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39
导语:在大数据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数据时代下,CFO的职能已经从财务管理延伸到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从而企业财务也要随之转型,即通过高效的财务流程对企业的现金流、收购兼并、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进行管理,利用大数据等分析工具获得深度洞察,将资源更好配置在增长领域。
据美国最佳实务研究和定量分析顶尖机构CFO 执行委员会(CFO Executive Board)2011 年调查显示,30% 的 CFO 表示其公司的绩效可能由于不达标的企业绩效管理而蒙受损失,一些 CFO 表示这种损失比例高达 80%;财务部门被迫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搜集和验证数据(47%)以及管理流程(50%)上,相反,最为核心的增值分析只占据 23% 的比例。
“无论是构建有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还是提升财务组织卓越运营能力,抑或是加强战略、运营和绩效的关联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和资金管理,都需要依托强有力的信息化平台。”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财务与企业绩效咨询服务主管李忠宝对《商业价值》记者表示,在这个前提之下,对中国大型企业而言,把财务管理的流程统一化和标准化应作为当前财务管理转型的重点。 财务标准化是未来2年重点
在埃森哲2012年针对15个行业的95家企业CFO的《2012年中国企业卓越绩效财务研究》报告中发现,在信息化方面,中国CFO认为实行财务标准化管理以确保财务管理流程在整个企业内保持一致是未来2年财务工作计划的重点。相比而言,国际一流企业的CFO则把实施先进的企业绩效管理工具及财务标准化作为工作重点。
“大数据”就是希望打破存储的壁垒,对企业多年积累的业务、财务、市场和人事等方面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从中找出可以帮助和指导业务发展的洞见。“‘大数据’的兴起有可能颠覆既有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埃森哲大中华区财务与企业绩效管理咨询董事总经理王承卫表示。此前,企业在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时,特别强调在内部建立统一标准,以确保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标准的统一。在大数据时代,因为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工具更为先进,即使数据格式不统一,仍然能够进行高效的分析,为信息基础架构原本较差的企业提供了跨越升级的机会。 滞后IT平台带来诸多挑战
大数据为企业管理提升创造了新的机遇,但是也带来诸多挑战。大数据的使用需要企业能够打破业务条线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区隔,从而全面分析处理企业内部的海量信息。就财务管理而言,当务之急则是需要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高度集成,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进行分析,以支持决策。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创新 团队建设 研究与实践
1.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成立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数据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近年来,全球能源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都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工作。而支撑智能电网安全、自愈、绿色、坚强及可靠运行的基础是电网全景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以及累积的海量多源数据快速分析。[1]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电网业务数据从总量和种类上都已初具规模,大数据“量类时”的特性明显,电力成为大数据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鉴于大数据在电网中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多,有必要对目前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对将来的应用前景做出预测规划,为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2]为此,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于2014年4月成立了院级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旨在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在电网企业中的应用理解,促进经研院大数据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和研究,确立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研究方向。
2.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
根据经研究研究院“研究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以及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和规划,结合经研院院科技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院研院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而成立。团队作为院研院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收集者、管理者和提出者以及其他研究团队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支撑者;以应用综合创新和技术持续保障为工作亮点,全面支撑并推进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3]。
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以“业务导向,技术创新、务求实用,全面支撑”为工作原则,以“统一的框架体系、统一基础平台、统一的运行管理,统一的应用规划”为工作要求,以“是否能支撑院科研业务开展,满足服务公司电网发展与经营管理需要”为工作评判标准,实现“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应用为核心,充分挖掘与发挥数据应用价值,有力推动院科研工作开展,不断培育院大数据人才,打造一支创新观念强、理论基础实、应用成果丰的‘松散协作型’专家队伍,努力成为省公司大数据应用的主力军”的建设目标。
3.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的角色定位
3.1院级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者和运维者
作为经研院大数据应用的基础环境支撑团队,负责经研院大数据基础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承担经研院大数据相关基础环境的日常运维工作。团队结合电力业务性质以及发展需求,对大数据平台给以定位,从数据范围、数据规模、应用范围等方面出发,积极开展前期规划。团队根据经研院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形成大数据技术框架设计,并搭建一套大数据框架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其先进特性,集成海量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海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进而完成基于电网分析的示例应用。
3.2大数据应用所需数据的管理者
作为经研院数据采集及管理的技术支撑团队,负责院内数据的收集和管理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制定院级的数据管理办法并落实;规划并实现不同研究用数据的采集;研究数据质量的检查手段和提升途径并落实;研究院级数据中心向各研究团队提供数据的方式以及研究成果数据的反向收集等;研究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和存储,研究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技术。
3.3院大数据业务应用研究的技术配合者
作为经研院大数据应用研究方面的技术支撑的核心团队,负责支撑各个业务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大数据应用技术方面的需求,内容包括:参与各个研究团队的项目中承担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工作;研究大数据的典型应用过程和方法论,指导各个研究团队的大数据应用;研究大数据技术中的核心模型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大数据应用水平。
3.4省公司大数据相关研究应用的业务指导者
作为经研院同省公司大数据研究团队的接口团队,承担省公司大数据研究团队在经研院业务方向的业务专家角色,实现经研院和省公司大数据研究方面的有效协同和互动。
3.5经研院内部跨专业大数据业务应用研究牵头者
经研院内部跨专业大数据业务应用研究牵头者作为院大数据研究的牵头团队,负责经研院内大数据研究需求的收集和管理;负责牵头跨专业团队(多专业协同)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和特色的科研项目,以充分发挥各个创新团队的核心人员均是大数据创新团队的核心人员的团队的优势。
4.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
团队成员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团队带头人、核心骨干成员以及普通团队成员。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团队建设和管理,核心骨干成员主要负责技术全面把关,承担项目实施;普通团队成员参与项目实施。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数据为基础,以应用为核心,工程数据为特色,人才和制度为保障,推进院级大数据的技术应用和保障工作。以工程数据为切入点和特色,逐步实现各类电网业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的接入,实现同省公司大数据系统的有效融合;通过打造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标准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为院各研究业务的开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数据保障;以大数据应用为工作核心,通过收集整理、筛选评定等手段,形成大数据应用的需求清单及完整的需求的更新和管理机制;加强与外部高校或企业的联系,通过有效地协作模式,吸收外部优秀资源参与团队,建立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共27人,涵盖了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保证大数据应用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
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拟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团队的研究工作开展、技术交流、日常事务等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计划,并对团队成员关于研究工作的贡献和、论著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将把团队成员的培养与科技项目研究紧密结合,使团队成员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加快锻炼成长,早日成为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实现个人与团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效
5.1技术方面
初步建立了经研院大数据应用的整体框架,包括硬件层、数据转换层、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桥接层、大数据存储和分析、大数据集群监控管理、数据源以及经研院各业务系统等模块。大数据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初步建立了大数据应用的基础环境。建立了以Hadoop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基础环境,基础环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数据转换层、大数据存储集群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管理,如图2所示。
初步规范了结构数据的存储模型。在借鉴国外公司的SG-CIM模型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大数据存储模型在分布式存储方面的特点。初步确立了SG-CIM技术文档与营销相关的类及属性(主要涵盖了客户,电量,电价,负荷曲线,服务五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类之间的关系(关联、继承、聚合等),并按照大数据存储的思路,设计Hbase存储的表结构、列簇、字段等。为后期其他业务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5.2制度方面
建立了一系列团队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用新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通过加强管理模式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建设,提高了团队工作效率,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发挥了团队潜力。制定了《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从团队带头人的权力和职责、团队成员管理、资助经费管理和使用、创新成果管理、科技创新机制、团队发展思路和方向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对成员进行流动式和动态管理;制定了较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各项内容划分权重比例,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出每个团队成员的功、德、能、勤,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重用年轻人,不搞论资排辈,级别(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3人才方面
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经过建设,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脱颖而出。团队成员涵盖了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保证大数据应用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团队设立专项创新研究课题、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提高学历等多种形式对团队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使团队成员的研发水平和科研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团队带头人、核心骨干成员、团队成员和后备梯队为主干的专业互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群体。
6.结语
通过对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的初步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大数据在电网企业应用的理解。通过对团队的角色定位,明确了经研院大数据创新团队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通过对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工作开展方式和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团队规章制度,保证了团队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另外,通过前期的建设,团队还详细分析了经研院大数据现状及应用前景,规划了大数据创新团队研究课题及项目计划,形成3到5年的项目清单,为后续开展经研院大数据相关应用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和铺垫。
参考文献:
[1] 宋亚奇,周国亮,朱永利.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与挑战 [J].电网技术,2013, 37(4):927-934.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在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积极效用。对于高校来说,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除了要对专业技能教学工作加强重视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才能促进和谐、有秩序校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大数据技术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数据处理准确率高的优势,对于每日会产生大量信息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十分适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力度,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一、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所谓大数据,指的是一种数据集合,具备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诸多功能,和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相比,功能强大,在数据量爆炸式增长的当今时代,可以有效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而言有很大帮助。不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却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大数据信息处理难度。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都十分熟练,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基于那么多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情况下,便会产生音视频、图文等大量数据信息,其实这些数据中蕴藏着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比如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能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参考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关注点等各不相同,所以由学生产生的数据信息会留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上,这样无形中就加大了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难以被捕捉,因而也会限制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有更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来快速筛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然而当前一些教育管理者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先进的技术条件并不具备,因此高校还应注意在这一方面加强改进。[1](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大数据视域下,数据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焦点,很多学生信息保护意识很薄弱,所以在高频率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比如校园贷案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受害者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和经济受到严重侵害。但是很多高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工作并未取得理想成效,在维护信息安全方面还有待改进。(三)缺乏建设专业的大数据技术师资团队。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为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加强管理和指导,虽然大数据技术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因为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专业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师资团队,因此会对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造成一定阻碍,也不利于特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很多高校管理者并不具备大数据思维,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理念和手段创新方面没有加强关注,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而会造成潜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从长远角度来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和办学综合实力提升没有帮助。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对高等院校来说,教书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同等重要,现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有着较强的个性特征以及较大的知识存储,但因为没有踏足社会,所以辨别是非能力还很薄弱,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建立,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网络流行价值观念的诱导。大数据视域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很有必要,针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题,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从而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思想、有道德的专业人才。(一)创新制定学生管理工作方案。高校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同时也会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充满好奇心,所以网络使用频率就会大幅提高,这样会造成大量数据信息的诞生,增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因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上保持与时俱进,秉承创新思维来制定学生管理工作方案,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搜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休息情况等信息,并运用专业的信息处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依据分析结果,再专门安排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让学生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提升自我方面,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此外,还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总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习惯的教育教学方法等,这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很大帮助,从而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二)创新开展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工作。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学生不懂得规范运用网络造成的,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对此高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树立大数据理念,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应对信息安全问题。一是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只是单一地将学生个人信息录到电脑中去,而是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这样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当有学生关注网络上的贷款信息时就应该引起重视,并立即安排辅导员开展关于校园贷危害的主题讲座,让学生对网络贷款有理性认识。[3]二是高校应该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比如可以开展如何文明上网的系列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网络上盛行的思想文化,能够有正确、坚定的立场。三是高校应该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投入力度,用于防范学生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校园网络安全建设工作质量。(三)强化专业大数据分析团队建设。由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高校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匹配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团队,也就是要对学生管理工作实施者加强大数据应用技能的培训,从而有利于提升大数据分析队伍建设质量,这样高校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会更加灵活,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是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开展大数据技能培训工作,让他们及时更新大数据技术知识体系,进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的处理会更加高效、准确。二是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具备良好的大数据技术自主学习意识,将大数据技术和学生管理工作充分结合,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诱因等,这样可以给后续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4]三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运用大数据技术来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比如在学生就业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来应用大数据技术搜集整理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正确选择就业方向,通过数据库筛选来给学生匹配合适的企业与岗位,从而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就业率,避免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四)建立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虽然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传统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为现在用人单位更加倾向于复合型人才,所以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应该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那样可以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不过在建立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时,高校首先应该进行市场调查工作,搜集整理用人市场提出的多样化招聘要求,那样在制定学生管理工作计划时可以提供参考。此外,高校应该注意大数据思维和传统学生管理理念的有效融合,汲取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再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处理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比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高、规则意识不强等,此时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调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并制定对应的解决计划,为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做好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大数据视域下提高了数据信息处理难度,也让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也缺乏专业化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团队,为更好地应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阻碍,高校应该在此方面加强研究力度,可以通过实施创新制定学生管理工作方案、创新开展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工作、强化专业大数据分析团队建设等策略,缓解大数据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未来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还会持续提高,同时大数据技术也会变得更加先进,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做好准备,为大数据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奠定扎实基础,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宗,张振娟.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2019,28:48~49
[2]张立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模式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9,24:140~141
[3]刘钊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97
[4]荆奥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287~288
[5]李朝伟,王青.高校学生管理法律纠纷的理性分析与处理防范探讨[J].法制与社会,2021,3
[6]王彦菊.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0
[7]王琴,宋艳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柔性管理理念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7
[8]孙龙国.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8,1
[9]阳,刘靓雯,雷鸣雳,乔红.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7
[10]王炜.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如此敏捷的信息传递是一名叫孙钦辉的台湾人帮南存辉解决的,孙钦辉是正泰集团的首席数据官(CDO),也是中国首位民营企业的CDO。
追随“偶像”去创业
孙钦辉,台湾高雄人,从小去了美国,在美有30多年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他所学的专业为金融会计,在硅谷20多年,一直从事金融分析、财务、业务、市场分析,先后在ebay、PayPal等公司就职,离开美国前为BitTorrent公司的副总裁,在他的团队中有数据科学家、大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网络架构师、互联网业务设计师等专业人士。
日前,记者在杭州滨江正泰集团太阳能园区采到孙钦辉时,他笑着自称:“是南董的头号粉丝”,那灰白头发下的笑容,透露出技术专业人士特有的爽朗和率真。
孙钦辉是南存辉去美国时遇到的,两人经过一番长聊,让孙钦辉最终决定到大陆来“创业”。2014年4月,他到杭州,正泰集团给了他两个职务,一是正泰集团大数据部总经理,另一个是创建大数据孵化公司,今后这公司将对外开展大数据业务,如提供大数据业务的咨询服务或实施,也可以提供软件产品。
刚到杭州,孙钦辉在公司附近的一家商务酒店住了很长时间,“既然来做事,就不能讲究那么多了”,不仅如此,当时下国内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时,他却将他美国籍的孩子、家属都接到杭州来,“家人还是在一起比较好,”他这样说道,同时也拉开他驻扎杭州的创业架势。”
对于创业的初衷,孙钦辉几次跟记者说,他非常钦佩南存辉董事长:他的创业经历,以及他对企业发展或社会环境变化时的应对和对时机的把握。在美国时,孙钦辉家庭和睦幸福,工作稳定,收入不错,生活中也不缺什么,但是,他还想着要做点什么,他认为自己一直以来从事的数据分析,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沉淀,还拥有迄今为止可谓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面对中国市场的崛起和创业环境,他觉得这里有他发挥的地方。
大数据的未来,在他的眼中,“那里永远还有半杯水”,言外之意,他看好这个行业。
精细管理用大数据提效
在正泰集团太阳能公司里,有一面大约由8个60寸显示器拼接的大屏幕,上面显示两大块内容,一边是正泰集团的全球业务覆盖情况,点击其中任何一个闪光点,即进入正泰集团的分公司或办事处界面,打开后页面显示的是正泰在当地的业务、人员等关于分公司的所有即时信息;另外一边则是正泰集团各部门信息,从用户研究到销售部门截至上一个工作日的销售信息,再到财务信息和人力资源、物流最新动态,最后到客户端和数据分析等涉及十多个部门;点开其中的客户端,立即显示上一个工作日发生的所有客户信息,精准到客户订单的全部内容,以及客户在哪等即时动态信息。
以上这些都是孙钦辉到正泰集团一年多时间的杰作,基本已经将正泰集团十多家子公司的基层业务打通,让内部管理以数据化呈现,并将这些体现基层业务的数据,集中到一个界面上;目前他手机屏幕上经常会出现一个汇聚了十多张不同类别的数据表状画面,打开其中任何一个数据表时,其它的数据表格的链接也同时保持在同一个界面,继续查看其它数据或互动,均非常便捷,这套软件是孙钦辉在美国的团队多年经验积累和最新技术的成果。
目前这十多个表格还只是孙钦辉完成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的目标是要建成完整的数据库,需做到共有一百多个数据表格,因此今后还有一段时间的基础建设期。
这些数据表格,它们自动生成得并以一定的逻辑存在,将各个数据故事讲述得清晰明白,比如说,当某一个数据在一个时期内表现得特别好或不好时,它不是孤立的数据形态,在这个数据的周围,肯定会有其它的数据跟它有关联,这也就是现实中导致变数的原因,如销售业绩突然提升,其提升的背后也许是物流的改善,或许是新产品上市,或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又或者是几种因素的合力促成等,这些变化统统在数据表格中有所表现,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终极体现。
信息化管理,既让决策者随时快捷并一目了然地知道企业正在发生的情况,同时也让数据真实客观反应现实情况,而不受汇报者的情绪、语言传达而失真,真正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参考,孙钦辉说,“企业发展到现在,对于再进一步提效,能做的老板都已经做了,如增加人力资源投入、追加土地人力资源投入、设备更换等,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粗犷式发展,现在需要精细化管理,而信息化是精细化精准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方面还有待挖掘。”
低成本更适用中国市场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联合国;经验
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推动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资源的组成,高等学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公共财政改革框架下,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5号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作为财政拨款单位的公办普通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围绕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努力改进预算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本文拟从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在与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对比基础上,探讨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以实现适应高校发展新阶段的资金需求、协同高校事业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高校的预算管理虽然一直就有,但在当今高校逐步走向自主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始终是依附型预算管理,即依附于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而编制执行的预算管理,没有形成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和现实管理所需的自主型预算管理。
李东旭等[1](2009)指出,我国高校应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推行全面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公示制度、“三上三下”制度、滚动预算制度、奖惩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等。
李现宗等[2](2012)指出,高校依附性预算管理模式存在预算管理理念缺乏自主性和管理上的独创性;编制原则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预算管理程序混乱,导致预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没有相应的预算执行机构,预算执行控制乏力等弊端。
冯文轶[3](2016)指出,传统模式下的高校预算管理手工收集数据、层层传递的方式导致预算编制的时间过长,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单一的预算编制模式很难适应各组织的不同需要。利用云会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打破各组织信息孤立的局面,从而实现部门与总体战略、预算与绩效的统一,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高校的预算模式更加合理。
杨臻黛[4](2016)描述了联合国秘书处(以下简称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非营利性机构,联合国所管理的预算,包括常规预算、维和预算、国际刑事法庭预算和基建总规划等,此外还有预算外资金。预算年度方面,维和预算为一年,其他类的预算为两年。预算资金来源方面,除预算外资金来源于成员国及其他组织的捐款外以外,其他预算资金均源自成员国的会费摊缴,这些自愿性捐款形成信托基金。预算规模方面,每年管理的总预算盘子约为150亿美元,管好用好如此盘大资金并支持联合国内部组织机构规范高效运行,在于其拥有一套严密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多年的预算管理经验。这为高校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预决算管理的议事决策机构专业性不强
当前,规模较大的高校都建立了由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日常工作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A算管理组织架构。其中: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以下统称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三个议事决策机构根据预算管理职责权限的不同负责对预算事项进行审议决策;预算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财务部门,负责拟定预决算政策,审议年度预算及具体分解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和预决算结果分析评价等工作;预算执行单位负责编制本部门的业务计划及相应的预算草案,执行经批准下达的预算。可以看出,随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已在高校逐步搭建起来。但是,从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的成员构成情况来看,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专业议事机构,其成员主要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位负责人,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成员由校领导班子组成,这些成员大多数为学校教学科研能力极为突出的院士或者教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许是行政专家,但不一定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难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与基本预算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不匹配
高校内部制定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都明确了预算是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与业务相匹配的预算编制理念已在制度上得以体现。然而,在预算编制实务中这一理念并未贯彻执行。我们知道,我国高校编制两套预算:一套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的涵盖学校全部收入和支出的部门预算;一套是按照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业务部门工作计划将学校可统筹使用的资金进行分解编制的由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组成的校内预算,其中公用经费预算是以院/处等业务部门为基本预算单位安排的预算。理论上,公用经费预算应根据校内基本预算单位的工作计划和业务需求编制安排。事实上,高校启动校内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7月,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的编制为每年的12月,工作计划和预算两者的编制时间前后错位,使得高校公用经费的预算资金安排往往难以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紧密联系,有的甚至相互脱节,从而造成高校内部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依然普遍。
3.预算执行报告编制主体单一,仍停留在数据的计算分析上,报告信息质量不高
按照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惯例,财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又是报告主体。历年来,预算执行报告编制工作都由财务部门完成,编制主体单一。并且,由于单位内部组织缺乏沟通和校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财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只能停留在收入预算完成率和支出预算完成率等数据指标的计算上,无法提供预算资金的使用与业务预期成果融合的财务信息,不利于内部控制管理。
4.预算绩效管理重执行进度,忽略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高校纷纷构建了包含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和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等指标在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的预算执行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率与绩效评价挂钩、与预算执行绩效奖励挂钩,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5.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目前高校的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构建了预算管理、账务管理、报表管理等多个模块,形成了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应用不充分不灵活,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中的各模块相互独立,预算管理统计报表不能按照管理需要自动生成,很多指标仍要靠人工查账录入数据计算制表,影响工作效能。二是财务系统与教学、科研、资产、采购、人事等部门管理系统平台不能对接,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无法整合利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财务信息传递不及时,有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和管理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基于联合国经验的改进建议
(一)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方面,重组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联合国预算管理架构由执行层(业务部门)、管理层(预算部门)和三级审议决策层(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组成。业务部们编制的预算草案要经预算部门一级审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等机构的三级审议,并由联大终极审定。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审议程序上,我国高校与联合国有相似之处,只是联合国设置的行咨委是辅助五委审议的一个联大附属机构,它的委员是由联大选举产生的独立专家,任期三年,以个人身份而非来源国政府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强调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前面提到,我国高校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为了体现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经济事项审议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建议,重组财经委员会,委员由财务专家和行政专家共同组成。同时建立相关专家库,由教代会从专家库中选举产生审议委员,委员以个人身份而非校内部门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并且按照学校的管理机制设定审议委员的人数、专家占比和任期年限。
(二)预算编制管理方面,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
联合国编制的预算年度为两年,预算编制的启动时间早,提前两年启动,有长达24个月的编制时间,比如2017年-2018年的预算编制在2015年年初就开始启动,其中:7个月为战略规划编制期,17个月为预算编制期。另外,联合国的整个预算编制程序亦非常的严谨,首先,业务部门所提交的战略规划和预算草案都要与预算部门的深入沟通、反复修改形成初稿;其次,联合国的预算审议要经过一级审核三级审议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在审议的阶段,业务部门和预算部门的代表需对申报的预算进行现场答辩,接受审议委员的质询,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并根据审议机构的专业建议对提交的预算进行反复测算和修改。由此可见,联合国预算有编制时间充足、编制内容涵盖战略规划和审议程序严格的特点,这为我国高校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国高校校内预算编制受限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一般于每年的7月启动。为了合理配置校内财务资源,使公用经费预算紧贴业务需求,高校应从制度上改进和完善校内预算的编制范围及程序,一是将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纳入校内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范围,每年的1月启动工作计划的编制;二是加强预算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深入沟通,确保业务部门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相匹配,提供完整的预算草案信息供审议机构决策。
(三)预算执行管理方面,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
联合国预算属于责任预算,业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报告的主体,有申报预算的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义务并承担责任。在预算周期内,业务部门要作两次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报告内容详实,包含目标实现和战略执行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需详细解释预算执行进程、支出内容、与历史预算的差异、分析各科目预算使用与预算拨付的差异等。此外,管理层亦非常关注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编制审议程序一样,联合国业务部门汇报的执行报告同样要经过预算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的层层审议,严格的审议程序无形之中提升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针对前面提到的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管理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校内公用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缺位,解决之道是通过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预算控制。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制度上规定预算执行遵循“谁申请、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2.设计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预算执行报告审议程序,充分发挥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预算执行的积极性,现预算的全过程、互动管理。3.以预算要真实反映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规范报告内容。4.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上侧重产出效率和效果的考核。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联合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业务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这为联合国管好用好上百亿美元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已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需完成的首要任务。高校应把信息化作为内部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对内部管理工作的影响,站在全局的角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财务平台信息与各部门业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旭.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借鉴与启示[J].财务与金融,2009(3):47-51.
[2]李现宗等.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9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茗杨心”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落实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平安暨市域治理办:
按照《关于报送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广汉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项目责任分工方案》的分工,智慧治理组扎实做好相关工作,现将2021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省一体化平台试点建设。积极拓展完善运行期间平台功能,强化平台推广运用,实现“最多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截止目前,全市实现在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可网办事项1280项,可网办率达99.84%。
二是搭建广汉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积极包装项目,总投资4.5亿,推动广汉“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运营中心项目建设,构建数据融合池和展示厅及相关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强与国新宇航沟通对接,大数据融合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待测试后上线“城市之眼”系统。
三是建设投资项目大数据管理系统。落实资金35万元,建设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投资项目的中介服务、行政审批、建设进度适时监控。四是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按照“1+4”(1个综合管理平台,4个分模块:智慧党建、智慧管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模式和商业、安置、老旧、“三无”小区4个类别,确定金雁大同,汉洲京皇等6个社区作为智慧社区前期试点,将智慧、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二)推动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基本完成广汉市综治中心(平台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建成1个市综治中心、12个镇(街道)综治中心,2个社区综治中心示范点;建成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底座、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综治“六联”(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治安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建成市级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接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图像1046路,“平安雒城”视频监控340路,实现重要区域全覆盖,实现省、市、县三级综治数据的无缝对接,以及县、镇(街道)、村(社区)各层级综治中心纵向贯通的数据互联互通。网格化中心划分设置网格343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43人。我市2018年至2020年投资781万元,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个覆盖全市农村、城区、铁路全域的监控点位1046个,全部纳入综治中心信息化系统“雪亮工程”监控平台。今年年1月起每年投入266.6万元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6月进行了平台服务升级,新增了12处人脸(车牌)识别监控点位,新增电子地图,可以通过GIS引擎技术提供位置追踪及精确定位,更加有效地实现治安防控的目的。
二是“雪亮工程”同“平安雒城”、“慧眼工程”等视频监控和智慧小区项目共同编织了技防监控网络。形成镇、村、院、户四级技术防控圈,实现从点到面、联防到户的立体防控网。“雪亮工程”建设以来,公安机关通过视频监控精准出警、精准处置,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破解了农村地区治安管理难题。目前,“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30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30余件次, 2019年和2020年,我市公安机关年立案数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15.8%、3.9%,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
三是推动建设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广汉市建成了1个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12个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城区28个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构建市、镇(街道)、社区(村)、网格员四级平台,同时,将与民生事务紧密相关的住建局等23个职能部门、44个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纳入平台并开通电脑终端账号参与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分级管理,梯次互动的工作模式。全市343个网格,配备社区专职网格员242名,农村兼职网格员(村干部)101名。2021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97.2536万元,有力保障了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运行。编制广汉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细则,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网格员通过“一日双巡”,主动走访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发现,并现场办结或通过手机平台上报处理民生问题和群众诉求,2016年以来,累计宣传政策法规12619人次,办理民生服务事项49468人次;主动发现、干预、化解网格内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收集各类基础信息并推送入系统平台,动态更新,基础数据更加完善、真实、准确,共采集各类基础信息100余万条,收集录入社情民意13061条,走访特殊人群4581人次;今年7月下旬一轮疫情爆发以来,全市网格员共参与疫情防控排查18641人,协助开展医学观察居家隔离5190人,走访重点区域、场所40147处,开展疫情防控常识政策法规宣传32526次,协助开展疫苗接种3465人次,通过宣传引导使辖区内居民提高了防护意识,增加了疫情防控知识,提高了居民参与防控的积极性。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网格化工作品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三)将智慧建设与法院工作相结合
一是准确领会上级精神,科学谋划。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兼职负责信息化建设日常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计划上,坚持与司法部、省厅、德阳市局实现并网为标准,不做物力浪费;在场地设置上,坚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做到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指挥、公共法律服务“四个中心”统筹规划;在经费保障上,坚持中央、省级转移支付与本级财政保障相结合,积极主动向广汉市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汇报省厅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二是积极参加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业务培训,熟练使用普法、调解、援助、社矫、律公、考勤、公文等系统分类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化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奠定信息化建设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干部职工大会等时机,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已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常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使用司法行政工作平台的自觉性,奠定信息化建设思想基础。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建设司法行政指挥中心,发挥“智慧司法行政”优势。2019年,我局投入近120万元建成了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目前已初步实现60个点位工作巡查,20个远程单兵实时指挥,150个社区矫正手环定位监管,7个监狱远程会见系统,并实现了与省、市远程对接,为司法行政大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加强维护管理。一方面,外部加强与电信部门沟通,遇有网络不通的情况能及时进行技术性维护;另一方面,内部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平台、视频会议、指挥监控等系统的使用管理,确保了各种工作数据录入正常、及时、准确;第三,坚持每周不定时检查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使用情况,每月对检查情况在工作群进行通报,并将个人登录使用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确保了使用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在2021年完成3个街道(100%)、29个社区(100%)、238个小区(33%)建设任务,2022年完成全部712个小区智慧化建设(其中高坪镇白里社区、小区作为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试点),有效转变社区工作被动管理,实现政府、居民、企业共建共治共享,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基层治理新思路,助力广汉高质量发展。
(二)继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按计划推动重点行业单位横向联网,有效整合各行业单位自建的监控网络,达到联网共享、综合利用的效果。进一步扩展视频监控覆盖面,加强农村地区治安防控技防基础。建设前端感知源符合机、非、人采集设备,实现智能化、结构化数据,缩短民警在案件侦查中图像查阅时间,为案侦提供精准、快速、有效的支撑并为治安防控提供预警能力。
(三)推动行政司法智慧化建设
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确保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上下运行一致。积极把握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尽快将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电子设备进入政府采购环节,为“四大中心”早日实现互联互通运行提供强力保障;重视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采取送学培训、专业招录等方法,建强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培训针对性,着力解决计算机网络维护问题,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正常运行,适应大数据、大服务、大格局的新时代。
【关键词】 地方政府;数据;公开;民主;监督
一、前言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民众对政府数据共享的需求和期待。政府数据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外部,对政府事务、公共活动、社会大众有影响、有意义的数据资源的统称。[1]政府是否公开数据及公开程度如何成为了衡量政府效率及行政透明度的重要指标,政府数据公开成为了全社会普通大众的基本诉求。除了政治价值外,政府数据公开还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数据不被公开,那它就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如果将其放在公共平台上,得到大众和有需要的组织的关注,使它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可以产生不可比拟的附加价值,从而为社会带来巨大的产值。
在政府数据公开方面走在世界领先地位的是美国纽约市,通过制定《开放数据法案》,美国成功将政府数据大规模开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法案要求,纽约市政府及其分支机构的所有数据均须对公众开放,在获取、浏览、使用等方面均不能有所限制,当然,涉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方面的数据不在数据公开的范围之内。继纽约市后,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均搭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内容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二、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公开的现状
我国近年来也大力倡导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在中央大力号召下,各省级地方政府纷纷推进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将收集到的数据公开给社会大众。在对政府数据公开平台的调查中显示,[2]最先响应国家号召建立政府数据公开平台的是上海、北京、湖北、贵州、江苏等省市,但各省市因实际情况不同,开放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其中,上海市走在了我国数据开放的前列。除制定全国首个正式的开放数据指导计划―《上海市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年度工作计划》外,通过搭建平台,列出重点开放领域清单等措施,上海市政府构建了完备的数据公开体系。与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市数据更新最快,提供的数据种类也最多。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的数据公开流于形式,很多数据老旧且没有分类,数据打开后往往以链接形式从其他政府信息公开网页上调取数据,但很多链接失效,从而造成数据的可读性不强。此外,在公开的资料中,以表格形式出现的数据很少,多是文件,很多甚至不能下载,只能在线浏览,导致数据的可利用性不高。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政府数据公开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
三、取得成就及存在问题―以贵州省网站为例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数据公开的研究,笔者选择国内最先起步进行政府数据公开的贵州省作为研究对象,以贵州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为研究重点,探讨贵州省在政府数据公开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1、取得成就
贵州省作为全国最先开展政府数据公开的省市之一,其在地方政府数据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最有代表的是2012年贵州省政务微博“黔办之声”的开通,是政府数据公开的一次重要实践,在省级政府开通官方微博的探索中,贵州省先于其他省市。以政府网站为主导,同时将政府报刊、听证会、咨询服务电话、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站等多种信息公开渠道纳入政府数据公开体系,构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信息公开网络。目前,贵州省已经形成政府网站为主、其它多种渠道为辅的“一超多强”格局。相较其他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的省市来说,贵州省在数据公开和共享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数据纵向、横向分类清晰。在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首页上,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模块,分别是:信息公开、办事大厅、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政府网站曝光台。点开“信息公开”模块,可以看到贵州省的数据公开摆脱了以往将原始数据不经处理全部摆在共享平台上的做法,而是将统计到的数据进行了有条理的分类和处理,便于有需要的人们查找和使用。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来看贵州省的数据分类:从横向层面来说,将收集到的数据分为省政府信息、省政府部门政府信息及市州政府信息。从政府机关到各部门之间,再到市州基层政府信息都有明确的统计和分类,使信息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从纵向层面来说,贵州省将公开的数据分门别类,包括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财政、金融、审计、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安全、教育、科技等多个主题,方便民众根据关键词快速、便捷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
(2)信息全面,可利用度高。相较于其他省份流于形式的数据公开现状,贵州省的数据公开真正落到了实处,突出表现在信息种类健全,便于查看和利用这一点上。在贵州省政府网站上,从数据公开的制度规定到数据目录,该省构建了完备的数据公开体系,有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省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省政府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市州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年报、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和信息公开意见箱这八个条目供访问者选择,从制度保障到信息目录,再到意见建议,普通民众可以完整地了解贵州省数据公开的实况,在便捷大众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在信息种类方面,从该省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可以看到,其统计的数据主题分类达到1766个,涉及全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其数据统计的全面程度居全国前列。
此外,在信息全面的基础上,贵州省数据公开的另一特色是信息阅读舒适性和下载便捷性。打开“政府信息公开年报”一栏,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电子书的界面,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就出现在界面首页,浏览者可以像阅读纸质版书籍一样进行翻页、跳页,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设计非常人性化。同时,在页面下方还有“点击下载报告电子版”的按钮,改变了过去只能阅读不能下载的弊端,提高了公众对政府数据的利用程度,便于有需要的人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在可以电子阅读的同时,还辅之以视频介绍,给读者全面的视听感受,使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更有成效。
(3)网站设置新颖,富有地方特色。地方政府数据公开是否能取得成效,一方面在于数据本身的全面、有效,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数据本身或地方政府本身对公众的吸引力如何。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查找和使用数据并不是刻意为之,是在浏览网站新闻或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据或信息,并由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利用,而通常来说,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地方政府政务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政府网站页面美观、体现地方特色等都是吸引公众访问、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点上,贵州省政府网站就做得非常成功。打开贵州省政府网站,“中国贵州”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网站背景选取贵州省最具特色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且每3秒会更新一次,同时,它改变了过去该省政府网站刻板、颜色单调的弊端,整个页面以蓝色为主,其他各种颜色为辅,显得充满活力,也给人继续浏览下去的兴趣。改版后的贵州省政府网站,“政务公开”“商务投资”“便民服务”“多彩贵州”等版块多种多样,特色性与针对性兼具,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也拓展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吸引更多普通民众就政府公开的数据进行研究和监督。
2、存在问题
贵州省数据公开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更新时间参差不齐。纵观贵州省政府网站上公开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共享信息全面、清晰的同时,信息的更新时间却参差不齐。例如,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贵州省关于农业、林业、水利的信息公开文件更新到2016年的5月9日,但关于民族宗教、对外事务等的信息公开文件仅更新在2014年或2015年左右。在不同信息分类主题下,信息数据更新的日期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相差一两年之久,如此巨大的数据更新时间差异,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在数据获取与分析上的乏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省数据公开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标准。
(2)数据来源不清。《2015年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中统计了贵州省2015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数据,包括财政资金数据(“三公”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各级政府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等)、各类教育入学及毕业人数、环境监测及治理相关数据、安全生产数据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告中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也做了数据统计,其中,省、市、县三级政府及部门累计公开政府信息达601万条,同比增长8.98%,其中,省级公开39.18万条,市、县级公开561.82万条。此外,还对政府信息公开途径,如政府网站、微博、政府公报、新闻会等公开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涵盖范围较为广泛。虽然数据统计全面,但在报告中并未说明这些数据来源渠道及统计方式―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是以贵州省某个特定群体为样本还是考虑到各个阶层等问题,均没有提及,因此,该份年度报告的数据虽然详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却有待甄别。数据来源不清是贵州省数据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3)缺乏公开标准和规范。虽然针对数据公开,贵州省制定了《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但里面仅仅是针对数据公开工作的相关通知和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对公开哪些数据,怎么公开,公开的方式是什么,数据更新周期等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只是由政府单方面主导的数据公开过程,缺乏公众与政府的双向互动。由于没有可依据的标准和规范,公众无法对数据公开过程和结果予以监督和建议,从而使该省的数据公开工作难免有流于形式之嫌。
四、解决对策
1、完善数据公开体系,制定工作计划及政策
要想建立完备的数据公开体系,指导性的工作计划和相关政策必不可少。[3]为此,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设立主管部门。数据公开体系建设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加以指导和管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尚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主管部门,这必然导致数据开放工作成为政府部门管理的“空白地带”,并直接导致开放政府数据工作的发展出现滞顿。因此,我们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指定某一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专职管理政府数据开放的相关工作,明确该部门的职能和权限,从而保证数据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制定指导计划和相关政策。政府数据公开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前瞻性的工作计划和相关政策法规,以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政策法规作保障,以保证政府数据开放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向前推进。最后,及时公开、定期总结。针对数据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定期总结,及时向大众数据公开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确保群众能够知晓相关情况,从而及时监督,提升其参与度。
2、规定数据更新周期,监督数据更新工作
在设立数据公开主管部门基础之上,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和监督机制,确保数据得到及时更新。该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应从政府和民众两个角度进行:从政府层面来说,数据公开主管部门要定期监督地方政府的数据公开工作,对没有及时更新的相关部门予以督促和警告;从民众层面来说,畅通公众监督、建议和举报渠道,对没有更新的数据及时上报,借助大众的力量,推动相关部门及时更新数据。
3、构建全面数据公开体系,多渠道促进数据公开
政府的数据公开工作不仅要做到与公众共享数据信息,还要将数据的来源渠道、统计方法、分析方法等均对公众开放,真正做到全方位的数据公开。同时,在开放渠道上,力求形成以政府网站为主,微博、微信、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为辅的多平台数据公开体系,使公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获知地方政府的数据公开信息,一方面可以拓宽数据公开的受众面,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公众对政府数据公开的好感度和兴趣度,从而直接提升公开数据的时效性和可利用度。
五、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数据公开已经成为政府有效治理、民主行政的必由之路。本文以贵州省政府网站上的数据公开为例,肯定了该省在地方政府数据公开方面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但仍存在数据来源不明、更新缓慢、标准缺位等问题。以小见大,通过贵州省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推进政府数据公开方面正在做出积极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数据公开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取得显著效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迪莉娅.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09.86-93.
[2] 21世纪经济报道.政府数据公开平台调查[EB/OL].
http:///20151026/n424111391.shtml,2015-10-26.
[3] 郑磊,高丰.中国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研究:框架、现状与建议[J].电子政务,2015.07.08-16.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统计;数据研究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大数据时代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典型特征是数据信息量大、数据变化快、数据来源广。[1]如何在如此大容量数据中提取、处理数据,将静态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重要技能。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不断冲击学校这一“象牙塔”。我国教育已经开始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更加频繁和紧密联系,尤其是职业教育这一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形式。大数据时代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保持信息畅通,加强教育信息的搜集、统计与分析。只有掌握了教育数据,才有可能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为学校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1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基本情况
教育部最早从1954年开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统计的内容不断扩展,改革开放后,各相关行政部门陆续开展了一些专项教育事业统计。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形成了以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为主体,以各专项统计为补充的中国教育统计体系。[2]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覆盖全国50余万各级各类学校或机构、涉及2.6亿学生和1900多万教职工,每年调查指标1.6万项,数据量达55亿条。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是我国教育事业统计的重要一部分。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组织实施,每年10月开始年度教育事业统计。高等教育基层统计主要包括四块内容:学校、学生、教师、办学条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采取单位采集,层层上报的方式进行。每年9-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相关文件要求,各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精神召开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培训部署会议,各高校相关统计人员接受省厅统一培训,了解当年高等教育基层统计系统及统计指标等相关变化。各高校根据统计系统要求和报表相关指标要求收集统计时间段内的有关数据和信息,经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提交学校党院办或发规处(具体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统计员将信息录入至高等教育基层统计系统,经系统逻辑校验和经验校验通过后提交省教育厅发规处,省厅组织专家对全省各高校报表统一审核,审核无误后提交教育部。一般而言,高校统计数据提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当年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基本结束。
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分析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数据只是一堆数字,并无太大作用,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信息,此时数据才能转换成信息,为学校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当前,我国高校对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统计员业务能力有限、统计分析不到位等问题,大大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功能的发挥。
2.1对高等教育事业统计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统计工作
当前,很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据采集不严谨,导致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着虚报、瞒报现象。对很多学校而言,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只是一项行政任务,统计结果只要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统计系统审核即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没有树立数据分析研究的意识,对统计数据的后续分析不够。
2.2统计员业务能力不足,对统计及数据分析工具不熟悉
高校的统计工作一般由办公室或发规处等有关同志负责,属于兼职的常规工作。统计员对统计指标和统计系统研究不深,没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对数据的处理仅限于通过EXCEL表格对进行简单的运算。统计员业务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高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导致学校因统计数据偏差而影响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2.3高等教育统计相关指标滞后,无法满足学校管理需求
目前对高校统计数据分析监测依据的是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该指标主要涉及学校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基础条件建设,发展方式也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来,教育部的办学指标对当前高职院校而言早已达标,有些指标甚至远远超出标准水平,这些基本指标对实现学校办学监测作用有限。
2.4高职院校对教育统计数据开放程度较低,相关数据获取较难
要想实现统计数据为学校发展服务,学校需要在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纵向研究了解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掌握学校发展脉络。横向研究则能够让学校了解本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水平和地位,掌握学校自身发展的短板和优势。[3]然而多数学校将教育统计数据上升到保密程度,对学校相关数据讳莫如深,不肯对外公布,导致学校之间产生信息沟通壁垒,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3有效利用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作用,高职院校应转变思想,树立开放办学思维,提升教育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教育统计运作效率、提升教育统计公信力、提升法治治理教育统计水平。加强统计分析工作,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将静态化的数字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检测指标,提高统计分析工作绩效,完善教育教学诊断预警机制。
3.1树立开放办学思维,打破学校信息孤岛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省高等教育统计数据库,数据库对高校开放共享,为高校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和研究支持。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完善相应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开放办学思维,打破高校之间的信息壁垒,及时了解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兄弟院校办学水平,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最终提升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2强化统计人员培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学校要高度重视统计队伍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做好培训工作计划,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好教育统计人员专业化培训,确保各岗位教育统计人员上岗前都具备从事教育统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全面掌握工作流程、指标解释、填报要求、软件应用等。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精确性,为学校开展分析研究,进行教育决策提供高质量数据。
3.3组建研究团队,加强统计数据研究分析
组织一批业务骨干成立高校数据分析中心,中心根据历年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每年相关数据分析报告,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将高校教育统计服务向事后监管、预测预判和对策建议转变。建立覆盖全面、调查准确、计算科学、运作高效、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服务型教育统计研究团队。
3.4建立基于数据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借助省厅公共服务平台和学校自身数据分析中心力量,对高校统计数据进行精准深度分析,通过对学校近几年核心数据比较,了解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力量、教育仪器设备等方面改革举措是否有效;通过比较相关院校数据,了解学校的发展优势与短板,建立教育诊改机制,完善教育质量内部保证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实现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8):13-19.
[2]王青逯.健全教育统计职能,服务教育科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6):22-25.
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档案材料的数字化处理,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都进行过至少一次的全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解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保管一类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认为只要保管好资料即可,在需要的时候能查询的到相关资料就行,对档案管理不关心不重视,处理资料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单一滞后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单位、部门的管理都没有一套完整而独立的档案管理软件,都还是依靠人工完成,效率比较低。在录入上,有时为了赶进度只是录入了最基本的信息或只机械地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档案信息数据库不完整,造成档案归档不及时,档案漏?摺⒆柿弦怕┑任侍猓?从而不能有效利用。
3、缺乏档案数字化方面人才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专业性、机密性等特点,需要专职人员去保管,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单位领导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不是太重视,很少去培养这样一个专业人才,很多单位保管这些资料的人员还兼职着其他的工作。一旦出现档案问题,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库的应用,致使档案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工作层面,丝毫没有技术含量可言。
4、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资源短缺且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严重,受纸质版档案的限制,数字档案资源及其结构亟待丰富、优化,如不及时解决该问题,势必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及进程带来负面影响。
5、注重数据的存储与维护问题,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与安全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做好其安全防范工作,对系统管理进行重点维护,最大程度上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对于保护手段的要求较高,管理者需重点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比如可定期进行杀毒,安装防火墙进行预防等,确保电子档案安全可靠。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
传统档案管理容易将工作重点集中于档案保存、检索与使用中,没能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所以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目前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录入人员的信息,做到实时更新,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快捷性,这就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好材料的归档、保存、传阅等工作。
2、强化管理意识,加大投入力度
第一、关心和支持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投入资金和精力配置设备,弥补数字化建设经费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培养专职人员,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单位的工作计划;
第二、单位分管领导应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及时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
第三、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做好顶层设计。为让档案数字化建设在各部门得到切实推广,笔者认为各部门应立足实际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避免贪大求全。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注重档案数字化系统用户操作的实用性,简易性;2、规范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补扫”现象时有发生,给该项工作造成重大压力,应根据实际,切实制定一整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避免漏扫等情况的发生。
第四、要大力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广大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档案从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
第五、应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在人、财、物等多方面得以充分保障,才能让档案数字化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如果各职能部门都能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查阅或利用所需要的电子文档原文信息,而不再受档案原文不能共享的限制,不仅有效地保护档案实体的安全,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信息利用的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4 档案数字化管理优势
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往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均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并且关系到单位方方面面。如若离开了信息化技术,单靠人力来进行整理与分析,无疑档案的整理与存档均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然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用传统的文书立卷方法立卷,当发现立卷的文件有遗漏和收集不完成时,就要拆卷,有要对卷内文件从新排序,卷内文件目录也要重新填写,重新编号、重新装订,而利用计算机立卷发现文件遗漏时,插入非常方便,只需修改一下文件的目录就行了;二是人工立卷归档时,经常需要对文件进行接边的切边,稍不留神,就会破坏文件全貌甚至切掉重要的批示和领导的签字,而使用计算机立卷归档,不仅降低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既能完整地保存文件的全貌,又能按时完成归档工作,不至于出现文件积压现象。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立卷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档案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