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早教课教案

时间:2023-03-03 15:57:32

导语:在早教课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目标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方法

《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课程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介绍建筑安装工程的计量的方法。是一门涉及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等专业、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独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专业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安装工程定额的制定方法和实际应用,掌握安装工程造价的费用构成及价差调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领会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的内容及应用,理解建筑安装工程的电气、水暖、消防、通风、空调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报及竣工结算的编制原理与方法,具备编制安装工程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报及竣工结算文件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服务于建筑企业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独立从事工程概算、工程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价以及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的专业人才。由于《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作为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本课程围绕这个核心从理论、实际和实践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再具体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学生经过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安装工程识图》、《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的学习,应能熟练应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完成安装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投标报价的编制,掌握安装工程工程造价的审核及工程结算的方法,成为造价工程师的预备人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但重视理论学习,更主要的目的是对技能的培养,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来进行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以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我多年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经验,在此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提出建议如下:

一、安装工程识图

通过大量的读图,增加对工程施工图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能够熟练读图的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大量实际工程施工图来进行举例和讲解。在方面学校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是教材的局限性,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只是对常用图形符号介绍很多、很全,但读图实例较少,明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与实际工作结合性不足。希望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制符合高职特点,以大量施工图为背景的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的融入社会和适应工作。

二、预算基价及预算软件的应用

以地区预算基价为基准,并结合广联达预算软件,详细介绍预算基价的组成,工程量计算规则,字目划分以及子目包括的工作内容。为此在教学中要增加建筑工程个专业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结合课时合理的制定对实例的讲解,在不耽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增加对预算的认识,逐步建立起对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思维方法,使教学真正做到为实践服务。为了补充教材中实例的缺陷,可以采用北京广联达惠中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建筑工程钢筋工程量的计算与软件应用、以及建筑工程图形工程量的计算与软件应用等系列教材,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推动我国工程造价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主材、设备市场价格------询价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难”问题。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可以在课程设置、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案例教学、实验室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办特色教育,改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据我多年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经验,结合市场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实例教学、实行2+1教学模式。实行2+1教学模式,即前两年为基础学习,大三第一学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和兴趣和其实际的能力给与建议,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别,如:土建施工图预算编制,装饰施工图预算编制,电气施工图预算编制,安装施工图预算编制,建筑工程图形算量,建筑工程钢筋算量等。由有经验的教师或造价工程师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可以避免学而不精的问题,在现在这个需要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实习,接受市场的检验,巩固和完善他们所学的知识。

2、购置预算软件用于教学。在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实习基地或模拟实习工具,无疑会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从而间接的减少毕业生的“适用期”,甚至达到“零距离”的最佳状态。利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使用广联达预算软件的亲身经历,希望更多院校选择广联达预算软件加强教学,丰富课堂。

3、建立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室。购置预算基价、工程造价信息、标准图集、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等,收集典型的住宅、办公楼、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各专业施工图,服务于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大量的读图、识图工作,增加实践环节,增加感性认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4、提供高校间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机会。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与其他高校的老师进行专业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快的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外校老师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中避免他们犯过的错误,更有效率的进行教学工作。通过交流,也能使其他学校增加对我校的了解,增加我校知名度,对我校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意义。

第2篇

工程造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特证,偏重理论的教学容易使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上手。案例教学和讲授法不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将实际情境还原到教学情境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就是实际工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实施案例教学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于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另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关系开辟了道路”。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收获良多,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分析和处理问题,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对《工程造价》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工程造价课程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案例选择

考虑到工程造价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案例选取时应做到:第一,服务教学目的。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案例时要与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一致,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因此,应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反映相关知识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学生对基本理论、方法的掌握更扎实;此外,教学案例要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实际案例并不像理论一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提升其全面的思维能力。第二,案例一定要真实、简单、精炼。越是真实的案例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工程造价的案例应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课程中使用的图纸应选用实际施工中使用的图纸,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应使案例越简单越好,既简洁又能将不同的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的案例是最理想的,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印象会更深,同时也能摸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即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

2.2案例准备

在教学案例具体实施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将详细的案例背景资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事先交给学生;其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大家积极参与、投入到案例教学中,在案例课前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思考,实地考查、收集准备各种资料,认真分析案例背景;除此之外,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对此教师要事先有所准备。如果准备工作做的不好,案例教学中就比较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案例教学效果因此会大打折扣。

2.3案例实施

工程造价课程的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案例实施时采取理论与案例同时穿行的方式。教师在实施案例过程中穿插着理论讲解,一般情况下理论讲解部分占总课时的20%。主要讲授工程定额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因各地区定额标准不同,而所有的工程造价教科书中都没有针对某一地区的定额进行详细介绍。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案例分析的需要,还应针对案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套用该地区的定额。案例分析部分占总课时的80%,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将所有学生分为三个组,每组一个案例。学生拿到案例后结合所学定额、识图与构造和施工技术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计算。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再对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并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程案例教学工作。

3改进和提高工程造价课程案例教学的建议

3.1教学案例库建设

在案例教学模式运行中,案例库基础,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容量和较高质量的案例库,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案例库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如果案例的收集与整理的工作也由教师负责,会分散教师的精力,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案例的收集与整理上,学院可以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考虑和工程单位合作,既收集到满足教学的案例又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当然,教师在时间及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收集整理部分案例。

3.2加强对案例教学组织者的培训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案例教学就对其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案例组织者的培训,尽快更新其的教学观念,使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重心也会发生相应的转移。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的压力更大了,肩负的责任更重了。首先,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对工程实践充分了解,甚至有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工程实战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案例,恰到好处的点评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其次,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多种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控制者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案例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并有效的控制进度,激发学生参与案例的热情,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寻找理论支撑,使学生在思考、处理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增近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最后,案例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一切的教学活动需要沟通,与同学们的交流也需要沟通。因此,教师应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如口头表达、文字写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非语言行为举止的表现以及沟通策略和策划等。

3.3平衡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创新总是基于传承的基础上,案例教学是对于传统模式的发展,它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支撑。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学生的操作性认识不够,因此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实践方面的不足,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永远不能也不会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毕竟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

3.4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

与讲授法不同,案例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和主动参与对案例教学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案例教学将很难进行。而长久以来的讲授法却使学习者养成了依赖、被动的学习习惯,这对案例教学的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长久以来的学习习惯是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博士认为,在案例教学条件下,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一是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二是遵循专业行为准则;三是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专题;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65-0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介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该课程涉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内容繁多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材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且内容繁多,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目前,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薄基础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之前,接触到的专业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仅有《工程图学》课程和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几乎是在对“机械制造”的概念十分茫然的状态下直接进入课堂理论教学阶段的。被硬性地灌输抽象、晦涩的专业知识,所接触的理论缺乏实际的、形象的实例的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甚至排斥。

2.教学内容繁杂抽象,“学”、“用”结合困难。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内容覆盖了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系统繁杂、系统协调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大多是上述知识的简单堆砌,对各类知识的传递和讲述大多繁复、枯燥,内容抽象,缺乏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理解和记忆体系。从而造成即使经过理论教学、实习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学生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到茫然,“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该怎么用”成为课程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

3.重“教”轻“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说“这是什么”,却不能主动地去探究“这是为什么”、“这可以用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疑惑,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解答,使得问题积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现在作业、考勤、考试等环节的硬性比例计算值上,很大程度上无法顾及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此以往,往往造成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略学习过程的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学不懂,最终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整合。选取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课程各独立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建立以“专题案例”为载体的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将分散、独立的知识点以“知识链”的形式溶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以“选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并下发“学生选题”,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选题组”为单位,通过协作、调研完成“学生选题报告”,并安排“学生选题汇报课”,让学生对自身选题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构建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展开的综合化、系统化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1.课程内容“专题化”系统的建立。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专题,并将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安排、组织,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专题化”知识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教师“专题案例”及学生“选题”的设计。教师“专题案例”是课程课堂教学展开的基础和核心,其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直接决定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和教学效果。教师“专题案例”的设计,应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从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专题报告选题”的设计,应以教师“专题案例”为基础,对相关、相似专题进行设计。在“选题”中,应设置相应的引导性提示,以便于学生把握研究开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同时,“选题”的设计应注重层次性、差异性,不同“选题”应保证不同的侧重点,以满足对不同选题小组考察的平等性需求。

3.基于“专题案例”的“拟实”学习的展开。教学的展开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规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储备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将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融合,建立起“模拟工作现实”的“教”―“学”互动过程,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实施方案与方法

1.教学过程设计。调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将部分必要的基础预备知识的教学完成后,以工程实践为来源选取的针对性的专题案例,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等部分内容进行延展式设计,对解决专题案例所需的知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过程。

具体展开过程如以下框图所示:

2.教学过程展开。改革传统作业模式,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完成选题报告。由学生分组选择选题,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实地考察、与教师或企业专家讨论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够初步判断信息的正确性、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以“专题:典型机械零件的热处理”中的“选题:连杆”为例,设计选题内容及结构。选题应包括“选题引入选题目标选题实施选题总结”等内容,并以此作为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的指导性资料,引导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研究工作。

通过上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课程组经过两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理论抽象及实践困难的问题,有效地建立并强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机械类各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必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1).

[2]佟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07)

第4篇

Xinzhuang Interchange

Hu Jun

(China Railway Four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Wuhan 430063,China)

摘要: 根据莘庄立交桥墩与既有、规划铁路的现状关系,提出了改换墩型和旋转桥墩两种方案,以解决既有桥下限界不足的难题;同时确保既有立交桥交通的正常运营。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relations of Xinzhuang overpass piers and the existing and planning railwa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programs of changing pier style and rotating pi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existing insufficient limit under bridge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existing overpass traffic at the same time.

关键词:莘庄立交 改造 方案研究

Key words: Xinzhuang Interchange;transformation;program study

中图分类号:U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098-01

1概况

上海南至莘庄段将建有6条线路即从南向北依次为磁浮线(规划2条)、沪杭客专铁路上海南联络线(待建2条)、沪春铁路(既有2条)。由于上海南至莘庄段通道中,既有铁路南侧已有梅陇西路、北侧已有有地铁1号线及莘庄互通立交桥桥墩限制,在该通道内新增4条线路,控制点较多。该段现有沪春铁路双线,在里程K20+800~K21+600段分别从莘庄立交桥3-2线(1、2号墩间)、3-6线(10、11号墩间)、3-1线(10、11号墩间)、1-3线(27、28号墩间)、6-3线(22、23号墩间)、4-6-2线(15、16号墩间)、4-1线(14、15号墩间)、1-4线(30、31号墩间)、6-4线(20、21号墩间)穿过,既有沪春铁路与莘庄立交桥墩距离较远,相互没有影响。

2线位方案

为避让规划磁浮线位,在沪春铁路K20+800~K21+600段,增建的客专左线、右线分别设在既有沪春线两侧,客专联络双线均设在磁浮线的北侧。即:增建的客专左线分别从莘庄立交桥3-2线1号墩、3-6线10号墩、3-1线10号墩、1-3线28号墩北侧,6-3线23、24号墩间、4-6-2线15、14号墩间、4-1线14、13号墩间、1-4线31、32号墩间、6-4线21、22号墩间穿过。增建的客专右线分别从莘庄立交桥3-2线2号墩、3-6线11号墩、3-1线11号墩、1-3线27号墩、6-3线22号墩、4-6-2线16号墩、4-1线15号墩、1-4线30号墩、6-4线20号墩南侧穿过。在K21+200~+600段客专左线偏离既有沪春铁路左线向南移,线路偏向莘庄立交桥4-6-2线15号墩、4-1线14号墩、1-4线31号墩、6-4线21号墩,拆除K21+300~+600段的既有铁路左线。该方案中,增建的客专右线中心距莘庄立交桥6-3线22号墩莘庄端的墩柱最近点距离为0.38m,已不能满足铁路建筑限界要求,需对6-3线立交桥进行必要的改造。

3立交桥改造方案研究

根据铁路净空要求、公路桥结构受力基本需要及现有的平立面条件,研究了两种立交桥改造方案:一为换墩方案,即仅将6-3线22号墩由双柱墩改造为独柱墩;二为换梁方案,即将6-3线22、23号墩改建,转向斜置使其与既有6-3线24号墩平行,同时需更换21~24号墩间的三孔桥跨梁部。方案一中,受桥墩结构受力控制,铁路中心距离改造后的桥墩边缘距离仅能满足2.15m。方案二中,铁路中心距离改造后的桥墩边缘距离达3.40m,但需要更换三孔桥跨梁部。

3.1改造方案一(换墩方案)方案一即换墩方案,即将6-3线22号墩由双柱墩改为独柱墩,以增大新建客专右线中心线距桥墩边缘的距离。根据目前线位及现场测量数据,当独柱墩横截面采用矩形2.0m×2.0m时,铁路线路中心距桥墩边缘距离仅能达到2.15m(若采用?准2.2m圆柱,提供的间距稍大)。由于22号墩现状梁底净空达9.60m,净高不受控制,独柱墩盖梁厚度暂按1.0m~2.0m变高度计,能满足铁路净高空要求。实施步骤:封闭改造范围内桥上交通对桥下既有沪春铁路进行必要的防护在既有桥下施工临时支撑墩基础及独柱墩的桩基础施工临时墩墩身,再在临时墩上架型钢梁,横桥向托起22号墩两侧桥跨的板梁拆除22号墩既有盖梁、墩身及承台施工新承台及墩柱施工独柱墩盖梁、安装支座将22号墩两侧桥跨的梁部落至永久支座上拆除临时支撑用型钢梁、临时墩身恢复桥上交通,改造完成。该方案中,临时支撑的桩距既有线较近,即使采用非对称布桩后,距既有线中心线亦仅有3.60m,因此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桥下既有沪春铁路进行有效防护,并需要限速通行。

3.2改造方案二(换梁方案)方案二即换梁方案,即将22、23号墩转向斜置使其与既有24号墩平行,以增大22号墩莘庄端墩柱与铁路中心的间距,可达到3.40m。既有21、22、23、24号墩间的孔跨为12m+31m+11m(其中12m及11m孔跨为不等长梁),调整为9m+31m+14m,其中9m孔跨为不等长梁。改造方案平面布置见图1。实施步骤:封闭改造范围桥上交通―对桥下既有沪春铁路进行必要的防护―拆除21~24号墩间桥跨的桥面系、梁部―拆除22、23号墩及承台―利用既有22、23号墩的B桩,移位新建A桩―施工22、23号墩新的承台、墩身及盖梁―架设21~24号墩间桥跨的新梁,施工桥面系―恢复桥上交通,改造完成。

4两种改造方案的优缺点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改造方案,实施过程中,对既有公路及铁路运营都有一定影响:桥上公路交通需要中断,桥下铁路需要防护,甚至限速,但两种方案又存在部分区别,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下。方案一的优点为:仅改造22号墩、无需换梁,改造工程量小,因此改造工期估计只需2~3个月。缺点则是:线路中心线距桥墩边缘2.15m,净空偏小;临时墩桩身边缘距既有铁路中心仅3.6m,防护难度大。方案二的优点为:既有桥梁部已拆除,作业空间大,线路中心线距桥墩边缘3.40m,较方案一的净空较大。缺点则是:拆梁、架梁时,需要对既有铁路进行防护,且防护工程量较大,改造22、23号墩,需换三孔梁,改造工程量相对较大,因此改造工期估计需要4~5个月,时间相对较长。

5结语

上面为进行莘庄立交桥墩改造提出的改换墩型和旋转桥墩两种方案,是日前看来最优解决方案,均可解决既有桥下限界不足的难题。因此,应依据施工约束情况,依两方案不同优缺点合理选择一种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第5篇

关键词:研讨;案例;机械;教学模式

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是运用生产现场情境作为典型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因而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前期实践经验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正是学生所缺乏需要补充加强的教学内容,基于此矛盾,课题组将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破课堂内外的时空界限,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构建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

(一)形成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技术路线

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二)加强校企联合,优化案例教学内容,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周边企业,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归类构建制造加工现场案例集、夹具应用案例照片集、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创新教学平台,结合相关网络教学系统,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优化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案例时,首先需优化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相对完整和连贯。其次通过一些开发性综合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最终使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不断得到优化。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优化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网络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理解困难的矛盾。

(一)用案例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用案例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点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误差的组成、定位误差的分析等知识点的引入,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条腿的,而三角架总是三条腿,且脚很尖?从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拟法,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经济纠纷案例、工程产品质量案例,让学生模拟其中某个企业的身份,讨论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利用汽车质量不过关导致市场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

(三)用案例讨论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难点分成若干讨论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任务,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在任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和参与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榜样案例激励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工程文化 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必须融合协调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顺其自然地发挥其工程创新潜能。针对此,将榜样案例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及网络课程中,确定以竞赛引导学生的机械工程竞赛机制,具体做法为:在高年级学生中,通过竞赛引导其进行各级别机械工程竞赛活动,对已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宣传,鼓励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同时,加深其对机械工程涵义与价值的理解。

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充分参与为指导原则,促进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岗位技能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中形成和提高,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高校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可多采用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俊霞,张文雪. 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6):1-2.

[2]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