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园艺术论文

时间:2023-03-06 15:57:28

导语:在校园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艺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DV艺术、校园文化、校园电视台、发展。

1.DV艺术的概述及校园DV艺术

何为艺术,所谓艺术无非就是独特,很多人一直以来就是怀着这种认识来理解艺术,甚至我也不列外。当然这样并没有错,艺术本来就很独特。但是艺术还是源于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再加工。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弄的疏远,如果你有让生活给别人带去另一种享受,那怕只是一种想法,那么你就有可能接近艺术。然而所谓DV艺术那就更离不开生活了,因为他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DV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我们所设计的主题,就需要对生活时间进行拉伸,重新安排节奏,再加上音效等各种我们所谓的剪辑。这就使生活更加艺术化,使作品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恰恰DV艺术就本身具有生命,所以我想说DV艺术是我们生命中的活体艺术。DV艺术解释了这么多,我想对与校园DV艺术就不会太难理解了吧。在DV艺术前面加了个限制词“校园”,无非就是进入校园的DV艺术。当然校园DV艺术还是与其他的DV艺术有区别的,我所说的区别并不是DV上的本质区别,而是一些表面形式上的区别。比如校园DV艺术他就会涉及到各种关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因数,我个人总结了几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一些基本的视野、学校的艺术文化宣传、还有就是学生的专业问题。尽管有那么一点区别,但是艺术的思想是没有界线的。

2.DV艺术、校园DV艺术的现状

就目前具体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DV的普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与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向往,当然还与时代的变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96年,DV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来拍摄家庭式的影像,也就是可能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随着DV本身性能的改进和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很好的掌握运用。直到我们现在DV机已经成为当前个人影像制作甚至专业媒体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摄像设备,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选择DV进行自己的影像表达。DV承受生活之轻的同时,也承担起艺术的重。为什么这样说,虽然人人可以玩DV,人人都可以创作。但是我上面提到了“DV艺术”,最基本的艺术前提是你的创作可以给别人带去美感,带去一种享受。因为影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必须有专业知识,必须有设备,还必须要有创作精神。说这么多,也并不是好像在要求什么,主要的还是创作与审美在生活中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大学生注意的可能就是校园DV艺术了,校园DV艺术与社会民间以及其他的DV艺术不同之处还是比较的多,上面也谈到了这一点,这跟DV所处的环境有关。2005年,北京大学团委等展开“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调研,其中“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专项调查,选项包括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六类,结果分别是32.3%、53.1%、41.5%、21.6%、10.5%、7.6%,校园DV占41.5%,可见校园DV已成为继文学作品之后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还有国家教育部对校园DV艺术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各个省份都会相应的开展校园DV艺术节,还有全国性的艺术节。还有一些校内关于DV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建立,以及学生自我培养的本身爱好。加深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校园艺术文化的水平,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艺术的舞台。

3.................DV在校园中的影响及用............

3.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DV艺术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内发展还是外宣传都与DV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元素有很多,比如说学校里的晚会演出、各类比赛、等各种活动。但是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值得珍藏的东西,又不可能始终的停留在精彩活跃的那一刻。那么DV就可以帮我们把那一刻的所有记录下了,美好的回忆就再是梦想了。重要的并不只是在这里,因为校园DV艺术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DV艺术的发展下,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还有就是校园DV艺术文化可以传递式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3.2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

2004年4月,当校园DV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时,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本着“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的原则,创办了首届大学生DV电影节,开创了高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DV的先河,其参赛作品以完美的镜头和精彩的剧情将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有机结合,很好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应该说与校园DV走的比较紧密的还是学生,因为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持有DV。这也就说明了校园DV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能力方面能起到明显的变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影视文化的高度认识,也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体会。还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谈到了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中央16号文"四项教育。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新力。在对艺术的追求时,借助DV反应现实生活的美感,又会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对学生自我艺术能力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是专业的话,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事业生涯做好准备。可以想象得到在我们拥有的美丽的校园里,因为有DV艺术文化的存在,而使得我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一种新生艺术的气息。

4...............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

谈到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首先要提出的是DV改变了生活当中的艺术形态,同样也增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我们知道现实生活的竞争,无非就是市场的竞争,再想一下市场是一个消费的市场。要想收益就要促进市场的消费,而消费者正是我们的那些对艺术有美感的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市场推导就间接的告诉了我们,DV艺术改变了竞争的市场。说了这么多

其实就是回到属于DV的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行业。最近一些年来,国家一直对校园DV文化比较重视。就好比说一些学生的DV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并给予鼓励的方针。就比如说在电视上看到的学生DV作品,还记得一次在CCTV-3上看到了一系列的校园DV作品的播出,有《毕业了我的大学》、《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校园花工》和《仙湖的化石森林》......。还有目前,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已经与新浪网、三杯水、《大众DV》、《DV@时代》等多家媒体达成全面合作,并且DV节组委会正在积极寻求相关电视媒体进行纵深合作。目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报刊媒体对DV节进行了密切关注。比如还有些学生自己的作品直接的推销到影视行业当中去,而且有的能够站住一定的位置。这些其实就在激活影视行业,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除了经济效应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校园DV艺术对人们的各种素质培养的提高。就好比一些拍摄的教育性片对人们的思想觉悟有着很重要的效果,还有教育意义。

5.................校园DV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改善...............

虽然说校园DV艺术发展的还可以,但是那只是对局部的一些,总体情况还是有些不足。第一方面是DV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也可以找出诸多因素。比如说学校的规划力度不是很好,还有就是设备的不到位,技术上存在问题.......等,导致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机会。这些就使得作品的艺术化难以实现,水平上不去。当然也会存在学生自身的原因,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去对待DV。要知道创作是一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必需要求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第二方面我觉得还是学校的一些教育体制没有完善,说简单一点就是DV艺术产生和表现的形式还处在普通的化的阶段。就比如说一些校园DV很简单,他的产生过程还有一些技术方面都很粗糙。就是纯粹的用找一个人拿着一个DV去拍摄,艺术的产生过程中没用去策划。还有就是在宣传的形式很单一,处于被动的状态。就比如说把作品拿去参赛吧,还好有一些大学生艺术节,可以进行宣传一下。但艺术节毕竟是一个在有限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好像在等待中......。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变。DV整体水平不高,学校可以请些比较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督促,还得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他们的内在艺术潜能。在宣传自己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在学校创建一个体系结构,比如现在比较好的学校就有自己的校内广播电视台。校园电视台可以说是教学管理中实施各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点缀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可想而知应该提倡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校园电视台要认清外界电视台的形式,要有自己的策划和体制。比如在自己的电视栏目这一块要做到不同于其他电视栏目的特点,努力的寻求自身的创新发展(校园电视台由学生台长负责,下设宣传部、编辑部、记者团三个职能部门。各部各团由部团长负责,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结束语:校园DV艺术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还将近一步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相信我们的青年人才在以后的校园DV艺术发展建设中做出更好的业绩,把我们的校园DV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我也坚信校园DV艺术未来发展得更成熟,更辉煌。

参考文献

1.《电影观众学》章柏青张卫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6

2.(DV生活DV艺术)陈帆与北电毕业生张良学的对话

3.<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少兰.

4.论文新天地:<浅谈DV影像与教学>

第2篇

高等院校社会艺术论文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注释2]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以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为社会艺术教学工作做好引导、督促、挖掘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的后备力量,让每一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爱、学有所通、学有所用、学有所展。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接受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积极督促与严格要求各地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合作机构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做好学生与专业、学生与家长的良好桥梁;让其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3篇

一、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

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教学管理上要创新“有理、有利、有序、有效”的管理模式,探究各教学研究的内部联系,搭建交流平台,打破专业壁垒,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音乐艺术教学品牌项目。(一)有理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艺术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总体实力的工作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势教学品牌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各种因素最优组合,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最佳效益。完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文化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充分体现出学科建设的优势特征。(二)有利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教学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深化和活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成果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有序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应建立与完善科学化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1、制定科学化的完备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化的有序性体现。在认真执行通过教学评估确立的教学管理的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选修课管理规定》、《精品教材建设方案》、《设备管理与使用规定》、《钢琴维修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形成向制度要效益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2、实现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层次结构。逐步建立与完善由艺术院校教学督导组、各系教学秘书、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管理与监控队伍。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责范围。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在广泛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建立以品牌课程、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动态发展结构。4、进一步整合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使教室、排练厅、琴房及音视频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5、对本科教学工程的品牌项目的申报进行科学化的规范。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市级院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项目申报列出梯队层次。提出明确的工作管理目标。6、对新增课程实施严格有序的审核机制。并在新增课程开课后进行跟踪考察和指导,努力达到质量标准。7、梳理各教学单位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教学与艺术实践的优秀品牌,在论证确立后加以重点建设扶植。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工作计划有序;实施操作有序、过程管理有序、反馈途径有序。(四)有效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重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体现:1、建立教学评价档案,将考核评价与评优工作有效结合。有关职能部门与监控队伍做好教学评价档案的建设工作。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由艺术院校督导组与各教学单位协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测评与督导。3、强调艺术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支持具有“主题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目的性与效益性的有机统一。4、要完善监控体制,注重成果积累。对音乐艺术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和督导,注重成果的积累和总结,以更好的促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5、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定期聘请有关校内外专家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求音乐艺术专业负责人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主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进行汇报。实行定期评价考核,积极推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健康发展。6、通过“学分制”管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演出、比赛、考察等实践活动,处理好上课、排练、演出及其他实践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艺术实践教学的最佳效益。7、艺术院校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予以管理制度保障。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深化改革凸显成效、理念创新增强成效、监控运行确保成效、教学反馈检验成效、成果提炼总结成效。并且从管理制度上、评价机制上、监控体制上分别采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力度。

二、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益

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的效益,以艺术院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通壁垒,相互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平台,实现多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联动机制,形成展示教学建设成果的窗口,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全面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力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能力教育,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要把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作为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要及时反映当代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情况、新信息、新成就,及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课题、新成果。要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克服教育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实脱节等弊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实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彰显的有效措施:(一)艺术院校建设一流的音乐艺术专业,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有机结合方面作出特色成效。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的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二)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要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表演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创建具有优势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音乐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先进。(三)创新音乐艺术专业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进一步建设具有高水准的教学、表演、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四)充分发挥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涵盖面广、专业结构科学的优势特征,强调音乐艺术专业建设的整体性效应,努力实现声乐与器乐各专业方向建设的优势互补,创造优秀品牌。为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服务,形成推广和示范作用。(五)建立音乐艺术专业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选拔依据、考核指标、评审机制、奖励措施等制度规定。(六)打通各教学单位壁垒,优势互补,创造精品剧目、音乐会等特色项目,通过音乐艺术专业卓越人才进行市场运作、前期宣传、后期制作,将精品推向市场,走向全国。(七)通过中国乐器演奏教学实训基地、管弦乐演奏教学实训基地、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键盘现代音乐教学实训基地等实践实训教学,全面提升卓越艺术人才的实践表演能力,推出精品人才。(八)与相关演出团体、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建立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库,向各演出团体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为其培养储备后备人才。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分析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通过对文化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标准分析,通过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办法,以加强实践育才、创新实践形式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为具体体现,为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形成艺术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人才培养优势特征提供学术。

作者:黄超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第4篇

优秀的艺术创作作品往往凝聚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充满着独特的个性,使艺术舞台变化无穷、生机无限,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敢于冲破传统规范,不断创新的结果。大学生欣赏这些作品以后,就会对艺术中的新变化产生惊喜,对艺术形式的新突破产生赞赏,这必然增强他们打破思维定势的勇气,改变因循守旧的看法,使他们坚信,只有敢于不断突破旧传统,创造新事物才能获得前进发展的动力。因此,艺术教育在培养医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个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艺术教育还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完善个性。学生在艺术欣赏时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经验、喜好等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中去,努力接近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有时甚至开拓和补充原有的艺术形象,使它更富有生命力。学生在理解、开拓和再创艺术形象的过程就贴上了自身的个性色彩,获得了审美愉悦和满足。这一过程有益于学生建立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而不盲从他人。因此艺术教育也是一项最富于个性、最增强自信的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完善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2中医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强调医学生应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公共艺术课程只是纯粹的选修课,对医学人才培养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这种重专业轻人文艺术教育的现象在医学院校中屡见不鲜。虽然中医药院校都设置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指导中心,但大多数挂靠在学校团委,担任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使得公共艺术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能彻底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层面,由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压力,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重专业学习轻人文艺术课程学习的观念,即便选修了艺术课程,最终也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应付考试,并未真正完成对自己审美品位、修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2缺乏对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合理规划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但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定位较低,与指导方案中所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和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差距甚远。所开设的科目都是艺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申报设置,没有合理的规划,同时开设的课程数量和安排的课时数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也相当匮乏,没有编写中医学生专门使用的艺术课程教材,教师上课常常自行组织教学内容,导致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以致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明显。

2.3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在医学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各校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数量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尽管这些老师大都是艺术科班出身,对艺术领域专业知识相当精通,但是他们的专业背景并不能支持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此外,由于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有艺术专业知识背景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一专多能型教师在医学院校还很缺乏,因而使得目前的师资水平跟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4缺乏对艺术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

由于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往往对公共课教学的课程性质和作用把握不准,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没有进行深入透彻地调查研究,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医学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进行授课。同时教学中常把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学,过分追求专业化、技巧化,使得艺术教育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没有体现出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自然培养的学生也就缺乏自由创造,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

2.5缺乏特色鲜明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

医学院校所开展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文化内涵还欠深度,与中医教育结合不鲜明,与其他高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差别不大。很多艺术活动仅仅局限在感性的形式,导致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而在艺术舞台上照搬、模仿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深刻领悟艺术中所贯穿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思想,从而制约了医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3中医药院校实施艺术教育,提升创新人才素养的路径

3.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实施机制

中医药院校应遵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切实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人文艺术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能够形成完整的教育实施机制。首先要理顺并健全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对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长期规划。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设立独立的、学校直属管理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如“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育部”等,不依附于其他行政部门,专门负责全校的艺术教学及实践活动的规划、实施及管理;对专职艺术教师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方式进行聘用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艺术教育纳入中医药院校统一的教学规划中,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并列入学校全年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使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并计算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最后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措施,如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于购置艺术教育设备、音响资料和组织相关艺术活动;修建专门的多媒体艺术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解决艺术教学和实践的场地等。

3.2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符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医学课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2],实现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学校应大力开发艺术教育课程,编写配套教材,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的艺术选修课应包括艺术常识类、文化类、思辨类、艺术与医学交叉等4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需求。其中常识类艺术课程力图从艺术本体出发拓展大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以此了解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主要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基础绘画技法、合唱、声乐等;文化类课程重在让大学生了解艺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开设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等;思辨类艺术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导,培养大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创新精神,主要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与医学交叉课程旨在通过艺术与医学交叉的教学氛围,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创新精神,如医学美学、医用绘图技法、音乐治疗等[3]。通过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积累艺术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能艺术化地提升医学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更具人性化,达到开发医学艺术技术技能的目的。

3.3整合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的建设历来都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艺术课程的师资建设应充分发挥合作机制,尽可能地整合校内的师资力量,挖掘有绘画、书法、舞蹈等特长老师的潜力,让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扩充到艺术教师的队伍,通过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通过整合的教学团队能够以服务学生为本,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拓展教学资源,编写课程教材,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学校要大力支持艺术教师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促使艺术教师能主动学习跨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医药知识,并在教学中促进中医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三是注意培育和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如音乐治疗等方面师资,吸纳这部分既懂艺术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中医创新人才服务。有计划地安排优秀的艺术教师或医学教师到国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修或合作研究,开展医学与艺术交叉性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双学科素质并及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3.4提升教学水平,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

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能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间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发现能力,使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需要教师能立足于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继续坚持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另一方面更应通过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实现独立思考。那么教师的任务就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要让他们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会他们学会不但尊重自己的思维结果,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宽容的人文胸怀,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在艺术课程教学中。

3.5联动课堂内外,形成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系

第5篇

目前人才的适应能力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艺术类扩招的速度更是逐年上涨,这使得艺术类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只要专业成绩过线,即便是文化成绩很低都能被录取,促使成千上万考生纷纷走上“艺考之路”。然而,艺术人才自身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较窄,而高额的学艺成本让多数艺术生不愿降低姿态,从基层做起,这与当前社会提倡的大学生要一专多能的要求相违背,因此缺乏人文素养的艺术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

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不清是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通过对某艺术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仅仅听说过或是一般了解;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听说。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却不太明了。大约50%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30%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既没想法,也没行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养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素养底蕴的深浅,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二)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

校园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打造人文气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活动难以落实。二是,校园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授课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这种多而不精的低效工作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三是,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校建设人文校园时没有突显出人文素养蕴含的教育意义,忽视了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等问题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途径和利用资源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极少有开设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大学内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院校不同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文化的优势,院校人文氛围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更是减少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途径。艺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重视实用性,偏重于职业教育。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人文教育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是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人文教育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在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艺术类院校可在教学楼内张贴引导学生奋进的名人画像,通过设置艺术名家风采画廊和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展板,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张贴温馨提示,通过文化设计彰显人文关怀和营造温馨氛围。人文校园的打造在营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类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将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内心。随着大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自身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和艺术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本质上真正实现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增设人文课程

院校要针对艺术生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增设人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进而大力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第6篇

(一)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培养审美素养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素质上起到了启发和熏陶的作用。在高职探析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邹琳玲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摘要:随着中国教育发展,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和认可程度加大,我国在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值得肯定,但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无法满足国民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在教育部颁布有关课程指导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依然存在不足,需要从教育组织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来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问题对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通过设置高职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内容,鉴赏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和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端正良好的审美意识形态,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品味。通过参与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不同风格和艺术特点的优秀艺术文化成果,融合多元文化特质,激发思维发散,通过艺术文化的气息来引导高职学生能够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气质和意识,学生素质更加突出。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不仅是艺术的鉴赏,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一种渠道,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

(二)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理念,来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能力培养,也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通过扎实专业基础,积极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共艺术课程在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补充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李岚清曾经说过:“艺术素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是抚琴唱歌,是人的素质教育,不是基本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高职院校通过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局限性,推动“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结合,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创新能力发展和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素质能力支持。

(三)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完善和谐校园创造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赖以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培养,可以推动教育过程中的有关要素的协调发展,育人环境的和谐是通过孕育素质教育中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氛围,让高职院校师生展示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校园教育氛围,使得师生工作和学习环境更加完善。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培养为主线,而通过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在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氛围营造下,可以填补人文艺术素质培养的空白,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人文教育环境下更加活跃。公共艺术课程提倡的艺术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高职学生的个性特质鲜明。公共艺术课程是可以让艺术与生活相互结合,通过培养高职院校的鉴赏艺术能力和创造艺术思维,把学生的生活环境融入到艺术文化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也让这种氛围影响学校教育,优化学校教育。

二、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大纲未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定位模糊教育部对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提出选修内容可以参考:《指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将《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书法鉴赏》,《歌剧欣赏》。虽然教育部的指导方案起到了基础作用,但还是没有统一的教学纲要和计划来配合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教学大纲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没有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下,学校的自主性提高,但该课程还处于初步推广阶段,许多学校没有意识去加大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因而,导致高职院校中,许多学校仅仅提供少数的选修课程,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不佳。公共艺术课程定位模糊,无法确认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计划。学校设置课程,首先需要解决课程具备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延伸和拓宽教育范围和水平来完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课程目标的设置简单,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在没有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下,难以突破,甚至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一个都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太强,教学内容杂乱。因此,当前的公共艺术课程基本上还处于自主设置的阶段,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选择仅依靠教师的自我考量,基本上没有经过论证或随意性很强,艺术课程停留在选修课程阶段的形式主义教学模式比较突出。

(二)教师人才培养及教学投入不足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内并无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专业教师,教学问题也随之产生。部分的教师往往通过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来完成教学工作量,这种以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为目的的行为,无法让教师积极投入和组织推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完善。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简单,管理松散,学校和教师都简易组织课程,完成教学任务而提供课程选修,这种选修课程设置,也仅仅通过少量的教学课时来完成计划,教学的质量无法提升。

(三)学生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意识不强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让学生无法认识该学科的重要性,仅仅作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选择,学生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专注性和积极性并不强烈。学生的意识不到位,也让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程实践上,许多学生仅参与教师灌输教学内容,而不主动思考和全面、主动去学习探索,学习的层次比较低,学习的主动性太差,甚至不遵守教学纪律等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问题的处理措施

(一)教育组织管理部门及学校相互配合、积极重视公共艺术课程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校与教育组织管理部门这两者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对于大纲的制定具体有以下两者方法进行:一是从上到下,省教育部门针对高职学生独有的特点,不断的学习人才培养的目标,由组织顾问专家制定相应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二是从下到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由每个学校自身去制定,大纲要求必须满足本院发展。然后,经过实践教学的不断的检验及专家的评议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通过完善教学机构,在教育部门的指导方案下,组织专职教师来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及目标等,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推广该课程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带动课程教学水平。对课程设置不断的进行改革。为了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另外一方面还能起到安抚教师心理的作用。对于课程时间的具体安排,首先要改变公共艺术课程安排的这种现状,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参观或者是进行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学校要对教材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证学生就业及促进学生创业的基础上,将教材的内容和企业文化这两者紧密结合,从而起到双赢的作用。

(二)从教师层面来积极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要从内心自发地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备课,选择具有广泛性先进性,以及与专业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次,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采用现场教学法,对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家的个人画展或艺术品展览,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艺术感受具体生动、丰富细腻,远远多于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笼统介绍;对于“戏剧欣赏”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去剧场体验,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地方曲艺的表演,或者与学校团委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进行创作,既发挥了他们的创作表演才能,又挖掘了其学习的自主性。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表演、创作、艺术设计等形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充分重视。

第7篇

(一)传统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是以培养演艺事业和舞台艺术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服务面向都未能做出合理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或者说论证的不够充分。当市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凸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时,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艺术院校的教育之路越发显得步履维艰了。这种状态下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地方经济、文艺舞台上的丝毫不具备竞争力,更谈不上在岗的持久发展与创新发展,因此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只能对社会需求和服务面向加以充分调研,对培养方案进行严密、科学地论证。只有准确把握形势和定位,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逻辑框架不清晰

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明了,导致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内容结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基础内容不牢固

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指对钢琴课程的基本乐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进行系统介绍和必须掌握的专业素养类内容和知识,这类基础知识不仅是学习钢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对学习者的艺术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说,钢琴教学的基础内容包含: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能力与知识、钢琴演奏、音乐史论知识等。由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都不是十分注重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如果在本科阶段不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话,那么很难想象学生在将来的钢琴艺术演奏之路上越走越宽,可能会相反甚至找不到对职业身份的自信。而从传统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课时安排来看,基础课程在大一新生的课时计划中的比例显然不高,就教学内容和效果来看,许多本科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识音符、节奏以及演奏演唱记号层面,没有深入到和弦、调性调式的知识,而视唱中又过于强调五线谱的识读与听记,对音乐史论知识则不作要求,这样的知识结构的搭建,对学生职业、专业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学习和声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不学习简谱,则无法灵活应对音乐活动中丰富的简谱伴奏、简谱编配等表演情境。对中、西音乐史论学习的缺失,更不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表演、艺术表现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我们缺少了最起码的音乐认同和音乐审美意识,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艺术人才竞争中,高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被贴上“乐盲”、甚至“文盲”的标签。

2、核心课程地位不凸显

核心课程是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主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科规划中所占比重最大,二是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三是地位最为突出,四是课程成体系。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现行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的设置,则显出一系列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凸显,在现行的高职艺术院校钢琴课程的安排表上可以看出:核心课程如音乐创编课、伴奏与重奏、正谱伴奏、即兴伴奏等课程并没有开设或者有的课程虽然开设了,但是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固其核心地位,致使课程的核心地位无法体现;其次是核心课程不成体系。核心课程之所以能够体现其作用,因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由理论与实践课程、表层课程与深层课程、能力课程与素养课程等诸门课程成立体网状结构,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体现其核心地位。但就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情况看,只有零星的点状课程,不见线,更难以见到立体框架,所以难以体现核心课程的价值。

3、教学特色不鲜明

。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离不开“职业”二字,这也是其特色所在,这种特质也使得其能于师范类院校、专业艺术院校的平行发展中,找到错位发展空间。那么如何体现出高职艺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如钢琴方向的特色就应该是钢琴演奏与演艺职业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的建立,就是要在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前,有足够的前职业类课程和活动来模拟职业情境,提升职业竞争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空间。无疑“职业类”课程是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即与钢琴伴奏、钢琴演奏、音乐创编、音乐编辑等职业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就是其特色内容。现行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学科培养方案大多模仿师范类院校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培养规格到活动实践都难以体现其“职业”方向和特色,这些高度相似或基本一致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高师或专业院校的“复制品”。从而在从业方向、职业发展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和人才浪费。由于没有注意到特色建设和错位发展,因而像活动课程这类能体现特色的教学单元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重视。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专业设计的框架不清晰,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师资队伍组建的无序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因为培养目标和专业设计轮廓模糊不清,不能回答培养何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那么由何人来执教的问题势必就是一个大问题。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清,师资队伍出现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现象,致使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晰。具体表现在:专业无区分度、科研能力偏弱、职业实践能力欠缺。

1、专业无区分度

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方向的师资队伍组建大多是靠引进人才和单位培养等途径来实现的,就人才现状来看,出现了钢琴演奏方向人才扎堆、专职教师队伍庞大、行业资质的专家技师不多的状况。这样的师资队伍在专业上无区分度,课程设置上种类单调,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

2、科研能力偏弱

由于过分培养和引进表演方向的教师,加上传统上对学科理论认识的偏差,导致师资队伍整体上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不丰富。无科研则无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弱势必会制约行业持续发展能力,行业的发展就难以有保障,就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的科研统计来看,存在着立项层次较低、立项水平不高,项目成果则更少的尴尬境地,科研成果多集中在对某一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论证上面,对职业与专业的思考则基本很少涉及。这样的科研现状难以为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谈不上科研是行业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器。

3、职业实践能力欠缺

职业实践能力指的是教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之外,还要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这里包含对职业艺术院校教材的改编和选择能力、指导学生举办艺术实践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实习搭建平台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但就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和实习情况以及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与高职艺术院校钢琴课教学密切相关的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实习单位与学校的联系不紧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制约了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与师资队伍上都存在诸多的滞后性和与行业发展的不适应性,这也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当然钢琴教学改革也只有认清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定位,重新规划教学目标,调整钢琴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一支科研、教学、艺术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学才能有实质性进展,才能推动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重建技能、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

标由于社会对钢琴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需要技术型的演奏人才,更需要适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艺术院校应该给现在的钢琴教学重新定位,调整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新思维,重建技能、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高职高专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应用型钢琴演奏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艺术院校要高瞻远瞩,调整钢琴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课抓起,协调相关教学科目,共同研究协同培养,形成以钢琴教学为中心辅以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教研中心和科研中心,加大科研、教研建设力度,做到科研、教学、实践三个方向齐头并进,真正为钢琴教学保驾护航。

(二)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方向,重构教学内容

所谓实践能力为方向,就是指充分发挥职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特色,把握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及时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以此为着手点,重新设计基础课、核心课以及方向类课程的比例和内容。

1、加大基础课比重

(1)提倡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兼顾、五线谱与简谱兼顾的教学模式。高职高专艺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会唱固定调更要会唱首调,不仅因为简谱是首调唱名法的变通形式,在我国基层普及甚广,而且在一些音乐演出场合、群众文化活动场合、社区文化节目演出中,往往用的多是简谱,因此只有熟练掌握简谱视唱、简谱视奏、简谱创编,才能在群众艺术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拓展职业空间;(2)和声课程与键盘课程相结合:培养具有编创能力的实用型钢琴人才,和声课的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按照音乐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各个高职高专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一般都开和声课,但大都教的是传统的四部和声,这种形式的和声是以人声四部合唱为基础,这种和声知识体系是以严密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为特点,对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大难度,也没有全面开设之必要。高职艺术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钢琴实用型具有编创能力的人才,和声课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作适当的调整。首先是教学目的要调整,和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辨识和声、使用和声,不仅要学生学会合唱中的和声编配,更要学会钢琴作品中和声编配,培养学生在钢琴键盘上的和声应用能力是形成钢琴应用能力的根本。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摒弃那些陈旧不适用的教学内容,精简四部和声的内容,建立以键盘为载体的键盘和声,增加作品和声分析的内容,从分析作品中获得知识。

2、合理布局核心课程的教学框架

前文所说,要培养出合格的钢琴方向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的开设与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增设必要的课程,增加音乐编创、伴奏与重奏、作品和声分析等课程,使得核心课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音乐编创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音乐编创能力是钢琴应用能力的核心,通过开设这门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把简谱或五线谱单旋律配上织体和声,使之成为织体合理、和声丰富的简易的钢琴曲。增开伴奏与重奏选修课,重奏练习的内容,包括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等。在钢琴课内增加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钢琴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视奏与协作能力。曲目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钢琴技术程度而定,既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协作。伴奏练习的内容,包括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高职学制一般是三年,在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时,学生有了一定的弹奏能力,增加伴奏练习的内容是有必要的。伴奏与重奏的开设旨在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通过伴奏、重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品和声分析课程即对音乐史上、现行音乐会上的优秀钢琴作品进行和声、曲式分析的课程,该课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作品审美能力。

3、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实践技能

钢琴方向的学生要想在职业准入、职业发展上挣得成功机会,不仅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的认真学习,更需要能将积累的学习成果在活动中得到检验,通过学习—检验—再学习—再检验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为钢琴应用积累经验。因此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汇报观摩、比赛等,增加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演出,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舞台经验。

(三)重塑重科研、强能力的师资队伍

1、重塑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提升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水平,离不开一支科研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能科研就是建设一支能够把握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发展新动向、钢琴学科发展新领域、钢琴教学新思路的师资队伍,因为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素质的提升,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要想获得长足进步和良性发展,就必须摸清发展规律,认清自我定位、找准发展途径、理清发展思路。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一支懂得研究意义、有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从高职艺术院校现在的科研现状和科研储备来看,显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加强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确保一批科研、教研能够立项,提高立项层次,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前进动力,使得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不断涌现新思路,引领院校良性健康发展。

2、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为了体现职业特色,使得人才培养贴近职业需求,而提倡教师获得行业技术等级证书和各类相应的专业资质证书。可以说“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强调专业教师的资格,另一方面强调“行业技师”资格的获得。对于高职艺术院校来说,要想推动学科的良性发展,就要摸清发展规律,找出错位发展空间。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空间恰恰就在“职业”的思路延伸和拓展上,钢琴教学的创新、钢琴课程的设置、钢琴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职业导师的参与。只有花大力气去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强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才能为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三、结语

第8篇

(一)对市场需求的盲目性

高等职业院校创设艺术设计专业之初就是为了满足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在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所以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等方面缺乏经验。在学校的设备和师资力量方面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还存在着不足。在所开设的各个专业,如广告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缺乏具体的认识,对于专业将来需要服务的人群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并不了解。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需求而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了解并不深入,导致了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后续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需求和魅力。

(二)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内涵的理解、引导,对于市场的反馈信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导致了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目标缺失。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实验制作课以及毕业实践等课程并不能达到真正实践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或者是随大流,不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由于教学体系设置的缺陷,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模式重新进行学习。此外,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即使了解到创新性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没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法,从而使得拥有创新性的设计人才越来越少。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都模仿着本科院校开展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而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艺术气息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被束缚,而是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设定的学科和专业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仍然重视艺术学习的技能,却忽视了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视和学习。在其课程设置上将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对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上,忽视了对于视觉传达的理论以及心理方面的学习,让学生不能自主地领悟艺术设计的内涵和进行自我创作。而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上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对于深入的动画设计学生不能进行操作,从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竞争力。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为了适应当前的岗位还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

(四)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所开专业必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求任课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堂单一授课的教书先生,而是必须具有课堂教学能力和企业从业经验的综合型教师队伍,即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讲,从办学经验到校企合作都不太成熟,不可能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现在的状况只能是聘任本科院校设计专业或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这批“新鲜血液”活力充足却经验不足,更谈不上具有课堂教学能力、企业从业经验。很显然,这种“纯学院派”的师资队伍是无法圆满完成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的。

二、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教育的措施

创新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求,就当前的发展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刻不容缓。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整个艺术设计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应结合市场需求,深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一)转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发展和贯彻的方针政策,它必须面向未来,立足创新,学校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会为之展开。教学理念也是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完善自身这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针对现在很多学生只注重艺术设计技巧的学习,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情况,学校要重视学生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传授,从而避免学生艺术设计学习后期中遇到的瓶颈——只能够描摹或者是模仿别人的设计作品和理念,却缺乏自主创新。所以积极地转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一个积极灵活的创作者,能够将艺术设计的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逐步深化对于艺术设计的认知和应用。所以要转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只有立足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二)改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大多数依然遵循的是教师讲课、学生听、多媒体教学以及课本知识讲授等方式,课堂模式过于程式化、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自主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学校要重新设定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注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一些知识。同时,还可以进行模拟项目式的小组比赛,根据某个主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创意设计出产品,完成项目制作过程,以小组互评和老师评判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创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方式

1.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要注重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教师并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会出现认知不足的情况,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提问题。这种批判精神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同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

2.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传统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重技巧而轻思维的培养模式,从而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在新型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的兴趣和动力,从而逐渐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其中对于“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方法的提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之间或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平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人际关系都是有益的。

3.留有创意空间。在对艺术设计生培养过程中,采用“空闲教学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空闲教学法”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意自由。

(四)优化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环境

内部的创新是最基本的,但是外部环境对创新的要求和鼓励也是激发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出新型人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得到与其他本科院校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中存在着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及学生的偏见和不理解,这种认知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于设计作品和权益而言,政策上对于这类学生并没有大力提倡和鼓励。所以加强政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外部力量,让社会大众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内涵和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此外,对设计者的权益保护也需要进一步地规范,设计成果应用上的“拿来主义”“偷梁换柱”“鸠占鹊巢”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设计者的权益。为此,进一步加强对设计者作品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创意的一种尊重和鼓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创作。更重要的是社会能够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充分给予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肯定和尊重。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我国新的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而依据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关于社会公益性质的新定位, 也要求公立医院需要对原有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进行改进。那么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必须对现今绩效考核所存在的弊端进行改进,并探讨可以体现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质和社会责任的绩效考核指标,从而达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机构的特征,保证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和根本利益。

一、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与实践意义

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事业单位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它通过系统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效果,再提出反馈和改进的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力,从而提高企事业单位整体的绩效。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也是组织为实现企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以及对于员工的奖惩、升迁或是解雇所参照的重要依据。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工作特点,是以医院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性质定位为目标要求,用科学的管理与审核办法,对一定时期内的医院的业绩和效率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考核,从而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医疗质量、运行效率等项目做出公正、客观且准确的综合评价。绩效考核对于医院的进步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绩效考核还与员工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挂钩,所以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而绩效考核目标的达成,对于医院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的改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增长、竞争优势的提高,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定位不够明确

国务院颁布《新医改方案》促进医院绩效考核的改革,是为了适应医院社会公益性质的新定位,但是现今,一些医院的绩效考核仍被认为只是简单的工作评价与考核,没有重视绩效考核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虽然绩效考核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与医院的效益挂钩,但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往往一些医院或是领导忽略了其战略目标,使其流于形式。或是迫于财政供给不足压力,只注重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医院的未来发展。

(二)绩效考核方法不够科学

现今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法与指标设计并不符合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只注重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利益的分配,绩效工资的发放。而考核方法与指标设计并不科学,没有依照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态度等等,在设定医院总体奖励性绩效额度的基础上,偏重或单纯依照每个科室的收益与成本确定奖励性绩效的发放金额。试想,一位工作兢兢业业、病患对其工作评价也非常高的一位员工,只是因为他在效益较低的科室,那么他拿到的绩效奖金并无法突出他的工作价值,对其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否定。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管理的真正目的意义。而且现今一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完善,使得绩效考核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等缺少一个及时便捷的平台,整体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存在着滞后性,整体管理得不到完全的掌控。

(三)缺乏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可以反映员工这一时间段的工作表现与个人绩效表现,但往往一些医院的绩效考核只反映在绩效奖金的发放上,没有向员工反映考核结果,以供员工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现,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而医院也无法及时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上的改进或调整,影响了医院社会形象的良好树立以及医院运行效率的有效提高。可以说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的缺乏,对于员工的自身建设与实现医院的宏观战略目标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解决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医院战略目标

我国公立医院随着新的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确立了社会公益性质的新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服务于广大病患,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那么,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也应以医院的战略目标为前提,搭配合理的考核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医院的发展带来更多积极意义。

(二)合理设计绩效考核标准

改变以往旧有的只依照科室收益而进行的绩效考核标准,对于提高医院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很大帮助。而合理设计绩效考核的标准,才能客观、公正地考核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表现,从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在设计绩效考核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时,要从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出发,对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科研俭学、医德医风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不要只关注经济收益,更应该注重医院的社会形象,以及医院员工的自身发展。

(三)完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从而保证绩效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的员工,并对于员工的表现提出相对的改进建议,与被考核的员工进行良好的、有效的沟通,从而最大程度提高绩效考核对于员工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鼓励员工对于反馈的结果进行积极的回应,从而完善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个人发展,树立绩效考核的积极影响而不是只看重绩效奖金这一部分。医院员工的素质与能力的优化,对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从而促进医院的战略目标的达成和未来的发展。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于员工的绩效工资与职务升迁和自身的发展建设等切身利益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创造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管理模式,将医院的战略发展与经济效益做到良好的结合,以建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