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22:54:02
导语:在学期教育实习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又称高校新生辅导或始业教育,是指高校组织协助大学新生成功融入大学氛围、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制定学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教育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校通过制定详细的辅导方案,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使新生尽快实现学习定心、生活定位、目标定向、人生定轨、心理定型、行为定责,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入学教育;培养模式
0引言
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点,是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必须上的第一课。入学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新生了解并尽快适应校园文化环境,顺利实现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因此,了解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对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逐步深入的过程中,现代高等教育在如何使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问题上也同样面临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文化思潮此起彼伏,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都表现出不适应性,为了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入学教育。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入学教育课程,有的院校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条件和发展环境的限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因为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内容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知识内容碎片化,这就大大降低了入学教育质量。鉴于此,如何根据院校实际健全入学教育体制,同时规避上述问题,获得预期的教育成果,是目前各所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2大学新生入学现状分析
新生在刚接触大学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性都是正常现象。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与新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个体情况和各项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90后”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组成群体。9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90年代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90后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消费社会的宠儿。然而90后的成长历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过于自我,功利心较强,理想和信念缺失,生活懒散,行为叛逆,有的新生有很强的网瘾或暴力倾向,这不是某一个学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在这个群体中的印迹已经不明显了,而且他们普遍没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十分匮乏。高校有必要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其建造一个以爱和尊重为主流的精神世界。目前,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各方在利益边界的界定上会产生各种隔阂和对抗,各类社会思潮不断分化,充斥了整个社会空间。在转型期,一部分社会思潮逐步分化,上升为意识形态,一部分则形成社会普通心理,还有一部分则沉淀成社会潜意识。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认知新事物,并做出本能性的选择。由于个体之间成长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向“内”发展,更乐于探索内在世界,有的学生则逐渐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迫切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总的来说,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入学之处都会产生以下问题:
2.1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学生大都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在生活上他们过分依赖家长的照顾。离开了原先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他们要面对的是新的学校、新的制度和新的环境,远离父母开始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大学校园中的一切都十分陌生,如果得不到必要的关怀,必然会产生孤独感。大学新生刚刚从紧张的高考中解脱出来,还没做好心理建设就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在学习和生活上必然要经历一段迷茫期。在这期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可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消费和休闲娱乐上,沉迷游戏甚至荒废学业。新生在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决于他们对大学环境的适应性。如果能快速完成高考生到大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化,那么他们的大学生活也将健康而有序的进行。
2.2难以适应人际交往环境
大学生步入新的学校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人际交往环境,面对的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相对于之前的高中生活,大学的人际交往更全面也更复杂,新生要融入大学环境,就必须积极与其他师生交流、学习,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去妥善处理校园关系和各种冲突,进而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刚进入校园的大一学生往往难以适应陌生的社交环境,有的是过于缺乏安全感而难以接纳他人,有的在处理宿舍关系时常常产生矛盾,还有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导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若是这样极易导致新生产生失落感,使其长时间处于焦虑自责的环境中,不仅会造成自闭、交往困难等的心理障碍和问题,更会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很可能会出现厌学、弃学、混混度日的现象,也有可能因为错交损友而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2.3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大学的课程安排、讲课内容、讲课方式等不同于高中课程。大学的课程打破了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内容、课堂形式上更注重学生的需要,并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是很多学生不适应的一点。另外,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不了解,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较大出入,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感,对前途感到渺茫,学习热情不高,久而久之就容易惧学、厌学。因此新生必须学会主动学习。尤其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形势实时更新思维模式,而大学中学的恰恰是新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但是就目前来看,一些新生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而且学习状态还是像高中一样被动地学,缺少自主思维。
2.4难以适应发展方式
大学新生真正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时,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全部的选择和困难,如何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和确立目标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比重逐年增加,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是人格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青年自我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新平台,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四年的时光,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和充实自己,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大学生经过最初的适应后,需要进行自我定位和目标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做出规划。
3关于新生入学教育的意见建议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不应该成为摆设,应该突出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高校可以从充分重视,周密计划,充实内容,创新形式,持久开展这几方面来改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3.1充分重视,妥善安排
重视高校入学教育就是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好的入学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前的教育方式陈旧老套、墨守成规,台上老师的发言一用就是好多年,“入学教育就是在新生入学时讲讲话,做做报告”,这是对入学教育的重视不足。入学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尽快适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更好的适应大学。除了要足够重视,还有妥善地安排好入学教育的工作问题,周密计划。首先要安排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不少学校将入学教育的时间放在开学后的第一周,这其实是对入学教育的误解。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是学校的一员了,新生入学教育也应该从此开始,并且此时在新生身边有家长配合,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入学后的应有所不同,应专门设计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3.2充实内容,创新形式
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上,应该照顾新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入学教育,忌讳单一的灌输,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90后的大学新生所接触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老师和书本,而是更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如何结合新生的特点和变化来改变入学教育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入学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可以分几部分进行:如进行常规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和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思想健康教育等等。不同的教育内容,有不同的教育形式,有的适合大型讲座,有的适合小型集体交流互动,有的适合参与游戏。在教育者方面,有的适合聘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来言传身教,有的适合邀请校友现身说法。不同的方式,效果自然截然不同。新生入学时,学校的环境、精神风貌对新生的影响都非常重要。校园环境要整洁有序,接待师生要文明有礼、接待热情,这些小的问题恰恰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整体素养,能够让新生拥有归属感。
3.3扎实基础性,突出长效性
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辅导员的选取极其重要,要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选任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选出充满凝聚力的班委会和团支部。辅导员对新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要提前进行细致的了解。这些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做好这些,无疑能让入学教育有充分的准备,具有显著的效果。集中入学教育时间不应该在第一周,教育内容应该贯穿第一学期甚至持续到整个的大学生活。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班级团支部,密切掌握学生的生活心理的动向,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建立相关网页和咨询机构来保障入学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张爱平,等.欧美入学指导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求实,2011.
[2]陈亮,张波,等.社会思潮与青年成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
Abstract: To further adva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elaborating management in the new period is the management thinking for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in practice there are straits that scientization and flexiblility are not strong, executive force is not enough and effectiveness is not strong etc., we shoul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elaborating management from education process, education oper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afeguard.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精细化管理;执行力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fine management;executive forc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59-02
0 引言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的一种管理理念,最初所特指的是企业管理思想,但是因其所涵盖的管理内涵,因而也可以用以指导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所谓精细化,指的是在工作进程中对每个环节的把控都要做到足够细致,从而在微观层面上细化管理的内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追求精细化能够更有力的推动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需求层面而言,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着工作任务重,管理要求高,工作琐碎等问题,因此精细化要求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注重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人本因素,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从管理活动和管理任务上做到优化和细致,具体到管理的每个步骤和每个细节,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导学生相融合的综合教育管理,实现学校环境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目标。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强调精细化管理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精细化管理尚存在着一些不够科学、不太合理等问题。
1 大学生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1.1 管理忽略科学化要求 精细化管理注重的是细节和过程,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强调的是工作的执行力度能否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是在管理目标上,许多学校却将精细化管理狭义的理解为管的越细越好,事无巨细,却没有从科学角度来强调管理的深入性和精细程度。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如何将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和详细规划,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应当体现在教学工作的考察制度,各项活动的开展力度或和教学管理的目标制定等等。[1]例如强调辅导员关心特殊群体大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定期走访,及时反馈等具体工作形式,但是往往许多高校在强调精细化管理的工作中,却将管理定位成大学生的贴身保姆或者贴身保镖,这无疑加大了管理的成本,却没有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有所裨益,因而管理的科学性并未体现出来。
1.2 管理忽略柔性化要求 精细化管理并不是将管理变为人海战术的集中管理,而是在管理中强调各项工作的细致规定与执行力度,但是现在许多高校都非常强调制度的执行,而忽视了制度执行过程中对于思想的规范,以及整个氛围的构建,因此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是:单纯的强调刚性制度构建,而忽略柔性化的执行深入。单纯的刚性惩罚未必能够促使制度真正形成大学生行为的内在准则,强调精细化管理就是需要在制度的惩罚方面和制度的认可方面都有所作为。
1.3 管理执行力缺失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管理的细致程度与人本思想深入结合,在大学生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人本思想是许多学校的管理理念。但是这些以人文本,尊重学生的理念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具体的、精细的执行能力。一方面,这种不够精细的执行能力表现在针对性不足。不论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的整个管理工作,都需要将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生活环境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现在“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由于这一代学生有其特定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色,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生活背景,才能打造符合人本思维的管理制度。
1.4 管理效果性不强 高校一般都比较强调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化和定性,但是在强调管理力度和管理深度的同时,却存在着实际管理的效果性不强这样的尴尬局面。例如,对于每周辅导员考核学生到课率,考察学生的宿舍卫生环境等,并在细致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上规定的很细致,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出勤率却很难提高,宿舍卫生很难长期维持,使得精细化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强调辅导员工作的量化和定性考核而具体效果不佳,过多的量化工作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当然这并非管理人员的失职或者懈怠,而是管理的量化制度没有真正强调精细化管理所应当达到的管理效果。
2 大学生教育精细化管理的改进路径
2.1 大学生教育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追求管理效果的精品化,但是更强调管理过程的细节性,能将管理中的各个方面考虑周全,包括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管理对象、教育背景、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等,这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这一点不论是初等教育,中学教育还是本文所探讨的高等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理念。[2]除了教育前期过程的细节性思考,在教育成果的考核中也需要将细节做精准的分析。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真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是否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成为教育管理深入开展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思维多角度,学生的管理更要从细节上下功夫。
2.2 大学生教育运行机制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虽然已被许多高校所强调,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精细化管理更加要强调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紧密结合,以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为主要管理特征。高校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的决策、实施、考核、激励和反馈等环节。因此在这些环节中需要有所关注和有所涉及,但从科学性角度而言需要强调的恰恰是不同阶段的侧重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考虑在新时期的学生群体分类或者学生成长的生活背景,将日常的教学,管理以及服务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各个环节强调配合,做到责任细化,科学高效。这一点成为精细化教育管理时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
2.3 大学生教育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关注信息的传播性、时效性以及对称性,能够强化制度的宣传以及氛围的构建。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3]在新的时期,利用网络平台,推进制度以及管理的进程,及时传达和反馈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整个管理的实现,以防出现精细化的细致要求与工作任务的沉重程度相互排斥的状况,妨碍大学生教育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效果。学生与教育者交流互动平台、畅通及时的信息反馈平台、教育者工作经验交流互动平台、教育公开监督平台都是有效的信息精细化管理措施。
2.4 大学生教育执行保障的精细化管理 汪中求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讲到“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样的理念深入到教育管理的制度,教育管理需要有制度的制定,但是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有效的落实和执行,从而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整体构建。另外,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加强和改进教育的组织保证。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一种职业化、专业化以及知识化的管理氛围。从人员、制度、执行等多方面保障执行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健涵.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84-87.
[2]伍慧玲.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精细化管理路径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2-34,38.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评教 意义 改革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被提上议程,诸多高校为了不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纷纷从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入手,日益重视学生评教的作用。诚然,学生评教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却达到显而易见的效果。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评教体系具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评教体系应该适当改革,以此与时俱进。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就此问题谈谈大学生评教体系改革可能出现的趋势,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新时期构建大学生评教体系的意义
学生的评教对教师有这么几个好处:
一是有利于教师更好、更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分析与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助教师有意识地塑造自我,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式。
三是有利于学校全面正确地评价教师,学校通过汇总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对教师的工作表现了解得更全面、准确、客观。
大学生评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的眼光是敏锐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教作用,帮助大学教师找到快速成长的最佳时机。
三、新时期大学生评教体系改革趋势预测
1.更注重评价目标的正确定位
学生评价教师的活动只有建立在让教师“在评价中感受成功,在评价中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才能让学生评教永葆活力,让教师真正体验教学的成功与快乐,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此,应将评价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为老师找优点、亮点,使教师感受自己教学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中获得巨大激励,并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总结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特有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合理指出教师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开发教学智慧;让学生给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更重视评教体系的价值引导
学生评教结果失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方面是学生的不正确心态,学生对曾经批评过自己或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教师借机打击报复,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干扰,学生迫于教师的“诱导”或“施压”,不能真实地反映自己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真实感受。为了防止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加强教育引导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本着对每位教师和所有同学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公正、公平地进行评价,不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就自己所了解的真实情况向学校反馈,做到实事求是、中立客观。
3.更重视组织评教的实施过程
诚然,大学生评教工作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组织粗放、混乱,必须引起高校的注意。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评教工作只有增强组织有序性,才能发挥学生评教工作的作用。首先,在准备阶段要成立学生评教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评价活动的安排、组织;评价表的制定要以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量表讨论小组,每学年对量表进行完善;对参与问卷调查的评价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其次,在实施阶段要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评价人员进入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实行回避制度;由评价人员对评价表进行统计,落实到人头;评价领导小组对全校总体、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调查结果作出分析。再次,在反馈阶段,要对教师的优点在教师会上进行积极宣传和表扬,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面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分析。对学生反映问题多的个别教师,学校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交换意见,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为教师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其改进工作,并定期追踪回访。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何种反馈都要做好保密工作,要求各位教师互相尊重,不要打听其他教师的评价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每一个教师的自尊心,以免他们产生情绪波动。
4.更注重评教结果的合理使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评价教师的过程肯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为此,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奖励的依据,也不能与教师的福利、奖金等切身利益挂钩,可把它放入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参考。
四、结语
本科学生正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但又对事务有自我见解的阶段,他们不可能对任何教育现象都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大学教师要正确听取学生的意见,尽快成长、成熟,就必须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评教体系的改革,使教师一步步进入更高的教育境界,成为受学生尊敬的“人师”、学校推崇的“名师”。
参考文献:
[1]吉彦波.开展大学生评教活动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2]胡天春.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04(03).
[3]王芳亮.“学评教”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及调控[J].教学与管理,2005(12).
[4]李瑞芳,王瑞芝.教师和学生对“学生评教”的看法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
[5]唐瑛.高校学生评教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关键词】信息学;师生关系;兴趣激发
每年6月,我总习惯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让即将毕业的信息学社团成员写一张特殊的留校同学录,同时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孩子们做这件事情都很认真,他们都想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与最美好的祝福留在母校。翻着那本特殊的本子,便会想念那些和他们一起学习故事。现与同行分享:
一、故事引路,激发思维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的,而信息学的很多内容完全是抽象思维,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理解上的障碍。怎么办?我抓住很多信息学名人的故事作为切入,就能通过形象化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与畏难情绪。
为了帮助新入队的孩子们喜欢信息学学习,我会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帕斯卡、莱布尼茨、比尔盖茨等信息界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微软、苹果等世界知名公司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为了形象地将Pascal语言介绍给他们,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编写了喜羊羊战胜灰太狼的程序,在电脑上展示给他们看,孩子们通过上机调试,发现这个程序能根据输入的不同,让喜羊羊和灰太狼来一次PK,使他们知道计算机程序并不是一行行的英文代码,而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中介媒体,很有趣味。在学完了输出语句的场宽运用一课后,我提议大家可以使用FPC软件打印许多有趣的图案。孩子们回家后兴趣盎然,开动了思维,在计算机中做了许多尝试,在提交的程序中我不仅见到了常规的“金字塔”、“直角三角形”等图案,还见到了用简单程序画出的“小尺子”、“简单汉字”,更有一个孩子用88*108个空格和“@”符号写了一个繁体的“”字,真是了不起。
二、激发兴趣,维持思维
信息学学习不可能一步登天,他必须建立在一个符合逻辑的心理机制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才不感到难度太大,才能更快地消化艰深的信息知识,学会程序编制。
学生经过一段时期信息学学习,便能使用简单的顺序结构来编写程序了。我会结合小学数学的知识,让孩子们在调试软件中编写诸如“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法”、“两数大小的比较”等简单的程序。但是,随着循环结构程序语言的出现,一部分的学生就碰到了学习语言中的第一次困难时期。这时,由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限制,孩子们很难理解“循环”是怎么回事,也不容易对循环进行思维模拟,从而产生学习上的烦躁情绪与厌学现象。往往这时,我就会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自信力,放慢教学节奏,利用旧知识循序渐进地讲解循环的概念、模拟循环的过程,不耐其烦地演算讲解、由浅入深地帮助他们学习。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自动出题的百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程序题。在课堂上,我先出示了“百以内的两位数加法”这道旧题,孩子们马上举手进行了解答,随后,我更改了题意,将原先只能出1题的要求变成能出10题。由于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孩子们很快想到了使用计数循环进行解决,难题迎刃而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维持。
三、激励疏导,养成品质
坚持不懈是学习的一种优秀品质,信息学学习中,坚持学习尤为可贵。一部分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在我的小社团里,也经常会发生。
每当孩子主动找你,跟你说学习上的困难,想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时。我总是耐心地与之谈心,探究他们内心深处产生厌学的真正原因。我会说名言、道古训,讲坚持不懈的道理,,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坚持下去;我也会取出同学录,给他看其他学习信息学孩子的心路历程,激励孩子鼓起勇气,挑战困难,胜利就在眼前;我也会带他们走到电脑前,拿起书中那些难题,由浅入深一题题地为他们讲解破解难题的方法,帮着孩子一步步跨过难题,迈出困境。在一次次的交谈与交流中,帮助困难学生疏导,激励他们不向困难言败,通过自己的坚持,最终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四、有效集训,激活思维
上边几点,基本上是基于把信息学习的难度降低的考虑,但笔者认为,没有难度的学习始终建立在一个较低级别水平的学习状态中。必要的挑战高难度训练能让学生尽快提升信息学智慧,成为学习上的尖子。
几个月的学习后,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信息学竞赛。竞赛前的仿真训练,孩子们会接触到许多的竞赛题。竞赛题很难,不缜密审题,就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不积极思考,就解不出题目的算法;不认真细致,所有的思考与努力都白费,程序最终失败。孩子们很努力,每道题都全力以赴,但总有事与愿违、前功尽弃的时候。他们的失败看在我眼里,我会说没关系,并耐心地蹲下身与他一起看程序,一行一行地找错误。他们的错误有时候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有时候是因为算法思路的不正确,我都会提醒孩子们下次注意。我愿意是一个大姐姐,?陪着他们一起学习。有时候,我们也会玩“游戏”放松着学。玩“大家来找茬”游戏一起找出程序中的小错误;玩“找不同”游戏一起比较不同算法解决同一问题的差异;玩“头脑风暴”游戏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玩“黑白对弈”比解题能力等。孩子们通过松弛有度的集训,逐渐了解竞赛的要领,凭借着几个月信息学学习打下的基础,轻松走进赛场。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在竞赛中找到几个月努力的信心。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问题 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教育部于2010年5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引导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又于2015年5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开展得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步入众创时代,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个社会的创业教育水平越高,社会成员自主创业的效果就越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越明显。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创业服务机制,培养一大批目光远大、心胸宽阔、思维活跃、处事干练,且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创办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创业教育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已经普遍开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紧跟世界发展潮流。随着高校办学竞争加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高校开始面临更多来自教育改革和社会竞争两个方面的压力。因此,高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供给者。创业教育的过程,也是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过程,能够促进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创业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要想在比拼中成功突围,既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很高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正是学习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良好机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逐步养成独立的人格、良好的素质、过硬的本领,并学会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学习中获得创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由此可见,创业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4.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
在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一方面,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和促进更多学生自主创业,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够
高校、学生及社会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接受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也不足,认为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去创业,自己不会去创业,也没有必要接受创业教育。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达成共识,政府和企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开展好创业教育,需要一批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规模小、实践经验少、综合素质弱等方面。大多数高校没有专职的创业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学生辅导员和团委、学生处老师兼任。这些兼任的创业老师既对课程理论研究不够,又十分缺乏企业创业的实战经验,只能是照本宣科,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教育往往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策划学、营销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是目前现有创业教师队伍所不能具备的。
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实
由于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不完善,课程设置存在不务实问题。在课程内容上,有些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仅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部分创业教育内容,或通过举办创业教育讲座来代替。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到大学四年级才开课,开课时间太迟了,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大多数高校理论传授多,实践机会少,大课宣讲多,个性化指导少。
4.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多
在创业教育中实践课程的作用尤为关键,它既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从实践环节中找到未来创业的方向和思路。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课程,实践课程需要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模拟实验室、企业实践基地等一批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多,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教学,仅仅只能让大学生熟悉和掌握一些创业基本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离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差得很远,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1.深化创业教育工作理念
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在做好就业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从未来战略发展和当代人才培养的高度上,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建设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高校还要积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成才观念,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社会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鼓励大学生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自觉接受创业教育,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主动投身创业实践,在创业大潮中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批懂创业基础知识、有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好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应从与创业教育相关的专业中挑选教学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教师组建专职创业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开展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参与企业管理,体验创业过程,了解市场规律,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职业经理人、金融专家担任大学生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一对一指导大学创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效提升整体师资实力。
3.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善于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门学科和专业中,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的有机结合,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必修课程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选修课程,一二年级学生完成必修课程,三四年级中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继续完成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既要有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关的交叉专业素材。在教学方法上,要减少简单的课堂传授知识,强化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在教学方式上,要理论联系实践,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一线,体验创业历程,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政府、企业都应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高校应积极寻求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模拟实验室,打造大学生创业教育校内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政府应在企业注册、税费减免、融资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企业负责人走进高校创业教育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同时邀请大学生到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创业教育校外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针对中职学生实际,主要从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三方面进行阐述。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如今中职院校招生人数比较多,而且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偏科也比较严重。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学生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是想学习但不知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学习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错误,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情绪的起伏也比较大。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孤僻、自卑、自制力差、抑郁等等。当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感觉到生活没有希望,感觉力不从心,生活和生命都没有意义,会产生绝望的感觉,甚至有一少部分人会存在自残的行为或者产生自杀的念头。当学生出现自残的行为时,会使用小刀或者是其他利器在身体的某一些部位上乱划,甚至会使用烟头等高温的东西烫自己。自卑就是对于自己的一种不认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过多地进行自我否定,在内心一直强调“我不行”“我不可以”,对于自己的优点认识得不明确,对于自己的缺c通常是进行放大。中专学生的情绪可能会起伏不定,自控能力比较差,自尊心比较强,在外界的各种刺激之下易怒;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平衡可能会产生矛盾。中职院校学生的不成熟加上情绪激化,可能会导致矛盾的加剧。
3.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中职院校学生的见识以及交友的圈子会逐渐地增大。如果中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够及时地进行干预,学生可能会因为交友不慎而引起各方各面的心理问题。此外,如今独生子女数量比较多,加之家长也尤其宠爱,所以造成了一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除此之外,农村子女通常家庭情况不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学生过分独立。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就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与其他学生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排斥的心理,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经常发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的事件。
二、实施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刚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学校的了解不够,因此针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帮助新生熟悉环境并且快速地调整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乐观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中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早期的时候产生的。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根据每个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同,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促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新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其次,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人际交往的教育。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新环境,心理的波动相对也比较小,所以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珍惜和把握大好的时光,要侧重于心理发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最后,对于毕业生应该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大多数的学生面临毕业可能会出现焦虑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于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导向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不良心理,尽快地调整心态,投入到社会工作之中。
2.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线
中职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强调自身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增强自身的素质,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职业竞赛,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气质和特征,在今后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选择更加符合自身气质特点的职业。另外要强调情绪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另外学校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有质量地进行,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配备专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关键词:继续教育;英语语言;学习策略;教学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65—02
一、引言
在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中,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它也是成教学生最感困难的科目。因此,如何搞好成教英语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培养自觉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善于选择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所以,在指导学生使用新的学习策略前,教师要对学生现有使用策略进行全面了解,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1990)根据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是指直接参与目标语学习的策略,并对语言进行人脑处理;间接策略则是通过注意力集中、评价、计划、控制焦虑、寻找机会、增强合作和移情等手段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的支持。直接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测量语言学习策略最常用的Ox—ford编制的自陈式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该策略量表经过多次修改已成为一个目前比较流行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量表,被认为是一个极富价值的诊断性工具。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内容。本文受试对象是东北农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拟用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从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会策略等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2 问卷方法与回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
3 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语言学习策略这一原本抽象的概念,但经过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编制的SILL量表进行测量,就可以用量化的数据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客观的研究,从而对教学多样性有所启示。
按照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提出的测量标准,每种策略平均值表示受试使用该策略的频率,具体测量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下:单个策略平均值在1.0—1.4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1.5—2.4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2.5—3.4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3.5—4.4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3.5—5.0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全体受试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偿和元认知策略,其次是认知和社交策略,记忆和情感策略的频率最低。
从使用频率上分析全体被试的学习策略,学生能够将应试的一些技巧转移到平时学习中,从宏观上积极调控自身的语言学习过程,提高了补偿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受试者使用补偿策略的频率最高的,表明受试学生能有意识地通过上下文,预测他人目的手段克服因在理解和运用目的语中知识的欠缺及遇到的语言障碍。由于学生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与英语测试,学生有可能将应试技巧中经常使用的迂回表达、猜测词义等带有补偿性质的技巧迁移到日常的语言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普遍使用,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能够在宏观上主动调控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协调本身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等。
社交策略的使用频率较高,表明学生开始意识到和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抓住一切提高使用目的语的机会的重要性;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偏低与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学生还不太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在语言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和情感障碍(如焦虑、缺乏信心、害怕失败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足,学生缺乏对情感策略的了解,也不知道情感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还有可能是教师也缺乏对这方面的认识,因而没有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
因为缺乏真实的英语交际学习环境以及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记忆”是中国学生最常用的语言学习策略。但在本研究中学生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却是最低的。学生习惯用背诵生词、重复记忆等传统的记忆方法,不习惯量表中提到的借助肢体语言或英语的节奏等策略来帮助记忆。
四、对教学多样性的启示
针对继续教育学院成教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策略和应用的不足,教师应关注以下五点。
1 在教材选择上,选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适用的教材和多媒体网络的辅助有助于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可教性”,而采用脱离现实生活的教材。
2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平等自主,突出个性化特点。这种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以及学生间互动。此外,立体教学方法能够打破旧的教学格局,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方法、转变角度,有效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多媒体网络提供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层次集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友好交互的学习界面,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能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角色,由“主导灌输”变为“引导服务”。
3 在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掌握和学习策略的了解,调整教学改进过程和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过程和条件,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与学习策略类型相匹配。针对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应用频率过低的现状,首先,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带动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施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创造条件。教师不再是参与者,而是倡导者、鼓动者和推动者,在生动真实的语言场景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其次,互动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网络实现阅读资料共享和学生阅读互动,增强学生之间学习上的互动和竞争,有助于帮助情感策略的应用。
4 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形成性评价。首先,针对学生缺少对情感策略的了解,使用该策略的频率较低的现状,教师应给予有力的指导。例如在课堂上,鼓励成教学生多说多练消除学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和情感障碍;然后,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种教学注重平时评价。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正式上课之前完成自学任务。教师把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穿插于课堂教学,既是告诉学生教学知识的重要性,也是通过知识补充和链接来增加考核的真实性。这种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考核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实习;教育;管理
在工作中,本文抓住毕业班的三个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工作。
一、加强班集体建设,制定毕业班的班级制度。
一方面,建立班级QQ群,要求学生加入该班级群,备注好自己的真实姓名。针对已实习的学生要求她们每天登一次QQ,上网不方便的学生,至少一星期登一次QQ,并查看群消息和群邮件。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习地点分片区设立小组长,实行责任分管到人,通过网上各小组讨论形成班级公约,公布在班级主页上,便于每个学生查看和履行职责,其中班级公约的一条就是关于安全,一周报告一次。
二、强化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我将她们入学来参加活动的所有照片放在班级主页上,并附上一些温馨的话语,让同学们随时回忆起在校的美好时光,同学们真挚可贵的友情。并在班级公告栏内,定期填写励志的话语,如:“同学们:你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大家加油!” ;“孩子们:希望你们把握住时间和机会,为自己人生的下一个站点做出自己的努力,让青春无悔,让梦想点亮。”;“孩子们:积极主动,总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学着明白,经历过就是一种财富;学着遗忘,轻装上阵,迎接新的生活。”等等。
三、坚定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具体采取的措施就是每周给学生写一封信,通过群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大家。为此,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通过下寝、电话、利用QQ谈话、手机短信、有条件的地方深入学生实习地点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在与不少同学谈心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到对毕业后的生活有压力,对以后要走的道路还有几分不确定和隐忧的担心,以及在外的孤独等等。针对此,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对求职的心理调适。首先,在信中告诉她们,求职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比如有的学生想继续在学业上深造,有的想考教师编制,有的想进入企业。这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个性特质、对未来人生的设想等诸多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信中我一直强调给学生的理念也是要学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对于那个专业的学生,我都主张一定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我是非常鼓励去专升本或者考研的,因为平时读书就比较踏实,性格也比较沉稳,那有些同学我也是一定不会再去劝他深造的,因为可能确实对书本知识没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可能在交际或者其它方面有自己的特长,那我觉得去企业或者自己去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有心,就可以持之以恒。其次,要求学生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期待,立足现实。系里也来过几个招聘单位,有时候觉得她们的热情也不是那么高,可能对工作地点或者待遇不是很满意,觉得不够有吸引力。其实,这个问题要分两面看,一方面来说,可能确实想再等等看,有没有更好的出路,这也无可厚非,其次呢,告诉她们,也要立足现实,先就业再择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应届大学生在整个就业市场都不是特别高涨的前提下,一下子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工作是非常之难的,所以学会在工作中进行成长,毕竟学校和社会的差距感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
最后,信里面经常强调要她们敢于面对挫折,克服自卑的心理,以最好的状态去求职。比如在信里谈到,有时候看到一些好的单位来招聘,很多人就觉得我学校也不是很好,自己也不是很优秀,是不是不行呢?其实,要相信自己,不过高的估计自己,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其实学历有时候也没有那么重要,我一直给学生说一个例子,前两届有个毕业生,就是专科,但在一个待遇很不错的国企招聘中脱颖而出,最后就打破了本来用人单位限定只招本科的惯例,现在在企业也发展的相当不错。
(二)以情感人,关心学生的安全。以一个家长或者大姐的口吻,切实关心学生在外的安全,增强她们的归属感。写信时流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关心学生在外的一切,包括,在外的人身安全、生活安全、求职安全,初入职的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大胆的走上社会,谈谈学校的状况和变化,以及我自己刚入职时的感受等等。以这样的形式每个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依然有身处学校的感觉,一句贴心的话,能够让在外的学生倍感温暖。
(三)积极的查找关于就业及报考相关证书的政策和要求,发送给学生。比如报关员考试、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等等。
通过网络班集体的建设,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邮件沟通,得到了各班学生的强烈反响,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像亲人、朋友一样。大家看到我给她们写的第一封信,纷纷留言,以前很少在班上说话的同学,也积极的参与进来。大胆地谈自己刚刚参加面试的感受,关心学校的变化,表现出更强的爱校情感,流露出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原来比较懒散呆在寝室不愿走出校门的学生,看到班上别的同学能够积极主动的找工作,她们也有危机感了,找工作比原来积极主动了许多。有同学留言:
李莉3月9日?13:18
老师,刚看到你的信,真的觉得很感动,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现在任凭有多么想念都是徒劳的,不管怎么样,大家的心能够紧紧在一起就够了。每天都在工作,正式面临社会了,在工作上我狠怕犯错误,会加油。希望工作和正在找工作和学习的同学好好加油,大家永远都是最棒的301的一份子。还有,谢谢老师。
余灿3月10日?13:34
我怎么才看到啊? 哈哈
刚考完专八? 不知道会不会过? 但是心情很舒畅 长沙的天气变好了? 我知道春天来了? 哈哈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 !!!
相信我们都会混的好好的? MISS 张 ?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爱!!嘿嘿 我们都不会让您失望 ? 相信生活总是美好的!
徐红梅3月9日?18:36
从来不拒绝成长,也绝不会忘记那些陪我一起走过的人。我们一起加油!
何玲3月15日?10:16
貌似我是最后一个看到这么多留言的啊,不好意思,工作的时候公司不联网,只能登MSN,所以一直很少和大家在Q上联系。老师,朋友们都好吗?真的很想念你们,不管人在何方,不论成败与否,商务301的同学们,与你们一起共度的大学生活是我的学习生涯中最快乐的日子,希望你们一切安好。也感谢我们的辅导员,您的牵挂与关心,才使我们在偌大的城市里奋斗时不至于迷失方向。愿老师健康,幸福。。。。。。
通过这一举措,学生们都能够在每一周很集中的时间上QQ,会主动关心群邮件,踊跃跟帖,关心班级动态。班级群也活跃了,班级凝聚力得到极大地增强。明显感觉她们长大了,面对老师也更有礼貌。那么,对于她们的管理就容易很多,通过上网能够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状态,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能及时的掌握和第一时间解决。学生们都能够很好地履行班级公约,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因为学生的分散而受到影响,反而她们都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开展得非常顺利。毕业时,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更浓,通过她们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09商务英语302班获得“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考上了三个专升本;四个同学拿到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八名学生取得初中英语教师资格证;就业率达到100%的好成绩。当然这些不能代表一切,但能映射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这正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应该具备的。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对于实习阶段的毕业班,班级管理不能集中,学生的归属感缺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特殊的阶段,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同样也能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能够发挥班级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为此,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应该针对毕业班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工作,不能一味地放之任之,必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如果辅导员在毕业班的管理和教育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而且在学生分布不集中的状况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应该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更应该重视班级建设,重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迁移;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6-0008-05
学习过程就是迁移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早期研究者大多使用数学材料作为迁移的实验材料,他们认为学习数学能锻炼人的推理能力,一旦掌握了推理能力,学生就很容易把推理的方法迁移到其他知识上去。用数学材料对迁移能力进行研究是一个经典思路。而研究方法上常采用等组法,研究对象大多选用初中以上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学习迁移的研究较少。
前人研究认为,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水平、意志和情感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学习迁移。在7至18岁之间,也就是小学阶段至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越大,学习动机越明确,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小学阶段,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本研究希望探索不同年龄小学生在有无讲解的实验条件下其学习迁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迁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一方面,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心理学中关于迁移的研究是对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领域。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迁移,是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迁移,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有用性,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和创新的目标。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一)学习迁移
迁移这个概念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迁移即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Gick和Holyoak[1]认为迁移的基本含义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周谦[2]认为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冯忠良[3]认为迁移是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该影响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规范学习中,只要存在学习就会有迁移。
(二)学习与学习迁移的关系
杨卫星和张梅玲[4]认为教育与学习迁移是密不可分,迁移就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学习结果,即对知识、技能、概念、方法、原理原则和态度等的变化地运用。迁移是最主要的学习规律之一,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学习又因为迁移而提高深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到区别,学习和迁移的区别就是学习是在同一任务中进行,而迁移是在不同任务中进行的过程。Cormier和Hagman[5]认为,学习和迁移的区别在于,学习发生在同一任务而迁移存在于不同任务间,但是实际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任务,每一次重复都是在其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同一任务在不同时间的重复操作,有时可以称为“自身迁移”。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一般性因素
学习迁移受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与迁移之间的时间间隔、学习深度、学习态度、对过去经验的运用和概括化程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化程度、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习迁移还受到源任务的性质和掌握程度的影响。当源任务与后继学习任务不同或相反时,发生负迁移作用的可能性会提高。前后学习材料相似程度也影响学习迁移。Osgood在[6]1949年提出了能预测迁移效果的“迁移与倒摄曲面”三维模型图。Osgood在研究中发现,当两套学习材料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发生一系列变化时,迁移的性质和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吕传汉和汪秉彝[7]认为,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数学对象的概括能力、数学的认知结构、模式识别、自我监控和非认知因素。例如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的特征和教学环境等。在学习材料上,先后顺序存在逻辑关系对于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迁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必须要清楚、层次清晰。
有的学者认为,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还有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和数学学习的定势。邱文华认为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范围就越小,迁移的效果也越差。反之,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效果也越好。数学学习的定势是指向于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定势本身是在一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在数学学习中要发挥定势对迁移的促进作用,防止定势阻碍作用的发生。
三、小学生学习迁移实验
(一)研究目的
为了解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迁移能力差异,设计本次实验,在教师指导和自学两种条件下,研究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水平。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证参考。
(二)实验设计与材料
本实验是一个3(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有指导、无指导)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题目回答的正确率。本次研究的三种数学迁移材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和进度进行精心设计,实验材料对于被试来说都是新知识,并分别经由有10年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进行评核,认为迁移程度及难度恰当。三种材料的具体情况为: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故设计万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实验组中教导学生三道例题并测试16道题目,被试组自学迁移规律并测试16道题目。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转折期,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设计了从整数加减法迁移到简单一位小数加减法,让三年级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前提下学习小数的加减法,进行规则和计算的迁移过程。共包括10道小数运算题目。五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小数的简单加减法后,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情况下设计相类似的分数的加减法。虽然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分数,但科任教师反映学生还是不知道分数究竟是什么概念,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设计出10道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讲授例题后学生进行测试,与对照组比较得出相关结果。材料的书面指导语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选择了X道计算题目来了解同学们的数学情况。请同学们认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第二,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应采用通俗易懂的材料进行知识的迁移,遵循简单原则。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正处于思维的转折期,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此阶段的学生思维灵活,可适当增加变式题目,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给予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因为实验结果显示高年级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差别不大,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会掌握迁移的规律,但可能时间要长一点。
五、培养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启示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孙千高[9]认为教师应该精心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和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迁移。李莉[10]认为,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问题情境中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进而增强自信心,激发知识迁移的发生。
(二)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本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顺利迁移,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成为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促进正迁移的实现。
(三)构建数学的认知结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迁移,核心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首先,要注重教材的设计结构。教师讲授新课主要是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结构只有在合理的前提下,教师能对应课本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其次,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数学是一门以锻炼学生思维逻辑为导向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清楚知道数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将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只有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钻研,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正迁移,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学生才会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勇于探索,寻求办法,为解决新问题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Gick M L,Holyoak k J. The cogni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J].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1987:9-46.
[2]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28-439.
[3]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体制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52.
[4]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8(1).
[5]Cormier S M,Hagman J D.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M]. 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87.
[6]Osgood C E. The similarity paradox in human learning:A resolu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9,56(3):132-143.
[7]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74-79.
[8]邱文华.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J].德阳教育学院学校,2016(1):83-84.
[9]孙千高.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迁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