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20
导语:在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微课;应用
“微”事物是时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在快节奏的环境中所开发出的新兴事物。微课是在课堂上运用短小的多媒体资料完成教学内容信息传达的一种形式,一般这些信息传递的时间长度不会超过十五分钟,正是由于这种“微”特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但同时也是由于这种特点使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制作录像、PPT等教学资料使老师面临了更多的压力。这就导致了目前微课应用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小学语文的教学注重的是语言、文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最直接的传达许多语文课程知识点,但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和理解仍然非常重要,这就对教师微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现状
第一,微课教学的应用效果。根据对小学语文微课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微课的应用基本上只出现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进行的时候,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存在,这种教学状态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教学水平提高不明显,仅仅是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小学语文老师对微课的认识程度。根据对小学语文老师的调查显示,关于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相对普遍程度较高,但对于微课教学科学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弱,甚至有些教师对课堂上使用的微课资源并没有微课这一概念的意识,专业性的微课教学模式更无从谈起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是将微课课件直接做为一种资料来将课堂要传达的信息生动化、动态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对微课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仍然缺乏。
第三,小学语文微课教学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模式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来对待,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很低;其次由于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使得微课教学这种有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提升水平较差;再次教师对微课的全面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将微课运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而是仅仅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最后在微课课件的设计上,教师没有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使微课丧失了原本强大的教学促进效果。
第四,微课应用问题形成的原因。小学语文由于难易程度相对较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关注度较弱,没有科学的微课教学意识;微课做为一种新兴事物,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培训缺乏;微课的设计任务工作量大,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更多的教学课件设计等。
二、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教学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兴趣较低,而微课有效的结合多媒体工具,将书本上死板的内容灵活化,无疑会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明确课件的设计原则,然后才能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明显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首先,坚持“微”原则。“微”原则就是要求微课的设计短小精悍,占用时间少,课题小,选择某一个有针对性的小课题,进行简单的课程设计,然后利用PPT或者影像等形式进行制作,将其讲解的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
其次,坚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心的转移,逐步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上来,微课的设计也不例外,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特点,进行课件设计,可根据小学生比较喜爱的色彩搭配、图案风格等,完成微课设计。另外微课设计选择的资源和内容也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与小学生年龄阶段接触比较密切的资源,以提高他们的接收率。
再次,互动性原则。课件的设计不能够只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划定教学课题的选择,还应当根据互动性原则,加入吸引学生,并引导其进行主动思考的元素,与学生实现充分互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微课设计中还可加入丰富的趣味性内容或图片,让学生在不断接触微课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渐渐形成固定的接收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微课设计实例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进行具体的微课设计,以下以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为例进行课件设计。
首先,明确微课设计的目标,即微课课题。这篇课文主要是在描写植物的生长,在文中细节描述了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特点,以及其“会爬”的生长特点。这篇课文要传达给学生的就是观察事物的细心和耐心,因此就以此做为目标来设计课件。
第二,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分析。《爬山虎的脚》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植物的“脚”以及爬行的动作形态,是他们的关注点。
第三,微课内容设计。本次设计以PPT的形式来展示爬山虎的细节形态,选择植物的各个结构、细节图片做为资源,结合生动的文字说明,让课文制作成为图文并茂与动态图片并存的微课件。
第四,实施教学。制作好的微课需要提前在学生面前播放,但不加入讲解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对各个细节的观察;然后在课堂上对整个微课进行详细的解说,细节的回放等,并与学生及时交流和沟通,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结束语
微课教学对小学语文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提升方式,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针对性改进设计方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一、建立新的“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的,长次以往,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有成规,对于这样的学生谈创造谈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反之,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同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为“导游解说式”模式课堂教学,教师以“总导游”身份谈话导入,教学一开始就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分设导游甲,导游乙调动学生主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主体参与兴趣,锻炼主体参与能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由此他们的参与能力由此提高,而且兴趣越浓厚,参与意识也就越强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锻炼主体参与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创设良好教学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我听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他课前准备好录音,我认为此法使学生削弱了视力干扰,大脑高度集中,一切外界信息由双耳承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另外,还可以突破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出课堂,走到大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死读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的背景下学习,也可以把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课内课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充分和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选用录音机、投影仪、录象机和微机把河山,太阳,地球等通过电教等手段形象地展现再学生面前,音像结合,直观生动,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的?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些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扒住墙的过程。同时配上声音,解释这些现象,会很形象直观,有趣味的。
第三,改变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体参与能力。语文课堂上,注重听觉训练,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课变成一个讨论的场所。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但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何乐而不为?
第四,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和教具。教具使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会使用,巧妙的用。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孩子对电灯、电视机、电话等还是熟悉的,如教《电》一课时,可大多数孩子没有见过水电站,不知道水电站跟电灯、电视机、电话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放映幻灯片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电站,以及水电站发出来的电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中的用处。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许多创作都是教师无法想象得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突发奇想”,鼓励学生“脱颖”和“越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索中学习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设“疑”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给学生讲《铁杵磨成针》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提出“针,非磨不可吗?”启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只研究铁棒能否磨成针,还是明白这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一个道理,一种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科学信息脉搏,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该给学生创造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见解,认真思索,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创新意识“火花”迸发。第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质疑。第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构建知识。第三,课堂上要留有自由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
关键词:日常教学;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58-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选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能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提炼而来。
一、在课堂学习中去发现主题
课堂具有生成性,要加强在教学中去捕捉确定语文综合学习主题的意识,适时捕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隐性资源,并以此为契机,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疑问中去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如在学习《母鸡》一文中,平时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母鸡,在老舍的笔下成为了一只慈爱、勇敢、负责的伟大母亲,同学们在深深体会这份母爱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的母亲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辞辛苦呢?抓住这个问题的契机我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王国中的母爱”这一活动的主题。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训练的重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每个单元的文章在体裁和写作特点方面都是相似或类同,因此,把握单元目标和要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融汇单元所学内容,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如在学完《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后,组织学生打印自己感兴趣的影色图片,做一张小报,或者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再者,可以从学科本身体系来引导学生确定知识内容的整合,如将三年级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和四年级《飞卫学射》《扁鹊治病》整合起来,让学生走进寓言故事。学完《渔夫的故事》后组织学生读民间故事,推荐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书《一千零一夜》。开展一次“民间小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
二、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主题
仅靠有限的课时进行语文教学是无法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取之不竭的源泉,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观察方式去观察、思考。他们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怀疑的精神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去产生研究的主题,如:错字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我们的名字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有的广告语让我们过目不忘?
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在事物或现象的表面,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从中提取出综合性实践的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这样的主题往往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在低段识字教学中组织孩子搜集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最“好看”的牌匾,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把标题抄下来,带到课堂上交流。
三、从学科联系中提炼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须打破学科框架,软化学科的边缘,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巧妙的寻找结合点,通过经常与学生对话,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学科“大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学生对植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让学生选种一株自己喜欢的植物,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查找资料或者请教身边有种植经验的人,了解植物的喜好,精心照料、培育它。定期写好观察日记。记述这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向科学老师了解植物的成长需求,植物的特点等。由美术老师指导画画,用画笔把植物生长的过程画下来……通过这样整合,让学生从多种方面汲取营养,综合的学语文。
四、从自然景物中去寻找主题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年四季,景色各有特点,在柳绿花红的暮春时节,引导孩子到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到书海中去查阅描写春天的诗句,再用自己的笔描绘多彩的春天。还可以从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入手,写出身边的美景。比如赤峰地区的代表红山文化,玉龙传说,传统美食都可以成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背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任意选择学习内容,于是“我是家乡小导游”“我为家乡旅游出点子”“我为家乡自豪”等学习活动应运而生。
五、在社会环境中寻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