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23
导语:在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物理教学 电磁学 电磁场 电路
物理教材中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理论是建立在牛顿时空观的基础上,以力学、电磁学为重点。本文就电磁学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电磁学的知识体系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真分析教材。
1.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场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一起来,静电场、恒定电场、静磁场、恒定磁场、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体系。
“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物理教材以“路”为线的框架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
“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说“场”是实质,“路”是方法。
2.认识物理规律
规律体现在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原理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中。
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恒定电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规律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
“磁场”这一章阐明了磁与电现象的统一性,用研究电场的方法进行类比,可以较好地解决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电磁感应”这一章,重要的物理规律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在这部分知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将各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本章以电流、磁场为基础,它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研究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重点和核心是感应电动势。运用楞次定律不仅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是在电场和磁场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感应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电磁振荡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对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总结了电磁场的规律,同时也把波动理论从机械波推进到电磁波而对物质的波动性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3.通过电磁场所表现的物质属性,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
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科学实验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其它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之间是通过磁场而发生作用的。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得出结论:任何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任何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转贴于
从场的观点来阐述路。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二是存在电场。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总是沿着电场的方向,从高电势处指向低电势处。导体中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例,即导体中形成电流时,它的本身要形成电场又要提供自由电荷,当导体中电势差不存在时,电流也随之而终止。
二、以知识体系贯穿始终,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融合
1.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电场部分是学好电磁学的基础和关键。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是物质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应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
2.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场不是力,电势不是能等。场中不同位置场的强弱不同,可用受场力者受场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来描述场的强弱程度。在电场中用电场力做功,说明场具有能量。通常说“电荷的电势能”是指电荷与电场共同具有的电势能,离开了电场就谈不上电荷的电势能了。
1 教材中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呈现知识的顺序进行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会出现以下的现象:(1)容易混淆电功和电热这两个物理概念.因为教材中,就是从电功公式推导出焦耳定律.很容易让学生认为求电热就用电功来计算,再遇到非纯电阻电路不能清晰的区分开,要费力抹掉前面的那些“深刻印象”,重新认识问题,这样的反复往往使学生感到比掌握新知识还要困难.(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各公式的适用范围含糊不清.根据教材的设计,从纯电阻电路推导出了公式I=ER+r或E=IR+Ir,再把公式推导成E=U外+U内.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顺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能理解E=U外+U内适用于一切电路.
2 适当调整教材中概念和规律的设计
在施教恒定电流的过程中,以电动势、电功两个概念和焦耳定律为基础,贯彻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思想的讲授顺序,学生反映知识的系统是清晰的,掌握起来比较方便.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许多概念和规律都靠逻辑关系联系着,物理学是一个自洽的体系.
2.1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
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引入电动势的概念,教学设计上要有层次,努力使学生经历一个理性的、逻辑的科学思维过程,并将其思维上的台阶搭建合理.
设计的几个台阶:①电源能维持电荷逆势而上,一定存在着“非静电力”;②非静电力一定要克服静电力做功,静电力做负功,所以电能在增加.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非静电力做功的物理意义就是量度了产生多少电能.③把相同的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在不同的电源中做功不一样,即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是不同的,引入电动势来表达电源的这种特性.
可以看出,以这样方法引入电动势,的确要比直接给出一个名词费些时间,但这是值得,因为这里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之一,通过做功研究能量变化的思想,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不仅如此,这样的学习还有助于建立闭合电路中电荷运动的图景.
2.2 焦耳定律的教学
教材中,根据功和能的关系,从电能的转化引入电功的概念,然后根据静电力做功知识和电流与电荷量的关系得到了电功的公式W=UIt.此处要强调电功的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即电功量度了电路中电能的减少,这是电路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键.
焦耳定律的教学,我们要归还焦耳定律的本来面貌,以物理学史的方式进行教学,更科学更合理.学生知道焦耳定律是一条实验规律,电流的热效应Q=I2Rt,反映了电流流经电阻就产生Q=I2Rt电热.通过电动机电路,讨论消耗的电能与产生电热的关系,这样学生对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2.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
教材的基本思路:电源所产生的电能即非静电力做功等于内外电路产生的电热.即
EIt=I2Rt+I2rt,
可推导出
E=IR+Ir
或
I=ER+r,
一、“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尝试原则
改变学和教的顺序,先让学生尝试自学。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相信学生潜力无穷。教师在学生尝试自学的过程中找准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症结”,从而避免在学生已经明白的地方去重复用力。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定位,依靠的不再是主观臆测,而是真凭实据。过度的“防御”会远离创造,教师越位的提示、大量的铺垫会给学生围堵出不容回旋的时空。正确也许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只有经历过才会刻骨铭心。
2.合作原则
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效果最差。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多边互动原理促进学习,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终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生潜能。通过合作更培养学生的情商,助推实现梦想。
3.最优化原则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最优化。学生在自主尝试阶段是独学,遇到问题与同桌及小组内尝试解决问题是小组学习,在纠正典型错误、给予共同帮助阶段又要用全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教师要“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以便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4.系统论原则
教学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的有序组合。有序才能低耗。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序”,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要能够很好地导学必须在预设上下功夫,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动态生成而灵动精彩。
二、“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精心设置尝试题。这些尝试题或架桥引路、或实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该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设疑激疑尝试自学(独学)互教互学(群学)展示分享(发表、暴露、提升)点拨提高(纠错、归纳、拓展)反馈训练、当堂达标。
三、“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呢?为了体现这种模式的普适性,笔者以人教版教材选修3~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的课堂教学实录做一说明,并只在第一教学片段中标注教学环节,其余教学片段中各个环节已经融入,不再一一标注和赘述。
第一教学片段:
(1)设疑激疑,导入新课。
师:大家和我一起来玩个小游戏。
生:好!(孩子们一下子抖起了精神。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根神经始终敏感。)
(教师给气球充气,用毛皮反复摩擦气球,然后用气球靠近彩纸碎屑。课前已经把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
(五颜六色的彩纸碎屑跳起来被吸附在气球上,学生玩得很开心。)
师:原来不带电的气球为什么带上了电?
生:摩擦起电。
师:摩擦为什么就能使物体带上电呢?请大家自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在愉悦和浓郁的“静电氛围”中进入新知学习)
(2)尝试自学。自读课本第一节前两个自然段,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导学案第一部分:摩擦起电
①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②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外层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③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毛皮上的电子跑到橡胶棒上,毛皮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3)展示分享。待学生完成后,在展台上展示分享,订正错误,突出要点。
(4)点拨提高。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第二教学片段: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生:吸引轻小物体、验电器。
师:(演示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生:接触。
师:(播放Flas模拟接触起电中电子的运动情况)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电子从橡胶棒跑到验电器上。
师:接触起电也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一石二鸟,既懂得了验电器的原理,又明白了接触起电的本质。动画的使用使接触起电的动态过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第三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对有绝缘支柱的枕形导体A和B,它们彼此接触)现在这个导体带不带电?
生:不带电。因为金属箔是闭合的。
教师:按课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枕形导体。提醒学生观察箔片的情况,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导学案第二部分:感应起电
【实验】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把带负电的气球C移近导体A,如图1、图2所示。
(1)按课本要求进行尝试,记下相应实验现象。
a.带电气球C靠近导体A时金属箔_______。
b.把AB分开,然后移去气球C时金属箔_______。
再让A、B接触,金属箔_______。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请自学课本第3页第一自然段金属的结构模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失去_______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___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离子都在自己的_______上振动而_______,只有_______穿梭其中,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绝缘体不存在这种_______。
师:男同学扮演正离子,女生扮演自由电子,哪位同学能当导演组织同学们把金属的结构模型表演出来?
(多个男生排成“空间点阵”各自在原位置作振动状,几个女生在行列间自由穿梭。)
师:(表扬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部会出现什么情景?
生:(想象、尝试用语言描述,欲说还休)
师:(边播放Flas模拟,让学生准备好给动画配音)
生:当带正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吸引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靠近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
师:如果是负的带电体靠近导体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提问。
生:当带负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由于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
师:刚才咱们用的气球就是带负电的,你们已经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带电体靠近就使导体带了电,把这种现象叫感应起电。
【巩固】
(1)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_______,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_______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这种现象叫_______。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_______。
(2)比较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并完成下列表格。
第四教学片段:
师:在以上三种起电方式中,电荷创生了吗?消灭了吗?电荷的总个数变了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感悟,无论什么起电方式,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师: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电荷守恒定律”。
生:(读教材,做学案)
导学案第三部分:电荷守恒定律
(1)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2)自读教材中的第三段文字,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现在的表述。
第五教学片段:
教师拿毛皮在气球上轻轻摩擦几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再大幅度用力摩擦几下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观察金属箔或指针的张角。说明电荷是有多少的。请学生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然后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分。
导学案第四部分: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部分,然后自主完成下列小题。
(1)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_,用_______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负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
(2)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的电荷量就是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_______叫元电荷,用_______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_______或者是_______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_______的物理量。
(3)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__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e=_______。
(4)电子的_______和_______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5)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教师在展台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订正点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解疑答难,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教师密切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适时宣布进入达标测试阶段。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
【达标测试题】(与导学案分开,单独印刷)
(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2)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3)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4)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达标测试需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试成绩事关团队荣誉,所以学生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合作学习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测验完毕,收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小组成绩以激励学生独学群学的积极性。针对反馈情况,必要的话还要有的放矢地准备补偿题,下节课进行夯实、点拨、提高。
【关键词】高中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什么是物理概念呢?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在高中物理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力、重心、点电荷、理想气体、静电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V/t,动能Ek=mv2/2,动量P=MV,电场强度E=F/q等等。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一般需经三个阶段:1.感性的具体;2.理性的抽象;3.理性的具体。老师每讲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总是首先引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演绎的练习,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实现应用所学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学习静电平衡这个概念时候,老师首先举出把一个中性导体放在匀强电场中的例子。引导同学认识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产生感应电荷,发生静电感应的现象。再透过这个现象认识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与原来匀强电场的迭加,直到感应电荷的场强与原电场的场强大小相等时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停止,导体达到了静电平衡状态。从而再总结出静电平衡等体的一些性质: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等等。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反映静电平衡本性的理性的抽象。进而应用到其它各种电场中,由此及彼,在具体运用中升华到理性具体,得心应用地解决多变的物理问题。
对于一些物理量,还要清楚以下内容:引入目的、定义式、单位、是标量学是矢量、由什么因素决定、测量方法等等。如加速度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定义式a=V/t,国际制中的单位是米/秒,是矢量,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由它的质量和它所受的合外力事决定。测量方法很多,课本中专门安排了一个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的学生实验。
这里还特别提出的是,有些物理概念不是只在一节课上,通过一两个例子就是能够认识清楚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不断地理解。如力这个概论,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升入高中后,第一章第一节又开始学习,并给予初步的概括: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中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又进一步认识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到此,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力的范畴之内。到学习了电磁力后,才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力的作用情况,通过联想和类比,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一个物理概念有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观察,多扩大自己头脑中的信息量,经过加工比较,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物理学本身就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中学物理规律主要有:1.物理定理: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2.物理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3.物理定则: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等。4.物理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5.物理学说:如分子运动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等。
对于这些课本中明确出来的规律,不但要记住它的内容表述和对应表达式。更重要的是透彻理解。一般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基础。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研究楞次定律实验等。
2.导出方式。如根据动量定理和牛顿它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3.清楚规律揭示的内涵及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如动量定理:Ft=P,从整体上揭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与它的动量变化的直接对应关系,即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如果题目中要求合外力冲量,就有了两条思路:一是用合外力乘时间,二是先求其动量变化。分解看:式中F为合外力,解题时就需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出合外力,等号右边为动量变化,特定要求末态动量减初态动量。该式为矢量式,中学大纲只要求一维情况,解题时一定规定正方向,列代数式方程。变形有:F=p/t,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率等。
4.注意适用条件。如:库仑定律F=Kθ1θ2/r2,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动量定守恒定律用于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动量定理对于不论直线还是曲线,恒力还是变力,物理过程是单一的还是多阶段组合的,几个力作用于物体上的时间是否相同都适用。在中学阶段对处理打击、碰撞一类问题尤为方便。
5.物理图象。物理图象是物理规律的更直观、更形象的表达方式。如v-t图象,波的图象,P-V图象,此外还有一些在题目中出现的图象如F-t图象等。对图象一般应抓住以下方面:(1)横纵坐标、斜率、交点的含义;(2)对应规律煤数学表达式;(3)反映的物理情景。
【关键词】能量守恒 物理问题 能量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62-02
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通过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的一个物体,并且能量的总量保持着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能够更好地解决许多物理问题,也就是说,对物理学中的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从能量守恒入手,可以找到清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但是要想熟练地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就必须熟记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公式及其守恒条件,要不就会用错。
一、力学中的能量守恒
在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物体仅仅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那么物体的能量就会在势能和动能之间进行转换,并且机械能的总量不变,对于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解决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道高中物理力学的问题来分析如何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1〗如图所示,有一匀速运行的传送带,其速度为 v=2.0 m/s,在 A 点的上方有一带料斗,带料斗中装满了沙子,打开开关以后,沙子以 Q= 50 kg/s 的速度落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沙子从 A 点被运送到 B 点,在传送的过程中,下面选项中说法合理的为( )
A.在一分钟时间内,沙子与传送带发生摩擦,由此产生的热为 1.2×104 J
B.在一分钟时间内,沙子与传送带发生摩擦,由此产生的热为 6.0×103 J
C.电动机需要增加的功率为 100 W
D.电动机需要增加的功率为 200 W
〖解析〗当沙子落到传送带上后,传送带做的功转化成了沙子的动能与产生的热量,合理分析题目的条件,借助功能关系就能够正确解答问题。假设一定时间 t 内落到传送带上的沙子的质量是 m,那么 Q=m/t。此部分沙子因为摩擦力 f 的作用被迫加速,由功能关系可得 ,沙子在摩擦力的影响下开始加速,所以 ,s转=vt。相对位移 s=s转-s=s,可知煤的位移和煤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相同。因此产生的热量 。所以传送带在 t 内增加的能量 E 为 ,功率 ,可知 B 是错误的,D 是正确的。通过之前的分析可知,单位时间的热量为 Q热=。因此一分钟内产生的热量 Q总=Q热t==6.0×103J,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B、D 选项正确。
这道题中,尽管能量转化成两个形式的能量,但总量没有变化,是一道经典的能量守恒类型的题目,它能够加深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二、热学中的能量守恒
物理学中,关于热学的能量守恒也经常遇到,而且热学往往会伴随着力学、电学等一起出现。我们知道,热能与机械能、电能等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电能转化成热能,热能转化成其他类型的能。这里我们用一道力学与热学结合的题目来分析,如何通过能量守恒来解决问题。
〖例2〗将一个质量为 M kg的铁块固定在实验桌上,然后发射一枚质量为 m kg的子弹,子弹以一定速率击中铁块后,子弹留在铁块中,铁块与子弹的温度升高了 12℃,如果将铁块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然后发射一枚质量同样为 m kg的子弹,子弹以一定速率击中铁块后,子弹留在铁块中,它们的温度升高了 11℃,求铅块与铅弹的质量比。
〖解析〗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U=Q+W。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子弹和铁块的温度升高就意味着对应的系统的机械能减少了。
〖解〗设子弹的击中速度为 v0,第二次两者达到的共同速度为 v,两次升高的温度分别为 t1,和 t2,铁的比热容为 C,因损失的机械能全部转化为铁块和子弹的内能,故有
Q=E
对第一次有 c(M+m)t1=mv02
对第二次有 mv0=(M+m)v
且 c(M+m)t2=mv02-(M+m)v2
由以上三式可得,铅块和铅弹的质量之比:
对这样一道题目,我们要通过铁块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来进行分析,物体运动就会产生动能,子弹和铁块的温度升高就说明动能转化成了热能,这样,利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光学中的能量守恒问题
光电效应讲述的是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让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另外一部分能量变成电子离开原子核后的动能。在光电效应中,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就能够将比较抽象的物理学问题转变为相对简单的问题。下面是一套光电效应的试题。
〖例3〗氢光谱波长 ,对于 k=1 的系列光谱线波长均处于紫外线区,将其称之为赖曼系;而 k=2 的系列波长均处于可见光区,称之为巴尔末系。现利用氢原子所发出的光对某种金属照射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所采取的光为赖曼系波长最长的光时,其遏比电压记为 U1;当利用的光为巴尔末系波长最长的光时,遏比电压记为 U2。已知电子电荷与真空光速分别为 e 和 c ,试求普朗克常量与该种金属的逸出功。
〖分析〗由公式 可得在赖曼系中发生的光波长最长的为氢原子由 n=2 向 k=1 跃迁时所发出的波,其波长倒数为
所对应的光子能量
另外,巴耳末系波长最长的光是氢原子由 T1 为正无穷向k 为 2 状态跃迁时发生的,其波长倒数为
对应的光子能量
W表示的是该金属的逸出功,eUl 与 eU2 所表示的分别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得
得
光电效应是较为简单的一节内容,记住了相关公式和理论,就能够解答大部分高中物理中的有关光电效应的题目。但要记住,在电子跃迁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四、电学中的能量守恒问题
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又必不可少的东西,电可以转化成机械能、光能、热能等,通过对电学中能量守恒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现讲解用能量守恒定律解答带电物体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作用的问题。
〖例4〗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放置一个水平光滑且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ab 的距离是 cd 距离的两倍,将两根质量相同的金俟鞣旁诘脊焐稀O衷诟a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初速度 v0,当 CD 固定不动时,AB 整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 Q。那么,当 CD 不固定时,AB 以 v0 启动后整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解析〗CD 固定时,有 Q=mv02,CD 可动时,设 AB 速度减为 v,CD 速度增为 2v,时间为 t。此时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不再变化,感应电流消失,之后 AB、CD 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上述的 t 时间内,AB 受的安培力都是 CD 的 2 倍,可认为 AB受的平均安培力为 CD 的两倍,则
对 AB 有 2Ft=mv0-mv ①
对 CD 有 Ft=2mv-0 ②
联立两式得
设以上产生的热量为 Q',由能量守恒得
电学是高中物理里面较为繁琐的一个内容,电学可与磁场、运动学、热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来综合命题,因此在解电学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能量守恒定律,因此学生要掌握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来求解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教学
一、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 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平衡[ 图1]
例1 如图1,匀强电场方向与水平线间夹角[θ=30°],方向斜向右上方,电场强度为[E],质量为[m]的小球带负电,以初速度[v0]开始运动,初速度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
(1)若小球的带电荷量为[q=mgE],为使小球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应对小球施加的恒力[F1]的大小和方向各如何?
(2)若小球的带电荷量为[q=2mgE],为使小球能做直线运动,应对小球施加的最小恒力F2的大小和方向各如何?
解析 (1)如图2,欲使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必使其合外力为0.
设对小球施加的力[F1]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
[F1cos α=qEcos θ]
[F1sin α=mg+qEsin θ]
解得[α=60°],[F1=3mg]
恒力[F1]与水平线夹角60°斜向右上方.
图2 图3
(2)为使小球能做直线运动,则小球所受合力的方向必和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故要求力[F2]和[mg]的合力和电场力在一条直线上.当[F2]取最小值时,[F2]垂直于[F].
故[F2=mgsin 60°=32mg]
方向如图3,与水平线夹角60°斜向左上方.
点评 分析带电粒子力学问题的方法与纯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一样,学会把电学问题力学化.分析方法是:
1.确定研究对象.如果有几个物体相互作用时,要依据题意,适当选取“整体法”或“隔离法”,一般是先整体后隔离.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3.列平衡方程[(F合=0]或[Fx=0,Fy=0).]
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例2 如图4,在绝缘水平面上,有相距为[L]的[A]、[B]两点,分别固定着两个带电荷量均为[Q]的正电荷.[O]为[AB]连线的中点,[a、b]是[AB]连线上两点,其中[Aa=Bb=L4]. 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以初动能[Ek0]从[a]点出发,沿[AB]直线向[b]运动,其中小滑块第一次经过[O]点时的动能为[2Ek0],第一次到达[b]点时的动能恰好为零,小滑块最终停在[O]点,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 求:
图4
(1)小滑块与水平面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小滑块刚要到达[b]点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小滑块运动的总路程[l路].
解析 (1)由[Aa=Bb=L4],[O]为[AB]连线的中点可知[a、b]关于[O]点对称,则[a、b]之间的电势差为[Uab=0]
设小滑块与水平面间摩擦力的大小为[Ff],滑块从[ab]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q?Uab-Ff?L2=0-Ek0]
解得[Ff=2Ek0L]
(2)根据库仑定律,小滑块刚要到达[b]点时受到的库仑力的合力为
[F=kQq(L4)2-kQq(3L4)2=128kQq9L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滑块刚要到达[b]点时加速度的大小为[a=F+Ff3=128kQq9mL2+2Ek0mL],方向由[b]指向[O](或向左)
(3)设滑块从[aO]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W],由动能定理,得
[W-Ff?14L=2Ek0-Ek0]
解得[W=1.5Ek0]
对于小滑块从[a]开始运动到最终在[O]点停下的整个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W-Ff?l路=2Ek0-Ek0]
解得[l路=1.25L]
点评 1.利用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结合.即受力和初速度决定运动,运动反映受力.这是一切力学问题的分析基础,特别适于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利用功、能关系――动能定理及其他力的功能关系(如重力、电场力、摩擦力等)及能的转化守恒,无论恒力作用、变力作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皆可.
3.计算电场力做功常用方法
(1)[WAB=qUAB](普遍适用)
(2)[W=qE?s?cosθ](适用于匀强电场)
(3)[WAB=-ΔEp](从能量角度求解)
(4)[W电+W非电=ΔEk](由动能定理求解)
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例3 如图5,一个带电粒子从粒子源飘入(初速度很小,可忽略不计)电压为[U1]的加速电场,经加速后从小孔[S]沿平行金属板[A、B]的中心线射入,[A、B]板长为[L],相距为[d],电压为[U2].则带电粒子能从[A、B]板间飞出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
[粒子源]
图5
A. [U2U1
C. [U2U1
解析 根据[qU1=12mv2],再根据[t=Lv]和[y=12at2=qU22md(Lv)2],由题意,[y
点评 1. 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类似于平抛运动的分析处理,将运动沿两互相垂直方向分解,即沿初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沿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处理.
2. 若不同的带电粒子是从静止经同一加速电压[U0]加速后进入偏转电场的,则粒子的偏转距离[y=U2L24U1d],与粒子的[q、m]无关,仅取决于加速电场和偏转电场.即不同的带电粒子从静止经过同一电场加速后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它们在电场中的偏转距离总是相同的.
四、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圆周运动
例4 如图6甲,场强大小为[E]、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内存在一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O]点为该圆形区域的圆心,[A]点是圆形区域的最低点,[B]点是最右侧的点. 在[A]点有放射源释放出初速度大小不同、方向均垂直于场强向右的正电荷,电荷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不计重力. 求:
[甲 乙]
图6
(1)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2)运动轨迹经过[B]点的电荷在[A]点时的速度多大?
(3)某电荷的运动轨迹和圆形区域的边缘交于[P]点,[∠POA=θ],请写出该电荷经过[P]点时动能的表达式;
(4)若在圆形区域边缘有一接收屏[CBD],[C、D]分别为接收屏最边缘的两点,如图6乙,[∠COB=∠BOD=30°],则该屏上接收到的电荷的末动能大小的范围多大?
解析 (1)由[F= Eq]及[F=ma],得加速度
[a=Eq/m] ①
(2)设电荷在[A]点的速度为[v0],它从[A]运动到[B],做类平抛运动
则水平方向[R=v0t] ②
竖直方向[R=at2] ③
由①②③得[v0=EqR2m].
(3)设某电荷在[A]点的速度为[v0′],该电荷在[P]点的动能为[EKp],它从[A]运动到[P],由动能定理,得
[Eq(R-Rcosθ) =EKp-12mv0′2] ④
由类平抛规律,得
[Rsinθ=v0′t] ⑤
[R-Rcosθ=12at2] ⑥
由①④⑤⑥得[EKp=14EqR(5-3cosθ)].
(4)由第(3)问的结论可以看出,当[θ]从0°变化到180°,接收屏上电荷的动能逐渐增大,因此[D]点接收到的电荷的末动能最小,[C]点接收到的电荷的末动能最大.
[EkD=14EqR(5-3cos60°)=78EqR]
[EkC=14EqR(5-3cos120°)=138EqR]
一、归纳对比,培养比较概括能力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不同,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即从一般性的结论判断出发,推之于个别也具一般事物的那种特性;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由观察实验研究发现找到个别事物有某种特性,而这个别事物的同类,也具有那种特性,那么这同类事物就具有那种特性了。而对比(比较)是确定现实对象及其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概括是把比较中抽取出来的本质特点进行综合。
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从形式和本质两方面引导学生认知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的相似点与差异点,以培养对比、概括能力。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就常用异中求同法。如通过火车在轨道上行驶,飞机在高空飞行,虫子在地上爬行,人在路上行走等各种运动形式中,找出其共同点: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概括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亦可在学了有关时间与时刻,路程与位移,电压、路端电压、电势、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通定理、动量定律,机械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后,用图表进行对比。
二、联系实际,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则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索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在力学中,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受的外力(即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时,问题就比较复杂,学生普遍感到很不易掌握。但如果用“隔离法”进行分解教学,首先把要研究的对象和其对象(物体)“隔离”开来,而后逐一分析,从各个侧面去分析该物体收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的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求出合力;再研究物体的质量和所受的合力与外力的关系,从而得到“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变化率和外力成正比”的结论。这便是力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法。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没有分析就不能综合,没有综合分析就毫无意义。在认识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总是交替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如教学直流电规律时,先让学生学习电流、电压、电阻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学习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便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第一次综合。这时学生对直流电规律的认识仍囿于部分电阻即一段电路上的。待学习电动势概念,分析电流通过内外电路电压降落的情况及能量变化情况,得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即全电路欧姆定律后,学生才对电路的部分和整体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所以,对物理综合问题的教学,先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复杂现象包含的物理过程,及其解决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综合,把各物理过程连成一个整体思考求解。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综合的良好习惯,培养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