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消费支出论文

时间:2023-03-06 15:57:15

导语:在消费支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消费支出论文

第1篇

关键字: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措施

1、引言。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科研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大,高校的科研工作也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迅速增长。但是,在科研经费支出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常见的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问题,只是单纯的反应外在支出,很少囊括基础设施损耗费用、科研中消耗的电费和水费以及办公所设计的附加费用等,这样科研经费就会出现漏洞,导致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

(2)科研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差距

前文已经提到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这样就会存在支出漏洞。支出与预算大相径庭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项目完成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项目质量,也取决于资金的投入与收入是否成正比。如果出现前文提到的现象,此项目就等于是失败的。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必须进行管理,经专业人员合理预算,经费所有人及时登记、汇报经费的出处,根据标准进行比对,完成经费预算、开支等一系列工作。

(3)科研项目资产购置入库管理不严格

按照规定,科研设备必须进行登记,入库审核、记录。然而,多数学校对此项规定都没有落实好,不仅忽略等级环节,而且存在入库管理不严的现象。除了校方对入库有忽视的现象,持有项目经费的老师对入库观念不赞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校方对论文、专利等管理步伐缓慢,无统一的规定。

(4)科研项目结题没有及时结账

目前,作为从高校走出的学生,我们都知道科研经费的争取、报销流程,可以说必须细心的完成每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完成经费核算。这样就会出现经费结账时间延长,部分科研经费会出现七年到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结清。不仅老师着急,校财务部门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时间拉长,必须核实经费的出处已经所用场合。

3、产生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问题的原因探究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科研项目支出负责部门不同,沟通迟疑现象经常出现。从以往的经费管理实例来看,现阶段学校的财务管理经费支出,办公室负责项目统计管理。两个部门管理层次不同,经费的落实情况就会出现偏差,导致机制不完善。其次,经费预算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给经费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预算人员第一要负责经费预算,第二要实现经费报销。在报销环节,预算人员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报销行为,对随意、滥支现象控制力度不够。再次,没有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导致科研人员经费支出混乱。最后,校方对项目经费认识度不周密。校方对对项目的申报、争取上极度重视,而对经费的管理则是毫无关心。

(2)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对于各个行业而言,制度是根本,高校的科研管理行业也不例外。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无法搞好科研工作。现阶段,高校在制度完善方面相当匮乏,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跟谈不上针对不同科研项目相应的制度了。作为高校,一个大的管理机构,必须完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条例,针对不同性质项目,细化规范、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申请、支出、核算规划成一条线,方便管理。

4、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采取的措施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要做到各个部门重视经费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能够有效的改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完善管理模式,建立预算管理软件。预算软件从项目立项开始一一记录项目申请、项目经费开支、项目经费用途以及项目的组成人员、项目负责人、主管部门和项目进度等。这样便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记录项目执行的全过程,方便项目的总体核算,有力地消除管理与开支不合拍的问题。

(2)在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完善的同时,将项目完成审评制度提上日程。每个学校都应该依照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科研项目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应将项目的类型准确定位,购置设备所用资金应有初步估算,对项目的审评制定统一标准。

(3)加强经费全程管理。无论是设备购置还是醒目尾声结算都要严格把关,采取逐级调查方式,将经费定位,确保经费合理利用。

(4)建立健全经费支出形式。可以将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呈报给采购办,统一购买,既方便教师又可节省开支。改变以往的资金拨入负责人账号方式,用实物派发取代。满足工作需求,提高经费利用率。

5、结语。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作,和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涉及部门相互配合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调查研究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方式,并且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之处,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蓉.高校理科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探讨[J]. 科研管理. 2008,(S1)

[2] 赵丹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民营科技. 2009,(03)

[3] 刘振奎.殷伟伟.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08,(06)

第2篇

论文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通过运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民的消费进行了回归分析, 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

Key words: farmer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lif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bstract: The increase i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s the key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use of SPS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easants in our country regression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s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consumer behavior.

一、 问题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仍有9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从农村市场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规模如此巨大的城镇化。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低于城市居民,但是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调查显示有的地区都不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费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极少。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家庭设备、交通等方面,本文只挑选了四种典型的消费支出作为代表来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分别用数据作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变量的选择说明

1、下表是要进行处理的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相关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2007中国统计年鉴》。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7) 单位: 元

2、变量选择和说明:被解释变量即自变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解释变量即因变量: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

农民人均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并用下式表示函数关系:

三、回归模型建立与分析

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SPSS 菜单栏上选择Analyze Regression Linear , 则出现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分析) 主对话框,将“”选入Dependent( 因变量) 框中, “”选入Independent( 自变量) 框中,在该窗口的Regression Coefficients框中,选Continue Interval复选框,最后点击OK键,结果如下:

表1

表2

表3

(1) 相关分析表(见表1) Model Summary表中看到复相关系数为0.932,决定相关系数为0.930,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

(2) 方差分析表2,F=412.512,P 值=0.000

(3)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表(见表3),常数项的P=0.011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4

表5

表6

(1) 相关分析表(见表4)复相关系数0.996,决定相关系数0.995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很高。

(2) 方差分析表(见表5)F=1277.528,P=0.000,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说明 ,整体上对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

(3)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见表6)可知:①常数项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450>0.05,表示常数项与0没有显著相差异,表明常数项不应该出现在方程中;②食品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0.556 +0.015 +0.157 +0.177

从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消费的系数最大,医疗保健的系数次之,而家庭设备 和衣着消费系数 较小,这表明农村人民在食品和医药上的消费较大而在衣着等上的消费较少。

四、结论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初始线性回归模型的验证和分析, 最后得到的线性回归模型在理论上符合高斯假设,其结果也与前面分析的基本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农民消费支出方面有很多,本文只是分析了几个典型的因素,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也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今后的农民消费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所得预测结果不可能与生活完全一致,但是对增进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消费结构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费结构,基本上还是在食品、医疗等生活必需品上消费较多,而花在衣着装饰上的较少,但比起过去农民在家庭设备上的支出有了明显提高。而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还是农民收入不足。

因此,国家应该调整相应的农业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消费的经济基础,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消费的增加。此外还应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要加快形成积极的消费观念,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要克服“只知道买价格低、便宜的商品,养儿防身防老”等片面观念。

参考文献

[1] 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2]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罗凤明, 邱劲飚, 李明华, 肖炳坤.如何使用统计软件SPSS 进行回归分析

[4] 李争艳.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我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2008

第3篇

【关键词】预期收入;社会保障;消费

一、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居民消费的方式

1.社会保障影响现期收入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因素通常是通过影响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来起作用的。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影响收入间接对消费产生作用的。

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平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使得居民在收入减少的时候能够得到补偿,在支出增加的时候能够得到相应资金的支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居民经济水平的改善,我国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长足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应增加。以职工离休、退休、离职费用(绝对数)为例,1985年为935元,到2004年为9505元。增长了十倍。虽然这些对居民的支付从数值上看已经比较可观了,绝对值和增加值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就居民收入而言,却是减少。也就是说,国家的社会保障支付增加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减少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不正常的,实际非常符合人们经济生活现状。其中的关键是居民在退休之前是有工资性收入等收入的。并且一般而言该收入是远高于居民所可能获得的社会保障收入。因而导致了社会保障收入增加实际收入降低的情形。相应的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同时缩水。

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这类性质,社会保障一般只具有保护性,补偿性,不存在盈利性。当社会保障收入实际发生时,居民也存在其他的损失。并且通常是大于社会保障收入的。社会保障收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减少货币支出和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它的收入效应远不能抵偿和弥补实际损失。社会保障的这种伴随现象是不应忽视的。本文称其为社会保障的伴随效应。

2.社会保障影响预期收入

预期收入包括对未来货币流入量和支出量的预期。对未来预期流入量的贴现相当于现期收入,未来货币流入增加也相当于现在的收入增加,因而居民有动力增加现期的消费。对未来支出量的预期则和现期的收入有相反的关系,未来预期支出减少,就相当于现期的收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可能不是现实的现金或存款之类收入,可是它对于消费者在做出收入消费决策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那么,虽然这不是现实的收入,但是由于未来可以少支付,现在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就小了,现在的收入就可以自由的消费。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内容虽多,但主要只是提供一种最低保障。例如社会救助,它针对的是极低收入和特别困难人群。受助人群得到的支付非常有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符合社会保障支付的人数也很多,这一类的支付占总社会保险支出的份额相当大。受惠人群由于其他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在获得保障金支付后很快将其转换为消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很难起到杠杆作用,带动消费增长。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社会保障体系对消费影响有限的原因所在。社会保障中还有些部分只针对特定人群,例如优抚安置,受惠人群范围和人数都十分有限,因而影响也有限。如前所述,只有那些有适当收入来源的人群,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预期,或者是增加了流入量预期,或者是减小了支出量预期,或是同时有利的影响了这两者。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才会对消费支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能够对居民预期收入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项: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他们产生作用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养老金通过影响居民未来收入流入的预期来对现期消费产生影响,而医疗保险则是通过居民支出流预期的改变来影响现期消费的。

养老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路径只有一种,而医疗保险作为支出,它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居民在未来需不需要医疗服务是不确定的,假设需要医疗服务,那么医疗费用支出的多少则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居民会对未来的医疗支出形成自己的预期,并且储备一定量的资金以应付未来的资金需求。当有了医疗保险之后,由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担,居民的预期支出会减少。这样他们现期的消费就可以适当的增加了。这是一种途径。另外一种途径是,当医疗费用发生时,居民面临的一般依然是净支出,当净支出相当大时。消费者便有缩减消费的动机。因为这种支出和消费一起在争夺收入资源。

二、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1.模型的采用

本论文使用的模型为修正的莫迪尼亚尼生命周期函数。

Y=aX1+bZ1+cZ2+dW+u

其中:Y代表消费,a代表劳动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b代表金融性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c代表实物性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d代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边际倾向,u代表误差项。X1代表劳动收入,Z1代表金融性财产,Z2代表实物性财产,W代表人均社会保障收入。各变量均为城镇人均指标。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1997-2007年度宏观经济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城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包括金融性财产和实物性财产,在我国金融性财产又包括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储蓄性保险。实物性财产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耐用消费品和住宅。城镇人均社会保障收入由总社会保险支出除以城镇总人口数所得。

其中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两项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金融性资产和实物性资产数据来源于王克华《城镇居民资产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障收入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总支出除以城镇人口数。

2.回归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p值在5%的显著性下具有显著性,因此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R-squared值达到0.99,说明模型中数据拟合性非常好。

通过模型检验,发现劳动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金融性资产对居民消费支出有较大影响,实物资产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小并存在轻微的“挤出”效应。社会保障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意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则越来越凸显出其经济意义。它不仅是公平问题,同样也涉及到经济发展效率问题。

本论文采用现实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影响十分显著,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居民消费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阻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2)居民所获得的社会保障支付增加导致了其消费的减少。表明居民在社会保障支付增加的同时,有超过社会保障收入的损失发生。此时这些损失额极大的削弱了居民的消费的能力。通常社会保障支付发生的时候也是居民生活发生困难,收入大幅度缩减的时候。

2.政策建议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改进医疗、住房、教育制度,使居民在这些大件和不确定性强的项目上预期支出减少。

第4篇

[关键词]文化消费;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20

1引言

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原因主要是我国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有效需求还不足,尤其是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占全国文化总消费的比重是偏低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方面严重不足抑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rito和Barros(2005)的研究表明,收入ξ幕产品消费起正相关的作用。DinizMachad(2011)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收入对文艺服务消费起正相关的作用。王娟等(2014)定性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认为文化消费在将来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力量。仝如琼等(2010)的研究分析,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热点和消费环境对文化消费有重要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运用了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并且以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

2理论方面的分析

21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

在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关系中,字母RC表示被解释变量――文化消费支出,字母RY表示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了表现出文化消费发展的继往性,引入前期文化消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

在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的关系中,字母RC表示被解释变量――文化消费支出,解释变量以收入结构的指标表示,字母RG、RJ、RZ分别表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22构建理论模型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关系的数学模型:

RCt=α0+α1RYt+α2RCt-1+μt(t=1,2,…,n)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数据差异较大,不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先对数据作取自然对数的处理,处理后的文化消费分别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分析,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logRCt=β0+β1logRGt+β2logRJt+β3logRZt+μt(t=1,2,…,n)

2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上选取全国范围内的时间段为1995―2013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适当处理在分析之前,在研究收入结构时,为了减少数据之间的差异和消除异方差,对RC、RG、RJ、RZ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3实证分析

31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31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如果不经检验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可能引起伪回归的争议。本文同时利用Eviews对RC和RY进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并检验了变量的平稳定,表1为其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RC与RC都是不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两者都是平稳的,即ΔRC~I(1),ΔRY~I(1)。故可用EG检验分析RC与RC的协整关系,同时判断RC与RC有无长期均衡关系。

312变量的协整检验――EG检验

注:本文中***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无标志说明检验值不显著。

采用单位根对上述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根据简单OLS估计的收入与文化消费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的残差的平稳性较好,由此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协整与文化消费支出。

对协整方程的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性依次进行检验,结论为:协整方程具有多重共线性,而不具有序列相关性与异方差性。因此可运用广义差分法克服多重共线性,差分后得到的方程为:

经计量检验该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回归方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高,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达到了9870%。在999%的置信水平下,RCt与线性关系显著,与RCt-1线性关系不显著。

31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佳滞后期为1,继而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结果。

RY是RC的格兰杰原因,即收入水平的前期值可作为文化消费支出本期值的解释变量。

31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上述协整分析表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文化消费支出在短时间范围内总是偏离均衡值的,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得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即ECM模型来反映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短期内的关系。

32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3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利用Eviews进行ADF检验,ADF单位根依据SIC准则检验最佳滞后阶数,SIC值越小,表明滞后阶数越佳。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根据简单OLS估计的收入结构与文化消费的协整方程的残差是平稳的,因此,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文化消费是协整的。

对协整方程的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性依次进行检验,结论为:协整方程具有多重共线性,而不具有序列相关性与异方差性。因此可运用广义差分法克服多重共线性,差分后得到的方程为:

对差分后的方程进行计量检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方程与样本有较高的拟合度,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logRCi与logRGi、logRZi线性关系显著,与logRJi线性关系不显著。

32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佳滞后期为1,继而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见表6。

32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考虑到滞后分别的影响,建立ECM模型,经过WLS调整后得到以下方程:

33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对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然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文化消费支出随居民的收入增加1元时而增加0015元,但是本期文化消费支出随居民在前期文化消费支出增加了1元却可增加0874元。说明长期内虽然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远不及前期文化消费,即居民的消费习惯强烈。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文化消费的增长与收入水平在短期内的增长线性关系不显著,而文化消费的增长与前期文化消费及收入水平增长的线性关系显著。由此得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的当期水平及增长额都主要取决于前期消费水平,也就是居民的消费习惯。

根上述对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其收入结构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其弹性为0822,即RC随RG每增加1%而增加0822%;家庭经营收入对文化消费扩大不具有显著作用;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产生抑制作用与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是选取的数据过少,无法准确地估计出转移性收入的情况,因此得到的弹性值不具有实际意义。在短时间范围内,文化消费的增长受到所有因素的影响,但是本期工资性收入和前期工资性收入产生的影响最显著。

4结论

本论文从实证分析方面验证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很大部分上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工资性收入。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宋焕如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刘丁瑶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胡宝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Merike Kukk,D Kulikov,K StaehrEstimating Consumption Responses to Income Shocks of Different Persistence Using Self-Reported Income Measure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16,62(2)

[6]Fangfang Hou,Kefeng Ai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Income for Chinese Urban Residents[J].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5,5(6):251-258

[7]徐和清,张桂香收入结构对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3(6)

[8]谭涛,张燕媛,唐若迪,等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J].中国农村经济,2014(9)

[9]刘晓红经济学视阈下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探析[J].经济与管理,2012,26(2)

[10]于淼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1]李国年中国制造业与碳密度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80―2011年数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2):57-61

[12]王娟,陆克斌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比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0-92

第5篇

 

论文摘要: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十一个地市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医疗及储蓄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城市居民,就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6月一10月。采用陕西省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统计网点,样本量为990份,回收990份。对所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9.0软件对174240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陕西省初步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以及人们进行体育技能培训的培训体育消费等等体育劳务形式。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进行调查研究。

 

2.1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分析

调查统计分析表明:陕西城市居民家庭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年消费额是348.14元,以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人口3.06计算,人均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支出是113.77元。以陕西省城市人口1222万人推算,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总量是13.9-亿元。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是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陕西城市居民个人平均全年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是39.78元,全省年消费总量是4.86亿元(见表1)。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观赏型消费额5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到总消费群体的70.8%。如果篮球cba联赛球票价格以,30元计算,39.78元的观赏消费支出最多只能观看1场比赛,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2.2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因素分析

笔者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生活结构、消费者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浓厚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  传统的消费观念崇尚节俭,人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通过节俭进行理财。但是,节俭本身并不生财,不能增大资产规模,而只是减少支出。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轻消费,重储蓄”的消费观念在陕西居民中的表现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陕西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2.2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2.2.2.1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经济条件比较  体育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和货币开支,它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达到7757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全国及西部的青海、甘肃省份相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2.50元,同比增长10.1%;ja居民消费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2004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该系数降到33.7%,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水平;对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指标,陕西省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0.0%,高于西部各省及全国的增长速度。总体看来,2004年陕西省经济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但是,经济总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2陕西省内不同区域经济比较分析(见表3)

陕西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十五”期间,全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增速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间差异明显。

从人均gdp来看,西安市一直保持在10000元以上,2005年之前都远远高于其他市区,2005年延安异军突起,达到17670元,比西安高出1745元,列全省第一,宝鸡以11126元排在第三位,其他市区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9878元),其中商洛市最低(3616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安市具有体育消费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的群体,而其他城市由于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差异造成其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见图1)。

图1陕西省不同区域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统计

2.2.3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见表4

表4 2004年陕西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统计

对陕西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八位的消费项目分别是:“吃、穿、住、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体育消费”。这说明体育消费在目前并非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等的改革,造成了大部分居民把大部分支出用于此类消费。但是随着陕西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领域也会迅速拓展。

2.2.3.1医疗消费支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医疗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这间接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据最新资料显示,陕西省年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1995年人均医疗支出是41.3元,2000年是91.4元,2005年人均医疗肖费支出是605元(见图2)。人力资本理论把用于后天的营养、锻炼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看做是一种与物质建设一样的投资,即健康投资,这种健康投资就形成了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但是,健康投资中仅注重医疗保健的支出,忽视体育健康的支出,是一种不科学的短视消费行为。

2.2.3.2居民储蓄存款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从2001年到2005年,陕西省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768.47亿元、2107.83亿元、2519.83亿元、2948.34亿元和3533.97亿元,按年分别增长19.2%、19.6%、17.0%和19.9%(见图3)。居民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据统计,居民的储蓄目的依次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而主要消费支出是食品和医疗等。统计显示,以2005年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6656元计算,2005年陕西省城市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9%。

然而,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医疗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支出较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所以摆在陕西省政府面前的问题就是必须扩大消费,推动内需,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就是必须增加和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那么体育消费就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被提上日程,引导居民的健康投资与消费,逐步培养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既能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不足的情况,同时也是政府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宏观政策下的有益补充,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投资,使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把医疗支出的费用能降到最低点,把看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事前预防中来。

2.2.4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旨在进一步明确不同体育消费群体的制约因素,从而对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市场给予准确定位。

2.2.4.1性别差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首要制约因素的认识上无明显差异。大家一致认为是“体育消费价格偏高”;但是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制约因素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制约男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位因素是经济条件差,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工作任务重、健身场所距离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制约女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三、四位因素分别则是家务忙、缺乏体育兴趣、不懂运动知识及无人指导。因此,在新时期对陕西省城市体育消费的宣传及增加体育消费场所很有必要。

2.2.4.2年龄结构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消费者个体年龄结构出发,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育消费价格高,家务忙和消费场所距离远。不同年龄的消费个体差异显著,18岁以下和19—25岁为一类,他们认为影响他们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其次是体育消费项目单一、缺乏健身娱乐兴趣。26—40岁和41—50岁为第二类群体,他们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影响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紧、家务忙,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第三类群体是5l一60岁和60岁以上的消费者,他们认为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这个群体还是把经济因素放在首位,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缺乏体育健身娱乐兴趣等因素(见表5)。

体育消费价格高与陕西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体育企业的价格策略有关。家务忙,说明社会经济生产中的效率不高,人们闲暇时间少;消费场所距离远显示陕西省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不足。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居民体育消费的物质保障,据第五次陕西省体育场地普查数结果表明,体育场地总数虽然有1922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0.9平方米,而且配置不合理。标准场地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区,小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十分短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3体育消费的研究对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经济是体育消费的基础。体育消费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要受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制约。这就告诉我们,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往往处于“水涨船高”的增长态势。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高,才阻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陕西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时,应参考陕西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积极发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并且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等参与型项目,大型体育赛事等欣赏型项目。

3 结论

(1)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处于初级水平。人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支出是i13.77元。消费总量是13.90亿元。

第6篇

【摘要】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出台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来拉动内需的政策,这些政策能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农户收入的增长,还取决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本文使用线性AIDS模型测算了农户的需求收入弹性,结果显示,农村医疗服务、农村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且前两项的收入弹性大于后者。本文建议要刺激农村消费应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优先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才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关键词】需求收入弹性拉动内需AIDS模型

一、引言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出台了十项经济措施,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十条经济措施中有三条都涉及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各种惠农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收入”。随后在2008年12月,国家又扩大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试点范围,来促进农户对家电的消费。由此可见,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家将拉动内需的重点放在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上。这些政策能否有效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不仅取决于农户收入的增长,还取决于农户的需求收入弹性,即农户收入的增长所能引起的消费支出增长的状况。农户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可能会存在差异,有效的政策干预应尽量针对那些农户需求收入弹性大的商品和服务,这样有助于确定政策的优先顺序,确保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因此,对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的测算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拟利用线性AIDS模型,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2006年的农户调查数据来测算农户对各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而针对政府农户收入支持政策的优顺先序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及数据处理

AIDS模型由Deaton和Muellbauer提出,它不仅满足选择偏好公理,考虑了消费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并且能够由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等,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消费行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中。

这里的P由下式给出:

由于我国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因此本文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选取3个样本省,各地区样本省的选择兼顾了南北地域平均分布,在样本省内按照各县经济水平高低选择不同经济水平的样本县的样本农户,最终使用的样本总数为3133户。

由于缺少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项目的价格分别以各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户消费支出项目的内容,本文将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项目归并为食品、衣着、居住(含住房和燃料)、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农村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其他共8项。各项支出的价格分别以食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以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代替,并都转换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

农户对某项商品或服务的支出比重除受到自身价格和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影响外,还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等需求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模型中加入了需求控制变量。另外对于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类消费项目来说,农户的支出也会受到这些服务的供给水平的限制,因此本文在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支出方程中分别加入了这些服务的供给水平控制变量。

受可获得数据所限,本文选取的需求控制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口数”;在农村医疗服务支出方程中应加入“家庭3岁以下儿童数”和“家庭60岁以上老人数”两个需求控制变量;在农村文化教育支出方程中加入“家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岁以上15岁以下)的子女数”控制变量。在农村医疗服务支出方程中加入的供给控制变量包括“村预防保健费投入”、“村支持农村合作医疗投入”、“村全年举办健康教育的次数”、“县级财政支出”。有研究表明,一些私人性质的诊所没有被统计在村级医疗机构总数中,为避免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本文没有加入“村医务室和诊所数”变量。在农村文化教育方程中加入的供给控制变量包括“村办小学的投资”、“县级财政支出”。另外,全部方程中都加入“村庄距离公路干线距离”以及地区虚变量,而以上控制变量中涉及到支出金额的控制变量均取对数。

三、农户需求收入弹性估计结果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各消费支出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有较大差异(见表1)。一是食品和衣着这类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农户对这类消费品的支出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小。二是居住、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农户对这四种消费项目的支出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两项农村公共服务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分别居于第一位和第三位。三是交通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稍大于1,高于食品和衣着的收入弹性,但是明显低于居住、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收入弹性。

四、结论及建议

第7篇

一、引言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是指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可支配收入,全称“国民可支配收入”或“居民可支配收入”,它是观察和分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和人群之间收入如何分配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学的观点,并用EViews软件进行实验。本文对2009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指出收入对各项支出的影响。通过对比2008年的数据,分析变化的原因,对未来进行估计的同时提出意见。

(一)背景

几百年来,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学探讨从未停止。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就强调过消费的重要性,他认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最终目的”。消费作为国家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对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吃得绿色,从穿得暖和到穿得体面,从解决温饱到全民奔小康,而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量研究成果充分说明,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及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二)消费结构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

1.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支出的分类,一般有以下三种:

(1)按吃、穿、住、用划分;

(2)按消费对象基本属性划分,分为非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劳务;

(3)按消费的社会功能分可为社会消费和生理消费。

消费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恩格尔定律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消费结构,乃至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指标,也成为衡量富国、穷国的标准。一般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故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

2.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看,消费结构变化一般规律可概括为四个转化:

(1)从自给性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向商品性消费结构转化;

(2)在商品性消费结构中,吃为主的消费结构向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化;

(3)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精神和劳务性消费为主的结构转化;

(4)由商品消费结构向产品性消费结构转化。

3.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消费结构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相对应。根据消费层次理论认为,低级阶段吃穿两项为主,中级阶段房子、车子等耐用消费品占主要地位,高级阶段则以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为主要内容(张正萍,2008)。

(三)相关消费理论

相对而言较差。t=3.451409>t0.05,可支配收入对住房支出有显著影响。

(三)计量经济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2.异方差性的检验

由OLS估计的最终结果中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见表5和表6)可知,模型的拟合较好,由怀特异方差检验的结果可知OLS*R-squared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

三、实证结果对比分析

(一)食品消费支出

2009年的R2=0.780773,2008年的R2=0.780773,都较高,模型整体拟合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对食品的影响显著。2009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份额与2008年度相比变化不大,但有所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而言食品支出占的总份额会有所下降,这符合了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指数上看出,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在提高,总消费支出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金额也加大了许多,这是2008年后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结果。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温饱阶段,而是要吃得饱、吃得天然、吃得健康。

(二)衣着支出

对比2009年和2008年,人们用于衣着消费的支出有所上升,但总体变化不明显。说明近几年居民都已经比较注重衣服的质量和质感了,不仅仅追求穿得暖和,还要穿得舒服,穿得符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身份,并且越来越追求时尚与高档了。也说明居民生活消费状态相对稳定,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们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

(三)医疗消费支出

2009年和2008年相比,人们用于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有所上升。说明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疾病本身也越来越重视,健康意识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费用还是相对较高。但由于医疗相关消费价格上涨,消费者所享受的商品和服务却并不一定提升了。所以我国急需完善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并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促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的长久稳步发展(吴沛、楚晓东,2007)。

(四)住房消费支出

对比2009年和2008年,住房消费总支出份额下降。这说明在收入基数增大的同时,人们把更多的支出放在了食品、衣着和医疗消费方面,而在住房方面人们则持保守态度。表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经济稳步发展,但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从而导致各种消费的增加,因而房地产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

四、对策建议

1.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收入增长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稳定增长经济体制,是增加收入,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城镇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的再培训,对二次创业的技术培训、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扶持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紧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方面满足城镇居民现有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创造并发现城镇居民可能的潜在的消费需求。鼓励对市场上现有的商品进行改善或者更新换代,或者不断地开发新颖、功能独特的新产品,或者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消费需求。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调节贫富差距,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已是势在必行(黄继炜,2008)。

4.完善健全金融证券机构,引导消费趋向。人们在消费时,应当理性消费,人们应该考虑在金融保险证券行业和科技教育方面等有长期回报率的领域投资。国家应当完善和健全这些金融机构,使人们能够安心地进行投资和理财。

【参考文献】

[1] 门丽琼,胥巍,杨晨光.陕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基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实证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43-44.

[2] 张正萍.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34.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消费需求 财政因素 政策建议

[论文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本文在分析影响消费需求财政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以两位数增长速度在发展,仅2007年gdp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7239亿元,占gdp比重55.6%,高于2006年的52.5%。可见,近两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

一、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

(一)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中国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最高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我国2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80%储蓄存款。城乡收入也从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7年的3.32:1,如果再加上医疗、教育、失业等保障等非货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六七倍。如果用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根据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差距过大,而我国2007年基尼系数为0.48。收入差距与居民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是负相关关系,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居民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2]。

(二)税收政策

在不考虑进出口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厂商投资需求与政府购买支出三部分组成,其中消费需求是国民收入和税收的函数,投资需求是真实利率的函数。假设厂商投资需求与政府购买支出不变,只改变税收,在居民消费需求是税收减函数的情况下,减少税收可以使居民消费需求扩大。

不同的税种的影响方式与程度不尽相同:个人所得税。增减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水平、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最直接的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削减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抑制消费需求的效应;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加,通过减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在公司所得税可以转嫁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实际收入下降,因而具有抑制消费需求的作用;消费税。消费税增加,使产品的含税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造成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消费税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课税负担加重,由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一般较高,故消费税的增加将会降低消费者需求总量。

(三)社会保障政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打破了传统的“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以及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从补贴和福利转向市场,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全面就业等都面临着解体的危胁。这既降低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又直接要求规避风险内生化,人们必须调整收支结构及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可能推迟消费而增加储蓄。社会保障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扩大消费需求, 而且其再分配的效果是明显的,如1982年英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税前收入比为120:1,经过社会保障等的再分配后,最终收入比变为4:1,收入差距缩小幅度相当大。

二、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尤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的补助,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和提高“低保”与“最低工资”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投入。我国低收入人口占城镇居民20%以上,而下岗是低收入阶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培训应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一方面,要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实现生产产品的“非农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实现农村居民的“非农化”。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实行对农民种粮和购买化肥的直补政策。要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水电路以及通讯设施等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居住和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税收杠杆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平抑和监督作用

可以考虑在现有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扩大累进程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办法,加大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中低收入阶层转移力度。2006年元月起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使居民当年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0.5个百分点[4];调整和完善消费税。适当调整征收范围,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资源消耗品、不利于环保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同时,要优化税率结构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对需要加大调节力度的适当提高税率。通过开征物业税、燃油税,规范房地产、汽车交易环节等相关税费征收政策,以减轻消费者购买汽车、住房等税费负担,抑制房地产投机等各项措施,将潜在的消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5]。总之,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缓解社会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

(三)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重点是要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其次,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支出比重。要适当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支出比重,要完善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要建立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最后,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医疗卫生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医疗服务。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病的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医疗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传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黄久美,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06年6期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前言

1.1研究背景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近来,外部需求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20%的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出现萎缩。从数据来看,中国已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增速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9%,低于市场预期的9.7%,主要体现在出口与房地产两架引擎同时放缓。

图12006年1月-2009年6月GDP走势图

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而在扩大国内需求的构成中,扩大消费尤其重要。若想增加消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久的增长,就必须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征、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1.2消费结构概念的界定

本文中的消费结构是指以货币表示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与用品、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杂项开支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关系。

2消费结构影响因素

2.1社会保障水平(Thelevelofsocialsecurity,SS)

居民消费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不仅减少了即期消费支出,而且会抑制消费结构的升级,致使消费结构中应有的一些消费需求热点无法显现。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够促使居民增加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从而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启动多元消费市场。本文以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测算。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2受教育水平——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比重(Generalhighereducationpopulation,GHEP)

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在理论上,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观念越科学,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本文用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作来衡量中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3技术进步(Researchanddepartment,RD)

本文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量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中国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作为影响消费结构的一个因素。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4利率(Rate,R)

本文选用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2.5人口结构——抚养比率(DependencyRatio,DR)

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人口集团(或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它可以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速度,反映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将对消费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抚养比包括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总抚养比,即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作为重要的指标选入模型。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6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UrbanizationRate,UR)

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而言,城市率越高伴随的消费结构层次越高,本文将城市率作为衡量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3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表1中国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比单位:%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食品

41.67

40.35

42.58

41.94

43.20

33.25

40.05

40.23

衣着

8.94

8.97

7.30

7.29

7.08

8.88

7.59

7.65

居住

10.46

10.18

12.68

12.26

11.43

17.25

12.67

14.9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90

5.96

5.47

5.44

5.38

5.97

5.48

5.17

医疗保健

7.24

7.85

7.49

7.96

8.22

7.71

11.40

9.09

交通通信

10.81

11.35

10.19

10.82

11.09

12.82

11.97

11.0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0.31

10.50

11.07

11.61

10.94

11.40

8.11

9.03

杂项商品与服务

4.66

4.83

3.21

2.66

2.67

2.72

2.73

2.79

资源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计算所得

图2中国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I图3中国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II(比重)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人均6668.13元,上升到2007年的26821.60元,消费水平已得到极大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很低,亚洲开发银行(ADB)在近期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排在世界第128位。

从消费结构来说:

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2778.83元上升到2007年的10790.22,可见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已得到极大提高,食品消费比率由2000年41.67%下降到2007年的40.23%。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可见,中国居民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这主要是由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拉动的,但是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为2008年的37.3%,达到了国际衡量标准中的富裕阶段,间接反映出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

居住消费明显增加,由2000年人均596.41元上升到2007年的2051.99元,消费比率也由2000年10.46%上升到2007年的14.95%。住户条件不断改善,平均每人现有住房使用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但由于占绝大比率的低收入与其价格差距较大,短期内还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购买力。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

衣着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720.95元上升到2007年的2972.35,其消费比重由2000年8.94%下降到2007年的7.65。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将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由于衣着消费的绝对量在增加,人们在衣着消费中更加追赶时髦,更注意质量和款式。这些均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

2007年人均家庭用品消费支出为4010.59元,约是2000年697.63元的5.7倍,其上升幅度是消费结构组成中最大的,这说明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已得到极大提高。但其消费比率却由2000年5.90%下降到2007年5.17%,这说明大部分家庭己经购买彩电、冰箱等耐用电器,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耐用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必将越来越快。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消费增加迅速,分别由2000年7.24%,10.81%上升到2007年9.09%,11.08%。前者说明因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使个人医疗负担适当增强。后者说明为方便生活,节省时间的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迅速进入居民家庭。

娱乐文教消费总量在不断提高,由2000年人均393.52元上升到2007年1386.08元,这说明中国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用于娱乐消费、旅游支出都有明显增长。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闲暇时的娱乐,诸如旅游、度假等已成为消费热点。并且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望子成龙,加大对子女培养教育的投入。还有就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学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但从消费比率来看,文教娱乐的消费比重开始逐年下降,2006年仅为8.11%,这与国家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政策有关。

4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章节首先对影响消费结构的变量,包括社会保障水平、受教育水平、技术进步、利率、人口结构、城市化水平,进行单位根检验;接着把这些变量与消费结构的变量包括食品、居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衣着、交通通讯、杂项,放在一起进行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分析。

4.1单位根检验

表2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单位:%

年份

SS

GHEP

RD

R

DR

UR

2000

1.53

1.02

1.00

2.25

29.9

36

2001

1.81

1.12

1.07

3.06

30.0

38

2002

2.19

1.27

1.23

3.47

41.7

39

2003

1.96

1.51

1.13

2.52

40.5

41

2004

1.95

4.14

1.23

2.25

38.6

42

2005

2.02

4.53

1.34

2.25

40.1

43

2006

2.06

4.95

1.42

1.98

38.3

44

2007

2.18

5.45

1.49

1.98

37.4

45

注:SS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GHEP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RD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量占GDP的比重;R是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DR是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UR是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利用EViews3.1对上述6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变量ADF检验

变量名称

ADF检验值

P值

(C,T,N)

临界值

1%

5%

10%

D(SS(-1),2)

-2.965013

0.0251

(0,0,0)

-3.0507

-1.9962

-1.6415

D(GHEP(-1))

-1.926497

0.0954

(0,0,0)

-2.9677

-1.989

-1.6382

D(RD(-1))

-2.127608

0.0709

(0,0,0)

-2.9677

-1.989

-1.6382

D(R(-1))

-2.940666

0.0217

(0,0,0)

-2.9677

-1.989

-1.6382

D(DR(-1))

-2.743578

0.0288

(0,0,0)

-2.9677

-1.989

-1.6382

D(UR(-1),2)

-8.660254

0.0001

(0,0,0)

-3.0507

-1.9962

-1.6415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Eviews3.1的检验结果表明GHEP、RD、R、DR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平稳的,而SS、UR是二阶平稳的,同时也说明这些变量本身是不平稳的。因此,不能对这些变量直接进行回归,本文采取因果检验与相关系数来进行实证分析。

4.2因果检验与相关系数分析

选择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与用品、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杂项开支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作为中国消费结构的结构变量,分别记为Y1、Y2、Y3、Y4、Y5、Y6、Y7、Y8。

用Eviews3.1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见表7。

表4:结构变量ADF检验

变量名称

ADF检验值

P值

(C,T,N)

临界值

1%

5%

10%

D(Y1(-1))

-3.725314

0.0204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2(-1))

-3.116793

0.0356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3(-1))

-4.947263

0.0078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4(-1),2)

-3.598566

0.0368

(0,0,0)

-5.8034

-3.7441

-3.0339

D(Y5(-1))

-4.353490

0.0073

(0,0,0)

-3.1714

-2.0056

-1.6458

D(Y6(-1),2)

-3.603050

0.0367

(0,0,0)

-5.8034

-3.7441

-3.0339

D(Y7(-1))

-3.118931

0.0356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8(-1),2)

-6.285693

0.0081

(0,0,0)

-5.8034

-3.7441

-3.0339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结构变量Y1、Y2、Y3、Y5、Y7是一阶平稳的,Y4、Y6是二阶平稳的,同时说明这些结构变量本身是不平稳的。

4.2.1食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表5:食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Granger因果检验

变量

零假设

滞后期

F

P

结论

Y1

SS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2

0.01579

0.98457

接受

SS

Y1不是SS的格兰杰原因

2

67.1668

0.08596

拒绝

Y1

GHEP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4.53328

0.1003

拒绝

GHEP

Y1不是GHEP的格兰杰原因

1

0.03207

0.86658

接受

Y1

RD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0.54146

0.50265

接受

RD

Y1不是RD的格兰杰原因

1

0.42696

0.54914

接受

Y1

R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1.49549

0.28849

拒绝

R

Y1不是R的格兰杰原因

1

0.17164

0.69991

接受

Y1

DR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0.06458

0.81192

接受

DR

Y1不是DR的格兰杰原因

1

0.01062

0.92288

接受

Y1

UR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2

0.92002

0.59339

接受

UR

Y1不是UR的格兰杰原因

2

0.04539

0.95748

接受

从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9.97%,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食品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1.15%,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食品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1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6:食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

Y1

-0.4118

0.272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1(总消费中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是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且起到负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中国的教育水平越高,人们的总收入水平随之提高,且消费观念更加科学化,在保证基本的物质消费条件下,更增加了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在食品消费绝对量增长的同时其比重呈下降趋势。

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其消费水平仅达到温饱,正处于向小康社会奔进的发展阶段,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现阶段食品消费结构与教育水平等变量的相关性还不是很显著。

4.2.2衣着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衣着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63.50%,抚养比是食品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选择DR来进行实证分析。Y2与其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7:衣着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DR

Y2

-0.705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2(总消费中衣着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是DR(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且起到负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少年儿童与老年人都是消费大于当期收入的人群,缺乏收入作为消费的支持和后盾,该类人群所占比越大,人们的消费压力也越大,用于衣着这类可多消费可少消费的物品来说其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自然随之减少。另外,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对衣着品牌和款式的追求也不是十分强烈。

4.2.3居住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97%,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居住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技术进步率即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总值的比重是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91%,技术进步率是居住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是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1%,城市化率是居住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D、UR三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3与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8:居住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D

UR

Y3

0.6533

0.7244

0.6907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3(总消费中居住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RD(技术进步率)、UR(城市化率),且都起到正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技术进步率越高,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伴随的收入越多,对住房这类高消费需求也越大。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对住房的需求也十分强烈。

4.2.4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是家庭设备与用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75%,社会保障水平指数是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家庭设备与用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72%,技术进步率是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SS、RD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4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9: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SS

RD

Y4

-0.6462

-0.5628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4(总消费中家庭设备与用品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SS(社会保障水平指数)、RD(技术进步率),且都起到负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国家对居民的相关补助越多,像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购买家庭设备与用品可以减免13%的费用,由当地政府部门给予补偿等。另外,技术越进步,家庭设备与用品越先进,其耐用性越高,当人们已经购买了所需家庭设备用品后自然不会再轻易购买此类用品,因此,其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作用有限,以上检验出的相关性不是十分显著。

4.2.5医疗保健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是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8%,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医疗保健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是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3%,城市化率是医疗保健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UR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5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0:医疗保健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UR

Y5

0.6515

0.663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5(总消费中医疗保健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UR(城市化率),且都起到正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人们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注重对身体的健康保养,另外,城市化进程越快,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城市里较好的医疗保健水平,但其消费价格也较高。

4.2.6交通与通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交通与通讯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4%,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交通与通讯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交通与通讯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3%,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交通与通讯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6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1:交通与通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

Y6

0.5841

-0.5022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6(总消费中交通与通讯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R(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前者起到正的作用,后者起到负的作用。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中国的教育水平越高,人们更注重信息之间的交流与交通的便利,对交通与通讯的需求越强烈。另外,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越低,人们用于储蓄的资金越少,消费越旺盛,汽车、手机、电脑等交通与通讯设备已成为消费的热点,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利率越低在交通与通讯方面的支出越多。

但由于交通与通讯设备的使用期较长,已经购买了的消费者除非特别的爱好与追求不会再轻易购买同类产品,因此受各因素的影响有限,相关性不是十分显著。

4.2.7文教娱乐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2%,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技术进步率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74%,技术进步率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5%,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7%,城市化率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D、R、UR四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7与这四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2:文教娱乐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D

R

UR

Y7

-0.5264

-0.5483

0.5009

-0.414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7(总消费中文教娱乐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RD(技术进步率),且起到负的作用。这可能是与近几年国家实行的教学娱乐改革有关,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娱乐事业的发展,在教育娱乐方面的投入越高,居民个人在该方面的投入自然越少,因此,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和技术进步率对文教娱乐结构变量起负的作用。

虽然,现在的家庭更加重视文化培养和生活娱乐,对教育质量和生活乐趣的投入越来越大,但由于家庭人口数的减少,越来越多的是3口之家,文教娱乐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变化不大,且其也具有一定的消费刚性,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有限,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

4.2.8杂项开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杂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57%,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杂项开支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选择DR这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8与这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3:杂项开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DR

Y8

-0.904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8(总消费中杂项开支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是DR(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且起到负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越大,生活压力越大,将收入来源主要用在必需品上面,用于不十分紧迫的杂项上面的开支自然受到约束,其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自然越小。

4.3小结

社会保障指数、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技术进步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城市化率,通过这些变量的单根检验以及与消费结构变量的因果检验及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下面“+”表示影响因素对结构变量正的影响,“-”表示影响因素对结构变量负的影响):

(1)影响食品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

(2)影响衣着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

(3)影响居住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技术进步率(+)、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城市化率(+);

(4)影响家庭设备与用品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社会保障水平指数(-)、技术进步率(-)、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

(5)影响医疗保健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城市化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6)影响交通与通讯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7)影响文教娱乐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技术进步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8)影响杂项开支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

5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消费结构变量及影响因素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及相关系数的检验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各自的主要因素,针对上面分析的结果,给出以下建议:

1、对消费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宽度

3、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控制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进一步扩大

4、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5、降低利率,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6、加快城市化改革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档次

参考文献1 王芳.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经济纵横,2007(2):106-107

2 张黎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现代商业,2007(24):230-231

3 晏民春,杨桂元.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3):72-76

4 易月辉,孙凤.地区差异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预测,2000(1):66-7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