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高考改革方案

时间:2023-01-10 19:55:43

导语: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高考改革方案

第1篇

高考网权威甘肃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更多甘肃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相关信息请访问高考网。 日前,《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教育部备案。该方案指出,综合考虑省情、教情,甘肃将于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了解到,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将于2019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这意味着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进入改革后的考试招生制度学习评价阶段,2022年的高三毕业生将采用改革后的考试招生制度考试、录取。

据悉,甘肃省将与广西、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6省区共同于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甘肃将加大改革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强普通高中设施设备、师资配备和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加快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选课走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作好充分准备。

第2篇

【关键词】《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 社会公平 学业减负 “高门槛”标准

2014年,迎来了中国教育改革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浪潮,《2014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和试点实施冲击了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原有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的丰富多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尝试以关键突破口――高考制度和录取制度为着力点,逐步深化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思想和方针,综合各方面因素尝试制定并监督落实符合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学业轻松化开展、社会公平良好实现、社会整体素质上升等目标的各项调整任务,包括“文理不分科”、“英语考试社会化”等。虽然《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确实起到推动社会教育和社会自身的发展,但当中可能出现的新型的甚至影响学生良好学习生活的“高标准”门槛也不容忽视。接下来,本文将试对其中部分“高标准”门槛进行讲解和分析,试图为新方案的更好实施提供建议。

一、门槛一:英语考试社会化,一年两次,从会考走向等级考

英语分数的下降无疑会赢得绝大多数的掌声。综观中国学生的求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对英语学习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量与其他科目综合起来的花费基本能够相抗衡,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对将来的求职,英语考核一直处在一个不会被忽视的位置,这在社会中已是一种理所当然。反观《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对英语考试的多项调整,包括下降英语考核的分数要求、英语逐步退出高考并向社会化等级考试过渡、一考变多考等等,尝试为寒窗苦读十二年的中国学生减轻升学压力和阻止英语难关的妨碍,但当我们比照现实环境就容易发现这种设想很有可能事与愿违,首先,“即使英语学科退出全国高中统一的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录取不看英语成绩,不代表学生可以松懈英语的学习”1;次者,“因为考不好的学生肯定想下次考好些;考的还不错的学生也会想下次争取考得更好些,而且社会化的外语考试也要以分数计入高考总分,这更是每次必考了。于是‘一考变多考’成了‘大多都多考’,‘多考’让多数学生‘增负’了”2;最后,当下的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正正会影响到新方案的良好实施。所以,《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很有可能在落实的过程中无形地给学生造成了又一层负担和升学困境,也很有可能因为思想人会错误造成的英语成绩不达标而错失升学良机,成为了考生报考的新英语门槛,因此这些误区应尝试在试点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去找到克服的良方。

二、门槛二:文理不分科,撤重点留本科,高考、录取竞争大

文理是否分科一直是社会教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分科考试”和“3+X”无疑就是对这一话题两大方向的不同尝试。截至《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和试行,中国各地仍是以“分科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却是对“3+X”的写照,尝试坚定以往的摇摆不定和打破一贯的“各管各”。此外,“消除一本线、单划本科线”的决定也十分让部分考生和家长感到惊喜,因为这则决定让更多考生在填报上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让考生不被“重本”这一门槛所拦截。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些东西,第一,文理不分科虽然让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合理,却同样让学生加重了学业负担,学业要求从“术业有专攻”变成了“样样精通”;第二,当文科生和理科生一起钻研所有科目时,理科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会比文科生有优势,而这种难以改变的认知能力造成了双方间难以缩减的差距;第三,消除一本线并不意味着各高校不能自主划定或者调整录取范围和要求,所以当靠近本科线的学生为谋取更好出路而不顾分数高低妄下填报不相称的升学志愿时,难免出现此类优等生失去继续发展的机会;第四,文理不分科、撤重本留本科共同造成的结果显然就是考场的竞争压力较原来的有所增长,报读人数可能会出现专业结构不平衡、录取学位无法满足等情况。因此,上述的条件门槛抬高了学生顺利报读和升学的难度,抬高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所以也应在上述方案的实行中积极寻求制衡的方法。

三、门槛三:综合科目可考六挑三,形式任选等级考、会考

根据《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初语数英三科外,考生需在剩余科目中挑选三科作为综合科目考核内容(总分为180分),形式可选取等级考(按满分60分制)和会考(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但无论选取那种形式,最终成绩都会被换算成分数计入高考成绩作为考核成绩。虽这项改革内容很好地满足了“偏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由于等级可以考查多次,且为学业水平考试,考‘等级’学科,你考难了是‘增负’,你考易了我‘好对付’。同等级的考生自然不少,要区分高下进行有效选拔,就又要看语文、数学、外语的分数了。‘语数外之分贵如油’,‘得语数外者得天下’。假如语文、数学满分各180分,外语满分150分,三科都满分共510分,从510分(实际情况多集中在300到400分之间)中要区分出众多考生也绝非易事!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语文数学的重视程度会大大提高,不排除有这样的高三复习课表,每周10节语文课和10节数学课,其余课时‘拼外语’、‘拼等级’(还未考等级的学科),甚而出现一些学校高二学生考试三科全得A了,高三只开语数外体的现象”3。由此可见,综合科目的等级考试仍存有缺漏之处,很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业规划甚至在实施时背离了原定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们又再次落入了考试的牢笼里。所以,综合科目的教学和考核很容易在缺少把关的情况下出现目的型教学设计和目的型学习规划,让原本的“全面发展”演变成“部分全面,部分涉猎”,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克服“偏科”的压力,却为据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设下了分类门槛,设下了更高发展的本不应存在的能力门槛,而这也需通过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解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需不断调整,进而上层建筑也需相应更新,《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是在中国改革新时期下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青少年成才、关怀青少年成长的体现。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提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特点,但其在无形中有可能形成的“高门槛”标准确实会妨碍学生们的更好发展和人才选拔的更好开展,需不断加以思考、审视和修缮,以制定出在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条件下较为完全地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方针,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前进。

【参考文献】

[1]况汉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浅析[J].校园英语(下旬).2014(6):64

[2]任勇.高考改革的辩证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2

[3]李小宁.英语“一年多考”――高考改革的“第一刀”[J].教学与管理.2014:76-78

[4]熊丙奇.录取制度才是高考改革的“硬骨头”[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1):27

[5]陈美华,陈祥雨.从英语高考改革看当前我国语言政策规划[J].贵州社会科学.2014(6):120-124

况汉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浅析[J].校园英语(下旬).2014(6):64

第3篇

答:将来,高考将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高中3年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目前的会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起,将共同成为高考录取考量的因素。过去,广西高考录取唯分数马首是瞻;高考改革之后,我们将会以―个恰当的方式,将学生的各项指标呈给录取的高校,各高校按照自己的需要择优录取。这种“恰当的方式”。会在将来的新高考方案中有所表达,“有的大学关心(学生的)单科成绩。有的大学关心学生的某项特长,有的大学更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考分数只是其中的一项考察标准”。

目前,国家新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广西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在研究当中,会在“国改”出来之后,参照“国改”及外省的先进经验,并综合考虑广西本地的实际情况,于今年内出台“征求意见稿”。

广西高中课改采取“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做法,今年秋季高一新生,将成为广西高中课改第一批“尝鲜”的人。2012年高一新生学习生活执行新的课改方案,而高二、高三按原方案执行。高考也一样,3年之后的2015年,当2012级高一新生毕业时,将执行新的高考录取方案。

问:广西的高中课改起步较晚,兄弟省份前期的课改实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答: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从2004年起。我们的课改专家就开始到各省区调研,得以吸纳各地高考改革的经验。目前,各省区高考的改革方案一共有3种,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会考成绩等因素都纳入了考察范围,不同之处是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不同。此外,高中会考成绩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

第一种,以高考分数排名投档,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作为一些“辅助项目”,仅供录取高校参考。目前,我国大部分发达地区的高考,都采取这种模式。

第二种,将学生的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一定比例进行量化,和高考分数一起计入高考的总成绩。学生以高考总成绩进行排名和投档。目前,湖南、新疆等省医采取这样的录取方式。

第三种,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分数一起100%计入高考总分,按照高考总分进行排名投档。目前。海南采取这一方案。

据介绍,这3种方案各有长短,各有侧重,广西会权衡利弊,设置更为科学、公平并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新高考改革方案。

问: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贫乏,老师能开多少选修课?如果开不了,又怎样保证教育公平?高中课改最大的难点在哪里?高中课改课程内客变化那么大,选修课那么多,师资跟不上怎么办?

答:在高中布局调整方面。我区提前5年为高中教改做好了准备。在这5年间,农村各地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村、镇高中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广西460所高中里,超过90%集中在县级以上地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力量提升。

教改的关键在师资,要把教改的核心渗透到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并带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师资培训是我区启动的第一个课改相关项目。2010年8月,全区所有市县的教育局负责人。各高中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教务主任,都已完成了培训。高中课改对师资有严格要求: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

第4篇

(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海南、*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海南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二、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宁夏、*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海南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广东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广东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二)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海南、*、*、*、*、*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三、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第5篇

关键词: 新高考方案;艺术类考生;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新高考方案将于2017年在全国推广施行,目前只有上海、浙江和北京等地做出相应改革。

在新高考方案即将施行的前提下,如何能在兼顾专业课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文化课成绩,就成了摆在当前教师和考生面前一个共同的课题。

一 艺术类考生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

1、教育特征

通过近几年对艺术类考生高考文化课平均分数追踪调查发现其高考文化课成绩大多停留在 300分左右 。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由于艺术类高校在录取考生时对于专业成绩要求较高而对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造成对文化课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文化课的要求上只求上线;其二是兴趣爱好使然,有的专业从小学就已明确了方向。对于文化课仅限于课程安排。因此,对于艺术类考生的历史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艺术生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2、性格特征

当今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再加上有的艺术授课形式单独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文化课的集中授n模式下,这种特征则表现为自由散漫,给文化课的授课带来严重困难。但由于艺术类考生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故可塑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并适合艺术生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学科特征的前提下完成教学。

3、思维品质特征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较多的利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重要特征就是非逻辑性。而文化课要求较多的利用逻辑思维,这就需要缜密的思考问题,不能跳跃,不能随意组合。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思维的特征,选择较好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差异。

二 艺术类考生历史有效教学措施

1、把握教材,大胆取舍

自2014年新高考方案公布以来,北京和上海等地施行走班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中不难看出二者改革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在艺术考生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现有水平、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在充分尊重新高考改革观念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艺术生的现状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历史教材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大胆取舍,将现有的教材内容按照客观规律重新编排,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编排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按照 个人习惯编写知识体系。对于一时不易掌握的内容坚决舍弃。

2、语言平易,方式灵活

语言是课堂上教师使用最多的知识传播载体,同时语言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在何时、何情境下用哪种语言方式就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语言表达上充分考虑艺术考生的现状,尽量采用平易的语言。

3、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本文所说艺术类考生是对高中阶段从事艺术专业学习考生的笼统提法,按照所学专业可分又为音乐、美术等,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其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由于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和能力差异明显。表演、美术和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对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因而在上述所考查的历史能力方面较有优势。而音乐、舞蹈等专业与历史学科联系较远,因而学习过程中在上述基础和能力表现上差强人意。所以对于舞蹈、音乐考生强调基础,教学进度放缓难度降低,而对于表演、播音和美术的考生则要提高在基础知识的要求,训练强度加大,难度亦应有所加大。

笔者由于对于艺术学科特征不甚熟悉,纰漏、粗浅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彭兆春,论艺术的情感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1月

[2]房伟,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张菊芳,新课程标准下对艺术生的物理教学研究[D],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2009年3月

[4]王洁,解析高中艺术生的“文化断腿”现象[J],才智,2011年第1 3期

第6篇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英语;分层走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5

一、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2015〕35号)、《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浙政发〔2014〕37号)、《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法》(2014.11)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选科目考试实施办法》(2014.11)等文件的相继颁布,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改革方案已经清晰明朗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一改革方案回应了百姓对于教育的期盼、呼声和诉求,为学校的基础教育指明了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方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平台。这一改革方案提倡在共同基础上发展差异,教学上主张对学生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选择多样化和适切性的要求给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序性提出了重大挑战,但也给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平台和保障。这样,以目标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顺应了新高考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二、英语分层走班教学的意义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校与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的。(朱振岳,2014)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教育”,目的是在贯彻“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谐结合的基础上,使高中教育在学生的共同基础上更加尊重其个性发展,实现人人成才。新高考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新高考模式带来的是一种育人模式的变革。它提供给学生的是由原来的教育教学“配餐”转变到现在的教育教学“自助餐”,真正使学生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自主选择学考、选考时间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分散考试压力;自主选择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的不同层次教育,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实际水平,定位学习进度,以此来增强学习自信心,实现各学科齐头并举。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目标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三、英语分层走班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若干学科强一些,而若干学科却弱一点。如果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往往会导致拔尖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分层走班教学破解了这一难题,它使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

要做好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和层次化两个基本特点,并以课程标准和考纲、教材内容、优化学习方法等为目标导向,制定好教学目标细目表,明确分层知识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在制定教学目标细目表时,应把握好以下三个要求:1. 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2. 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为他们设定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华国栋,2007),不能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3. 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面上,对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要进行适时、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四、实施目标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1. 以课程标准和考纲为目标导向,制定详细目标

以人教版教材词汇教学为例,我们应删除或简化处理课标之外的词汇,选择有助于话题表达的功能词汇和生活中的高频词汇,选择有助于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词汇。

如在教学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时,我们应删除或简化处理这些接受性的课标之外的词汇;选择有助于话题表达的功能词和生活中的高频词;选择有助于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词汇,因为这些产出性词汇或积极词汇,是需要被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词汇。

因此,我们给学生编写这一单元的词汇目标卡如下:(见表1)

表1

(1)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导向,实施因材施教

对于同样内容的教材,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给以不同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刘福荣,2015)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在教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时,根据新课标和高中英语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见表2)

表2

注:A层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薄弱,尤其是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上出现偏差,应当以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为要求;B层学生:大多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以优化学习方法为目标导向,实现高效英语教学

我们所谈的教学指的是教与学两者的并列与共建,是双边关系,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能够学好,就必须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一整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离不开我们教师的指导、渗透与点拨。

①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的使用来强化和促成不同层次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例如,在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语言点教学时,我们运用导学案让学生直接进入重点词汇学习。(如表3)

表3

②作业的布置与补偿性作业的编写

“以学定教”使我们的课堂在转型,同样“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也使我们的作业在转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精细优化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真正将“轻负优质”教育落到实处。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要求教师在作业要求上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成果。(赵启鹏,2013)我们根据前面的学生分层,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作业。

五、结语

第7篇

《浙江省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于2014年9月公布,提出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文理不再分科,考生可以从政史地、物化生和技术(包括通用和信息技术)中选择三门高考科目。据统计,“7选3”科目有35种选择组合。如何进行“7选3”科目选择,直接决定考生将来报考的专业。面对如此多决定自己未来人生走向的重要选择,许多学生开始困惑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人生目标。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公布。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挖掘兴趣特长,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使之做好高中三年规划,为以后工作、学习做好准备,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人成才。建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高一开始,在全校开设生涯规划课,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纲要,注意收集整理课程资源。

针对新高考改革方案和指导意见,金华市区普通高中开始行动起来,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教育活动。我校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活动。我作为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承担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上课和平时接待来访学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里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想法学习生活。当被问及:“你知道什么是7选3吗?你知道如何选课吗?”大部分学生感觉很茫然,不知道怎么选择适合自身的高考选考科目。很多学生来心理咨询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业和生涯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市区各所普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少有单位和个人做过相关的调查,因此萌生了做相关调查研究的想法。

我根据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金华市区七所普通高中,包括省一级、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和普通高中,了解了这些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情况,发现普高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一)领导和教师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新高考改革方案是2014年9月颁布的,生涯规划指导意见于2015年,此前省教育厅没有硬性规定所有普高都要开课,有少部分普高开展了课程。七所普通高中,有一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最早,成效也最为显著,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指导意见》后,市区普通高中陆续开课。大部分学校开课时间不久,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新课改步伐,很多人认为课程可有可无,有些单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课,开展活动少。新课改实施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很多教师观念落后,没有适应新课改要求,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用,不愿上课。

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课时数偏少,基本在高一年级开设,有些学校只上半学期,没有形成高中三年的系统课程。开课为了应对“7选3”选考科目选择,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意义远不仅如此。不仅为了更好选择选考科目,还能通过教育的形式,提高学生个人生存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实际职业世界并且探索未来,培养规划未来的决策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实际中各类状况,有效自我管理和调整,选择合适自己且有意义的职业,不断完善自我。

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在职高开设,普高尚处于起步阶段,适合高中生生涯指导的软件系统少,学校没有购买相关软件,有经费不足的原因,也有思想认为没必要的原因。除了开课,很多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开展也少。

(二)专业师资数量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心理学分支学科,心理辅导教师适合上这门课。但普高专职心理教师人数少,一所学校最多一位专职心理教师,有些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平时既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要上心理选修课程,有些还兼任学校其他工作,时间精力都不足以承担过多的课程教学。如果三个年级都开课,教师人数严重不足。

(三)教师培训时间不足

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无法承担教学工作。心理辅导教师也要经常参加培训,知道课程最新进展,提高专业技能。大部分学校一学期只有一次专业培训,次数远远不够,且很多培训内容缺乏有效教学指导。

(四)学生不重视,缺少职业生涯体验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必修课,但不是高考科目,学生不用考试,很多学校缺少评价方法,导致有些学生思想不重视,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包括了解相关职业、体验活动不愿意参加,或者敷衍了事。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学习压力仍很大,作业多,很少有时间参与职业生涯体验活动。

(五)缺乏统一的课程纲要

由于浙江省的生涯规划指导意见中并没有规定统一的课程纲要,各校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缺乏统一标准,每所学校各行其道,显得有些混乱。开课主要目的是选考,课时安排集中在高一年级,缺乏三年系统规划,尤其缺乏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方法。除了一所学校,其余学校都没有提出详细的课程评价方法。而课程评价能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无进步,培养了哪些能力,明白继续努力的方向,使教师尽早找出实施存在的不足。通过课程评价,教师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和重点,给学生一定压力,使之用心学习和体验,多花时间在课堂学习和职业体验活动中。

(六)没有三个年级的系统职业生涯课程规划

由于高一学生要面临“7选3”,所以课程一般都_在高一,缺乏对三个年级课程系统规划,上课随机性强。高二、高三安排极少课时或不安排课时。

(七)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计划不够详细

各校(除了一所普高)都提出了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计划,但计划不够详细,没有规定什么时间要达成什么目标。

(八)对课程实施效果测评少

部分学校对课程实施效果测评采用单一的问卷或访谈形式,测评后没有及时反馈。其余学校仅上完课,没有测评。

二、对策

为了解决金华市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的方法和对策,给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所学校提供参考。

(一)学校重视是开展课程的前提条件

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了,课程与相关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更新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大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必修课,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比高考科目还重要。开展课程能使学生尽快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目标,进而对高中三年做好学业规划,更好地选择选考科目和填报高考志愿。“我的未来不是梦”并不只是一句口号,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句话可能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实现。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了,课时才能得到保障,才不会被其他课“冲掉”。

(二)加强培训是培养专业师资的有效途径

课程开设起来了,缺乏专业师资怎么办?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有限,临时招聘教师又困难重重,只有加强培训才是培养专业师资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是课程的后备师资。学校应组织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专业培训,也可以请专家或授课教师在校内开讲座。内容既要有学科前沿知识,也要切合各校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多培训几次,教师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作用了,就会喜欢上课,进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三)建立课程评价和实施效果测评体系

建立有效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使之认真参与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活动,有利于课程长期持续发展。建立实施效果测评系统,对师生做问卷和访谈,获得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珍贵经验,了解不足,及时予以改进,使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开起来”,还“开好”,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四)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各校加强联系交流

市区普高有一所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得较早,已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一套体系,出了一些成果,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其余学校可以去参观学习其宝贵经验。各校之间加强学习交流,有领导层面的交流,也有授课教师间的课程研讨。通过协商,各校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法、实施效果评价、配备师资和培训等有所规定,形成完善的高中三年课程体系。

(五)立足本校实际,制订发展规划

每所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程度不一样,学校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实际,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三年或五年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开展课程。要形成有本校特色课程模式的目标,长期规划必不可少。

(六)开展多种相关教育活动

生涯课程重视职业探索体验,学生在课余要花很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进行职业探索和体验,有助于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也是对课程的有效补充。

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安然度过青春期,发展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成自我实现。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明白自己的位置,在思想和行动上为进入大学做好充分准备,有效避免学生迷失方向,走上歧路。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第8篇

关键词:新高考;人才培养;选考制度;高质量教育体系

新高考改革成效截至目前,浙、沪等首轮试点省份已经有四届新高考学生进入高校,新高考生源的学业发展情况是评价新高考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2020年1月,在前期持续跟踪评价基础上,笔者对试点省份6所高校的93名教师和新高考生源进行访谈,涵盖高校招生部门、教务部门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学生群体包括2017级、2018级、2019级新高考学生,从他们的视角了解新高考生源学业表现与综合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可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后续改革省份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从总体上来说,新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在满足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新高考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等多元录取方式,促进高校科学选才,也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结构调整。首先,新高考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录取,增加了学生志愿填报的数量,减少了学生调剂的可能性,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新高考招生录取政策认可度较高,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过程中阻力较小的措施。其次,试点省份探索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春季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实现了从单一评价向多元综合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的转变,满足了普及化阶段高校分类发展的需求。再次,新高考在增加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性的同时,也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内涵建设。最后,新高考促进高校内部招生与培养工作的联动,加强高校与中学的衔接,促进高校招生与培养的一体化衔接,拓展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边界。从学业表现上来看,新高考生源质量因为学校类型、专业、招生模式等差异而有所不同。试点省份高水平大学因为有充足的生源,又可以对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的等级予以限制,可以确保生源质量不降低,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部分优势专业生源质量还有所上升。新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继而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1],试点省份将学考成绩与招生录取“硬挂钩”也保障了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科基础,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潜力,学习后劲足[2]。但是同时,新高考给高校招生与培养带来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选考科目与高校专业要求不一致而带来学业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北京等四个省市已按新高考模式招生录取,因为考试科目设置、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首轮试点省份新高考生源学业发展状况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的隐忧,在后续改革省份也可能同样存在,应该引起重视与提前应对。

新高考生源学业质量隐忧

第一,学生功利化选科的隐忧。新高考选考制度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成绩。但也有学者认为新高考学生较少考虑大学专业科目要求,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学习基础[3]。因为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的科学性问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驱赶效应”既对成绩中下的考生不利,也对成绩优秀的考生不利[4],带来功利化选科倾向。学生会首先选择容易取得高分的科目而不是感兴趣的科目,试点省份物理选考人数“断崖式”下滑的现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跟踪评估发现,没有选考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传统理科科目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专业学习困难,难以适应专业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的只能转到文科专业。同时,高校为了确保优质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倾向于放宽专业选考科目限制,一般是二选一、三选一,甚至不设限,这就造成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没有选考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传统理科科目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但在严格限制选考科目的情况下,也会带来报考人数下降,学生录取分数线下降。总之,在新高考促进文理融合的改革目标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文不理”,继而带来理工科学生学业困难。尽管部分高校会采取先修课程、微课、加强基础课等多种方式进行补课,但收效甚微,与传统文理分科的学生相比,大学物理课的不及格率增加,学生整体成绩差。学生功利化选科的根本原因是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未能很好地解决不同选考科目之间分数转换的等值性和可比性的问题,很难阻止出现功利选科博弈现象[5]。从对北京第一届新高考生源的调查来看,学生选科相比首轮试点省份更加理性,物理选科人数下滑的并不凸显,但学生选科存在盲目和随意性,其在高校学业发展状况亟待跟踪评价。第二,学业水平考试降低难度。我国从1990年开始正式确定毕业会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减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意图是将衡量高中毕业生全面素质与合格考试,同以升大学为目的的选拔性高考区别开来,在高中合格考试及全面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减少高考科目数量,也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拔新生[6]。新高考在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同时,为了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选择3个科目成绩与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成绩组成考生总成绩[7]。学业水平考试的质量就成为新高考“统考+选考”科目设置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但从跟踪评价来看,浙江省探索外语与选考科目一年两考,学生会尽早参加选考,如果能够达到高分或者满分,就不再学习这门科目,所谓“早考早了”“考完一门扔掉一门”;上海市将地理和生物科目等级性考试固定在高二进行,多数学生会本着同样的目的选择这两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尤其是物理、化学等传统理科科目,学生选考后会放弃这门科目的学习,这也造成新高考生源学业困难,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北京等后续省份等级性科目考试放在高三年级进行,考试成绩当年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合格性水平考试难度降低,而且在北京高考方案中对学生的合格性考试仅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就可能存在“放水”的情况,学生进入高校后也会很难适应大学理工科专业学习对学生学科基础的要求。这就有违新高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关联度的改革初衷,应该引起重视。第三,生源质量呈现两极分化。新高考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录取方式,增加学生选择性、专业认同感,继而提升生源质量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高校同类专业的竞争,使得冷门或者弱势专业产生生源危机,继而影响生源质量和办学质量。同时,新高考选考制度设计及其等级赋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高考成绩区分度降低。从跟踪评价来看,一方面,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录取分差拉大,各专业之间的生源差异比较大,同一所学校有的在二段线以上招生,有些专业在二段线以下二三十分,专业之间的分差比较大;另一方面,即便在高水平大学内部的优质生源也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参加学校校测环节,或者入学后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考试的时候,学习成绩有较大差距。这给高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学生成绩明显的差距,同一个专业混班教学难度大;有的学生基础好,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基础,无法用同一个卷子考试,教学评价难度大。同时,那些长线、冷门、缺乏特色、培养质量不佳的专业,可能在新高考中面临减招或停招、退出的风险,如何突出特色专业,让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专业脱颖而出,成为高校招生与培养环节的难题。第四,高职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我国为解决就业难题,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大规模扩招100万人[8]。当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功不可没,但其也存在隐患。跟踪评价显示,部分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因为报考人数多,生源质量有所上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也高,但同时部分院校表示高职生源有所下降。一方面,高职院校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模式,试点省份实施统招、单独招生、提前招生、“3+2”、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招生模式,学生来源多样,学习基础也不同,生源质量呈现阶梯式分布,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较大挑战。另一方面,学生因为选考科目与所学专业的不匹配,高职院校因为师资等局限,也不可能像高水平大学那样开设“大学物理”等先修课程,或者单独编班进行针对性教学,难以弥补学生因选考科目带来的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9],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的下降,势必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应对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和生源质量多样化的挑战,尤其是要在招生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如果高校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因为“文理融合”的改革初衷而导致“不文不理”的局面,势必将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新高考生源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长远影响。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对策略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新高考背景下,应该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的监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政府、高校、高中、学生、社会等多角度统筹引导学生和学校的理性选择;关键时候高校要有危机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系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考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促进大中衔接,统筹考虑高中教学与考试、高校招生与培养等环节,建设发展性、开放性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监测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拓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将成为影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新高考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全面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发展成效,关系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继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监测,加强高考综合改革跟踪评价研究,研制高考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对新高考学生学业表现与综合发展的跟踪评估机制。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第二,深化评价改革,引导学生合理选科。目前,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三种途径引导学生合理选科:一是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引导高校合理限制选科。二是第三批8省市实施“3+1+2”科目设置,限定物理或者历史作为首选科目。三是启动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功利化选科问题,还是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政府部门、学校、学生、社会等统筹协调,协同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对高中和高校的外部评价机制,改变以高考升学率、最低录取分数线等为标准的评价导向,引导高中转变育人导向,推动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以制度约束和引导个体、学校的理性选择,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第三,加强危机意识,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新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引导高校审时度势,对新高考可能带来的生源质量冲击有充分认识,及早应对,集中精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类招生下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建设,处理好宽口径培养与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质量。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结构体系,突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完善专业准入、调整与退出机制。同时,对国家需求的基础学科和特殊专业要予以保护。三是加强高职院校发展保障,缓解普及化阶段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多重压力,包括多种招生模式生源质量差异、高职院校扩招、民办高职升格为本科等带来的外部压力,探讨适当拓展优质高职院校与优势专业上升空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加强统筹协调,系统推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高校、高中、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领域,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高风险、高利害、高关注度的综合改革。系统推进高考改革包括:一是系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基于试点省份改革成效的系统评估,对后续改革省份改革方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有充分预估,做好风险预案。二是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完善,完善高考选考制度、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安排等,加强高考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三是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培养全过程的衔接,加强学考与高考关联度,尤其是以“合格”“不合格”划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省份,应提供各门考试科目的原始分,高校招生录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予以参考,从而保证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新凤.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学业表现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7):73-78.

[2]钟秉林,王新凤.基于高校学生发展视域的综合评价招生实施效果研究[J].中国考试,2020(10):1-8.

[3]邵光华,吴维维.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成效与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2017年高考录取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8(6):50-55.

[4]王新凤.新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公平性问题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8(1):58-66.

[5]罗立祝.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4):14-20.

[6]杨学为.高考文献(1977-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09-05(6).

[8]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3-05)[2021-04-2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23)[2021-04-23].

第9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测试方式;普通高中;教学策略

在西方国家具有影响力的英语口语测试主要有雅思(IELTS)、托福(TOEEL)等。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我国对英语口语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还打出“听说先行”的口号。我国的英语测试,主要有中高考英语口语测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CET)、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TEM)口语测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口语测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口语测试等。虽然国内口语考试种类繁多,但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上普遍欠缺,因此国际上更多承认的是偏重运用的托福口试和雅思口试。与此同时,目前的高中口语教学也普遍偏重输入和跟读,而轻视输出,学生在用英文交流以及表达观点方面普遍较弱。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添加了口语测试,并将口试分数纳入总分,在这种听说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趋势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亟需改进。本文将以新托福(TOEEL)口语测试和高考上海卷口语测试为对比对象,研究国内的口语测试与国外的口语测试在考查方式和侧重点等方面的区别,分析目前上海高中口语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样本测试数据,探讨适合高中学生的口语教学改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英语口语测试首次计入总分,课堂教学也日趋重视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2014年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上海将从2017年起,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在笔试和听力基础上,首次引入口语考试,纳入总分,口语占150分中的10分。分数构成:高考英语150分(总分)=140分(笔试)+10分(听说测试:人机对话)。考试时间:笔试+听说测试(英语一考):2017年1月;笔试+听说测试(英语二考):2017年6月。听说题题型:朗读句子;朗读短文;情景提问;看图说话;快速应答;听短文回答问题。2015年1月4日,“上海高考外语听说测试人机对话考场建设标准”出台,人机对话标准考场已于2016年1月投入试运行,2017年1月正式启用。总之,新高考引入口语考试,是为了改变以往英语应试的导向,让外语成为切实可用的语言工具。从2017年起,英语对于学生已不单单是一门只需打高分的学科,而更多地成为一项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学生、家长对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成为了目前英语教学的重点。学生们不仅要有过硬的笔试水平,还要有良好的口语水平,即真正地把其内化并可以自如运用的能力。然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发展出现了失衡。相比于他们较好的笔试水平,高中生的口语水平普遍偏差,英语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可以熟练应用和交流的技能。本文将以上海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新课改下的高考英语口语标准以及雅思、托福等出国考试的口试标准作为参照,探讨当今社会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侧重倾向,并结合学生对目前口语教学的反馈调查,探索针对提高高中资优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英语口语的教学效率,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素质,使其符合当前以及未来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

二、中西方英语口语测试对比———以新TOEEL与上海卷的口语测试为例

H•Baton将外语测试分为“前科学时代”“托福时代”和“雅思时代”三个阶段。“托福时代”主要强调测试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即强调与口语有关的各种题目的专业技能,对口头交流任务是否完成极不重视,测试项目也仅仅局限在朗读、复述、看图说话、口头报告等测试方式。随着使用英语的国家日益增多,英语交际能力受到西方国家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交际口语测试系统。西方英语口语测试比较注重口语的运用和实际交流,同时也要保证口语的有效性和得体性。由于英语口语测试的发展和推动作用,美国新托福口语测试的人机对话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未来英语口语测试的发展方向。[1]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在英语学习中引入了英语口语测试。在此,对于中西方英语口语测试方式,从题目类型、口语话题、口语难度等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口语测试性质及目标托福考试已经有7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看重,托福考试的主办方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对托福考试进行全面改革,开始运用交际口语教学理念,进而加强考生对实际口语的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被称为新托福。新托福口语测试将“听、读、写”结合在考查方式中,测试共有6题。在这6个题目中,前两个是问答形式的题目,要求考生讲述个人经历或者表达个人观点,也就是独立任务题。后4个题目将听和说结合起来,也就是综合任务题,要求考生先阅读一段文字,或再听一段文字,然后对所读到和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比较,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例如2016年9月24日的托福口语题,前两题中有一道是让考生叙述一件学校发生过的刚开始很难适应后来成功克服并乐在其中的事情,另一道是让考生谈谈对锻炼频率的看法。后四道分别要求考生对电视与交流、环境广告、搬家、猕猴照顾幼崽的方式发表个人见解。从题型可以看出,托福口语测试每一题都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例如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对事件的描述能力、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能力、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复述和概括的能力、表达个人意见观点的能力等。上海市英语口语测试是为高校外语及相关专业招生提供录取参考依据而进行的考试,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口试成绩计入总分,体现出社会对口语的重视以及对高中生口语能力的普遍要求。最新的高考口语测试标准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语音语调、日常交际用语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个人观点和描述事件的能力。2015年出版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手册》中规定的高考口语考试共分两大部分、五大题型,朗读句子和段落考查学生语音语调和意群划分基本功,情景提问和快速问答考查学生日常对话的熟练程度,如询问产品信息、谈论考试、祝贺、道歉、感谢、邀约、建议、做出决定等。图片描述题要求考生对给定的图片进行描述,样题中的图片主题是关于当前电子产品影响下的家庭关系,考查学生的英语叙述能力和英语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上海新高考口语测试还对学生的听说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快速问答就是其中的一个题型之一。短文理解题也是听说题的另一个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听到的短文回答关于文中信息的问题,并发表自己对文章所涉内容的看法。样题中这部分的题目是让考生谈谈如果自己得了奖,会如何处理奖金。通观整个口语样题可以看出,上海高考口语测试考查的是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水平以及对时事的观点。

2.口语测试方式上海高考口试与新托福的口试在考查方式上都结合了听和读的内容,对考生的听、说和读的综合应用能力均有所考查。新托福口语测试采取人机对话的形式,时间仅为20分钟,6个问题难度呈递增顺序,问题的准备时间和回答时间都是按秒计算的,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测试一共有6题,在这6个题目中,前两个是问答形式的题目,要求考生讲述个人经历或者表达个人观点,也就是独立任务题。后4个题目则结合了听、读内容的考核,也就是综合任务题,要求考生先阅读一段文字,或再听一段文字,然后对所听到和所读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比较或发表个人见解。例如9月24日的托福口语测试中,第三题阅读部分是考题的话题和一方观点,听力部分是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考生要将两种观点用自己的话陈述一遍。这样的方式既考查了考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提取录音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接收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并重新输出信息的能力。目前的上海卷英语口语测试类似于新托福的人机对话,测试在考点中心的实验室中进行,考生可以从电脑屏幕上对测试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从耳机中听取相应试题对着话筒进行解答。试卷主要分为五种考试形式,共有12道试题,考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其中前6题是朗读题,接下来5道是快速应答,两道情景提问题:一道观点阐述题和一道图片描述题。以2015年的口试样题为例,朗读句子和朗读段落均有时间限制,分别为15秒和30秒。情景提问要求必须有一个问题是特殊疑问句。快速问答题中考生可以在耳机中听到5道题目的录音,屏幕可以显示对话者的图像,但是不显示题目,每道题考生都有4秒钟的应答时间,图片描述要求考生至少说5句话。短文问答题中考生要根据听到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第一问,作答时间为30秒,关于个人观点想法的第二问,作答时间为1分钟。

3.口语测试难度新托福口语测试话题都紧紧围绕大学校园展开,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口语题前两道题目要求考生讲述个人经历或关于某一熟悉话题的观点。其他4道题目可以分为两类:专业学习方面和校园生活方面。也就是说,囊括了在英语国家的校园里可能遇到的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新托福对考生口语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细致的考查,并且由于侧重语言的实用性,测试题目灵活多样。[2]例如9月24日的托福口语题,题目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但题目中的词汇和句子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难度,如“confront,initially,dormito-rylounge,ambientadvertising,rhesusmonkey”等等,最后一题还要求考生对听到的猕猴养育新生儿的方式做出评价。由此可以看出托福口语测试看重的是考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看法。它对考生的思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查较为透彻。相比之下,上海卷英语口语测试的测试内容更偏基础,前半部分主要考查语音语调和基本的日常会话,观点阐述题和看图描述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环保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热门话题比较密切,考查侧重于叙述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完整度。例如2015年的口语样题中涉及到日常应用的情景提问和快速问答题目都集中在日常会话的第一轮中,如对E-dictionary商品信息的询问、对他人的祝贺等等,也就是说只要考生练好日常会话中的开场白就可以在这两道大题中获得理想分数。看图说话和短文问答的材料题材多为简单的记叙文,对考生词汇量的要求较低。由此可见,上海高考口语测试考查较多的是学生的基本功而,非更深一层的英语思维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基于新高考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求

从以上两种考试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托福口语测试更加注重考生语言的日常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考生用英语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上海卷英语口语测试对日常交际考查得不够深入,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根据英语口语的社会需求,结合新高考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求,改革当前英语口语教学,探索适合新高考英语的口语教学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端正英语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兴趣Gardner和Lambert(1994)的研究表明,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弥补学习者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条件的不足,甚至比学习能力更有效。Jakobovits也表明动机是影响学生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众多因素中占较大比重。由于应对高考压力,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最易忽视英语口语表达问题,过于关注解题能力,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口语表达,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标,关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学生身边常发生的事情或班级趣事与课文知识点结合,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的各种活动包括听说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高考新增英语口语测试中,句子、段落朗读是必测项目,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意群停顿、语气转换、自然流畅的连读等朗读技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重视程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给学生做正确的示范,注意语音语调方面知识的渗透,对于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口语稍弱的学生则要进行鼓励,帮助其找到问题。比如在句子“Afterschool,/myclassmatesandI/aregoingtoplayfootball.”朗读过程中,请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做评委来分析学生的语音,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一口气读完,意群停顿不明显,或者把每个词都发得很重,弱重读音节对比不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把学生的录音与参照标准录音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语音语调的重要性,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2.听说读写多管齐下,注意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Krashen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二语的,也就是说,只有“可理解”的英语口语输入,才能对学生的二语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便于其口语输出。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课堂教学用语的语法语义的准确性,与课堂主题的相关性、其难度及数量安排,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注意对其听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夯实基础,鼓励其进行积极、准确的英语口语产出。英语口语测试不仅包括口头的输出,也是耳脑口并用的过程。测试项目中篇章听力理解后进行产出,对学生的听力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平时课堂上也要注意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述词汇或短语时,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在词汇输入的同时锻炼了英语听力能力。课堂用语要注意简单、规范,对于一些难度稍大的词汇,教师需要进行简单的英语释义。比如“magnetic(Ifsomethingmetalismagnetic,itactslikeamagnet).”有的学生可能对“magnet”意思不理解,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其理解。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表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程度,以创造性、灵活性的教学活动结合教材资源,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主题相关英语口语操练活动,模拟真实情景,给学生设定不同身份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以英语话剧表演、美文赏析、辩论、原声电影配音等不同形式呈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享受英语口语表达的乐趣。其中英语话剧表演、辩论等活动可以让其在课下进行,这样不仅激励其课余时间开口说,也便于加强同伴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西方英语口语测试比较注重口语的运用和实际交流,所以课堂口语操练活动主题的设计也要贴近实际生活,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和得体性。英语口语测试有情景提问、快速应答、看图说话等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主题设置相关情景进行操练,也要注意锻炼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规范其课堂口语表达,比如根据课堂主题设置相关小组讨论,给定时间,明确要求,这样也便于训练学生短时间内的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中西文化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无法进行地道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介绍,通过短片或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相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口语表达积累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部分口语测试题的回答需要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提问“你最喜欢国外哪个地方并给出原因”。平时课堂输入中要注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比如在“BodyLanguage(肢体语言)”主题的文章中,可以注意引入相同手势在不同国家中代表的不同含义;在“Travel(旅行)”主题的文章讲解时,可以介绍国外一些国家的著名景点及背景知识等。在日常的操练中也要注意摆脱汉语局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比如在口语测试快速应答环节会出现“Wouldyouliketojoinusinthegame?”积累固定表达“I’dloveto./I’mafraidnot.”除了固定表达的积累,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概述、角色表演等形式,用自己的方式将课堂主题呈现出来。语言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运用学过的知识点造句。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