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22
导语:在创新创业发言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科类;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我国的农科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科类高校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分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农科类高校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资源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包括在内。在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将农科类高校内部有创业教育经验的学科专家资源做一个系统的整合,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知识,大力挖掘农科类高校内部的教师资源,并将校内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要促进校企联合,将农科类高校内的专业教师与校外的相关专业的企业家联合起来,形成联合授课,使得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成为学生的老师,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经验与专业实践经验,与校内的教师团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校内的教师团队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校外的企业家可以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为学生指明毕业后的创业方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这些农科类专业的企业家大多都拥有自己的农场或者养殖基地,这也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
第三,在农科类高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创业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国的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农科类高校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这是农科类专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可以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更好的体现,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第四,在农科类高校开展 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学科的学习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着重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发农科类高校教学资源的方法
开发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强化教育、强化教学、强化实践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具体内容如下:
1.强化教育
对于农科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明确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这是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强化教学
强化教学主要是从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和实践操作的活动,要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农科类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增加农科类高校创业教育的课时,改变创业教育多数为选修课的尴尬局面。
3.强化实践
开发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说到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位学生营造可以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多组织相关专业模拟实践的活动,建立校企联合的模式,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赢得了创业模拟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农科类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在促进校企联合的方面,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企业家来到学校,由他们将自身创业的经验以及实践的心得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实际工作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便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创业。
三、总结
开发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能只依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努力,也要求校内各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协助开展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力开发校内的教学资源,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实践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人品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使之可以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伟.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人才.2013(3X)
[2] 聂会平.大学生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our country college sports industry has also ushered in the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due to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sports industr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the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of college sports industry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play.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industry, such as the attention is not high, lacks the marketization operation, path does not clear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not organic fusion and so 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universities, and ensur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关键词: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策略;高校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innov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266—03
0 引言
体育产业是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总体水平。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本已困难重重的高校体育四面楚歌。而体育产业化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的兴起,为高校体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全民体育的开展使得社会体育中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场馆设施和指导人员都不能满足人们空前高涨的健身消费需求,此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发展优势。文章结合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现状,探索适合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1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滞后,受关注度不高 在当代经济社会,高校教育具有公益性,更重要的是具有产业和投资行为的特征。但由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人们重点关注社会体育产业的探索和发展,未能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关注和了解尚且不足。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势必在政策、管理、资金上处于劣势。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化将是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2 管理混乱,缺少市场化运作的环境和手段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校体育运动开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体育产业不仅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目前,我国高校拥有充足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良好的物质基础,拥有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校领导层仍未对高校体育产业有充分的认识,致使高校的体育设施和人才等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高校在进行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比较简单,没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扩大经营,未能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获取更大的利润。高校体育产业管理混乱、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无相应的经营策略和激励机制,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原则、研究阶段、创新研究、研究注意事项四方面,分析了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案例教学法创新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反映职业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管理型”高等法律职业人才。结合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创新研究。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
二、案例教学法的研究阶段
(一)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
(二)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四)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案例作为一种作品,大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开和案例的总结。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案例教学法的创新研究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当然,也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播放庭审录像,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对某一法学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各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模拟法庭。在学习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 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1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创业教育的重要职能近几年,衡水地区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都很快,双方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并逐渐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面沟通的融合之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不断输送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就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创业是人才培养的更高境界。没有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就无法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工作,更无从谈起人才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就可能出现学校培养的人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或出现大批只会纸上谈兵却无能力胜任真实工作岗位的情况,造成人才需求市场用工荒。反之,没有高职院校的人力和技术支持,企业也将是没有后劲和发展前途的企业,必将消失在改革的浪潮中。
2衡水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随着全国城市战略调整,衡水位于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这个新兴城市的后发优势凸显,发展前景广阔。而且衡水市政府大力实施百家高校产学研项目进衡水,败家企业纺织企业进衡水,百家食品企业进衡水的三个一百工程,特别是衡水市工业新区 10 多个著名品牌服装企业的集中落地进驻,对职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乃至衡水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3培养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寻找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切入点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从学校方面来讲利用企业资源和企业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实用性和时效性的人才;从企业来说,利用学校智力资源和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践技术和实践理念。这种双赢的模式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河北天泰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看到了衡水地区乃至周围京津冀周围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利用北大青鸟成熟且与市场接轨的软件培训课程体系,与学院深度合作,提出了上大学、不花钱、保就业、挣高薪的合作理念,企业垫付学费,学生入学签订就业协议等系列措施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多元参与,多方联动合作的混合职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来拓展广度和深度。政府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服务,企业将自身的技术、成果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且政校企三方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使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互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机制,让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转变,让区域发展有自主创新能力。
4.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职业教育新指导精神要求下,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造活力,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
4.2企业参与,发挥优势企业拥有先进设备、优秀人才和丰厚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学校应将这种优势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更多的企业元素。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企业引入学院,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毕业进入真正工作岗位铺平道路。
1984年,烟台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作为烟台开放的实验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成立。在这片荒凉的盐碱滩上,烟台开发区从零起步,成长为烟台对外开放的龙头。2012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2.5%,以全市1/60的土地创造了1/5的产值和税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54.28亿元,增长15.7%,占全市22.7%。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87.45亿元,增长27.6%,占全市34.2%。进出口总额270.01亿美元,增长1.6%,占全市56.5%。
融入全市发展战略,开发区发展思路清晰———坚持以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总方向,做高做强制造业、做亮做优服务业,打造经济结构清晰合理、产业结构高端强劲、城市个性鲜明朝气的创新型、现代化、靓丽文明滨海新区。与东部新区相呼应,这里将崛起中心城市西翼增长极。
主导产业挺“脊梁”。开发区目前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2012年,这两大产业实现产值264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通用东岳汽车、斗山机械、富士康、浪潮LG、乐金显示等6户企业产值过百亿元,汉高乐泰、大宇造船等25户企业产值过十亿、利税过亿元。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28-03
一、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理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众多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有利于获取创新资源。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区内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技术支持环境、孵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劳动力环境。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都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形成的科研网络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便于企业了解人才,也便于人才了解企业;这样就促进人才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并能有效降低企业搜寻人才的成本。同时,由于高端人力资本在产业集群内积累和流动,使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隐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度减小,从而提高创新技术扩散的效率。此外,由于地理临近,增加了企业间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途径交流的机会,使得集群内的知识尤其是缄默性知识传播非常快,形成溢出效应。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后,集群内紧密相邻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激励了当地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相关产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者,出于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结合集聚区内的创新资源优势,迫使企业形成了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看,集群的形成主要因素很多例如:创新时机、产业特征、区域环境、偶然因素、政府的支持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并服务于市场需求。它包括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又衍生出对其它市场主体新的各种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保证。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聚才具有生命力。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集聚区的活力,加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此外,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提高其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长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哪个企业技术力量强,其便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企业都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竟争优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通过业务外包加强产业集群,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较多。由于产业结构偏向重型工业,因此,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多数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众所周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资金周转也会减慢,为了提高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国有大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集中自身的物力、财力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上,对生产过程、工艺进行重新界定,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组装化生产采购体系,实现生产的灵活专业化,通过产业配套实现近距离采购,既分散了成本和风险,也能够克服由于经济、制度及技术等环境快速变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还节省自身的资金和管理成本,是这些大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大企业和相关小企业便可快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鼓励业务外包是促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主动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链;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指导推进,把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完全放任。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政府对产业集群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将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并会使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从而使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得到放大的效应。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政府在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产业集群的建立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效果,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全越好,而应按照比较优势,求专求强,追求既定成本内效应最大化。其二,鼓励集群形式的多样性。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式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区域之间要加强规划和协调,注重个性与特色,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集群形式和联合深度。不能为了“集群”而集群,做到错位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同时也要避免产业集群只是成为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其三,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其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的硬环境和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等软环境建设。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联合研究、联合专利以及更为非正式的联系。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与科研的联系问题,生产与科研的脱节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者交流的频率和效率是决定产业集群和产业自主创新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辽宁现己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技术中心45个,聚集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现有博士近2500人,硕士2万人,学士10余人,高新区从业人数35万余人。因此,各高新区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的流动机制,并且要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其中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其一,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盟成员之间互动开发、长效发展的创新体制和模式,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建立产学研联盟网络,使各联盟成员能实际互动,各专业人才能相互联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及时总结经验,对成功开展合作的产学研机构予以表彰和奖励,加速示范推广。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构建起“知本激励”的最佳激励方式,包括培训、内部沟通、知识管理等使人才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制度安排。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工业园区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知名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董事会成员。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创新项目,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让及使用的付费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鼓励企业主动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为科研院所的项目提供经费援助,以此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其二,充分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货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融资能力。其三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有效平台,开辟多种信息渠道,提供数据、政策、技术咨询。重点支持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将其优先纳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其四,是建立开放的人才大市场。人员及其所携带的知识的流动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有助于技术创新速度的提高和深度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杨超,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1.3
[2]赵维双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经济师,2012(9)
[3]吴芷静,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4]张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5]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6]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董国娟.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8]王玲.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13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王旭升(1969-),男,汉,辽宁抚顺人.沈阳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申报;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申报成本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4-016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4.084
现阶段,我国高新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高新技术也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做好自身的申报创新工作,就需要加强对研究费用的支出,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申报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申报创新能力。另外,我国相关政府机关也应该对企业的申报创新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为企业营造一个创新空间。
1 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1.1 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高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高新技术的出现将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完善。高新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范畴,其中包括了技术、文化、经济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现有的高新技术理念进行不断扩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可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步。
高新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以下四个特征:(1)高智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拉高社会的经济效益,而高新技术所研究出来的产品可以进一步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2)高投入性: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国家科技水平进行创新、提高,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申报的创新能力来说要比一般的企业的创新研发费用更高;(3)高渗透性: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在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高竞争性: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传统企业在申报创新研究费用支出更大,一旦高新技术企业的所生产出的产品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那么就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1.2 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的定义与特征
高新技g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申报的创新专利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新企业的专利权主要由我国相关部门机构进行授予,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创造一些全新的产品,并对这些产品给予对应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申报的专利主要通过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而专利权的申请是由我国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操作的。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还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的申报创新技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申报循环,并对高新技术的产品进行全方面的研究。
2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创新研发费用的计量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申报创新的研发费用来说,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计量制度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研发费用的浪费现象发生。另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申报的创新工作产生大量的基建支出与日常支出,其中的日常支出主要对应企业中的日常劳务、申报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的支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可以有效地将一些费用以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研发费用的计量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2.1 初始计量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的初始计量可以以企业的会计主体交易事项所支出、收入的货币,实物的数量变化进行全方面的确认、计算,将其以统一化的货币形式进行计算,将对应的计算结果发送到企业相关账目中。对于一些申报中的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来说,通过会计处理的形式进行计算,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而这一意义由企业的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得出。企业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获取最新的技术、手段,就应该在一些具有基础性的研发工作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后期的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奠基。然而,这种奠基形式就会意味着建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导致企业的资本化意图不明显。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为现有的基础性研发费用计量工作制定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费用化处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而基础性的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计算主要通过一些“有条件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并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进行全方位的分类、归纳计算,只有这样等到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无形资产转变成对应的无形资产成本,并形成研发费用的支出、收入进行全方面的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中负荷资本化的研究费用就会转移到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中,从而将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成本进行统计。
2.2 后续计量
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项目后续的计量工作进行衡量,并确定一些项目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原有的计量工作变动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现有、财务状况体现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到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后续的形式进行支出,那么整个无形资产就会进入企业的账户中去,要想保证这些无形资产自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就需要开展对应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进行判断,等到无形资产进入企业对应的账户中才能算顺利地完成自身使命。而企业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可以通过企业费用管理的形式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全方面的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形成工作来说,可以将无形资产通过后续计量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以所计算出的资产评估结果作为整个项目研究费用依据。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基础的方法进行评估,而常见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计算法、现行市
价法。
3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的处理
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究费用来说,可以通过支出无形资产的形式进行销售转让,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无形资产进行转销,无论将这些无形资产销售给对应上还是企业自行销售,这些无形资产的所有事项表明都应该由对应的资本化无形资产形式进行销售,但是这种销售形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对应的经济效益。
由于这些资本化无形资产不能在预期内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在以下两点:现有的资产化无形资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生命周期较短,逐渐被全新的无形资产取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受到对应的权利法律保护,导致申报中的创新能力水平较低,而无形资产在预期内对企业所来带的经济效益也不能正常地流入到企业现有的资产中。然而,对于资本化的无形资产处置工作来说,只有将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会计账面账单进行冲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成本费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发费用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企业申报的创新能力。费用性的确定还是资本性的确定都会关系到研发费用的后续计量工作质量,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对应的研发费用的处理工作制度才能将其中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 结语
本文对高新技术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处理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高新技术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处理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建鸿,刘军,黎红,徐东明,朱滔.浅议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认定[J].建设者,2015,11(8).
[2] 刘荣忠,颜美华,周雁凌.浅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J].会计师,2012,16(11).
[3] 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5(23).
[4] 梁R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5).
[5] 黎明,马哲.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3,6(17).
关键词: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协同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1.07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1-0029-05
Abstract: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ynerget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of three subsystems, these a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n, 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ynergy degree of every industry from 2004 to 2014 was rising, but for every industry, it also exists decline in some years. The unstable R&D input, enterprise management oversight and weak supervis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order degree of each subsystem declined, which finally lead to the industry synergy degree declined. Furthermore, the synergy degree between energy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subsystem are higher than others. The reason was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bsystems low order degree caused all the synergy degree were lower that related to it. Therefo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level i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each energyintensive industry needs to overcome their weakness to increase the synergy degree of overall systems.
Key words: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synergy
我高耗能产业包括六个具体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这些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节能和减排的潜力也最大。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相互作用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方面,蔡宁等在探索我国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技术创新 [2]。顾阿伦等发现,水泥行业中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某些技术还可以使成本有效降低[3]。汪克亮等对我国29个地区节能减排潜力进行研究,发现技术进步能显著促进区域节能减排[4]。何小钢
等以中国36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影响[5]。赵建安等探讨了我国主要高耗能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以及在2020年CO2排放降低的总目标中工业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和贡献规模[6]。在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方面,曾萍等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节能减排能显著拉动技术创新[7]。张金英等研究了低碳经济与产业技术创新,发现节能减排的客观需求会促使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8]。
从前人研究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但二者是否协同尚待研究,因为系统协同发展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因此,本文将构建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协同度模型,动态监测我国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以及各高耗能产业间协同发展程度的差别,为我国高耗能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机理
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研究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结构[9]。将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视为复合系统,高耗能产业发展中这些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系。高耗能产业的废弃物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因此节能效率的提高必然也会提高减排效率,而且节能效率提升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高昂的减排成本和有效的减排政策能够促使企业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降低排放。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共同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如果三者协同发展将产生“1+1+1>3”的整体协同效应,最终促进高耗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2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指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共性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用这三个子系统的协同演进反映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的协同,子系统下具体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两大子系统的序参量值获取过程中,节能和减排效率的测度是最核心的,而在测度的指标选取上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为使测度更加准确可信,本文使用相对指标来衡量投入和产出:①将单位产值劳动力数量、单位产值占有资产量和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作为投入;②产出指标中以高耗能产业各行业的单位工业产值表示期望产出 [10],以单位产值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表示非期望产出[11]。
3协同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31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计算模型
本文拟采用数据包络方法中的SBM-DDF模型对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进行测度[12]。
在构建效率测度模型时,以我国的高耗能产业作为模型中的决策单元,单一决策单元的N种投入用x表示,x=(x1,…,xN)∈R*N;M种期望产出用y表示,y=(y1,…,yM)∈R*M;K种非期望产出用b表示,b=(b1,…,bk)∈R*K;则(xt,yt,bt)表示第t时期的投入产出数据,(gx,gy,gb)为方向向量,(sxn,sym,sbk)为投入和产出达到效率前沿面的松弛变量。据此构建的高耗能产业效率测度函数为:
从图1可知,我国六大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在2003~2014年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节能效率年平均增长速率最高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均为186%;最低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82%。减排效率年平均增长速率最高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45%;最低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64%。减排效率的年平均增长速率普遍高于节能效率,只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节能效率增长率明显高于减排效率增长率。
42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的测度及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将六大高耗能产业三个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带入式(8)、式(9),得到三个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将所得数据带入式(10),得到六大产业以2003年为基年的2004~2014年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见表2)。
从图2可以看出,六大高耗能产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总体呈现明显的提升状态。各产业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明显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的有序度低,与其相关的协同度也因此较低,也直接影响复合系统整体的协同度。从图2(d)、图2(e)和图2(f)中可以看出,三个产业在最近年份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情况。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三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节能效率在2014年降低最为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子系统的有序度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程度最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其节能和减排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持续增长,但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出现明显降低,所以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协同度均出现下降。因此,各产业应当在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只有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协同发展才能够长久有效地实现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同属高耗能产业,但各产业协同度出现波动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改进。
六大高耗能产业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对比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我六大高耗能产业从2004~2014年整体来看,虽然各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协同度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各产业协同度的变化形式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协同度处于稳定上升状态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但是其在2014年协同度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主要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2014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萎缩,其相应的利润也出现下滑,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相应减少,导致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出现降低,整个系统的协同度也降低。存在较大波动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两个产业在2010年协同度均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出现明显降低造成的,而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是由于未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而导致研发投入降低,同时相对产出也降低导致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协同度在2014年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前者是节能效率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的,导致这一降低的原因主要是2014年能源价格降低,而该产业在六大产业中属于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产业,因此其对能源价格的敏感性最强,能源价格的降低导致其节能效率的降低;后者是技术创新子系统和减排效率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导致的,从2004~2014年总体来看,该产业的减排效率子系统的有序度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该产业在六大产业中属于规模最小的产业,且其单位产值三废排放最低,因此受到的监管不够严格,企业排放的随意性比较强,当企业遇到经济环境比较差时,会通过降低减排效率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5结论与启示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进行测度,得到如下结论:①六大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②各产业的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的协同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③各产业协同度的变化情况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发展趋势呈平稳上升状态的产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体趋势呈上升但有一定波动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两个产业协同度在2014年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发展趋势不太稳定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两个产业协同度在2010年出现十分明显的下降。④六大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协同发展水平受各自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的共同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波动都会影响整体的协同程度。⑤各产业协同度出现波动的原因有一定的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结果表明,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要实现协同发展,要以各子系统的有序发展为前提,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各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使得与之相关的子系统间的协同度都较低,国家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避免因研发投入不足影响技术创新子系统发展,进而影响该产业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各高耗能产业协同度出现波动的原因各自不同,如果是节能效率过低导致的,则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问题导致节能效率降低,影响节能效率子系统的发展;如果是减排效率的原因,需要加强减排效率子系统的发展。减排会导致企业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和惩治力度,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手段进行减排,在监管过程中不能因某些产业规模小或排污量较低而放松监管。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发现各自的短板,进而补足短板,保持各子系统的均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江珂.中国环境规制对FDI行业份额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20个污染密集型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0(6):139-146.
[2]蔡宁,丛雅静,李卓. 技术创新与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基于SBM-DDF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区域差异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57-70.
[3]顾阿伦,史宵鸣,汪澜,等. 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16-21.
[4]汪克亮,杨宝臣,杨力. 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 管理评论,2012(8):40-50.
[5]何小钢,张耀辉.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19-33.
[6]赵建安,金千致,魏丹青. 我国主要工业部门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实现途径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12(6):912-921.
[7]曾萍,邓腾智,吴小节. 节能减排与技术创新: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企业的经验证据[J]. 经济体制改革,2013(1): 107-111.
[8]张金英. 低碳经济与产业技g创新框架的构建[J]. 中国行政管理,2010(10):73-76.
[9]Haken H Synergetics. Instr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s [M]. 3nd Berlin: Springer,2004.24-45.
[10]沈可挺,龚健健. 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中国高耗能产业――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2): 25-34.
[11]吴桐.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序参量三维协同调控模型和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12]Fukuyama H,Weber W L.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9,43(4): 274-289.
[13]刘瑞翔,安同良.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基于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12(11): 34-47.
[14]吴卫红,王建英,张爱美,等. 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7):61-67.
关键词:包容型领导;员工建言;创新行为
引言
研发人员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行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虽然学者非常重视对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但是如何激发这种创新行为还有待研究。此外,包容型领导作为较新的概念,国内仅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上海等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包容型领导对创新行为的积极意义,并以建言行为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包容型领导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提供决策依据。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包容型领导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Nembhard和Edmondson将包容型领导视作以平等的姿态主动邀请员工提出观点和见解,并且认可员工的努力和贡献。Hollander从领导与员工关系出发,将包容型领导定义为能够实现具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的领导与员工双赢的有效领导方式,其本质在于合作而非强制命令。目前关于包容型领导的结构和维度测量的研究尚且不多,本研究采用的是Carmeli的三维结构:开放性、可用性以及可接近性。Carmeli等人发现包容型领导正向影响员工投入,由于创新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研发人员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失败,需不断的进行尝试,而包容型领导则通过给予员工最大的宽容和鼓励,以此激励员工实现最终的创新目标。因此,基于上述文献及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1:领导者开放性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2:领导者可用性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3:领导者可接近性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2建言行为的中介作用
在充满挑战的高新技术行业,能提供创新思路的建言行为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组织内支持性气氛正向影响建言行为,也就是说当组织内具有良好的支持性气氛时,员工更愿意建言献策。Komives等人认为包容型领导最大的特征在于接纳差异、包容和支持他人的观点。Sliter和Boyd等人研究发现组织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越强,员工的心理安全感越高,当员工在心理上感知到安全时,才会倾向于做出建言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1:领导开放性与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领导可用性与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3:领导可接近性与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组织内成员的创新行为依赖于组织是否具有支持的环境。员工建言作为创新的首要环节,只有建立起相互宽容、积极建言的创新环境,才能够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性劳动。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员工建言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包容型领导能够给予下属积极创新而无“后顾之忧”的建言环境以及容忍研发人员的错误想法、包容研发人员创新失败的组织环境。研发人员受开放、包容的领导风格的影响,会积极的在组织中提出新颖的创新观点,进而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因此,本研究认为建言行为在包容型领导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41:员工建言在领导开放性与创新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42:员工建言在领导可用性与创新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43:员工建言在领导可接近性与创新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测量变量:包容型领导、建言行为和创新行为,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五个等级。包容型领导的测量借用的是Carmeli等开发的问卷,包括开放性、可用性及可接近性三维度,选取了其中12个条目。员工建言行为的测量则是借用Van Dyne等编制的问卷,共6个条目。创新行为的测量量表则是借鉴了Scott和Bruce等开发的量表,共有创新构想和创新执行两个维度,8个条目。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江苏、上海两地的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回收率93%。其中79%的回答者年纪在30岁以下,65%的回答者为男性,74%的回答者是本科以上学历。总体上看,被调查对象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也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3.研究结果
3.1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a系数检验变量信度,系数越大表明信度越高。包容型领导、员工建言以及创新行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系数均满足大于0.7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对包容型领导、员工建言以及创新行为分别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分别为0.834、0.795、0.842,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均不显著,因此都比较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三个变量均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分别命名为开放性、可用性、可接近性、员工建言、创新构想和创新执行。
3.2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中数据看出,包容型领导、员工建言和创新行为的内部维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3.3假设检验及结果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并参照温忠麟等人对Baron和Kenny提出的因果步骤法修改后的检验流程来验证员工建言在领导开放性、领导可用性及领导可接近性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图2结果显示,在该模型中,领导开放性、领导可用性及领导可接近性均对创新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系数c分别为0.476、0.380、0.325,p
根据图3结果显示,在该模型中,领导开放性(β=0.342,p
4.结论
本文在中国语境下,探索性的构建了以员工建言为中介变量的包容型领导对创新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以下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1)包容型领导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开放性、可用性以及可接近性能够有效激励员工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也就是说,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而言,包容型领导一种行之有效的领导风格。(2)员工建言在包容型领导与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一,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建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包容型领导通过包容、鼓励员工的错误观点,使得员工感到建言行为是安全可靠的,从而产生更多的建言行为。其二,员工建言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员工的创新行为除了受企业领导风格的影响外,建言行为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即不仅要在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包容型领导风格的建设,还要积极鼓励研发人员的建言行为。(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Nembhard I M,Edmondson A C.Making It Safe:The Effects of Leader Inclusiveness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Improvement Efforts in Health Care Tea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941-966.
[2]Hollander E.Inclusive Leadership:The Essential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M].Routledge,20009.
[3]Carmeli A,Reiter-Palmon R,Ziv E.Inclusive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Tasks in the Workplace: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0,22:250-261.
[4]方志斌.组织气氛会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吗?[J].经济管理,2015,(37)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