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5:39
导语:在小学校本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校本课程;价值取向;开发原则
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忽视过程性和功利主义的严重倾向。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开发过程中清除功利主义倾向、正确认识校本课程的“独立性”,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需要,有利于学习和教学。
一、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合作与交流自主研发的适合本校实际并能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改编,也可以是开发出新的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
1.以人为本。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地理、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个方面很大的差别。显然,国家课程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统一标准课程的同时却无法照顾到受不同地理历史文化影响的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地方课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缺憾。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学校实际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恰好能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好地实施的同时不仅彰显了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到以人为本。
2.密切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主导下多样化发展的社会,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实践证明,多样化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特长的充分发展,有赖于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今天的教育应该是使每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教育。作为学生发展“跑道”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着富有个性特长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然而,那种统一的、单一的、标准化的国家课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课程显然在密切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全面发展的需要方面是存在缺憾的。
3.促使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不仅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更要能适合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要做到这一切,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参与者,必然要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持续的行动研究又一步步地促进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诉求,在其整个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兴趣。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学生的需要,二是研究学生的兴趣。“学校没必要重复学生在校外已获得的教育经验,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育者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让学生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利用那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的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利于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样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才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
2.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合作与交流自主研发的适合本校实际并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教师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处在最为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必需条件,并且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而且必须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学校要给予每一位教师充分的课程自,尊重教师的主动精神,建立良好的机制激励教师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总之,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想象的。
3.有利于学习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从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上来看,凡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但是究竟哪些资源是最适合学校开发、最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经过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筛选。利用教育哲学筛选的目的是过滤出那些对美好生活来说不可或缺的价值观,体现出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出教育追求的理想。通过教育心理学筛选的目的是要使课程符合特定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特定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现实水平相适应。
三、对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严谨的过程,因此,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学校随便规定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课”,或者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在校长或教师的主张下编制学生人手一册的“校本教材”。然而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小学,存在着以上对校本课程严重的理解误区和操作失范,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些当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消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校教育有“课程”,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也是最容不得带有丝毫功利性的教育,然而当前一些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好,城市的教学条件也比农村先进许多。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存在下列问题:
1.农村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教育资源有很大差距,阻碍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第一,农村小学教师的水平相对较低。多数教师长期在农村执教,教学环境较为艰苦、生活条件较差,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激情。第二,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较少。自2001年我国实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以来,教师资源整合的效果并不显著,许多代课教师被辞退,反而使得教师资源更加紧张。第三,农村的教育环境较差,师资待遇较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执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专业化程度较低。
2.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乏力
所谓“童蒙养正”,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乏力,加上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学习、卫生、品德等习惯缺难于得到有力的矫正和固化。除此之外,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使得校本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再者,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资源缺乏,学生参加素质拓展培训的机会很少,学生自我发展的场所局限在学校。
3.课程建设负担较重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农村小学既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又要进行学校自身建设,导致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负担较大,专业课教师快发,经常出现由其他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1.突出“国学”文化特色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强调校本课程的多样性。比如学校可以尝试开展了“国学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学习孔、孟等先贤大家的传世经典、《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启蒙读物,练习孝道美德礼仪操、行“周礼”,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主要内容,也作为语文教育的补充、还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提升、学校良性发展。
2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国学文化
在农村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国学进校园”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以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选择,选择可以启蒙小学生心灵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弟子规》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将国学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并将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融入进去,使得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
3.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改革时,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国学文化的选择时也应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校本改革的真正意义,也才能发挥国学文化的价值。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有限,在进行国学文化选择时应避免生僻难懂的内容,选择一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掌握国学文化的同时,学会为为人处世道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整体规划;实践摸索;反思完善。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shoul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power primarily, have to practice while consummates. Builds between one kind of school mutually to exchange the study, mutually supervises the advance the good atmosphere is the region whole advancement effective policing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appraisal feedback mechanism can unceasingly move towards for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maturely provides the system safeguard.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Whole plan; The practice tried to find out; Reconsidering consummation.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体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主动积极性,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师学生个性化教学追求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同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当作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任务,展开了全面尝试探索实践。
1总结已有经验,研究区情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体思路
在2002年以前,我区个别学校在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中,已经初步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尝试,如城区10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在2001年就开发编写出一册教材。还有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多年,且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设计。由此,我们在决定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之后,马上就组织教研室精干力量,联系有关学校人员,进行调研讨论,总结已有经验,研究我区学校、教师实际,最后形成三点基本认识:①我区所属全部为小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师毕业,个人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编写教学纲要、教材能力不够。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在设施、经费、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学校集体力量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②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我区广大学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只能是一个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保证学校开发研究工作能够坚持下去,需要全区性的有效管理指导。在此基础上,最后我们确定全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学校整体规划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先计划,后实施,先课时内容安排,后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而后,我们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决定区教研室组织学识水平比较高的教研员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指导组,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和开发组,并拟定每学年全区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会。这些,为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定出了明确的整体工作规划和步骤安排。
2集中培训,安排任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前的思想认识准备
之后,我们随之组织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会,各校选派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会上,我们讲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还给大家介绍了城区10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初步经验,让大家明白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课程教材开发工作,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会议另外安排了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务:①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带领开发组成员,按照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步骤,认真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际,研究本地及学校附近社区资源情况,集体讨论,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教学计划;②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分配任务给任课教师设计课时教学内容;③组织任课教师互相交流讨论教学设计,最后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成员集体确定形成教案;④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印教学用书。经过培训及任务安排,各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由此使我区学校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参与教师干劲十足的良好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3汇报交流,个别指导,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方法研究与工作督促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也为了能够督促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我区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会上,要求各学校汇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展情况,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寻找不足,研究解决办法。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其成果得到展示,工作开展较差的学校,其差距也被暴露。这样,在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后进的作用。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大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不断明确。
比如在开始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乡土特色为主,以本地风土人情为主,经过反复实践讨论,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不仅反映不出学校特色,更限制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个性特长,限制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发展。因此,在明确了这一认识之后,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现在我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不仅有风土人情教育,文化历史教育,有环境教育,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有食品卫生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还有学科教学的延伸补充内容,如书法教育,诗文赏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教案设计和教材编写方面,开始大多数学校采用选用选编方式,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经过不断摸索,大家牢牢把握为学生服务,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学生的需要着想,不断改进校本课程教材的呈现方式,目前各学校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教材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图文并茂,卡通画、漫画、拼音,形象生动,好读易认,其中有好几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也完全是自己独立开发编写出来的,如城区10校的《健康成长》系列教材,城区30校的认识学校、认识周围环境《校本课程教材》,城区32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城区38校的《交通安全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饮食保健知识》、《养成教育》、《自理能力》教材,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教材。校本课程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既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如城区14校的《科技》,城区18校的《饮食与健康》,城区25校的《古诗文赏读》,城区43校的《口语交际》;也有以学生调查为主的,如城区1校的《街道历史》,城区7校的《名人名街名店》;也有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如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城区41校的《航模》,《种植》。各学校在校本课程教学方面,能够注重使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交流讨论,不断反思中,使我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始终沿着一个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平时,教研室人员还随时与学校沟通联系,进行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讨论,这些都有效保证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良性发展。
4检查评价,展示表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及经验的认定推广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我们也按规定结合课改工作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制度》,成立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创摸索特点,特别是起步阶段,应以鼓励大胆探索为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审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进行预先立项审批,只作结果认定评价。在这种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每学期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推选出几所工作比较好的学校在会上作重点发言,给大家介绍经验,展示成果,以示表彰。两年来,先后做过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的学校有城区10校、38校、39校、25校、24校、7校、45校、14校、18校等。另外,我区教研室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课改工作检查,其中也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检查,对此,我区教研室人员通过看教案、听课、访问学生等,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及对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情况。每年年终,召开全区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在此期间,我们对学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集中审议评价,并结合了解到的日常教学工作情况,给予认定总结,对于开发成果有价值,平时教学比较好的学校,在大会表彰,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同时,我们积极推选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参加省、市评选,其中城区10校、38校的校本课程获得2003年大同市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鼓励激发了学校、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005年底统计,我区各学校共开发校本课程100多种。
5研究新情况,制定新策略,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前进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泰勒原理 “实践”课程观
一、我国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泛化”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切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200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中也兴起了一股“校本课程”热,但很多课程的领导者或开发者对校本课程都存在一定的误读。我国部分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出现一种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现象,部分学校甚至宣称他们开设了上百门的校本课程,笔者称这种现象为校本课程开发“泛化”。校本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却令人担忧。笔者翻阅了近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优秀案例,认为我国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开发随意性大
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把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弄清楚,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只是编教材或者多开一门课,随意性大。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等于课程开发,只是课程开发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并无科学的课程概念。
2.课程目标宏大模糊
在一些课程开发的案例中,课程目标描述显得过于宏大,诸如提高学生素质、升华价值观、拓展德育新途径等是课程开发目标中常见的词。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但类似的表述在现实中操作性差,无法起到目标的指引性作用。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目标是否正在实现。
3.课程开发主体缺失
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鲜有教师能够把这些经验视为“课程”。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地方、学校逐渐被赋予更多的课程权力,在如今中小学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扮演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校本课程开发决策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并没能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核心。
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在课程开发的优秀案例中,笔者发现,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该课程项目获得过多少的荣誉作为成果展示。而学生对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或反思的笔墨却相对较少。一方面,教师或管理者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习惯性地展示课程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是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和奖励,而非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课程开发本身——目标达成、实施过程等的评价也较为缺乏。
二、解决我国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泛化”问题的对策
“泰勒原理”是当代西方课程理论中最为经典的课程编制原理之一,施瓦布继而提出“实践”课程观,被认为是课程理论重要的范式转变之一。“泰勒原理”是半个多世纪美国课程开发思想的结晶,影响最大,其追随者也最多,包括泰勒自己在内,其学生,如塔巴、布卢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改善了“泰勒原理”,四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已经成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而施瓦布在美国课程改革的失败中,反思了“泰勒原理”这一经典范式,提出“实践”课程观。“实践课程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思想。这一理论基础对我们当前发达地区学校随意、盲目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启示。
1.构建完整的课程开发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它必须包含课程目标的确定、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四个过程。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课程的不科学。所以,在制订课程计划中,教师需要参考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制订出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开发者可以在课程中体现其特殊性,但课程开发的基本组成部分却不容缺失。“泰勒原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在于他将课程编制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虽然泰勒没有直接回答这几个问题,但这几个问题已经能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
2.陈述具体可行的课程目标
作为泰勒原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课程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学科专家的意见,同时也需要以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作为筛选。虽然泰勒的目标模式备受争议,但是包括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在内的思想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泰勒强调目标陈述从学生的行为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确定,将目标具体化。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宏大而模糊的,应该是具体、可见的。一门课程更是如此,通过学生的行为反映出学生是否收到了课程实施的实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得以反应。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则针对泰勒目标模式的缺陷,提出应把课程的目光聚焦于课程的过程,目标并不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在课程开发的目标制订中,课程可以有预设性的目标,也可以有生成性目标。这些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是容易观察的。
3.课程开发主体性的回归
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阿普尔“谁的知识最有价值”问题的转变,实质上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的转变,也凸显了现代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声音不断受到重视。施瓦布“实践”的课程模式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按照这种课程观,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这与传统的目标模式尤其是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理念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按照传统的课程开发理念,课程按照规定的目标来编制,教师和学生都按照规定的目标来接受和完成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被目标所控制的,他们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目标,缺少课程主体性。教师沦为课程的亦步亦趋的被动执行者,而学生更是受到课程与教师的双重控制。
在实践的课程模式中,师生双方都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是课程的合法主体和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或者可以在执行课程的实践中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则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和体验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和体验等问题提出怀疑和要求解答。
4.建立审议的课程开发制度
鉴于课程实施过程和管理不够严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中的集体审议制度。集体审议(Group Deliberation)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运作方式,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做出的行动决策。施瓦布的课程审议所具有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课程问题解决方案,是课程审议的一个首要特征;②从课程问题的提出到课程问题的解决,课程审议都依靠实践的语言,依赖实践的智慧,进行实践的判断,最后得出关于行动的实践——结论;③课程审议具有集体的和教育的特征。施瓦布强调,课程审议要求有多方代表的参加,尤其是要有那些将受到行动决策后果影响的人参加。集体参与课程审议不仅是做出合理行动决定所必需的,而且是参与者彼此互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
5.提倡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最终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是否对学生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是否真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或素质,与课程目标必须形成对应和反馈的是课程的效果评价。学校需要以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做一次汇报、演一个节目等,形式可以是书面的、音频的、视频的。
另外,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评价也尤为重要。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评价,反思自己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课程计划,不断修改课程开发计划。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需要树立开发系统循环的意识,即以评价反思课程目标,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
1 发展农村校本教材的意义
1.1 校本教材可以通过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自主研究,直接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支撑和质量保证。
1.2 通过校本教材的实施,可以弥补现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3 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校本教材的使用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在研究实践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体育、文化、艺术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发展。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2.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中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2 因地制宜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切合区域、学校、教师实际,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以及特点,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
2.3 主体性原则: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坚持以校为本的思想,突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突出教师和学生在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2.4 发展性原则:通过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素质,发展能力,培养特长,促进学生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研的核心价值。
3 校本教材实施的策略
3.1 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机构,特别是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境。比如,人教版十一册教材“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安排的是先明确圆周长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量出圆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告诉学生所得的这个比值就是圆周率。显然,教材的意图是想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发现圆周率,是我们先人在经历了大量研究、试验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测量、计算和甄别才提炼出来的,不可能可以像学生现在这样很容易地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仿真数学家的探究,我在教学中,开始不急于让学生直接去寻找圆周长与其直径的关系,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具体的过程是,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直径不等的硬纸圆片,要求学生精心测量出这些圆中的相关数据,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运算,然后让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转变以往的教材观,不把教材当不可逾越的“圣经”,而要以教材为依托,精心研究教材,敢于改变教材中的一些不适合自己教学情况的例子和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中去思考,创造,领会知识,培养能力。
3.2 从实践出发,为地方建设服务。农村的学生,生活闭塞,眼界狭窄,除了书本知识,生活中涉及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缺乏生活阅历和从事社会生产的经验。我们的校本课程要是能根据地方社会的实际需要,开发出一些适合地方特色的特色课程,编写一些有地方特点的教材,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历练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充实生活知识,将是培养地方人才的善举。农特产方面,白城油葵、“大鹦哥”绿豆、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马世”牌甘草茶、“向海”牌小米等;旅游资源有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片至今保护完好、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有位于发牧场境内的郁洋淀苇海观光区郁洋淀苇海观光区、榆瞻榆古榆、包拉温都杏树林包拉温都杏树林包拉温都杏树林、同发风车观光区、二郎庙景区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有用资源,倘能编写出有关这些物产资源方面的栽培、市场知识性的教材,有目的有规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调查、研究,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增强学生的市场感受能力。
3.3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当然是现代课程的基本(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7页)
(伊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加上经济发展弱势,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调查研究体会,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度.此外,笔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对策进行相应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基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31-02
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受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相对滞后,无法将西部地区的体育教育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在基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求下,和学校体育教学持续发展的需求下,西部地区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1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 既突出办学特色,也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各项具体目标.因此,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强调的就是特色性和差异性,不仅仅融入了学校所在地的体育文化特色,也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比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类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应用于体育校本课程当中,不仅可以体现校本课程的地域特征,也能够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1.2 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也使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得以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便会随之增强,其课程意识和专业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升.而且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现,也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使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1.3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充分满足中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能够更加深入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最有力诠释,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性成长和良好发展.
2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同我国其它地区一样,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政策,在中小体育课程方面基本上是统一规范的.再加上学校成绩排名或升学等压力,很多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们,都习惯去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来组织体育教学.虽然部分学校在尝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但由于受观念及思想方面的制约,校本课程受到的重视度不高.
2.2 教师主动性不足
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其观念和行为,决定着校本课程执行的好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样不仅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也影响到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3 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其中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定、课程方案设计以及课程选择等等.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专业团队的密切配合.但是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大多数中小学,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真正的开发目的,自然无法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本质作用.
2.4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目前西部地区很多学校,尤其是山区的中小学,在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匮乏,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可供校本课程使用的器材、场地及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中小学只是将校本课程永久的列在计划表当中,无法按期实施.在校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由于教师在时间及精力方面的缺乏,以及学校资金保障的不足,对校本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
2.5 开发与评价过于盲目
还有一部分中小学校,不能够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赶先进、赶时髦,为了出新出彩,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及专业化的理论指导下,盲目开发不切实际的校本课程.最终导致这些校本课程无法顺利实施,处境尴尬.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过程中,只要学生喜欢就行,学校给教师盲目的评价,教师给学生盲目的评价,却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正规的评价流程.
3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3.1 健康第一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中小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重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现实意义.
3.2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之一,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与选择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体验成功,才能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同时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
3.3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通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国家课程往往能够体现出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而校本课程则突出了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在适应体育教学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地域特色,并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但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校实际.能够保证在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的同时,从西部地区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入手.比如西部回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木球、方棋、踢毽等等.
4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对策
4.1 严谨的策划校本课程
中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进行系统而严谨的规划和设计.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应该通过必要的校本培训,让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不断改进,并形成正确的校本课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成立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参与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正确分工,最好能够聘请一些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同时在策划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能动性,使校本课程最大限度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要求.
4.2 做好学校的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就是指从校本课程开发环境、开发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教学经费、师资现状、学生特点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地域文化形态、经济水平、体育氛围等.开发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做到切合实际.做好情境分析,是保证体育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调查分析工作,以此来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效果.
4.3 做好校本课程的组织工作
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主要包括对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课程方案等进行确定.这是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体育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范围内,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并将其改造、组合,使其能够个性化,成为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这一工作应该以体育教师为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为了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学校还应该对优先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时,必须遵循符合实际,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4.4 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国家课程是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课程,是对学校及学生的基础要求,而校本课程则是在充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应该立足于西部地区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文化优势,在增强学生吸引力的同时,还担负着传承西部地区特色体育的任务.从根本上看,中小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使课程能够体现出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同时,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发展.
5 结论
中小学是实施基础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机构和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最主要平台.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区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将体育课程目标放在首位,并能够与西部地区的地域特点、学校的自身特点及教学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体育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晓华,西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及思考[J].才智,2011(11):295~296.
(2)雷龙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35.
一、厚重积淀,造就了丰厚的校本课程
“乒乓球”是我校自1978年就已开展的具有广泛全群众基础的一项特色,“中国画”特色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凭借历届领导的支持,乒乓球和中国画的两门课程一直被列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在20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21世纪初,学校确立了“办特色教育,全力打造特色学校”的目标,以校长为首的课改领导小组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度的开发。与此同时,全校师生带着对乒乓球和中国画的感情和广大家长对这项工作的支持,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于是,一场旨在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学生艺术品味、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革命在西三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学校将几十年的乒乓球和国画资源进行梳理,将“乒乓球兴趣小组活动”和“中国画特长小组活动”定位为“西三小学校本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程管理。
二、扎实推进,成就了丰实的校本课程
首先,循序渐进定教材。我校抓住机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修改乒乓球、中国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相应的校本课程标准,完善了具有西三小学特色的乒乓球和中国画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了科学性、趣味性、渐进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乒乓球教材配有大量的图式,简单易学,具有可接受性;中国画教材加入大量范图和学生作品,便于临摹学习,强调实践性。
其次,整体协调促校本。一是重视培训,提高体艺专业教师素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实施校本课程的关键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艺术工程”的主渠道。学校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把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请专家与名师走进校园,与教师们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让实验教师走出去,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学校极力为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教学实践管理,合理安排课时。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每学期都安排40学时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乒乓球和中国画各占20学时,其中16学时进行乒乓球和中国画的课堂教学,还有4个学时为实践性活动,如设计国画书签、参观画展、开展乒乓球对抗赛等。总之,我们能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和个性需求。
三、延展内涵,铸就了丰硕的校本课程
一是走向操场,阳光无限。每天安排两节体育活动课,上、下午各30分钟的短课进行体育锻炼。由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共同负责落实,确保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个小时。不追求学生有什么高深的体育技能技巧,由学校搭建平台,让学生动起来。上午先跑步,再进行广播操、乒乓球操的练习。下午首先进行的还是跑步,然后进行群体性体育活动。总之,以“出汗”为原则。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体质变得更好,上课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家长们都非常满意。
一、校本课程学员的挑选
每学年的开始,我们都要进行校本课的双向选择,同学们要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来作为自己选修的课程。而老师也要对选修了自己课程的学生进行一次挑选,以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挑选智能机器人校本课学员的原则有哪些?(1)学生必须喜欢智能机器人这门课程。这是挑选学员必须要遵守的原则。(2)要挑选家庭经济实力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有比较好的环境。如果同样的两个孩子,一个家庭条件好,能够自己购买智能机器人去练习搭建,家里也有电脑用来编程;另一个只靠课堂时间来学习。那么他们两个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效果就会不同。(3)要挑选计算机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智能机器人不光是要把机器人搭建出来,更重要的是怎么让你所搭建的机器人完成既定的所要达到的功能。
二、器材的合理利用
智能机器人需要用到很多的零件等进行搭建,而由于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校不能为每一位上校本课的学员提供一套智能机器人套装。因此,就需要校本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器材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分项分组的学习。比如,将一部分学生安排进行智能机器人的搭建;一部分人进行编程学习;更有新加入的学员就需要对套装的各个零件进行认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
三、开展机器人教育,我们还需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机器人教育正常开展
为了将机器人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我们为七、八年级选项机器人校本课的学生每周上两节机器人校本课、每天下午放学又有部分学生在训练、在暑假、寒假培训新学生。结合学校新课改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参与面上,不仅有部分学生作为兴趣小组的形式参与,更注重把机器人引入学校校本研究中,保证机器人教育在我校的普及与提高。我们还自编教材,把机器人教育纳入课程表,让更多的学生系统接触、学习神秘的机器人,引起了全校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中引发了“机器人热”。
四、比赛对校本课程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我国的大中小学校大力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已实施了多项举措,“以赛促教”是根据此学科的特点及青少年所具有的挑战心理而实施的举措之一。每年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方面的比赛。正是有了这样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学习的更大的热情。以我校的机器人校本课的学生为例。在刚开始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时候,学生对机器人的学习虽然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但是听说要去参加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了。平时都是校本课时间在学习机器人的搭建及编程,自从听说要去参加比赛以后,学生放学以后也自动要求练习搭建和编程。有的学生还把编程软件带回家中,自己在家进行练习。而在比赛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去参加比赛以后,学生就会观察其他队的智能机器人是如何搭建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去问对方的程序是怎么编的,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因此,学习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比赛反过来又对学习进行了促进。
五、机器人教育的成本比较高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校本课程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必须实际而具体,不能过高或抽象,要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原有数学课程的有益补充,形成以原有课程为主体,校本课程为辅的搭配形式;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 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1)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高中数学校本课程
把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与拓展的问题开发成课程;把教材中的链接和阅读材料也开发成课程.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后习题中,都有三个层次的习题,其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探究拓展,这一层次的问题都有一定研究性学习的味道,而且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进一步引伸拓展,让它成一节研究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自主探究,通过数学实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另外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的连接和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一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面的,但是限于教材的篇幅大多数是点到为止.而我们可以将它的相关知识拓展,做成一个主题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海量知识去学习相关的数学史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前人是如何做研究的,让他们知道研究的艰辛和知识得来的不易!同时,通过对相关前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这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学习.
(2) 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育客观上建构了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通过书本和老师,容易使学生僵化、机械、静止地看问题,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在校本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重视通过计算机呈现真实任务,启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验证数学课程中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3) 及时征求反馈,不断改进探索过程
在实践中,从学生和听课教师两大方面征求反馈信息,完善―实践―整改―最终定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课程实施结果完全可能是个发散的结果,而不一定是应试教育下的确定的“答案”.因为基于同一条件下的地理事件往往由于种种变化产生分异,所以数学校本课程的编写样式不应是结论式,而是求索式;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不重课堂教学结果,而重课堂教学结果的探索过程.
(4) 协商数学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征求教务处和备课组长的意见,课题组内讨论协商数学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借助于校本选修的契机和平时一般的数学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使之达到每周不少与两节课的目标.
(5) 确立数学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
当把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开发出来,我们将对内容进行分类.其中对于现有知识的补充和加强的,可适当安排在平时的数学课时中,作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对数学技能要求较高,属于数学建模部分的,可适当以数学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也可在校本选修课中开展;其中作为数学史的介绍或是对数学知识的延伸的,可作为校本选修课,让学生选修课进行选修学习.
三、 数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还要探索信息技术下评价体系中的各方面改进,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重心等问题.使评价过程尽量公正、公平、公开,对教学过程起推动促进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新颖、开放、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系统,它涉及到学校办学理念、课程意识、教师素质、教学资源以及课程管理机制等等方面的因素,中小学教师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努力开发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校本课程.
参考资料:
1. 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
2. 崔允,吴刚平,傅建明,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