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23
导语:在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企业仍旧使用着那些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而这一制度是针对几十年前计划经济体制下非竞争环境的条件而开发的,那时的企业状况与现在的及不久的将来的迥然不同。因此,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能较为客观、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我国的运用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作业成本法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就是在论述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实践中所必需的成本核算体系展开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3] 栾庆伟. 成本管理新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6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降低费用的最后境界”。物流成本的核算是当前企业所关注的问题。虽然许多降低成本的技术和方法已经被提了出来,但是对大多数的物流管理者来说,不能充分的了解成本或者不能获得足够的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是他们说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相关的应用研究还不是很充分,要想了解实际说发生的物流成本到底是多少。物流成本如何划分与核算,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自20世界20年代以后,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方法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关键活动、活动的执行动因,以及资源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消耗的数量。
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 在2005年年底我国颁布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标准,对物流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分类和说明,从而为物流成本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一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研究相应的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尤其对于具有行业典型特征的企业,需要研究相应的方法并建立测算成本的标杆,这样才能使得物流成本核算与物流成本控制更好地走向实用。
本文就是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费用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物流化劳动和活劳动,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的。
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服务)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其关键是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率的确定。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是,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产生”的指导思想。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首先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的成本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再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的成本追踪到产品,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其原理见图1: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间接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⑴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归集由相同性质的作业引起的生产费用。价值链的确定有助于识别活动的有效性,剔除无用活动和减少无效活动;在价值链基础上确定作业链,最后确定组成作业链的活动。
⑵界定所消耗的=资源,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在选择成本库时需要确认引起间接成本的主要作业,依据作业的不同种类,设置不同的成本库。物流资源是物流成本的源泉,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包括人工、设备、能源等。
图1
⑶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即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较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成本计量要考虑成本动因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相关程度较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成本库分配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某成本库分配率=该成本库归集的可追溯成本/该库成本动因耗用总数
⑷把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根据计算出的各成本库分配率和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把成本库中的间接成本费用分配到各产品(成本对象)中。计算方法如下:
某产品(成本对象)成本动因成本=某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⑸计算产品成本。将物流成本在不同成本标的进行分配。分配后得到每一个成本标的上。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成本,即:某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优点
该方法在核算物流成本时,将各种资源分解到物流业务流程中的作业活动,再将活动成本分摊到各产品、服务、顾客或部门,进而计算这些对象的物流成本。使成本的可归属性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成本动态分析,可以提供有效信息,促进企业改进流程、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并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发挥物流资源在价值链中的作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作业成本,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应用ERP,采用作业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往往还停留在传统对成本进行制造过程的控制,因此探讨在ERP中如何应用作业成本对产品进行全程控制,尤其是在设计阶段进行预防性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成本核算法
ERP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进行分配与汇总。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前,最终产品和劳务中的间接费用正在大幅增加,使得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影响企业决策。传统成本计算法是以直接人工、直接机器工时除以产品数量滚动得出的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产品成本是以BOM结构为基础,按照各部件的标准成本、标准人工费率、标准间接费率计算出来的,在产品入库时,系统结转产品的标准成本和用量差异,按照不同的设置自动生成不同的财务凭证传递到总账。成本计算的方法也分为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标准成本法。现行ERP系统重在对直接材料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成本的计算以事后计算为主,只是达到了在物料变动的过程中实时得到产品成本,以保证和财务数据的一致性。
二、作业成本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制造环境下成本核算准确性的要求,而以“作业动因”为成本分配基础的“作业成本法”正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可。作业成本法以“顾客消耗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为基本理念,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作业成本法强调“全过程”的成本分析观点,认为作业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同时资源的消耗又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所以,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就都集中在了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作业的成本计算和控制上。
三、作业成本法和ERP融合的理论基础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是一个集成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业务实现的信息化系统,它将贯穿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生产、销售、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的供应链、价值链连接起来,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流动,达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本的增值。ABC法与ERP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资源观的集成
ERP(企业资源计划),顾名思义,其核心是企业资源;而ABC体现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管理理念,资源同样是ABC的核心。所以,资源是ERP与ABC的重要概念,资源观的能否集成是ABC与ERP能否集成的根本。ERP主要是按物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在物资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而ABC是按资金流和价值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企业在整个生命链中所需消耗的一切资源,如:产品研发费用、服务费用、投诉处理费用等。可以看出,ERP和ABC在资源问题上只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得出的。
(二)成本计算对象相同
ERP系统采用滚动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成本计算对象包括每一件物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同时ERP系统中的工作中心文件是编制工艺路线清单和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因而也作为ERP系统的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两个前提之上的,以作业为核心中介,以成本动因为媒介,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因而,它的成本计算对象归结为最终产品、作业中心或制造中心,与ERP系统的成本计算对象相符。
(三)成本管理思想相同
ERP系统完全按照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的过程,依照产品结构自下而上逐层汇总,把每一件物料的成本累加起来计算产品成本,注重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活动为成本管理的中心,注重每一作业的完成过程及其资源的耗费情况,同样体现了资源耗费的过程管理思想。
(四)管理目的相同
ERP系统管理的核心是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一种能实时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客户-制造商-供应商网络和继承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加客户满意度、增加利润和改进产品质量、增加销售额、降低成本及增加市场份额等;而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不断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因而他们的管理目的是一致的。
四、ERP中应用作业成本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便是利用作业的特征和优势,在立足于最低层次的维持性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进行改善成本控制,追求实现革新成本控制为目标的成本控制。
因此它也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虽然作为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切入点作业成本核算中一开始便对作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流程,可以起到一定程度控制成本的作用,但是作业是一项动态的活动,它的实质会随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而改变。原本作为增值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不增值的作业,高效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低效的作业,相同的作业可能会要求更低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出。因此对作业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经营过程每个时点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作业分析控制。同时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整个作业链每个作业及它们之间的节点,联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中,主要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其控制的空间集中在生产过程。而ERP中的作业成本控制是对产品完全成本控制。ERP中的作业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为顾客服务为终点,通过设计、执行一系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的作业,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作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前后作业间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和转移而在企业内部外部流动、转移、最终到达顾客。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控制便是对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控制,以达到系统成本最低。
(一)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原因分析
根据帕雷特定律(如图1所示),80%的成本通常由20%的作业引起,产品的主要成本发生在制造阶段,因为产品材料、人工成本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因此要加强该阶段的生产过程成本控制。而产品设计阶段虽然发生的成本较少,但设计一旦完成,产品成本的65%~85%就已经被决定了,因而要想大幅度节约、避免、降低成本,则应在作业链的设计阶段实施。因此在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设计阶段便采用目标作业成本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法设计来避免不增值、低效作业发生,提高产品的顾客价值,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对作业链整个过程进行成本计算、分析、控制、反馈实现降低成本。
(二)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通过索本求源的方式将顾客对产品要求的功能价值与产品将发生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结合,在设计阶段便力求避免非增值作业、低效作业出现在产品中,追求的是最低作业、成本资源的耗费带来最大的产出价值,是一种前馈性的成本控制方式,是革新控制战略思想的一部份。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可结合成本企划思想来实现。成本企划被1991年发表于美国《幸福》杂志的《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论文中喻为“最富潜力的竞争武器为预测、监控和解释成本的体系。”成本企划的思想是先基于最可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企业期望的利润来倒推计算目标成本,再运用所谓“成本控制工程”的手段来确保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适销对路,保证利润。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即在产品的企划和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允许是多少。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能超过这一范围(如图2所示)。
成本企划在日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它可以说是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始终拥有强势竞争力的根源。但成本企划在分解目标成本时采用的传统成本法分解目标,难以索本求源,真实反映成本与制造的关系,因此会导致目标成本分解的扭曲,并削弱其持续降低成本的可能。本文认为应在成本企划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将其目标功能与目标成本的关系通过作业这个因果联系真实反映出来,提供持续降低成本的工具,形成作业成本企划思想。将作业成本法嵌入成本企划思想中的流程(如图3所示)。
下图反映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成本企划中的流程步骤。首先通过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明确市场顾客对产品功能价值的需求并确定价格,在此基础上扣除企业利润,从而设定产品目标成本。然后采用如设计评价、成本留保、权衡方案等可能的辅助方案对用户的需求功能从整体、部件、组件直到零件进行逐级功能分解,然后根据相互之间的目的、手段关系,将各功能联系起来。在功能分解的过程中始终将功能成本目标与其完成相应的功能作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对作业链中的作业价值分析,找出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低效作业,消除和降低作业达到降低成本。同时运用并行工程(CE)、关键路径法(CPM),找出作业活动的最短路径,缩短过程时间,优化工程周期,降低成本。最终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对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模拟综合评价,如果通过则投产,否则需重新修证设计,反复循环最终设计出实现功能、作业成本目标双重要求的产品、从而实现超前的成本控制。
五、结语
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ERP系统为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对在ERP系统中实现作业成本法作了探讨。ERP系统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就是在信息的处理上增加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在信息分析上,增加有关作业成本分析的方法。二者对实施的企业有较高的要求,企业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效仿,一定要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引入并实施。
参考文献
1 于宁.ERP下的成本控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 孟宝刚,王翠山.ERP系统中的成本管理[J].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2006, (3).
3 宁亚平.ERP整和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 2006,(1).
4 郝雅静,郑燕. 作业成本法嵌入ERP系统中的理论框架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3) .
摘要: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是进行产品成本改善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产品的供应链成本应包括直接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制造费用四个项目,以此为基础才能设计出“直接成本”等相应的辅助核算会计科目,构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总体框架,并针对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制定出进行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具体实施对策。
关键词:产品供应链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实施对策
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提供基于本企业视角的产品制造成本,从产品生产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个产品制造成本中其实包含了该企业上游的供应商的利润,那么到达最终的消费者手中的某种产品中究竟包含多少原材料、人工及流通成本,似乎没人能说得清楚,但这对产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特别是供应链核心企业进行成本改进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持续经济紧缩,许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成本压力,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出发,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成了当前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式,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兴趣。本文在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供应链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立足于作业成本法构建一个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模型框架,为均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收益分配和从数量分析的角度优化供应链整体成本奠定了基础。
一、文献回顾
关于供应链成本的概念与分类界定,相关文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供应链成本即物流成本;二是认为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运作全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将供应链成本等同与物流成本的观点,主要是从后勤过程及活动角度分析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涉及物流成本中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如Lin,Coilins和su(2001)通过分析后勤过程来确定物流成本,认为物流成本包括存货存储成本、采购成本、订货过程成本、运输成本及仓库成本。Manunen(2000)认为物流成本包括在供应链中所有物流引起的成本,以及包括涉及物流的信息流成本。具体包括:运输成本、寄送成本、报关成本、仓库成本、购买成本、订购成本、支付交易成本、材料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及回收成本。
供应链委员会(SupplyChainCouncil)给出了供应链经营参考模型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将供应链运营成本分类如下:销货成本、总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定货管理成本、材料购置成本;存货储存成本、供应链相关的财务与计划成本、供应链相关的信息技术成本、售后担保/退回过程成本。
Tim,Milena和Yuan(2002)从合作供应链的角度将供应链成本分为两大类:系统所有者的总成本和合作的机会成本。系统所有者的总成本的构成是所选过程和系统的总的生命周期成本,包括获得系统使用、维护、处理错误和无效率的成本及整合生命周期中伙伴关系的成本。合作的机会成本表示放弃更有利合作的价值,它包括变换合作伙伴和合作不稳定成本。
JilIE,Hobbs(1996)认为,在供应链这种垂直协调组织中,交易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Seuring(1999)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传统划分及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将供应链成本划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的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成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
索晨霞、邓子琼(2004)认为供应链成本是指在供应链运转过程中由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引起的成本以及供应链整合过程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具体包括定货成本、购买成本、存货存储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资金转移成本、信息成本、生产成本、财务费用和经营成本、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这里所谓的机会成本包括伙伴选择成本、伙伴转移成本和合作不稳定成本等。
胥洪娥(2003)将集成供应链的各种成本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两种:可见成本是基于活动的不可避免的成本,它只能优化而不能消除;不可见成本是基于集成供应链协调发生的成本,它可以被优化掉或大幅度降低,包括缓冲库存成本、应急的非计划装运成本、间接原材料采购成本等。
以上这些成本划分方法都是从某个角度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类,没有从供应链成本的计量目的、核算统计及数据收集的难易,核算的实际意义等角度去统筹考虑,也没有进一步考虑供应链成本的核算和按产品类别进行归集和分析。
二、供应链成本的构成分析
关于供应链成本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相同之处在于认为物流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本身确实就是在物流(Logistics)的概念上发展而来的,但供应链并不等同于物流。一般认为物流涉及的是产品物资从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流动,以满足生产加工或客户的需求。供应链涉及的是从原材料到产品或服务到顾客的所有活动,包括资源的使用、产品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存货和仓储、订货与分销、产品交付及售后服务等。供应链管理就是在物流管理的深度和操作范围的广度两方面的扩展(王国文2006)。因此,物流完成的职能只是供应链职能的一部分,供应链成本以物流成本为重点,但其范围远大于物流成本。
供应链机会成本及隐性成本(或称不可见成本)是否应包括在供应链成本的范围内,首先应对供应链机会成本的概念和分类作一界定。所谓机会成本,是由于选择某一方案的同时所放弃的选择另外其它方案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一般要考虑存货资金占用成本、缺货成本等机会成本,这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决策分析所必须的信息资料,但考虑到供应链成本核算是以实际发生的会计成本为基础,机会成本的估算应当单列出来,用以进行成本决策分析。另一种供应链机会成本是由于企业选择加入某一供应链所放弃的无法加入其它供应链可能带来的收益,如伙伴转移成本和合作不稳定成本等。它是一种未发生的基于备选方案收益的、用来和现在所选方案比较的成本。供应链组建和整合中已发生的合作伙伴选择成本、伙伴转移成本及针对合作不稳定发生的关系整合成本都应作为供应链交易成本处理,而未实际发生的如放弃更有利的合作伙伴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只能是企业衡量自身决策有效性或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应当成为供应链成本核算的一项内容。
供应链隐性成本(不可见成本)是基于集成供应链协调发生的成本如缓冲库存成本、应急装运成本等。划分显性与隐性成本的依据是该成本是否是维持和协调供应链正常活动所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成本。显性成本是企业完成正常的业务活动所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成本,它只能得到优化而不可能消除;隐性成本通常是基于无效作业或非增值作业,通过供应链集成或协调可以大幅度降低或消除的成本,如缓冲库存成本、不合格品返修或报废成本等。之所以称为隐性成本或不可见成本,是因为这些成本的发生伴随着企业的正常业务活动,不经过业务流程分析或供应链优化活动无法合理识别它们。供应链隐性成本是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可以进行优化或大幅度降低的成本,因此它不仅是供应链成本的构成部分,而且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对象。但隐性成本可能发生在供应链成本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它和显性成本相对应,因此依照其它标准进行的供应链成本构成的分类中不应单列隐性成本。
供应链成本构成的分类方法众多,作者以为供应链成本的分类应当以简捷实用,易于扩展,便于进行产品的供应链成本分析为原则。Seufing将供应链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的分类方法受到较广泛的认可,但作业成本包含的内容过于宽泛,且与其它两种成本有交叉重叠的现象,从物流成本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的角度,应将物流成本单列出来,把作业成本分解为物流成本和制造费用,因此供应链成本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制造费用四个层次。
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还应当包含和关注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客户使用成本及社会责任成本。研究开发成本是为产品的创新设计和改进而发生的费用,应当归属于制造费用中;客户使用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直接耗费,可归集在直接成本中;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承担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治理及产品回收等成本费用,应归属于制造费用中。
这样就把产品的供应链成本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直接成本是和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直接相关的、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或增加所消耗的物化或人力费用,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器成本、客户使用成本。物流成本包括与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物料空间移动所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搬运成本等。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供应链整合所产生的成本,这些成本来源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相互协调和交流,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合作伙伴的成本、流程再造及关系整合的成本等。制造费用指上述三种成本以外的所有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包括生产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社会责任成本等。
三、供应链成本核算框架的构建
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五种运作主体组成,供应链运作的源动力是顾客的需求,以顾客订单或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为起点,制造商进行生产准备并向供应商订货,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传递通常是逆向的、以最终顾客需求为主导的,而供应链成本核算一般是以制造商或零售商为主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以收集各节点企业,特别是其相临的关键节点企业的产品成本信息以进行供应链整体的成本优化为目的的内部管理会计活动。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就是以某产品为核算对象,以该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和消费者为核算单位,分别计算并汇总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其目的是准确计算产品供应链不同环节上成本的类别与金额,为节点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提供依据。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核算的目的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提供支持,核算的频率与期间依照管理者的要求确定;产品成本核算项目的划分不同与传缆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成本数据来源于供应链上不同的组织;核算的组织成本较高;可能存在部分节点企业成本数据的扭曲。
依据以上特点,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应当在不影响当前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设置直接成本等辅助账户进行单独的核算。其基本思路是由供应链核心企业组织各节点企业按供应链成本的构成设置直接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制造管理费用四个一级科目,按各科目的具体内容或支付形态及产品类别再设二级及三级明细科目,按照财务会计核算的流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进行账外的供应链成本核算。这种通过设置辅助账户进行账外核算的模式,不需要对现行成本计算的账表体系进行调整,又能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产品供应链成本资料,简单可行,易于为财务人员所接受和掌握。
制造企业的产品供应链成本核算涉及的辅助科目主要是:“直接成本”:一级科目核算和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直接相关的、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或增加所消耗的物化或人力费用,下设内部零部件买价,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器成本及产品使用成本等二级科目,还可依据物料类别在直接材料下设三级科目。
“物流成本”:一级科目核算与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物料空间移动所引起的成本,下设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搬运成本等二级科目,各二级科目下还可以依据费用支付形态如材料费、人工费、其它费用等设置三级科目。
“交易成本”:一级科目核算企业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进行供应链协调和整合所产生的成本,下设置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契约实施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关系整合成本等二级科目。
“制造费用”:一级科目核算企业为管理和组织车间、分厂生产而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以上三种成本的共同费用,下设制造管理费、研究开发费用、社会责任成本等二级科目,制造管理费下可根据费用类别设置机物料费用、人工费、修理费等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通过以上科目设置将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后,各节点企业还应当采用适当的标准将成本在半成本和产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准确地计算出单位零部件或产成本的成本。核算中应当注意“直接成本”科目下分设供应链“内部零部件买价”二级科目,这是由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构成了下游企业的零部件或产品的买价,在进行以供应链节点企业一体化的产品成本核算中属于内部转移成本,是应当相互抵消的,这也是供应链成本分析并协调内部转移价格的一个重要依据。供应链产品直接成本不再包括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中直接成本所包含的采购运费及运输保险费等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单列并成为供应链成本控制管理的重点。
供应链节点企业如供应商等只是总体名称,当供应商为多个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通过Exe-cel表格进行该表内容的整理和计算,从而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上节点企业成本构成及收益状况分析非常方便快捷。
四、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实施对策
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是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重点关注能通过供应链企业问协作实现有效降低的物流及产品成本等的节点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核算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成本效益原则,供应链成本核算分析的目的在于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成本核算的繁简程度及侧重点应有所选择;二是可控性原则,供应链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应重点选择那些与核心企业信息共享程度高、合作依赖性强的合作伙伴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分析;三是收益共享原则,通过合理的收益共享契约设计,使节点企业获得适当的回报,是保障节点企业参与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协作,并保持供应链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进行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前提。在企业未加人供应链时,常常把产品成本信息作为企业核心机密加以保护。随着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深化,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成本和技术信息的共享程度在加深。事实上,在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制造商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将产品目标成本细分到零部件水平的成本目标上,并通过零部件采购价格控制将成本缩减压力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常常是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图纸进行产品零部件加工,只有与制造商合作进行其产品开发与流程优化才能使其成本等到大幅度降低。因此,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成本信息共享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从供应链整体的协调发展来看,制造商与供应商都有必要准确掌握产品的成本信息,为零部件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然而,由于服务对象和核算体系的不同,企业很难直接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中获得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主要是因为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够准确,其次是产品成本核算项目与供应链成本核算项目的划分也不一致。
供应链成本核算应当以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为基础。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为核算原则,通过划分作业池与识别作业动因,准确合理地分配生产与管理中的间接费用,从而为各个节点企业的作业成本分析奠定了基础。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通过人工、设备、材料或场地等的成本来描述,活动/作业是执行活动的组织和责任主体,分单位级、批别级、产品级作业等,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计量,是资源成本向作业归集的依据,作业动因是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清单及所消耗作业的数量性计量的过程,是将作业成本向成本对象归集的依据。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定义和确认作业及作业中心,二是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所在的那个中心所执行的作业,三是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或服务上。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如图1所示。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企业,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可以通过作业成本的分析和重新归类较容易地获得。我国很多企业未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就需要对原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于重点的合作伙伴企业,应按照作业成本法思路进行成本分解。对于一般合作关系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由于其信息共享及协作依赖的程度较低,可以简化其产品成本的重新分类核算,或者直接以其下游企业对其产品的采购价格作为原材料成本并人供应链成本进行核算。在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类归集的基础上,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对比同类产品其它供应链进行分析,确定进行供应链成本改进的重点环节,再进行进一步的作业活动分析,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方物流成本核算现状以及研究的必要性
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业务现状来看,第三方物流仍然处于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转变的过程中。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第三方物流企业85%的收益来自运输、仓储等传统基础性业务,物流增值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只占15%。随着精益生产、零库存等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小订单物流比重大幅度上升等,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是以在制造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已经不适合建立在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第三方物流的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成本的计算。所以为了正确计算物流服务成本,加强物流成本控制,减少物流作业支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探索一种新的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己经刻不容缓。
二、我国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及费用归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成本计算法的缺陷
(1)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没有区分出各项物流费用。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而没有将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并且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物流企业参照制造业细分成本项目或是沿用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其缺陷是没有从企业整体业务角度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无法提供不同业务或者不同客户的成本,也无法计算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成本。
(3)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通常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物流量度.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
2.物流行业的物流成本统计信息混乱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物流成本概念、构成要素及核算方法,不同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统计出来的物流行业物流成本数据往往出现较大差异,影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物流行业政策决策,也影响了民间的物流专业组织及物流专家的研究,经常造成理论研究与政府政策出现冲突。
三、第三方物流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优越性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传统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对象是作业。作业是企业使投入变成产出的一系列活动。
(2)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所有成本都分配到产品中去,成本计算程序,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这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追踪给产品。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3)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是机器或人工小时;在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下,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种作业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成产成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因而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必要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它在对外提供物流服务时是以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为基础进行的,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两份完全一样要求的合同,这就是说物流服务产品生产的个性化极高。传统方法只采用单一的标准成本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费用的发生对产品的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成本费用的分配依据成本动因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且能够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费用的发生对产品产生的影响。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上实现作业成本法,能够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更加精确的计算物流成本,为物流企业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和支持;将重点放在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资源消耗上,可以极大的增强成本意识,有利于了解成本何时何地如何产生,进而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进而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定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中生产和服务的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中心。一般先考虑先确定一些主要作业,然后将其上下工序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作业与之归集成作业中心。然后将同质性作业归集到作业中心。
3.确认动因。成本动因选择存在于作业成本法中的两个环节中,一是在作业环节选择资源动因,这一步侧重于纯粹性的考虑,兼顾实行成本;二是在成本标的环节选择作业动因,这一步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合并作业,成立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之后的选择,侧重于实行成本兼顾精确度要求。
4.成本动因分配率的计算为作业成本库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确定成本库成本动因消耗量,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等于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除以成本动因量。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Hauser.PannekandThomPson.”APPlyingAetivityBasedManagementtoLogistics”,.GMA/KPMGBenellnlarkingStUdy,1998.
[2]张绪.作业成本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暨南大学,2005.
[论文摘要]首先谈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经调查了多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简洁有效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分述如下: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三、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五、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七、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2.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3.成本会计实务应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导,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1]胡玉明,罗其安编,《成本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成本会计的定义及传统成本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后阐述了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新趋势,它所发展的新趋势有:时间驱动作业法、弹性边际成本法、资源消耗会计。有了新的趋势,必然也会有与之对应的良策,那么它的对策就有:效益成本法、节能降耗法、使用软件管理方法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产主义商品生产时,对成本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就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就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产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很多人都认为:成本就是产品的成本,其实不然,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成本涵盖了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可控成本等各种具体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经济学家将成本的定义进一步拓展,认为凡是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成本包括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支出成本是指现在、过去、未来的现金流出或实物消耗。机会成本是将所放弃的资源用于可能实现的收益。因为机会成本不能被很好地确定和计量,会计系统重点还是记录支出成本,但是机会成本不可或缺,在制定决策上要认真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成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管理的需要就不同,相应的成本含义也会随之变动。但是在成本的演变进程中,有两个基础特征始终不变:一是成本是以某种特定目的为对象的。目标满足于管理需要,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成品,也可以是某种特殊的服务。二是成本是为了实现这种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消耗,没有目地的消耗是一种损失,不能称之为成本。另外基于一个重要的会计特征,即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成本还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的核算。
一、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系统是指构成成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但传统的会计系统存在许多弊端。
1.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这是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无法对经营决策者提供充分的成本信息,即经营者手头的成本数据与现场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对称。因此,最需要成本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反而对成本管理数据产生了一种不向荣的感觉,从而使这些数据失去了相关性。
2.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难以观察到制造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
3.从传统产品成本中无法获得制造缓解的信息。
4.无法有效地将成本信息应用于管理。
5.成本信息的“质”不明确。传统成本核算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其提供的是置换成了货币价值的定量信息而不是质量信息。因此,需要对成本状况进行判断时,经营者不得不依赖于金额的高低来做质量好坏的评价。
6.难以计算出正确的成本。
7.业务活动、数据处理系统以及与财务会计的协调的不充分。
8.经理人员的不懂行导致对成本信息的不理解。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采用估计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而不是以调查确定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基础。其做法就是,在实施将一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分割为若干作业时,放弃追踪而采用估计,这种估计与上述的方法不同。它仅向经理人员进行估测,不是像过去那样,按员工调查来确定分割比例。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二:弹性边际成本法
这种方法和前种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该方法下的成本中心的划分和成本分配更能够反映出一个部门的责任,从而有利于加强责任控制。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三:资源消耗会计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它在非金额方面,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为了与计划数量或者标准数量相比,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有助于负责业务活动的经营者进行成本管理。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
对策之一:效益成本法
所谓的效益成本法,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范围、额度及其分配去向的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它的内容如下:
1.分析成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对企业内部可剂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确定各种效益成本和投资成本等。
2.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支出,同时确定效益奖励率提高效益。
3.采用经济效益剖析法确定立项核算的效益成本。
4.确定效益成本的支出方式。
5.设置专门账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然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进行结转。
它的主要特征有五点:
1.耗费同效益挂钩。
2.成本核算对象既不是产品,也不是责任单位,而是立项的成本性效益。
3.核算具有阶段性。
4.核算具有辅。
5.核算对象与管理目标相统一。
对策之二:节能降耗法
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成本会计管理的一项目标,而节能降耗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所以,节能降耗是解决企业能源效率低下的首要问题,是优化企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选择,会计人员应从节能降耗的必要出发,对节能降耗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核算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尤其是要对节能讲好成本的核算的内容和方法、节能降耗效益的核算内容分方法进行深入的设计。
它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采用节能降耗措施所花费的代价——节能降耗成本会计:二是节能降耗所带来的效益——节能降耗效益成本。
对策之三:使用软件管理方法
使用会计软件如会计电算化,进行电脑操作,减少人工的投入,就是减少成本的支出,还有就是方便快捷,减少失误。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没有会计电算化,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对策之四: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会计的全盘否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成本会计方法,更不是要求成本会计高等数学化。我们认为,只要是适应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这必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方法,都应视为现代成本会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既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知情权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效益和实力的客观需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归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中还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借鉴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原理和方法,在与高校现行会计制度相协调的基础上,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现状
1.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不科学,影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按照中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给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造成了很大障碍。高职院校要实行教育成本核算首先必须解决教育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也就是说成本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相联系的。高职院校必须将为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耗费,根据配比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归集和分配到相应的对象之后才能形成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根据成本核算的配比原则和费用发生的时间来看,要核算教育成本就必然涉及的费用的预提和待摊问题。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现实的收支情况,不存在费用预提或待摊的慨念,这样势必会影响教育成本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因此,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问题是高职院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2.高职院校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不合理,影响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按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直接计入当年的设备购置支出,在使用的收益年限内不计提折旧,因此,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数据中都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已耗损价值。在办学过程中,房屋、建筑物、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在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高职院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进行的重要投入,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损耗成本应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不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价值,这样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就不完整。
3.现行高职院校会计科目的设置单一,弱化了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目标,不利于实行成本核算。现行的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主要考虑的是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需要,重点反映学校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进行成本核算的需要。如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支出是按支出性质分类而不是按支出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第一,按照支出用途将事业支出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物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八类支出,反映了一定分类核算意识但比较粗糙,难以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第二种是按照支出内容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等,这给高职院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高职院校如果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按支出功能对现有支出数据进行归类和重组。中国理论工作者曾对此做过两种尝试:一是根据支出原始凭证,按功能分类重新核算成本;二是利用会计科目细目数据按功能进行大致归类来核算教育成本,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第一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工作量过大,很难推广;第二种方法缺点在于比较粗略,难以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所以,高职院校如果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对现有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改革。
4.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软化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制。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忽视其投资性,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往往只侧重评价经费使用后体现出的事业效果和社会效益,而对社会效益考核评价又缺乏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结果造成高职院校经费运行中投入产出相脱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脱节。由于缺乏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方面的考核评价,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财务信息方面,而缺乏对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拉动,导致高职院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机制的软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高职院校会计环境的诸多变化,已使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已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其制度性缺陷和缺失成为成本核算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想走出困境,科学实施高职院校会计成本核算,必须借鉴企业会计的成熟做法,弥补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制度,进而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成本的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从而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的本核算的对象和会计期间。由于高职院校不招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存在不同层次间学生数的转换,因此可以认为,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按专业分类的全日制高职生。成本核算周期应以一学年为一个计算期,起止时间从公历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
2.明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应遵循:(1)权责发生制原则,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2)配比原则,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人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人资产的价值。
3.设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为满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和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可将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为:人员工资、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折旧费、间接教育成本等六项,各个成本项目归集的费用内容如下:
人员工资,这是教育成本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此处的工资是广义的工资,是指高校支付给教师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辅、行政等部门的职工的薪金报酬、职工福利及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高校发放给教职工的工资、津贴、奖金,计提的职工福利赞、工会费以及学校为教职工负担的公费医疗、养老金、失业金、住房公积金等内容,但不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和补助支出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剥离出来的人员的薪酬支出。
公务费,指高校用于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日常公务活动支出,包括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租赁费、招待费、维修费等。
业务费,指高校为完成教学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和购置教学耗用品的开支,包括教学差旅费、资料印刷费、生产实习费、军训费、招生费、教学(实验)材料费、资料讲义费等。
助学金,指高校按照规定给在校学生发放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酬金、困难补助、学生公费医疗、生活补助等学生事务的支出。
折旧费,是高校教学所用的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内容。
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现有的账簿记录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已经损耗的价值。为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或折旧年限,按期计提折旧费计入教育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用于归集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间接相关,但需要通过一定成本分配的方法才能分配到各个教育成本对象的成本,如学校管理、教辅、后勤等部门的各项支出及学校开支的公共费用等。
关键词: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室)范围内,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有: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和减少错误理解而造成的损失。②为现场教学和科研训练打基础。首先,学生进行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调查、参观和实习等实践活动,必须先通过课堂教学接受课程的基本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传授课程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基于所学内容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③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提供保证。④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讲授和研究方面的问题,以便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学”和“科研硬、教学软”的现象,忽视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应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放在第一位。[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2]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必要重视和加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以便加以推广运用。
(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进行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成本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学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居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①体系的完整性。各高等学校的作为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大多按板块分为总论、成本核算和除了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成本管理的内容,是一门信息量比较大的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工作内容。至于一些处于研究状态的、还不成熟的成本管理内容,如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等,在各高校的成本管理学或成本会计学课程中列入的情况则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成本管理学课程是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②学习内容的侧重性。目前的成本管理学课程侧重于成本核算的教学,成本核算教学占课程教学内容较大比重。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核算方法的传授。③作业(习题)课和课堂实验的课时较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会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教师进行指导或辅导。一般来说,作业讲解课时占总课时的12%左右。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课堂中,为实现教学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有关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和实践的方式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有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的布置和讲解、实验等。基于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作用、一般的教学形式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科学研究法、图表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整体和局部法、前后呼应法、重难点精讲法、前问引导法、后问复习法、互动问答法、比较分析法、追根溯源法、作业巩固法、幽默教学法、检验巩固法、事件导入法等。
1.科学研究法。它是指在课程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如关于成本、费用概念的不同观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观点,可要求学生撰写小的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也可让学生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见解,然后再有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后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
2.图表演示法。它是指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用图表形式将一些教学内容直观、醒目、简明和完整的表现出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集中、总体了解和掌握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如用图表表现的成本体系和有关方法体系、费用汇集与分配主要账务图、用账表或框图相连接的方式反映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程序、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等。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复杂的内容直观和形象化、节省了大量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记住有关的内容。在运用的图表设计上,注意图表要准确、清晰、美观、简洁、明了、易懂和好记。
3.归纳总结法。它是指对成本管理的一些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成一般的知识,以便学生记忆和举一反三推广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将各种形式多样的费用分配方法归纳为比例分配法和扣除分配法,将各种比例分配法归纳为一个在相关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套用的一般公式,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公式归纳为适用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一套公式、适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两差异和三差异分析的两套公式等。
4.整体与局部法。它是指根据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整体内容与局部内容之间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正确处理第一章介绍的成本管理的总体内容与后面介绍的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成本核算总体内容与费用汇集和分配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法运用,使学生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不至于迷失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一般可用主要账务处理图来总括和系统反映从要素费用汇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汇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汇集与分配、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全过程,同时说明各个阶段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具体方法,以及前后阶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了解完整的内容和局部处理内容。
5.前后呼应法。它是指在教学中使有关教学内容前后顾及、相互接应、衔接连贯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前述成本分类与后述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费用汇集和分配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前述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核算与后述成本计划、成本分析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有关内容,不至于学到后面知识忘了前面的知识现象的出现。
6.重难点精讲法。它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按重要程度进行恰当的取舍,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进行详细和深入讲授,对次要内容进行简略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潘懋元等(1984)认为,“这些重点常是理论的核心或关键部分,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组织教授内容,以引导学生抓纲挈领。”[3]成本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较多,面面俱到和不分重点和难点地讲授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难点精讲时注意要讲授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难以理解和容易误解或混淆的内容。在成本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简化分批法和分步法、成本计划编制方法、标准成本法和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法等。
7.前问引导法。它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新内容之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出将要讲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运用前问引导法不只是在开始上课时提问,而应将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例如:在讲授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之前,提出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什么,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不是仅指产品成本,应如何构造成本体系等问题。
8.后问复习法。它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提出与前次所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了解学生课后复习情况和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开始上课时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上是有效果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与上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予以点评,如果回答正确的话要予以肯定,对回答不正确和全面的话,可以让其他同学再提出新的答案和补充,使学生加深对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9.互动问答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以及学生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从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改变单纯由教师一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教学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可用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讨论和案例教学中。其作用在于让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使教学信息在教学互动中得到沟通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清楚和误解的认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问答不仅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而且在课间和课后都可以进行,课间和课后问答都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就案例发表意见和进行争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0.比较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界定有关内容,以便准确掌握有关教学内容和加深对有关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教学中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比较、定额比例法与在产品定额成本扣除法的比较;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比较、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比较、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的比较、成本分析内容与成本核算内容的比较等。
11.追根溯源法。它是指教师对一些教学内容不仅介绍其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其形成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说明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和结论的形成过程,揭示有关内容的本质,而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已经形成的公式和结论等内容。例如,在教学中说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形成原理、计划单位成本的测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12.作业巩固法。它是通过教师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讲解作业和总结做的情况,解决学生在做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已学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成本管理方法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涉及的计算内容较多,因此,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方法的目的。教师应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对所做作业进行讲解。在讲解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对作业的类型进行总结,对作业中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分析和点评,以便让学生知道所做作业的不足之处,解决存在的问题。另外,在讲解作业的过程中,还可对作业中一些涉及有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强调说明或提问,提醒学生注意。例如:在讲解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异同点和特殊处;在讲解分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异同点、简化分批法的优缺点;在讲解分步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异同点和优缺点等,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13.幽默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或故事解说某些教学内容或导入将要讲授的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吸引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幽默方法和技巧,如对比法、借用法、夸张法等,其中的借用法在运用可借用学生熟悉的事、流行的词语和歌词来解说某些教学内容。
14.检验巩固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生产经营环境为背景,让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成本管理操作,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方法的技能的一种在成本管理学课程实验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形式过去一般在理工科的教学中采用,最近一些年来,这种教学形式也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采用。实验教学形式一般分为知识学前实验、知识学后实验和设计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的检验巩固法是运用于知识学后的实验的教学方法。采用检验巩固法,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运用该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要求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实验的资料或教材、有关实验的账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的知识;②在实验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予以适当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③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要对报告批改和总结。
15.事件导入法。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闻事件导入将要讲授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事件的导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教师所导入的事件一般应是与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家熟悉的和热点事件,如在讲授质量成本管理内容之前,先讲几件近期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新闻事件,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采用与事件导入法相似的导入方法有漫画、典故、悬念、成语和名言等导入方法。
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综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家龙,尹俊,周纯.武大三“名嘴“激情秘诀[N].楚天都市报,20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