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23
导语:在毕业活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本主义
一、案例介绍
李某(化名)平时喜欢自言自语,很少跟同学交流,跟陌生人交流时略微口吃。他总喜欢跟在漂亮女同学的后面,甚至有时为了能遇到漂亮的女孩子,他下课后一直逗留在教学楼门口,东张西望。他的异常举动有时会吓到一些女同学,很多认识他的女生都非常讨厌他。最近一段时间,他痴迷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原因是他很喜欢该门课程的老师,该老师长相漂亮,说话温柔,年龄在45岁左右。前几天的一个课间,他抱着一束玫瑰花送给该老师,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自己喜欢她。
此外,他还有半夜起床的习惯,他会在凌晨2、3点钟突然起来,然后把舍友都叫醒,逐一问他们:他是不是很丑?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才继续睡觉。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过不止一次。
李某基本情况:男,大三学生,身材高大,体态偏胖,略显腼腆和紧张。家庭经济中上等,市区人,从小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依赖性强,父母离异,均再婚。
二、案例分析
为了帮助李某走出心理误区,使其健康成长,辅导员跟他进行了多次谈话,了解到:在李某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不久父母均再婚,李某自两岁至今一直跟随姥姥、姥爷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姥姥、姥爷因担心李某缺乏家庭温暖,对其疼爱有加,百依百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疏远,以及隔代教育造成的,李某长期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老人安静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还容易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姥姥、姥爷对李某的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得李某利己主义严重。李某2岁的时候,正好是依恋建立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会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如果这时缺少母亲的关爱,在以后的发展中容易出现恋母情节。本案例中,李某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表达就是恋母情结的一种表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已无法挽回,辅导员们能做的是正确分析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理性、健康地成长。
三、解决方案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案例中李某正处在一个“心理断奶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恋爱这种亲密关系就给了大学生以爱与归属的高级需要。案例中李某渴望恋爱,渴望被对方接纳、关心、信赖、理解,但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他对爱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同时由于依恋期安全的缺失,李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案例中李某的性格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情绪不稳定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他觉得自己缺乏异性吸引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大一新生,首先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早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并逐渐锻炼其独立生活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入大学二、三年级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慢慢定型,在学习目标和态度上开始出现分化并日益明显,并且爱情心理开始萌动。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并且面对就业或升本这些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又会产生焦虑情绪。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们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四、经验与反思
辅导员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高尚人文精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学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摆脱乏味的样板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中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异往,引导大学生形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平衡。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人本主义确信人都具有向善发展的潜能,它可能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来实现。这就要求辅导员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分析与处理,不因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放弃对问题自我转变的信心。同时,对于问题学生的学习与行为问题的转变,要求辅导员们有积极、耐心的态度,并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来不懈的努力,力争使问题生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朱艳新,张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3(05)
[2]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