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06 15:55:58

导语:在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第1篇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资源就是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是否能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设计教学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因此,设计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应具备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括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最好自身是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的设计行家,具有准确的鉴赏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成熟的专业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学科,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而且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应该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意识。但是学生不能只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专业习惯。第一,做事要有心,设计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建筑、雕塑、灯具、服装、书本等,这些都是设计方面的事物,在设计原理方面是相通的,要研究成功案例的方法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二,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设计方面的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把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同样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积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第三,多交流,多沟通。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多接触,尽量做到知识广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的闪光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喜爱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符合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设计向外推出去。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属于个性张扬的一代,但在很多行为处事上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性格的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标榜自己的标签。思想激进、行为懈怠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们的通病,致使专业设计能力不足,创新观念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也需要行为、兴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创新理念不仅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还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更应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忍受挫折的考验,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理论知识、设计手法、设计技巧、设计认识、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教师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教科书和已有的结论,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能力,把几何学的、生物学的多种逻辑方式应用到设计创作中来,打开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够丰富,只停留在造型语言的堆砌,没有深层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语言过于夸张,极尽能事地标新立异,完全没有审美可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艺术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三大构成体系的教学目前是我们艺术设计类基础必修的课程,通过三大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但是在设计创意上表现不够活跃,存在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4结语

第2篇

仿真技术能够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在建筑装饰构造的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建造出各种装饰构件的模型,设置成一个个可以互动的教学小游戏,提供一定的文字说明等指引学生去完成其工作过程,这样既可以节约学生实际操作带来的教学成本,又打破了学校与施工场地之间的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重复进行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从而加速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再比如,在室内设计的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容易运行、操作简单的设计软件,如建筑草图大师SketchUp,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试验各种空间组织方式的变化对空间感觉带来的影响;通过各种跟真实生活中完全一致的灯光类型的选择和各项照明参数的控制,仿真出各种灯光组合的真实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光设计的意义和设计要点。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的教学方法,无疑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趣味性更强,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还有在室内装饰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建造出各种常见室内空间的虚拟模型,如家居空间中的客厅、主卧,办公空间中的会议室、老板房,餐饮空间中的大堂、包间,酒店空间中的大堂、客房等,设计成一个个可以互动的系统小游戏,让学生可以进入内部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并允许他们更改或重新组合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比如,更换墙面或地面的材质,更换天花板造型或灯饰,更换家具和陈设品等。让设计变化的结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呈现出来,这对教师演示室内装饰的作用和意义很有帮助,对学生快速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的要点和搭配技巧也很有帮助。这些小系统的应用,还对解释如何才能形成特定的室内设计风格或氛围,也起到了很好的现场演示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启用和它将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企及的。综上所述,仿真技术不管是应用于环艺专业的设计工作上来说,还是应用于其教学工作上来说,都拥有传统设计方法和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仿真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非任何时候都是最适宜的教学手段,不可盲目推崇。

2仿真技术的局限性

2.1仿真技术能够制作高精度仿真图,但是它耗时长,结果固定,无法即时沟通

同样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讲,利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制作的效果图可以更加逼真细腻准确,但是它耗时很长,无法做到即时交流,能够反映的空间内容也很有限,角度固定,无法反映出全方位的内容和所有细节,也不能跟业主产生互动。但是手绘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对业主提出的问题,可以当场快速地表现出它的形状、结构和大概的比例关系和效果,达到即时沟通的目的。那我们就可以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挑选几个主要的空间进行计算机效果图的精细刻画,而其他没有涉及到的地方或者业主临时提出的一些疑问,则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解释和沟通。

2.2仿真技术有时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投入,产生的效果却未必是最好的

例如,环艺专业中现场施工技术部分,学生只需要了解其过程和要点,能够判断其对错好坏,便于将来把关即可,并不需要亲自进行操作。那么,采用直接播放施工现场录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更加直观,对教学效果没有不利影响,而且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来说也是最有利的,那就没有必要非得去开发仿真系统帮助学生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时间和经济投入的大小,系统的延展性如何,以及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同样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等问题。总结得出仿真技术主要在哪些地方应用其优势才能最大化地显示出来,而其他方面并不一定合适。

3仿真技术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

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手段。我们应该以能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为根本出发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不应该处处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就仿真技术来说,每个专业都有众多的知识环节和技能环节,他们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和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很重要,但主要是靠脑部思考来领悟和理解,不需要仿真技术;有些知识或者技能,需要学生了解但没必要掌握,如果有更好的教学手段达到目的,也没必要非要用仿真技术来实现。对于专业核心技能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操作,真正的现场实操难以实现,或者实操成本过高,或者实操过程危险性较高,应用仿真技术又确实可以逼真模拟其场景和操作过程与要领时,应用仿真技术才是最好的选择。例如,计算机仿真效果图可以让业主直观地看到设计结果,效果满意了再进行设计制图与施工,避免了时间、人力和资源上的浪费。但是,如若不然,就不应该勉强。

4在教育中应用仿真技术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应该避免的误区

4.1教师是应用者,不是系统开发者,不要把每位教师都变成软件开发人员

我们使用一个工具的时候,只需要明白这个工具如何使用就可以了,没必要还得知道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仿真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

4.2要衡量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

之间的绩效关系,避免高投入而低效果没必要仿真的非要仿真,同样可以实现教学目的、比仿真技术更好的教学手段的非要用仿真技术,或难以仿真的地方也很牵强的要用仿真技术虚拟一下。

5结语

第3篇

SPBL构架需要利用二重信息交互研究法进行激发,二重信息是指直观资料网络(DirectDataNetwork,简称DDN);间接资料网络(IndirectDataNetwork,简称IDN)。直观资料网络是利用教研实践基地前期整理所得的实物、图片、文化遗留等资料进行整合编辑,是丰富感性材料结合抽象概念和知识的第一重方法。间接资料网络将学习研究群体的成员从被动位置推举到主动位置上去,使单元个体从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调整为操控者,用于推理可靠程度不同的间接估计。这种二重信息的对立统一及交互主要体现在资料中的对比和排列。DDN与IDN的结合对于SPBL构架的意义:①教与学互动中知识的网络化:环境设计类研究生通过调查、勘测、实验主动将知识点进行编织,从单纯的定性分析逐步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模式。②研究生群体处理资料与信息能力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关系,并且认为这种方法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资料与信息的处理不再是随意性、经验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更为强调了设计项目的追踪设计及延续设计。

二、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相关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或专业人才,其知识和能力特征强调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新建应用型应充分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和内涵,尤其是需做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的规划工作,才能实现对原有本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近年来,基于科研项目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孕育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①研究生的素质培养问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问题逐渐显现。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专业素养不够扎实,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少。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缺乏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众所周知,通过项目研究过程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实践基地的便捷条件,利用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研究生的科研技能的发展成为了教育界广为研究的热点问题。③环境设计类学科研究的特性未能受到合理重视。该学科具有专业综合性、思维发散性、过程随机性、结论多样性等特点,不同于理工类科学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侧重于设计的过程或者说研究生的思维过程、心路历程等。目前国际上很多著名的设计机构或科研机构对于求职者,非常注重其作品中关于设计构思过程的记录,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其整个的设计思维脉络、灵感的来源、创意的出处;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是否掌握了设计的方法以及专业知识,更多地关注设计的过程与频率对于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SPBL构架的研究对象是基于科研项目学习的环境设计类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基地的构建,是对现有环境设计类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基地及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的拓展和应用,即将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理论与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模式结合起来,“S+PBL”真正达到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科学性。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现状

国内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包括国外对于基于科研项目的学习的研究情况,研究涉及如何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加入基于项目的学习理念与方法,以探讨学习模式为主。近年来,建立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下的具体学科研究与日俱增,例如,如今运用极为广泛的“PBL模式”,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验诊断学教学、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以及日本医学院校教育实施现状及特色分析等众多学科教学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缺乏论证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体系需要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控体系,它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育和形成主要涉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认可,集稳定性和动态性为一体。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侧重于设计的过程的训练和总结,应当结合多种方法分析所服务实践基地内部因素的优劣所在:①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②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也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③实证研究法:认识客观现象,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④二重信息交互研究法:直观与间接内容通过合理方法的交叉互通得到的有效信息。

2.缺乏思辨性

通过实施“确定项目、制订实施计划、创新活动探究、成果交流、活动评价”5个步骤,对艺术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训练做到规范化,可以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认同度,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在社会上树立鲜明的形象,培养出既有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人才。二是长期性,基地建设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累,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样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三是复杂性,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学科基础,而且需要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制度等。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需要有成熟的管理机制。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助推学校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研合作模式的现状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研究生在此阶段要以扎实地学习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为前提,掌握研究方法;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有关环境设计类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中,打破年级限制,重新建立划分制度;打破限制,更好地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这是对学术构架的一种有效探索,但与此同时,国内的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在运行科研项目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优势互补

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接触的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的深度与广度,往往不是一两个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或多个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体共同完成。推而广之,更大的课题则需要多个学校的研发团体合力而为之,这种空间分离的研究生间的合作需要通行无阻的公共虚拟空间,从而进行讨论交流、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建构。教研合作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是在学校部门主导的框架下,与相关行业开展共赢性质的深度合作。这是环境艺术系研究生通过依靠社会资源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是“投入共建、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优势互补之外便是协同创新,是开展合作式教育的政策要点,以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促进研究生教研与设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研究生教学内涵发展的新要求。集合模式主要指研究生、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一项制度安排。有效的合作模式能减少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提高教研合作创新的水平。

三、现实意义与创新之处

研究生实践基地作为应用型教育的主力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适时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适用在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专业人才学业教育模式,是保障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实施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而言,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带动了各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构建产学研共享平台

实践基地的出现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特别是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讨论交流、资源共享、知识建构与科研协作。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立足的根本。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企业依赖自身资源与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合作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为其所拥有的技术成果找到市场化出路,所以产、学、研之间存在着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集合式合作的意义所在。

(二)提升团队科研协作性

科研项目不能仅仅依赖个体化的科研活动,更强调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科研协作,更强调在个人独立钻研基础上的合作研究。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有追求横向合作经费、为学生创设实训场所等经济方面的诉求,但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于培养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尚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处于这一过程中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要采取对策,研究比较其他学习方法,及时收集在校生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加强与他人在知识与认识等方面的协作,使大家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多种形式地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进而确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经过这种良性循环使自身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培养紧密的团结协作,有利于不同个体和整个群体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认识中的偏颇,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四、结语

第4篇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现代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是比较独立的一种艺术种类,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前提下,环境艺术主要包括两类,室外环境设计以及室内环境设计,所以,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保理念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受到社会影响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设计。在现代化设计中,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给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发展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增加资源使用效率,合理的控制污染,避免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发展和改变生态环境,以便于可以增加建设生态环境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参与,建立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全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文明观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环境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相比较建筑来说更加巨大,相比较工程更加富有感彩、相比较计划更加广泛,是一种包围比较广泛的艺术,环境艺术对于环境的影响,给予了一定的视觉能力以及不断提高和增加装饰的能力。环境艺术需要不断融合情与景,景主要包括两方面,为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艺术主要是指利用美术为基础,建筑为主要载体体现的。人文景观以及建筑设计需要依据自然环境为基础保证和依据,很有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环境艺术主要的建设目的就是不断维护自然与人的平衡和统一,建设环境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审美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设计具有一定深层内在关系。

3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具有很大的联系,并且生态文明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挥现代环境设计的作用。此外,环境艺术设计依赖于生态文明观,因此,相辅相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主要包含了室外艺术设计以及室内环境设计两方面。

3.1生态文明的室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想要切实的做好室内环境设计,需要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空间,充分利用生态建筑方式,为自己的室内设计营造良好的氛围。这种设计室内环境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设计室内的过程以及内容,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的污染。在设计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比较新颖的形式,在最大限度降低使用材料的情况下还可以保证环境的舒适度。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使用一些对人们没有危害的建筑材料,以此保障室内环境良好健康,环保系数低或者不合格的装饰材料是最根本的污染源,因此,需要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尽可能使用竹藤等天然材料。主要因为人造板以及漆板中具有很多的有害物质,需要最大限度使用符合规范的产品,尽可能降低室内污染系数。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很多生产厂家会因为具大的利益,在生产的时候过分注重包装,大量浪费材料,导致环境污染,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尽可能使用简易包装以及大容量的材料,降低环境的污染。

3.2生态文明的室外现代环境设计

需要合理的使用土地,特别是在城市中进行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对于城市来说,土地是十分重要和紧张的,所以,需要我们合理充分的使用城市中空余的土地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为绿化城市提供保障和依据。在进行生态景观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使用水体、植物、山石等形成的景观,让人们充分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在设计生态景观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栖息着以及室内环境的自然情况,合理有效的使用自然条件和资源,避免设计对环境造成大规模破坏。在进行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机的结合物种多样化以及本土化,物种多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物种可以相互作用,从而有效改善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物种的多样化是基于物种本土化情况下发展的,尽可能不去使用从外面引进的物种,最大程度使用本土化的物种,因为,在使用外来物种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运输费用,此外,在移植物种的时候,很有可能由于环境不适应,水土不符,导致物种很难存活。在设计环境空间的时候,需要利用合理的设计方式,避免出现耗能大、成本高的形式。例如,很多景观成本高、面积大,并且一般都会选在人流量比较少的新城区,导致华而不实,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材料和土地,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

4结语

第5篇

环境艺术设计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价值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根本价值取向。(2)生态伦理观。积极构建生态伦理观,在坚持人类平等观的同时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平等观,以尊重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出发,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生态美学观。应用生态学与美学原理,培养人们的生态审美观,进而完善生态价值观。就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则而言,必须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内容:(1)人本性原则。人属于环境的主题,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进而创造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品质,增强生活环境质量;(2)整体性原则。将人类生活空间内的技术圈与生物圈纳入人类生态系统中,从环境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环境设计各要素,促使人类生态系统能源、时空结构、物流均处于最佳状态;(3)地方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从地方特征着手,了解各个地方的水文、地质、日照、气候等地理环境,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彰显地方特色;(4)生态原则。设计中要把握生态原则,坚持再利用、循环、可再生等原则,提升资源利用率;(5)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协调。环境质量依靠于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契合,在设计时,不可将二者割裂或对立。

二、环境艺术设计要素。

环境艺术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以空间为基础。从本质上来讲,积极利用空间,可制造城市内空。构建亲绿空间,赋予绿化文化品位;构建亲地空间,室外场地可促使高楼居民与地面亲密接触;构建亲水空间,营造休闲近水空间,形成不同功能区,可提高居民活动的多样化。而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可节约土地,降低能源消耗;(2)绿化。在生态城市中,绿化属于关键点缀,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具有平衡作用,可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居民游憩空间获取更多生物能。(3)水体。水对城市温湿度、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可涵养地下水源,改善城市景观质量,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4)声。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声、自然声、生活声、人工声、交通声等,可营造一个优美的声环境。

三、环境艺术设计材料、技术与能源。

以往环境艺术设计追求机械美学,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以形式美为设计原则。现阶段,一些设计作品以彰显高科技成果为指导原则,综合各种设计手段,从多种角度诠释环境自身生命周期变化。而中间技术作为一种介于传统技术与先进技术间的技术,在设计中得到了不断应用,其主张应用小型技术,采用风力、地热等非再生性资源,借助封闭式再循环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材料角度出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多采用生态环境材料,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与环境协调性,能改善环境。具体而言,材料从制造至再生利用都与环境相协调。从能耗角度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尽可能应用自然能源,在建筑构件节能上,可择取建筑朝向最优化方案,促使采光与遮阳平衡,依靠自然通风与传热等措施,增强建筑舒适度。

四、案例分析。

以东方之珠居住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以“城”为理念来展开,按照当地实际状况,沿街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形商业外城,与以居住为根本目的的内城进行了明确划分。建筑立面重视细部构造处理,小高层、多层、低层住宅立面造型极富生动性,基于整体协调前提下彰显了个体间的变化特征。另外,居住区主要应用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物业、公共设备等管理的自动化,同时提高了小区安防的自动化水平。

五、结束语。

第6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向国际市场打开大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都开始融入国际元素。在环境设计领域,很多境外的设计师在国内环境设计工程中中标,并参与到国内的环境设计活动中来。这让国内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惊呼“话语权丧失”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国内环境设计领域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进而在我国环境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融合传统文化的浪潮,也因此,传统文化得以在中国的环境设计活动中重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科教文化行业进步迅速,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也逐渐苏醒,对外来文化开始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国际和异域文化产生了异议,认为这些建筑、景观不能反映出自己民族的特色,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在这种社会和民众需求的推动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优势、局限性及发展思路

(一)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环境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以建筑设计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容易区分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建筑原本的形态,也就是说更加倾向于建筑的实用性。基本上当前建筑物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那么在建筑中除去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剩下的就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因素往往是非理性的,是为了提升更深层的建筑品格和审美形象才加入进去的,这就意味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这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种看法,单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对环境的塑造理念,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环境塑造更加具有历史的沿承性,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审美追求,这是其他任何文化理念都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学说,这三家在对文化的阐释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三种思想达到了空前的一致,都认为人和环境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这就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应该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沃土,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应用

(一)树立自信心,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国门的初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国内的环境设计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对西方思想和西方设计理念的模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稳,这种思想的盲目和急躁退却以后,环境设计人员开始认识到环境设计必须根植于民族和国家的土壤,并以此为起点。我国的环境设计事业开始对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走上了一条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主体,应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相信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呈现出更加无可比拟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同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必将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能够让中国的环境设计回归到传统文化延续、传承和融合创新的道路上。

(二)对世界各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发展和创新都源自于对旧有事物、理念、思想的总结与提炼,在环境设计领域,我国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国理念的一隅,也不能逡巡于传统文化的桎梏。而应该博采众长,既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研究一切外来文化,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了解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世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我们有什么优势,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环境设计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了我国和世界环境设计的最新发展,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环境设计的全面认识,才能清楚当前环境设计发展的方向。进而在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环境设计理念。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融合

我国文化不仅具备无所不包的广域性,同时也具备纵向千年的时域性。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进步总是先驱,是历史向前的引路者。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行业也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我们的环境设计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兼顾现代元素,并结合中国环境设计的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传统文化是基于传统社会实际创造的,在现代环境设计活动中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一定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设计领域中,设计主体一定要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结合在现代社会的血脉中,与环境设计的现代元素一起促进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第7篇

(1)低碳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的主旨即以设计为手段,以节能减排为目的,降低建筑、景观、家具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影响的设计方针。在城市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大都来自城市建筑,比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10%~15%,在使用建筑过程中,建筑灯具、电器、设备等占40%~50%。所以,低碳设计理念是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理念是以后环境设计的必然选择,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使自己更有社会责任感。

(2)环境艺术理念。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rt)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案构想的综合计划。这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空间与装饰、材料与色彩、采光与布光等。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技能、创造效益和表现有力的艺术形式。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设计方向的发展。同时,当某种设计成为时代主流审美观念的时候,这种设计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形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样,他在一方面促进生态、资源的使用率,同时还折射出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

2人的行为模式对环境设计的影响分析

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事物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刺激可能来自人的自身,如动机、内在需求和内驱力,也可能来自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人类行为有四个来源:生物学、力学、社会结构和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物质形态是构成建筑、景观等的物质要素,而按照物质要素的不同材质,又可分为许多类型;意识形态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精神因素,这包括、民俗习惯、个人审美、社会道德、制度伦理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其设计者因为经过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偏见,大多都要求使用者的参与,而使用者关心更多的是设备、布置等方面,比如家庭装修过程中,设计者提供家庭基本的框架结构,墙面、地板、天花板等部分装饰,而其他非固定因素则由使用者决定,比如家具的使用、软装饰的选择。使用者会根据自身因素选择个性化的色彩、风格、材料。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要素就好像生物学的生物群体的共生链,相互平衡,维系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这种状态也是我们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追求。现代环境艺术的目标就是找出最合理最优质的“人类环境系统”,结合现在的低碳经济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降低排耗,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所以,我们在研究环境艺术的时候,必须对人的行为学有一定了解,从行为学角度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程度,指导环境设计实践,完善各个设计环节。

3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思路

(1)低碳材料的升级更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物质基础。

低碳经济要求我们使用低消耗的建材,低碳建材是指在保证功能性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制作过程能耗少、污染小、排放少、使用寿命长,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者少产生有害物,在寿命完结后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这种优质的建筑材料有许多优点:

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材的低碳发展,淘汰传统材料,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绿色经济。

2)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新型建材的产生和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根据建材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模制定了许多调控政策,保证了建材行业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控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大了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建材的使用率。

(2)加强低碳设计教育培训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是以低碳设计的理论为基础,低碳设计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具备低碳意识、低碳设计理念和低碳生活价值观,这样就能在教学中督促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低碳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上要以低碳设计教育理念为先。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格雷•汉姆认为,低碳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课程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低碳实践中来。

(3)注重低碳设计的实践是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实践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有几个制约低碳环境设计的关键因素:

1)能否正确评估环境因素,在环境开发与规划过程中,我们第一要考虑的就是环境设计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此提供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在尽可能的前提下,加大对硬纸板、纸张、木料、玻璃等的利用率。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到设计作品的完成,不光是设计者、包括施工人员、技术开发人员都要重视环境因素。

2)合理利用低碳技术,在保证建筑设计功能性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环境空间,有效减轻空间、环境的负担。

比如在设计中使用低碳生态水泥,这种水泥是由城市垃圾焚烧后制成的,这就减轻了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的利用、室内低碳地板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统一的目的。

3)制定低碳标准,地球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动物等,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所以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要想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以节制和保护。同时对于可再生资源也要制定相应的使用标准。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倡导低碳理念并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低碳环境艺术设计的变革。

4结束语

第8篇

哲学研究表明,任何事物都包括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事物之间性质上对立两极之间的转换;位置、结构上的互相颠倒和转换等等。因此逆向思维存在于任何领域,具有普遍性。其次,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辅相成,是对惯例和常识的反叛和挑战。它能够克服僵化的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认识模式,具有批判性。再者,按着循规蹈矩的正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有时由于受经验的局限,人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熟悉的一面,而忽视相反的另外一面,因此,会使人们的思路变得单一刻板,得到的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结果。而通过逆向思维就可以克服这一思维上的障碍。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运用逆向思维,经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以惊奇,具有新颖性。

2艺术设计中运用逆向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所谓逆向思维不是简单的表面上的逆向处理,而是真正从逆向思维中得到科学的、独特的超出正向思维效果的成果。上海“萤七人间”餐厅是一家集餐厅和酒吧于一体的休闲聚会场所,大门常闭不开,从外形看,全不像其他正常营业的餐厅,当天若不电话询问开门密码,保证你吃一闭门羹连门都进不去。“萤七人间”餐厅,在室内设计上也有别于传统,创意无处不在,巧妙分割的厅堂,只用黑白二色装点的整间餐厅,眼能所及之处没有一块完整的墙面和地板,就连卫生间也暗藏玄机,会作弄你一番。餐厅地处静安寺,优雅清静的环境自然是不用多说,幽幽的灯光,情调的氛围,就连菜肴也追随时尚走“概念”路线,非常精致。其次,要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本身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所以,以正向思维作为坐标和参照,进行逆向思维设计,才能显示其突破性。例如:在野生动物园里,野生动物是采用开放式放牧的,为了防止人们受到猛兽的袭击和伤害,让游人坐在汽车里面进行参观游玩,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情趣。例如,还有一些高档酒店采用开放式的餐厅制作间,整洁卫生的制作间就设置在营业大厅中间,设置在就餐顾客的眼前,不仅增加了顾客的食品安全感,现代的厨房设备更让人感到另有一番风味。

3结语

第9篇

1.改变思维模式

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过去的办学模式都是比较封闭的,在信息时代下,我们需要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满足市场数量与质量需求;面向市场经济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要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时常进行更新与探索从而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和技能优秀的的专业设计人才。

2.多向欧美国家学习有关审美价值的教育经验

在传统的美术审美价值教育上,我国应多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注重在高中阶段,使得美术课程规划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层次上展开,促使审美教育建立在宽厚的艺术人文学基础之上,将人文主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结合,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审美价值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做的话会为学生日后继续美术学习与审美思维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来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观察、思维、认知的学术能力。

二、改革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1.教育视野的开阔

教育者应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来开阔教育视野。环境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建筑园林等方面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包含了环境科学、卫生保健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相比之下,它对教师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涉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学院吸收其他优秀同行的教育经验,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系列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请一些一线的高级技师骨干来授课,讲授新的设计思维及鲜活的社会实例。

2.教育与市场的对接

要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教师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引导学生培养意识的关键因素。不能忽略了学生将来就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应该只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