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20
导语:在四年级上册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鸡是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易于观察了解,形象简单易画,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形象的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重点之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去添加被装饰的形象,使形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动物的侧面形象最易于表现动物的特点。所以本课出现的图片中,大部分为鸡
的侧面形象。鸡的写真照片,动态比较平静,能让学生了解鸡的结构、外貌特征。另外,教师还可多搜集一些能全方面体现鸡的特征的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多观察了解一些,学习效果会更好。民间艺术作品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装饰表现和纯装饰表现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作品中的鸡的动态各有不同,生动形象,装饰方法丰富多彩,能给学生以启发。
二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2、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3、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三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装饰、简化、变形、夸张),感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感。
四
教学难点:
动物变形及创作过程
五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彩色笔、油画棒、铅笔、橡皮、图画纸)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鸡在我国与“吉”字同音,是“吉庆”的象征,所以生活中以鸡为题材的美
术作品非常多。
(教师展示鸡的装饰作品,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都在哪见过这些漂亮的鸡呢?生:指名回答。
师: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吉祥与美好的祝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花鸡》一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认识鸡的造型及特点。
1、利用课件欣赏各种生活中的鸡,(并详细演示第4张)引导学生观察鸡的身体分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
老师概括并板书:尖尖嘴,火红冠,头颈身体连一起,弯弯尾,结实的双腿,锋利的爪子,还有一身五颜六色的羽毛。
(三)、多媒体课件欣赏各种艺术作品中的装饰鸡,感受学习其装饰特点。
1、利用多媒体课件赏析艺术作品中的各种装饰鸡的造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掌握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的特点,并感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感。
(1)、这些鸡的特点与我们刚才看到的鸡有什么不同?学情预设:生
1:颜色鲜艳丰富„„
生2:鸡的身上画出了许多花纹图案„„
生3:和刚才看到的形态不太一样„„
生
4:太漂亮了,就像给鸡穿上花衣服„„
(2)、师:这些作品就是装饰鸡。它运用夸张、变形、概括添加等方法表现出的鸡
就像给鸡穿上了美丽的花衣裳。
2、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创设情境:下面请同学们动手创作自己的大花鸡,最后我要把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突出鸡的变化和装饰。
生:认真做画。
师:及时给予指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鼓励。
五、评价活动
(1)作品展示。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学习方法,铺垫本节教学
1、师: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叫“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的倍数,先来看一道题:
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
420
75
736
1028
905
302
谁来介绍一下他们各有什么特征?(生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2、游戏活动:猜一猜
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
【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展开探究
1、观察数据,寻找探索规律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
2、操作观察,初步发现
师:在刚才找出的3的倍数中任意选一个,用计数器把他拨出来,并记录下用了几颗珠子。
师:观察所用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所用颗数都是3的倍数。
师:其他小组所拨的数,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我们的研究有进展了。我们发现计数器上拨的3的倍数,所用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设计目的:利用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一方面,研究对象直观化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聚焦于对数的特征的研究。】
3、逆向思考,完善新知
师:有了刚才的发现,我们能不能说“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珠子的颗数是3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么说会不会有问题?
生:有可能不是。因为不是3
的倍数的数,用的颗数究竟是不是3
的倍数,我们还没验证呢?
师:接下来我们就找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把他们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看看他们所用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全班在一起交流。
学生操作、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目的:根据课前谈话,使学生自然地想到初次探究得到的结论倒过来说未必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思路的操作过程做一比较,然后对研究方法做出选择。】
4、初步应用,归纳特征
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不作除法,你怎样很快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师说数,生判断,说方法。
师:现在让你来说说3的倍数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会怎么说?
生回答:(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目的:在应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把先前发现数颗数的特征转化为数本身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
三、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下面各数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
14
350
100
332
74
188
502
363
210
102
990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快乐游戏,应用新知
1、看谁最聪明
用你的方法判断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3693693
13693692
121212127
9233......3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巧填数字
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
4口2
44口
65口
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总结,提炼方法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
六、思维拓展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下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吗?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探究作业:同时是2、3、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把你的研究成果与同学或老师分享。
【设计目的:在课堂探究之后,把学生引向独立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出新挑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一定的难度。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用复习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来,并设计了“猜一猜”环节,让学生随意报数,老师快速判断所报数是不是3的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
学校:
中仰陵小学
年级:
四年级一班
教学领域:
造型
﹒表现
教师:
蔡惠萍
教材分析
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是艺术作品中乐于表现的形象。在剪纸、泥塑、刺绣中更是多见。这些作品中,鸡的形象已不再是写实,而是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这样的形象更接近于儿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稚拙浪漫,也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这一课一是让学生欣赏我国多姿多彩的表现“鸡”的美术形式,学习装饰的表现手法。二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吉祥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并启发学生抓住鸡的外形特征,运用装饰变形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表现出各种美丽而有特色的大花鸡。
学情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体课文语言生动,图片典型,可以很好地提示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和经验,教师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学生很熟悉鸡这种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鸡”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学习用装饰变性的手法表现“鸡”的形象。。
过程与
方法
能够理解“鸡”的装饰变形手法,并能用装饰变形手法表现“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传统吉祥文化,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教学重点
用装饰手法表现鸡。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吉祥文化,用装饰变形手法表现鸡。
教学准备
相关教具;PPT;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大红公鸡毛毛腿》这个动画短片吗?这个短片曾在国际动漫艺术节获得最佳动画电视大奖。短片中有一只美丽的公鸡非常吸引人,学生期待、惊奇!
师:看完动画片,谁来说说短片中的鸡给你什么印象?
很有趣。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讲授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花鸡,领略它的风采。
出示课题(出示教师亲手制作的大花鸡造型的题目,学生很新奇、激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仔细看。
引发学生的思考。
师在黑板上板演鸡的形态。
学生活动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鸡的不同形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和讨论中。
讨论。
团结协作的能力。
明确主题
布置作业
展示评价
用装饰、变形的手法画一只或几只美丽的大花鸡。
师评、自评和他评
展示自己的作品。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大花鸡
概括
提炼
夸张
变形
纹样
装饰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第62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63页1、2、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过程,形成从已知条件出发确定解题思路的基本策略,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的思路。
一、走近问题——形成策略
1.
多媒体呈现第56页例1: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
(1)生齐读题。(板书:读)
(2)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已知条件?(板书:找)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梳理已知条件如下:
①2台铺路机
②每台每天铺450米
③40天铺完
(3)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1: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预设2:每天40天铺路多少米?
预设3: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预设3。
(4)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要求:(1)独立解决问题。(分步列式)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集体交流,汇报解题思路
方法一:
450×2=900(米)
900×40=36000(米)
抽生答师板书。
①先求什么?(
2台每天铺多少米)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
根据“每台每天铺450米”和“2台铺路机”求出“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是)
②再求什么?(2台铺路机40天铺路多少米?)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
根据“2台每天铺路900米”和“40天可以完成任务”可以求出“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不是。我们是用第一步求出的“2台每天铺路900米”这个间接条件和“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个已知条件求出的“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
“2台铺路机40天铺36000米”就是“这条公路长36000米?
”
谁再来说一说这种解法的思路?(再请一名学生口述解题思路)
③全班同学齐说方法一的解题思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方法一解题思路的课件(树形图)。
如果生说有困难,师提问引导:根据哪两个条件先求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
④这是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抽生答,师板书)
板书:450×2×40
方法二
:
450×40=18000(
米)
18000×2=36000(米)
生1答,师板书。
生1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1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2问,生1答。如果生1有困难,可请人帮忙。
师追问:这种解法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到2台40天铺路多少米的?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不是)都不是吗?哪一个不是?这个叫什么条件?(间接)
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答师板书:
450×40×2
方法三:
40×2=80(天或台)
450×80=36000(米)
生3答,师板书。
生3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3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4问,生3答。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40×2求的是什么?(A如果用一台铺要多少天铺完?B如果一天铺完需要多少台铺路机?)
师追问:这种解法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到2台40天铺路多少米的?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
列综合算式:
450×
(40×2)
3.分析比较:
(1)比较上面三种解法,你有什么发现?
①数字相同,答案相同,都是乘法,都是三个数相乘。
根据学生回答师提揭示出“连乘”,补充课题。
②三个数的顺序不一样,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③解题方法不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第一种)为什么?(因为计算更简便,450和2能凑成整百,便于口算)
④解题思路不同。
这三种解法思路不一样,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小结:这三种方法,虽然解题思路和方法都不一样,不管是哪种方法,最终我们都是解决的同一个问题。
(2)引导生得出三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先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间接条件,再根据间接条件与题目中余下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揭示:像这种先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间接条件,再根据间接条件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最终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综合法。
4.共同回忆解题过程,梳理解题步骤:
一读:读题
二找(分):找条件,分析题意
三解:列式解答
二、走进问题——运用策略
你能运用读——找——解和综合法来分析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连乘问题吗?我们就一起走进——问题。
1.出示课本62页的“课堂活动”。
①默读题目:
A.需要28天;B.每队每天安装205米;C.有4个队。
②想一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每一步的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吗?
③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④小组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⑤抽生汇报,重点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及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结果?
教师重点指导:几种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205×4=820(米)
820×28=22960(米)
方法二
:205×28=5740(米)
5740×4=22960(米)
方法三:28×4=112
(队次)
205×112=22960(米)
2.寻找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出示课本“练习十三”第2题:
增加一个多余条件:每辆汽车重15吨。
①
默读题目;
②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③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汇报;
④
你发现了什么?(有多余条件)
师讲解多余条件又叫干扰条件,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分析题意,不受干扰条件的影响。
三、回头看——积累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学会了运用综合法分析解决三位数连乘问题)
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
(先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一个间接条件,再用间接条件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并解决问题的)
四、拓展练习(连线):
有线电视安装队给白兔镇村民安装闭路电视,计划每天安装120户,2个月(每月工作22天)安装完。
(1)每月安装多少户村民?
(2)要多少天才能安装完白
兔村的闭路电视?
(3)如果一个月安装完每天
要安装多少户口?
(4)白兔镇共有村民多少户?
①120×22×2
②22×2
③120×22
④120×(22×2)
⑤120×2
⑥120×2×22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方法一:
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450×2=900(米)
2台40天铺路多少米?
900×40=36000(米)
450×2×40
方法二:
每天40天铺路多少米?
450×40=18000(
米)
2台40
天铺路多少米?
18000×2=36000(米)
450×40×2
方法三:
如果用1台铺需要多少天铺完?
40×2=80(天或台)
2台40
天铺路多少米?
450×80=36000(米)
450×
(40×2)
心理教育课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当代的很多学生因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优越,因而养成了一种安逸享乐的习惯,解决困难的能力,心理承受力都较差。因此,当困难突然降临时,往往不知所措,采取逃避的态度,有的甚至“轻生”。
关注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它包括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等。而这一个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可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二、教育目标:
(1)对“生命的价值”进行研究探索。
(2)让学生认识到不管生命中遇到任何的不幸,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3)通过学习,学生懂得:生命的诞生是艰辛的;生命既属于个人,也属于家庭和社会;任何人都要珍爱生命,为家庭、社会添光彩。
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生命是多么宝贵,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虚度年华,不要虐待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
学会珍爱生命。
四、教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准备一些有关安全的视频和图片和有关安全的规则;
3、准备有关生命的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播放歌曲“怒放的生命”及展示有关生命的图片,导出课题“世界因生命
而精彩”;
(2)播放地震的视频,让生谈谈观后感,并让生回答“什么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
(二)播放昙花的视频,告诉学生,昙花一生虽然短暂,但它却将生命之花开得灿烂无比。
人类也应该向昙花学习,把生命过得精彩。
(三)播放几则有关小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自X的新闻,并询问学生针对以上新闻,小朋友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师总结并陈述珍爱生命的意义。
(五)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个人,还属于家庭,社会。
播放父母因为失去孩子而痛哭的图片以及地震中各类人士争分夺秒的抢救着一条条生命的场景。让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及国家。
(六)展示那些身残志坚的图片,和那些失去双手却能写出漂亮字的同龄孩子。
让学生亲自体验看不见,没有双手的时候是怎样的。
(七)挖掘自己生命的价值,让生说说,1、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2、假如生命只一天,你想做些什么?
六、师总结:
人的生命丰富而不可重复,所以无论你深处何种困境,甚至绝境,都请记住:你有责任坚强的走下去!你无权选择放弃!无论何时都要把活着放在你选择的第一位!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四肢健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幸福世界里。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生命,积极乐观生活。
八、以一首“明天会更好”结束本节课。
九、板书设计: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建立1升的概念。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学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
难点:建立1升的概念。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认识容量
问题(1)导入
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教材1页例1(1)]
过程讲解
1.解读容器
水桶、鱼缸、杯子这些物体都能盛装液体,像这样能盛装液体的器皿,都可以称为容器。
2.初步理解容量
这两个玻璃杯都是容器,都能盛水。玻璃杯能盛多少水就是玻璃杯的容量。
3.直观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量
能盛的水多,它的容量就大;能盛的水少,它的容量就小。
从而得出: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4.解决问题
能盛的水多
问题(2)导入
你知道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两个冷水壶,一个细高,一个矮粗,所以从外观上看,无法比较出它们容量的大小,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2.实验方法
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入另一个冷水壶,观察第一个冷水壶里有没有剩余的橙汁和第二个冷水壶有没有被倒满,从而比较出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
3.操作过程
操作ー
在冷水壶①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②里,如下图:
操作结果:冷水壶②被倒满,并且冷水壶①里的橙汁有剰余。
得出结论:冷水壶①能装的橙汁比冷水壶②能装的橙汁多,冷水壶①的容量大一些。
操作二
在冷水壶②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①里,如下图:
操作结果:冷水壶①没有被倒满,并且冷水壶②里的橙汁没有剩余。
得出结论:冷水壶①能装的橙汁比冷水壶②能装的橙汁多,冷水壶①的容量大一些。
4.解决问题
的容量大一些。
问题(3)导入
你知道的容量是多少吗?[教材1页例1(3)]
过程讲解
1.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要想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可以先在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再将橙汁倒人玻璃杯中,看一看大约能倒满几杯,就能知道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了。
2.操作过程
得出结论:同一个冷水壶,两次计量,“杯数”却不一样,这是因为两次计量用的玻璃杯的容量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
归纳总结
1.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2.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
知识点二
认识容量单位“升”
问题导入
下面各容器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教材2页例2)
过程讲解
1.认识容量单位“升”
上面五个容器的容量分别是1升、2升、4升、3升、19升,其中的“升”是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
明确1升有多少
这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即1升。
六年级
课题
妙思巧做
总课时
教师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奠定“秒”思“巧”做新形象的基础。
2、学习巧妙使用材料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在联想和创造中体验造型与表现活动的快乐,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与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重点:巧妙地利用材料的外形特征,设计出让人感到亲切、惊喜而又可爱的新形象。
难点:根据材料构思新形象。
教学准备:示范作品、相关参考资料、剪刀、胶水、各种材料等。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激情引趣
教师出示运用各种材料巧妙制作的作品。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导入本课《妙思巧做》
二、导趣求知
1、欣赏美术书上的作品。
思考:你喜欢教材中的哪个作品?为什么?
2、师生共同探讨
(1)妙思巧做的特点
利用好的形态、质地、肌理,巧妙地组合出富有想象力的新形象,突出一个“妙”字、一个“巧”字。
(2)妙思巧做的方法
结合不同的材料,介绍制作方法。
3、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新奇的作品。
启发学生大胆构思、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三、展示评价
1、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2、鼓励有创意、有特色的作业,尽管作品稍显粗糙也无妨。
四、课后拓展
1、尝试用纸盒进行人物、植物、建筑的造型设计、创作。
2、借助其他废旧材料瓜子、蛋皮、毛线、羽毛等进行造型设计,注意发挥媒体的自然特性。
学生活动
b)
激情引趣
学生欣赏
二、导趣求知
学生欣赏
指生回答,学生间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制作
三、展示评价
学生出示作品
四、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版画
妙思巧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P64-65
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导入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说一说下面各是哪些图形?
2.我们最近研究的是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
揭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有针对性、清晰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猜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一)猜测
1、首先我们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记录。
2、还是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做好记录。
3、比较两次记录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还发现了什么?(长和底,宽和高相等)
4、根据这个发现,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推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对应边上的高求面积的方法是正确的,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呢?现在做个实验: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不想试一试?
1.(学生操作后)提问:
①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②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边回答边演示)
2.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形成完整的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3.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应用
1.根据公式,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填表
2.判断题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
)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确明白操作要求,能够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操作边认真记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6米,求这块地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S=ah
=5×2.5
=12.5(㎡)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是12.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
h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转化
书面作业设计
校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P65
试一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3、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5、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灵活仔细地整理数据计算面积以及对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理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基本练习
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
(1)
(2)
(3)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第(3)题,你为什么要用20×10来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形外高是10CM,对应的边是20厘米,所以我用20×10求情形四边形的面积(两三人说)
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0厘米,比底长10厘米,求他的面积
(3)
第65页的第3题
师:第(1)题要注意什么,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第(1)要注意把8厘米化为0.8分米,他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师:第(2)题的底是几厘米,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第(2)题的底是40厘米,他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我先算草坪的面积,再算铺平共需多少元,算式是24×31×47(两三人说)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
小结: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二、变式练习
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师:大家把书翻到65页,做第2题
1、师:展示学生练习,全对的举手,在平行四边形中,怎样求高,怎样求底的长度
生: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两三人说)
小结:在平行四边形中:S=ah
h=S÷a
a=S÷h大家要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2、用平行四边形的是指解决下面的问题,
(1)S平50CM2
求C平
(2)C平=70CM,求S
师:第(1)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相等的
师:已经知道了一条边是25厘米,要先求什么,才能求他的周长?
生:先求他的另一条边长才能求他的周长
师:大家做这两题
解:500÷20=30CM(底)
解:70÷2-25=10CM(底)
(30+25)×2=110CM(周长)
10×20=200CM2(面积)
师:第(1)题做对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
小结:我们要运用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既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练习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他的底是2.5分米,高是几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是高的2.5倍,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30米和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1棵树,共要种几棵树
(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底是20厘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第(1)题做多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用10÷2.5=4,先求出高,
师:第(3)题先求周长,再求种几棵树,做对的举手
师:第(4)看图,先要用60÷2-20=10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再用20×10求出他的面积
做对的举手。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总结
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积极作答。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a=S÷h
h=S÷a
周长=邻边长度的和×2
边长=周长÷2-另一条边长
书面作业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共有12个单元(包括一个开放单元),每个单元分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1 ~ 3单元学写摘录笔记。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学,摘录的重点在语言材料。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另设一个摘录本记录,从语文教材之内或者从语文教材之外摘录。第4单元后,“语文天地”中第一项“日积月累”都是“我的摘录笔记”,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习惯。教材对写摘录笔记的具体统一保底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养成习惯。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教材做的一种尝试。通过这些小金钥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习惯。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这些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从培养表达能力的角度看,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不能简化为“制模——铸造”这样的过程。学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学会把话说通,既而把话说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其中女生22人,男生24人,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性鲜明、张扬,如:高昕、杨柳等人,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自学能、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基础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协作精神差……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180个汉字,正确书写210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7篇诗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开始练习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四、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