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九年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3-03 15:57:34

导语:在九年上数学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九年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衔接问题 思考

一、引言

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顺势而为,向上快速发展思维。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加之高中教学内容突然增多,高中一年级整体教学内容远超过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另外高中的数学语言更抽象,要求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质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迁移。

此外,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基础知识的差异、学习方法的不同步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顿感前途渺茫,认为数学深奥、高不可攀、不可接近,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值得数学老师研究探索。因为这将有助于初中高中教材脱节现象早日得到解决,有助于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观念、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统一认识,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对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看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但是,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二)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看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而高一阶段就是学生思维的转型的关键期。

(三)从教学内容上看

首先,初中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工作

笔者认为,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第一,要让学生懂得高一数学课程在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第二,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同时向学生引入一些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笔者认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具体学习实际,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够逐级逐层的进行落实。在教学伊始,在课堂节奏方面,应当采取比较缓慢的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环节,应当多采用实例以及已掌握知识进行导入;在知识讲解环节,应当首先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 然后再进行课外知识点的延伸。

2.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培养。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

3.关注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中学数学知识体系。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能够进行衔接的知识点,比如,函数的概念、平面几何以及立体几何等的相关知识,在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这些内容有的难度增加了,有的谈论范围扩大了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旧知识、 注意把新知识同旧知识相联系、 相区别,尤其是要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 比较和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温故知新、 温故而探新的教学目的。

四、讨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能力。不容置疑,正确处理好这个衔接问题终将推动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并最终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这点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光荣,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2] 杨静,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上);2011年06期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生主体;生活实际

初中数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工作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适应新课改的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众多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只有灌输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在中考中获得优异的分数与成绩”。可是,实际效果却与他们预期中的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灌输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但未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过程,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形成以及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具体地位做出了如下明确阐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并强调“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对他们实施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进而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基本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更好地落实这一点,就必须在课堂上大胆运用“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切身经历数学问题提出―分析―猜测―验证―总结规律等具体步骤。

例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这部分知识时,我通过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片,并明确告诉他们第一组是线段,第二组为射线,第三组则是直线,之后便鼓励他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具体图形对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数学概念进行定义。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讨论过程:

A组:第一组图形最大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开端,还有一个结尾,根据老师刚才所描述,它们是线段,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两个端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B组:老师说第二组都是射线,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只有开端没有结尾的特点,我们总结出射线就是指有一个开端,并可以向一个方向任意延伸的图形。

C组:第三组图形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这应该就是直线区别于线段与射线的最大特征,具体可概括为――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图形即为直线。

D组:根据以上三个小组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出,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的结论。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纷纷发表着自己小组的独特理解,其自主探究性学习不但极大地锻炼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在其自主讨论与总结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三个数学概念理解,为教师接下来更好地展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结合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应当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促使高品质、高质量生活得更好实现,初中数学自然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是直接指出“初中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推动学生实现对知识点更好地理解与

把握。”

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对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告诉了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简单定义,之后,便要求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汇总与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第二节课上向全班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工作。这一课后实践活动新颖别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欲望,促使他们全都积极融入实践活动当中,如此一来,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初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自主探究与总结的过程中还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与升华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老师接下来更好地展开“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部分知识的详细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注入许多新鲜的活力元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课堂上的组织形式,相信,这样不但能很好地顺应新课改的众多优秀教育观念,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进而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一名数学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一个阶段内教学的依据、考试的依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首先考虑的是教学环节,要有以下八个要点: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当堂训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其次考虑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经典的例题,它的作用在于能以点盖面,或者要有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教学内容,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注重知识呈现,给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因此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俯下身子让自己成为一名同年级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孩子的学习基础出发,从孩子的每一点真实需要出发,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因所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备课内容的设计

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第二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

我们要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教材中蕴含一名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另一条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后面的东西。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解中突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第三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第四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第五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从自身特点、教学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训练。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的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发现知识,对于每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很好的预设出来,只有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使知识进一步深化。现在我就将以下案例呈现给大家,以便我们共同提高。

【教学案例】

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运用简单数形结合思想将图形关系数字化。

(2)理解设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O相交?dr.

(3)通过理解切线的定义(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切线的定义(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题目.

(2)难点与关键:由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迁移并运动直线导入新课,得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对应等价性。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问题导入:点和圆有哪些位置关系?师生互动回顾知识点: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我们前一节课已经学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若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你能否把这些图形关系数字化?则有: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

2.探索新知

前面我们学习了点和圆有这样的位置关系,如果这个点P改为直线L呢?它是否和圆还有这三种的关系呢?

观看幻灯片:(看看日出从地平线的整个过程)

如图(a),直线L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时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如图(b),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做切点.

如图(c),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

思考:我们知道,点到直线L的距离是这点向直线作垂线,这点到垂足D的距离,按照这个定义,作出圆心O到L的距离的三种情况?

直线L和O相交?d

直线L和O相切?d=r,如图(b)所示;

直线L和O相离?d>r,如图(c)所示.反过来是否成立,学生探讨后教师给出肯定。

【当堂训练】

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6页练习1.2题。

【归纳总结(师生互动)】

要求:①通过举例子说出知识点:直线L和O相交,直线L和O相切;直线L和O相离,以及割线、切线、切点;

②教师点评时多应该重复知识的生成。

【布置作业】

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P101.习题24.2.第2题.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九年一贯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

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是落实孩子"小升初"后学好数学,中学教师教好数学的关键。这一衔接问题很早就为一些专家和中学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学校区级重点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的主研人员,在学科衔接的研究上作了一些思考。

我校因区划调整两镇合一后于2008年9月由过去的三圣中学、石坝中学、三圣镇中心校、石坝镇中心校四校合并而成,现为重庆市北碚区三圣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原三圣中学和三圣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原石坝中学和石坝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是北碚区现有的唯一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和特点,我们大胆进行了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科衔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和课程为研究着力点,以六七年级为研究突破口的"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调查分析,落实衔接着力点。

1.教师

(1)教师选任 :"九年一贯"前,原中小学各自为营,教师无流动,无交叉任教。未出台特殊选任要求,更是出于方便对教师考核或出于照顾教师不愿中途接班等原因,原中小学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大多是从一年级直接教上来的或从九年级退下来的数学老师,学校无衔接要求,教师无衔接意识和行动,大多也缺乏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素养。

(2)教师课堂:正如传统的中小课堂一样,原中小学课堂是孤立的,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各自的特色呈现十分明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课堂教学中孩子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到七年级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教师很少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教师课堂处理与学生学习方式出现明显差异。

2.学生

(1)基本技能。六年级学生较差的数学基本技能滞抑了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是部份孩子运算能力较差:计算粗心,看似不细心,实为不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整除、简便运算、找规律等整数运算不熟练;分数运算错误多,部份学生甚至不知道约分。学生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二是部份孩子理解、分析能力较差: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不会画线段图、列表等辅助方法;不知道相遇、销售、百分率、倍数、面积等等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三是部份孩子缺乏应的生活常识,不会审题,不会理解题意。

(2)学习方式。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即便到六年级的孩子都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以单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到了七年级,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要求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小升初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那一套,学习吃力。

(3)心理变化.到七年级后,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七年级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从学习环境上说,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

3.课程

六、七年级分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两个学段,众所周知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跨度,对于我们这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这种跨度的体会在最初很明显,也很直接。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孩子到七年级后的学习内容比小学多了很多,而且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由数到式、由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论在知识的抽象性还是严密性上都是一个飞跃。这样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浅、少、易",同时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单、直观、富有趣味性且容易记忆;七年级数学概念逐步抽象,逻辑思维和几何想象提高,练习类型和解法多变,计算复杂。

二、分析研究,落实衔接策略。

(一)教师

1.教师选任:鉴于七年级老师要具有小学教师的童真与童趣,具备大爱胸怀,减轻"小升初"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融入初中生活。六年级教师要预想到孩子升初后会遇到或面临的知识层面、学习方式或学习行为层面的困难,提前预设,加以正确引导。"九年一贯"后,结合学科衔接要求,力求衔接的实效性,我们在六、七年级教师的选任上做了仔细研究,大多为该学科原中小学区、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能有效且积极配合研究要求,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扎实的个人数学学科基本功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素养上都是学校该学科的姣姣者;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能较好落实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突显研究成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任的教师原中小学各占一半,六七年级拉通教学,有效解决研究主体。即任六、七年级的教师原中小学各选一半,同时每位教师从六年级教到七年级,实现跨学段教学。

2.教学方法:(1)逐渐过渡,给适应期。六七年级教师以互学借鉴为主,给未教过七年级(中学)和未教过六年级(小学)的中小学老师一定适应期,做到逐渐过渡,逐步适应新岗位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将选任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分在一个备课组,一个教研组,要求每周听不同学段教师的一节课,互学、互研、互进。以期学习和了解小学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处理方式与讲导学风格,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如我们七年级教师研究提倡以实施"分层-慢速-多练"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学生在小学已经习惯了的"保姆式"教学方法,效果就十分明显。(2)以旧引新,建构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集体备课,六七年级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体系建构。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例如:有理数的乘法,中小学的乘法区别仅在积的符号。所以小学讲时加强符号介入,中学讲课时从小学的乘法运算入手,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感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重新构建乘法运算的知识系统。(3)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在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不停留在向学生讲结论、教学生生搬硬套上,要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小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法指导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三自主"为核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更好的适应中学学习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

1.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鉴于六年级孩子大多已十二、三岁,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以适应升初后中学教师所提出的这"五环节"学习。怎样理解与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总结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逐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参与数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为适应七年级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六年级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采取分解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和训练孩子综合解决,对七年级的相关知识要提前渗透。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从而掌握知识和领会学习方法。

3.培养良好的复习方法:六年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复习方法:不复习;粗略复习;先做作业,后复习;一次性完成课外复习任务;单打一的复习方式。面对这些错误的做法,教师要针对性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复习、科学复习,为上七年级后能自主复习与学习作准备。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人生。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教师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六年级教师把培养学生"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小结"等习惯要作为重点。

(三)课程

1.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和构想也是"九年一贯制"建设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小学一到九年级我们落实了以学科为核心的针对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编排,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以配合学科知识体系衔接为根本,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年级教材内容互相渗透,知识体系建构更为合理为目标,落实了数学学科校本教材的拟编,其中以六七年级为重点。同时还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数学知识体系衔接重点,以校本教材为编写蓝本,一至九年级编排的校本教辅运用效果也十分显著,尤以六七年级的衔接效果最为明显。

第5篇

【关键词】思维转化;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施。我非常荣幸的经历了新课改后高一到高三的高中数学变化。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材不同之处:一是初中教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用书,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是初中内容“浅、少、易”,与学生生活贴近,简单、具体形象只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多,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就可以解决; 高中内容“起点高,容量多,难度大”,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明显增强。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多的向理论层次跃进,解题过程更加复杂,需要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

所以在新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中的几种: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从直观、形象、具体事例出发,概括出一般结论,然后老师讲解典型例题,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为止;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学生思维单一、解题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推理能力差,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高中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

5.依赖性较强

有的学生会比较依赖初中学习模式,比如教师会列出中考各类型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甚至是套用题型模式。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缺乏自学能力;学生上课或听、或思、或练,不会边听边做笔记,更不会自我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这种模式一般来说不适合新的学习水平。

6.难度加大

小学、初中高中知识内容难度逐步增大。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同,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高中数学也不需要产生多大的恐惧感。因为初中数学的学习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还是从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高中数学是以初中数学为基础的,新知识的引入都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高中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初中和高中的异同之处、探寻思维上的层进关系。从内在联系上真正读懂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就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补充间断点,使初、高中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转变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老师通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式的学习也叫题海战术,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并且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学生很快就能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做题就可以掌握其知识,而是要弄得其所以然才行,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发掘知识的内涵,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数学知识进行扩展,达到触类旁通。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学生本身更加主动的学习。

2.学会听课,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数学的学习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学生做到学会听课。

3.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课后的巩固,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并且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而是有很多的内涵,如果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只是掌握这个知识的表面,于是在自己做练习时就不知道如何去解了,也不能运用这个知识的。

其实,我们还应该把这个练习中使用到的知识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那些知识在运用,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同样能发现那个知识点是重点,也能发现难题是如何把相关知识串起来的。

4.重视测试

重视每一次测试,认真分析考试中丢分的原因,并对丢分的地方做出相关的措施。每次的测试题对我们自己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复习资料,能很好的反应出哪些知识点我们理解的还很不到位,哪些地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完善,每周争取抽点时间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总复习;提高

《九年义务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教师要对知识点系统梳理,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根据考试需要,把带有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再现、梳理、归纳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要在复习过程中,弥补学生薄弱环节,使学生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谈谈,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定详细复习计划

俗话说:“目标是成功的彼岸,而计划则是到达彼岸的船。”如此可见,目标和计划是相辅相成的。众所周知,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不仅知识容量多、跨度大,而且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率也非常高,因此,在进行总复习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明确最终的复习目标,再结合这个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复习有序地进行。

例如,每次进行总复习之前,除了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后,教师还必须再次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编排特点作进一步了解,然后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要点,然后确定短期、终期复习目标,并围绕这个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如,在复习“数的运算”这一单元的复习内容时,我是这样制定单元复习计划:第一节复习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及其关系,第二节复习运算定律,第三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目的是让班上的学生都能领会贯通,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采取探究和综合演练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就克服了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关键就是变‘双基’为‘四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简单地把旧知识再现,而是通过对考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的基础得以夯实,由此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乱、分散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复习“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的时候,不仅涉及到的概念很多,而且概念之间还相互关联。例:结合实例,回顾概念,1,3,5,6,8,15,30,31,40:①让学生找出奇数和偶数;②让学生找出质数和合数。

在此复习环节上,我并没有直接提出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而是给出一组数让学生去判断这些数属于哪个概念的范围,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回顾了概念,而且这样的形式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概念。

另外,通过分类归纳,让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为建构新的知识,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三、开展专项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专项复习指导,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共同提高。”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一环,通过专项复习训练,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总复习中的专项复习习题,概括程度要高,纵横交错,覆盖面要大,要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开放性、应用性。

例如,在复习到有关平面图形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小羊、小兔、松鼠在各组的草地上各围了一块菜园(小羊围的是一个边长为6.28m的正方形。小白兔围的是一个长宽分别为6.56m、6m的长方形。松鼠围的是一半径为4m的圆)。它们各用了长多少米的篱笆?谁围的面积大?谁围的面积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使用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该问题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对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猜测、发现一条规律:同样的周长,围成圆形的面积最大。这样的练习题既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又有利于能力的提升。

四、练习精讲精练,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50-01

初中的学生认为数学是很枯燥乏味的,一提起数学他们的头都大了;一上数学课就不用说了,硬着头皮撑到下课。这都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的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未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没有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面我将结合几

年来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快乐教学法的粗浅理解。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语,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一节课的开始――导入环节没有过多的重视,他们认为这一环节可有可无,一节课开始后中间没有过渡,直接给学生讲解本节数学新知的知识点,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提前预知,也无法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有理数的乘方》这节内容时,我没有上来直接给学生讲解有关有理数乘方的知识点,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你们一人拿出一张纸进行折叠,假设它的厚度为0.1 mm,你们观察一下,它的厚度是不是在成倍地增加?”(学生拿出一张纸开始操作,折叠几次后,有说是有说不是)然后,我继续说道:“如果老师告诉你,这张纸折叠20次,会是一座34层楼的高度,折叠30次,会是12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们相信吗?”听罢,学生都睁大了眼睛,且用怀疑的口吻说:“不相信。”“不会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学完之后,你们就能知道老师说的是真是假了。”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提出具有悬念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心理,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引入直观化教学工具,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直观化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已进入教育领域,并且得到了迅猛发展。将它应用于学科教学,使得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等都发生了一定变革,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它能够以自身所具有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悦耳、动听的声效相融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复杂的数学内容简单化,静态的数学内容动态化,从而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以具体教授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为依据,适时、适当地引入直观化教学工具,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我运用直观化教学工具设计了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朝海平面的东方望去,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白雾,白雾远处挂着一片桃红色的云霞,忽然,在云霞的正中,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可爱的圆球,是太阳升起来了!太阳像羞红的脸似的,刚开始只露出了半边脸,慢慢地,整只脸完全浮现,然后,从和海平面平行,徐徐上升,逐渐远离了海平面,它放射出了灼目的亮光,给祖国大地披上了一件美丽的金装……如此生动直观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并不时发出感叹“真美!”“好美啊!”……见状,我连忙说道:“同学们,刚才咱们看到的就是日出全过程的视频,那么,如果将太阳抽象成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你们通过刚才所看到的视频,能不能说出圆与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待学生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讨论后,我运用几何画板放映出了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并且最后总结出了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这样,我通过运用直观化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直以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在封闭式的环境中展开的,这就导致学生的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差,而且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疲劳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若想构建愉悦型的数学课堂,除了每周固定与封闭环境――教室的课内教学,我们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个性、兴趣、特长等的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新教材的编写已给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示。学习数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是注重知识的发生、生成过程。更多地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使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不再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畏而远之。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新课题。以下从我的教学经历中谈谈个人体会,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引入导学案

教育家吕叔湘说:“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如何在教师不讲的前提下,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并且在效果上更胜过教师的讲呢?这时候,导学案就应运而生了。导学案和教案不同。因为导学案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中“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制订出详细可行的导学案。首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出发;其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垂径定理和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最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适时提出与难点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填空形式写出答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导”,实现引领学生主动去“学”。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好知识点的巩固、反馈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这样的导学案则概括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但也代表着将要“到达”的目的地。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对高效课堂的诗意概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狂欢”即身动、心动、神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让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例如,在探究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中“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课时,各组小组长,也就是班级的优等生,通过导学案把本组学生课前预习不会的问题整理给教师,如:得到的定理是辅助线怎么想到的?教师在点拨之前把各组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回答其他组的提问可加分,以小组积分模式鼓励各组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其中。通过组间展示,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方法及规律的总结、疑难问题或拓展提升记录在导学案上,再用适当而多样的方式展示给全体学生,这样使导学案更加充实,以便今后复习时找出重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以优化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教师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师生在共同提供和分享知识超市的同时,实现有序的生命狂欢!

三、培养学习兴趣

第9篇

关键词:数学中考;总复习;新课程理念;知识体系;运用能力

中考数学总复习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 总复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想搞好中考复习, 必须有目标、有方向、讲究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的基本要求,结合《考试说明》,兼顾学业考试特点,对中考复习做整体规划:以人为本,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讲究复习方法的科学性, 追求整个复习工作高效而有序。

一、更新观念, 转变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数学教学观、评价观、现代信息技术观决定传统的中考复习观念必须更新, 改变学生的复习方式。在复习过程中, 要从基础内容、基本图形出发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归纳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教材对同类知识的安排具有阶段性,同类知识螺旋式推进。为高质高量高效率完成复习计划中三个阶段的任务,教学时将知识点串成线、线形成面,以面构成体进行复习。构建方法如下:

1.同类知识的横向构建

数学新教材中涉及到几百个知识点,教师要把零散的同类知识点横向构建。例如:可以将八年级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九年级的二次函数安排一起复习,分别串成定义、图像、性质、求解析式四条线,每条线的知识点形成自然的对比,学生在复习中对几种常见函数逐渐产生整体的认识。

2.异类知识的纵向构建

数学新教材的系统性决定了知识点之间并非孤立的,要分析出不同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纳入整体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在一次函数y=kx+b(k≠0)中,若y=0,就变成一元一次方程kx+b=0;若y

3.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构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教师要注意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构建知识体系。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基本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法、观察法、待定系数法、类比法、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如整体思想,在解决求值、分解因式、解方程、图形面积等问题中经常用到。再如:数形结合思想,往往与中考试题最后的“压轴题”有关,不少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只注意代数知识,而忽略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因此,要作为专项教学,让学生针对具体题目总结、体会这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逐步深化为自己的经验,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三、精心设计题组,提高复习效率

在中考数学复习的各个阶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组进行训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设计题组要符合以下原则:

1.有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

例如:在复习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时,可按函数右边是整式、分式、根式、复合函数、实际问题列出的函数等不同类型设计,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函数自变量的不同求法,相同类型函数自变量的求法有一定规律。

2.有启发性、变式性、综合性

在设计题组时,可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式等,训练学生的灵活性,还可将题型变换:如证明题与计算题变换、方程与函数问题变换等,使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不同解法或不同题型所具有的相同规律。

3.合理性、现实性、层次性

设计的题组,层次上要由易到难,体现从正向进行归纳,从逆向进行思考,由具体到抽象,知识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还要根据学生基础的上、中、下各种情况设计题组,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轻松完成,即吃饱又吃好,有利于自觉完成作业这一品质的养成。

四、注重能力,培养思想

中考命题提出“能力立意”已多年,可以说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来。我们要努力围绕解题训练这个中心,以教材为蓝本,以近几年各地中考考试题为基本素材, 精选例题、习题。覆盖面要大,知识点要多,问题切口要小,注意灵活性、技巧性。训练宜以中低档( 特别是中档题) 为重点。高档题要有, 但要控制时机、数量, 重点放在讲清“怎样解”、从何处下手、怎样确立解题方向上。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解题实验——学习探索——反思与提高”的体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数学是思维性的学科,学生的数学能力取决于思想方法,因此,备考中要强调数学思维训练。只有领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只有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才算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复习教学中,教师应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提炼、概括,以便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逐步养成对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以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让他们更自觉地、独立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典型试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题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一类问题时所用的共同解题方法及思维方式,只有让学生融通、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使解题能力明显提高。

五、加强心智训练,强化考试方法

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不是盲目地强化训练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套题训练,通过练、评、反思,查遗补缺,让学生掌握解题技能。其对策有三:一是针对本地中考试卷的各类题型和试题结构,进行全真模拟训练,让学生稳定心态,增加信心,特别要强化运算的快和准;二是重视解题过程教学,强调规范、简洁、严谨解题;三是善于放弃和攻坚,保证会做之题不失分,能够做一步就毫不犹豫地攻坚,过难的题确实不会做要学会放弃。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知识能力固然重要,考试方法策略也很重要。复习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准备三份试题,第一份教师讲每题及每种题型怎样做,学生听,然后学生仿教师所讲去做第二份,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道题考什么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并用铅笔写在试卷上,然后套用知识点去做;第三份由学生在前两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此外,笔者在数学复习中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客观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中考采取了客观题起点低,减少运算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功夫,定时定量强化训练.

2.让学生向错误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点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3.深入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剔除学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调整心态,迎接中考。

4.切实用好用足《考试说明》,把握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几何的教学,不要片面追求过于新、奇、特、繁、难的练习题。

还要注意,在复习防止出现下列问题: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以复习资料代替模拟试题,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总之, 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中考, 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教科书为准, 选好一本学生用书, 进行系统基础知识复习。在复习中, 对解题模式进行概括, 加强和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复习,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玉霞.谈中考数学复习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4).

[2]黄照勋.中考数学总复习方法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