舶实际情况做出计划安排,努力提高年轻船员综合素质。

3、做好传帮带的安排和记录工作。各船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做好传帮带的教学安排工作;建立统一的《传帮带教学记录本》和《传帮带学习记录本》。《传帮带教学记录本》以船舶为单位,按传帮带对象岗位分别建立驾驶、管轮、水手及机工等记录本,由备课、授课人填写,应详细记录备课授课内容、讲授时间地点、参加学习人员、讲授及学习效果等内容。徒弟要人手一本《传帮带学习记录本》,用于做好学习笔记,师傅或徒弟有一方需要离船时,师傅都应对徒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做出总结与评价,以利日后传帮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促进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各船舶要把《传帮带教学记录本》以部门为单位存档备查,徒弟在更换工作船舶时要做到《传帮带学习记录本》随身携带,以便考核组检查学习效果,同时确保培训的连贯性。

4、检查考核。船队传帮带活动考核小组,负责对船舶开展的传帮带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船舶年终考核及评先争优的依据之一。各船舶要切实开展好传帮带活动,落实好各岗位传帮带工作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师傅要认真做好备课、教授情况的记录工作,徒弟要认真做好学习情况的记录。船队传帮带活动考核小组每半年对船舶开展的传帮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各船舶开展传帮带活动师徒结对子情况;各岗位开展传帮带工作的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计划落实情况;师傅备课、教授情况及原始记录;徒弟学习情况及原始记录。通过理论、实操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检验各船舶传帮带工作成效,表彰奖励先进船舶和师徒典型,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并依据传帮带考核情况,在年终考核中给予师徒增加适当的分数。

三、活动要求

1、传帮带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强化救助能力建设基础上的一种长效机制;是推动救助事业实现技术传承,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长期性工作。各船舶要充分认识传帮带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此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船长总体负责,明确各工种岗位传帮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具体指导和组织开展好本船的传帮带工作,并安排相关人员做好传帮带的记录及保存工作。

2、各船舶在开展传帮带工作中要坚持做好以下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传帮带”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弘扬救捞精神,发扬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善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行职履责,打造一支优秀的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二是坚持“传帮带”工作与救助实战相结合,要抓住每一次救助实战机会,对新招船员和年轻船员实施现场教学,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三是坚持“传帮带”工作与日常训练工作相结合,要按照《救助训练与考核大纲》要求,结合新上岗各岗位培训项目,加大训练和岗位练兵力度,不断提高新上岗和年轻船员的综合素质和应急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