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56
导语:在关爱留守儿童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污名化;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54-02
2013年全国妇联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17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流动儿童3581万。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加起来超过了1亿,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1]社会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给予关注的同时,也常常将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联系起来,在很多人眼里留守儿童就等于“问题儿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人们视野时,就被贴上了“污名化”的标签。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之下,留守儿童在得不到父母关爱的情况下,还要承受社会看法带给他们的压力。双重压力之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更加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对于留守儿童得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有效的帮助他们“去污名化”,并依据留守儿童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他们的教育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群体“污名化”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
留守儿童的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广大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有关。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些农民在进城务工的时候,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时间不规律无法照顾小孩,孩子进城就读困难等原因,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交付他人代为照看,这些被迫留在农村的孩子也就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照顾指导,在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认知都比较消极,大部分都是带着“问题化”的视角看待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群体“污名化”的原因
所谓“污名化”,是指由于拥有的不受社会欢迎的身份特征,个体在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社会声誉(或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因此被贴上消极标签,形成消极刻板化、地位丧失、遭到歧视和排斥的过程。留守儿童的“污名化”是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有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偏见,即社会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留守儿童群体被普遍“污名化”的原因纵然与他们自身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原因。
1.媒体对极端事件的报道。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媒体持续关注的对象。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做了很多宣传和报道,但是报道的这些内容多是关于留守儿童不务正业、不守规则、逃课上网或者因无人看管而产生严重事故的极端事件的报道,而对于留守儿童的积极正面的相关报道较少。
2.学者在“问题”视角下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笔者对CNKI的检索结果表明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学术界发表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有近8000篇论文,其中大部分的论文都是用一种“问题视角”来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的。在这些研究中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留守儿童本身主要表现为:(1)学习不认真、成绩差、态度不端正;(2)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经常做出越轨行为;(3)安全状况堪忧,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且自我保护能力较低,不能处理危险事件和辨别危险情况;(4)心理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性格过于叛逆。
3.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偏见。社会上对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料而在行为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调皮捣蛋、逃课厌学等,这其实是普通儿童正常心理发育的表现,但社会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强行进行的比较,其实是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主观的偏见。
二、“污名化”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消极影响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中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污名化”的主观敌意,但是贴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标签”仍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污名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会让教育的实施者如学校、老师等对留守儿童产生偏见,留守儿童身上贴着“学习成绩差、性格自卑、叛逆、不服管教”等负面的标签,这使得教育的实施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度减少;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会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者”丧失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信心,从而放弃对于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教育。
(二)留守儿童“污名化”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1.焦]水平提高。根据Aronson和Spencer的威胁性情境理论,威胁情境可能是通过刻板印象威胁的动机现象影响到被污名个体的各种行为表现的。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处于可能存在消极刻板印象的情境中时,被污名个体知觉到的不舒服的感觉。在知觉到刻板印象威胁时,由于相信其他人对自己持有消极刻板印象,人的心理唤醒增强,焦虑水平提高。留守儿童大多被托付给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学校老师等父母之外的人照料。从小和父母分开,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亲情的关爱和教育,同时由于学校偏向应试教育、监护人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等因素,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而言往往更敏感、脆弱,在感受到他人对自己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后,留守儿童就会呈现出焦虑不安的状态,焦虑水平提高。
2.自我效能减弱。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认为,6至13周岁是儿童勤奋与自卑感和自我c角色混淆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孩子勤奋感、创造力、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并实现角色认同的时期。留守儿童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6至13周岁,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充满自卑感,就无法积极主动与周围人进行社交活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对于社会角色的理解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容易在社会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效能减弱的现象。
3.内化“污名化”标签。一方面,“污名化”的标签打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丧失对未来的希望,从而不愿学习、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加上的标签加大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它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划名了一道界线,导致留守儿童群体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隔阂与疏远,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群体,陷入类似孤岛效应的发展困境。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留守儿童产生了“自行应验的预言”,内化“污名化”标签。
三、去“污名化”,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强
首先留守儿童自己要自尊自信自强,要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现在的状态只是暂时的,学会体谅父母外出打工的辛劳;刻苦学习,勤于钻研;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通过参加活动积极与人交流,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
(二)家庭:信任,帮助,鼓励
家庭毕竟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孩子受到教育影响最多的地方,要想去“污名化”,必须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要具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强烈的责任心,虽然父母不能再留守儿童身边照顾,但是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信件、短信等方式加强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其次,父母还要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班主任、任课老师等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对孩子情况的了解给予孩子准确适时的帮助,使孩子在学习成长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最后,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向孩子讲述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奇闻异事、克服的各种困难等等现实素材来教育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从而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管再苦再累也要自尊自信自强。
(三)学校社会:去除偏见,公正评价
学校老师在面对留守儿童时,应该消除偏见,从各个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留守儿童;大众传媒在报道有关留守儿童的个案时,一定要从客观的角度全面的报道,而不是以偏概全;整个社会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包容和支持,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一定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这一标签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让留守儿童在得不到教师父母的关爱下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污名化”的问题重视起来,为他们去“污名化”,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 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 2013,(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读者服务,图书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儿童由此产生。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留守儿童自幼父爱与母爱被剥夺,很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其个性的畸形发育,从而使得其难以面对外面的世界和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于2006年10月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更是千万个家庭的无限牵挂。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提供知识援助服务。
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为5 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亲情相对缺失,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儿童更为严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作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安全意识缺乏。
3 公共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前所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具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可以看出,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帮助少年儿童自小就培养并加强阅读习惯,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宣言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拥有对少年儿童帮助教育的义务。图书馆应创造快乐环境,为儿童自主性、社交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获得质的飞跃创造多元化的空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公共图书馆要以文献和非文献形式的各种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图书馆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并以其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图书馆冲破了学校教育的阶段性、时限性的藩篱,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家阿亨指出的:“公共图书馆是知识最丰富的学校,是民众唯一的真正大学。通过图书馆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孩子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善于沟通交流、关爱他人。
3.2 公共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有效保障
1932年,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中提出书、人和法是构成图书馆的三要素。可见,书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随着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建立,大量适合少儿读者阅读的图书、报刊、电子文献被图书馆收藏。如宁波图书馆的少儿图书室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座位有180余个,藏书近7万册,报刊300余种,连环画上千种,又如合肥市少儿图书馆的馆舍面积1224平方米,现有馆藏各类中英文图书、期刊、电子图书、光盘等文献约7万册,每年新购图书近万册。各图书馆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的奥秘》等教辅类书籍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些书籍通过馆员的加工后,成为少儿读者最青睐的“伙伴”。
3.3 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的最主要资源,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主导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新生力量。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论文参考,读者服务。为了迎接四年一次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各馆加大了馆员培训力度,馆员的文献整理技能、读者服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论文参考,读者服务。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7》统计,2006年全国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 778所,图书馆从业人员为51 31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 631人。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这一庞大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主要力量。
4 服务措施
4.1 建立少儿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应与乡镇图书馆一起建立留守儿童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
1 在文献收藏方面,应收藏适合留守儿童阅读的文学类、教辅类图书为主。随着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图书馆除了采购纸质文献外,还应尽量采购音带、像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多角度对留守儿童实行愉快教育,使他们能从视、听、声、光阅读中全方位接受教育。特别指出的是,图书馆应适当收藏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的阅读需求,使他们掌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 在阅读环境方面,要创设符合留守儿童特点的阅读空间。阅览室的装饰和设计要能体体现出友善的、多彩的、易亲近的情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图书馆在阅览室的环境布置、功能布局、规章制度上都应改变原先的严肃面孔,强调自由、宽松、和谐,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在图书馆的快乐经验。空间布置以明亮宽敞、视野辽阔为原则,选用鲜艳柔和而不刺眼的颜色。书架与阅览桌椅需适合儿童的身高体重,强调安全性。在阅读区之外需增设一个活动区,动静结合,为父母伴读提供场所,也让孩子们在图书馆内不需要总是“蹑手蹑脚”。各区域间的界线应力求明显,将活动时彼此的干扰减至最低程度。墙上可粘贴中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图书馆还可以将留守儿童的读者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各种手工制作以及美术、书法作品等在阅览室墙上展出,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与热情。总之,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种热情、和谐的阅读氛围,让他们一走进图书馆久产生阅读的兴趣,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3 在服务方面,实行人性化服务。“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论文参考,读者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做好人性化服务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其重要。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合群,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逆反情绪,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与他们接触,从而了解他们,以帮助他们提高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为了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具备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强烈意识,能从孩子们的需求出发,真诚为他们服务。同时,应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通道”,让他们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网上阅读、浏览信息。如北京市顺义区图书馆以共享工程资源为平台,特举办了小读者免费上网浏览少儿类电子图书活动。活动期间,为小读者们提供了共享工程资源网中的少儿类电子图书几十部,其中包括《哈佛教子枕边书》、《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儿童大脑潜能开发训练法》、《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爱和自由》、《中国童话故事365夜》、《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等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电子图书,得到小朋友的好评。
4.2 与学校开展合作,开展延伸服务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远离城市,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设立校内流动站,开展延伸服务是满足留守儿童阅读需求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设立书刊借阅点,直接为在校学生开展图书借阅活动、读书活动、阅读指导服务,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心理辅导。和其他儿童一样,留守儿童具有好学、好奇、好动、兴趣广泛等心理特征,图书馆要根据这些特征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如利用节假日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会、知识讲座、图书知识竞赛、中学生辩论赛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要在“六一”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举办读者演讲比赛等,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写作热情,增强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和信心。如河南省邓州市图书馆积极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开展延伸服务,面向该市农村中小学开展以“书香伴我健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读书讲座”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期间,该馆为湍河一初中的学生们送来了500余册新书,在校园内设立了“邓州市图书馆馆外流通借阅室”。又如浙江省绍兴图书馆在该市第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之际,与环保教育特色学校——北海小学开展合作,为该校购买了100本环保科普类少儿读物,为孩子们增长环保科普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除了读书活动外,还可在学校开辟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园地,将馆员搜集整理的心理教育资料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留守儿童”,并经常性邀请心理学老师和有经验的家长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消除成长中的烦恼、学习中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疙瘩、生活中的苦闷。如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先后在该市塘南中学举行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做好导读工作。由于少年儿童的 阅读动机不明确,随意性较大,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强,兴趣广泛,尚未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因此,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图书,开展导读工作十分必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如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对漫画书、神话寓言比较感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则对科幻故事、科普知识感兴趣;六到九年级的学生更喜欢长篇小说、百科知识等。针对这些特点,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推荐书籍。如对低年级推荐图文并茂带拼音的神话故事、小故事大智慧丛书等,而对中高年级推荐《少儿文学名著文库》、《哈佛女孩刘亦婷》、《儿童睡前故事》等。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一要与学校老师配合,以班为单位开展阅读指导,引导儿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二是可利用乡镇退休干部、党团员但当读书辅导员,辅导留守儿童读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柳晓森,张音.我国有留守儿童约5800万留守儿童重养更重育[
.wwwjybcomcn/xwzx/gnjy/zhbd/t20080228_144897htm
【论文摘要】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 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2、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家庭环境。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更多的关爱。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与配合。但是,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配合和协调家长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
(3)社会环境。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使得他们没有能力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生活所迫。近年来,随着赚钱作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念兴起,打工照样挣钱的“新读书无用论”随之出现,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4)政策滞后。政策的偏差,使得薄弱的农村的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弟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或者收取高额借读费,以限制外来学生“占用”他们的教育资源,所以留守儿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1)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2) 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邹先云.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35-37.
[2]谭寒.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13-214.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六、结语
留守中心的管理工作特别繁忙。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留守孩子缺少家庭教育,一学年来。加上留守中心的地址在双溪正街,周边的人文环境又不太好。因此,管理难度比较大。尽管如此,但由于我经过科学管理,发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教职工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因此仍把她办得生机勃勃。
现将本学年的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管理状况
一)突出德育的首要位置
于细微中见高尚。本学年,做到德育教育经常化、渗透化、行为化。制订了德育工作计划》注重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留守中心呈现了许多乐于助人和拾金不昧的典型事例,有许多同学捡到钱、卡、物都主动上交老师还给了失主。发现好人好事,就及时书面通报褒扬,使正气发扬光大。还要求教师们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本年度,多次召开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会议。会上,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冬运会、快乐体育运动会、六一庆祝会和作文竞赛等活动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由于多种渠道贯穿德育工作,因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优美的校园、绚烂的笑脸,和谐的氛围。
二)以教学为中心
始终以惯例落实为重点,把主要的管理精力放在以教学为中心”上。因为教学质量是留守中心发展的生命。为此。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合格学生为目标,加强两个“建设”即师资建设和班务建设;开展了两项活动。即教研活动,教改活动;落实和完善一个计划,即国家课程计划;调整一个体制,即教学奖惩体制;严格三项制度,即考勤制度、教职工及班级考核制度、教职工奖惩制度;严明一项纪律,即考试纪律;培养两种习惯,即自觉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以平安为重心
必需把它当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这项工作除了制订制度、签订责任状之外,平安工作是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还必须做到勤督、勤查、勤管、勤宣传。每天上午课间操做完后,张校长都要对学生进行集训,集训的首要内容就是总结近两天与安全有关的好坏典型,褒优贬劣之后,还要领学生齐读:热爱生命,注意平安!每一次行政会、教师会、师生大会,对平安工作逢会必讲。每时每刻,有政教处抓安全,值周领导查隐患,少先队干部督查量分并作好记载,班主任随时处置偶发事件,门卫坚守岗位,杜绝外来干扰。校长要求师生把即将发生的不安全苗头或口头或书面向她反映,然后她雷厉风行地解决问题,这就把平安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大降低了管理本钱。另外,中午放学后,下午放学后、学生就寝后,加强了课外平安管理和巡查的力度。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午,行政领导带领一队人马在校园周边的小溪旁、池塘边、河堤上汗涔涔地巡逻,防学生下水洗澡,防平安事故发生;数九寒天的冬日深夜,校长冒着寒冷独自在学生寝室周围徘徊,防学生翻墙越壁夜逃外出上网。平安管理工作做到防微杜渐,从不疏忽一个细小的漏洞。突然停电的晚上,张校长收集矿灯,亲自挂帅,现场指挥学生上下楼梯,严防楼梯间踩踏事件的发生。正因为我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平安管理工作,因此家长把孩子交给我留守中心,才十分放心。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学年来,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局部行政人员在节假日都没休息,对留守中心房舍进行了必要的建设与添置,修建在留守中心食堂打灶两口,做炉房一间,做煤场一个,做案板一个,做水池一个,做案板一个,添置卡机两台,重新更换了水管,并为留守中心的教室添置了绿色健康、环保的新型黑板。一学年来,维修、建设、添置方面的投入达三万多元。为了发明良好的育人环境、改善师生生活、工作、学习条件,始终在努力、奔忙、奋斗。
留守中心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学年被区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区妇联评为“三关爱工作先进单位”被省评为“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张校长秋被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校长”春被评为市“十大优秀爱心妈妈”论文《谈管理》获得国家级教学论文一等奖;张校长品行端正,一学年来。好学不倦,乐于享乐,甘于奉献;张副校长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能独当一面;少先队辅导员陈老师勤勉务实,享乐耐劳;杨艳珍老师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石、马大平老师工作负责,效果逊色,留守学生的贴心人。生活辅导员杨良平老师给予了留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留守中心在双溪教育总支举办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喜人的成果,省市区举行的作文竞赛、数学奥林匹克赛中也成绩斐然,小考和统考效果与去年相比,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尽管我留守孩子在进入留守中心就读时,效果并不好,可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与教育之后,进步却非常大。春的全镇期末统考中,五年级留守班语文数学效果都位于双溪镇第一名,六年级留守班语文也是第一名,数学第三名。还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果。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1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大部分年龄在45-59岁之间。接纳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空虚我队伍。
帮我解决实际问题。2留守年中心西边的一排平房(食堂、饭厅、浴室等)年月日区校舍平安大排查中被确定为d级危房建议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妇联等助一臂之力。
今年我打算留守班提前招生,3.为减轻留守学生家长的负担。留守学生准备在年月日开学,告家长书》已经发放下去了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估计我留守中心在下一年度的生员会更多。可是学生寝室太少,这就限制了招生的数量。为了满足更多留守孩子到留守中心就读的需求,建议政府、妇联、教育出面协调解决留守学生的住房问题。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影响因素有留守儿童性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延安;留守儿童;社会适应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外出到城市务工,出现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1.255万,占整个农村儿童数量比例为37.7%。[1]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很多政策。2015年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会上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数据进行了。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据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2]。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人数有所减少,但这个900多万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数据。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社会适应的视觉对延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实证研究,以便真实掌握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事实依据,为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陕西省延安市的延川县、志丹县、黄龙县、延长县、子长县、甘泉六县的中学中选取了6所初级中学,共有12-16岁的学生11056人,其中非留守儿童9898人,留守儿童1158人,从6所学校随机选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各100名共1200人为作为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延安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级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文件政策及各大媒体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报道。(2)专家访谈法:走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专家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访谈,而且与专家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调查的区域和年龄段等相关问题。(3)问卷调查法:根据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中的16个因素分别是乐群性、社会接纳性、怀疑倾向、利他倾向;内抑制性、乐观主义、冲击性、灵活适应性、挑战性;责任心、自信、控制信念、自主性;勤奋上进、聪慧性和活力。[3]根据这个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评分方法采用得分制法,对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教育实习学生完成。(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收集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4]基于这一观点采用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进行对比分以获得二者的差异规律。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对比分析
人际适应是个体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主动调节认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以适应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众多社会群体,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良好的人际适应能积极主动开创个体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反之,对于个体的生活造成各种交际困难影响着个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的均值(M)和标准差(SD)均大于留守儿童均值,说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P=0.031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分析
心理弹性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冲击性、内抑性、乐观主义、适应灵活性、挑战性等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平均数(M)大于留守儿童的,表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社会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留守儿童的标准差(SD)大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认知比非留守儿童比较集中;P=0.027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宽恕 社会赞许性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出现,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父母留在农村,托付给他人照看,形成了我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地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学校、同伴,容易给他们的人格、心理健康、行为、学习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3]。
宽恕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其中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4]。宽恕包括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受到他人的伤害后,受害者自愿停止敌视侵犯者并善待侵犯者的心理过程;后者是指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错误,由憎恨自己转变为关爱自己的心理过程[5]。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包括移情、责任归因、侵犯的后果及道歉、人际关系、人格、文化背景等[6]。在现阶段,青少年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后,往往由于他们的不宽恕而影响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
有研究者发现,人们为了免受惩罚或批评、维护自尊、给人留下好印象,会尽量“装好”,使自己看起来适合社会需要,这就是社会赞许性[7]。那么,这种按照符合社会的要求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的倾向,是否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宽恕呢?本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之间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受到的伤害,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成都市某乡镇小学、某乡镇中学的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150分,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其中男生66人,女生82人。被试主要是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中选出的,其中小三30人,小四30人,小五30人,初一28人,初二30人。
(二)研究工具
1.宽恕量表。采用HearLand编制的宽恕量表,用于测量被试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的倾向。分为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各12个题,采用Likert式5点记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越容易宽恕自己或宽恕他人。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宽恕自己分量表为0.73;宽恕他人分量表为0.75。
2.社会赞许量表。采用Marlowe-Crowne社会赞许量表(MCSD),由杨国枢翻译译修订,共8个题目,目的在于测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意欲符合社会期望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个人的社会赞许性越强;分数越低,表示个人的社会赞许性越弱。在本次测量中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三)统计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完成问卷约需15分钟,当场收回问卷。删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得分情况
表1 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变量上的描述统计
表1列出了148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赞许性量表和宽恕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为检验各变量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是否存在差异,分别作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赞许性、宽恕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及年级差异(p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之间的关系
表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的相关矩阵
注:*.p
分别将农村留守儿童宽恕总分、各维度得分与社会赞许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宽恕他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得分越高,在受到伤害后,个体选择宽恕的可能性越大,主要表现为宽恕他人而不是宽恕自己。
表3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对宽恕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社会赞许性对宽恕的预测作用,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宽恕、宽恕他人为因变量,以社会赞许性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赞许性能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宽恕(t=2.64,p
(三)不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之间的关系
表4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的相关矩阵
分别将男性、女性农村留守儿童总体宽恕、各维度得分与社会赞许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男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呈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男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关系更为密切,社会赞许性越高,他们宽恕程度也越高。而女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他人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女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他人联系紧密,社会赞许性越高,他们越表现出宽恕他人。
表5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对宽恕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做回归分析检验社会赞许性对宽恕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见表5),男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对总体宽恕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在受到伤害时,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他们倾向于表现出整体程度上的宽恕。而女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对宽恕他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在受到伤害时,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宽恕他人。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能正向预测宽恕意愿,说明在受到伤害后,他们的社会赞许性能预测宽恕意愿,赞许性动机水平越强,越可能使自己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宽恕侵害者。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父母的支持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寻求其他的社会支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8],因此,他们与亲戚、邻居、同伴、同学、老师、班集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保持密切的联系,容易受到社会要求与准则的影响,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根据谦让、大度、和谐等社会规范的影响,表现出宽恕意向,原谅对方。
本研究还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他人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宽恕自己无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能正向预测宽恕他人,说明在受到伤害后,他们倾向于宽恕他人,原谅侵犯者,停止对侵犯者的敌视,并善待侵犯者。宽恕自己是指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错误或罪孽,由憎恨转变为关爱的过程,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内在要求,而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以社会所能接纳的方式要求自己,因此,二者没有明显的联系。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遇到问题不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导致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常常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形成了对生活事件的积极应对态度和方式[9],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委屈、伤害,更多地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选择宽恕、原谅他人。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男性的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相关显著,并对总体宽恕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女性的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他人相关显著,并对宽恕他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从已有研究可知,关于宽恕的性别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10],因此,个体宽恕与社会赞许性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存在差异。由于社会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同不同,不同性别的儿童在社会会过程中受到的社会期望也不同,通常社会认定男性应该是宽容大度、胸襟广阔,能够照顾其他成员和女人,这些社会准则促使男生在冲突发生后,易于采用宽恕来应对,表现出一种整体程度的宽恕。因此,男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赞许性对总体宽恕具有影响作用。相对于男性,女性较少主动发生冲突,更多的是受到伤害,并且她们的情感细腻,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强,容易对他人产生移情,而移情是影响个体宽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受到伤害时,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女性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宽恕他人。
参考文献:
[1]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2]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3]李晓敏,罗静,吕丽霞,高文斌.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676-678.
[4]张海霞,谷传华.宽恕与个体特征,环境事件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4):774-779.
[5]王金霞,王吉春.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94-696.
[6]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08-915.
[7]刘萃侠.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对中国被试适用性之初步验证[J].社会学研究,2001,2:49-57.
[8]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关 键 词】 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培养
一、留守儿童情绪自主调控能力培养的核心概念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调控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情绪的自主调控,就是自己能用正确的方式认知和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而不被情绪左右。让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会自主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基础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二、留守儿童情绪自主调控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人的情绪无好坏之分,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自主调控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健康方面,做到愿意运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二是人际方面,做到能包容、互相支持和关爱;三是学习方面,能不断求知和学习,不浪费时间,做有效的时间管理,四是情趣方面,努力培养自己健康的情趣和乐观的态度。
三、留守儿童情绪自主调控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
1.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情绪。让他们明白各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2. 培养他们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永不失望,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3. 教会他们适当发泄不良情绪。如可以向自己的好朋友或至亲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等。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压抑,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心态。
4. 鼓励他们保持适当的紧张和热情。紧张的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状态;平时上课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张弛调节适度,能使生活更有节奏和情趣。
5. 要求他们理智控制自己。要让他们理解到自己的种种要求和愿望,都应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否则就要用理智打消这种念头,不能苛求社会与他人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这样做对维持心理平衡,培养健康情绪有好处。
四、留守儿童情绪自主调控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 指导孩子体察自己的情绪。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情感关爱缺失等诸多因素,所以指导他们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并做出适当的调节是情绪自主调节的第一步。
2. 指导孩子正确地控制情绪。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应指导他们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合理控制,使之符合当时的情境和社会化的要求。
3. 指导孩子恰当地表现情绪。对于留守儿童的情绪表现,特别是悲哀、惊恐等负向情绪,有些人看到后便非常紧张,有的甚至立即采取措施去进行压制。要及时指导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将自己的情绪感受恰当表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情绪识别和体验,也有助于他们的情绪调整和健康。
4. 指导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小孩子遇到情绪刺激,不管是喜是哀,都应有宣泄的机会,这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指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是促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下转30页)
(上接23页)
5. 教给他们几种常用的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
①积极心理暗示法。教会留守儿童多采用积极暗示来消除不良情绪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的特殊性和身心发展不健全等特点,我们应指导他们多利用语言的指导和暗示作用,来调适和放松心理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②注意力转移法。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
③自我安慰法。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④交往调节法。某些不良情绪常常是由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强自己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勇气,能更理智地去对待不良情绪。
⑤情绪升华法。升华是改变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和欲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是将消极情感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
6. 家庭教育要采取积极措施。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经常关心孩子的情绪状况,为孩子创造和谐愉悦的情绪生活环境。主要包括:一是让他们给孩子适当的爱和关心;二是要引导他们支持和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兴趣,不包办,不压制,不过多干涉;三是要提醒他们对孩子避免过分批评,以免使孩子产生羞耻感和自卑感,尤其要避免粗暴体罚;四是要求他们对孩子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使孩子有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孩子以恰当的表扬和评价;五是督促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状况和生活情境经常进行了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段俊霞,许远理. 论小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2] 徐本华. 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现将本学年的管理如下:
(一)突出德育的首要位置
我们做到了德育教育经常化、渗透化、行为化。我们制订了《德育工作计划》,注重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于细微中见高尚。本学年,我们的留守中心出现了许多乐于助人和拾金不昧的典型事例,我们有许多同学捡到了钱、卡、物都主动上交老师还给了失主。我们发现好人好事,就及时书面通报表扬,使正气发扬光大。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本年度,我们多次召开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会议。在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在冬运会、快乐体育运动会、六一庆祝会和作文竞赛等活动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由于多种渠道贯穿德育工作,因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优美的校园、灿烂的笑脸,和谐的氛围。
(二)以教学为中心
我们把主要的管理精力放在“以教学为中心”上。因为教学质量是留守中心发展的生命。为此,我们始终以常规落实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合格学生为目标,加强两个“建设”,即师资建设和班务建设;开展了两项活动。即教研活动,教改活动;落实和完善一个计划,即国家课程计划;调整一个体制,即教学奖惩体制;严格三项制度,即考勤制度、教职工及班级考核制度、教职工奖惩制度;严明一项纪律,即考试纪律;培养两种习惯,即自觉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以安全为重心
安全工作是我们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必须把它当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这项工作除了制订制度、签订责任状之外,还必须做到勤督、勤查、勤管、勤宣传。每天上午课间操做完后,我们的张校长都要对学生进行集训,集训的首要内容就是总结近两天与安全有关的好坏典型,褒优贬劣之后,还要领学生齐读:“热爱生命,注意安全!”每一次行政会、教师会、师生大会,我们对安全工作逢会必讲。每时每刻,我们有政教处抓安全,值周领导查隐患,少先队干部督查量分并作好记载,班主任随时处理偶发事件,门卫坚守岗位,杜绝外来干扰。我们校长要求师生把即将发生的不安全苗头或口头或书面向她反映,然后她雷厉风行地解决问题,这就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在中午放学后,下午放学后、学生就寝后,我们加强了课外安全管理和巡查的力度。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午,我们行政领导带领一队人马在校园周边的小溪旁、池塘边、河堤上汗涔涔地巡逻,防学生下水洗澡,防安全事故发生;数九寒天的冬日深夜,我们校长冒着寒冷独自在学生寝室周围徘徊,防学生翻墙越壁夜逃外出上网。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了防微杜渐,从不疏忽一个细小的漏洞。在突然停电的晚上,我们的张校长收集矿灯,亲自挂帅,现场指挥学生上下楼梯,严防楼梯间踩踏事件的发生。正因为我们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留守中心,才十分放心。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