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与职业论文

时间:2023-03-06 15:57:41

导语:在教师与职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与职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做了初步的分析,针对原因在微观上提了几点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也给近几年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不规范的就业市场,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初期的离岗率也特别高。尽管大约八成的中职生愿到一线工作,但有关专家认为,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并不乐观。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我国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1原因分析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学校培养和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应该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同时,职业教育也一直被人忽视,许多中国人认为这类教育是用来培养工人的。事实上,我们的经济建设不仅需要高科技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这才是我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进入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只有不到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而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无论是从薪资上还是晋升通道上都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目前大多职校毕业生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与初中毕业生没多大差异。在我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是由于受待遇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等综合因素影响最终选择离开的;同时,仍留在原单位的毕业生中,已得到提升或晋级的人员也寥寥无几。 

重学历教育的现实也导致了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大幅下降,这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随着近些年高校本专科扩招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极大调动了广大家长和学生选择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热情,也使职业教育更加成为学生选择的劣势。据我市入学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其平均入学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相差100多分,多则相差400~500分。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用人单位也表示基本不需要中职毕业生,其原因除单位自身的需求外,主要是对目前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有顾虑。 

其次是职业学校在培养方面的原因。目前部分职业学校正面临着“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某些专业的学生比较难对口就业;而另一方面,许多技能型职位却长期空缺,无人问津。这些空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制造类和部分现代服务类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发现学校所学的知识一点用武之地都没有;一些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或技能教育是职业学校最薄弱的环节。二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以后从事服务业工作,比如我校的宾馆服务和服装工艺这两个专业每年最多招一两个班的学生,而学数控、机电、建筑的学生达到每年新生人数的一半。三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这表现在相当部分职业学校走了普高教育的路线,学生在教室上理论课的时间多,而动手的机会很少,导致这些学生到用人单位还需培训一段时间才能上岗。 

再次是家庭或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自身看不起职业教育或所从事的技术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现实情况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相当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尤其是制造加工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到一线岗位就业。另外,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也比较脆弱。在上述更换工作岗位的313名毕业生中,除工资待遇太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的原因外,另有47%的学生是由于对单位性质不满意、工作强度过大、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单位所在地太远等原因。

2对策建议 

2.1加强就业和择业指导 

学校要加强就业和择业指导,正确引导职校生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求,确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工作和个人爱好之间的需求,还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主动迎接各种挑战,更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变动过程中,面对已经变化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2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青世嘉教育机构实施的2007年全国职校就业质量调查报告认为,“求职心态平稳”、“能够正视挫折”的务实择业观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现在大多职校学生的心态表现为:盲目与人攀比、目标过高、自卑或依赖、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一劳永逸等。市场的就业机制,迫使职校生必须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学校要引导学生了解就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树立自主就业、多次就业、多渠道就业、创业谋职的新理念,从兴趣、性格、专业技能与特长、缺点与不足诸方面分析评价自己,选准发展“坐标”,找准职业天地,以主动的态度对待就业,及时调整职业意向,进一步强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2.3强化技能教学 

高质量的就业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为前提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技能训练,如果学生掌握的技能多,动手能力强,就业情况就会好。因此,在平时进行技能训练时,应着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循序渐进,反复强化,一招一式都要符合规范。就业前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做到有备无患,既能文,又能武,以达到用人单位认可的目的。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队伍,职业学校也需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络与沟通,不定期联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有关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密切跟踪高新技术。 

2.4注重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具有教育特殊性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而现在的企业也更注重员工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为了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学校必须加强职校生的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严守社会公德,按照符合职业心理和习惯的职业道德要求来待人、处事、接物,把个人利益同整个社会、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的良好品质,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受企业欢迎的劳动者。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会越来越多,这对发展国民经济有利的同时,也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愈来愈尖锐,很可能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之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有极端的表现形式,有必要制订职业教育就业法,既能保护取得职业资格的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也能保护用人单位合理的用人自主权。职业教育就业法的作用只是在于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权利的强制调整分配。因此,制订职业教育就业法的价值重心不在于经济目的,重要的价值更体现在法律对知识和技能等尊重和保障。通过规范保证人才的有序流通,确实体现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即使将来我国经济高度发达,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验教材,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对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3.21)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因此,编写、选择和补充适合中职学生口味的“教材套餐”,既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精耕细作,精心打造,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和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质量较以往下滑教育学论文,出现了实验教材偏难,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脱钩现象。以往的中职生录取是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分数段,而今是在普通高中分数段以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生源质量下滑,而教材内容和形式变化少,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突出。

二是实验教材和理论教材的风格接近,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特点,难以实现实验教材的创新。课程总框架上理论课重而实践课轻,而且专业课也是重专业理论而轻技能训练;授课模式上仿效理论教学,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造成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附属。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未与市场需要接轨,与用人单位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实验教材建设没有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市场了解不多不深,出现了编写实验教材所选素材的“信息孤岛”现象。

四是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慢,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实验教学教材和实验教学环境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中职生的实验教学,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学论文,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实验教材,不断完善教案、讲义,进行模块化整合,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本满足专业要求、学生爱不释手的实验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配套相适应的三类实验教材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或编写三类教材,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级别的实验教材来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验教学,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学生按不同层次分组,使用不同教材,自主学习,并分别接受教师指导与训练,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分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编写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的编写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教育学论文,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总体来讲就是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和做好“三个结合”。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其实是先洗脑。具体来讲:一是打破高教系列和中职系列实验教材一体化混编模式;二是打破将理论教材的编写模式应用于实验教材编写模式之中;三是打破单一实验教材版本,不分层次。做好“三个结合”就是要与时俱进。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二是要将实验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与企业对接,与社会融合;三是要将实验内容与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结合起来,实现实验内容与实验环境同步。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团队,有科研院所参与,有企事业精英加盟,通力合作,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编写好,既要有内容丰富和适合实验教学的纸质教材,也要有各种风格的视频和音频教材,同时辅之以虚拟实验室,为中职学生奉献教材精品和提供访问友好的虚拟实验室平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良性发展。

如何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北大青鸟从教材到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洪恩集团计算机教学软件使很多人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等等,我认为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从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规范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教育学论文,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就是引进、学习一些知名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以消化吸收,构建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就是加强职业教育校际间的交流,联合编写教材或讲义,通过实验教学研讨会、教师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本地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3.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卫红.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9.

第3篇

一、英语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在毕业论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协调,主要是在管理、评价、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校制定的工作条例和制度是不全面、不细致的,执行过程中也不严格、不规范和难以落实。也就是说学校在指导教学方面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教师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教导学生。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有三:一是缺少明确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来体现英语的专业特点;二是毕业论文管理机构不健全,成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三是没有行之有益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需要论文评价体系,用以解决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和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主体是关于学生的学历、职称、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答案参差不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也很难确定。评价标准是关于评价论文时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导致评价者很难用细致科学合理的量化角度评价论文,致使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还是真正的公平公正,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层次和水平。还有教师出于种种考虑,勉强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过度宽容和迁就,这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和错误暗示,会让学生有不用努力学习,通过抄袭就可以顺利通过的侥幸心理。 

(三)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大多数学生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学术研究工作,对每个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使得教师对毕业生关于毕业论文方面的指导尤为重要。但是教师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投入的精力少,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毕业论文的教育工作。其次,大多数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和师资,主要是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学缺少重视,投入极少。最后,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乏味,教师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创新趣味的理念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过度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但是缺少对个案的分析或实践的开展,导致很多学生表面上理解和吸收了知识,但是在毕业论文进行研究时,依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的问题很多。第一,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第二,基础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等应具备的掌握的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的科学领域的深入了解,没有正解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第四,学生难以独立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低,只求能够通过,而且学生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往往思想陈旧,缺乏创新能力。每部第六,学生的感性认识强,但是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总结。学生在选题时太过盲目,随大流,有的学生摇摆不定,常常更换自己的选题,有的学生太草率,没有经过研究和思考,有的学生选择的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或者题目太大,给人的感觉是不知所云。 

二、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严谨性和规范性,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防止抄袭行为的出现,教学生认真做事、诚信做人。 

加强指导教师的自身认识,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培养,真正领会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教学生撰写论文的同时教他们诚信做人。 

(二)加强对毕业论各个环节的指导教育 

调整论文撰写辅导的时间和形式。以往是在第七学期开学举行毕业论文讲座,但是论文是在十二月份开始撰写,相隔时间较长,难有实际效果,不过是走过场,内容太多,学生收效甚微。因此,学校作出了调整,把撰写过程分为收集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报告、规范格式、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这六个部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撰写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督 

建立一个健全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监控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教师论文指导的质量。主要是在论文准备阶段、论文写作过程、论文写作中期和论文评估体系这四个方面的监控管理。 

(四)加强外文书籍的资料建设 

英语论文离不开参考文献,外文的参考文献对学生的写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应该为学生建立外文图书资源库,加强资料室方面的投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要从思想上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加强对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写作技巧,加强有关部门对撰写论文的各环节的监控管理,以及加强外文书籍资料产投入,来保证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有新意有质量的英语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盛国强,周永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04):42-4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中职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论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我国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很快,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免费论文下载。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教育教学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在实训方面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衔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和重复,衔接效率和质量不高。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出现严重浪费,使预期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几周理论课与一周/几周实践课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训室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论文,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三、精心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依据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顺应岗位群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饲料”、“疫病防治”、“养殖”三大岗位群进行课程整合,可将《饲料学》、《动物营养》、《饲料分析》《饲料生产》等4门课程综合为饲料行业岗位群技术方向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可将《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动物疫病》等整合为课程《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可将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整合为《畜牧各论》,可将职业认证课程的生产实训整合为《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体系设计应包括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训(验)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饲养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人文素质活动及其他免费论文下载。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对外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互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教育教学论文,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

(三)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专业综合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中引入6个职业资格证(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测化验员、家畜饲养工、兽医化验师)的培训与考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取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有效的实施了“双证书”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及时适应了岗位群变化的要求,大大的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的时间,自主创业的意识更强了,社会的满意率更高了。

[参考文献]

[1]殷俊,陈兵.动物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刘振湘,唐晓玲,曾元根,何华西.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4,6.

第5篇

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是地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规定,对地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出台了多项政策,召开多个工作推动会议,但是地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却存在政策表面化的偏差。那么这种“中央热、地方冷”的现象表现如何?地市政府究竟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就这些问题,笔者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研修的地市教育局长和督学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从被调查者来自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占27%,中部地区占32%,西部地区占41%,说明样本所在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和人力支持的经济功能已被地方政府认同,职业教育也被列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调研显示,96%的地市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中;81%的地市每1-2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是“说起来重要,办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投入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训,必须配备实训设备和耗材,学生培养成本高于普高,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常是普通教育的2.5倍。但是调研中发现,与普高相比,被调查地区中职学校经费投入高于普高的占26%,与普高一样的占28%,低于普高的占46%。笔者曾带队去东部某省的一个地市级考察,与所料一致的是,该市重点中专与重点中学在校园面积、基础设施、校长和教师配备上都有很大距离。

(二)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以分别管理与归口管理为主,政策落实与质量监督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人保部以及部分行业、企业管理。调研显示:46%的地市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分别管理,44%的地市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10%由政府层面统筹管理。也就是说,分别管理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当前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在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大家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政策落实不力”和“缺乏职业教育督导”,都占36%,其次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占26%,再次是“上级领导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占10%。在政策落实上,部分地区用于职业教育的30%的教育费附加政策不能落实。为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地市财政部门将这笔经费暂时划拨到教育局财政上,检查结束后马上划走。局长们戏称,这是“财政局长与教育局长玩的一个数字游戏”。生均拨款政策执行更是困难,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财政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仅有10个省(区、市)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在职业教育督导上,2012年,教育部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督导条例》,由于现代教育督导工作历史不长,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更是新生督导项目,很多督学、督导办主任并没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的经历,专门设置职业教育督导机构和将职业教育列入当前督导计划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56个职教试点项目中仅将内蒙列为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占试点项目的1.8%。

(三)地市政府统筹力度不均,招生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协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地市政府优化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校企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地市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方面力度最大的是统筹学校布局,为82%;其次是经费投入,为70%;第三是专业设置,为63%;第四是招生和就业,为58%;统筹力度最弱的是师资,为38%。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生命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统筹主导作用。调查显示,统筹协调是地市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职责,占66%;13%的地市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10%的地市政府直接指导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11%地市政府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由此可见,地市政府将统筹力度主要放在学校布局和经费上,在校企合作上也有少部分地方政府“缺位”。近年来,“招生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出现“招生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统筹职能没有很好发挥,缺乏全局性规划,职业学校缺乏统筹设计,专业重复,造成竞争生源。一些位于地市级的省属职业学校,由于“地方保护”政策,很难招到地方生源;为了竞争生源,各个学校不得不给学校和老师回扣,购买生源,提高办学成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企合作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地市政府主导力度大,学校自不足。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快速和协调发展。但是如果政府包揽太多,缺少市场机制调节,学校自主性就得不到发挥。调查显示,公办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中92%来自政府预算内财政拨款,7%来自学生学费,1%由学校自筹。《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经费筹措机制,但是,目前公办职业学校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缺乏寻求其他渠道筹资的积极性,多渠道投资机制难以建立。在政府对职业学校的专项拨款方面,用于房屋基建的拨款最多,占74%;其次是用于学校的实训仪器设备的拨款,占72%;再次是重点建设专业的专项拨款,占69%;最后是对薄弱学校的补助,占66%。由此可见,政府在专项经费预算方面,基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投入较多。有些局长提出,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在专项经费预算死板,学校用于校舍加固维修费用和实训设备购置的经费用不完,而学校却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特色专业建设等软件建设。在教师招聘方面,学校也没有自,地方人事部门按照公务员招录标准和方式招聘教师,达不到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有些地市中职学校校长和副校长都由市委组织部统筹,甚至学校中层干部聘任也必须经市教育局备案。政府在投入和人事管理方面的过分主导,束缚职业学校手脚,不利于学校发展。此外,地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还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最多的是就业服务,占88%;创业、培训等其他服务项目占12%。

二、地市政府统筹主导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地市级政府负担着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统筹主导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地市政府在统筹、监督、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即应该政府做到的却没有做到,而在管理方面却存在“越位”现象,即应该放权的地方没有放权。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政策落实、职能转变和统筹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确保责任到位、简政放权和优化配置。

(一)落实政策,责任到位。地市政府职责到位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然而从认识到行动存在距离,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统筹主导职业教育发展职责时,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调查中也存在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的现象。其原因可以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价值冲突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被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政绩观左右。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规划中,召开相关会议并发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是在对职业教育的条件保障方面确不如普通教育。因此,应落实和采取相关措施。1.地市政府首先要贯彻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招收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影响职业学生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对于违反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特别是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如卫生医疗、食品生产等行业,加强监管,人保和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地市政府还应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并依法监督执行;地市政府除了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以外,还必须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30%”的政策并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地市政府应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费政策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制度。中职助学金政策一直受大家质疑,原因之一是学生挥霍或乱花助学金,产生不良效果;而中职学校确无经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差;更有甚者,极少数中职学校还存在虚假注册学生学籍、骗取国家助学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最近,江西新余市调整助学金用途,将该项目经费(每年约300万元)设立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为新余企业输送员工的院校,以及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职业院校。[1]在免费政策方面,已经有内蒙、山西、江苏、福建、重庆、贵州、青海、宁波、厦门9个省市区免除中职教育学费,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从每生每年2000元至6500元不等;25个省实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全覆盖。

(二)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职业教育是政府向公民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职业学校的投入方和管理方,学校在产权和管理上都依靠政府,增强政府对职业学校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包揽,从而使学校失去了自,不利于调动学校自主性,束缚学校发展。政府应主动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首先,地市政府向职业学校放权。地市政府可以将教师招聘权下放给学校,使学校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专职教师、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招聘时间。上海市医药学校具备自主遴选教师的权力,他们将教师招聘分成八个步骤:市场筛选、专家面试、试讲、非智力因素测试、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带教培养、征询意见综合评价和正式聘用合同管理。地市政府根据中央制定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直接投入或开发建制。湖南长沙市在市属公办职业学校实行流动教师编制不超过教师编制总数的15%-30%(高职为30%),用于聘请校外有技术专长的兼职教师,按照空缺一个编制给予每年3万元财政补贴的标准执行。其次,地市政府向行业协会放权。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形成的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代表行业利益。行业协会最了解本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据餐饮行业协会调查显示,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旺盛,2010年需求量是37.10万人,2015年为58.25万人,2020年是64.95万人。许多企业为不能找到合适的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发愁。[2]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指导,2010年,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出台。地市政府可以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工种标准制定和就业信息的提供等功能放权给行业协会。最后,地市政府向中介机构放权。督导检查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管理手段。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一般是教育局内设机构或与教育局合署办公,这种机构设置方式虽然有利于督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影响督导结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去督导本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情况,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免让公众质疑督导的公正性。中介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具有公正性和缓冲性,国外的做法是中介机构或行业组织负责对职业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潍坊市教育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介机构———潍坊创新教育评估中心和教育惠民中心接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投诉、咨询、求助与监督;对违规办学行为进行调查监督和部分学校评估工作。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变化,机械制造行业的进步必然会促使对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要求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影响专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能力培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坚持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为培养高层次的机械专业人才奠定宝贵的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愿望,其培养方式与中等职业教学、本科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却不意味着是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却不意味着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般。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具备着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具备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核心是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并通过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为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于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主要依托,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的技能培养为其根本目标,并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主导方向,以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其引导内容,最终以多证制教学为手段。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以一切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机械行业为其背景条件,并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术能力培养来对课程的内容和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另外,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要坚持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并合理制定课程内容、实验、实习以及实训等各个方面的项目活动。在单相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应当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技能的培养为其发展目标,促进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塑造。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教学的前瞻性和延续性,确保机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化发展,进而增强技能培养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

课程体系集中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和教学水平,促进技能培养对实现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岗位职责的能力培养为根本性目标,同时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其培养主线,坚持能力知识的分解和完善。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应当坚持机械制造行业的背景条件,要保持着宽口径的发展要求。另外,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技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扎实巩固学生的基本功。设置灵活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始终重视技能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深化改革

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体现在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促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降低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使用频率,从而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应当改变实践教学课程中过分重视课程理论学习的现象,同时与模块各个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为学生开展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技能培养所构建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学生既可以通过单独的实验训练得到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助于在综合实际训练中产生对设计和制造的灵感,进而得到全面的锻炼机会。另外,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实行了多证制教育,选择最能突出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多元化的资格证书内容,并为学生增设考证的内容性训练,促进学生同时具备多项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更为优秀的机械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投入力度,以便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能性人才创造条件。

作者:赵跃松 单位:大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甘勇.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2,(01):35-37.

第7篇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

第8篇

从调查结果显示,确实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调查中,在问到您的学习目标时,257名学生中只有103人的回答是贯穿大学整个阶段乃至更长时间的,而近46%的学生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仅是一两个月或一两周的,甚至还有31名学生直接回答没有学习目标。在问到您会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吗,答经常的只有40名,仅占15.5%,而回答有时或很少的则有206名,占80.2%,还有12名学生回答从不。

(二)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前景感到渺茫

调查中,只有16.3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劲头比高中时更大了,而65.76%的学生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或者比以前劲头小,还有46名学生表示越读越没劲,后悔当初考大学。在问到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方面,有115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有兴趣,占44.75%;有90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无兴趣,占35%;还有25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无兴趣,现在有兴趣;有27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有兴趣,现在无兴趣。此外,在对专业前景的看法中,只有75名学生表示乐观,占29.18%,表示一般或悲观的有165名,占64.2%,另有17名同学表示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前景是什么。

(三)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查中,问到你旷过课吗,只有143名同学表示从未旷过课,占55.64%,其余学生都或多或少旷过课。问到旷课的原因,有41位学生回答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24位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的讲授方式,有22位同学认为上课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还有7位同学表示因为上课老师不点名。问到上专业课时的学习态度,有96位学生表示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占37.35%;122名学生回答不记笔记,只划出书中有关段落或纯听老师讲课,占47.5%;还有21名学生表示上课主要是做自己的事,比如玩手机,看其它的书,与同学聊天或睡觉发呆。此外问到上课前后有无预复习,有28位学生表示所有功课都会预习,占10.89%;重点学科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都是109位,分别占42.41%;还有11名学生表示从来不预习。另外回答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功课的有43位同学,占16.73%,而有63.8%的学生表示只在测验或临考前才复习。问到课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有94位同学表示主要是学习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153位同学回答主要是上网游戏、看新闻、购物、聊天,体育运动或者其他兴趣爱好,占59.53%。综上所述,尽管艺术类学生越来越多,但学生的学习素质却未有明显提高,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动力,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迷恋上网甚至厌学等现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因为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而影响专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学习动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有了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

学习动力是指各种力量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对个体的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的系统合力。根据其对学习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由学习者自身需要而驱动学习的一种力量,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外部动力则是由外部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课堂等环境因素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其中内部动力起主导驱动作用,外部动力起推动促进作用。职业生涯教育,是依据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及个人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普遍的推广与实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教育也逐渐提上了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日程。从表面上看,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似乎没有太多交集,但仔细分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从内部驱力来看,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一部分考文理没法上大学的学生的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在高二临时转道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大多数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而填报,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第一志愿考分不足而转专业过来的。所以说这些学生入校后有一个共同点,即普遍比较自卑,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对所学的专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不清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学业和未来职业的探索规划,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更在于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的特点,职业岗位的需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外部动力来看,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加上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艺术专业学生张扬奔放的个性和一些非规范性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采取两极分化的态度,要么积极面对,化压力为动力时刻激励自己,要么采取消极、逃避或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等行为,很多学生只看到了就业竞争的表象,忽略了其实真正有实力素质高的人才很多企业行业还是求之若渴的,以至对未来无信心,对学习无动力。另外从学校层面看,部分高职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传统教育模式,即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重外部灌输、轻内在引导,在进入高职学习后未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加之高中时期还有个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教师在身边不断盯着,上大学后离开了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许多学生会觉得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导致学习劲头相比中学反而降低了。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和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还可以强化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对职业生涯目标强化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高职院校,都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积极意义,从一入学就加以重视并将之贯穿于学生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而在调查中,问到您是否觉得一个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时,数据显示87.56%的学生表示认同,仅有32位学生认为其作用一般或没有实质性帮助。但在访谈时,许多学生均表示学校目前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有些片面,实施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另外学生十分希望学校能提供专业有效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可见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还是迫切希望的,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在培养时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将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多形式地开展。下面笔者就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艺术设计学生学习动力提出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教育

大一阶段,学生刚入校,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方式,新生们往往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此阶段可通过专业介绍,优秀学长座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开设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及其职业适应范围,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处于生涯探索期,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阶段学习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同时指导学生征求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职业目标和自我规划。这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在明确思想认识和找准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加强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是职业准备、就业冲刺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培养,在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参照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果断抉择,克服心理偏差,加强自我调节,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可通过人才素质测试以及模拟演练、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辅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往往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从思想上中重视,也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院系要更新育人观念,坚持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其次,专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个性化的课程模块和知识体系,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指导他们分时间、分阶段地学习某方面的课程模块,并指导他们处理好主修、选修或辅修的关系,分清学业成绩、专业素养与就业的关系。

(三)开展个性化测评、辅导与咨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9篇

(一)师资力量不强,生源基础较差

在师资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并没有建立起一支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本科或研究生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教书,缺乏实际室内设计工作经验,缺乏对市场,对装饰工程,对于客户沟通,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认识。加上高职院校的盲目扩招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压力很大,又很少能够有时间进入到企业进行培训或接揽室内装饰工程项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在生源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美术基础深浅不一,不知道什么是审美,不知道什么是设计,甚至连基本的几何体透视都没有画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欠缺,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起学习的热情。而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又不得不勉强应付,这样的现象在很多高职院校比比皆是。

(二)教学方法枯燥,实训教学不足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理论课照本宣科的现象较多,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显得枯燥、抽象。基础课缺乏与专业课的衔接,造型基础、色彩基础等课程依旧是老师摆好静物,学生画着十几年不变的石膏几何体、石膏像,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不理解所画内容和以后工作岗位技能之间有何联系,导致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被动,兴趣不高。在方案设计课程中,老师也基本上将教材的章节内容讲完,按照课后习题布置一个练习,学生下次课交上一个作业完事。对如何做设计,要考虑什么条件,如何改进方案等等几乎很少涉及。对于设计软件的教学,往往只是教会了学生如何使用软件作图,而缺乏与应用课程的联系,学生在真正使用软件制作一个项目的图纸或效果图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在实训教学方面,受到场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限制,学生很难在学校期间对一个室内设计方案从构思到通过材料工艺构造转化为实际项目。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方面,由于室内装饰公司多为私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兴趣不高,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及提供教师兼职岗位较少,造成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实到位。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在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培养对象以及教学方法诸环节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为教学质量埋下了隐患,严重妨碍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亟待予以改革。

二、对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对室内设计课程要进行学科整合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建筑、结构、工程、材料、环境、审美等方方面面,且各学科之间密切相关。任何一科教学的独立独行,都不适应室内设计学科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必要地重组多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尽量消除界限差别,把各学科知识进行相互渗透,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室内设计这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很多的,学生一定要把设计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学透。但是如果教师机械地讲解枯燥的设计理论,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就很不好。教师讲解室内设计理论要时刻联系设计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直观的情景教学法、说服力极强的案例教学法、实物模拟设计实验教学和讨论的探究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样他们不仅将理论知识记得牢,还能对室内设计技能、技巧进行灵活应用。

(三)注重实践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不是闭门造车,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很具实践性的学科。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真刀真枪的参与实践,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内和跨专业知识集成锻炼,缺乏社会的实践技能,缺乏超越专业的眼界和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因此,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在适当条件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地和设计公司,身临其境地体会,现场积累经验,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实地测量、绘图,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在实地训练中应用理论知识,围绕实际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工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感,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使学生明白设计作品的完成转化过程。

(四)更新创意理念

室内设计的电子化,使得设计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设计不光是设计手段的应用,即使设计工具使用得再好,也不见得一定能得到好的装饰效果。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设计理念,或者说是设计者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往往比各种设计手段、方法或工具软件更为重要。因此,单纯学习设计软件,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能力,提高美学素质,增强和客户的沟通能力,在设计中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才会得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三、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