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礼仪

时间:2023-03-06 15:57:18

导语:在文化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礼仪

第1篇

关键词:仪态礼仪 传统文化

现代礼仪规范了人们在仪态现象方面的行为举止,它是从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塑造每个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仪态形象,开放带来了东西方礼仪规范的趋同,但传统的文化不会因为开放兼容而消失,反而会在某些方面更显其独特精神。纵观历史,我们不难从现代礼仪规范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言之,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精神,传统是民族精神具体化的制度、习俗等。中华传统文化是内敛的文化,它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最突出的特质是要做“谦谦君子”,所谓“君子慎独”“仁爱”都是建立在内敛基础上精神层面的塑造完美人格的行为标准,这种内敛的文化在礼制原则上又表现出高度的自谦。“温、良、恭、俭、让”是君子之人的行为准则。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尊重。就如侠客交锋,出剑的侠客总是在对方出手后方才拔剑出鞘,以守为攻,不温不火方显侠义之气。

称呼之礼,首在尊人抑己。人与人交流,称呼对方是交流的第一步,称呼不当,会为进一步的交流造成阻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就能做到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尊”“贵”显而易见是抬高对方,“敝”“在下”则是把自己放低到再下一个层次,明明自己的家人颜值很高,却偏要谦称“拙妻”“犬子”“小女”,中国人的自谦可谓是到家了,但这并不影响自身的形象,抬高了对方也彰显了自己,双赢的策略。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又要彬彬有礼。一般性打招呼,传统上行拱手礼。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进门与落座时,主客互相客气行礼谦让,行的是揖礼,称之为“揖让”,揖让时要低头,上身略向前倾,我们的老祖宗同样倡导“揖要深”。身份再高的人也要回礼揖让。

入座之礼,不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座次都讲究井然有序,面门、居中、东向,尊卑自现、主次分明。诚然如此,所谓的西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席”,被推举为西席的人,在入座前要对在座的人拱手致意,感谢大家抬爱,方能入座,这叫“承让”入座。

行走之礼,尊者居中、前行,是通行的礼仪规范。西方人讲究挺胸抬头昂然阔步。我们的文化传统则内涵更加丰富。君子行路要四平八稳,取意在心性的平和,性格的健全。在长者、尊者面前,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节。首先要放低姿态,低眉垂手而立。古代有“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孔鲤过庭”这个历史典故大家都熟知,作为儿子,孔鲤每次经过父亲堂前,都是“趋庭而过”,在父亲大人面前,他必须表现出他的谦恭,;《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同样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有脚疾的触龙,面见太后之时“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这种传统,还体现在乡间民俗里,即便是寻常百姓之家,那小小的门槛,也不是随意能踩的,须是迈过方是正式的入门。这迈就意味着礼的存在。

第2篇

上街购物,与卖家砍价半天,终于将目标购入囊中,结果“小姑娘,你好厉害!这次生意我没得赚的!”我心里反问:我有那么小吗?

家中电话响起,传来“阿姨!XXX在吗”,心里再次问自己:都被人叫阿姨了。原来称呼对我这么重要。

称呼是一种文化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而称呼则是最能代表礼仪的一门学问,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年代都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皇帝的叫法就有主上、主公等,秦朝的宰相演变到清朝就是大学士、军机大臣……称呼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特点。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什么?……”还记得小时候大街小巷都在放的这盘磁带吗?伴着孩子的歌唱声,一个个称呼被灌进耳朵“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曾有外国友人说中国的亲戚关系太多,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他们很茫然,只是没有想到,困扰外国友人的问题今天也困扰了我们。春节前,网上流传的“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颇受年轻人的追捧。这也难怪,当年父辈们家中哪个不是几个孩子,如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曾经的叔叔、姨姨、舅舅的称呼越来越少,难怪有人担忧地说,多年后,孩子面对这些亲属称呼将会茫然,不知所谓何意。

在古籍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初年,有一性格开朗的江南名医庄伯和,他的朋友也是当地的名士李庸派家僮送给他一封书信。家僮呈递书信时,不慎叫出了这位名医的名字。对这种失礼行为,当时的文人一向都看得很重,庄先生也是非常不满。但他并没有当面加以指斥,而是采取了一种巧妙方法予以惩处。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对这位家僮说:“你们老爷要借我的药磨用一下,叫你把它背回去。”并随手书写一份回函,要他转交。家僮背着沉甸甸的药磨,气喘吁吁地回到家里。主人先是一怔,待看过了便函:“来人当面直呼姓名,实为无理,罚他驮运药磨两遭”,这才明白,遂立即命令家僮再把药磨背回去。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但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既复杂又矛盾,包括称谓在内的社交礼仪就是要更多尊重和更多喜爱,这需要双方有默契,才能叫得舒服,应得开心。

称呼是一门学问

称呼里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长辈的尊敬、人与人的亲疏关系、身份地位、财富情况等都能从这小小的称呼里体现出来。

在《红楼梦》中,冷子兴与贾雨村有过一段对话:“……上一辈的(名字)却也是从弟兄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若“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这女学生”即林黛玉。因为她要避母亲贾敏的名讳,所以,每逢遇到“敏”字,便念作语音相近的“密”,而书写时则故意缺一两笔。这类规矩,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对于长者、尊者不直接称名,大体上还是坚持的,只是,做法上有所变换。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在的称呼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平等。在一个文明而优雅的社会,称呼文化是不能忽视的。“称谓”是反映人际关系的一门学问,越能掌握这门学问,对促进人际和谐越有帮助。

称呼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文明、精神风貌、社会特点的直接体现。所以了解称呼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了解这个社会。正常的称呼应建立在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一个称呼可以把人的距离拉近,也可以把距离拉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声称呼,在温馨中透着无尽的奥妙。

称呼是文明的标志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礼多不怪”、“以大为尊”,被父母带出去时,总不忘嘱咐一句“待会见了人,别忘记叫叔叔阿姨”。就在这一句叔叔阿姨声中,我们传承了称呼礼仪文化,也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

还记得当初从事出版行业后,第一次被人叫做老师的情景;更记得来北京后,时常听到“您”这个称呼的感动。曾经的文明称呼,在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年轻人对老人的无礼,孩子对家长的直呼其名、学生对老师的不尊敬……社会在进步,只是在进步的路程上我们丢掉了一些本该保存、本该发扬光大的美德。

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称呼是打开文化暗锁的钥匙,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称呼语最能反映社会历史变革,承载传统的文化信息。

第3篇

关键词:日本;礼仪文化;社交礼仪;饮食礼仪

一、日本的公共礼仪

1、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定

在日本,宽敞的马路上没人闯红灯,即使是没有人也不闯红灯,都是按照交通的规定停在那里等,尤其是当汽车司机看到马路上有行人来往时,会减慢车速停下来,让行人先走,我爸爸的一些日本朋友,第一次到常州来做客时,坐在出租车上都怕得要命不敢睁眼睛。而且日本人喝了酒自觉就都不开车,有一次,外公喝了酒开车,日本人死活都不肯坐上去。并且日本人行车从不超车。有一次,爸爸带我们去参加日本非常重大的“马资力”盛会,那是人山人海,汽车排得一眼望不到底,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超车,占道。更让我惊奇的是在日本几千人的盛会大家席地而坐,野餐,看演出,看烟花,走的时候地上居然没有一张纸,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局小的龙娃做得也很好,每次出去旅游,都不留一个垃圾。

2、日本人注重公共场所的文明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日本人更注重公共场所的文明。比如说,在日本,坐在列车上即使人再多也不讲话,有的看书,有的闭目养神,日本人在公共场合都不大声讲话,用手机时也是尽量保持小声以免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有一次爸爸带一个常州朋友去日本,在列车上说说笑笑,引起了全车人的注意。日本的小偷相对来说比较少,即使你把东西放在自行车里,自行车放在商店外面,不上锁也不会有人来拿,所以爸爸回到常州,我妈妈总要提醒爸爸这里是常州,不是日本,要看好皮夹。

3、日本人注重文明就餐

国家地域不同、文化风俗不同,饮食习惯自然也存在各种差异。日本传统的用餐方式是使用一张叫“御膳”的单人小膳桌。这种小膳桌其实就是一种带腿的托盘,置放于榻榻米上,用餐人跪坐着用餐。虽然近年来大多都是坐椅据桌用餐,但日本却仍然有不少的日式旅馆因其方便性,到现在仍然采用这种传统的小膳桌。此外,日本菜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菜都可以靠一双筷子来吃。主人上菜一般考虑客人的饭量,做到恰到好处,而客人将凡是自己夹起来的东西全部吃干净,对主人来说是一种礼节。盛汤的碗则一般选择一只手就能拿的大小,喝汤时用左手端碗,直接送到嘴边。吃饭的时候也一样,左手端碗,全部吃下,不留颗粒。日本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吃饭,都不能在桌上随意吐东西,而都应放到专用的碟子或碗里。而绝对不能随便乱丢,这样最后收拾也是比较容易的。

二、日本的用餐礼仪

1、用餐前后

日本地区常年经受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对自己还能存活,能有食物可吃都存在着感恩,对生命的感恩,对上天赐于他们食物都存在着感恩。在日本,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双手合十并说:我不客气了,我要开动了之类的话。日本人在吃饭前后都要说两句不同的话,用餐前要说 “Itadkimasu!”,意思是我开动了对这顿饭表示感恩;用餐后要说 “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我吃好了,感谢这顿美食。

2、用餐期间

日本用餐期间还会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日本菜的前菜有五种味道,以唤醒舌头上的味蕾。日本人的一餐饭包括一碗米饭、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如果已有很多饭菜放上餐桌,已令客人很难选手先品尝哪一道菜色。用餐的正确顺序是先喝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以,可是不要光吃同一道菜,应轮流品尝每一道菜肴,才是对主人的一种尊重。

3、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饮食礼仪似乎非常严厉,但日本人却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种吃饭的方式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十分震惊。以吃寿司为例,日本人习惯直接用手拿着一块寿司蘸一蘸豉油,然后直接吃下去,他们不会使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会直接从汤碗里把面吸入口中,而且肯定会发出一阵响声,根据日本人的用餐习俗,吃面的时候发出声音是代表面非常好吃也非常美味,这也是对厨师烹饪手法最高超的赞美。

4、日本米酒及日本茶

在日本,一顿正统的日本料理通常都有日本米酒,日本人喜欢在吃饭时喝米酒,他们通常会在互相祝酒后才开始用餐,即使客人不想喝,待客者都会希望客人可以喝一小口表示礼貌。日本人非常喜欢喝茶,在一顿饭的不同时间都会端上来不同种类的茶品。一般情况,饭前会端上来绿茶,吃饭期间会端上煎茶,他们对饮食中的茶还是很有讲究的。

以上这些就是日本人的饮食礼仪,虽然我们吃饭都更注重菜肴的口味及感觉,但是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他乡异客不仅要尊重礼仪文化,同样在饮食中也要注意他乡的饮食文化。

三、日本的请客礼仪

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待客之道自然也是有不同之处的。在日本,日本人一般不在家里款待宾客。如果应邀到日本人家中做客,在门厅前要摘掉帽子、手套和鞋。走进房门后男士的坐姿会比较随意,不过最好还是跪坐,上身要挺直;女士则要正跪坐或侧跪坐,忌讳盘腿坐。做客后要离开时,离开房间后再穿外衣。到日本人家中做客一般情况都要给女主人带一束鲜花,同时也要带一盒点心或糖果,最好用浅色纸包装,外用彩色绸带包好。日本人接待亲朋好友时,通常使用传统敬酒方式,主人在桌子中间放一个盛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个人的水中涮一下,然后将杯口在纱布上按一按,让杯子里的水珠让纱布吸干,这时主人把酒到满,双手递给客人,等待客人一饮而尽。

饮完酒后,客人也把杯子在清水中洗一下,在纱布上吸干水珠,同样斟满一杯酒回敬给主人。这种敬酒方式表示宾主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日本人的斟酒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酒杯不能握在手里,要放在桌子上,右手拿壶,左手托住壶底,千万不能碰酒杯。主人倒的第一杯酒一定要接受,不然会被人认为这是很失礼的表现。接下来再敬的酒是可以拒绝的,日本人一般不勉强人喝酒。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事先跟主人确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千万不要去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不好意思,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主人准备好的拖鞋,然后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座时,要背对着门坐,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除此之外,不要随意参观日本人住房,也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

在日本人的思想文化中还是特别忌讳男人进入厨房。另外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用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在告别时,要客人首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家之后,要打电话向主人报平安,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这就是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尊重每个国家不同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

日本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从日本的社交礼仪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礼仪的丰富之处,而且它充满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逐渐的为现代人所完善。日本人重视礼节,礼仪同样的在日本起到了维护时代秩序的积极作用,构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而日本人的一些文化也是为世界所学习的。

参考文献:

[1]高增杰;我观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2009年05期

第4篇

关键词:中式家具;礼仪文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94-01

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新的物质文明,而国际式的设计风格又再进一步演化,那时中国将会有更多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己民族的东西感兴趣,那时的中国人也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精神文明,重新需要体现自己文化特色的生活。因而,体现中华文化特色而又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要的现代中式家具将受到中国人的青睐。"作为设计师和学术界,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头,去探索适合现代生产、符合现代人生活而又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中国风的家具。"[1]现代中式家具是顺应这个时代而产生的一种家具设计风格,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体。而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体的现代中式家具,必须形成其新的理念和形式,赋予其新的传统文化内涵。虽然,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它仍然还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瑰宝。现代中式家具离不开礼仪这一文化特性。如果失去文化特性的现代中式家具,将不是完整的现代中式家具。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注入现代礼仪文化思想,也就是给现代中式家具输入血细胞,为现代中式家具运送氧气,增强免疫力和生命力。因此,从适应现代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上来看,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上合理运用礼仪文化,它有着必要性。

家具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伴随这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不断的发展,而礼仪文化则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性。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体现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准则的礼仪,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所在。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众多存在质量问题的劣质产品也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而在社会物质丰富的今天,为什么有的人道德却沦丧了呢?这也许正是礼制缺失的一种表现。礼仪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其目的也是为了营造一种适合现代人的礼制空间秩序,重新建立中国人在生活中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规范,提高国人的精神文明,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将礼仪文化的思想运用于中式家具设计的造型上,这种观点其实并非是一种空前的创造,而是一种借鉴,一次总结。礼仪文化其实在中国古典家具造型上已经有所体现,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家具是受到中国古代礼制的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类家具。面对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现代中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设计也应该要以现代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全新的礼仪文化的概念去指导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现代中式家具在造型上应该首先突破其宽大厚实的传统观念,摆脱古代礼仪文化中"三六九等"、"贵贱有分"、"男女尊卑"思想观念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以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主宾有别"、"长幼有序"、"男女有异"的现代礼仪文化思想,并合理运用到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造型上来。譬如我们可以尝试将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成一体的组合家具,从造型的大小、高矮、方圆中体现长幼、主宾、男女的关系,使之更具人性化。

家具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产物,生活的必需品。它除了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和实用这一功能性以外,还应该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功能。现代中式家具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正朝着实用、舒适、多功能、人性化等方向发展。而礼仪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及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影响到现代家具的设计。

我们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有必要把现代的礼仪文化思想引入功能的设计上来,使现代中式家具更具文化魅力。在现代中式家具的功能设计上,我们可以尝试引入"长幼有序,大小有分"的礼仪文化思想,也就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设计不同类型功能的家具,这也将会是现代中式家具显得更加人性化。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老人家具和儿童家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当我们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坐具时,它存在着不同高低变化,如果说它是一种礼仪文化的体现,不如说它是适合不同年龄或不同高矮人群功能上的需要。

现代中式家具比起中国古典家具而言,多了几分人情味,少了几分冷漠,多了几分浪漫,少了几分规矩。但是"座次"这个概念,还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中式家具的室内空间秩序。我们知道,一副完整的绘画作品在处理手法上,有主次之分、前后关系,也有疏密变化,更有主要的视觉中心。而现有的社会关系也是如此,有主宾之分、也有长幼之别、大小之差,更有男女之异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如果把它说成是礼制秩序,更不如说是万物和谐的一种规律,一种美的法则。

礼仪文化思想可以合理的运用于开发成套的现代中式家具的整体设计上。开发成套的现代中式家具,必须要事先考虑新时期的礼仪文化对整个室内空间礼制秩序的新要求,然后才进行家具造型、功能、材料、装饰上的设计。因此,要设计创造出具有新时期礼仪文化内涵的现代中式家具,必须要先对现代礼仪文化进行深入学习研究。

通过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礼仪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礼仪文化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合理运用有着必然性和重要性。从适应现代人的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角度来看,它有着可行性。从而得出,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我们有必要重视礼仪文化思想的结论。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礼制空间秩序,重新建立中国人在生活中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规范,提高中国人的精神文明,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第5篇

是指人际在社会交往中所应具有的相互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包括四个方面:1。礼貌2。礼节3礼表4仪式

1.礼貌:指言语谦虚,恭敬的表现

2.礼节:指在交际的场合迎来送往,相互问候,致意,祝颂,问候等这方面的惯用的形式

3.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内在的体现服饰等}

4.仪式:指在比较大的场合举行专门具有规范化,程序化行为规范等活动

二.礼仪的表现形式

⑴具有优雅的举止:指不说话的语言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站坐走表情

1.表情是指人的面部的表情,目光最能体现出来,对待客人需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眼光,切记不要用躲闪,游离不定,疲倦,敌视,冰冷,呆滞的眼光

2.公务凝视:瞧双眼

3.社会凝视:瞧双眼到唇的位置

4.亲密凝视:瞧双眼到前胸部位(工作场合适合)

5.手势:握手顺序:女士上级主人

餐饮业最忌讳的动作:不能当众抓头,掏耳朵,挖鼻,扯衣角,掏牙

6.致意:起立,举手,点头,歉身,脱帽

7.鞠躬:向小30度,保持身正

8.递物和接物:递物正面向对方,双手接物

9.进出房间:进门先敲门,出门轻带上

10.介绍和自我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⑵.礼貌的谈吐

1.声音美,语言适度,语调柔和,速度适中,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具有感染力

2.称呼:先生,小姐,女士

3.礼貌用语:A:问候语:你好,中午好……

B:感谢语:谢谢关照,帮助……

C:道歉语:打扰一下,久等了……

D:赞美语:太好了,了不起……

E:慰问语:您辛苦了……

F:提示语:请小心台阶……

G:应答语:好的,请梢等……

4.交谈基本原则:诚恳,大方平等,谨慎多思,朴实文雅,大方从容,不慌不忙,有问必答,不要忧虑,不要躲躲闪闪

语言的要求:准确亲切,幽默,机智,博学,流畅,同时要使用礼貌用语,善于学习,积累,总结来提高自己

谈话的技术:善于话题适时发问,少讲自己,交谈时弄清别人要讲什么,注意认真倾听,把握对方的心理,目光对准对方,要真诚的点头,精神焕发,不要左顾右盼,尊重对方,对对方一定要有问必答(如答不出,用含蓄,婉转或幽默,转移对方的话题)

谈话时禁忌:不该问的别问,不要指手画脚,不要议论对方

⑶.得体的着装

着装要和谐,得体

1.自身条件(身份,年龄,职业)

2.考虑场合(什么样的场合适合的衣服)

3.本身服装的搭配(皮肤白配黑,深色瘦的穿有横条的,胖的穿竖条的)

⑷.整洁的仪容

1.清洁:注意面容的整洁,口腔的清洁,鼻子的清洁,手的清洁,服装鞋的整洁

二.接待服务礼仪

⑴.总台,吧台的服务礼仪:让顾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玩的开心,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总台的仪表:仪容美观,仪表整洁,仪态大方

服务的礼仪:笑迎天下客,热情干练的为客人服务,对客人的提问要耐心的回答,对投诉要妥善解决(超出权限时,汇报上级),在客人买单时要迅速,准确和注意语言

餐厅服务员的礼仪:

注意自己的形象和仪表:端正服务态度运用贤淑的服务态度,仪表来赢得客人的认可

三语:尊敬语,问候语,称呼语

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脚勤

五声:迎客声,称呼声,致谢声,道歉声,送客声

三.服务态度的训练

什么是服务姿态:指服务在服务接待工作中身体活动的姿势,再从事坐立工作时:1.见到客人或领导要起身招呼。2.与客人谈话要垂手恭立或背双手,距离适当,不要靠它物,尽量不加手势。3.要进退有序,事毕要先后退一步在转身离开,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不要扭头就走。:

对服务员的姿态要求:自然,优雅大方。

餐厅常用的礼貌用语流程

1.第一时间见到客人:先生(小姐,女士)中午好,欢迎光临。

2.服务员:先生请坐,这边请

3.看到客人提重物时应主动上前,xx我来帮您好吗?

4.请用香巾

5.斟茶:(向客人询问)请喝茶

6.开胃小菜(请各位品尝)

7.xx不好意思打扰一下

8.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9.点菜:请问现在可以为您……

10.好的请稍等

11.介绍语(各位领导xxx好,我叫xx很荣幸……祝各位用餐愉快)

12.介绍酒水(我们的……)

13.打扰一下(拿酒给客人确认)

14.请示用语(上果汁时)

15.先生,你们的客人到齐了,请问可以上菜了吗?

16.上第一道菜时报菜名,如客人未用引导趁热吃

17.先生着道菜可以为您换一下小盘吗?可以为您分一下吗?

18.先生请问需要几碗饭

19.先生可以为您上点心了吗?

20.这些菜盘可以为您收了吗?可以给您上果盘了吗?

21.这是酒楼赠送的水果拼盘,请各位品尝

22.先生,谢谢这的帐单xx元

23.先生,这是找您的零钱和发票请收好

24.各位请带好您们的随身物品

25.谢谢您的建议,希望您下次来的时候我会做的更好

第6篇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文化,推广,传统文化

1 前言

跆拳道是韩国国民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1973年5月28日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成立以来,到2000年奥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走上了世界最大的运动舞台,并成为了风靡全世界的体育运动项目1。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当我们摒弃了所谓的繁文缛节,礼仪成了区别“野蛮”和“文明”的关键所在,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武术礼仪文化推广的基本模式,以求为武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 跆拳道礼仪文化的价值功能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这句话充分说明礼仪的价值。跆拳道运动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跆拳道练习过程,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礼仪不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实施它,在长期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逐渐将礼仪的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最常用的礼节表示方式是向教练、同伴敬礼。同时,跆拳道的礼仪贯彻到训练与生活始终,对于练习者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很好的作用。全社会都需要一个精神支柱点,也需要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舆论氛围,加强武术所倡导的进取有为的精神,为社会和时代所用。

借鉴跆拳道礼仪教育,传播传统礼仪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传统礼仪文化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的部分内容和要求对于人的思想和欲望有规约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意愿,更是因为其中也蕴涵着更为深刻的道德内涵。礼仪与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以礼相约能使个体加强道德修养,萌生羞耻之心,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传统文化的礼仪可以使国民养成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的个性。帮助国民调节他们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理智文明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将国民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的要求范围内。

3.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现在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复杂,既有正统的也有流变的,既有健康的也有陈腐的,既有中断的也有延续的,重要的是,它甚至连一个象征的、具有凝聚意义的仪式都不存在,事实近乎如此。中华传统礼仪没有得到重视、发展甚至被废弃。从这一点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相对高丽文化和跆拳道项目的礼仪传播是颇有不如的。

3.1学校教育抓质不抓量

    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只抓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硬件”的传授,而忽视了“软件”的教育,即传统文化如语文、历史、政治、武术等课程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知识、章节、招式,却没有给学生灌输量的东西如传统礼仪以及那些比技术更深厚、更重要的传统思想、内涵和精神。然而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结果,学生在每堂课上只学会了一些空洞的、没有灵魂内容。却没有懂的传统真正内涵:“对礼法的恪守,对正义的忠诚”。学生在课堂对老师的礼节也只是表面却没有内涵,不是怀着敬意和尊重而只是点头,敷衍行礼。变成了一个有礼无德的人。学校道德礼仪的教育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却使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却失去了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3.2应试教育重物轻人

    应试教育在当今占据了话语权,但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唯考试论导致学生在最重要的黄金时期不能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尊重和被尊重的权利,这种畸形的实用主义,不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夺标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思想不断侵蚀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表现为“务实性”和“功利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受到做人处世的能力教育,步入社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传统礼仪虽不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万能钥匙,但它重义轻利、尊敬谦让等内涵足可以使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4.借鉴跆拳道礼仪文化的推广模式

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礼仪道德体系:如让学生从心里接受礼仪,在教学中践行传统礼仪使行,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4. 结语

传统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传统道德,传统礼仪就是传统文化的最好佐证。我们要学习跆拳道礼仪推广的优秀模式,把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道德传承下来并推广到世界去,只有通过礼仪教育,世人才能有机会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只有加强传统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大传统道德礼仪的推广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中华的本质。当然,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的形式上,还有在乎于国人的思想、心灵,在乎于我们的内心对礼仪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汤立许,等.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2]张令.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刍议[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 11(5)

[3]曹琼瑜,等.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12(2)

第7篇

[关键词]民办学校 礼仪文化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46-02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礼仪文化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礼仪在文化教育之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

社会各个阶层都感知到了缺乏礼仪方面的教育对人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知书达理”本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现在的状况却是,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学生不知道尊重老师,人和人之间普遍缺乏尊重。尊重是通过礼仪来表达的,尊重没有了,礼仪也就不存在了。行为失范和道德水准下降,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病。加强礼仪文明的重建和礼仪文化的教育已是十分迫切。

二、民办教育更要重视礼仪文化建设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重视学校礼仪文化教育,努力培养自主特色的礼仪文化课题,有着比公立学校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和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民办学校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这种教育市场的竞争不仅存在于民办教育学校之间,而且现在在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应付自如,不仅要很好地生存,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表面上看,学校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学校的经济实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绩、学生生活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学生就业升学水平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一个学校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有没有创新特色的校园文化才是民办教育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而要走出一条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之路,礼仪文化建设这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民办学校的发展开始由规模效应转向品牌效应,并且慢慢地步入了理性、健康的发展之路,没有内涵的学校终究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我国民办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和客观,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也日趋规范和严格,特别是民办教育的承办者和管理者也日趋成熟和科学,民办教育已经度过了仅仅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漂亮的校园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甚至是违背事实的教育承诺来招揽学生的时期,如今的民办学校已进入了由规模效应向品牌效应转变的时期,学校必须走出一条有自主内涵的理性健康发展之路。而礼仪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很好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也能更好地展示个人魅力。

第三,虽然我国的民办教育仅有20多年的短暂历史,但是它却经历了许多风雨,一些民办学校倒闭了,一些民办学校艰难维持,而一批民办学校在风雨中经受住了考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对这一批学校的考察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总是能够着眼于未来,遵循科学教学规律,高度重视学校礼仪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那一些倒闭的民办学校往往是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违背科学的教学规律,不重视学校内在素质的提升,把学校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

三、民办教育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一)民办教育办学有其先天的优势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教育的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较少地受到办学历史、传统的限制和业已存在的师生消极关系的影响,所以民办学校有很强的主导性,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自己的办学理念来办学。在办学体制上也更为灵活,学校的管理者享有充分的自,无论在办学资金的有限调度上,还是在职工的任免上和部分课程的设置上,都有比较大的操控空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文化建设上,物质文化的建设、文化社团的组建及重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可以集中人、财、物等力量,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的突破。民办学校的生源范围比公办学校的要广,老师更是来自全国各地,这些老师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差异明显,天南地北的老师聚在一个学校,带来了全国各地背景不同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教育理念,多元文化的冲撞融合有利于形成一个民主、开放、现代的学校文化氛围。

(二)民办学校有其先天优势的同时也会具有一些先天的不足

短暂的办学时间导致缺乏深厚的底蕴和厚重感;生源的压力导致学校的文化建设急功近利;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高流动性也是学校没有一个稳定的文化建设团队的重要原因,所以作为民办学校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健康的用人机制和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

四、如何加强民办学校的礼仪文化教育

(一)老师教育应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以身示礼”,只有让老师懂得并遵循礼仪文化,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礼仪文化教育。这一点在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每一年欧柏泰克学校的管理者都会邀请专业的礼仪文化教师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只有老师们把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学生们才能把礼仪作为一种习惯。第二个方面,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内的礼仪教育,是学生系统接受礼仪知识教育和训练的良好途径。要加强礼仪课程教学必须要健全礼仪教师队伍,丰富礼仪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并且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入学的新生围绕个人仪容仪表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自律礼仪等方面进行;中年级的学生以礼仪实践、礼仪主题活动为主;毕业生以形象设计、面试礼仪、求职礼仪、入职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职业礼仪等为主。如果能够以这种分阶段的课程来进行礼仪文化学习,学生们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会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因此我们看到在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的课程里有一门专门的礼仪文化教育课程――职业导向训练课(简称COT课程),并且把这个课程按照年级来分阶段进行学习,学生在专业课程的教育和训练下,获得了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二)开展礼仪文化主题教育

礼仪不仅是塑“形”的工程更是塑“心”的工程,它需要滴水穿石的耐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培养,所以对于学校来讲需要架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全面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配合,进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教育。主要围绕感恩、诚信、公德、责任、尊重教育等方面进行教育。比如,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就经常开展感恩励志讲座、感恩作文比赛等活动,来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

(三)开展校园礼仪文化社团

校园文化的建设跟学生组织和社团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就要从学生自身做起。比如:以学生组织或者礼仪社团牵头开展文明礼貌评比、寝室文化评比、教室文化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校荣辱观。在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就成立了校园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通过优秀学生的带领使礼仪教育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四)引导学生参加礼仪实践

礼仪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要落到实处。在进行系统礼仪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因此,在礼仪行为规范训练时就要创设情境,比如进行“如何做客”的行为训练时就要要求学生准确用好“您好”、“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并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让座、开门,端正走姿、坐姿等,使学生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落落大方。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在全校制定了一个早迎制度,早迎队伍由老师和学生会的干部组成,每天早上用“早上好”“老师好”等文明用语打招呼,让每天上班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礼仪文化的氛围,并且在学校成立了礼仪小组,让礼仪教育之风随着礼仪小组的步伐吹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在当今和谐的主题之下,礼仪文化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一种说法:进入新世纪必须要拿到四张通行证――会电脑、会外语、会驾驶、会礼仪,为了培养符合新世纪新型人才标准的学生,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使学校的发展更科学化、健康化。

[ 参 考 文 献 ]

[1] 社交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黄帝陵庙,是中华儿女众望所归的祭拜之处。每逢清明佳节、九九重阳节,黄陵圣地人山人海,以最隆重的仪式祭奠开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轩辕黄帝,表达炎黄子孙对老祖宗的一片赤诚之心。炎黄子孙祭祀黄帝的传统习俗,主要分公祭、民祭和遥祭三类形式。官方祭祀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祭奠后一直延续下来,之后历代统治者或领导者,每年清明节都要躬身或派官员到黄帝陵祭奠,这就是公祭。自春秋战国后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大型公共活动,随之相关的祭祀礼仪也逐步隆重,其在史书中屡见不鲜:东汉时,“先立秋十八日,郊黄帝,是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白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乐奏黄钟之宫,歌《帝临》,冕而执干戚,舞《云翘》、《育命》,所以养时训也。”北魏时,“明元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唐时“,武德、贞观之制……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明代洪武三年“,谴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凡三十有六。各制衮冕,函香币,谴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谴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物,陵寝发者掩之,坏者完之,庙敝者葺之,无庙者设坛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岁时祭祀,牲用太牢。”清代顺治初,“建都城西阜成门内……届日,大臣一人祭正殿,殿祀伏义,神农、黄帝、少昊,……凡廿一帝,祀以太牢。”

如今,清明节被国务院定为公祭日,每逢这天,海内外华夏儿女,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陵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偿敬祖感恩之情。祭祀轩辕黄帝陵的活动,民间百姓也从未间断。相传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黄帝逸仙之日,每年的这一天,黄帝陵附近及邻县的民众,都纷纷拥上桥山,举办规模宏大的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他们不拘形式,不论贫富,用自己最虔诚的礼节祭祀先祖。民祭的主要仪式有致辞、奏乐、鸣放礼炮、敬献花篮、敬拜上香、颂读祭文、进行舞龙武术等表演。整个仪式既庄重严肃,又热烈欢快。前来祭祀的代表颂读祭文时,配有古乐,声情并貌,令人深为感动。而祭祀告成前举行的舞龙武术等表演活动,群众参与性强,也很具观赏性。遥祭主要是针对海外华侨、台湾同胞来说的。每年清明节都举行遥祭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故土的眷恋。在台湾遥祭活动由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举办,祭礼仪式隆重,参加者众多。男士着长袍马褂,女士着旗袍长衫,虔诚得向祖先敬奉香烛祭品,恭行三跪九叩大礼。每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源头,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其祖先。祭祀黄帝的礼仪留下的记载只有用太牢,即上供是用牛、羊、豚三牲的高规格。借助宗庙祭祖的礼仪,可考知其大概。在具体的祭祀之前,要斋戒沐浴,准备礼乐祭器,穿着礼服,荐新上供。有牺牲、粮食、酒为供品。规定“牺牲不成,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杀牲是要亲自监视,保证鲜活,上供是要先盥手,再拜行礼三献。事死如事生,由此可见祭祀者之心诚恭敬。

二、祭祀黄帝与礼仪文化的关系

用祭祀的方式来缅怀祖先、纪念对民族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使之流芳千古,激励后人,这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特色之一。“礼”和“仪”合称“礼仪”。“礼”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中交往相处时应按各自身份遵循的行为规范,“仪”侧重外在形式,以体现“礼”的精神,使“礼”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积累,凝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定式。从做人到治国,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繁文缛礼为之规范,所以有“礼节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唐代孔颖达讲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古至今“,华夏”代表着一个文化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便是“礼”和“仪”。两千多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华儿女经过长期努力和奋斗而赢得的美誉。中国礼文化绵延数千年,它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黄帝陵祭祀的关注和支持,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已成为国家大典,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关于祭祀的方法和效果问题争论颇多。有的学者认为祭祀炎帝、黄帝是封建迷信,为他们修陵造墓搞纪念活动大可不必,国家公祭黄帝不利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毋庸置疑,这种看法是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否定,也是对黄帝祭祀文化内涵的无视。黄帝祭祀的本质不是古史研究,更不是宗教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

也有的学者认为,祭祀黄帝应该把”心祭”和”形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想的祭祀活动,对于仿古的祭祀礼仪只能借鉴一二,最好不要全盘效仿,而应放在建设符合新时期的新礼仪上。当然,古代的“礼”与现代的“礼仪”所涵盖的范围差别甚大,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即均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近些年来,由于传统文化不断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承继得越来越少,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也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并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是文化的一种传承,而不是随意就能与古代礼仪相割裂开的。在目前的祭祀礼仪中,由于缺乏文化底蕴,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不管是民间礼仪,还是官方活动,因没有一套健全适合的礼仪章法而使得祭祀礼仪相对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由于没有一部国家颁布的礼仪规范,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一些方面的严重失礼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文化形象。因此我们说,礼仪属于一个文化范畴,它不但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体现了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么大的一个题目要讨论清楚并非一件易事,而真正让它系统化和规范化就更是一个异常艰巨的社会工程。

第9篇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