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51
导语:在化学新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新课程标准,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同时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的增加。这些大量新内容与新要求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专家,更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其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深邃地洞察,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来影响,指导学生的发展。
3.注重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在素质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而综合素质不高。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很多都离不开化学。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往往不是单一某一门课程能解决,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此显得格外重要。为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互相重复或脱节的状态,要求化学教师全面拓展各方面的修养,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把他们分隔成各学科的“模块”,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4.增强信息意识和能力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一个化学教师如果具备了高素质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此时,学生通过资料的搜索、组织、分析、处理发现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思维,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和信息探索的互动、反复撞击来验证初步的创新思维是否科学合理并给予修正或完善。
5.加强化学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包办研究。教师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科学的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探究的意识和技能,能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出科学的评价,并能设计探究性、研究性的课题。
6.注重向专业型教师转化
化学教师是化学教育实践的主体,最有条件发现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崭新的化学课程内容,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科研素质,能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反思,从而探索如何面向不同的学生,结合化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明确化学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1.由单一的“经师”向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转变
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知识的传授中同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学生行为能否成功地塑造、课程能否有效执行,关键看教师是否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能在教育教学中合适自身的角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为“经师”,更应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还要做到以真正全面的育人。
2.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之间朋友般平等关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实现课程目标,学习中设置了较多的探究与活动、调查与研究、观察与实验等实践性活动,要更好的实现这些活动的价值,以以往的教师权威式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为了体现教学民主,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教师们就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平等的朋友。为此,教师们大都会说:“我和你们没有任何差异,所以在活动中不要以为我是个老师,而是把我看作你们的朋友吧!”这话固然显示出教对“合作”的主动,但绝不要以为只要你这么一说,学生马上就把你当作同等之人,因为人们从文化中学到的对权威人士的依赖或敌对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的,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民主的行动和对学生的尊重获得信任之后,真正的合作才会开始。
三、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建立新型的教师和家长、学生的关系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长一起探讨新形势下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关心家庭有困难的家长和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建立一种和谐的家长关系。积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品德修养,同时教师更新对学生的评价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多表扬的激励机制,以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
在课程改革中如果只是孤立开展教学工作是行不通的。在“有效教学”中备课是很重要的一环,备课好了,效益才能上去。所以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让有关联的教师成为合作的群体,使教师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
3.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应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意识到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正在迅速地进步,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增强适应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了课程的内容,变革了教育理念,创新了课程目标,扩展了课程资源观,启用了新的评价标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不应该守着“习惯做法”,要不断学习,不断改革,才能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一代教师。
设计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了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而是为了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途径和方法,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具有智力性、创造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对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自觉性,从而具有减少盲目、避免失误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新时代和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现代化学教育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化学新课程理念
化学新课程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二)现代化学教育思想
新的世纪,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来体现和发挥其作用的。现代化学教育思想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科学与化学科学的整合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想像力、拥有和谐和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激励和允许差异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知识形成和方法培养的教育理念、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切实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使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丰富实践体验、培养道德情操、形成行为习惯、提升人文修养、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三)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原则,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方法的自然科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加深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的过程。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原则,从宏观、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是学生研究化学和学习化学的必由之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进行操作和观察的实验方法、概括和抽象的思维方式及探讨和研究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方法,充分挖掘化学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来进行设计。根据化学新课程理念、现代化学教育思想及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分析实验区教师的新课程教学案例,我们认为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按下图的流程进行设计。
图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依托教科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先有知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确定适当的教学媒体、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反思,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一)教学资源分析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结合所使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价值,认真分析学生的能力、知识等起点行为和身心及学习特点,精确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利用其中的活动探究建议及学习情景素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定适合于学生的、可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选择、情境创设、媒体确定;活动及评价设计时,启发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针对学生营造学习情景,创设探究活动、确定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充分把握教学要求,体现课程宗旨,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终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化学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对过程目标的陈述不可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陈述不应有具体结果,而且在陈述上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与单元、课题目标相一致,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阶段性。其基本表达句式一般为:(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程度标准)+行为结果。
例如:义务教育“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课题l“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煤炉内发生反应的探究,认识碳的化学性质,解决身边发生的有关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实际,提升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方法及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的总和。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它是以各种文本资料、背景素材、化学史实、实验过程、师生活动为载体的。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认知、实践、社会、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义的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中,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情景创设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教学情景一般包括:①事实情景。包括化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②实验情景。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③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④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五)教学媒体的确定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像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像)、视觉媒体(在电视上移动的影像)、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及计算机多媒体等。而计算机多媒体则更能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较强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特点,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六)探究活动设计
化学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系统运行过程的总称,是进行化学教学的途径。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一般在内容上包括:①事实性知识探究。即与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事实性知识密切相关的探究。②理论性知识探究。即针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性知识解决“具体化”问题的探究。③策略性知识探究。即指对化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④STS型知识探究。即从学生所熟悉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内容出发,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在形式上一般包括:实验型、讨论型及调查型探究等。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模式 初探
传统的复习课,常常是教师再次地把所学过的知识像“炒冷饭”地再现给学生,这样做。学生乏味的同时又难以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新课程的复习课该怎么上,如何把新课程的复习课上得有声有色,已成为所有课改老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前预设及课堂教学,谈几点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科思想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突出学科思想,是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对思维的要求高。因此复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章书,教学中对盐类水解知识的复习,我采用“微观――本质”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很多老师用的“宏观――现象”的方法。盐类水解造成的微观结果。比如盐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变化及在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微粒,这些结果并不是外显的,水解概念和水解规律并不能揭示这些结果。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只有以分析微粒为着眼点,首先找到盐溶液中由于溶剂和溶质电离产生的微粒,然后分析这些微粒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果,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我以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测试题目为:现在你面前呈现一瓶0.1mol/L CuSO4溶液,你能看到什么?能够从中分析获得哪些相关的信息?请从多角度、多层面,尽可能将你能够分析出的信息写出来,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这道题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这道题老师可以看出对于溶液问题学生究竟在关注什么?究竟关注到什么程度?从微粒分析人手,学生可以认识到溶液中的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结果,构建并且完善分析溶液问题的“微粒观”,体现了学科思想。
二、提供探究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是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交叉反馈强化、完善学习结果、拓展思路。本章复习我注重对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共同探究的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逐步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索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盐类水解因素的知识建构中,设计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分析并归纳下列各个问题的原因,指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盐类水解的。
1 比较同温(室温)同浓度NaF、CH3COONa二溶液的pH值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2 加热CH3COONa溶液,随温度的升高溶液的pH值会变化吗?为什么?
3 某同学说,实验室酸制FeCl3时需加入一定温度的HC1,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4 根据1和2中的内容,分析盐的类型与其溶液的酸碱性关系,并解释。
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各个因素的讨论,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重视知识建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新课程;对策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
[1] [2]
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
、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需要。
、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一、对照教材增添重要的化学人文知识资源
美国著名学者博伊指出:“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新课标下的化学教育,顺应了时展的客观要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要求充分挖掘化学自身和化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努力寻求化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师,要把化学当作知识、方法、自然观、精神来传授,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而传统的资源库中这方面的资源是不足的,所以必须收集增添相关的资源。
二、整合力量增补作用明显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资源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何才能使学生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许多化学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得到破解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课堂互动,是实现新课标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一般教师并非信息技术的高手,制作课件或辅助教学动画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动画、课件的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丰富的化学学科制作软件和动画素材,然后实现资源共享,每位教师精心制作几个课件,然后把教研组的课件整合到一起,数量就非常可观了,所以新课标下,学科组必须整合力量,在化学学科资源库中增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相关资源。
三、与时俱进更新实验教学相关资源将现在所用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以前所用的教科书作一比较,会发现现在所用的教材目录中少了学生实验这一项内容。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的要求降低了吗?显然不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揭示和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这些探究实验资源在传统化学资源库中是没有的,必须及时更新。另外,新课程标准在实验教学上改变了以前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将实验真正地融入教学实际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其次明确实验的原理,再者了解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实验教学所需求的资源是全新的,是无法用传统资源直接替代的,这些急需的资源需要教师及时去更新补充。
四、更新完善化学习题资源库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程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两个模块、选修六个模块。必修课的定位是普及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全体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所以,化学习题资源库要紧随这一标准修订,避免“题海战术”,避免使学生负担过重。然而,对于选修模块,仅必修题库的内容显然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我们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尽可能让他们“吃饱”,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要兼顾中等学生,尽可能让他们“吃好”,让他们看到赶超优秀生的希望;要照顾后进学生,让他们能“吃到”,不受歧视。要做到这几点,必须有一个梯度良好的题库。另外,新课标下的高考对化学工艺流程及医学生活用化学品等的研究愈发深入,这是传统化学题库所欠缺的,教师要尽快补充完善。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化学;探究
从与新课程相识,到现在的与新课程相伴相知已经快六年了。在这六年中,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是从曾经的一脸的茫然变到现在的从容淡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困惑与疑虑、艰辛与喜悦。现将其中的困惑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近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年级四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这四个班级的学生差异比较明显,每个班级内部学生成绩分化也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对于好班的学生,整体来说素质较好,能进行正常的教学,能进行探究、讨论与交流,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老师在演示非常有趣的实验,学生也不会向讲台上看一眼。课堂上能认真听课学习的学生很少,维持纪律成了上课的重头戏,哪里还谈什么教学方法,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关爱,也一天天被他们的吵闹声磨灭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都需要我去关注,须用心施教。
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那怕只是取得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进步。
二、面对新课程的思考
1.教学内容-我们的生活
教了十年化学的我,今年面临着化学教材的重大改变,刚拿到新教材,课本上花花绿绿的化学世界,真让我感到无从下手。静下心来,一页页地翻阅,一页页地思考,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对化学教学竟也如此重要。也更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化学。一年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很多身边的化学物质,解释了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逐步树立起了环保的观念,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2.学习方式-科学探究
纵观整册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科学探究。其实科学探究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我在做加热NH4HCO3这个实验时,学生们都是伸着脖子,捂着鼻子,然后是“哇”,惊讶的发现蒸发皿里面什么也没了。最后有位学生说让他把粉笔末放到蒸发皿中加热,看看是否也没有了。我当时就把这位同学表扬了一番,说他具有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一好奇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新旧教材都有的一个实验,相同的实验,不同的教法、学法却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以往的教学只是把这个实验给学生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3.合作交流一我们同欢乐
交流合作是新世纪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通过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更促进学生不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人。有这样一节化学交流课,交流的内容是空气污染,我先在课前布置好交流的内容。上课时,先是四人一组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以演讲的方式把本组交流的成果向大家展示。试卷讲评原来是教师的重头戏,把学生的易错点讲了又讲,敲了又敲,其实效果并不好。这几年我一直采取学生讲评的方式来进行试卷评讲。评讲前一天先把试卷发下去改正错误,四人一组相互交流。我做的工作是课下进行试卷分析,总结出易错点、重点、难点。评讲时每个小组讲一个知识点,效果特别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因为他们都想当老师。课下他们对试卷交流分析的效果远比把答案给他们讲出来要好得多。每一个课堂教学进程中,大家自动地给予了每一位上讲台的学生以掌声。
三、面对新课程的困惑
1.如何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了主题,明确提出了中学化学课程中对科学探究的学习要求;同时又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讨论、比较、归纳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并将它们贯穿于探究的始终。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比如探究蜡烛的燃烧时,分组开始后,学生是手忙脚乱并不知道去观察什么,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学生的主动性还是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但若把学生的探究放开,势必造成课堂时间的不允许,课堂内容的不允许。如何把握探究的尺度,更好地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我遇到的一个困惑。
2.加何处理好主动探究与被动学习的关系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化学新课程,以便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此我们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设计、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只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更为有效。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做法,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绝大多数征文中,老师们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角度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已发生变化,由培养掌握大量知识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在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知识目标,大家设计时基本上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知识的各个层次(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掌握得也十分恰当。但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总体感觉较为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类似的描述多次出现。再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多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等描述。这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一节课似乎也都说得过去,当然也就无法体现某部分内容的特色。
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目标,由于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设计时也比较容易确定。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则与老师们所采用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关系。例如,对于同一知识内容,若通过实验活动来实现,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等;若通过提供资料的形式来实现,其目标也就变成了发展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制定初步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目标进行修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更为完善,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各位老师考虑的重点。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此部分的设计均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有些老师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创造能力。综合分析来稿,可以发现大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大家普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体现为学生活动的大量增加,如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等。我们对教学过程设计中师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粗略估计,大约有70%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活动。
(2)注重科学探究方式的应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许多老师遵循科学探究的思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而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调查研究方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践,在学生获取相应资料后,再对资料进入深入分析,获得相应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采用这种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发展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普遍注重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在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介绍该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促使学生明白化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当然,老师们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十分关注,通过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材料问题等的介绍,使学生拥有关注自然、关心社会的意识。
(4)突出化学史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时补充与此有关的历史资料,有的老师更是按照化学发展的历史来设计教学过程。例如一位老师在设计苯的教学方案的时候,首先介绍苯是如何发现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当时对苯的实验来确定苯的分子式,进而提出关于苯的结构的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苯的环状结构。
当然,设计教学过程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当我们关注其中某些方面的同时,有可能会忽略其他同样比较重要的方面。例如,老师们对学生活动的设计高度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教师活动设计的关注,这使得不少设计看起来就像学生活动集锦,从中无法看出教师在这堂课中到底要做些什么。事实上,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十分关键,尤其是当活动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进行时,老师能否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很少看到这些。也就是说,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学生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判断,也缺少对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再如,有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大量的体现化学与社会联系以及化学史的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介绍这些资料,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得这些资料就像课堂教学的“补丁”,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冲淡对主要内容的学习,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对影响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作比较全面的思考。我们应突出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但绝对不能弱化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及在学生活动出现困难时作出恰当的引导;既要注重精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又要注意将学习资料有效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既能通过资料认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通过资料来更好地学习科学的知识,获取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的态度。
3 实验设计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化学实验在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们对这句话的认识应该说非常深刻,最主要的体现是在教学设计中实验活动的大量增加,不仅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实验,还补充了大量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验;不仅让学生亲手动手做实验,还通过录像等形式播放在实验室较难实现的实验;不仅有常规实验,还有一些趣味实验。此外,有许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已有实验的缺陷,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最终获得满意的实验方案,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例如,有的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有效的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装置,也有老师对实验室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作出了改进。通过改进实验的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实验原理,还可以发展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评阅的过程中,我们也对大家在教学设计中使用实验的思路进行了思考。下面分别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
(1)实验是否越多越好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普遍使用化学实验,在有些设计中化学实验多达十几个。大量实验活动虽然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但学生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实验,这势必影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到本质的层次。因此,我们认为选择实验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简单以增加实验数目为目标,更不应为了增加实验数目而选择许多相似的实验。
(2)随堂实验是否取代演示实验
在绝大多数征文中,老师们均引入学生随堂实验的形式,有些老师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事实上,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根本没有能力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如果没有能力实现,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它们的应用价值。其实,发展探究能力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思路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等要素。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验证性实验,即使采用随堂实验的形式,同样无益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发挥实验的作用,关键是将实验设计成探究形式,至于是采用演示实验,还是采用学生实验,则应综合考虑实验的难易程度、实验是否有污染以及实验的条件是否具备等因素。
(3)电脑模拟实验是否应取代演示实验
在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电脑模拟实验,这可能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即使电脑模拟得再完美,也会给人以虚幻之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由于参与程度的下降,学生的兴趣就很难得到激发,实验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不提倡用电脑模拟取代演示实验,有些操作难度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也可以考虑进行改进。
4 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征文来看,几乎所有老师都运用了信息技术,在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非常高,甚至有代替其他呈现方式的趋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用多媒体模拟微观过程
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微观世界看不见也摸不着,显得非常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困难。通过电脑模拟微观过程,将微观过程可视化,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化学教学中,应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一种使用多媒体的方式。
(2)用幻灯片呈现有关资料
在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老师将资料用多媒体进行呈现,主要有阅读材料、例题、讨论纲要、习题等。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老师阅读以及学生记录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实验等活动,更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的重点。
(3)进行网络教学
有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引入了网络教学这一模式,即在讲课的过程中,在老师提出相应问题后,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应资料,继而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这样一种教学方式目前还缺乏大规模实施的条件,主要适用于一些与社会关系密切内容的教学。
(4)用幻灯片代替板书
信息技术在前三个方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进行推广。但是,对于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呈现板书的做法,我们不太支持。因为板书不仅可以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及核心,可以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也有利于进行课堂总结。若用多媒体代替,由于内容分散于各个幻灯片之中,且幻灯片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课堂学习已经结束,但学生却无法回忆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尤其要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使用必须为教学过程服务,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技术的优势而过度使用,更不可完全取代板书、实验等重要呈现方式。
总之,通过组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多数老师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化学实验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于我们在总结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若大家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予适当的思考,应该可以使大家的设计更为完善,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编辑部
1. 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2. 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3. 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程 集体备课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开展集体备课,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开发,又有利于备课效率的提高。它是学校层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为此,我对集体备课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下面简要谈谈体会和感受。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新课程下的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过程,而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建构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恰如其分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样一个复杂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交流。教师要积极建构教学情境,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安排实践活动,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设计练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任务的完成,单靠某一个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通过集体备课,能够产生争鸣、互动、共享的教研效果。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
1.备课标。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全面情况,要讨论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对症下药地讨论现阶段教学方案。
3.备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全程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的上更注重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途径和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为此,教师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只有创设了适当的情境,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
2.设计活动。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等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要想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处于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主动经验和探索来发现知识的由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
3.考虑互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分享理解和感情,进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评价的设计。备课时,教师要认真设计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对集体备课对反思
1.集体备课使教师备课工作充满创造性和乐趣。以前备课枯燥乏味,教案不是认真备课形成的,而是教案集的“复印件”,整天没完没了地抄、抄、抄,没有能够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来因材备课。进行集体备课再也不用抄写教案,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做到教材、教法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备课研讨过程中,同事们能够坐下来,促膝而谈,共同研究本单元教材设计的特点,使老师们从一大堆繁琐却无实效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充沛的精力来开展教研工作,备课工作充满了创造的乐趣。
2.集体备课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老师们有更多共同语言,能够相互帮助、促进,共同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在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课题经过讨论往往会得到理性的升华,获得的理论又将被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科研一起向前发展,这是一条在实践中创造教育科学的道路,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集体备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3.集体备课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集体备课中我组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集体备课时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实施;课后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认真反思,写出教学后记。通过循环往复的自我反思、总结、实践,形成螺旋式的提高深化过程,使我们充分体验成就感,增强研究的自信心,自我反思不仅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合作性的工作,其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教师们在动态的信息交流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足,以便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从而进一步保证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