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34
导语:在农业企业信息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时期;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现状及原因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农场文化建设中,侧重追求文化建设的形式,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却多有忽略。只有在农场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并利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表现出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推动力;其次,农场文化的建设脱离了农场的经营管理实践。农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这种影响应该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中,不能脱离于企业管理。最后,农场企业文化建设忽略了个性化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标准,但是侧重点和价值内涵互不相同,而且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不同,如此才能保证农场文化的个性和持久;另外,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久的资金投入。很多农场存在着企业办文化、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在文化事业建设上缺乏有效长期的资金投入。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如上的问题,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分不开的:
1.1 农场具有独特的内涵
国有农场既有一般企业的文化内涵,又不同于农村的独特文化。首先,农场的文化群体比较复杂,有50年代的乡镇农民,也有60年代的复转军人,还有70年代插队的城市知青及库区移民等这些不同的群体具有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次,农场具有特别的农垦氛围,在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农”的因素。
1.2 农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首先,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不同,50年代以农场拓荒为文化主题,60年代为知青文化;其次,不同阶段的构成方式不同。八九十年代,一些农场先后安装了闭路电视,一些现代装备在文化建设中逐渐运用。
1.3 农场形式多样
首先,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逐渐为农业科技,多种新的农艺农技有了广泛的运用;其次,带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了员工生活的主旋律,农场舞蹈队、篮球队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场企业文化的发展。
2 新时期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2.1 挖掘农场文化内涵,培养农场独特的文化精神
农场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先进的农场管理思想,是农场在经营运作和生产组织中为了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进行的软化管理。同时,农场文化是农场发展更高层次的推动力和要求。农场在现有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将科学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利用多种规章制度和周密合理的策划宣传,引导员工不断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的、道德标准、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等,促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信念和农场文化相适应,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同时,应该注重农场优良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对现实中的文化精神要正确评价和认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农场创业历程息息相关。应该注重现代企业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将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农场文化建设。另外,对于未来的农场文化精神,也要用发展的目光展望。企业文化精神的确定应该与企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现代农场企业是开放而复杂的系统,外部的文化、经济、科技和整治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的人、物、财等管理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形成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确定农场文化精神时,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分析农场的未来发展,立足现实,客观评价,制定出与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相符的文化精神。
2.2 创新管理理念,拓展农场文化内涵
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说是农场优秀文化的反应。农场经营的根本原则是经营理念,能规范农场的活动方向。农场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农场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管理层面看,农场文化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管理策略,其基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应该完善农场管理制度,使得员工参与到农场管理中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不管是企业的职代会制度、岗位责任制还是按劳分配制度,都是企业文化某一层面的体现;其次,应该优化农场管理机制,使得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农场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目标应该明确,还应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群众文体活动。在组织机制上,可以形成感情留人、事业招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职工帮扶方面,农场党委和工会可以组织困难职工调查,建立困难档案,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在社区开展一些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活动,通过“家”的气氛的营造来培养农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接着,构建企业文化的学习平台,使员工的求职需要得到满足。新时期农场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拥有更多高端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农场企业可以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举办多种公民道德、法制讲座和岗位技能培训班,鼓励员工自学,不断进步。最后,构建农场文化娱乐平台,使得员工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在农场文化建设范围中加入娱乐文化建设,通过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活动室、阅览室、俱乐部和排球场的修建,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促进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
2.3 把握农场文化内涵,提升农场形象
农场形象是农场文化的外部反映和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在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其总的评价和印象。企业形象的好坏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得到赞同和认可、形成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农场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首先,农场应该打造品牌,展现自身形象。对于生产的农产品,农场应选取优秀的产品,形成品牌,以品牌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其次,应该加强农场的诚信服务,展现农场形象。农场的服务意识和诚信精神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有效载体。无论在产品开发与定位,还是产品的包装上,都应该精心考虑,体现出农场的特色,在产品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得产品具备文化韵味;最后,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农场形象。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的经营和存在,都要在社会中不断融入。适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是农场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从另一种程度上,积极回报社会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捷径。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够将经营者的经营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体现出来,即追求利润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如此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大量支持,增加信誉。
3 结语
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本文首先对新时期广西农垦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的特点、现状以及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文化内涵、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3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对于促进农场发展、提高农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郑慧平,孙仕秀,王润余,等.文化兴盛业 温馨在农场[J].中国农垦,2008(5).
[2] 葛常新.打造特色企业文化提升农场核心竞争力[J].中国农垦,2008(11).
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即尚处在创业阶段,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能够保持高速成长的各类企业。包括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即由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的企业。
目前,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贸环境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人了一个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我国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迫切需要加快其信息化建设.完善其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其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和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推进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能否快速应变,能否对市场信息的准确、及时的反应。企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与冲击。一方面,产品、产业结构甚至企业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信息部门运用各种市场信息调查与评估手段,准确预测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来自强大对手的威胁,要求企业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浏览和简单收集,还要收集竞争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报,如竞争对手使用的信息系统、性能、型号、数据库能力、网络通讯能力等。只有对竞争对手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进行分析后才能做出战略决策。因此,推进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就是推进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增强其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互联技术为推动的跨越时空界限的商业领域的革命。它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商务交易方式,以其高效、低成本、高收益、全球化等特点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新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手段、基础和保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企业就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就不能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措施
1.选择适合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管理类软件大都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其系统模块的复杂度较高,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产品。因此针对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具有快速实施的特点产品。同时要考虑到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有限,因此他们在IT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上相对其他企业较慢,所以一方面要求针对他们的产品要在价格上更具合理性,同时在技术上要更着重考虑选择标准化的方向。无锡奔达密封件厂曾是一家镇办的养奶牛厂,亏损近百万。1994年,奔达与中国汽车工业三大集团之一的一汽挂上了钩,定点配套生产车用密封件。2003年年初,奔达开始在市场上寻求适合自己的ERP产品。他们选择了金蝶k/3ERP,开始逐步实现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化。在财务、销售、物料和生产四个环节开始运行ERP系统后,奔达实现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采购营销成本降低,整体竞争力提高的目标。现在它发展成为“一汽”集团的成员企业,是东风汽车、“一汽”无锡柴油机厂、扬州柴油机厂、柳发股份、云内动力、全椒集油机总厂、洋马农机大中型企业的配套定点厂,跻身于行业领先者之列。
2.系统的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来系统规划。明确信息化的目的是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根据企业的远景目标而制定相应的方案即从大处规划,设定目标。依据目前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能力有步骤地实施,即从小处实施。就内部而言,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系统开始信息化,同时利用内部网络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企业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的目的。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是农业转移人口在获得职业转变的同时,取得和城市户籍人口相同的社会身份和合法权益,平等的享受城镇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同时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真正实现社会认可,实现文化交融。因此,新时期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可以说是实现社会权利均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期受到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危险系数高的行业,而大部分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不发生重大施工事故的前提下,会减少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安全防范措施,农业转移人口的人身安全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较为频繁,而养老保险金缴费门槛较高,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参保的比例很低。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至今没有被纳入城镇医疗救助的范围,这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无法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医疗服务待遇,社会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二)人口市民化成本高
长期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人口之间的不平等福利制度,都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因此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而言,户籍制度成为了他们市民化的重要障碍,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
(三)城市定居户籍门槛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但是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被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系统的长效机制中。这使得城市内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都不对农业转移人口开放,再加之城市的房价普遍偏高,大部分的农业转移人口都无法承担高额的购房成本。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人口长期游离在城市边缘。
(四)农业人口文化素质及技术偏低
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多数以小学、初中毕业为主,素质普遍较差。缺乏就业和转业能力,在城市中难以生存。同时,由于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城市没有归属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对策
(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深化就业制度改革
有关部门要完善《劳动法》及相关的劳动法规,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和城市人口享受同样的就业权利和工作待遇。同时,政府要开放劳动市场,取消各种不平等的就业规定,逐渐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从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合法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效率。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想要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必须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保障政策,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具体措施如下:政府首先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工伤保险制度,确保农村转移人口的人身安全,从而减少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隐患,降低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其次,政府还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将拥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房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养老体系的范围内,消除养老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实现城乡人口权益一致化,从而达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的。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要对农村和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将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提供给农业转移人口应有的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有关部门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的规划中,降低教育门槛,扩大教育规模,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享受到公办学校的教育。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籍与社会待遇之间的联系,提供给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二是推进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政府要建立以居住地为所在户口为基本内容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对农业转移人口办理城市户籍的限制,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就可以前往相关部门办理户籍手续。同时,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窗口,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统一的户口登记、户籍办理,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人口的管理范围。
三是调整户籍迁移制度。原先的户籍迁移制度类目繁琐,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迁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调整户籍迁移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的进行迁移。同时,政府要有条件的对农村人口进行鼓励性的人口迁移方针,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四)加强对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培训,加快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具体措施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二是加强预备教育培训。有关部门要对未升入高中的农村转移人口进行预备教育培训,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就业率,从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三是要重视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将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的长效机制中,从源头上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
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有“欧洲走廊”之称。地形多样,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湖泊众多,属温带气候,宜农宜牧。联邦下辖l6个州,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约82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50万人,不足总人口的2%,农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8%。尽管其农业人口少,农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低,但迄今为止,德国仍是欧盟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畜牧业仅次于法国,居欧盟第二位,种植业生产居第四位,农产品出口位居欧盟前列,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业大国。
德国既是全球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概括而言,德国农业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发展水平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整个农业迅速步入现代科技发展轨道,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含量高。国家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化程度高。德国的农民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具备了职业化素养。农民教育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大学或大专院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另外,农民成人教育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普通教育、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课程。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德国农民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素质,一定程度上说,德国农民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二是农业功能多样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农业已从简单的保障食品供给向供应多样化(优质食物和饲料)、生态环保和生物能源(沼气发电、玉米生产燃料)等高级功能方向转变。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在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与经济的措施来保护农业,发展农村。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早在19世纪德国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各地农村,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网。合作社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负责产品销售,共同采购化肥、植物保护剂等生产资料,也从事市场调查与咨询,很多合作社还推出了自主品牌。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享受农产品加工增值利益、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享受诸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目前,全德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又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四是生产过程高效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据联邦统计局统计,1950年,德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10个人,1996年已可养活108个人,2002年达到124个人,目前可养活140个人,平均每个农业劳力贡献的净产值在2万欧元以上。德国农产品的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谷类、马铃薯、食糖和牛肉自给有余,还能大量出口;牛奶和猪肉基本自给,禽肉需少量进口,禽蛋的进口量在30%左右;水果、蔬菜自给过半。五是信息服务专业化。为农业服务的组织多种多样,包括联邦、州农业部门、各类涉农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可为农业企业提供包括科技、信息、机械、产品销售和农资供应等专业化服务。六是农村家居人文化。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农民十分重视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塑造了由多彩田野、美丽村庄、碧绿草地、茂密森林交织(30%森林覆盖率)的充满人文氛围的乡村风光。农村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成为居住和休闲旅游的宜人场所。
总体看,今日德国农业普遍实现了结构合理化、农业企业化、农民专业化、耕作机械化、发展持续化。反观我国农业发展实际,还面临着诸如结构调整尚在探索,农民多且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企业规模小且经营分散,发展持续化形势严峻等制约因素。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大胆探索,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德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关键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运动,它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中国上亿人口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国家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就一定要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作。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也会被企业和农户所认可,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指导农产品进行生产、组织和贸易,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现代化、信息、标准化和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农产品的产品都是居于全国的前列。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贸易的电子化运作,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真正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体系并不健全
从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发展趋势来看,各省市在建站、购机和入网都设立了相应的程序,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国家在行政上条块分割了网络发展,甚至还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国家对于农产品的信息不够重视,导致农业信息化系统与规范化水平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的格局也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尤其是农产品信息的加工、利用和农业信息的开通方面更加欠缺,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发展非常地缓慢,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和农产品设计市场也会非常地滞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也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缺乏针对性,使目前农业信息建设还局限于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传播,导致对于农业市场的信息传播的力度不够。
(二)政府没有起到建设电子商务的主导作用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弱质的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所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国外为了发展农业,制订了更加详细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加强立法和增加投入,因此从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在政策方面发挥得并不是很够。尤其是在1996年制定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的建设规划》,整个过程只重视纸质的信息,并没有对信息网互联及信息共享上花功夫。在项目的投资上,农业部也没有进行过多投入,虽然在前几年就提出了“金农工程”,但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产品贸易提供专项资金,加强信息体系的建设。
(三)农业信息的渠道不顺畅
由于农产品的信息并不顺畅,信息接收的方式过于落后,农民的信息意识也会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过去农产品信息,都是由于农村的基层主要是通过开展办班、发资料和有线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农业信息,这种方式显然是跟不上市场变化。农民过于被动地接受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传播,导致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出现了问题。农村信息的单向性和被动性,极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引起价格波动,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过去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已经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和养什么,在整个过程都需要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限制,他们没有及时直接地从事市场所需要农产品的生产,因此农业信息的渠道不顺畅,直接导致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受阻。
(四)电子商务管理资源分散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组织构架过度老化,在组织架构中,缺乏电子商务的管理人才,导致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只是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管理资源的分散,更加不利于农产品的贸易。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
只有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建设,才能够构建农业信息中介机制。农产品企业要有选择性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并通过规范农业信息标准,提供更多农业、农村和农民所需要市场供求信息和科技信息,加强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方面的建设,直接扩大信息采集的覆盖面。
农业企业还需要构建农业信息中介传递方面的机制,保证农业信息能够进村,然后传递到每一个农业企业。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是联结互联网和农民的纽带,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推销哪一类产品,都需要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站在互联网上进行。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电子商务化的建设,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工程,将信息化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强化管理层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建立信息的责任制和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组织体系,为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建设,从技术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配套设施,都能够实现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真正培养一支强大的信息化的队伍。
(二)政府推动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资源,需要通过政府推动并整合信息基础的构建,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多级农产品贸易的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是一个典型的公共产品,而且有非常强的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进行提供,在网络经济时代,农村基础建设概念过于广泛,而不应该局限于水利和中低产田方面的改造。还需要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由各级政府共同组建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当前农业的需要,提供农业信息基础资源,节约投资,缓解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
要积极从上到下构建信息平台,形成综合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区域内信息的连通。同时,在农业电子商务机构内部组建农业专家咨询机构和技术配货服务公司,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公司,并在公司内部设立信息化专家坐席,专职负责整体策划,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建立适合各农业生产单位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分行业或分地区建立网页,便于农户和顾客及时方便了解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业信息也是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的依据,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出发应对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试点
我国的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内部建立互联网系统,利用网络进行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同时在企业内部实现电子化管理,降低管理的费用,提高企业动作的效率,农业企业还需要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将产品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农产品的贸易调查,签订合同,履行电子商务契约,全国有部分企业已经建立综合性强的电子商务系统,将贸易活动尽可能地转移到网络系统中进行完成。
为了着力提高农产品的效率,农产品电子商务总体上还是处于一个网上传信息的初级发展阶段,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需要配套条件和市场发展机制并没有形成。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并没有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终趋势,只有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顺应网络经济时代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提高农业产品的流通,真正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需要推动农产品的认证,健全法规和完善农产品贸易的信用制度,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需要改革传统的物流方式,开展大范围的限时送货,设立专职人员通过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进行业务沟通。
(四)重新整合电子商务管理资源
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不能只是停留过去只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地进行利用,利用电子商务庞大的资源网络,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农民、企业、顾客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的沟通,它与传统的商务模式截然不同,农业企业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实现企业组织扁平化管理,扫除电子商务管理的障碍,真正提高企业和效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要将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资源的ERP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打破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组织进行重新组建,建立一个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企业。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中国的企业在互联网交易上进行了不断实践和探索,要想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交易业务平台,就需要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问,为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施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引导企业进行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真正改变传统的交易,形成更多高效的产业链。由于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激烈的商务模式和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进行重新评价和继承原有的业务方面的流程,真正整合产业链,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商务运作,可以说给企业带来更多新的价值,包含了观念和管理意识的创新,加强信息技术的改进和渠道的拓展,起到品牌提升,标准统一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农贸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2012.
[2]王佳.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贸易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会计信息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评估
一、前言
会计工作在企业财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会计是企业工作的记录者,掌握着一个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会计提供了一个企业全部的信息包括一个企业的盈利和亏损。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的不断发展,会计这个行业也逐渐开始向信息化的方向转变。这对这种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企业管理为了适应经济的发现也在进行了相应的进化,全力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将普遍的财务管理和审核工作录入到工作系统里所有的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方式称为会计信息化。这种信息化应用到工作系统中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信息化在我国的使用时间不长,推广范围不广,他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甚至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有利影响
1、完成了网络计算以前我国企业一些传统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通常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耗时耗力的工作并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出现算错的现象。但是通过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的会计实现了网络的快速计算,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使企业财务的工作人员不那么繁忙,使工作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传统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2、企业财务网上管理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企业财务不仅仅是集中在纸上,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是对各种财务进行网上在线管理,这是传统的管理所不能满足的网上信息的的管理也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把处理好的信息及时分析和处理并传输给相关管理人员以方便其掌握了解公司的财务动向。3、减少工作成本通常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的时间还需要不断的检查演算和记录这也会消耗许多的生活办公用品,这种当时消耗了太多的人力,这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信息化的运算均在信息系统中运算,大大减少了成本开支。
(二)信息化给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如今我国信息化的程序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通用合作开发和软件托办三种开发的类型。但是为了适应企业的情况大多是的公司会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来推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并且没有完全掌握信息化的理论知识,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并不了解财务方面的信息,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完全掌握对方的信息,会造成软件信息的开发出现误差,这样无论是对企业的财务方面还是计算机公司的专业的发展都没有积极效应,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提出会计信息化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员工思想观念
现代的企业文化实在科技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信息化的财务应用在当代的企业管理的应该用中至关重要。必须进行信息科技的改变,要想实现信息科技的改变,必须先改变企业思想,只有思想的转变才能在本质上改变一个企业的各个方面的管理,无论是财务还是管理的发展。现代的公司要树立坚持以群众为基础,树立这种观念才能使公司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的能力,提高员工的学习新技术的经验只有坚持这种意识才能使企业的运行更加稳定和安全。
(二)对财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信息技术背景下,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水平管理实,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更好的要求。所以,企业应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技能培训,这些培训的技能应包括知识和熟练度的应用,以便可以更好的被企业所应用具有强大理论知识的新型人才可以更高效的为企业所应用。企业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这样提升工作能力的效率可以促进信息的改善。
(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这些科技信息化的应用,企业如果想要更加发展企业,使其更加全面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加强对制度的完善。首先,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就要对制度进行整理。为了营造更加强大认真完善的工作氛围,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努力掌握新的信息的应用,要完善责任的培养,应对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因此,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应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信息分析,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制度,找出其内含的风险。进行严格的分析,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严格的制度,实现职权分开,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全性,提高信息的安全质量。
四、结束语
信息的会计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重大的应用,在财务管理的效率方面占据了大部分的提升,我们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这个信息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并预先做好相应的防范。在推动信息化在财务中的应用的效率的提高,在整体上加快和巩固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和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在经济剧烈竞争中的社会地位,促使企业长远健康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2014,20:232
[2]李林玲.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4,28
[3]安伟.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7:106
[4]王春荣.会计信息化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236
[5]宋莹莹.安徽省农业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服务。对此,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实施了“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并成立了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发挥农业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招商引资、产品展示等功能,成为新阶段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一、基本情况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农委,确定专人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大硬件投入。自____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实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以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几年来,区乡两级累计投入___多万元,由原来的电话线拨号上网,发展到现在宽带上网。目前,区委大楼各单位和各乡镇都可以用光纤上网,大大提高信息量和信息传送速度。____年初,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光纤村村通工程,截至上半年,连接全区各乡镇的广电数字光纤体系基本建成,该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宽带联网、可视电话会议功能,还可以传输___套数字电视和__套模拟电视信号。目前,该光纤网络在__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实现畅通,村级试点在__镇__自然村和__*自然村已实现户户通光纤。三是积极维护更新__区农业信息网。自__区农业信息网在某省农业信息网服务器上开通以来,区农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网站,并培训农口各局办人员操作网站管理后台,及时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使__区农业信息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农业信息网改版以来,__区农业信息网共新闻、各种技术材料、图片等____余条,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被__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采用;在全国“一站通”供求信息___多次,为农民和全区的种养大户提供快速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四是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目前,全区_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已上网,利用网络获取市场及相关农产品信息,其中__面粉有限公司和__肉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已经正式运行。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
据调查,乡镇基层部分人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没有认识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单一化的片面认识,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对网络功能,也普遍只停留在利用网络进行收发信息,还没有达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有些人对网络的作用和效果有怀疑,认为网络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认为有无网络信息都一个样,甚至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
二是业务人员技术水平制约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要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区、乡两级农业部门懂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但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业务人员技术素质的低下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
三是总体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偏低。
虽然我区各乡镇都有了光纤,也都能联网上网,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薄弱。在当前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氛围里,我区不少地方虽然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投入上更注重的是硬件投入,缺乏对人员培训、软硬件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后续投入,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服务日常运作,最终导致信息化工作水平偏低。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展时间不长,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刚刚启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尚不能较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把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政府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乡(镇)级要明确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负责人,并设立专门的班子,明确责任人,配合区农业信息中心,负责实施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推进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改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片面认识。结合实际,制定出宣传方案。宣传内容围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来展开,提高我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通过宣传,使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加大督查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年终考核内容之一,进行适当的奖惩,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四)加强培训,建设队伍。
加强 对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建立健全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掌握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负责人的培训加强乡村两级的信息员队伍,通过系统的培训,使我区初步建立和健全一支为农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
(五)加大投入,出台政策。
鉴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
四、两点建议
(一)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
建议各级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奖励,实行以奖代补,进一步促进我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按照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及时性与开发性来确定目标与原则,现代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下面五个部分组成。在会计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企业一般性的经济活动中一切的财务与非财务资料以原始数据储存在数据库里面,通过不一样的决策需求产生不一样的信息资料。多维数据需要以公司制定数据库为基本条件,信息化的多维测量需要公司事项数据库来给出参考。元数据是有关数据的数据,描述数据索引、结构和内容,元数据库其实就是元数据的集合,用途在于管理一切相关的数据仓库模型,视图和经营策略,为更好地管理数据仓库提供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数据仓库是稳定的数据库集合,具备决策能力,通过正式传统的会计规则和方法,数据探索技术的应用可以探索新的资料,客户依据不一样的资料决策需求,通过面向客户的终端评测工具来完成决策判断。防火墙是一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结合,利用它来保护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料安全,以防止黑客的入侵骚扰破坏,从而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这是维护系统的绝对步骤。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到现代会更多地去依靠计算机网络,而不再单一的依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这种系统能够高效率地结合公司会计与业务两个方面的资源,更加快捷有效的远距离操作报表等相关工作。研究开发会计软件方法分以下形式:①自主开发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代码编写、测试、系统维护、升级等阶段的工作。②委托开发。公司委托软件开发单位,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特点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地开发。③联合开发。企业与软件开发单位共同组成开发机构,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地开发工作。企业在市场上选购成型的商品性质的会计软件,经过不断地实施与再次开发研究最终能够构建出自己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一般通过因特网向应用服务供应商租赁会计软件系统和会计信息服务。公司把自身的业务资料发送到应用服务供应商系统,通过应用服务供应商会计软件系统的快速分析之后,获得各种报表和分析结果。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选型
1企业挑选适合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方法
按照“先进、适用、节约”的原则,选择成熟的会计软件。企业根据其自身管理的特点,在挑选会计软件时,一定要考虑现有的财务流程和自己公司的特点,挑选最适合公司需要的软件,并本着节约原则,合适的成本投入取得先进的财务软件。根据适应企业现有的财务流程为原则挑选相应的软件。农业企业都拥有各具特色的财务流程。挑选软件过程中,公司需要按照现有的财务过程,通过对实施计算机化的财务过程基本规划研究,来挑选满足自己公司需求的适当的软件。通过会计软件平台的一致性原则来挑选软件。现阶段,农业企业系统的工作平台全部都是WINDOWS,几乎所有的会计软件是根据WINDOWS研究制作而成。经营公司一般都是需要使用相同的平台,这样可以防止一些错误的发生。不要选择或者慎重选择基于像UNIX,Linux,这样平台开发的会计软件。通过会计软件应用领域一致性原则来挑选软件。假设会计软件应用领域和公司所在的领域不是同一处,该公司必然要重新定义软件,大费曲折。不然,公司无法使用软件所包含的功能,并且公司想拥有的功能这些软件还都不具备。如果会计软件无法施展自身的优势,那么会对公司执行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样会使数据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在数据的操作上的错误率也大大提高。所以,会计软件与公司应用领域一致性是不可或缺。农业企业通用软件是最佳的选择。
2企业在选择会计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软件的性能是否安全可靠。会计数据是最重要的信息,所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是头等大事。所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指会计软件的错误预防和纠错能力,通过预防和纠错能力来避免会计信息破坏与泄露。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电脑硬盘问题,像停电,硬件故障,病毒等。②数据库的安全性。假设一个公司购进了一款不是主流的会计软件,公司在购入此种软件之前无法知道其安全性,不过公司能够根据软件能否测评达标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通过测试软件的性能安全是值得信赖的。公司也可以参考其他公司常用的软件。③操作权限的控制。会计软件的打印模块是否完整。公司的会计信息最后都是必须打印出来并储存在档案中的。因此在挑选会计软件时需要公司多加注意软件打印模块完整性。同时,公司还需要考虑到软件的打印是否符合公司特点,是不是可以依照公司的特殊要求进行打印等等,公司在买入会计软件之前,对这款软件进行模拟打印来判断其打印模块是不是完整。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实施
1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应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它也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麻烦。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实现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公司领导和会计从业者缺乏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层次了解,认为完成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让会计人员摆脱复杂的手工劳动,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改善信息输出速度,并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阶段,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公司信息化构建中关键因素,公司高层领导仅仅把目光放在面前,没有考虑长远发展,吸引他们的水平仍然是在原来的水平,手段和措施,没有多大改变。有的领导甚至认为电算化是信息化的需求,所以没有足够的重视公司的信息技术。
政策条例不完善,会计信息化理论滞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发展的新兴领域。然而,会计信息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努力寻找、升级与纠正。与其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仍需不断充实改进,不具备法律规章的保护,电脑安全和健康成长不能很好的保证。这就给会计工作者妥善记录会计信息、反映经营活动产生不便,影响财务报告的准确及时提供,而且使得会计信息缺乏安全性和稳定性。虽然中国会计信息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理论还未完善,基本实施的措施上都是很多书本上的,缺乏引导性的成熟措施。虽然会计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很快速,但理论尚不完善成熟,基本方法和技术只是局限在教科书上,缺乏实践应用,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
缺乏有力地安全保障防范措施。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大大增加了系统的风险。会计信息系统让公司生存于一种开放的环境里,在开放的环境里所有的资料都会暴漏,只有采用特殊手段将其分开。所有的资料都存放在这个开放的环境里,很大几率上会遭到黑客的入侵和破坏。黑客的攻击很大程度上会使电脑损坏,并窃取用户重要资料。如果计算机系统出现了故障,或者信息遭遇了攻击和拦截,那就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要建设企业的会计信息技术,就必须做好强大的安全防范措施。电脑网络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电脑网络系统被侵害。
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企业要想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就必须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进而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但中国目前的现实很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充满艰辛,因为它们的管理意识很模糊,资金缺口大,人员不充足,不能达到财务和业务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科院校 教学质量 连续性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