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3-03-06 15:56:37

导语: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阅读教学

第1篇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2篇

阅读教学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无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再谈几点思考。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要有一遍又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又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

二、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由思考的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西门豹》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时让学生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谋文你心一中佩服不佩服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7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何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几个I,p7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谋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使学生不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几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护的、有效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vJ、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第3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 阅读教学 职高生

一.阅读教学的影响机制

阅读的过程,是包含视听、想象、分析和感悟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能够锻炼阅读者的语言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使阅读者在通过持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智力和情操。

阅读教学的机制,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和吸收,从而内化成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形成知识的储备与素养的累积。而教师则对文本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伦理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进行提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接受深刻的情感熏陶,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三方所产生的文本体验往往是有差别的,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的碰撞,使得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要达到此目标,就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成败,关乎到职高生的终身发展。

职高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对是非和情感的把握能力不强,容易玩世不恭或受歪风邪气影响。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名家名言、真善美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心灵净化、增知启智。皮罗果夫如是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人文精神培育是职高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语文阅读教学,则是提升职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打开职高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教材文本或其他优秀读物中所蕴含的高尚思想品质,以及其对伪丑恶的描绘与抨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健全、符合社会主流共识的科学价值观。

三.当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学得一技之长”,是学生进入职高就读的主要目的。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人文性培养,技能也往往仅停留在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与机电、服装、美术等专业课相比,技能特色不明显,因而容易造到学生轻视。

再者,职高学生几乎都是中考中的落榜群体,学习成绩较差,阅读理解较低,自然会对阅读教学产生抵触和畏难心理,导致听课和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不足。

最后,教材的问题。尤其像一些教材中收录的“枯燥”的古文,经常会令职高生感到难以“咀嚼”、“下咽”,而且这些古文与职教学校的特色不符,由于和所选专业的关系不大,就很难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自然效果不佳。

四.对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课程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高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必须突出职教特色,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做学生的“读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应一味地停留在“教”与“被教”、“管理”与“被管理”等僵硬冰冷的不和谐局面上。要开展好阅读教学,可以试着把学生发展为“读友”。平等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尊重学生个体心理体验,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教学课的学习热情,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向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些书目的读后感,推荐学生也去看一看、读一读,培养其优秀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

第二,做学生的“导游”。由于学生的专业各不相同,教师应做好“导游”角色,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推荐符合专业特色的阅读材料或书目,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固定的教材。同时,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知识层次,实施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荐读,并相应地建议其“泛读”或“精读”,以将效果最大化。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经验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要求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看法。

一、研究好教材,进行了效教读和自读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五、加强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 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阅读 要点

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阅读。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很多教师都能够体会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得出的答案与参考书中的一致就行了。实际上,阅读的任务不仅仅是发现作者的原意,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课文,强调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理解是不同的,只要能说明原因、讲出理由即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不求模式之统一,只为理解创新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无层次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只要他所持观点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接受,又不违背作者的写作意愿,那么他的理解就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不刻意追求模式与方法的统一,只要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要求和切合实际就可以了。

这种强调“文章无原意”的做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式和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会相同。从这个方面来说,文章是没有原意的,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赋予文章以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的分析,当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和所掌握材料的日益增多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完善和提高,进而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采用对话式教学,开启学生的心智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因彼此精神敞开而达到灵魂交融、心智启迪目的阅读教学形态,它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式判定文章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或其写作“内涵”是什么。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来说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的个体阅读活动中有其他阅读人员的参与――教师和同学,其中教师又是学生的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和方式几乎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效果。而教师若因此就学生的阅读放任自由,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演好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引导,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做到了然于心、松紧适度。

(一)假以舟楫,充分了解文章蕴含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知入知出,充分了解文章内容,如人物、情节、环境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艺术的联想和想象,得到一种角色体验,使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韵之中,这是知入,即学生要投入其间,与文中的人物情节等心领神会,如知入而不知出,缺乏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那么,这种理解很可能是肤浅的,因此,投入又必须保持距离,把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性认识。然后,要知人论世,作者总是处于大的历史背景和小的生活环境交叉的区域中,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应先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样就易于理解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和意,也就更易于与作品沟通。

(二)取其精华,对文章内容进行最佳选读。

文章中并不是每段文字都是精华所在,其中不乏绿叶衬红花之笔,如果学生在绿叶之景中花费太多时间,无疑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出阅读重点让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也就是说,教师要做一名导游,先选定美景,而后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事实上,只有拥有源头活水,才能滋润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心田,才能生成新的阅读信息,开启学生的心智,发掘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改变传统阅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

当前的阅读教学还拘泥于师讲生听为主的模式中,尽管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最后的结论还是教学用书中的答案,没有达到创读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创读,重视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

在学生自由发言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使之不离文章主题,这样就形成一个对话式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认识。进行对话教学,能使学生明确如何从多角度出发理解课文的内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重视创新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要给予肯定,就应允许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第6篇

阅读教学中,教师遵循“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设计对话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正确设置对话的话题,增强对话意识,营造对话情境和氛围,寻找对话阅读教学成功的规律,发掘对话的闪光点,中和“对话专业户”和“对话困难户”两个极端,这样长期下来会使课堂效率最优化,事半功倍,教师也会远离“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对话和阅读教学功效成正相关的关系,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用心灵在对话,气氛融合、教学相长的。反之,用不好对话,或者形式意义上的对话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师逐步产生职业倦怠,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阅读教学由于是读者、作家、作品、世界的四维统一,所以也能够为对话教学的展开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条件。对话不是简单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挖掘,师生一起寻找答案。课堂讨论在师生平等基础上,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语文课就不会沉闷乃至无效。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实现

1.对话的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互惠,相互尊重,彼此了解、承认,共同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活动的规则。教师放弃话语的霸权,由课堂操控者角色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解读文本。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就一定要放下身份,对学生放任甚至卑躬屈膝去维护师生关系,教师“并不是放弃权威,而是作为社会控制形式的权威理智化”。学生也由教师的对立面解放出来,站在教师的同一条线上,共同进步,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在“作家—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能动的发挥主观作用,形成文学审美意识。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便是一对新型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再创造和升华。

2.对话的重点:文本的动态解读

在上述提到的三角关系中,首先教师是一个读者角色,并且教师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欣赏文本的视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新的文本中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此时,文本或者说作品便是以客体的形态呈现在主体教师和主体学生的面前,被解读,被审美,形成了一个客体世界,会有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和未知域,它使作品“召唤结构”得以可能。这种“主体—客体”的活动关系促成了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接受美学上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阅读就是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的召唤结构中动态完成的。由于每个阅读主体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不同,所以教学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文本解读,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作家和作品,忽视了读者,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枯燥和机械。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教师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鼓励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形成文学审美。

3对话的方式:合作和沟通

对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根本方式。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猥琐”。这个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需要在反复沟通下达到最优的效果。没有合作,力的作用有可能是无用功;没有沟通,教育结果只会是一盘散沙。师生一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多沟通、多对话,相互启迪,相互促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台下端坐认真记笔记”的模式,让学生也过把教师瘾,互换位置,从新安排学生坐席的位置,依据课堂内容变换形式,让学生由外到内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用心对话,真诚的帮助学生,而不是让教学仅仅服务于考试。

4.对话的原则:尊重和宽容

第7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存在的问题、阅读答题练习与培养问题意识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解答问题意识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语文问题的源泉。阅读文本主要是由字、句、语、逻辑等要素构成,因此成为问题的发源地。无论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文章结构等都是提问的出发点。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可以寻找文本中的矛盾要素。因此,语文处处都存在“问题”。

一、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问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问题缺乏整体性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问一答,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变得狭窄,因此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所采用询问的方式总是以问代讲,以学促讲,整个课堂结束后,问题众多,然而质量降低。教师不停的问,将会口干舌燥,而学生不停的答,将会疲于应付。阅读文本都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是经过教师这样的“解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会零散,并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没有多少印象。以此证明,教师的问题缺乏整体性。

2.问题缺乏目的性

语文阅读理解部分,大部分教师存在串问、串讲现象,缺少实用价值的单纯课文内容分析存在现象颇多,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缺少精心的设计安排,提出的问题太随意,由此产生“假问题”和“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问,将会导致内容脱离教材,或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并不大,甚至脱离了教学的目标。

3.提问对象缺乏公平性

有关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之后关注好学生,不关心差生。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总是针对尖子生二提出,不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也需要采用点面结合、因材施教的方式。这样才不能使学习上落后的学生产生被冷落的想法,丧失学习的信心。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尖子生才能回答,那么课堂就会变成老师与优等生的对话舞台,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将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阅读答题练习

初中阅读文本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开发初中生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对文本类型的分类,传授给学生相似的作文写作手法,通过阅读理解的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与内容都是相通的,初中生只有掌握好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才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学生从升入初中开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利用文本的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②进一步学习基础语文知识,掌握文学的表现手法。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文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含义等,精讲课文结构和问题。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文学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一般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并掌握。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流向生活,初中生要根据入微的观察来紧抓中心思想创新出新的方法、观点和结论。

三、 注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老师引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老师是指引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初中生的心智没有发育完全,不懂得探索书中潜藏的知识点,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应对书中存在不解的地方进行质疑,只有质疑的能力得到提高才会慢慢具有问题的意识。在学习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应想想是为什么?怎么办?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遇到不明白的时候只有问菜啊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养成问问题的好习惯,也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问题而不开心,应要显示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而高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的发问,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解题方式和答案。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用了大量形象的语言来描写父亲送站时买橘子的情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篇文本的人物描写与一般的人物描写是具有不同的方式,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亲的形象,没有直接将父子之间的情感用语言描述出来。然而作者的为什么要用“背影”来书写而省去直接写父子之情来展现父亲的形象。教师应多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初中生积极提出疑问的能力和习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的寻找正确的答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些学生可以轻易的寻找出问题,但是他们却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有些问题总是依赖老师的答案,自己独自一人却无法解决问题。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内容材料广泛,而且具有深入性,学生难免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老师要教学生如何运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问题或积极向同学、老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大家集思广益的想法可以拓宽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中,这篇课文围绕一个“变”字来展开,首先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变化,由开始被称为“贼”、“流氓”到后来被称为“福星”再到后来的装作不认识、改乘路线,把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刻画的生动形象。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变”的原因,是个别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人们为什么这么冷漠,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会思考,更不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基础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桂华,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1978一200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2]蔡伯训.解读文本,培养能力——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11).

第8篇

论文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把握阅读教学的要领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设计任务,三是组织讨论,这是学生主体与文本客体高度融合的基本步骤。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范围是无界可定的,但阅读的过程却大致相同。教师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要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庄子说:“婴儿生无硕师之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更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要创设情境就必须紧扣教材,使学生“入境”、“入神”、“入化”,把学生带进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所谓“入境”,指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洽,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指深入课文的堂奥,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巧妙、表现方法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指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为此,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并且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学生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涵养美感。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营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联系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

二、设计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课没有教师的任务引导,而一味地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中学生智慧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随着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优化,并以教师的提问水平为基准条件(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根据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解决问题模式,语文提问在认知策略手段中的作用为: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识水平提升到似是而非无以应对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还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策略即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突破成功的过程,便是策略习得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此,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想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唰’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赞可夫语);要有序列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是一个被动者了呢?不是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索,提出自己的不解之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者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言语”为中心,“通过对言语的操作达到对世界的把握和改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1.组织设计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指导、调控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3.作好评价。评价的重点有三:一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和创新度;二是对学生策略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发言中的言语策略和讨论结果中反映的认知策略;三是对学生讨论行为的评价,侧重于讨论中参与的频度、态度、习惯、方式的评价以及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

第9篇

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强化兴趣意识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指导一方面要体现新理念、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前辈积累的优秀经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首先,环境促趣。教师构建民主、责任的课堂氛围,在民主而开放、和谐而责任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树立有责任的环境意识,时刻提醒学生为获得发展而学习的责任意识,向学生阐明发展对个人、社会的意义,认清知识的作用是为了在物质生产或任何劳动领域中进行创造性活动。其次,过程促趣。兴趣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压力的释放,我们要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有经验的教师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这种动因上,“用依靠先前积累的经验及运用逻辑操作等办法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这才是卓有成效的谋略”。这是理性的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这种理趣。感官的愉悦是短暂的,而理趣却是持续的。最后,评价促趣。新课改在教学中提倡形成性评价,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受到人们的质疑。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应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评价要着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所以,新的评价应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点,加强方法指导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加快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体现。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近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已有了合理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有了明确的展望,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除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教学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其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具备教育民主的思想,和学生多商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所熟悉的内容和程序去进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感,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

三、关注生活的阅读

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而且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选取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类的文章外,还选取大量揭示妇女命运、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哲理等内容的文章。例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优点众多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等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四、与经典为友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