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时间:2023-03-06 15:57:23

导语:在济南的冬天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济南的冬天教案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独立思维个体,实现知识、能力、思想三个方面的统一。许多语文教师常感慨:语文难教,学生厌学。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能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有的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有的舍本逐末、出现偏差,这将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学的精髓,把静态的文本文字活化成生动的画面、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各种“交汇乐”,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为进一步深入实施有效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一、教学中介绍与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以促使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教学中,有些作品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若在教学中不能加入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也就很难理解了。如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且已经有四年了。于是,作者便写了这篇短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因此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却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并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美妙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背景知识的及时插入,教学则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字斟句酌,反复诵读,让学生从中体味语言的妙处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时就是要强调斟酌字句,体会作者的意图,发现其中的妙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乐在其中。如教学《背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片断,特别是体会“探”、“攀”、“缩”等词的妙处,老师顺势提出问题,“你从中感悟到了父子间怎样的真挚感情?”“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有感受到自已的爸妈对自己的爱?”学生很容易从一些生活细节中升发开来,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趣,教学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济南冬天》一文中,突出了一个“小”字:小山、小树、小村庄、小水墨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小”字,通过此字给人产生的亲近感,让学生体味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就会体味出以小见大的效果:现实中的济南并不小,这样写是作者感性化的济南,经过特别过滤的济南,这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密切相关。学生若能将文本读到此地步,就说明是真正地理解了文意,学生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妙处,从而感悟到语文的魅力。再如《木兰诗》一文“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表现木兰替父亲担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木兰对家人的思念;当户理红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表现木兰的爱美之心。因此,本篇文章的主旨应定位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当然有些文学作品高于生活、是作者的理想化,而文章很少对木兰在沙场征战进行描写,所以,不少教材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为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形象。

三、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其乐学、善思

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往往喜欢在特定时间内把学生束缚在整齐划一的状态下进行语文教学,这势必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再者,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服从与被服从、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阻挡了学生学习的冲动,禁锢了学生的精神,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学生的某些“残疾”。所以,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努力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美,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去感受知识、加深体验、活跃思维,从而使其乐学。

一是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天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积累知识、文化、发展能力并不断归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技巧,同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健康思考。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以课本剧的形式显现文本内容,学生就会合作为表演好剧情,献计献策,尽心尽力。有的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表演时,又说又唱,还不时用英文进行对白,引得同学们阵阵掌声。这篇童话的主旨,不用我讲,学生就已经悟出来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成人与儿童的矛盾,从而全面的理解文章主题。

第2篇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内容;学习层次;自主学习

有效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成效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简言之,就是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施教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侧重于学生对语文问题的分析、运用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选取贴近生活、富有灵活性的题材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现代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为了实现有效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黑板―教案―板书”的授课模式,选取贴近生活、代表性强、典型性高的语文素材来增强语文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课堂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一名篇时,教师可以让去过济南的同学讲一下自己在泉城济南的所见所闻。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照片等形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向学生介绍济南的山水、景物、人文,从而在加深学生对济南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学习文章,进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因材施教,开展梯度性教学

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学习,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梯度化教学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保持班级进度的基础上,选取层次明显、代表性强、梯度化大的语文素材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实用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初中语文课文学习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订制教学方案,是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良策。例如:在学习《落难的王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基础性练习、知识结构记忆、重点章节背诵等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如请你试讲一段你最喜爱的童话故事,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寓意。这种层次分明、结构明确、灵活多变的课堂内容,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跳出“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尴尬境地,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课堂效率。

三、学会知识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由此可见,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效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能巧妙地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想真正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仅仅靠短短的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突破传统课堂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和制约,采用课外活动、家庭作业、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来适当地拓展、延伸语文课堂,使其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多面性的立体学习空间,进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拓展兴趣的同时,感受、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满足感,真正实现“乐在其中”的语文教学目的。

有效学习是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拓展自身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选取贴近生活、代表性强、层次鲜明的教学手法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层次性和实用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霞.浅谈初中语文有效学习探究[J].民风:科学教育,2013(2).

[2]孙银燕.浅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上,2011(3).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案 自学能力 提高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创建生动、高效、民主的语文课堂,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语文“教学案”教学概述

“教学案”本质上是教案、学案的一体化,即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教学案”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知识学习及学习效果评价为一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案”是建立在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基础上的,是对两者的重新优化组合,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具针对性、匹配性,比如,学生知道在每堂课之前应该预习什么、上课应该重点听什么、课后应该重点复习什么,所有的语文教学知识都更具体,实践操作性更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反馈更及时、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是课堂教学思考者、参与者,在轻松灵活的氛围内,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制订、课堂讨论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对学习所得的印象。过去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教学现象得到根本性转变,学生发言积极性提高、探究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受到学生的热情感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教学,需要学生预习、分析、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以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学案”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拓宽学生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及途径分析

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语文科目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思维的创新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教学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需求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倡导运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案”必须突出促进学生自由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文设疑及解疑能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学案中涉及的教师讲课的内容、方式都首先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诉求。以《往事依依》一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换位思考,多考虑学生的童年生活、梦想,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美文的同时,学会自己感悟作品的真实内涵,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有益启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重点诱导学生解决学习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采取小组合作、群讨论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点,逐渐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发挥“教学案”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教学案”的使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会感到很难抓住学习的要领,加大学生自学的学习难度,久而久之,就必然会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案”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尽量不要用简单的“对、错”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评价,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学案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听录音,让他们感受、体会流畅的朗读语气所表达的风采、内容,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的景物亮点,用简介的语言加以概述,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教授学生如何描绘景物。“教学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要起到联系师生、家校的枢纽作用,这样才能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在课前要评阅、批改学生的“学案”,以了解学生知识学习的疑惑,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或者点拨,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喜悦之感。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初中语文“教、研、学”合一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

(三)科学地设计“教学案”,丰富“教学案”的内容

“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选定“教学案”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变得模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机械地思考、做题,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所教授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案”,尽量将所有知识点都纳入“教学案”,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听讲、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教学案”中发现问题,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熟练掌握重要的语文知识点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好习惯。这就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把好“教材关、学生关”,准确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难点及意向,吃透语文课本编写的主要知识架构,然后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把好“备课关”,“教学案”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与力量,提前备课、讨论研究、优化教案、师生共用,经过层层讨论与修改之后再制成正式文本,确保语文“教学案”发挥重要作用。

(四)教学案实施梯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基础的,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思考、分析、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制订“教学案”时,要合理的分配“基本知识点、重点知识点及拔高知识点”的比例,然后进行梯度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教学案”多么完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么高,语文课堂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程度,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一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的学习、习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通过这种“口授”的方式,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实施梯度性指导,把语文知识内容抛给学生,引导所有学生自己预习、学习,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认识,使语文教学由教师思考向学生思考进行转变。

初中语文“教学案”教学方法的应用实施,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创新备课形式、优化教案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备课组成员的智力优势,力求教案形式、内容的创新;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预习中发现问题,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发挥师生集体智慧的力量,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更具有目的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宏旋.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2(27).

[2]刘芬.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J].考试周刊,2012(72).

第4篇

关键词:反思 备课 教学 课堂 内容 注意的问题

新学期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全部是现代诗,我满以为学生会对此有极大的兴趣,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备课,什么文章背景、作者介绍、诗歌流派、诗作分析、练习检测等等,不一而足。然后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可是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大多数学生反映现代诗缺乏意境美,内容浅显,没有意思。我设想中的学生情绪高涨的一堂课在学生平淡的反应中草草地收了场。下了课,我不由陷入了思考:我原本以为学生会喜欢现代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第二节课,我做了调整,一开始,我就出了一道英译汉,学生一听语文课要做英语题,兴趣大增。于是,我把《静夜思》的英文版抄在了黑板上,让学生翻译,然后再引入当堂课的教学。这节课,终于激发起学生的一点兴趣。下课后,我又想,这是在讲现代诗啊,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这上面来呢?当时正好学济慈的《蝈蝈与蛐蛐》,而且教参上还附了这首诗的英文原文。课上,我先把原文念给学生听,大家听完以后,都在尝试着翻译,虽然译得都有缺漏,但是,明显可见他们极高的兴致。这堂课成功的引入,终于取得了我预先设想的教学效果。这次一波三折的授课经历,让我对教学反思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反思本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语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内省,本就是一种古已有之的道德修养。通过时常的内省,教人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而今,这种内省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又不断地促进着现代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针对备课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备课,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为此,教师都努力地专研教学大纲、阅读参考资料、熟悉教材、探寻教学方法,以期备好每一堂课。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即使思考得再缜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这样,集体备课就成为我们进行合作探究,以便发挥集团整体的最大优势,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1.集体备课后对个人备课的反思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会初步研究教材,形成有自己思想的个案。集体备课时,教师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大家的努力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集体教案。这时,比照集体教案,及时的反思自己的个案,会发现个案中的不足之处、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从而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对集体备课的反思,对个案的改进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集体备课后跟进课堂的反思

经过集体备课、经过反思改进后的个案是否适合自己的课堂呢?这还需要教案定型后跟进课堂的反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对其失败处进行修改、反思,作为下一轮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因此,只有通过跟进课堂后的反思、体会、感悟,才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一套适应现在教学的、能够驾驭现在课堂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二、针对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简单地说,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后研究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的过程。这其中,有对自己教学策略的评判,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衡量,更有对学生深层次的教学关怀。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淀,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新的思想开始抽穗,逐渐拔节,蓬勃生长。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课后反思能帮教师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教学反思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1.要反思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

(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否得当,对重难点的把握、突破是否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等。还要看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有效的完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并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在教授《海燕》时,教学任务之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许是学生有些害羞吧,或许是我并没有创设好合适的情境,总之,朗读的学生并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目标中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能力目标没有完成。在第一个班结束授课后,我在第二个班立刻调整了教学方式,先放了朗读录音,然后又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并且低声的播放一些激昂的背景音乐,之后又采用比读、分段朗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那堂课比起前一节来,真是有不小的进步。我的反思是,要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课堂教学,争取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要反思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的一些创新思维记录下来,这是对该学生的一种莫大鼓舞,也是对其他学生一种很大的正面促进。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好见解、好思路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所谓“教学相长”嘛!此外,还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资料。

(3)要反思当堂训练。现在的课堂早已经不提倡满堂灌,学生已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对一堂课教学实绩的检测,还得由老师来安排相关的练习。记得是在听斯老师的语文课。那节课讲的是《济南的冬天》,课上分析了写景的层次及方法。授课结束,老师安排了字词的练习。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既然这节课讲的是写景的方法,不妨让学生们做一些写景的片段练习,这样也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我的反思是,课堂练习最好和课堂授课内容相结合,以巩固当堂所学,检测教学效果。

2.要反思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也是一样。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可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究竟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学生,也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检测,经过教师的反思不断改进,才能找到最好的那一条路。带第一轮学生时,我教的是学情较差的学生。第一次讲文言文《论语》,我没有估计到学生的情况,讲的快了一些,重点字词虽然有板书,可是,学生却反映有些句子还是不懂。于是,我放慢了教学速度,将整句话都做了板书,并通过板书指导学生做笔记。这样,学生终于跟上了。第二轮教初一的时候,我想,学生刚从小学毕业,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还是应该放慢速度。但是我忽略了这次是一些学情较好的学生。那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教学过后,学生又反映教得太慢了,一堂课学不了多少东西,于是,我又改变了教学策略。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过程或者方法的选择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关键要看针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3.要反思教学细节

实践证明,再完美的教学设计、经验再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或处理不妥的细枝末节存在,如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对违纪现象的处理,对个别知识点的误解等等。细细思考,这些细枝末节也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或经验积累欠缺的一面。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缺憾及时记录下来,对其原因作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疏理,定能“吃一堑,长一智”,变缺憾为经验,成为今后教学的借鉴。相反,有时候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偶尔的灵光一闪,也就成就了一堂课的精彩。一次,我校语文教师董老师讲公开课。临近尾声了,董老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是一道造句题,用原文中重点词语造句。被提问到的学生也没有事先准备,可是,他们一个个的竟前后相继地把自己的句子和前一位同学的句子串联了起来,最后竟连成了一段情景片段。这不由得叫听课的老师都暗暗叫好。我反思的结论是,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情况应因势利导,让这些瞬间产生的灵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同时,要经常学习,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如果说一个教师的课堂机智可以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甚至出彩,那么课后的顿悟与反省则更加可贵,这种反思是指向未来的,它使今后的教学更完善。这些课堂机智的灵感火花经过储蓄后将积淀成经验,积淀成素养。它将促进教师的预见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使教师在往后遭遇意外事件时能驾轻就熟,巧妙处理。

其实,在教学中出现疏漏需要教学反思,往往是由于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当然,这也是正常并且难以避免的。有了课后的反思,就等于心中有了一个比较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在以后的授课中更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第5篇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要思考:语文是什么?我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而且要准备好,这包括情感的准备、思想的准备、内容的准备。

首先,要做好情感的准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的共识。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语文情感的培养。要让学生爱语文,自己要先爱,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注重读书,注重知识的积淀,因为学生喜欢知识渊博的教师,这是毫无疑问的。能够轻松愉快地上课,还能幽默风趣地讲几个故事,会让学生爱上这个人,并爱上这门学科,也算是为语文教学做了贡献。

其次,做好思想的准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了教学方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新的时代下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能象过去一样,拿着一支粉笔不停地讲啊讲,学生就听老师一个人在那高谈阔论,自己埋着头不停的写着,谁不写就要挨批评,说他态度不端正、不爱学习,甚至还扣上不尊重老师的帽子。通过学习,我们教师也获益匪浅,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师生都是一种帮助、一种成长。反正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观念得到了更新,这种思想上的准备,让我们在教学上去伪存真。

第三,做好内容上的准备。这也是最重要的,就像打仗一样,无准备的仗肯定是必输无疑的。因此,我们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布置学生预习和布置自己预习。我们有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做预习,这很好,我自己也是这样要求每一位学生的,而且也很有用。很多学生对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先认真朗读,家长签字,这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因为学习语文本来就是要多读;同时还要认真做笔记,每个人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梳理生字生词,理清课文思路,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赏析重点语句,分析写作技巧,等等。第二天上课时我先检查预习,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包括他的笔记。学生既熟悉了教材,又练了字,同时他们也懂得了什么是美,因为要设计自己的版面啊。有的学生真的做得很好,书写端正,而且看上去美观,很不错。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同时,也要布置自己的预习,这不仅仅是写教案,因为你自己有的资料,学生也有啊,而且可能比你的还要全面。因此,教师要做的就不仅仅只是熟悉一下课文内容这么走马观花似的,更要做的是多想想:怎么上好课?用什么方法?怎么让学生觉得有兴趣?这也要求一个字:“新”。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散文和诗歌,怎么让学生体会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呢?我想借助绘画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春》是朱自清的散文,读着这篇散文,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象立即呈现眼前:广阔的田野,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杏花,雪白的梨花,嗡嗡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欢快的鸟儿,五彩的风筝,以及绵绵的细雨,如诗如画。怎么上好呢?我想那么就画吧,即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先让每一组上来一个同学,画完之后,给同学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其他学生在下面画,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的也不是很流利,但他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很热烈,同时能大胆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很有收获。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对课文内容有了兴趣不是能学得更好吗?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于是,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中,都借助绘画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讲故事、表演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有些课文内容比较多,篇幅相对要长一些,可以借助讲故事、表演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较难理解,于是就提前让他们自由组合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在课前认真排练,在表演时适当地作一些指点,自己也可以参与进去,读读旁白啊,等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喜欢,并且活学活用,让他们不拘泥于课文,不管用哪种方式,只要能把课文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在表演时,好多学生的表演让大家哈哈大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依赖多媒体引起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我想,在某些课文中,或某个单元中,能适当地采用多媒体,那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是课前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例如七(上)第五单元中的《风筝》《羚羊木雕》《散步》《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既可以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又可以带来思想上的感动和震撼。一件平凡的、小小的事,通过多媒体能直观地呈现“爱”这个大主题;地震中不屈的生命、病痛中母爱的执着、灾难面前舍己为人的高尚等画面,让学生感动得流泪。这是现代化技术带给我们的益处。

第6篇

公开课 问题 建议 文化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1]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关键还在于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而由于公开课中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备受广大社会人士批评,甚至有人还说要将“公开课”彻底埋葬。[2]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公开课呢?取消还是让公开课转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们该如何改进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去解答。笔者以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当前公开课的主要问题

1.教育官本位文化影响公开课的本色

公开课是一种研究型课,是介于理想课与常规课之间的中间型课,它既不是理想化的教学,也有别于常规课。公开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研究性以及一定的借鉴性,但是我们往往将其拔高,定位为示范性和“高质量”的课。特别是在有关领导参加的情况下,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将其看作是一场“战斗”,从而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公开课的“成功”。因为在领导面前,不能让公开课“失败”,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学科教研组、年级组、学校领导、班主任等相关的负责人都将“遭殃”,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更是要承担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公开课就成了为公开课而进行公开课,失去其本来面貌,以至于弄虚作假。有一位全国公开课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在领奖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他说他自己写出来的教案在学校教研组里被“修理”掉了一半,去参加县赛;到县教研室又被“修理”掉了一半,去参加市赛;到市教研室又被“修理”掉了一半,去参加省赛;经省里的专家指点后参加全国比赛时,已经“人是物非”,自己也活脱脱一个人形鹦鹉了。[3]

2.教育观念文化影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通常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公开课的认识是,公开课需要“求稳”,需要“按部就班”,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不需要讲究教师的个性化,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而是按照“排练”好的课去上就行,从而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不去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去彰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因此出现“从教案设计讨论修改到试讲,大到所教内容、重点难点、方法、步骤,小到执教人的表情装束甚至一举一动,都要反复排练,直至每一环节都要体现策划者们的心计与招数”[4]。从而在整个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自己的个体“话语”,而是集体下的公开“话语”,教师的个性被强大的集体性所掩盖。

3.教师行为文化下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公开课中,存在教师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对教育技术过多、过滥应用是公开课的“通病”。如在公开课《济南的冬天》教学时,某执教者没有丝毫的板书,完全用投影和多媒体图片来展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在开始就展示了济南风光的图片,打消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和对语言的理解发挥空间,学生们将注意力分散到了图片上,并没有注意到文章语言的优美。[5]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但是过多、过滥的运用却使其“适得其反”,既浪费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也无益于公开课的教学。

4.教育功利主义文化下学生权益的受损

在功利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公开课之前,为了公开课的“成功”,为了能得到更多的鲜花和掌声,为了得到更多的“被认同”,有些教师往往会让一部分“差生”不参加公开课。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一种漠视。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是会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那些“不太起眼”的学生即使举手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公开课变成了教师与几个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也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发言机会。

5.教育制度文化下教师的“被评价”

在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下,公开课的评价只能是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而没有教师自身参与评价,也没有学生参与评价,上公开课的教师往往是“被评价”。因此,现有的公开课评价体系也决定了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公开课,只能让公开课“顺产”,而不能让公开课“流产”,因为这与教师的职称、教师的晋升、教师的工资、教师的名声等相关待遇息息相关,那么,教师对公开课的重视和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现有的教师评价文化也影响了教师对公开课的态度。

6.传统教师文化下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为了表现其教学的高超和教学语言的优美动听以及教学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对问题“对答如流”,但是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被搁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引导过多,或者将学生的回答打断,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乘法的交换律》的公开课,教师问学生:我们该如何去表达“(a+b)×c=a×c+b×c”?学生回答:“两个字母的和乘以一个字母等于……”还没有等这个同学回答一半,教师就急匆匆地替代学生回答: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让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是一种“引导”,但是其真正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剥夺”,对学生的个性化话语的一种剥离。

三、公开课的推进建议

1.实现教育观念文化的转变

首先,重新定位公开课。前面提到,公开课是介于理想课与常规课之间的一种课型,它不同于常规课,不能“让公开课返朴归真”[6],但是也不能让其脱离公开课的本旨而出现做秀与作假,以至于让“教师迷失自我”[7]。因此,我们需要将公开课定位于教学、科研、学术三位一体的“研究型课”。其次,重新审视公开课的价值。我们需要认识到:公开课对于学校来说,是展示学校的特色和学校文化的个性;对于执教者来说,是体现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媒介;对于听课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学习和欣赏、体验和分享以及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对于专家来说,公开课是一次学术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交合的重要机会;对于领导来说,这是一次教学活动,是一个侧面的检查,而不是对该教师评价的全面,不能以公开课代替对教师的其他方面的评价。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过去那种公开课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其价值。最后,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公开课。教师需要对公开课进行重新认识,从公开课的“备课”到“上课”到“评课”都需要树立新的公开课价值观,从而还原公开课的“本色”。

2.教师精神文化的形成

首先,教师需要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虽然公开课不同于常规课,但是公开课也需要教师树立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差异,基于教师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提供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能力,推进个性化的教与学的活动。[8]因此,在公开课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做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彰显个性”,从而实现“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9]。其次,教师需要转变功利主义文化倾向。当然,公开课具有自身的价值诉求,如给其他年轻教师提供教学的示范性,如参加教学比赛等。教师需要转变过去那种公开课的功利主义色彩过浓的做法,重在凸显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展示教学水平,进行教学交流与教学经验分享,重在提升教学的品味,还有推广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最后,提高教师的道德诚信。教师在公开课中的做秀与作假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毕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我们知道,学生将教师视为榜样,而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因此,教师需要做到《教师专业标准》中所提到的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3.教师评价制度文化的改革

公开课的改革离不开评价教学制度文化的转变,因为评价在左右着公开课的教学取向,正如高考在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展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大力矫正长期沿袭的单一评论制,以民主求和谐,允许多元甚至异质的声音出现。[10]我们需在公开课的评价过程中,形成多元评价,不仅是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还需要教师自身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公开课的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不仅要看到教师的课有可取之处,也要容忍一定的“失败”,我们追求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其优秀与否,更重在教师教学的改进,以便教师吸纳更多更好的建议。这样一来,教师才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公开课”,而不是“被迫”去上公开课,教师也不至于被公开课所“累”,学生也不至于“遭罪”,学校也不至于“劳民伤财”。

4.教师行为文化的重塑

公开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与投影仪,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这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所强调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和“基本能力: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但是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信息技术,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公开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形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旦上课不用多媒体时就关掉电源,以便实现“低碳教学”,而不是浪费教育资源。

5.教育家文化精神的形成

根据相关统计,到2012年6月为止,中国教师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但是,这么多教师又有几个称得上教育家呢?教育家是指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11]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在公开课中坚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一只“鹦鹉”,也不是一个“扬声器”,而是一个个性丰满、思想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因此,上公开课的教师需要形成教育家文化精神。

6.关注公开课的其他文化价值

公开课需要准备,需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精心研读,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资源开发,这是必然的。同时,教学即研究,公开课需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研究,以便能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目标。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教育报,2010-7-30.

[2] 刘延川.将“公开课”彻底埋葬.当代教育科学,2006(17).

[3] 周奎英.公开课,怎一个“真”字了得.基础教育,2004(1).

[4] 韦清.打磨公开课,磨去的是什么.当代教育科学,2006(3).

[5] 张淑君,薛涛.从教育技术角度透视公开课.中国现代技术装备,2007(11).

[6] 孟令忠.让公开课返朴归真.硅谷,2009(24).

[7] 张汉琴.为何公开课让教师迷失自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8] 王中华,熊梅.高校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消解—文化视角的反思.现代教育管理,2012(7).

[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7-27.

[10] 潘涌.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