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时间:2023-03-06 15:55:31

导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本科转型 实训 双师型

基金项目: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编号:Z1317)和西安翻译学院民办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建设(项目编号:J12A08)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教育部推出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即1999 年升本的地方院校将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际贸易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其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主要通过购买和使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来搭建校内仿真模拟平台,即运用相关的外贸实务模拟软件,在实训机房完成各个外贸环节的操作训练。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西安翻译学院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自2006年成立到现在,实训课已经进行了8年,在院领导和各位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效果较为突出,以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的操作环节、技巧为基础引进的世格SimTade、浙科进出口报关等外贸软件平台,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程序、环节及做法。较之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学生更愿意在机房上机进行操作,这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改进了教学效果,还调动了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这类模拟平台大多以虚拟的某笔具体业务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学生只是按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操作,无法反映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此外,很多软件忽视了学生外语能力的锻炼,这与我校正在全面实施的、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的教育模式相背离。

可见,机房加软件的实训室构建模式和训练方式已经不能真正达到外贸实训要求,严重脱离了企业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实际处理能力,因此,正值转型这一大好契机,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改革势在必行。

POCIB的教学理念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的英文缩写,在模拟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的体系中涵盖海关、银行、外管局、船公司等14个外贸相关当事人,来自10个国家27大类共115种随时间动态变化的产品及48种不同的流程组合。POCIB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的科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短期内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其主要特色在于将实训室单一、静态的实训操作动态化。西安翻译学院从POCIB大赛开始举办到现在,已经参与了两届大赛,我校学生先后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特等奖的较好成绩,参与其中的学生对POCIB大赛有着很深的感触,学生在面对风险、承担责任、亨受收获与失败的体验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习不再停留在枯燥的贸易实务理论上,而是在外贸业务的竞争与竞技中掌握外贸业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上。

基于POCIB的国贸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我们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作为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落脚点,即在充分体现我校外语特色的氛围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

1.改善实验室条件,构建仿真实训教学体系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环节兴趣的基本因素,应进一步整合实验室资源,完善实验室建制,加大软件的引进力度,以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筹措实验室建设经费,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实验室开放等工作,提高实验室综合管理水平。

本着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外贸实践接轨,我们构建了基于POCIB的仿真实训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涵盖整个国际贸易的实训环节,通过打造专业认知平台、基础实训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和职业平台获得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从“市场调研”、“预算”、“寻找客户”到磋商谈判、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直到完成业务后的退税、订单管理、客户维系等得到完整的业务流程体验训练。通过搭建高度仿真的谈判环境、业务履行环境、电子商务环境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模拟实习环境,体现出真实外贸实务的场景的氛围和空间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和体验锻炼学生的谈判与应变能力,订单管理能力、处理纠纷能力、客户管理能力。通过问题处理过程的真实参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实际处理问题的技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实训体系

2.根据POCIB优化教学课程安排,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通常的课程讲授中,教师一般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讲解贸易实务的知识。学生的理论性增强了,但直接造成贸易流程的分割,他们知道租船订舱、办保险、报关、报检等具体事宜,但是对整个贸易流程的把握有所欠缺。在授课中,可以将 POCIB 的流程体系穿插在日常实务和单证的讲授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对各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讲解完成后,通过一个具体的贸易流程将这些知识囊括进来,专门练习贸易流程。无论是贸易实务、单证操作还是国际结算,POCIB 对这些课程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总结,通过POCIB的试用账号,让每一个同学有机会去进行网络操作,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其学习能力、跟单能力、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培养方案应随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需要真正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合理安排专业特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等授课学期和先后顺序,比如我们还发现通过参与POCIB大赛,学生在交易磋商环节书写函电能力比较薄弱,就需要将外贸函电提前至大赛的前一学期,平时加大实习实训的课时量,提高专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调整,理顺从理论到实践的脉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开展双语教学,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外向型专业,课程中运用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实训及两次参加POCIB比赛的经历我们也得出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实训效果有实质影响,实施双语教学能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英语的竞争型人才。

国贸实训课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过硬的教学师资队伍,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的佼佼者,西安翻译学院一直把“与世界接轨,创东方哈佛”作为宏愿,近几年来从全国各大高校引进大批青年教师,在校的青年教师已经占到全部教师的半壁江山,他们年轻,他们有活力,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他们渴望能够得到相关的培训,可以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或者参与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外贸业务人员来担任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专门负责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习,以强化其国际贸易的实战能力。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通过国外访学,引进较为先进的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等提高双语师资的存量和双师型教师的存量。

此外,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训教学开展的成功与否同样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包括校园语言环境的建设、大量的资金的配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摸索不断提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专业实训水平,达到培养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基于POCIB的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第10期,第158-160页。

[2]张立巍:《POCIB 比赛对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23-26页。

第2篇

【关键词】国贸专业 会计学 实证研究 教学改革

一、会计学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即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表1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1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不想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这与对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查统计情况。从表2的结果显示: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但学生更多喜欢案例教学,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程度。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是感兴趣的,仍然有高达17%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我学的是国贸专业,将来不做会计,“我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习会计这门课有什么好处?”、“学习会计可解决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理。目前会计教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模糊,对会计知识与国贸专业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不清,以至于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他们认为,只需要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那样,从会计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再到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财务报告等。像这些抽象概念、复杂的帐户对应关系容易引起国贸专业学生的抵触情绪。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如何“做会计”上,而财务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有限,也没报表分析的内容。由于国贸专业学生是会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与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相符合。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通过对会计老师的访问,大部分会计学教学现在仍然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有91%的同学认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且具有高技巧的操作性。然而现大多学校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味“填鸭式”灌输会计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实际案例较少,且没有安排实践操作课时,使学生感到会计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特性的改革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什么要开设《会计学》这门基础课,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外贸企业里工作,看懂财务报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会有多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只有在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才能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才能成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会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本次课结束后,出一些与下次课的内容相关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等到下次课开始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答疑兴趣,并产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所以说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国贸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国贸专业应设置两门会计必修课,即《会计基础》和《外贸会计》。《会计基础》课程应该是《会计学原理》和《初级会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会计基础》课程。其内容具体应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介绍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国贸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四章财务报表及分析: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着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分析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2.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首先,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概述各个报表项目(即会计科目)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四)优化会计学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随着新的准则体系的出台,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跨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同时,对于国贸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会计教师,还必须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用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涉外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1月(上)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会计之友.2010 年第2期

[3]刘晓英.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设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

[4]张臻.财务报告导入式――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2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度湘南学院科研资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0Y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3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30-03

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历史、现状。广西民族大学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服务东盟、服务地方的人才,除培养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外,还拓展学生学习了解东盟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同时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及一门东南亚语言。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1.设置情况。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修的各类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应修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分。然而,在课程的学分设置中,出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其中公共课学分为47分,通识、通选课学分为10分,学科专业课学分为101分,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占学分为仅12分,学分具体比例如下图1。

2.存在问题。①“3+1”培养模式下跨文化课程设置较少。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跨文化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则局限于对留学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只掌握一门东盟某国的非通用语言,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验课程的设置不足,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专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则起不到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室没有开发或引进专业的国济经济与贸易实验软件,学生在实验室不能完成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局限于主要以教师讲授外贸业务操作流程的实验课上课方式,使得实验课程意义打折。③少数专业技能课教师备课并不充分,相关案例时效性不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存在少数专业课教师备课内容不充分,上课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未能充分结合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偏差,不利于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同时,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不足,教师无法向学生呈现对外贸易的现状,学生则容易忽略国际贸易中的细节。④学生实践性不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暑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不大,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所以,高校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外贸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主要从事比较简单的日常内务工作,没有机会深入地涉及到外贸工作流程中,无法完整领会外贸工作的操作规范。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思路

1.改革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广西民族大学国经济经与贸易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主要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区输送更加适应地方需求的外贸综合型人才。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创具有东盟特色的特色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资源体系的构成如下图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建设的知识复合性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力为切入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繁杂、重复、交叉,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点灌输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应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召开教学研讨会,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结合教学规律,调整教学内容,完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贸实务+国际经贸理论+商务英语与技能+东南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②做好以《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两门课程。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因为该课程兼容了以下主要专业课程: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以此为牵引点可以推进该专业实务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该课程改革可以牵引以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编写运用。两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内容都增加“东盟元素”,包含更多的东盟国家贸易知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改革,在国际直接投资章节融入“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直接投资”这一小节;在国际技术贸易章节中增加“中国―东盟技术贸易现状”;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部分章节中,同样地增加“东盟元素”,具体讲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援助情况。这样融“东盟元素”于核心课程之中,核心课程牵引下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应的丰富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沐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领略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乐趣。③增设实验和实践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提升外贸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进行对外贸易业务,让学生在体验国际贸易的乐趣与风险的同时,使学到更多解决实际对外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国贸专业实验课程需要专业软件的支持,学校应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专门的对外贸易实验教学中心,引进“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学生通过登陆软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以及出口地银行四个角色,同时承担四个角色在对外贸易中的工作。在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履行合同的阶段,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巩固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熟悉外贸业务具体流程。在国贸专业“3+1”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验课程应更多地涉及东南亚贸易,学校应引进东盟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系统、东盟国际金融投资实验教学综合软件系统等相关软件,为学生开展东盟贸易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④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能力为落脚点,完善“3+1”的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出国前的跨文化课程应在原有《东南亚经济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东南亚政治与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出国前了解留学对象国的政治文化,为出国留学顺地利适应当生活打下基础。学生出国后具体学习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所学课程应该更加开阔,不应对小语种课程的选择做出出国方向界定,局限于只有到对象国留学的学生才能选修该国的语言。“3+1”培养模式将留学对象国的语言设置为方向必修课的同时,学生应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东盟国的语言。越南语、英语、泰语等课程应该设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任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更多的东盟国家语言,选修英语的同学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运用英语。学生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言和英语,就业前景会更加开阔。

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互动为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师生互动、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指导老师制度,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现实工作中的对外贸易执行方式、流程以及政策等方面变化无法像企业管理者一般,第一时间了解对外贸易变化动态。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迅速变化的对外贸易行业工作,在学生实习实践时,应采取企业见习导师制度,学校给予企业见习导师一定的报酬,让企业见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教授与考核,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培养模式。图3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构思图。

第4篇

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研究分析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就有561个,专业过多过泛日趋严重,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的问题。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块,独立院校未能把握新世纪的国贸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拔尖人才稀缺,一般人才过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经济学理论有所加强,新兴经济理论课程更新不快;理论教学空泛,定性分析灌输较多,结合本土经济案例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师生教学互动研讨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成果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现已基本形成一类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其偏重国际贸易实务。另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由这两类目标的设定我们可总结出,高校及独立院校已看到国际人才的特色需要,即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而言,在其经管学部之下的国贸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济学等;实践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相比以前只有理论课而言,现在的课程设置已增加了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上教师也会适当结合国际贸易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

再例如国内知名院校浙江大学,其国贸专业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其探索和实践“厚基础、强理论、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重点高校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其明确国贸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依据国际前沿和本土重大现实问题,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本土案例教学,实现了课程大纲、教材、内容和考评“四统一” ;第三,建立了经济学科基础骨干课程绩点、竞赛获奖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甄别选拔机制和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优先推荐的激励引导机制。第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强化课外阅读、seminar和前沿讲座。以上举措切实保证了该校国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学科中心型”局限性日趋凸显

所谓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但是仍有改善的空间。该校的课程设置可归于此类学科中心型,即实践环节还可继续增强。例如,可增加银行实务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国贸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将去往各大银行工作,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相关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各种贸易术语,但工作中一旦碰到,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术语的区别,印象仍停留在学校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上,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从而造成工作失误。若能在假期组织有意愿的同学去实地考察,最好是在银行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诸如此类的社会资源。

2.“岗位应用型“体系问题并存

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现在很多国内独立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起“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此种培养目标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及其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会导致我国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缺乏;第二,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对相关独立院校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这些课程所需要的平台,例如修建规模大且完善的实验模拟室;都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第三,就业若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对此种模式的信任感会逐步缺失。

三、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将更加适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度,更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系列关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部署,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等,都应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以适应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走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经济学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背景,“三个面向”的要求更具典型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专门技能,还必须善于战略思维和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知识。国际化和复合型互为依托,二者兼容互动,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第5篇

关键词:渐进式;双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国贸人才,我国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运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国贸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具备国际性和专业性,其专有名词非常多。教师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性词汇,进而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外贸专业知识。

一、渐进式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用外语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科教学和外语教学相融相合,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提升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效果。而渐进式的双语教学则是指系统规划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比如,怎样设置课程、选择什么教材以及课上外语使用比例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逐渐增加外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使用比重,从而提升学生的外语实践效果,达到专业学习目标。实际过程大体上是教师通过渗透和整理,思考教学模式,根据各个专业的特征和专业课程系统,把各个学科综合成一个载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教学环境。学生通过思考,用外语解答问题,并且从中获取相应的科目知识。

二、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

第一种,外语教学,中文考试。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教科书和外语辅材料类型,并运用外语书写板面及总结课堂教学知识,比如,讲解外语中的名词和定义,适当运用外语课件,但是作业和考试等都使用中文。第二种,外语教材,中文教学。教师使用外语教科书,运用外语教学课件,而课上运用中文讲解教材内容。第三种,外语教学,师生外语互动。教师采用外语教科书,用外语进行讲解,要求学生也运用外语进行互动,并且作业和考试等都使用外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在国贸专业课程中运用u进式双语教学

1.国贸专业渐进式双语教学的目标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模式成了一种普遍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强化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知识,还学习到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外语。渐进式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做到全程使用外语沟通,提升自己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2.国贸专业渐进式双语教学

教师经过教学分析,确立双语教学的目标,设置渐进式双语教学课程。国际贸易课程的专业性知识包括国贸理论、国贸市场、国贸结算以及金融等基础知识,这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可以运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师逐渐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学科可以依然采用中文进行教学,或使用外语教科书但用中文进行讲解。比如,单证教学、贸易实务教学、函电以及商务外语教学等,都使用外语教科书。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外语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当中灵活运用,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书面沟通,都应达到国际标准。因此,教师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使用外语教科书,在课堂中用外语和中文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后,采用全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需要培养具备国际性专业知识水平的优秀人才,因而,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但是国贸专业课程运用渐进式外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习惯,进而推动国贸专业课程渐进式双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光华.论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22-124.

第6篇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在江西不少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已开发或选用了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江西外贸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

随着江西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但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对外贸易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外贸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江西外贸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往往是电脑加简单的模拟软件,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二、构建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 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1、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省十余家合作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分析”,了解到我省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通过对这三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与分析,企业比较看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排名前三位的是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以及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其次是函电处理与撰写能力、单据制作与结汇能力以及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方法能力要求集中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信息判断与选择、学习思想、系统认识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方法能力是毕业生的基本发展能力;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社会能力要求集中在身心健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及表达说明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社会能力既是毕业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外贸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懂银行国际结算、外贸融资等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岗位,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下,对有关工作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境、功能、所需资格、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界定、描述和评价,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初选标准和基础。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课程学习领域

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下行动领域情境、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能力内在关系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研究,将相关工作行动领域分析内容转换为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并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外贸行业职业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 “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三)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外贸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思路为:组织专业教师,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领会职业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合作企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任务(产品)作为载体,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对应学习情境,每个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工作过程,按照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教学,开发教学课件,编写配套教材,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达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基础课程,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一体化课堂组织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项目工作室组织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第7篇

如上文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薄弱,师资队伍的欠缺影响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体而言,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难以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类课程教师对实践类课程授课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和细致

由于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对实践类课程知识要点的理解完全依据教材,对课程中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阐释相对粗糙,甚至对教材中的一些与最新实践活动不符的内容难以察觉。这导致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对授课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和细致。

(二)实践类课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由于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自身实践经历匮乏,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难以将空洞、抽象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或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背后的实践技能知识进行充分、有效的挖掘,从而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教学效率提升难度较大。

(三)实践类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

由于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教师缺少系统性的专业实践活动经历和从业经历,实践类课程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其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显然,这不利于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成因

综上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践类课程授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结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相对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缺乏足够的积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目前国内众多综合型大学、财经类与外语类高校以及独立学院均举办了该专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办学主体,独立学院举办该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方面,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积淀,举办该专业的人才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较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水平提升较为缓慢。

(二)独立学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少有效的战略

相对于理论性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由于独立学院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实践性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经验较为欠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培养的内在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在短期内制定出有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历

如上所述,就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的构成而言,大多数教师为高校毕业不久的青年硕士或青年博士。这些教师虽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历。这使得,在实践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教学水平提高难度较大。

(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

诚如我们所知,高等学校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而在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依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才有可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书育人能力。而从当前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很少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这导致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类课程教师难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不利于实践类课程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霍爱英(1975-),女,山东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7-0078-03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主要研究国际商品流动、国际要素流动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效果,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等的综合叉学科。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这一行列。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设置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或英国等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

我们开设《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实务》3门课程,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课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学》3门课程重复雷同,导致师生共同“炒冷饭”的尴尬局面。因此,《国际经济学》课程应该定位于专业基础课程。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定位

《国际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可以定位于双语教学。

1、《国际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 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3年国家教育部又在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提高师资水平。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第二,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推动专业建设完善的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水平,至今仍旧和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可以将双语教学作为切入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国际经济学》课程引入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充分利用和借鉴国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积极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

第二,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基本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当前,许多高校在聘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教师时,普遍要求应聘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水平和能力,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许多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增加了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储备。此外,许多高校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依托合作方学校为双语教学锻炼和培养师资。同时,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最近几年也有了明显提高。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明显较好,同时良好的英语水平本身就成为评定该专业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无论是专业院系还是学生自身均很重视。

第三,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2000年以后,各著名学校如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引进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主要参考报刊和相关网站:《金融时报》、《国际商报》、省略; 省略; htttp://省略等,都适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

此外,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提高,经贸往来的各种活动,也为《国际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为开展适应本土教学的案例教学法提供了素材。

第四,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普及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全英文的教学课件是保证课程教学成功的客观条件。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我们将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2、选用国外优秀的教材

在教材上,目前本课程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国际经济学》双语教材,原书由Robert J. Carbaugh著,原毅军改编,是国内《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最广泛使用的教材。该教材体系清晰,在讲述国际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注重案例讨论及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此外,该教材内容同比国内教材而言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接受。

3、充分发挥课件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全部采用英语。这既有利于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也可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

4、主要采用保持式与参与法两种教学方法

鉴于师资水平的瓶颈制约,我们基本采用了保持式双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在于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采用全英文教材、板书与多媒体课件,主要运用母语讲授,较适宜具有大学英语四级至六级水平左右的学生。此外,《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还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性,即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要提前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共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法。

5、全英文闭卷考试

期末采用闭卷全英文考试,考试成绩占70%。考试的题型主要有专业术语定义、经济理论简要分析、国际经济学曲线的画图及分析。全英文考试基本反映了学生用英文对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反映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反思

《国际经济学》课程与国际接轨十分紧密,非常适合双语教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思索。

1、师资是《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成败的第一因素

作为高校从事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切身体会到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几乎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因素。双语教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系统的、扎实的、广博的、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要求教师能用外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国内高校的一般做法是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专业教师或者外语专业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由此导致的矛盾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雄厚,理论体系完善,但外语基础较薄弱,听说能力明显不足,满足不了双语教学对语言水平的要求,甚至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而外语教师外语表达能力很强,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支撑,由此可能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把握不好,这种结果也背离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结果,学生掌握了《国际经济学》课程基本内容。但是,只可谓师生“阅读”了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模式有所训练,但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不明显。

2、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成败的第二因素

强求教师吸引每一名学生的视听,保证每一名学生能够听懂、学会,那么,就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只有“参与法”落到实处才能够使《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出成绩,否则,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必将最终导致双语教学流于一种追时髦的形式。

3、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的配置是《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成败的第三因素

多媒体教学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际经济学》作为舶来品在课程的设置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或英国等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教材的选用除可选国内引进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国际经济学”,还有国内学者编著的“国际经济学”基本上是模仿目前国外流行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时,还重视研究金融关系,研究地区经济、经济全球化问题等,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区域经济、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综合起来研究,更加接近实际,视野更加开阔。这必然导致《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依赖网络连接国内外相关信息,《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是不可能“闭门造车”的。

4、完善双语教学的保护制度是双语教学成败的第四因素

双语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没有对能否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尽快制定双语教学法或者条例,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有法可依。双语教学目前的实践或许并不太成熟,双语教学作为新生事物是需要扶植的。在这块试验田中如果初期没有相应制度保护,必然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徐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06).

[2] 姜新海.关于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反思[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06).

[3] 张英.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04).

[4] 曾伟、郑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 ――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J].双语学习,2007,(07).

The Posi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urs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Research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ubject

Huo Aiying

(Shandong Dezhou College, Dezhou, Shandong, 253023)

第9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的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其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再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将理论和实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的原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发达国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与国际贸易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完善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课程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教学上,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是通识性教育;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是延展性教育;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是熟练掌握,是专业性教育。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等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建设,对于这些课程,课时量要充分,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全面掌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