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时间:2023-03-03 15:57:29

导语:在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精读;述评

1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

英语精读作为大学英语主体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文化传递等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英语精读课费时较多、成效很低、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被划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课堂上老师设计的一系列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来完成。它颠覆了原来的教学顺序、转变了师生角色,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精读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不会再囿于语言点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会更关注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分类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始于2014 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笔者以“英语精读”“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18 年12 月一共有23 篇文献。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论文研究侧重点进行分类,分为应用研究、模式探析及问题探究三大类。在这23 篇文献中,其中8 篇属于应用研究类,占总数的35%;10 篇属于模式探析类,占总数的45%;2 篇属于问题探究类,占总数的10%。

3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3.1 教学应用研究

在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际的英语精读教学中。庞亚飞[1]首先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然后采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证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王驰宇[2]具体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高年级英语精读教学,并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郭放[3]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课堂的现状,探讨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范立彬,李笑[4]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英语精读教学中翻转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和步骤。李东燕[5]指出目前英语精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翻转课堂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四点策略。

3.2 教学模式探析

除了介绍翻转课堂的背景、概念、特点、理念、现状等,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李明慧[6]以30 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精读课为采样项目,探讨了以干预性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张艳萍[7]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贴合英语精读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刘忠才,陈平,李景[8]以青岛工学院2015 级2 、3 班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 》中14 个单元为采样项目,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和测试法、交谈法,设计了课前及课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两个班的实验数据,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民办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借鉴。虽然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模式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理论,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创新。窦晶[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精读教学有着正面意义。焦云韫[10]首先探讨了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再通过一个月的实验,证明了受试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3.3 问题探究

翻转课堂自推行来,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推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也在其影响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张婷[11]通过实践教学和相关研究,概括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有效检测措施。张艳萍[12]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局限性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近几年关于英语精读这门课程的翻转课堂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略谈一些自己的浅见,敬请批评指正。1)研究内容的广度还需要加深。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但英语精读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其他课程相比,研究内容的广度还有所欠缺。以“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听力”与“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文献分别为126 篇和80 篇。2)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对笔者检索到的23 篇文献综述后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只是简单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优势等,然后展开实验研究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基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如主动学习法、同侪学习法等开展研究。3)研究视野有待开阔。相关文献大多是从课堂或教师角度入手,指出目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参与高,并提升学习动机。但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4)有的研究指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有效课下监督措施,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然而相关研究只是泛泛而谈,如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但具体怎么搭建,如何确保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研究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科学的机制。

4.2 研究展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革英语精读教学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诸多理论、技术及实践的挑战,亟待更多学者参与其中。1)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现有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研究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未来的研究应该思考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进一步融合到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2)建立有效监督与评价机制。翻转课堂自推广以来,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研究也对其持肯定态度。对于精读教学,尽管其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如何监督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怎样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中最突出的挑战是学生在课下准备不充分[13]。精读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涵盖读、写、译等多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思考如何建立一整套监督与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3)现有文献缺乏针对精读课前导学材料的系统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在制作英语导学材料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时间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准备翻转课堂材料的时间是传统课堂的六倍之多[14];其次,技术上的挑战,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因此,做出来的视频课件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英语精读内容庞杂,如何做好导学内容的设计是英语精读教学研究值得研究的方向。导学材料是一个单元的开始,体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整体设计,主题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课件是否生动有趣都是教师在设计导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4)在精读课堂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也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翻转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课中及课下,教师的引导始终贯穿其中。传统精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喜欢依赖老师。因此他们内心抵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自主学习中,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异常重要了。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都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对近几年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综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针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但针对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增长缓慢,且研究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在相关领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英语精读教学助力,促进相关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亚飞.“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6):30-31.

[2]王驰宇.试析翻转课堂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77-178.

[3]郭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115.

[4]范立彬,李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8-170.

[5]李冬燕.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36):62-63.

[6]李明慧.基于干预性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74-76.

[7]张艳萍.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15-216.

[8]刘忠才,陈平,李景云.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8(3):21-23,33.

[9]窦晶.大学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6):72-75.

[10]焦云韫.浅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81-83.

[11]张婷.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英语教师,2015,15(24):122-123,132.

[12]张艳萍.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129-130.

第2篇

【关键词】听说 读写 梯度 情境教学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日渐发达,对境外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这就催生了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紧跟当前形势,确立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国际化,鸿德学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了外国留学生,设立了硬件齐全的英语角和跨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全校的中外学生在校园内多多进行交流。外语系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这一趋势的潮头。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外语系学生的读写和思维能力胜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显得过于腼腆、内敛,难以打破交流障碍。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自我反思,重新审视了系内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发现目前的教学法体系虽已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大量借鉴了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根源是偏重培养学者型人才,忽视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遗留。为了纠偏,外语系领导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对策的基础上决定提纲携领,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加大听说的比重。我被指派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以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加大听说比重这个教改问题上所做探讨的要点。

二、传统教学中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它同类院校相似,经过了反复论证并长期在使用中调整,大体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现状的。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能够用英语口语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须打破精读课重心偏大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泛读、精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课程,虽然有的学校把听力和口语并作一门课称为“听说课”,或加上视频改成“视听说课”,或把泛读课称作阅读课,或把泛读和和精读并作一门课称为“综合英语”等,其实都是在这个思维框架内进行的具体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其主要特点都是以精读课为中心,让其它课程或为精读课奠定基础,或强化精读课的效果。一般来说,其它课程只负责培养单一技能,精读课才是把所学各项技能综合起来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反映学生对英语的全面运用能力,只有精读课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这就使得学生重视精读课成绩,教师重视精读课教学技巧,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精读课的师资配备。

在这一课程设置框架内,精读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精”的意思是“精细地”,而“读”的意思是学英语从“阅读”入手,因此在精读课上,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课文的每一句话,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语篇内容,再通过穿插句型或情景练习(口头+笔头)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少错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大体上看,精读课上的这些常规做法是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而设置一门课程来综合学生所掌握的单一语言技能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呢?答案是问题就出在这个“读”字上。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达。有了接收和积累才能表达。无论是接收还是表达,都有两个渠道,接收的渠道是听和读,表达则通过说和写来实现。听和说构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渠道,而读和写则是另一套循环通路。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精读课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读写高于听说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受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挑战,被认为是不符合语言自身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是错误的。根据当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决定把读写为重心改为以听说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听说的课时或课型,而是设置一门与精读课对等的听说课,在该课上综合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单一语言技能,培养既熟练又准确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将不会过度依赖眼睛和手写,而是直接通过耳朵和嘴巴来进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和内蒙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暂定这门课程为“听说综合课”,并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了这门课程的试点,预计需要两年的周期,对象涉及一、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每周8课时。如果听说综合课的试验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还是取消精读课,有待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加以分析、论证。

三、正确理解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专家都认为读写高于听说,这种想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这种认识的几个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读和写是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人们自动地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其次是多数社会积淀的思想精华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历史记载、宗教/哲理论述和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崇尚书本和阅读。再者,书面记载不会瞬间即逝,能永久保留一个民族的重大记忆,以传承后代,这就使得文字显得十分有价值。此外,研究语言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书写能力的社会阶层,从维护自身地位的目的出发,往往倾向于强调读写优于听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会价值观,却与语言本质和二语习得理论无关。

后来,总的社会形势有所改变。工业革命和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读写不再是社会高层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人们摒弃了文绉绉的书面语而追求口语的亲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现向世人说明成功不仅靠书本知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浮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新发现。

索绪尔以后的当代西方语言学家几乎都认为听说比读写更重要,胡壮麟等专家(1988)概括了他们提到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任何一个部落和民族的发展史都证明是先拥有口语,后发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这说明口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却不然。第二,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都是从父母教的口语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学会学校的书面语。根据我们的观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于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我们觉察不到。在历史长河中,书面语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向口语靠拢,这就说明本质上书面语是以口语为蓝本的,而不是口语以书面语为标尺来塑造自身,所以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一目了然。这里提到的三个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还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是本末倒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矫正这一关系。

四、一项课程设置层面的改革设想

根据我们的设想,听说综合课是一门代替精读课部分功能的课程。既然如此,这门课就必须与传统的听说课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听说课上一般是由听力短段来设定场景,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后续练习,这些活动往往围绕话题(topic)和语场(field)展开,比如,学生听一段关于看电影的对话后,进行全班发言或小组讨论,评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门课对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循序渐进学习规律不予考虑,只注重语言的功能和特定场合的意思表达,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词汇或具备处理复杂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对学生语言标准化的要求。而听说综合课则不能按这样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活动。在听说综合课上,学生不仅要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把在听说、泛读、语法、翻译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不仅能够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比较规范的英语回应,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兴讲演,而且能够在课后让自己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体现在读、写和英汉、汉英互译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法体系。

经过对一些主要教学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选定了在英国1930到1960年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情境口语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学校在应用。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纪常见到的英国编撰的课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体现了这一教学法体系。遵循这一教学法体系所设定的大纲通常建立在三个主要原则基础之上:(1)选择性(在选择教材和安排进度时首选词频最高的常用词,并根据所含语法现象的难易度来选择句法难度适宜的语料);(2)梯度(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教学内容);(3)最佳呈现方式(注重场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选择性和梯度至关重要,是使听力综合课接过部分精读课功能并区别于传统听说课的关键,是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又把不规范的即兴话语行为转化为内化的标准英语之最有效方法。当然,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当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我们在场景生成和气氛营造方面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优势,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费用,又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总结概括了情境口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语言教学起始于口语教学,听说输入语料先于文字输入。

(2)课堂所用语言一律为目标语。

(3)新的语言点全部通过生活场景引进并重复练习。

(4)严格筛选词汇,以保证其覆盖最基本的生活内容。

(5)语法现象分级,先教容易的,后教复杂的。

(6)学生打下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之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

他们认为,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点,因为这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为情境的展示就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评估英语教W法时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论依托、设计和过程。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角度来看,情境口语教学法建立在听说重于读写的认识基础之上,同时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语言结构必须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强调语境的功能主义思路与拆分语言成分的结构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在教学手法上采用归纳法,即学生通过场景来体会生词词义,而不是让教师解释词义。从设计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实用语言技能并注重规范语言的使用。以学生能说为首要目的,能写为次要目的。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大纲应该体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不以话题和语场为焦点组织课堂活动,而以语言现象的难易度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用PPT、实物、表演和手势等来烘托场景,学生初级阶段多做例句重复和替换练习,高级阶段则可自由表述。教师角色除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尴尬学生、纠正错误、出题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场景。初级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模仿、回答问题和回应教师的指令来吸收内化语言规则。教材的作用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进展方向,由教师来决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骤推进还是多用其它补充材料。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参与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决心不负众望。从过程角度来看,这门课程将延续两学年。整体进程是从教师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控制发展到学生自主运用词汇和句法结构;从句型操练过渡到自如表述。课堂上从易到难的一连串活动应该是听(接收)、集体模仿、个别模仿、教师正音、创造性运用句型、教师鼓励参与、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教师纠错等。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我们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教师目前都已谙熟在心,大家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做出新的发现。

五、结语

本论文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NGJGH2016135)中系列论文成果之一。这些系列论文的分工是,本论文负从宏观上阐释项目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因此我从理论上和落实角度说明了我们对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其它随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将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介绍和对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们的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可能已经步入常轨,届时会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希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区内外同行们与我们联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为我国和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张岚.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关 键 词】英语专业 基础阶段 精读课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读,听,译,写与说的基本能力,使学习者能以英语为工具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基础。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精读课即基础英语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并且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及观念影响下,许多师生都认为英语专业精读课如同高中英语课程,主要讲解词汇语法、解释句子翻译课文。这种教师单一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并且缺少学生教师之间英语交流沟通。在精读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要死记硬背默写单词,他们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仅仅如此。有些学生虽然发音准确、语调优美、语法精通,然而方到用时,才发现无从开口,词语匮乏。然而长期以来,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及其效果的确不尽如人意。这种学与用的脱节不仅使得学习者更加依赖教授者,更是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语言知识的积极性。经过本人多年英语精读教学实践发现,制约精读课程教学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英语精读课程主要以单一教师灌输为主。其次,学生们普遍词汇匮乏也是影响精读课授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再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同样制约精读课程的授课效果。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成为摆在英语专业教学面前的一道重要且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鉴于精读课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精读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薄之见。因此,鉴于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精读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培养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将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一、精读教学制约因素

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英语精读课程主要以单一教师灌输为主从而造成英语学习者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具体而言,精读课程的每一单元讲解主要分为,背景知识,文章结构,句型词语以及课后练习。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作为主体以不断讲解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作为学生主要以“note taking”为主,几乎是在无思考的状况下奋笔疾书,逐渐失去了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思考能力,讨论能力,辨别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当教师在提问时,或组织学生讨论时,学生们却表现出不知所措,无言以对。究其原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没有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会逐渐消失。教学效果往往相差甚远。这样的教授方法无法适应与国际化接轨的英语教学。然而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目标,包括专业知识以及思维能力、语言技能的实践更要鼓励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课堂讲授中真正达到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那么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比如,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场景。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自编、导、演英语话剧,每个学生担任一个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走进英语语境中。消除课堂讲授的枯燥,不断产生学习英语的激情,进入英语思维状态。此外录音笔、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也可以使课文生动活泼,使得学生享受视觉和听觉效果.当然教师在以上课堂中均是安排着,组织者,观察者,指导者以及评价者,所以教师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备课,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学生们普遍词汇匮乏也是影响精读课授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一门语言,均从学习其词汇开始。词汇的积累对于初级阶段的精读课教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肩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尽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但进入大学后要求掌握的英语单词数量与质量均要有所提高。比如,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一词多义的语境区分等给学生学习和准确理解篇章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快速顺利的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是由于生词造成,因此教师要鼓励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就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自身条件和其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词汇因素更是成为制约他们一个重要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应该从增加词汇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积累。在讲授生词时,尽量给例子列语境,讲构成如前缀法、后缀法、合成词等。

背景知识缺乏影响阅读理解的提高

最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同样制约精读课程的授课效果。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着该语言国家的历史的演变,社会发展以及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知晓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准则,就无法真正掌握改语言并准确使用。因此,精读课文中,背景知识是学习理解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基础英语I,unit 2 Maheegun My Brother为例。教学计划的第一部分为 “cultural input”文化输入,包含:I) Wolf IQ Test,II)Film Display of Dancing with the Wolves,III)London Jack and His Works,IV)Wolf Wisdom V)Easter.通过以上两个小时的背景学习,首先,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其次,对于课文篇章,学生们充满期待好奇,表现出想学习的强烈欲望。再者,在稍后的课文分析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中字里行间的表达,理解的更加准确和深刻。

总而言之,知识面窄,认识问题单一,特别是对英语课文中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受到阻力,增加学习的难度。即使文化语言的差异经常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但是只要学习者具备相关的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介绍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清除文化障碍;同时应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有趣的读物或从网上下载,从报刊杂志、英语刊物、英特网上选取合适内容介绍给学生,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读物,从而达到增加知识面与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方法革新

随着教育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不断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英语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日益发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中选择适合基础阶段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实现当代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的关键。世间既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法,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方法。作为英语教育者,应该结合不同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应用,调整。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较好的革新尝试。就传统的教学法方法而言,尽管表现出明显的弊端,比如教学模式枯燥死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师主控权过大,学生依赖惰性不断滋生失去创新能力,但还有其可取的一面,比如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即注重语言语法结构的讲解,在教学中精讲使得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舍弃传统法,而应该发挥其有利益的一面。就交际教学法而言: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交际,培养交际能力就是语言学习的目标,只有努力进行交际才是掌握所学语言的最佳途径。以此在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应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在初级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际,教师应该对所出的错误给予适当的纠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将教学中所涉及的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内容在课前独立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传统教学法对课文中语言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于此同时调动学生们得积极性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理解看法,但这只是课堂的一些准备工作、基础工作,绝不能是重点。其次,从课文的整体布局和篇章结构入手,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各种问题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以监管为目标,观察,倾听,点评从而真正达到讨论的实际意义。当然,对文章的修辞、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引发的深层思考等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又能使所学语言知识派上用场。再者,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小组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5―6人)的若干小组,然后分配给每组不同的交际任务:例如Fast roads in the U.S.,Pennsylvania Dutch town,Cliff’s Notes 以及Iceberg Principle等等。每组讨论之后要派出一个代表表述他们的观点,其余同学可以自由提问,作为教师则是倾听,点评并且做以补充说明。任务结束后,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和感谢,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全部结束后,组与组之间再次进行交流反馈。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获取彼此信息,并且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大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并且在没有教师参加的平等、轻松的气氛之中,学生更容易克服畏惧心理,从而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经过这样的小组活动,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同时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更是得到不断的提高。第三,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拓展延伸课文内容。针对课文涉及到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背景知识,由教师提出要求鼓励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和分析别且配以音乐或图片,最后教师点评,进行补充到达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化素养。第四,增加讨论阶段的比重。传统英语课文的讲授重点是字词句语法分析,作为英语教育者,应该将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把重点转移到篇章的角度来探讨课文。传统语法只注重语言结构分析,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独立的单词群体,以句子为单位的个体,由此忽视了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误解其传达的信息。然而文章是在书面交际中的对象和理想单位。它并非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的集合,而是有机统一体,是具有明确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只有先把握篇章结构,才能全面把握上下文中所产生的信息。只有对篇章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全面解读,才能从一定高度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相对准确地掌握作者所传递的原本信息。通常教师会利用几乎所有的课堂时间讲授课文内容,仅剩余少量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殊不知语言学习过程中讨论和练习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键步骤,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应该创造语言环境,使得学生在使用该语言时,比较自然地道。最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但是无论采用任何方法都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即授课内容,授课对象等。比如,在讲解到议论文美国犯罪率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美国电视剧“Prison Break”越狱并且一起讨论故事情节,感受美国监狱文化并且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上课;让学生来做Presentation;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等等。所有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变成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交际提供足够的空间。把“知识型”灌输性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输出为主的“交际型”课堂,使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适则可选,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调整英语教学。精读课的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等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慧敏,徐景陵.试论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小组活动[J].外语界,1992,(4).

[2]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3]章运椿.在精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外语界,1995,(3).

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我院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现状出发,探析了影响精读教学质量的因素,并寻求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引言

近两年来,我院外语系学生专四通过率下降。此外,从近三年每学期的期中测评上看,学生对精读课教师的评价集中在:重点难点不突出,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教师则抱怨学生基础越来越差,不配合,学习自主性和兴趣低。精读课教师和学生互不满意的这种情况,相信在每个学校多多少少都存在。众所周知,大一、大二是专业技能打基础的阶段,低年级精读课有四大任务:(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分析思考能力;(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扩大词汇;(4)增加文化背景知识。[1]

因此,如何提高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因素着手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笔者发现,本系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英语教学法,以讲授语言传授语法文化知识为主。语言点、词汇句法语法的讲解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课堂交际有限,其中又大多围绕词义、句意、语法知识来进行。虽然传统教学法在帮助学生打基础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的弊端也较明显: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填鸭式”的讲授方法,会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2]

因此,要改进精读教学质量,首先要改传统教学法为交互式教学法。该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主题教学法,并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和听力训练。[3]“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4]诚然,该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又需要另外两大因素:转变观念的教师和学生。

三、教师转变观念

在这里,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和评估者。[5]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具备和欠缺的知识、不同的需求、个性的差异、不同的基础,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课堂提问方面,根据Herbert(1978)按对阅读理解深浅层次的不同要求对提问的分类:字面层次类(literal level)、解释层次类(interpretive level)和应用层次类(applied level),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既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或理解程度,又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受关注的感觉。

其次,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现实性、生活性、时代性,以引起学生共鸣、有话可说为目标。比如在讲《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Unit 14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Drug Problem?”一文时,在导入部分,笔者结合满文军吸毒入狱的新闻,先让学生看了一个吸毒版的MV《懂你》,然后就此问学生吸毒的原因、常见的种类、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等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中作者对禁毒措施的观点。

最后,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比如设置课前Free Talk、辩论等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师生合作交往模式和学生与学生协作交往模式,如此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为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提供一个平台。以Free Talk为例,在实施时,为了让学生加以重视之,笔者不仅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内容要充实,逻辑要清晰,回答问题时候要表述清晰,互动充分等),还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发言提问,避免冷场的局面出现。这样,严格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好习惯,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达到更好地交际和锻炼口语的效果。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精读老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流利的口语,还要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上则要超越纯语法型的讲解,言简意赅,由点到面,由外到内,深挖课文。

四、学生转变观念

现在英语开课的时间越来越早,但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的学习后,大多数人却属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一族。这和我们的考试指挥棒和考试制度不无关系。现在对英语的听说在初高中里普遍缺少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学生在升入初高中后,面对的是教师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阅读和完型填空的机械操练,临近考试时则采用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图式:英语的学习,听说交际不实用,在得高分上远不如对词汇和语法的投资见效。而在依然还以教材为主要阵地的背景下,课文的学习被学生当作最重要的任务。[6]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讲,在提问,学生大多低头看书,以沉默不语为应答。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百害而无一利。可见,学生急需改变观念和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1.重视英语听说能力。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教师的引导当成是锻炼机会,才会有参与意识。从另一角度来说,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提高了,才会更有底气和信心在课堂上发言,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

2.提高自学意识。只有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只有认真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学生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才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实现的根基,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最终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五项技能。

3.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要意识到由于自身基础、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所以需要交流,也需要利用这样的机会自我营造锻炼口语的氛围。此外,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尤其是小组活动,也需要合作,而且这也为日后职场中的teamwork(团队合作)打下基础。

有了上述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改变消极的课堂应对行为,变得更加注意听讲,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发挥学习主体这一角色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精读课要改变现状不是朝夕之事。教师只有积极采用新的交互式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都改变观念,努力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参与配合意识,精读课的教学才会有转机。

参考文献

[1]李莉文.试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45-47.

[2]徐艳甲.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Vol.28:138.

[3]朱丽骏.新型英语精读教学探微[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3),Vol.19,No.2:46.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写作,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

 

引言

英语一直是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难题,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又以写尤为困难。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都有畏惧心理;一提到上写作课,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枯燥”、“乏味”这些词。写作之所以会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与以往的写作课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一方面,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精读课为主要课型,教师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又面临着提高学生参加CET和课程考试的合格率和成绩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想法,把通过CET考试和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从而使其在英语学习上抱有想走捷径、临时突击等想法,从而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效果。鉴于此,笔者试着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真正适合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Humanism)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以马斯洛和罗斯杰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家针对当时“技术统治一切”的理论和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割裂了人的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其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潜能,能够自我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毕业论文模板,学生始终是中心,学生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授之以鱼”,更应是“授之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自为、自愿学习。

二、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法特点分析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是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

1、结果教学法(Product-focusedApproach)

结果教学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最终效果上。其步骤一般是教师分析讲解例文,学生模仿例文写作,教师评改和打分等。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从学生方面看,学习效果不佳。因只注重结果,不重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思路不宽,文章内容空乏;同时只关心分数高低,不在乎错在何处论文格式模板。二是从教师方面看,教学效果不佳。同样只注重结果,没有过程参与学生的写作,不能及时修正学生在文章组织结构和主题等方面的不妥之处。

2、过程教学法 (Process-focusedApproach)

过程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让学生了解写作过程,激发学生思维。这种教学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适用范围受限。适宜在小班(如英语专业的小班)进行,若班级人数众多(笔者所在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班的人数一般在45人左右,人数偏多的班级超过60人),推行这一方法有困难。二是实用性受限。这种方法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对学生参加CET等考试的写作帮助不够。

从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自由创作的空间,因而觉得写作枯燥乏味。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写作事实上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过程,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呈现。因此,要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最根本的是应该让学生从内心享受写作,热爱写作,让学生主宰写作,成为主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主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鼓励者,使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扮演学习活动的中心角色。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topic)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idea)毕业论文模板,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形成文字,最后帮助学生去修改完善所写的文字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篇章。因而,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可以被运用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以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加强引导,端正动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相对于一、二本院校的学生而言普遍较薄弱,学生学习动机也不强,英语写作的畏难心理尤为突出,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进行实质性的英语写作教学之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打消畏难心理,鼓励其树立信心尤为重要。

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未开设专门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笔者将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阅读的教学逐步灌输构建写作框架的意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单纯强调单个词或短语的拼写及意思,不单单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关键词的引导下进行复述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兴趣不断增加,畏难心理也就逐渐减弱,也就为之后的写作提供帮助。

第二阶段:体验比较,找出差异——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要想写出好文章,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弄懂文章大意的水平上,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在学生能够很好地分析出文章结构并借助关键词提示进行简单复述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了。这里所讲的比较阅读是指让学生就同一主题,不同作者写出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找出各文章的优缺点。优缺点可以是用词上的,也可以是结构上的,等等。此过程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找出差异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改写。

第三阶段:给定话题,实战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不再像刚开始那般强烈了。但是,对写作的畏难心理还是存在的,抵触情绪也是有的论文格式模板。所以,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写作还需要一个过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给定话题。当然,在进行话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起到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讨论,表达出学生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将教师本人对这一话题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讨论分析之后毕业论文模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从而降低了学生进行写作的难度。

第四阶段:评阅反馈,协助定稿——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之后,就要进行评阅。但在交给教师评阅之前不妨先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学生相互修改。在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纠错能力,鉴赏作文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当然,也为学生把作文拿给教师评阅增加了信心。另外,教师在评阅时,要多鼓励,通过评语促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形成定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步一步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的信心也随之逐渐增加。

最后,关于各个阶段的实施时间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四个阶段中,教师始终是主导者,整个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结语

英语写作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都不是件易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起来本身就存在难度,学生难免会有焦急、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坚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M].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2]Williams, M. & Robert L.B., Psychology for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陈爱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8-30

[4]李素菊,对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137-138

[5]史玉娟,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103-104

[6]张亮平,基于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写作策略[J]. 安徽文学, 2007 (7):109-110

第6篇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的发展、朴技的进步使得社会对高水平外语人才的雷求日趁多元化,外语院校所培养的外语通才已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我校科技英语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我们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英语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本文从我校科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础阶段教学、高年级教学、毕业分配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的本专业知识,还应有一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许多理工大学文学院应运而生,诸多大学都开设了辅修专业。外语类院校都增设了专业倾向。我系科技英语专业于1987年设点,1989年正式招生,我们的办学宗旨是为各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英语人才,现今已有四届毕业生。那么,什么是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呢?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一种以英语为基础材料(basematerial),以另一门专业为增强材料(reinforeement)而锻造出来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reinforeedmaterial)。这种材料比原来单一材料性能优越,具有综合效果。”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在传统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努力朝英语与科技(医学)相结合的方向迈进,在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从我系科英专业课程设置、基础阶段教学、高年级教学、毕业分配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1.课程设置

在医学院校办英语专业就必须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及外语师范类院校所办的英语专业,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特色又只能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办学模式就无法沿袭传统的英语专业办学路子,几经尝试、调整,我们科英专业课程设置已基本成型。在五年学制中,总学时4057,其中英语专业课占2698学时(含360学时用英语上的医学课程),汉语及医学课程占1323学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既要考虑到让学生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及获取必备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又要顾及专业倾向,尽量使学生学习到较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几届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这种模式总体上是比较有效的。

2.基础阶段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基础阶段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基础。

众所周知,公共英语及英语专业近几年都已实行四级统考,统考模式已步入正轨,形成的社会影响很大,无形中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英语水平的杠杆之一,而应试教学也随之产生.这就使得我们在基础阶段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宗旨: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其实,统考的初衷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正确处理好了教与考的关系,“测试就既可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有用信息,也可为学生提供提高学习效果的有用信息.”(Madsen,1983)有了这种明确认识之后,我们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法改革,把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精读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讲某些课文段落,主讲学生不仅要提前备课,还要在课堂上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泛读课上学生不仅要写读书报告,还要定期做classpresentation(课堂表演);听力课要求学生每天作newsreport(新闻报道);语法课上学生根据章节内容提前准备,课堂上根据已有知识或课本内容自己总结须掌握的语法要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定期举办英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英语晚会,鼓励学生办英语学习园地等,并把树立正确人生观贯穿到这些活动中。诸如此类的教学法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在实践中我们又发现,在统考前,学生如果对考试题型、应试技巧一无所知,其水平往往不能得到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寓考于教、双管齐下”的方针,把四级统考融汇到正常教学中,每月进行一次AchievementTest(学业测试)。测试以所学内容为主,题型模拟四级统考题型。此外,期中、期末考试也基本类似于统考题型。这样做,既检查了正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统考题型并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从近几年我们学生英语专业四级统考成绩(TEM)来看,我系学生的通过率、平均分均高于全国高校和理工科大学的平均得分,并接近最高平均分,绝大部分学生的统考成绩与平日表现相符.这说明我们基础阶段教学是卓有成效的(见表2).

3.高年级教学

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突出专业特色摆在了首要位置。在基础阶段,为让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功,英语专业基础课占了大部分学时,那么在高年级该如何摆正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呢?突出专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英语课程必须退居次要位置,而是指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要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科英学生可用于医学课程的学时少得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较有系统地开设了医学基础课程,学生上理论课、实验课,不上临床.此外,还开设了用英语讲授的医学文献阅读、医学术语,医学翻译等课程,给学生创造了把医学与英语结合的环境。

我们深知在高年级巩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坚持从三年级至五年级开设文学课程,正如国外语言学家所指出的:“既然语言是文学的媒介,那么文学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语言运用的例证……从文学作品中也可获得词义、词义的延伸、词义的构成,人们对各种语言形式所采取的不变化的态度以及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杜瑞清,1997)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不可忽视文学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社会情况、社会问题,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此,“要精通一门外语,必须阅读用该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杜瑞清,1997)通过与外语院校毕业生相比,我们发现科英高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逊色于外院学生。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三年级翻译课上逐渐增加口译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英语专业八级统考,使他们认识到语言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我系93级学生在1997年全国八级统考中,通过率为67.65%,而全国平均通过率为55.56%。由此可以看出我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基本达到了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五年级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实习,我系学生基本在系内进行教学实习.我们为每位学生指定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实习期间有教案,写教学体会,实习结束时写毕业论文,严格把好最后一关,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前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总之,在高年级教学中,我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针,努力将英语语言知识同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材、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学生仍时有微言,我们尽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必要改革、调整,但总的来讲,我们高年级教学是比较成功的。

4.毕业分配

自1989年正式招生以来,我系已有四届毕业生。现在大学生毕业分配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统分的框子,用人单位直接同学生见面,进行双向式选择,因此,学生毕业去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能间接反映出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各用人单位对我系四届毕业生反映基本良好,有些用人单位,诸如北医、上医等,连续几年向我系要毕业生,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是很受欢迎的。在往届毕业生中,有14%考上研究生,62.8%分配至各医疗科研机构,可以说,我们的办学初衷基本得以实现。表3为我系四届毕业生的分配去向。

5.结束语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模式在传统英语专业办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性的改革,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了一批科技英语人才。但是,医学院校创办英语专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诸如师资短缺,没有适合科英学生使用的用英语编写的医学教材等。但从长远看,英语专业带专业倾向是必然趋势,医学院校英语专业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我们愿意与各位同行一起为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敲

1Madsen,Harold.TeehniquesinTest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3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2

第7篇

正当我为学英语犯愁时,我在书店遇到了一套好玩的教材——《新概念英语》。这套书配录音磁带,里面的每一课都有趣味漫画、生动的对话或故事,以及滑稽、幽默的语言。我当时感觉学这些比上英语课有趣多了。于是,我利用了一个暑假挑战自己,把读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作为暑假的学习目标。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学三课,把单词抄写在卡片上,做完每课的练习,再跟读一遍录音,将听、说、读、练习、背诵结合到一起学习。我在学习上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而且我对课文中的生动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幽默很痴迷,因此每天下午我都能按计划坚持学习《新概念英语》,每天都很有规律地读新的故事,征服新的词汇。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到学校上英语课时,我发现自己以前对英语课的恐惧感消失了,因为大量的知识点我已经通过自学接触过了,能够很轻松地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参加考试也感到很轻松。我一般是随着自己的语感答题,从不刻意去理会老师所讲的晦涩的语法概念。在《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陪伴下,我顺利地读完了初中、高中。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能够像疯子一样坚持自学完每一课,那主要归功于这套教材的趣味性,这是我真正想读的书,爱读的书,读完和学完之后还感到意犹未尽。其实当时也有不少同学在学这套教材,但是我更用心些,而且坚持下来了,因此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中学时代也正是我最爱音乐的年龄,我经常背着吉他唱歌、练歌,学习和弦伴奏,还跟着一个长发青年老师学会了“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Yesterday Once More”等英文歌曲。每天我都要翻阅的书是《英文歌曲100首》,一边看着曲谱弹吉他,一边把优美的英语歌唱出来,不知不觉就学会了30多首歌。从此我对英语的畏惧感彻底消失了。

凭着自己在英语上的优势,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英语系。虽然高考结束了,但是还有更多的目标没有完成,我很想坚持自学完《新概念英语》系列。高考之后1990年那一整年军训的业余时间就成了我攻克《新概念英语》第三、四册的宝贵时光。因为自己对《新概念英语》的热爱,因为在艰苦训练后有很多能够专注的时间,我每天都能学上其中的一到两课。有人会问,自学会不会很累?我的答案是“不累”。跟老师学是被动学习,不管老师有多少精彩的发挥,自己总归还是机械地被人牵着走,时常会忽略独立思考和记忆。而自学是自己在探究,在思考,在查阅,在记诵,这样自己对知识和信息会掌握得更牢。《新概念英语》第三、四册的课文比较长,只读一次的话,吸收的东西有限。因此,每天晚上熄灯后,等教导员检查过后,我又会打开手电,仔细地品读课文。起初自学《新概念英语》是兴趣所致,但军训的那段时间里,我感觉到了坚持的力量:每天推进,坚持不懈,不读一两篇就难以入眠。周末我就带上录音机到大草坪上去静坐一天,把一周的听说内容补上。《新概念英语》伴随我度过了艰苦难熬的军训,教材里的故事及其中的幽默也让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海量阅读

进入大学之前,我没有想到读英语专业是另外一种体验。在北大读英语专业,兴趣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是要凭自己强大的毅力和自制力来适应北大严谨的学习生活。从语言到文化和文学,从精读、泛读课本到包罗万象的英语图书和工具书,英语学习的重点已发生了改变。当接触到文学和语言学时,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只是接触了语言这门工具,真正的英语知识来自于每门专业课要求的阅读书单。从此,学英语不再是简单地精读课文,而是要有海量的阅读、独特的思考、勇敢的表达。如果自己仅仅掌握了这门语言的外壳,而并不了解语言包装的精彩世界,那会有多么遗憾!于是,大学阶段我的目标逐渐形成了,那就是博览英美世界名著及文学评论。

从英美文学史开始,我开始接触一个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一部部文学作品: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Jane Austen (简·奥斯汀)、William Thackeray (威廉·萨克雷)、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Bront? Sisters (勃朗特姐妹)、Thomas Hardy (托马斯·哈代)、D. H. Lawrence (D. H. 劳伦斯)、Oscar Wilde (奥斯卡·王尔德)、Mark Twain (马克·吐温)、Nathaniel Hawthorne (纳撒尼尔·霍桑)、Ernest Hemingway (欧内斯特·海明威)、F. Scott Fitzgerald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阅读诗歌、小说的原著让我在名作精彩、生动的语言中冲浪,也接触到一个个不同的时代以及许多非凡的人生故事,了解到作家深沉的哲学和人生的思考。在读过的数不清的作品中,有生动幽默的短篇小说,有充满神话隐喻的诗歌,而更多的是厚重的长篇小说。自己还记得读的最艰苦的几部长篇小说是《名利场》(Vanity Fair)、《飘》(Gone with the Wind)、《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和《白鲸》(Moby Dick)。这几部小说部部像砖头,都在一千页以上,读起来很费工夫,不过读进去之后真的让我废寝忘食。阅读完每部作品,我还会在图书馆借上五六本文学批评图书,辅助自己做研究和论文。这样的日子非常艰苦,我一直以教授们的治学名言“要坐得住、忍受寂寞才能有收获和成就”来勉励自己。

在艰苦的读书岁月,身边的教授们给我们带来很多精神上的快乐。罗经国教授在诵读John Keats (约翰·济慈)的唯美诗歌时会潸然泪下,刘意青教授经常畅谈旅美趣事,申丹教授让我学会了叙事背后的视角以及多视角交错的奇妙,胡壮麟教授常常提起在澳大利亚讲学的见闻,辜正坤教授平和的语言背后是对莎士比亚作品及翻译深刻的洞察和研究。总之,北大的读书生涯让我全身心浸泡在英文里,在浩渺的文学世界里自由旅行,读书辛苦但身心快乐。阅读完这些文学作品,各种艰深晦涩的文字对我来说也都能够轻松地破解了。我的本科和研究生论文研究的都是20世纪英国作家W. S. Maugham (W. S. 毛姆)和E. M. Foster (E. M. 福斯特)。我读完了两位作家所有的小说作品以及在图书馆能够找到的评论书目,也研究和领会了两位作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两位作家的作品对我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出自严谨

读书生涯中,有三位老师的告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良好的功底出自严谨的道理。

一次是英语系王逢鑫教授在口译课堂上对背诵的强调。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能把要求背诵的相关段落顺畅地翻译出来,每个人都很焦虑。王逢鑫教授告诫我们,就算口译员的英文水平再高,在临场口译时也会感觉捉襟见肘,狼狈不堪。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艰苦的训练,就谈不上熟能生巧。基本功不是靠recognition (认知)来做出反应的,而是靠100%的牢记,只有背诵才能达到牢记的效果。上他的翻译课,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必须在课前大量背诵固定表达和古文翻译。不过,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大量的背诵练习,我们背诵东西终于能够更加顺畅了。同时也对那些口译高手感到无比敬佩,因为他们出色的临场发挥不是因为见识得多而取得的,而是通过惊人的努力,牢记得多外加练习得多才达到的。而一般的英语学习者还仅仅停留在见识多少的程度之上。

另外一次是陶洁教授的美国文学课,几名成绩一贯优秀的同学论文分数都不及格,陶教授的理由是他们论文的观点和措辞与某些书中的细节相似。这是一门必修课,如果这门课的论文没有通过,他们将无法拿到文凭,情况十分严重。然而,不管这几位同学如何恳求,教授的回答都是他们要为自己的做法付出代价。事实上,这几位同学的论文也谈不上抄袭,仅仅是少量的细节相似。但陶教授想借此严厉地告诫我们治学要严谨,不能有半点蒙混的态度,而且写论文时出现拼写、标点、表达、搭配、用词等方面的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正是这样的严师培养出了班里严谨的学习风气。从那时起,我们就会互相检查论文,互相挑错,对任何一点疑问都不敢放过。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输出驱动假设;产出导向教学法

一、引言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简称POA)[1]是文秋芳教授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提出的一套外语教学理论体系。POA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为基础,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核心,教师为媒介,使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有机互动,形成有高质量学习发生的课堂教学。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教学和低效的课堂格局。此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2008年文秋芳教授就英语技能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2],并且从心理语言学、职场英语需要和外语教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输出驱动假设的提出试图解决现有英语技能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力争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方面可以及早得到高效率的训练,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未来的职场上使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占据优势。2013年,文秋芳教授讨论了输出驱动假设[3]在非专业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用输出驱动假说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流程及教学评估。文章指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的理论基础,即Swain的输出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指出了输出的四大功能:即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检验语言的假设;增强对语言的意识程度;发现学习者所想与所能之间的空缺和培养对元语言的反思能力。2015年,文秋芳教授经过几年的论证,进一步完善了“输出驱动假设”,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称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简称POA[1],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不同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产出导向法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认为教学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在设计每一个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的时候,关注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或任务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而不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靠学生去讲或者活动。

二、POA的理念引入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1.在非语言方面,学生具备完成输出任务的能力。

POA教学体系的设计者文秋芳教授指出,POA主要是针对英语水平达到中高级以上学生的英语教学,不适合初学者或者低水平学习者。笔者分析,POA锁定中高级水平的学生主要是考虑达不到这个水平的学生由于语言知识积累不足、技能掌握不够,很难进行语言的产出性活动,输出任务的设计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应该暂缓对语言产出的要求,先侧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有道理,但是也不完全认同。笔者认为,POA教学模式的对象划分应该以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年龄为标准,而不是英语水平,或者说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成年学生应该适合POA框架的英语教学。处于一般水平的普通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虽然英语尚未达到中高级水平,但是他们也经历了从小学、中学到高中的数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基础词汇和主要的语法规则及常用句型,在学习更多语言知识的同时,需要在产出活动的驱动下盘活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已有的和新的语言知识。POA所要求的产出性任务的完成,需要完成者有成熟的心理认知能力、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习经验和检验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完成者有生活阅历、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认识,所有这些能力处于成年阶段的学生都具备,他们的差别只在语言水平上,那么对于语言水平尚未达到中高级级别的教学,输出驱动活动要简单、容易,输入促成到位,输出评价恰当即可。

2.POA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

从上世纪末以来,大学英语课主要以精读课为主,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讲解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语法点、词汇和课文大意,以做构词练习、填空练习、客观选择练习和翻译来来巩固所学知识,辅之以一定的听力练习。通过平时小测验、阶段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来检验教学效果。实践环节明显缺失[4]。学生除了考试,体会不到能用英语做事的愉悦,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而且缺乏兴趣。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5],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秋芳教授认为英语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多年来秉承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思想,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大学英语课程,而且更加严重。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严重失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4]。在教学中“教”与“学”的比重远远超过“用”,而“用”的严重不足,恰恰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外语学习的成功体验。因此,突破传统的缺乏实践的课堂模式,用输出驱动带动语言输入以达到更高质量的语言输出的教学实践是符合大学英语课程需要的。

3.POA的教学理念适合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调整。

POA教学以输出带动输入,在这种框架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减轻学时缩减所带来的压力。大学英语课时一般为256个学时,在大学学时压缩的背景下,256学时还要进一步压缩。目前的256个学时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压缩后就更加困难。大学外语课以精读课为主,辅之以快速阅读和听说课,这三种课的比例一般是5比2比1。笔者认为,课时压缩后可以把听说和快速阅读课融入POA的课程体系,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学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会帮助学生整合这门课的学习任务。无论是精读、快速阅读,还是听力练习,都是语言的输入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所以可以考虑纳入POA的课程流程,可以参考文秋芳教授设计的实施输出驱动教学的基本流程所以,POA“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非常适用于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调整,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课程使用产出导向法所面临的挑战及措施

1.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产出导向法教学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依赖教材以输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产出作为驱动力和教学目标的POA关注的是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中介,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学习的发生和检验学习效果,所以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难度加大了,对老师的英语语言能力、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以及领导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要突破固有的习惯性的教学模式,把自我陶醉的讲课变成随着课程进度和学生的个体要求而随时调整的辅助式教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挖掘合式新颖的语言产出任务,寻找输入材料,提高点评和引导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几位教师组成团队,可以把正在使用的教材中教学单元以产出导向教学法为指导进行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设计出实际任务,并且分解任务,在每个教学前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开始学习,用即将要完成的任务来驱动输入性的听和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意关注要使用到的有用的句子结构、词汇和短语,以及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教师分别完成教学环节中的各项设计任务。除了使用教材之外,还可以自己通过网络等资源挖掘对学生有用的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按照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2.学生所面临的挑战。

学生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克服面子问题和为难情绪,再有就是合理安排完成任务的时间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信息筛选组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需要听懂和读懂所需要的材料,还要能够把得到的信息清楚地、有条理地讲出来,让对方明白你的意图和观点,和对方有效沟通交流,或者说服对方,用外语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够获得。因此,这些挑战是有意义的、值得的。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输入,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同时还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巩固,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输出驱动为核心的POA倡导的是以有效学习的发生为中心,几乎没有时间间隔的输入性学习与产出,运用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适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需要,虽然面临挑战,但是值得探索和尝试。本文只是在研读思考POA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体验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尚未实践,所以还有待更加深入地设计、验证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4]刘晓玲.社会文化理论视阈下大学英语实际教学初探[A]//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第9篇

关键词:翻译选修课;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38-02

现阶段,在各高校都在努力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大学的进程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越来越受到质疑。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大学英语不应该在非英语专业学生整体培养体系中占据太多的课时和学分,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英语学习并未如预期地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以全面提高。很多学生进行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后,仍旧不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翻译。基于如今学界对大学英语在整个非英语专业培养体系所占比例问题的争论,不少高校开始压缩大学英语的总学分,让位于其它专业课程。那么,大学英语课程发展路在何方?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到底在哪里?业界学者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并逐步在各高校实施,其中得到绝大多数高校认可的一条改革之路,是将大学英语传统的精读+听力教学模式改为由若干门选修课程组成的多元课程体系,翻译选修课的开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二本高校。与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高校及一本高校相比,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需求要相对较弱,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较差,人文素养也差强人意。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译课现阶段的开设情况及相关专家对此问题的探讨、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以期设计出适合理工科专业学生特点的、有价值的翻译选修课课程。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宫慧玲、王连江、王玉西等。他们的观点起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2,3]

1.教材和课程设置陈旧

事实上,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展开的,非英语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严格意义上讲应该被称为教学翻译。即,他们在大学期间遇到的翻译,只是课本后所附的翻译练习而已,主要是为了训练每一单元所学的新词或新短语,根本不谈翻译技巧,很难从中学到翻译知识。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少有大学把翻译作为一门专门课程来开设,只是在精读教学课上顺便带过。[2]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缺乏专门的师资配备

课程教学大多数都是由教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师顺带教授,无法保证翻译教学系统而深入地进行。

3.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文化素养

翻译的难点正在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多数学生只能翻译词句,却难以正确翻译出英语原文中大量涉及英语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识的内容。[3]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中,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较高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更高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翻译英美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但是,纵观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众多高校使用的由教育部推荐的多部大学英语教材,并未体现上述要求。教材中没有对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很少涉及培养翻译能力的具体标准。[3]

二、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设计

1.学生访谈

笔者在所在高校成都市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校区2010级的4000学生中,抽样选取了48名学生,就翻译选修课设计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涉及到人文学科学生24人,理工科学生27人,具体抽样情况如下:

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学习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第二,在翻译选修课上希望学习到什么方面的内容?第三,理想中的翻译课堂是什么样的?

访谈的结果如下:

针对第一个问题,人文学科的学生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人文意识。他们认为,通过翻译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英语语言表面之下的文化内涵。相比较而言,理工科的学生大多表现茫然,甚至觉得翻译太难,又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大,没必要去学习。即使是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高分段的理工科学生,对翻译的学习目标也仅仅限于为将来的专业文献进行翻译。访谈充分说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整体偏低。

针对第二个问题,两个类型的学生均表达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意愿,为此希望学习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而有趣的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希望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本,让他们通过翻译了解英美文化;而理工科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选取和专业有关的科技英语文本,以使他们了解科技文献的翻译的情形。

对第三个问题的访谈,学生给出的答案千差万别,但是有几点得到了共识:学生厌恶单向、死板的课堂模式;相反地,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模式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此外,探究性的教――学互动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当被问及教师的讲解是否有必要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做了肯定的答复。

纵观整个访谈,有一点引起了笔者注意:无论文理科学生,四级成绩在425分以下的学生都表现出对翻译选修课缺乏兴趣。

2.基于访谈的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的三个方面的调查访谈,笔者对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设计提出三点看法:

(1)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教司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主要参考依据。但是,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也应该是重要的培养目标。正如石坚多次提及的,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具备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又不乏语言文化素养。

(2)编写适合理工科学生特点的翻译教材。在培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同时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需求,适当考虑应用文体的翻译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本翻译。[4]此外,笔者认为,基于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有必要适当选取一些文学文本和英美国家大众媒体的实时文本用于翻译教学。

(3)创新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讲评式导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互动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是比较适合理工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理工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居多,讲评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翻译内容,切实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各种文本的翻译活动并及时汇报学习研究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开展有其自身的难度。由于翻译本身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编写适合理工科学生基础特点的的教材,选取并及时更新难度相当的教学材料,是比较艰辛的工作,而对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也会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2]王连江.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