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23
导语:在插花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插花技艺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虽然也有理论知识做铺垫,但绝对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完成作品的。因此将课程的安排按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划分为1:2的比例。这占2/3的实践比例,主要安排为:第一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老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插花作品案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分组进行插花制作,将理论初步结合实践,俗话说:“婴幼儿的最初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对于我们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花艺的同学来说,教师让同学们根据现有作品模仿,能够从直观上更清晰明了插花作品的构造以及如何插制;第二步,对插花作品从外形、色彩以及构思理念上进行评判与指导,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下次作品更好地发挥;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同学互评和老师总结的形式。第三步,训练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综合应变创新能力,包括两种训练方式:
1)准备固定花材,让同学们从中挑选花材种类、颜色、数量,创造出自己设想的作品,要求形神兼备,立意积极向上。
2)提出命题作品,同学们积极思考插花效果,自由购买所需材料等,进行制作。
二、根据市场需要教授时尚流行的花艺知识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分为个人日常消费用花和婚庆、商务会议购花。让同学市场调查日常用花情况,一般需求在于散花批置家庭,随意插于花瓶中为主;或是一部分人们用于兴趣修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插花。婚庆、会议用花则大部分是用于会场的布置,运用大型群组花艺为主,具体到酒店会场中的签到台、主席台、嘉宾台等的布置,另外花车、新房以及参会人员等局部修饰。其次,教授与引导学生学习花材生长过程,作为一名花艺教师,本着对教学的不断完善,学院新校区建设,我向学院申请花圃建设,让学生不但能在实训室里对花材进行插花操作,更能深入了解各种花材的种植生长过程,对插花艺术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三、贯彻插花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从事某种工作的人最根本、最基础、最起码的道德观念。花艺从无到有,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文明作为花艺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中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运用花艺为人类文明而工作,为着这个文明,在教学中要求本人以及学生们能够高度规范我们的职业道德,创造出具有灵魂的作品:从事插花艺术工作,首先得热爱花艺,不嫌弃它在创造过程中的艰辛。花艺作品给人带来的都是美的享受,但在实际工作中,花草还未成为作品之前,我们插花工作者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
1)购买时间:为求花材的新鲜,我们必须天不亮就到花市批发市场选择新鲜的花草;为求插花效果,我们可能根据花材的长势,分前后几批购入花材,分时段养殖至作品需要的盛开程度。
2)制作:在插花作品制作之前,我们插花人员面对的是一堆花农砍割下来的未经修整过的花草,枝条凌乱还夹杂着泥水,一些花枝上还布满刺,弄不好就扎破手。
3)时间:客户的需求不仅仅是在你做好花艺作品后才正好来购买,更多的是临时性的,或是凌晨购买,例如花车的扎制。这些都是花艺作品背后的艰辛,教师要提前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切,让他们认识到花艺不是向平时想象的那么惬意享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林芝;旅游;课堂效果
前言
旅游业是林芝地区的重点产业。目前,此行业人才紧缺。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就是为了培养与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技能型、实用型、创造型旅游专业人才。从市场需求来看,本地区中职类院校的培训任务还有待加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旅游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增强职业道德,锤炼道德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规范,社会对旅游服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旅游专业人才,我们就应更进一步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新生入学引导。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业教师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企业参观,岗位认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进行教学。我校有模拟前厅实训室、3D导游仿真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房、中餐模拟实训室、西餐模拟实训室、藏餐模拟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插花实训室、茶艺室、客房铺床实训室单间、标间、套房模拟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相关课程都是在实训室中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记忆理论知识,同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黑板、教室的教学模式。同时丰富学生对的自然、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文化知识的认识,掌握规范的服务礼貌用语和服务技巧与方法。
二、抓竞赛,强技能,突出学生的一技之长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竞赛。中职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就是有“一技之长”!校内组织的技能大赛,每个专业也有专业之间的技能比赛。旅游专业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铺床、摆台、讲解员等技能大赛,也积极参与地区及本地区的企业组织的相关竞赛。这种比武形式的竞赛不仅能促进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使得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导游技巧和酒店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让其树立信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三、走出去,请进来,开拓视野
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开拓视野。边学边工作,工学结合,促进与企业岗位对接。地区的职业教育要放眼全国,与兄弟学校联合办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技能人才。本校与林芝地区43家酒店和景点进行了教学与专业的合作。旺季时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指导操作。教师也在暑假时间到企业实践,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增长见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林芝地区旅游业的人才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总结
为林芝地区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还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够较快适应旅游服务者的角色,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为林芝地区的旅游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漫.论如何促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工作[J].现代教育管理,2014,(9):281-283.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在江苏省扬州商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目标是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制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旅游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组成。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而设置,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设立理论课时为42%,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为58%,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单独制定总体的专业技能等级目标及实训课程的实训计划外,还在涉及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单独列出各门课程的课堂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某一课程及该课程涉及的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样,不仅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而且还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谁的责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如果教师指导、示范不准确,没有巡回个别辅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实训训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师先理论讲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领或要求学生课前事先预习,老师以提问或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领。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学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骤示范,使学生从这种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学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景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对某些难解、精华部分可通过反复播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训练效果较好。第四,指导老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评。第五,规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学中的最后一环,是检验学生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鞭策、督促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制”,即学生除需要有一张毕业证书之外,要求学生获还要有多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员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中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按照实纲的要求,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请教,并整理在实习报告中。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校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一是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如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学校与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四、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校将其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达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应占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在教师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在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在职称评
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在培训上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2)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5)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6)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2、教材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当前高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匆促;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三是高职教材大多数以本科或专科为依据,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和高层教材;编写时注重素质教育;做好高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专业或实践课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编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同样是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古筝、茶艺、插花、美容化妆等几个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2008年起对环资学院08级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改革。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如果完美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圆满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2-6]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和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环资学院提出了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1”三个“1”分别是代表三个学年,该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每天上午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专业实践,一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初步了解岗位职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第二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能力。第三、四两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第五、六两个学期,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一年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习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的某些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地基础。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7]
2“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二是职业技术课程标准,三是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安排及要求。[8-10]课程设置方案分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训练模块四部分。基础模块又分二个子模块,一是文化基础子模块含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课程,368学时;二是专业基础子模块含绘画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基础、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304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又分三个子模块,一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子模块含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种苗生产技术课程,272学时;二是园林规划设计子模块含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256学时;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子模块含园林工程、叠石造山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施工管理、园林工程监理课程,208学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160学时,每个学生根据到企业实习岗位可选择相应的5门选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由教师分组安排上课。实践训练模块含园林植物栽培实训、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园林工程施工实训300学时,由教师进行分组实训指导,并进行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起与该模式配套的考试考核机制和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三是进行相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四是探索与该模式配套的教学方法。环资学院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探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
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施的成效
项目实施了五年,环资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3.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
践行“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培养职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潜质的,掌握园林绿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园林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环资学院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为五个“一”:一是“一颗心”,即具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二是”一张图”,即具有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并具备制图的能力;三是“一支笔”,即具有进行项目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相关文字材料的书写、编辑的能力;四是“一双手”,即具有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的能力;五是“一张嘴”,即具有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并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3.2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环资学院增加了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时数大于50%,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下午以及休息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和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等实践活动。按照“产学研结合”思想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定结合园林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学期安排二到三周的教学实训周,直接进行园林行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全面素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学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完成。毕业实习的安排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就业,结合专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实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并进行双向选择,为毕业后择业作好准备。积极探索与能力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尽可能把课堂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结合园林工程的施工活动的季节性,把学生安排到实际岗位中,同时,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求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现场教学的内容和场地,提高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
3.3课程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课程是指学校为一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是人才培养水平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适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凡是企业中用到的技能操作内容,都会在教学中有所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现场情景教学、多媒体课件、讲授、讲解、讨论、实操、演示、模拟角色、课程设计等。课堂教学实行讲练结合,对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实行实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这门课,在教学中主要安排学生到院苗圃地参加园林植物的培育工作,把课堂讲授的内容重点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有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了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法。在具体专业能力培养上,实践内容以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为主,以仿真现场教学为辅。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教学就是以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养护为主,包括防寒、修剪等,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结合现场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找生产单位,既锻炼了学生技术能力,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上,以讲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有关技术证书的考核和考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假期到社会打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
3.4实践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100多亩,有中空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组培室,园林园林机具实验室等,建立了盆景制作实训室和叠石造山实训室,建有园林树木标本园、花卉标本园、苗圃等,基地建设突出了示范性、先进性并与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目前,校内的实训基地除满足本专业实验、实习、实训需要外,还承担了多项省农业、省林业科研项目以及市科技局课题的研究任务。学院积极进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扬州科农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扬州瘦西湖公园、扬州何园、扬州金利达市政工程公司、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组成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学生实训教学计划。教师带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
3.5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环资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和“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素质第一”作为绿色教育的依托。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连续邀请名师、专家、企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畅谈成功心得,感悟人生真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坚持教、学、做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进行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了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举办学生08、09、10级园林班教学改革成果展,展览包括实习掠影、基础训练、个性展示、后期强化、生活掠影、园林规划、插花模型、工程模型等八个部分,展览充分展示反映了学生通过两年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4学生及麦可思调查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评价
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最终要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参与,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从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经验来看,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效果比较好,学校依托地方酒店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但最大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比较浅,极少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校企合作”的步伐中,学校应主动出击,创造条件更好的迎合企业的需要,已达到更有效地合作。而企业应当履行合作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把学生的培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面提到,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而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角度分析,应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次。以此为基础,既要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本人认为可将课程依据职业能力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注意公共必修课与专业通用课程的整合;专业核心课程要注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三方面的相互衔接,正确处理服务技能类课程和管理技术类课程的关系;职业拓展课程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是为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储藏潜能,也要考虑学生就业的职业选择和爱好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一个中心”指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二个平台”指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要依靠学校和酒店企业二个平台,以学校教育为主,以酒店培训为辅;“三个模块”指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是衡量学生在企业生产和实践表现的重要标准,是完成一系列职业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而言,包括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酒店服务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等。[4]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生从事酒店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将这一思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各种专业教育活动。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最主要的平台,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外,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酒店行业对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职业习惯等方面要求较高,单纯依靠课程教学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单一依靠专业课程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在学校营造特殊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素质。为创造整齐洁净的生活环境和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服务意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每年开展“最有特色寝室”比赛,让学生设计布置自己的寝室;并让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要求具有一定特色和文化性;寝室和教室每周检查卫生情况,开展“星级寝室”和“星级教室”的评比。学院规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穿定制的校服,佩戴校牌,让全校师生监督他们的行为举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礼仪礼貌。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坚持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纳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体环节中,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指派专业教师负责指导,使用专业实训场地和设施,提高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每年在九月份开展一次大型的“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包括客房铺床、前台情景模拟、餐饮创意摆台等比赛项目,还穿插学生的才艺、水果雕花、插花、茶艺等表演,既让比赛选手提高专业技能,展示自身才艺和价值,又让观赏者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尤其让新生更好的了解专业特色。在每年五月底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中,通过讲座、讨论和演讲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让学生客观准确的认识酒店服务工作的特点。
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最终要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参与,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近几年的经验总结和调查分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深入的合作模式。建立紧密型合作基地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性,为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依托地域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优质的实习平台、广泛的就业平台和校企共同发展产业的平台。酒店管理专业先后与数家高星级酒店及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还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组成联合教学团队,担任客座教授或课程教师,定期开展行业前沿讲座。此外,通过学生参观酒店和顶岗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企业接受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适应能力。2012年4月酒店管理专业与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达成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共识,将在学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和探讨。建立松散型合作网络相对于紧密型合作基地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与探索,松散型合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和校外短期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寒暑假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开展行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一些高星级酒店、大型餐饮机构和中西餐厅等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短期实习的机会,因此通过考察和选择,与一些企业建立了松散型合作关系,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学生短期实习,在双休日、黄金周应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很快。这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100%的学生参与过节假日的短期实习。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关键词:中职学校;企业化社团;管理模式
南京新港职业学校从2008年开始对学生社团进行了重组、研究和实践创新尝试,先后组建手工坊、文学社、篮球社等兴趣型社团,摄影社、FLASH动漫社等专业性社团,看似红火热闹,但终究局限于文学、体育、艺术等素质和文化类型,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缺乏新意,社团性质与学生的专业对应性不强,只能为少部分有艺术特长或文学才华的同学锦上添花,却不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更谈不上价值创造。如何增强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社团组织成为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一种精神依托、创业实战基地;如何使学生社团更多地与本校专业相结合,成为课堂专业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夯实创业基础;如何借鉴企业营运和管理模式创办企业化社团,以真正实现“学业是关键,产业是平台,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四业贯通”办学理念,为中职学生今后就业和创业搭建平台等,亟待我们对目前社团进行分析和改革并深入研究。
中职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爱好和兴趣或者某一方面的愿望和要求,以自愿参加为原则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中职生学业压力小,精力与业余时间充沛,也以期能在社团中展现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才华来得到别人的认同。故学生社团越来越受到中职生的关注与青睐。但是由于社团固有的自发性、流动性等特点,社团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
1.行政干预过多
大多数社团都采用了行政化管理模式(如目前的团委和学生会等),这种采用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虽然方便了学校的管理,但社员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和执行任务,社团成员在一定的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参与社团管理和决策,损害了社团本具有的民主型和自愿性原则,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社团成员管理松散
由于学生社团的自发性和流动性等特点,社团成员便有了进出社团自由的权利。正是这种自由的权利给予社团的人员管理、培训和社团规模的扩大造成很大的难度。目前就单个社团来说,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社团名存实亡,原因常常在于没有选好带头人,另一种社团活动红红火火,但是管理上特别是资金使用、用人上纰漏较多。
3.社团活动经费不足
学校社团的活动费用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会员交纳的会费(部分社团10-20元不等)和学校的支持等。社团文化属于校园亚文化体系,社团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强的民间组织色彩,它的活动大部分是自发的。如果迎合了学校管理者的需要,就会有资金注入,反之资金就会捉襟见肘,致使有不少好的策划、创意只能束之高阁。
4.社团活动缺乏创新精神
社团的成员往往以中专二年级同学居多,一年级同学对社团不太了解,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不高。而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2+1模式,即在校学校2年,企业实习一年。培养的社团干部最多能够参与社团活动一年就要忙碌于第二年的实习实训了。深入不够怎样深刻思考?体悟不多哪有创新可言?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缺乏创新精神,只知道因循守旧,不知联系结合实际,活动的组织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直接导致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社团规模越来越小直至莫名解散。
5.社团缺少激励和淘汰机制
中职校的许多社团,社员的进入是没有设定“门槛”的,只要填写相关表格甚至不交纳会费就可以成为自然社团成员,有些社团或组织(如团委和学生会)在会员或成员的进入时虽然都设定了试用期等要求,但大多情况下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同时有些组织并没有优胜劣汰制度,学生一进入这些组织便可以高枕无忧,忽视了组织的目标和意义,丧失了前进意识。当然有部分成员尽心尽力工作,但由于组织缺少相应的激励和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得社团成员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虽然在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相关荣誉上维护了这些组织成员的利益,但没有依靠客观的评价机制,往往主观性和人为因素较强,反而影响了社团的发展。
社团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意义
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具有许多与企业相似的特点,如果在社团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便可以解决传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弊端,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独立领事权力
在社团中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从而使社团拥有了相对传统社团管理模式的独立领事权力,使得社团应该具有的自由性、民主性、开放性特点发挥出来,这样社团就不得不丢弃对行政化管理方式的依赖,使得社团转向民主管理,以社团凝聚力领导社员的发展方向,也就从根本上提高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独立运行商业活动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要获得利润,必须实施严厉的优胜劣汰和激励机制,在社团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求社团像企业一样去实现社团自身的价值,除了社团可以毅然获得学校社团建设的经费,它为社团自身可以运行商业,以获得社团建设经费方法提供了可能。社团通过运营自己的商业获得的利润,除一部分用于商业管理和服务性费用外,另一部分则可以作为社团发展的费用,改观了社团经费捉襟见肘的现状。
3.民主自主化管理
社团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就意味着社团必须采取高度民主自主化的管理模式和领事权益,这样社团的发展只按照自身的理念和目标运行,社团的经费,管理模式、人文建设、人事任免等相关事项都在所属单位的监督下按照社团自身的能力和要求去运行,社团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改观了社团管理松散特点,也减少了对所属机构各方面的依赖。
4.以竞争促发展
社团存在的目的不是开展活动,社团也不是培养干部和技术的培训机构,也就必然要引进具有实际意义的优胜劣汰制,以保证社团高质量的运行。在社团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也就引进了社团的竞争机制,这样要求社团按照企业风格和标准摆脱大谈空谈的口号,使社团具有更为实际的价值导向,社团的运作目的也更为明确,也必然实施实际可行的企业模式的长期规划、年度规划、人事管理、项目管理方法等从而使整个社团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价值偏向。
企业化社团之管理模式
我们假设社团是一个股份制的企业,学校是股东,社长是总经理,社团骨干是经理,社团成员是企业员工,产品是我们的社会效益输出(包括活动宣传,技术等等),参与者是顾客,校园是市场,以社团和自身的发展的收益为利润,那么,不妨我们在社团的管理中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1.实施品牌战略,营造社团文化
品牌战略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有着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同样一个好的社团应该也有自己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营造的开始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有自己的正式名称、旗帜、徽标等等,甚至是社团的宣传主色都要固定,这些都是为树立社团品牌所必需的。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都要使用这些标志。一个社团品牌一旦确立,必然会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为一个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社团组织的活动要扩大品牌在社会上的应用和转化,使社团具有广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追求定位,办出层。社团是校园的学生群众组织,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接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建设名牌活动。
2.确立优胜劣汰的晋升制度
如何长期保证社团成员的数量和质量社团建设的一个难题。企业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而现在很多社团对成员的管理采取“散兵游勇”式管理,成员进出社团自由,往往导致社团初期成员很多,发展到了后来会员越来越少,或者基本是以低年级同学为主。社团没有也不可能有工资和福利,或许我们可以参照这种形式建立社团星级成员制,每学期末组织对每一位成员的考评,确定成员的星级是升还是降,各级成员享有不同的待遇,这里的待遇当然需要学校提供支持,学校在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措施,对于那些给社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享有与学生干部一样的待遇。反之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成员应该尽早开除会籍,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最效率化和最优化。如果有些成员确实由于个人发展原因需要离开社团,要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离开社团。
3.设立企业化社团组织管理结构
为使社团经营更加规范,责任更加明细,其组织机构也应采用企业化模式。如我校蝶艺坊手工制作公司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下设五个部门,各部长通过面试招聘相应成员。①插花部:负责学校礼仪用花的制作和修护;组织社团成员的插花创作实践;主办插花艺术交流与展览等工作。②财务部:负责会费收缴和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③销售部:负责校内、外销售企划及网上售卖相关事宜。④后勤部:主要负责活动期间的后勤服务等。⑤人力资源部:发展会员,建立对外关系,包括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
4.绩效考核,经济兑现
【摘要】园林植物环境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本文从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
【关键词】园林植物环境 教学 探讨
《园林植物环境》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骨干课程,是在原来的气象学、土壤学和植物生态学三门课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差,这对于长期习惯于按学科进行单一教学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同时,《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不仅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出奠定知识基础,也要使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具备丰富的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内容是学习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了解如何通过环境的调控来促进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并为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植物及植物生理的理论和技能,才能从事好园林观赏植物的科研、生产和经营工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认真整合取舍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笔者通过认真思考,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些有益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1 熟悉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环境》新教材包含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对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将植物从生长发育到完成生命活动,整个生长期需要的一系列环境因素都整合到一起,给老师的要求是从单到多、从深到浅、从广到少、从理论到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简化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要主次分明,把握课程的核心:以强调生态为主,以气象,土壤、肥料、现代人工设施为基础,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合适的内外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易于接受,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心应手。
2 明确课程教学目的
劈开按部就班,顺序教学,我们要提炼教材的内容根据现实生产中对园艺工的要求来取舍教学内容。首先确定绪论课在全部课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在绪论课中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着重解决学生对本课程关心的两个问题: 即这门课“讲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要让大家明白这门课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了解该课程在园林绿化、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抓住学生对新课程既陌生又好奇的心理.围绕这门课“讲什么,有什么用”的中心议题.重点采取提问题设悬念的方法,以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让大家带着问题去思考。
3 任务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和园林行业工作实际需要,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教学任务:一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园林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包括(温、光、水、肥、土),各要素的特点、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二是熟悉园林绿化操作过程中需要人为调控的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指导中动手。三是树立生态观点,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四要有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两基础”,做到“三突出”[2]:即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环境教育,强化生态观念;突出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 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面对要学一技之长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4.1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广泛运用,面对职业教育特点。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做到零距离就业,实际案例让学生有可看可比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来评价总结,让学生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心理上又不带压力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最直观地接触现实的栽培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德市全国园林绿化和花园城市,市区每年“五一”、“十一”、“元旦 ”、“春节”等重大节日需要的大量花卉,都是在本地培养的,让学生切身体验培养过程,从土壤的配置,水分,肥水的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都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鼓励学生完成自己的试验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培养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以后的园林园艺工作者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实验结果的好坏、才能够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自己。
4.2 多媒体示范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用图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同时用实物进行试验自己总结特点,这样学起来即轻松又牢固。养成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的原始数据记载,集思广益,新的发现、新的成果,要用文字陈述,撰写实验论文并给予肯定并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东西[3]。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一般程序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
4.3 典型教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找出每个实训项目做得好的学生,重点指导,让其再指导同学,这样做到既减轻教师本人的工作压力,同时学生又学有所长,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4 产、教、学、结合教学
产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第一、将试验、实习与实际管理结合起来。面对上千亩的校园,到处是花红草绿,这样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好场景,学生在校期间要参与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根据管理的效果来计算成绩和就业业绩。这样一来校园内植物的情况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结合自己的知识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并拿出解决的初步方案。第二、开展第二兴趣课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成立了水培花卉小组、插花小组、切花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兴趣活动[4]。
参考文献
[1] 蔡军,潘远智,陈其兵,刘维东;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及课程设置[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 顾建中,李巧云等;“双证融通、能力为本”的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关键词】高职英语 专业课 服务
【Abstract】College English is not only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learning specialized theories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s. But a major problem that mos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This paper takes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for example and points out the methods and ways English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s fo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English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services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要想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必须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专业课程的知识储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笔者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在高职英语课程为专业课服务方面做了实践探索。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以都市农林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职英语(园林园艺)是本院园林园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一、 提高教师对服务专业课的认知度
1.高职英语教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为专业课服务的认知度,做好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准备。不仅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对所任教的园林园艺专业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2.为了更快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高职英语教师要多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园林园艺专业对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市场及企业职业岗位对就业者英语知识技能的要求,整合授课内容,主动配合专业课教学,使高职英语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工具课、文化课,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
二、 构建具有鲜明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是一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本院高职英语(园林园艺)课程的设置在彰显“农林特色”的同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性。
高职英语教师要熟悉和了解园林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找出与英语课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在保证课程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计划,在教材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尽量与专业课结合,从应用的角度、专业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为一体,渗透专业氛围,体现高职英语特色。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的夯实和提高,也关系到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发展,因此课程内容要体现真实工作任务,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场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向外宾介绍学院园林园艺实训基地、描述插花的过程和造型理念,介绍果树的培植,病虫害的防治,草坪的维护等。让学生在高职英语课的学习中,受到专业熏陶,增进对专业的感性认识,热爱专业,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园林园艺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
本院高职英语(园林园艺)课程选用的教材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语料真实,强调交际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教学包含基础---应试---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凸显以就业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在就业环境中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其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
根据本院园林园艺专业特点,高职英语(园林园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课内实践环节是教师在传授词法、句法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语言实践任务,让学生大量而有效地练习听、说、读、写、译5种技能,巩固和延伸理论知识,真正实现“用语言去学”的目的。课外实践教学包括举办各种英语技能比赛、英语讲座、英语社团活动、职业岗位实景模拟训练,播放校园英语调频广播等,是学生体验生活、深化知识、实践训练、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实践教学融于基础理论教学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完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本院园林园艺专业很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缺失,对英语课不感兴趣,甚至有惧怕心理。高职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强化技能培养,突出知识的应用,积极融入专业课内容,满足学生的爱好,同时打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促使学生要学、乐学、会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
本院高职英语教师结合园林园艺专业学生的特点,针对未来职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英语技能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依据教材每个单元的话题设计教学项目,使项目技能点与职场情景相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协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班级的各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和评价总结,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通过项目化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提高了岗位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高职英语教学走向真实的职业生活,达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五、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开发和打造文化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本院高职英语(园林园艺)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学习该课程,其灵活性,针对性,适时性和自主性的个性化教学特征,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在积极的心态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查阅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拓展资源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巩固,自我测试。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与学生交流沟通,积极互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真正发挥辅助、补充课堂教学的作用。
高职英语(园林园艺)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效为专业课程服务。
高职英语(园林园艺)课程为专业课服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英语教师要敢于正视困难和问题,提高认识度,努力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妥善处理能力结构与专业需求的关系,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和实践,使高职英语(园林园艺)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在职业教育和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开梅.对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陈宇剑,廖毕文,齐梅芬.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实践新课程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9).
[3]候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4]胡洪彬.专业服务视角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10).
[5]黎广彬,张淑香.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07(5).
[6]秦金华.关于基础课如何为高职专业课教学服务的调研报告[J].陕西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