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早教课教案

时间:2023-03-03 15:57:32

导语:在早教课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早教课教案

第1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目标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方法

《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课程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介绍建筑安装工程的计量的方法。是一门涉及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等专业、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独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专业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安装工程定额的制定方法和实际应用,掌握安装工程造价的费用构成及价差调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领会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的内容及应用,理解建筑安装工程的电气、水暖、消防、通风、空调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报及竣工结算的编制原理与方法,具备编制安装工程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报及竣工结算文件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服务于建筑企业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独立从事工程概算、工程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价以及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的专业人才。由于《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作为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本课程围绕这个核心从理论、实际和实践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再具体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学生经过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安装工程识图》、《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的学习,应能熟练应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完成安装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投标报价的编制,掌握安装工程工程造价的审核及工程结算的方法,成为造价工程师的预备人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但重视理论学习,更主要的目的是对技能的培养,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来进行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以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我多年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经验,在此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提出建议如下:

一、安装工程识图

通过大量的读图,增加对工程施工图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能够熟练读图的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大量实际工程施工图来进行举例和讲解。在方面学校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是教材的局限性,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只是对常用图形符号介绍很多、很全,但读图实例较少,明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与实际工作结合性不足。希望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制符合高职特点,以大量施工图为背景的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的融入社会和适应工作。

二、预算基价及预算软件的应用

以地区预算基价为基准,并结合广联达预算软件,详细介绍预算基价的组成,工程量计算规则,字目划分以及子目包括的工作内容。为此在教学中要增加建筑工程个专业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结合课时合理的制定对实例的讲解,在不耽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增加对预算的认识,逐步建立起对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思维方法,使教学真正做到为实践服务。为了补充教材中实例的缺陷,可以采用北京广联达惠中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建筑工程钢筋工程量的计算与软件应用、以及建筑工程图形工程量的计算与软件应用等系列教材,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推动我国工程造价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主材、设备市场价格------询价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难”问题。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可以在课程设置、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案例教学、实验室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办特色教育,改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据我多年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经验,结合市场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实例教学、实行2+1教学模式。实行2+1教学模式,即前两年为基础学习,大三第一学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和兴趣和其实际的能力给与建议,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别,如:土建施工图预算编制,装饰施工图预算编制,电气施工图预算编制,安装施工图预算编制,建筑工程图形算量,建筑工程钢筋算量等。由有经验的教师或造价工程师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可以避免学而不精的问题,在现在这个需要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实习,接受市场的检验,巩固和完善他们所学的知识。

2、购置预算软件用于教学。在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实习基地或模拟实习工具,无疑会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从而间接的减少毕业生的“适用期”,甚至达到“零距离”的最佳状态。利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使用广联达预算软件的亲身经历,希望更多院校选择广联达预算软件加强教学,丰富课堂。

3、建立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室。购置预算基价、工程造价信息、标准图集、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等,收集典型的住宅、办公楼、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各专业施工图,服务于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大量的读图、识图工作,增加实践环节,增加感性认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4、提供高校间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机会。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与其他高校的老师进行专业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快的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外校老师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中避免他们犯过的错误,更有效率的进行教学工作。通过交流,也能使其他学校增加对我校的了解,增加我校知名度,对我校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意义。

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管理;组织实施;保障措施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实践能力,改善课堂教学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已经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由于案例选择的不合理、课堂讨论组织不到位、原创案例开发滞后等原因,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低于预期。另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及课程的案例教学目标、案例选择、组织形式、考核方法等也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研究,改进案例教学组织方式,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工程造价管理旨在培养学生在建设项目各阶段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造价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因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宜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及竣工验收等每个阶段均设置一个或多个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工程造价管理案例进行选择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一致,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知识点,重点突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第二,选择的案例要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案例选择时,应根据工程造价管理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尽量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案例。第三,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案例选择时,既要考虑经典案例的成熟性和代表性,也要注意工程造价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规定、新方法、新趋势,对案例进行更新,确保案例的时效性。根据以上几个原则,本文以工程造价管理设计阶段案例教学为例,来讨论案例选择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工程造价管理设计阶段中,拟将针对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展开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改变重施工、轻设计的传统观念。根据选择案例的原则,拟选择四个典型工程实例,兼顾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四个典型工程实例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案例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可以选择悉尼歌剧院及国家体育场这两个工程实例,另一方面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及地域性,结合学生获取资料的便利性,选择学生身边的工程实例,可以选择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及学校周边高校园区某工程项目。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法

根据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特点,本文将工程造价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法分为层层递进法和小组分析法两类。层层递进法是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案例素材及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浅及深地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的不断深入最终找出案例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问题。学生的思维可以尽可能开放、发散,但是教师要随时用巧妙的提问保证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偏离教学目标,以适时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观点中的偏颇,弥补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漏洞。层层递进法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掌控整个案例课程的内容和节奏,有计划地完成预定任务;缺点在于参与案例课堂的人数不能太多,对教师的工程造价管理知识水平、课堂的驾驭能力及现场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小组分析法是指将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形式分别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各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并相互提问。各小组可分成正反两方,各抒己见,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小组可以讨论不同的案例,也可以讨论相同的案例,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小组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参与案例教学的人数可以较多,教师能够更加容易地组织课堂;缺点在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不平均,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及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而案例教学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知识在教师与学生间双向传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首先应制定案例讨论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并保持中立;然后,确定案例讨论的问题及时间,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同时,控制案例讨论的内容和进度,避免讨论偏离教学目标;最后,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客观的总结点评,帮助学生提炼观点,构建更加合理的思维框架,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将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首先应改变被动受教育的心理惯性,积极参与课堂案例的讨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应注重培养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的能力,通过案例讨论进行观点的交汇和融合,激发灵感的火花,促进认知结构和思维的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案例库的开发

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根据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案例库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建设项目决策阶段案例,主要包括投资估算和建设项目经济分析;(2)建设项目设计阶段案例,主要包括造价管理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评价、限额设计和设计概算;(3)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案例,主要包括工程招标、投标和评标;(4)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案例,主要包括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施工组织的策划、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和工程价款结算;(5)建设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案例,主要包括全过程造价管理和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相关案例。案例库的开发,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案例库的素材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收集和整理,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国内外典型工程造价管理的案例素材,也可以通过向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工程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咨询的方式获取案例素材,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案例材料。其次,案例库的开发要做到实时的扩充和更新,建立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案例库,从而提高案例库的容量和增强案例选择的时效性。最后,要科学地整理案例素材,针对课程内容、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及相关结论,对案例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增强案例选择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对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保障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对教师教学的考核体系还很不健全,对于采用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激励机制更不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使用不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与个人收入也不挂钩,教师在这方面明显动力不足。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案例的编写、审核、考评、使用、推广及奖励等制度,将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纳入职称评定的条件,鼓励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投入,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晓亮.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外资,2014,(2).

第3篇

关键词:专题;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65-0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介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该课程涉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内容繁多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材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且内容繁多,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目前,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薄基础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之前,接触到的专业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仅有《工程图学》课程和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几乎是在对“机械制造”的概念十分茫然的状态下直接进入课堂理论教学阶段的。被硬性地灌输抽象、晦涩的专业知识,所接触的理论缺乏实际的、形象的实例的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甚至排斥。

2.教学内容繁杂抽象,“学”、“用”结合困难。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内容覆盖了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系统繁杂、系统协调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大多是上述知识的简单堆砌,对各类知识的传递和讲述大多繁复、枯燥,内容抽象,缺乏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理解和记忆体系。从而造成即使经过理论教学、实习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学生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到茫然,“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该怎么用”成为课程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

3.重“教”轻“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说“这是什么”,却不能主动地去探究“这是为什么”、“这可以用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疑惑,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解答,使得问题积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现在作业、考勤、考试等环节的硬性比例计算值上,很大程度上无法顾及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此以往,往往造成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略学习过程的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学不懂,最终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整合。选取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课程各独立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建立以“专题案例”为载体的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将分散、独立的知识点以“知识链”的形式溶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以“选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并下发“学生选题”,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选题组”为单位,通过协作、调研完成“学生选题报告”,并安排“学生选题汇报课”,让学生对自身选题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构建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展开的综合化、系统化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1.课程内容“专题化”系统的建立。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专题,并将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安排、组织,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专题化”知识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教师“专题案例”及学生“选题”的设计。教师“专题案例”是课程课堂教学展开的基础和核心,其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直接决定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和教学效果。教师“专题案例”的设计,应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从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专题报告选题”的设计,应以教师“专题案例”为基础,对相关、相似专题进行设计。在“选题”中,应设置相应的引导性提示,以便于学生把握研究开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同时,“选题”的设计应注重层次性、差异性,不同“选题”应保证不同的侧重点,以满足对不同选题小组考察的平等性需求。

3.基于“专题案例”的“拟实”学习的展开。教学的展开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规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储备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将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融合,建立起“模拟工作现实”的“教”―“学”互动过程,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实施方案与方法

1.教学过程设计。调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将部分必要的基础预备知识的教学完成后,以工程实践为来源选取的针对性的专题案例,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等部分内容进行延展式设计,对解决专题案例所需的知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过程。

具体展开过程如以下框图所示:

2.教学过程展开。改革传统作业模式,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完成选题报告。由学生分组选择选题,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实地考察、与教师或企业专家讨论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够初步判断信息的正确性、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以“专题:典型机械零件的热处理”中的“选题:连杆”为例,设计选题内容及结构。选题应包括“选题引入选题目标选题实施选题总结”等内容,并以此作为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的指导性资料,引导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研究工作。

通过上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课程组经过两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理论抽象及实践困难的问题,有效地建立并强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机械类各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必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1).

[2]佟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07)

第4篇

【关键词】学教练案;意义;思考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满堂灌”、低效率的现状,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我校教师在认真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东庐中学教学合一,师生共用“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后,结合师生实际现状,开始实施利用“学教练案”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年来,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在我校生根发芽,绽开了生命之花,逐渐显示出了它的魅力。

一、“学教练案”释义

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差,教师上课讲授占的时间多,学生活动过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结合,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着眼于学生的“学、练”和教师“教”,编写了集学案、教案、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载体――学教练案。“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教”是教师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以学定教,进行重点指导和难点点拨;“练”是学生自学基础上的练习和教师指导后的练习。“学教练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整改优化为备课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多维互动、思维开放创新为设计原则,内容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导学、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和课后反思等。

二、使用“学教练案”的意义和影响

运用“学教练案”的三年来,从开始参与实施训练的学生即将走进中考的考场,放眼望去,他们已然实现了从被动的听众到主动的学习者的蜕变,教师也实现了从知识的灌输者到要点的点拨者的华丽转身,课堂更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学生的思维活了,视野开阔了;更令人惊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法,自主的管理学习了。

1.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教练案”的设计凸显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四个层面,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要做的工作统筹安排,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思路和策略。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他们完全参与其中,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训练,大多学生由不学转向了乐学,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摸清学习的规律,还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学教练案”帮助我们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教练案”是每一位教师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从编写“学教练案”开始,教师就已经进入了指导角色,课前引导自学,课堂上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随时给与帮助和点拨,通过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单纯的授课转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通过大量搜集资料,消化整理编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教材的理解更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3.教与学的关系日渐融洽。

“学教练案”的使用,使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每位教师充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授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遇到难题,寻根究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做好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指导下,开展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4.实现了因材施教。

利用“学教练案”导学不再是教师独霸讲台一人讲全班听,而是真正的异步学习异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集体点拨或个别指导,集中精力于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钻研,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按需索取,自由的完成学习任务。

5.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

“学教练案”的编排,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课堂内容堂堂清,学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加班加点的题海战犯愁作难。“学教练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另外,它有着学生课堂学习方案、笔记、检测题和集中复习材料的多重角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6.统一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同学科教师间的能力差异,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提升。

三、使用“学教练案”的思考

三年的实践探究,“学教练案”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几多困惑,如,“学教练案”的容量难以控制,学生基础水平引起的两极分化导致学生完成时间有差异。再如,“学教练案”编制的比较枯燥,不能从形式上吸引学生。还有,在教学中如何促进朗读和口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被限制、如何防止“预设”过多,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如何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我们尚在摸索之中。

第5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教学实践;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2-02

近年来,各国都将工程能力的培养理念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欧盟推出“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计划”,构建欧洲工程教育体系,以增强欧盟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日本一直将科技立国为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企业对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本科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省属二类工科院校在创新实践教育方面都尚未起步,还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适应当代制造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这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这些都导致了目前我国实践性人才匮乏。因此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要加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学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以及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需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的改变和对具有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渴求,尽快建立具有机械工程设计制造专业大学生的开放式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是符合国家高校战略发展要求的。为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把实践教改方案建设好,开展创新教育,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取长补短,搞出自己的特色,建成为在同类高校中有特色、有理念、有经验、有强项、功能逐步齐全、具有校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注重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在全国及省部级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国际工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三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当然,我校在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方面需要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实践内容相互联系与协调。

因此,积极开展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与研究十分必要,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的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综合实践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的实践方案是: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档次,加强基础动手训练、学科强化训练以及综合调试设备训练的能力。本项目根据拟订实施方案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①基础训练:包括工程认知、计算机制图与测绘等。通过实践教学能掌握到基本的实践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践数据;认真观察实践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②学科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技术等。该层次实践主要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③综合训练:该层次实践主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模具CAD/CAM基础、CAE技术与应用、应用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所提供的实践设备覆盖面宽、专业性强,可适应机电类类多门课程实践。其中将A/D数据采集引入气动拼装综合实践台,数控设备网络远程程序上传下载实践装置和伺服运动控制台等设备填补了国内在实践设备上的空白。

三、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体现

1.学术价值。研究的理论成果被国内外近十种刊物所发表;发表的十多篇论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所收录;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5篇。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是教学改革广泛开展的有利条件。

2.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实践教改的深入开展,对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开始关注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②初步构建了富有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系,项目的实施,减少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开拓新的思路,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效率,精心落实每个教学环节,构建有效教学。③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促进了教科研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高效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

3.成果的特色。实践教改为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制作提供训练平台,为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研究开台,为改善办学重要任务,提高学科水平,增加学校亮点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色:①综合性。为了体现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设计实践基地,将大学的各种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与实验。通过实验更深刻地体现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②开放性。教学实践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功能各异,可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连接和实验,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思想,加深了学生对机械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过程认识。③实际操作性强。所有实验均需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连线、程序编程和调试,通过实验提高在未来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另外,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对前期学习课程进行总结,还可以对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如电气、计算机和电子等课程。④创新性。实践教学设备多项填补了国内在此方向实验设备的空白,如伺服运动控制台和数控设备程序上传下载实验箱等。设计的实验创新性强,不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而且在实际的平台中进行模拟实践、提供背景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参与多种交互式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资源,达到培养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延刚,阎长罡,陈天旗,魏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4-136.

[2]许超,吴新杰.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